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龙纹身的女孩影评
龙纹身的女孩影评(一)
众所周知,在芬奇这部电影之前,瑞典版的电影三部曲都齐活了。可看完这个美版之后,俺登时觉得不用看欧版了,以便让芬奇的作品成为唯一固定在脑海里的印象。后来一想又不妥:对于像俺这样“菜疏穴浅”人士,虽说既没看过书本原著、又没看够欧版电影是再正常不过了的,但如果不勉强比较一下的话,怎么知道芬奇版是否真的牛A呢。
于是,俺又找来瑞典版电影第一部,看完之后,俺觉得该维持原判——至少个人觉得——这个美版的《龙纹身的女孩》是最酷的。
无论是欧版还是美版,在大的情节演进、人物关系处理方面,都是忠实于原著的。不过,芬奇在改编的时候,在一些细节元素方面作了些小修改,比如片中男女主人公“浪漫动作”的时机,就与欧版不同。同时,美版还细化了一些欧版中一带而过的场景,比如“龙纹身女孩”帮助男猪脚搞掂起诉后者的大亨一幕,芬奇用了整整差不多十分钟的时间来交代经过;除了带给观众复仇的快感之外,恐怕还有表现手法上的深意,容后细表。
总的说来,不管有没有看过原版,芬奇版《龙纹身的女孩》给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其独特的视觉体验。据说,芬奇想通过电影带给人“纯粹”的北欧感觉,所以他在瑞典拍了大部分外景。有趣的是,芬奇镜头下的瑞典风光,与欧版电影大为不同,这点在影片整体用色基调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尽管都是表现冬天,欧版主调是有些褪色的蓝黄色系,整体还是偏暖;而芬奇则基本全用冷色调,而且是一冷到底,绝大部分冰雪场景中,露出的建筑、树木、人物、车辆也都是深色调的;而欧版冰雪场景中显露的同样视觉元素,则明显要暖色得多。看过《七宗罪》、《十二宫杀手》的童鞋,应当了解芬奇有多么钟爱黑暗场景。这次在RedOne与Red Epic两代数字高清摄影机的助力下,层次丰富多变的黑色质感再次发威,与大片冰雪外景的“白”,共同构成了全片的主色调。
类似的强对比画面效果,还反映在布光上。欧版整体布光很“柔”,室内场景尤甚;美版基本走的是很“硬”的光影路线,有很多明暗对比非常鲜明的场景。另外,相对于欧版整体比较连贯的光影效果,芬奇版特意用两种截然不同的色调和布光效果、来区分影片中“现在”和“过去”场景:对比“现在”的清冷,“过去”的画面在光色效果上是“又暖又柔”——这无疑是很俗套的技法,不过用在此片中却很有效。这种强烈对比,不止是向观众“短平快”地传递剧情(时间)信息,而且是通过这种“鲜明” 向“迷影帮”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这是一部很“电影化”的电影。
由于根深蒂固的不学无术,所以俺完全搞不清楚电影类型细分什么的,按照故事内容、演绎风格、风格艺术等五花八门的划分让俺头疼不已。在俺的浆糊脑袋中,只有一条“浆糊电影频谱”,这条谱线的一头是完全以“内容”为重的电影,另一头则是极端注重“形式与风格”的电影;看完电影,让人记住的是电影表现的内容(主题、情节、桥段、表演等),还是电影表现方式(结构、调度、摄影、剪辑等),就是这个谱线定位的唯一标准。显然,这种标准是“二”得没边了,基本上说明不了任何问题。但对俺来说,它有助于迅速说明不同电影的特色。
对照俺心目中这个模糊的频谱,俺觉得欧版的《龙纹身女孩》让人感受更多的是剧情内容,而芬奇这版,则更容易让人感受到电影表现方式上的魅力,这种魅力与剧情以及表演配合、互相激励地鼓捣出一部带有鲜明芬奇标记的、值得重复观摩的“电影”。
