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活埋影评
活埋影评(一)
本片的处理手法还是显得商业了一点,狭小空间自不必说,这是个很好的噱头,但也只能是噱头,最终的质量还是要看小空间里面发生的事情。和《后窗》的全片偷窥一样,或许做电影的人觉得很酷,但看片的人不会觉得很牛。
空间之外就是时间,本片的时间近于现实,片中的一个半小时就是现实中的这么长时间。因为是临近死亡,这么长的时间足够表现出非常丰富的内容。我的感觉是,片中的救援行动显得商业化了,其实不是给主角以希望,而是给观众以希望,搞得好像可以生还一般,如同很多灾难片中的大团圆一样。这样的处理无疑会更加扣人心弦,但我要说的是,就有点扯了,不够现实,也不够文艺。
本身片子这样的设定是可以做成一部不仅仅是商业片的那种东西,除了拍摄手法之外,还可以做成很多东西。
如果是我,我会换一种方式,影片的最后时段不安排救援活动,不把节奏搞得激动人心,这些东西可以放在前半部分搞,毕竟人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会迸发出强大的求生能量,想很多办法以自救。后面,就到了绝望的时刻。所有希望一一破灭之后,就该到人坦然面对死亡的时候了。这个时候人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回忆,反思,忏悔,寄语等等等等。由于不是在枪决现场,当事人可以很安静的处理这些事情,也没有必要在意别人的眼光,故作豪迈状。
前半部分寻求救援的时候表现焦急,愤怒;到了后面就表现悲伤,悔恨以及坦然,如给母亲打电话那段可以安排在后面,增加些如同面对牧师般的忏悔镜头,反思自己的一生,最后提出希望,给妻子和儿子。
因为导演没有按我这样设想的去处理,所以看完之后有点失落。就本片而言,回顾一下,主题是什么呢?战争或恐怖份子的残酷?资本家的冷漠?抑或是真实再现某些在伊拉克被活埋的美国人?这些东西并不是不可以讲,只是不能作为最后的主旨,那个只能是人,人性。
等待死亡,是一件很文艺的事情。就算是高龄的老人,或者是病入膏肓者,也很难确定自己的死亡时间,都是在一种确定死亡要来,又不知道是几点钟来的情况下等待。
所以,我觉得,很多片子都拍救援,好像没有拍等死的,纯等死,刚开始或许还有期待,后面就等着,一点幻想不存的等着,我期待这样一部片子。因为这个情形其实是人类的缩写,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死,从他知道死亡的那一刻起,他就在等待死亡。
活埋影评(二)
在莫名心烦的一天,看了这样另我更加郁闷的电影,我给了满满的10分评价。
如果说电影界幽闭空间的题材或是少的不能再少演员这样类型的电影不乏少数,那么《活埋》该算是极致了。一个人、一部黑莓、一只zippo、一只手电、两只荧光棒外加一大堆沙子,在一具棺材的狭小空间里完成了影片的内容。瑞安·雷诺兹这一次是真正的独挑大梁了,一个人平躺在棺材里演了一部非常厉害的电影。
对于电影里所要表现的政治、社会背景,个人觉得比讲述人性的电影来得要沉重很多,影片中被活埋的卡车司机只是一个在伊拉克打工的美国平民,而劫匪也只是一个因为美国公司的入驻而失业的伊拉克普通男人,他们都是为生计而奔波,都只为满足需求的最低层次而努力,没想都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现实有时候就是支苍蝇拍,毫不费力拍死一只只本只想在窗户上寻找出路的苍蝇。
这是一部反映现实的影片,不是《杀死比尔》那样的暴力美学,复仇的新娘不借助任何器具也能徒手踹开棺材出来接着报仇,因为那是高手中的高手,再你武功高强也奈何不了她。而保罗只是保罗,这里只有被活埋的暴力现实,没有峰回路转那样的美学,普通卡车司机没有不凡的身手,只有无奈的求救,只有在满怀希望憧憬光明的时候被绝望残酷杀害,即使有一把小刀,也只能用他无奈的切下小指,然后等死。
影片有一个画面另我印象深刻,保罗在棺材板上写下了马克·怀特的名字,这是一个在巴格达曾经被成功解救的人质,而保罗在这个名字上画了个方框,在我们国家,名字上画框代表是逝者,我不知道国外是不是这样,当时我就想,会不会这个马克其实死了,救援人员只是用来安慰保罗而已,结果正如我所料,在满是希望最紧急的光头,救援队长在电话另一头传来了一声——马克·怀特,接着就是冷冷的抱歉,这tm真是一通残酷的电话,就是这通电话,结束了故事,结果了希望,给本来沉重的故事又添了一码。
不得不说,电影前段主人公打无数电话求救的时候看的真是气愤,就像主人公自己说的谁会在乎我们这些平头百姓,我tm要是知道我被埋在哪我大老远打电话给你干啥,原来米国的政府机关也如此的……
