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
篇一: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
闲暇之余,我随手拿着《于丹庄子心得》,随着于丹教授的引导去体会那逍遥,无为的世界。
庄子的逍遥世界都围绕着名与利的纠葛去诠释世界。通过《于丹庄子心得地教诲我们》,知道了世人都被名利所迷惑着,我们平凡人一辈子都被名和利所束缚,无法逃脱,终身拖着那疲惫的身子。
而庄子却对名与利丝毫不眷恋,他那充满智慧的眼看破世间一切的名利。他是一个乘物以游心,可以独以天下精神往来的人。他说:"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一个人可以穷窘于贫困,但他的内心是否真正在于这种贫困,他对于一个利字看得究竟有多重,这就决定了他面对贫困的态度。"
我们这些平凡人啊,对待庄子这种无为逍遥的处世精神,是何等的困难。我们在这世界上相互的拼斗,争夺,面对四处的勾心斗角与背叛亲离,为的仅是那张张的纸钱。
唉!我感叹与羞愧着,我们为何要为了世间的种种所拼,为了人欲所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
《庄子心得》中,庄子用小故事讲大道理,简浅地教诲我们看破名利,可是我们又怎么去了解那虚无的世界呢?
于丹教授说,网上流行一段话"人生无非就是为了那几张纸。为钱,就是为了那几张人民币。名呢,就为了那几张奖状、文凭、档案。人死后,为了墓志铭,为了烧钱纸。一辈子,就是为了那几张纸而已。"
这真是我们的阵时写照。从小时候,我们便为了有面子,光宗耀祖而去劳累筋骨地拼命学习,争那鲜红的奖状,可怜的我们却失去了童年那快乐的时光。长大后又失去了青春年华。可悲啊!我们!我们无法像庄子那样逍遥地享受那精彩的世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界。
我们试图解脱,可是已定的局势,名与利实在太重要了,它们代表了我们生活中许许多多,我们无法释怀。
名与利啊,只有看破一切红尘的人才可以不被它所束缚,我们平凡人只有在于丹教授的引领下,在庄子的笔下的《庄子》中感悟那无为的世界。
可是细细想想,我们争夺乙炔,目的是为了自己最终可以享受,但是我们不去追求任何,逍遥面对,那种享受才是真的享受。我们都想像庄子一样乘物以游心,独以天地精神往来的人。做到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贵贱。可是何等的困难。
试想一下,人的潜能无限,只需自己做到,我们便可像庄子那样在逍遥,虚无的世界乘物以游心,与天地精神往来。
篇二: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
庄子与老子都是我十分崇敬的两位神人,这致使我对道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两人的著作《南华经》与《道德经》都是道教中的经典。这两本书我大多在一两年前背过,尽管有些章节记得不甚真切,但精髓似乎还是抓住了的。抱着虔诚之心,我不敢对此两本经发甚议论,因为我不敢说我真懂了,但似乎参考别人的见解还是可取的,于是就读了于丹的《庄子心得》。
我以为庄子的精髓在于寓言,因为实际上《庄子》整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寓言集。于丹的这本书的特点就在于它将现实生活和这些寓言结合在了一起,看似使庄子的思想显得更接地气。但我以为作对比阅读的心得会比她这种方式收获的更多。我就举几个例子谈谈我的浅见。
比如关于"小大"的观念,庄子在《逍遥游》中是这样阐述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这段话说明了世间万物的属性都是相对的,有比较才有高下。这种小大之辩在《秋水》《齐物论》等章节中也都有体现。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此二人讲的是同一道理。
有用与无用的论辩也是老庄爱说的。庄子关于这个话题打的比喻是十分的多,而且多数都与树有关。如《逍遥游中》中:"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 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於机辟,死於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於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同样的,这样的无用之用的论调也可以在老子中找到理论依据。老子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些只是庄子著作中的冰山一角,每个故事都那么耐人寻味。读过《道德经》的人会觉得《南华经》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我想如果于丹从这个角度入手,可能会写出更好的书。至于她现在写的这一本,我并不看好。
