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时间:2022-08-18 21:19:2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3篇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一)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3篇

  文:Carisa

  得益于《不二情书》这部电影,这本书在亚马逊的推荐书单里一直名列前茅,不巧,我偏偏又是个经不住劝说、喜欢凑热闹、随大流的人,非常好奇这本被热炒上来的书究竟有多么好看,所以才有了这篇读后感。

  (书商们一定很喜欢我这样没文化还非得装有学问的伪书迷,几句广告词就能吊住我的胃口。)

  这本书给我的总体感觉,像一滴水落在平静的湖面,开始平淡无奇,后来浅浅的涟漪一圈一圈慢慢地回荡在脑中,每一次回想都有不同的惊喜。比如HH小姐的性格,仔细回想起来也是很可爱。

  白羊女热情直接,行动力强,她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HH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爱书,为了搜集到自己想要的绝版书籍——原版、译本等,她甚至"舍远求近",不去几个街区外的书店,而特意从大洋彼岸的英国求购。这种痴迷程度跟一些人抢购限量版的心态是不是有些相似?

  (原谅我没有她那么爱书,所以部分心情还是不能感同身受。)

  她的直接还体现在对书的态度上——爱憎分明。对于珍爱的书,"我捧着它,生怕污损它那细致的皮装封面和米黄色的厚实内页";

  对于不好的的书,她直言"这算哪门子新约圣经啊…是哪个家伙出馊主意把通俗拉丁文圣经整成这幅德行?他们活该都下十八层地狱…"艾玛,好一个火爆脾气,这很白羊,我喜欢!

  相比之下,弗兰克先生就显得尤为平和谦逊,恭恭敬敬,客客气气,典型的英国绅士作风,边向HH小姐道歉,边努力寻找她想买的书籍。

  想必二人的阅读品位是一致的,不然弗兰克先生推荐的书籍怎么能准确无误地打到HH小姐的心坎里呢?思想有共鸣,不服不行。

  直觉告诉我,内敛的弗兰克先生对来信的期盼会比HH小姐多。

  脑海中总是闪现出一位黑色礼服的老人坐在书店的桌前阅读来自大洋彼岸的书信,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一缕一缕地打在他的脸上,挺拔的鼻梁上反出金黄色的光泽,深邃的眼里凝满笑意,矜持的嘴角微微上扬。

  而此刻的HH小姐呢,在沙发上、地毯上、书桌上哪儿哪儿都是书的房间里,扒出一小块儿地儿,盘腿而坐,靠着书柜津津有味地读着弗兰克寄来的书。

  除了期盼来信,弗兰克先生应该也是期盼见面的。他在信中不止一次表达了邀请HH小姐来伦敦做客的意愿,并表示"在37号永远有一间房的位置".而HH小姐也是希望去伦敦寻找古典文学并探访84号的,但时间和钱似乎不能并存,直到弗兰克先生去世,二位也没有见上一面,遗憾归遗憾,仍然很美好。

  从书信中可以看出,两位都是很善良的人。HH小姐知道战后的英国物资紧张,便不断寄去牛肉、鸡蛋等食物,还让朋友女店员和弗兰克的妻子捎过去长统丝袜。

  白羊就是这样,想到什么就去做了,一点都不墨迹。弗兰克先生开始还很客气的感谢,并表示政府发的物资够吃的,不用费心了。后来两人渐渐熟悉,当HH小姐问寄鲜鸡蛋还是熟鸡蛋的时候,他回答那还是鲜鸡蛋吧。哈哈。看到这的时候,我笑了,这不就是老朋友才有的套路嘛:"哎,你过生日我送你啥呀?香水还是鞋子啊?""香水太多了,你送鞋吧。"哈哈哈,好亲切。

  弗兰克有个幸福的家庭,他对自己的家庭坚守忠贞,言辞之间没有越雷池一秒。当他的妻子诺拉开始给HH小姐写信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女人其实是有点吃醋的,最后也证实了这一点,但她并没有小肚鸡肠阻止两人不再通信,而是同自己的丈夫一样,把她当成远方的好友,甚至在邻居和女儿面前也对HH小姐夸赞不已。这样的女人实属难得。