我不关心影片里的政治相关因素,也不想去想那些一通通电话里人情世故的冷和暖,我只关心小人物的生与死,主人公最后的结局告诉我,在这个社会,信任何都不可靠,我们只能聪明的选择自己前进的路。
活埋影评(三)
开片,一片漆黑,只有一段长时间的、沉重、急促不规律的喘息声伴随着一种粗糙的摩擦声让人感受到了喘息人的深度的惊恐和挣扎。没有影像但是已足以使人感受到空间的封闭和情绪中几近崩溃的紧张。从zippo打火机的火光亮起开始,整场电影,94分钟,就是一个男人在一具棺木里的故事。
这是一个美国人,一个跨国公司的雇佣司机。在伊拉克某地遭受劫持,被活埋在地下。劫匪留给了他一个手电筒,一个手机,两根荧光棒和一把刀。他自己还有一小壶酒,一瓶药和一个打火机。劫匪要求他自己打电话联系筹措500万美金。
整个故事的背景并不是恐怖分子对于美国军人的袭击或报复行动,只是一个伊拉克人因为美国公司在伊拉克的扩张失去工作后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在伊拉克的这个平民劫匪眼中,所有的美国人都是一样的。他们不是什么意识形态的冲突或者任何现在政治斗争所宣传的一些所谓人权、思想的斗争。只是最原始最基本的要求,钱。在这个劫匪眼里,美国人都是有钱的。但是从整个人质自救的过程中,影片所表现的就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美国人,他们同样贫穷,生活没有保障。
在整个挣扎自救的过程中,这个叫Paul的美国人拨打了911,FBI,自己服务的公司,家人,朋友等,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漠、责任推诿和机构的官僚作风。影片让人心里倍感冲击和心酸的有三个情节。打给911要求holdon,打给FBI要求明确部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桥端。但是他打给朋友只要求对方报出现在他拨打的这个号码,却只因为他情绪激动,语气不够礼貌而遭到了拒绝。(www.fwsir.com)透过这种嘲讽式的对话过程,让人在随着主人公感到深深绝望的同时感受到了无奈和愤慨。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又多少次扮演着这两种角色。第二个比较受冲击的就是,他的公司居然在他拨打电话求救并知悉他被埋在沙漠的一具棺木里后,没有积极想办法营救,而是要求他接受电话录音谈话,要求Paul承认自己违反了公司约定和公司内部员工有亲密关系,并就地解决他的劳工合同的续约,这样在Paul死后,他们就不需要给他的家庭支付保险费用。这样一段对话,极端地反映了现在社会的公司,已完全为资本关系控制,没有任何人情和道义。而最后导演博人心跳的最后一击就是FBI在沙马上快溢满整个棺木时打电话告诉Paul,他们马上要找到他了,让他坚持住。让本来已经决定等死的Paul重新燃起了希望。但是他们居然搞错了对象,找到的是另一个。真是让Paul临死还调侃他一下。最后片尾音就是FBI一句无奈的对不起,这样的对不起充斥着整个影片。这种对不起有作为个人的同情,有作为机构的推诿,有共情的无奈。多少误会,多少希望在”对不起”中烟消云散。想起了不知谁说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我谁都对不起。他人、家人、自己,当自我都不能被自己掌控时,你哪有承担义务和兑现责任的权力和可能性。
影片通过这个过程,要表达的主旨也许就是反映现代社会中,个体生存的孤独和无助。和我在观看中猜测的结局不同的是,Paul拍的最后给他家庭的视频并没有传到劫匪手里,也没有因此感动他们,没有呈现“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的设想,没有留给人一丝希望就是现在世界和民族之间的各种纷争还有可能因为爱而化解。导演所要表现的是对人类发展的彻底绝望。个体生活在一群官僚、麻痹、丝毫没有责任感和道义之称的各种机构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超出了自我可以掌控的范围。从任何一个个体的处境来说他们都是值得同情的,但是他们之间形成的矛盾已经到了无法挽回也无法化解的地步。人情冷漠已无法靠自我激励得到升温。整部影片让人感受到的就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绝望,就像在棺木里挣扎着的Paul。世界对你来说狭小而黑暗,你不清楚外面到底怎样。你依靠的生存手段就是科技。科技的发展似乎带给了你无限的生机和可能。但是它也是机构和他人统治你的工具。劫匪就是通过这个手机控制他的行为,要求他拍摄自残视频来威胁美国政府。他的公司也是通过手机让他在完全没有可以还击的情况下,中断了对他的义务。各种你以为可以依靠的机构或者一直以来它们宣称可以让你信任、让你依赖、服务于你的机构,当你处在困境的时候,通过这几通电话就已经非常明确地让你破灭了这种幻想。所有这些电话的对话场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如此熟悉。但是只有通过导演设置的这种极端的危机场景中,才能让人感受到其实我们有多么无助和孤独。