篇三: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
我有幸在假期看到了《于丹庄子心得》一书,感到相当有趣。
读于丹的《〈庄子〉心得》,读到了肩吾和连叔的故事,肩吾对连叔说了一个住在姑射山上的神人故事,说那个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可是却可以驾着飞龙,乘着云气,"游乎四海之外",遨游于天地之间。读到这里,我也象肩吾一样,笑着在心里说,其实哪里真的有这样的神人呢?庄子当然知道不可能有这样的神人,于丹知道,你我也都知道。于丹和庄子说这个神话,其实也只不过是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用心游万仞的心态调整自己的生活,永远保持心态的平衡,对生活少一点成见,少一点抱怨,给自己的心多一点智慧,让自己的心能够欣赏花开、聆听水流,能够看见飞鸟掠过天际、朝阳跃上云端,让自己的心干干净净。也许这样的心态便就是平川万里吧。
做为人,一生需要担当的角色真的很多,不同角色的转换以及生活给予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压力,在单位、家庭两点一线之间日复一日的重复单调生活,难免让人常常有点浮躁,每个人的心智有时会因此而有障碍,看不见春的百花、秋的月,感受不到夏的凉风、冬的雪。余秋语先生写了一本书叫《行者无疆》,我们做不到无疆的行者,但是也许我们也可以试试"乘物以游心",给我们自己的心灵安上一双翅膀,遨游无疆,看看平川万里,不也是人生的一种感悟、一种境界吗。
很久以前看的一篇台湾作家写的散文《也是水湄》,作者坚持自己在四层楼高的公寓里把长椅坐成了小舟,坚持自己听到了"流水绕孤村"潺潺水声,隆隆车声就是"车如流水",她自己正是泊舟水湄的舟子。作者因为自己的意愿可以把车声宠成水响,把公寓看成山色,我们当然也可以因为自己的心境而将看似普通的生活看成美妙的一道风景。
"万水千山总关情",看山看水、工作学习,关键的只是我们的心境,不论何时,自己感觉山在水、鸟在林,将冥漠大化万里江山放在心中,于无弦处听古琴,于无水处赏清音,这样生活就可以在一侧耳之间温柔,一顾首之间庄严,心无智障,如此便就是平川万里了。
我愿用一生的智慧朝此方向去坚持与努力,仍借用于丹的一句话,"虽不能及,心向往之".
篇四: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
于丹在《庄子心得》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让我深有感触。
庄子讲了一个普通的木匠,叫梓庆,这个人专做祭祀时候挂钟的架子,其实这是个很简单的活,很简单的器物,但是就是这个木匠,他做出来的这个架子,人人见到惊为鬼斧神工啊,他怎么会做得这么好,觉得它那上面野兽的形状,宛如真正的走兽一般,栩栩如生,所以大家就对这个木匠特别有口碑。那么这个口碑传着传着就传到国君那里了,所以鲁侯召见这个木匠梓庆,要问一问他其中的奥秘,到底为什么。梓庆很谦虚,他说我一个木匠,我哪有什么决窍啊,根本没有什么太大的技巧,他说如果你一定问,我就跟你说说,无非是我在做任何一个普通的架子之前,我都不敢损耗自己丝毫的力气,而要用心去斋戒,那么这种斋戒为的一个目的,叫齐以静心。也就是说,我去做所有的斋戒,只不过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真正安静下来。那么在斋戒的过程中呢,我斋戒到第三天的时候,就可以忘记了我最后要拿着这样的东西去封功啊,去受赏啊,任何的庆典啊,勋爵啊,加给我的这个利禄啊,这些东西可以扔掉了,也就是说斋戒到三天,我可以忘利。再接着斋戒,到第五天的时候,我就可以忘记名声了,也就是说,我已经不在乎别人对它是弹啊是赞,大家说我做得好也罢,做得不好也罢,我都已经不在乎了,那么还要继续斋戒。到第七天的时候,我可以忘却我这个人的四肢、形体,也就是说,第七天达到忘我之境。他说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我就拿上斧子进山了。进山以后,无非是去看一看我要做的事,这个时候,我可以忘记我是为朝廷做,为朝廷做事心有惴惴,有杂念你就做不好,他说我这个时候无非就是要做这么一个架子,就是为事而事。所以我就在里面去看,有哪些天生长得就像野兽,因为我心静,所以一眼就会看到,然后我就把天生长得特别像的木头砍回来,随手一加工,它就会成为现在的样子。也就是说,我做的事情无非叫做以天合天,这就是梓庆的奥秘。