  对此,我想贸然做个结论:真正热爱书籍的人有着高尚的情操。不知道日后会不会被打脸,至少HH小姐和弗兰克先生身上是这样的。

  他们书信来往二十年,在现在微信邮件满天飞的时代里看起来如此浪漫。等待的日子里有期盼有遐想有欣喜有回味,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领、两两相望,某些情意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我喜欢因不能立即传达而必须沉静耐心,句句寻思、字字落笔的过程;亦珍惜读着对方的前一封信、想着几日后对方读信时的景状和情绪。(引自《关乎书写,更关乎距离》陈建铭)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不免要重新阅读某些段落,这时,很多细节纷纷跳入眼前。比如HH小姐爱书的种种表现,再现在看来是那么真切。

  第一遍看的是情节,第二遍看的是细节。

  建议像我这样的初级阅读者,看完一本书后写一篇读后感,就像你吃完饭,要食物在胃里好好消化一番,直到营养被吸收,再去读下一本书。否则,急功近利走马观花的看了很多本书,也只是看过而已,真正理解的东西太少太少。

  如果写读后感时,对这本书的印象还不错,可以在未来的某个点重读一遍,到时再回头看自己这篇读后感,肯定有新的想法出现。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二)

  曾经有人把海莲·汉芙的《查令十字街84号》比做"爱书人的圣经".于是没读过几本书却自诩为爱书人的我,便附庸风雅的淘了回来。但淘回来之后便被束之高阁一直也没有读。前几天整理书柜时发现了,便抽空读了读!

  《查令十字街84号》是本书信集,是一名叫海莲·汉芙的纽约爱书人通过书信往来在伦敦一家古旧书店(书名即是这家书店的地址)淘书并与书店经理人建立深厚友谊的故事。伦敦的查令十字街84号,对于身在纽约的海莲·汉芙来说,最初是遥远而陌生的,这家旧书店甚至让她怀疑和不自信过:"自己想要的那些旧书,也许会贵得让人难以承受吧?"然而当售价适中的精美图书寄来后,她打消了顾虑。书接连寄来,海莲·汉芙本来对英国传统文化已十分着迷,如今又因为这些书,对遥不可及的查令十字街84号也生出些许的亲近感:"既然我可以寸步不离书桌,就能向你们买到既干净又漂亮的书,我干吗跑到十七大街去买那些又脏又丑的?从我坐着的地方,伦敦可近得太多啦。"

  从书中的文字我们也知道,海莲·汉芙也深知一本称心的书来之的不易,其间自然少不了书店经理人的劳苦奔波。所以当善良的她得知伦敦物资供给不足时,连忙寄去食品。从此以后,她与书店的关系,不再限于买书。查令十字街84号,也成了"我的书店".自然,书店里所有的人也成了她的朋友,她的书信也就率性起来,开始随心的批评书的内容,不乏亲切地"评价"经理人的服务和称谓。经年累月之后,查令十字街84号渐渐化作一个圣地,造访伦敦这家书店,成了海莲·汉芙心里的一个结,(www.fwsir.com)但是忙于生计的她一直无法成行,只好委托好友代为前往,并且对好友心生羡慕。在与书店20年的交往里,海莲·汉芙始终未能亲临"自己的书店".书店经理弗兰克的去世让她警醒:"造访查令十字街84号,大概只能是永远的遗憾了!"

  书中收录的书信,大多是弗兰克与海莲·汉芙的交流,这些亲切的文字读来会让人会心一笑,也会让人怅然若失。他们之间,交织着书缘与情缘,那份情感,比友情多一点,但又比爱情少一点。20年的交流,满篇没有爱但却充满情。

  多年以前在天涯上看到过一个调查,主题是:为什么要读书?具体的选项早已经忘记了。但这个问题却有着持久的生命力,特别是在这个视读书为另类的时代里更有着别样的意义。"一个人,只拥有今生今世的周遭,而这是远远不够的。幸好,人类发明了文字,以及记载生命经验的书,这是对记忆的保存,同时又是对不断流逝的时间的超越。打开一本书,犹如推开一扇门,我们穿过时间与空间的阻隔,面见丰盛的心灵世界,拓展着自己的视域,仿佛经历了几生几世。很多时候,我们是靠书籍来抵御风雨、相互取暖的。"不知何时摘录在记事本上的这段话,也许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吧!