夫妻关系,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在这样自我控制逐渐丧失又不断想找寻自我的这样一个过程里,总是敏感、脆弱和矫情。也只有在人最基本的生存受到威胁时,才会回归到最平和的状态。我们都理解,但是我们都摆脱不了。这自然也是影片需要反映的社会生活关系内涵的一个重要部分。同类的电影还有布拉德。皮特演的一个类似题材的电影BARBEL(中文名通天塔)中也反映过。
影片巧妙地通过一具地下的棺木将现代人生活的困境极端化、符号化。影片结尾,镜头从棺木上方无限拉长的时候,表现出了现代人的生活空间就是一个狭小的深渊。影片的结局,Paul在满怀希望的刹那被告知一切生机只是误会。他失去的是身和心灵的希望。这样的结局非常沉重。但是还是那句话,悲剧才能发人深省。
世界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民族之间的竞争和仇恨已经伴随着经济、资本、人口和资源的扩张不断加深。不要相信任何所谓机构的承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你需要的是自我判断的能力。
活埋影评(四)
故事环境向观众展示——讨论人类在极端情形下的反应。男主角保罗被活活困在棺材里,身体自由被极大的限制;棺材被埋在地下,意味着生命处在极度危险中;活埋他的罪犯不时的通过放在棺材里的手机威胁保罗:9点前拿不到赎金就要干掉保罗,同时还会伤害他的家人,种种的极端情形考验、折磨着保罗,在短短95分钟的电影开头交代完保罗的处境时,保罗就已经“死了”。
棺材里,保罗恐惧,总之一切面临末日才用得上的绝望感慨此时都可以用在保罗身上。在发现罪犯放在棺材里的手机后,保罗“起死回生”,开始不停的打电话,给妻子、朋友、国防部、FBI等等打电话,得到的答复不是请留言就是“现在为您转接相关负责人”,影片向观众展示了美国政务机构“打太极”的高超水准,尽管一方面在组织营救,但另一方面却为了避免国际舆论批评而宁可牺牲小人物的龌龊做法在官员官方的抚慰对话中暴露无遗,美国电影批判起政府来也是敢吼敢骂的,这也是我喜欢美国电影的一个原因。
恐惧中的保罗打了N多电话,结果是只能想办法让自己平静下来等待救援,可危险、恐惧丝毫没有暂时离开一会儿的意思,当然观众也不乐意,没有戏剧性的电影观众是要骂的。毒蛇的插曲成为第二幕前半段情节结束前的最后一次游戏。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只有等待救援,听天由命。这种时候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开始思念自己的亲人,回忆和熟悉的人的过往,想和他们作也许就是最后的一次联系。保罗也不例外,开始给养老院的妈妈打电话,可老年痴呆的妈妈几乎不记得自己还有个叫保罗的儿子,即便想起来也没有对这即将永远离开人世的儿子表达最后的母爱,保罗伤心了。而保罗为其卖命的公司更为绝情,电话录音申明保罗在被活埋之前就被公司解除了雇佣关系,保罗死了,公司不会赔偿一分钱。伤心、愤怒还有无时无刻不充满这狭小棺材的恐惧啃噬着保罗,保罗唯一能做的只是狠狠的骂着“fuck you”,行为就像个无助的孩子。
那位专门解决人质问题的官员业务水平很高,忽悠着保罗不要做人质视频,不要放弃,同保罗说起一个被绑架又被救出来的人质“马克怀特”。片尾,电话那头充斥着官员“坚持三分钟,我们找到你了,相信我。”之类官方、激动的语言和救援队铁锹疯狂铲沙土的声音,这边沙子就快要埋掉整个保罗了,观众的心提到嗓子眼了,期待着保罗脸上方的棺材木板被劈开的瞬间,期待着救援人员的手电筒光亮和葡萄糖。想知道从莫大的希望被推向绝望是什么感觉吗?马上来了,就在保罗的脸被啥子埋起来的同时,电话那头官员激动的鼓励变成了咒骂:“见鬼,这是埋马克怀特的地方,对不起,保罗”。可惜保罗已经听不到了。
【活埋影评】相关文章:
面纱影评08-01
影评英语06-08
致命伴侣影评06-03
电影斗牛影评06-08
夺命深渊影评06-08
分手大师影评08-24
锦衣卫影评06-08
美国x档案影评06-08
那时花开的影评07-17
潘神的迷宫影评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