在忘利、忘名、忘我三个境界之后,梓庆才可以做出最好的作品来。这三种境界对我们的工作也很适用,如果我们在工作时,总是想到工作成绩一定要被众人所看到,要惊天动地泣鬼神,让人叹为观止,或者忐忑不安,担心工作做不好,遭受批评,名誉受损,其实这些想法对我们做好工作都会带来压力,我们在做工作时,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把个人得失看得太重,我是喜欢工作的,无论它是好是坏,都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像孩子一样,我没必要为别人的喜好观点去折磨孩子折磨自己,只是为了自己心中的这份轻松与愉悦。 只有顺从于自己的内心,我们的心才真正像通过斋戒一样,可以破名破利,达到浑然忘我,而忘我之境视为天成。因此,我认为工作的最高境界:就是忘利、忘名、忘我。
篇五: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
前一阵子从网上下了于丹《庄子心得》的mp3听。刚开始听确实感觉眼前一亮,仿佛有种醍醐灌顶,仙人指路的错觉。可是越往下听,越发觉得有些牵强,很多道理也不太说得通,甚至,有点胡扯了。给于丹冠以"文化快餐"确实准确,正如麦当劳,吃第一口巨无霸的时候,人间美味,好吃,可是在吃下去,不免有些恶心。麦当劳流水作业,把肉饼从冰柜中取出到包装好吃到嘴里,不过1分钟的事,自然不能跟中华几千年的饮食文化相比,天上地下,差的太远。我倒不是说于丹教授的《庄子心得》如何反胃,只是觉得,她的心得,她的演讲,可以满足都市人日益空虚的心灵,却不能代表《庄子》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她没能,也不可能真正体会《庄子》。麦当劳可以在饥肠辘辘时充饥,却体现不了丝毫的饮食文化,也不能等大雅之堂,一个道理。
我也读不懂《庄子》,要不然我早就兴师问罪了。我自己的体会了于丹所要表现的思想,又重读了一遍《庄子》,可以说《庄子心得》很多地方还是对的。于丹站从当今生活的角度去分析《庄子》,去给世人洗去内心的浮尘。有些观点我感觉还是比较到位的,也很有现实意义。可是,我觉得于丹的话语中太多的消极,太多的缥缈。很多地方于丹可以的将所要表达的道理强加在《庄子》的典故中,她的良苦用心可以体会,但多少有点偷梁换柱的嫌疑。
从市场上来说,于丹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她是传媒学博士,不是文学博士也不是哲学博士。所以她擅长的不是研究《庄子》,而是如何借《庄子》之名,行于丹之实。有人批评她"庄子很生气,孔子很着急".的确,在这个盛行打官司的年代,庄子要是地下有灵,肯定借尸还魂也要去找个律师跟于丹打官司。于丹清楚地知道,现在人缺什么。她所传播的,正是这个世上奔波的人们所急需的心灵鸡汤。可这些话如果是她于丹所讲,没人会去听。可如果是庄子说得呢?那它的价值就不会被否定了。
于丹教授还是做了一件好事,只是唤起了社会上对中国古典哲学的兴趣。漫步书店,琳琅满目,五彩斑斓。不是老书来来回回的翻印,就是新新人类,新新作家的一部部让少男少女趋之若鹜的青春文学。在或者,人还没怎么红,回忆录出了好几套。央视百家讲坛的兴起,带来了猛补历史课的潮流。名噪一时的《易中天品三国》,风云突变的《明亡清兴六十年》,别出心裁的《明朝那些事》。这是好现象,看历史总比看青春偶像更有意义。前一阵和一个发小聊天,人家竟然看起了《汉书》,让我大吃一惊。看来中国的那些老东西,又重新回到我们身边了。
学术超女于丹,虽然是超女,但毕竟让人们更多的关注起了《庄子》,《论语》。在高丽棒子臭不要脸地把咱们的东西都说成是他们的时候,能在中国人中掀起这阵波澜,还是有功于人民的。至少,他让更多人,记起了咱们的祖宗还有个人叫庄子。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相关文章:
于丹论语心得庄子心得感悟10-18
百家讲坛于丹庄子心得08-23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09-08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09-08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11-12
于丹庄子读后感08-24
于丹庄子读后感04-15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8篇08-24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6篇09-10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3篇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