以改编论,芬奇版相对更侧重电影表现技法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因为不打算对故事情节动大手术,所以对于看过全球销量几千万册原著以及瑞典版高票房电影版的童鞋来说,故事内容本就烂熟于心,是不必作为唯一的重点突出的。而对于没看过原著或欧版电影因而对剧情一无所知的观众而言,“让故事成为主角”的表现方式也未必能成为一个卖点,因为就罪案本身的惊悚度而言,《龙纹身的女孩》,既算不上特“重口”,也算不上特“峰回路转”,单靠故事本身恐怕难以吸引对于久经考验的罪案惊悚小说读者和类型片观众:熟悉这种套路的童鞋可从罪案一开始被提及,就想到最有可能的罪犯来源,剩下的就只是去看哪个演员长得像反派了——偏生这点在美版中还挺容易——得亏了斯卡斯嘉德大叔那张脸。
对于有点追求的电影而言,重点永远不是讲“什么样”的故事,而是“怎样”讲故事。芬奇在悬疑惊悚片领域已颇具大师气象,他懂得演绎这样的罪案故事要怎样做才能最有效地抓住观众的心。美版的《龙纹身的女孩》,可以说是芬奇惯用手法的融合展示,案件分析与调查的过程如《七宗罪》《十二宫杀手》那般抽丝剥茧,整体节奏推进看似不疾不徐,显得沉稳扎实;在不少关键场景中,又引入像《社交网络》般的快速剪辑和运动镜头,打造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动感。这么说吧,芬奇版的《龙纹身的女孩》,要比欧版更容易令观众体会到“镜头”的存在,并更能吸引一部分“迷影”观众去探究镜头切换、场景更替之间的节奏与韵律。
担心过于“技术流”以至于可能“用力过猛”?看之前的确有些担心芬奇会玩得过于风格化,没想到他只是亮出“大杀器”,却没有使用“大花招”。该叙事的部分,该表现人物性格的部分,他都拿捏得很好。你不好说他“内敛”,因为他这次的改编风格就是要突出一个“酷”字——影片那极具007风格的序幕片段足以表明心志;但你更不能说他“张扬”——至少找不到表面的证据——美版《龙纹身的女孩》的“酷”,全部内化在稳健执行的技术与有细节填充的角色形象上了,这点又与该片的配乐的风格是一致的:看似极简、凌乱、神秘,还夹杂些阴郁、狂躁,其实却暗合故事的内容与基调,契合程度可谓精准而细腻。
不过,看完《龙纹身的女孩》之后,俺还是决定忘掉芬奇,忘掉附庸风雅的拉片情结,而只愿变成纯粹的花痴:因为片中的龙纹身女孩实在是酷毙了!俺无法相信,有谁看过本片以后不认同鲁尼玛拉(Rooney Mara)之酷的——是的,这小妞才是本片最大的亮眼与惊艳,什么芬奇,什么007大叔,都是陪衬。
对于原著和欧版电影粉丝而言,这点应该不奇怪:人家本来就是“标题人物”嘛,有突出表现何足道哉?可在比较了欧版电影之后,俺还是得说:鲁尼比鲁米(Noomi Rapace)酷多了!鲁米版的龙纹身女孩其实蛮正常——至少在待人处事方面,所谓朋克打扮、穿刺装饰,只不过是她追求的时尚风格而已;而鲁尼演绎的这个人物,则绝对是一位有社交障碍且性格怪异的女孩,她的外在形象与其说是像欧版那样是“向外界展示自我独特的风格”,不如说她是完完全全“不屌这个世界的看法”。欧版的龙纹身女孩像是用冰渣点缀的巧克力冰淇淋,看着冷刺唇齿,其实却蛮甜蜜窝心的;鲁尼演绎的美版,则完全一副《2012》之后的末世地球气质:奇厚的坚硬冰层之下的确有焰芯,但外界的死活跟她是没关系的,而且焰芯的爆发也总带来不可控的灾难——哪种气质更酷,简直是不言自明的。