  而海莲·汉芙自然是懂这一点的,她对作者心存感激,对好书甚至有点敬畏,对书的价值也有着深入的理解:"我把它端端正正地摆在桌前,整天陪着我。我不时停下打字,伸手过去,无限爱怜地抚摸它。拥有这样的书,竟让我油然而生莫名的罪恶感";"我寄给你们的东西(食物),你们顶多一个星期就吃光抹净,根本休想指望还能留着过年;而你们送给我的礼物(书),却能和我朝夕相处,至死方休,我甚至还能将它遗爱人间而含笑以终".说实话,海莲·汉芙在书中提到的那些书和作者,我大多都没有听说过,更谈不上读过了。不过,这并不妨碍我对她这种见解的认同。

  仅记于2012年03月11日22时30分。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三)

  知音之遇的浪漫

  windy

  《查令十字街84号》因《北京遇上西亚图二》而热,一直对电影的二三四没兴趣,反而被《查令十字街84号》吸引,因为我也对英国文学很着迷。当然我没有海莲的格调高,与之对小说的鄙视相反,我只喜好小说,特别是简·奥斯汀。如同海莲一样,我也希望有一天能赴英国来一场朝圣之旅。

  书中有很多共鸣的地方。同样居住在一个文化相对匮乏的国度,我对书本有同样的渴求。每当看到外国那恢弘的图书馆,那一排排高至天花装满几世纪各类书籍的书架就艳羡不已。幸而,我对书的要求没有海莲那么严格,所从高中开始,学校和市立图书馆基本能满足我的需求。到现在有了稳定的居所,我就像海莲说的那些"俗人"一样总会有购书的欲望,结果买了一堆并不值得收藏而又舍不得丢弃的书。看完此书,觉得有必要提升自己对书的鉴赏力,只买真正值得收藏的书。

  虽然海莲对书的喜爱令人敬佩,但我认为真正让《查令十字街84号》风靡全球的是书中海莲和弗兰克浪漫的书信情缘。很多人将这个情理解成爱情,而我有不同的理解。海莲信中率直热情的性格跃然于纸,弗兰克的信中从彬彬有礼的事务化到流露丰富学识和幽默感的确体现了二人在信件交流过程中产生了一种相知相识的情感。但这种情感应该是超越于爱情之上,是一种因在遇到有共同兴趣相互欣赏的一种知己之情。想想海莲所生活的环境连想要的书都难以得到,一个对古书有兴趣的人更是难以遇到。而弗兰克所在的英国虽然文化底蕴深厚,但在二战前后的英国也迎来她破旧迎新的年代,他所热爱的古书行业正在萎缩。所以当二人志趣相投,相隔万里的人用书信连接起来心里会是怎样的喜悦。海莲为弗兰克及其同事的慷慨赠予是出于真心的同情与感激,弗兰克也因为有了知音之遇,在乡间采购二手书的时候也更加留心,希望找到爱莲的心头之好。这种相知互动的喜悦我认为比爱情更加让人动容。

  在相隔大洋两岸依然遇到知音,在茫茫书海中可觅得心爱之书,海莲和弗兰克都是幸运的。虽然二人最终不能相见而留下遗憾,但正是这个遗憾使故事更加动人。书缘,情缘,我也希望自己终生能体验到书本的乐趣,并能遇到纯粹的知己。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相关文章: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08-25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08-24

读《查令十字街84号》有感1000字08-22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原来你就在那里08-23

查环查孕证明范文08-24

嘉奖令08-20

山河令语录09-28

陈情令语录09-21

山河令的语录02-01

“飞花令”作文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