这样一个酷到骨子里的角色,很容易变成虚幻的“神级存在”而失去“血肉”的一面;可在美版的《龙纹身的女孩》当中,编导花了大量心思让这个角色在不经意中丰满起来。这种构建的过程是很细微的,但这种细微质感累计的力量却是惊人的;更惊人的是,电影在逐渐剥除这个角色坚硬外壳、暴露柔弱内核的同时,却始终维持了这个形象特有的神秘气质——这点比单纯展现一个“外冷”的角色如何“内热”的过程要有意思得多,也难得多。为了保持这种神秘感,编导甚至斩断了本片与续集之间的联系:欧版电影中出现过的关于Lisbeth小时候的回忆、那些可以联想到《玩火的女孩》的画面都没有出现。俺猜想,编导是想将这个人物作为一个能独立成篇的神秘角色来对待,同时从性格分析的角度来尽量促成形象的丰满。
虽说美版中的Lisbeth性格上更硬冷,但在外貌和身材上要比欧版更“萝莉”,这种里外的落差,不仅让美版这个形象——酷冷另类萝莉杀神——更具有眼球效应,同时也赋予了这个角色“欲盖弥彰”的脆弱感,这份脆弱在那些受伤害情节中能激发更多的同情与怜悯。在看的过程中,俺忍不住联想,如果《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Mathilda没有遇到Leon,经历家庭悲剧和灰色生活的她,长大后没准就会是美版龙纹身的女孩这个样子。
所以说,同样是没有交代过多背景,美版的Lisbeth会让人意识到这个外表看起来很更强悍的女孩,其实过的是更底层、更糟糕的生活,这才让她的心早早冰封冷硬。这种设定使得她之后与男猪脚之间的故事,就不仅仅是个另类女英雄的替天行道,更多的是这个角色本已紧锁心灵的“破冰“之旅……观众到此应该理解为啥编导要仔细描绘Lisbeth搞掂邪恶大亨一幕了,那是这样的狠角色初次动心之后展示“如有神助”般的魅力与能力,代表着她可以为喜欢的人去做任何事情;力图挖掘这个角色更多性格表现的编导当然不肯放过这个过程。也正因为有这个“大放光芒”的时刻,之后的结局也让人更深刻体会这个角色“酷”的特色与代价——这种“心痛”的酷更令人心疼,个人觉得这个效果比欧版酷得“潇洒”要更好。
在不改动核心内容的前提下,芬奇从角色气质到表现手法,都突破了欧版电影的限制,成功地赋予原始素材前所未有的时尚酷感。这种酷感渗透到电影的各个元素当中,从而摆脱了肤浅的纯视觉系呈现。对俺来说,芬奇这个《龙纹身的女孩》是2011最令人满意的好莱坞作品。
龙纹身的女孩影评(二)
作为芬奇的“骨灰粉”,说实话,这部电影我期待了很久,因为之前对《社交网络》的失望,更加剧了对该影片的渴望。以《七宗罪》、《搏击俱乐部》这两部足以位列影史之前鉴,我一直隐秘觉得芬奇的作品至少不应该是《社交网络》这种样子。如果你一定要我说出他的电影具体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拙嘴笨舌加文笔平平的我一时也说不清,在此只能用四个字表达本人尚不高雅的观影感受:酣畅淋漓。显然,《龙纹身的女孩》做到了这一点。
影片改编自瑞典推理小说《千禧年》三部曲的第一部,且有瑞典导演捏尔斯-阿登-欧普勒夫于09年捷足先登,口碑很是骄人,芬奇此次已然是翻拍了。能被翻拍,说明必然是个好故事,前者必然有较好的表现,借他人的东风驶自己的船是再好不过的了。然而这东风也不是那么好借的,世上诸葛亮毕竟不多,观众自然会两厢比较,有欧版的珠玉在前,芬奇版的很有可能会折戟沉沙。可事实又一次证明了“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这句俗语,芬奇也又一次用他精湛的手法为我们打造了一个酷劲十足近乎完美的“磁器”,吸引影迷为之颠倒,为之膜拜。我没看过欧版,也没看过原著,在看了芬奇版后对二者更提不起丝毫兴趣,就像一个长久处于饥饿状态的人猛然饱餐一顿后对其他美食顿觉索然无味,这无关其他东西的好坏,纯粹的一种个人空前满足。
故事依然是芬奇最擅长的悬疑推理,开始看那段金属感奇强的片头时吓了一跳,还以为芬奇改拍惊悚科幻了呢,直到片子正式开始,才恍然明白,那个我们熟悉的芬奇又回来了。龙纹身女孩比《搏击俱乐部》里的怪阿姨还出位,电脑比《社交网络》里的马克玩得炫,变态杀手的“变态值”更比《七宗罪》犹过之而无不及。影片前半部分中的“政治阴谋”和“孤岛探险”,以及整片冷硬的色调跟罗曼-波兰斯基的《影子写手》有些类似,可芬奇却不是靠缭乱花哨的架势迷惑人的主,过硬的情节和经得起推敲的逻辑推理才是芬奇的招牌特色。
整个故事的取景大多选在瑞典北部的一个小岛上,(www.fwsir.com)冬天的萧杀清冷和岛上人物的神秘莫测,再加上利落的剪辑风格与抽丝剥茧般的案情分析,使得影片在扣人心悬之余,透着一股冷气质。而影片在对龙纹身女孩描述的几个桥段,无论是她特立独行的装束和那个酷到不行的坐骑,还是自己轻描淡写的自述往事,以及对她与前监护人生活片段的关照,都在耍酷的同时,将一抹令人心碎的暖意悄然展现。冷酷的气质冲击视觉神经,不经意的温情秒杀心灵。
龙纹身的女孩由鲁尼-玛拉饰演,在《社交网络》已崭露头角的鲁尼这次把一个高智商低情商的女孩演绎的入木三分。片中并没有大篇幅的交代她的身世及遭遇,只在镜头快速切换间有几个类似缓冲情节的画面,而正是赖于这几组镜头,把龙纹身女孩的冷酷、率真、善良刻画地鲜明而立体。
该片有很明显的商业片特性,最后那段贫女变富婆的桥段尤甚。还有芬奇过于吝啬镜头语言,快速的剪辑固然使影片显得干脆利落,但也会无形中增加一部分观众的观影障碍(也有可能是我看的版本的问题),还好我看的过程中这种感觉只是一闪而过,没影响观看效果,在影片结束时,芬奇制造的冷酷和温情还是恰如其实地击中了我。
龙纹身的女孩影评(三)
大卫芬奇为什么要翻拍《龙纹身女孩》,意义在哪?在我看来大卫芬奇一定是看完09瑞典版的《龙纹身女孩》之后觉得这个片子让自己来拍应该更合适,原著关于涉及宗教的离奇案件一向是他的钟爱,早先就有着《七宗罪》《十二宫》之类的影片,显然,事实证明翻拍版的《龙纹身女孩》又一次准确无误地烙上了大卫的标签。因为第一部《龙纹身》已经具有了非常好的口碑而这次的翻拍显然压力重大,但大卫绝对对自己的套路风格充满信心。现在就来看看两部《龙纹身》之间的变与不变吧,看看大卫是如何让《龙纹身》变得更类型和更具有商业气质。
首先两者不变的共同点。两部作品的故事基本没有做大的修改,这一步依然遵照了第一部的故事,大的框架无变化,除了故事内部局部的调整,例如米克尔前去马丁家调查的时候第一部多了在莫瑞家被袭击的桥段,结尾海莉回归的桥段等。另外故事人物的大体造型无大变化,米克尔依然用着苹果,马丁临时前依然开着路虎等等。
重点该谈谈两者之间的不同了。或许从大卫芬奇的版本与前部的版本对比之中我们可以看见一部悬疑类型的影片如何才会更类型,更悬疑和更具有商业气质。
前者的色调中性稍微带着温情,而翻拍后的具有了明显的悬疑片气质,严格的打光营造出清冷,阴郁的气质,这是芬奇电影的标签,灯光是营造氛围的重要手段。
关于悬念,作为悬疑电影,悬念的设置和铺陈尤其重要。两部放一起相比第二部显然比第一部来得出色。一部悬疑电影是有大小悬念构成,第一部《龙纹身》单独来看实际上悬念制造已经不错,但拿两部相比较来看我们就能看出差距。例如前《龙纹身》龙女调查米克尔的联系在开始不久就暴露出来,而后《龙纹身》是在办公室之后暴露。前《龙纹身》龙女自己主动对米克尔关于海利的案件进行调查,而后《龙纹身》是在米克尔寻找到龙女并寻求帮助后才介入调查。关于龙女为什么是这种怪异孤僻的性格,前《龙纹身》不时出现了龙女小时候的回忆镜头多少交代。而后者只是在后半段与米歇尔床事之后从嘴里道出关于纵火烧伤父亲的事情,类似这种悬念第一部比第二部都显得过早暴露。除了过早暴露悬念的问题,对于悬念的设置上,大卫芬奇算得上是细节高手,好的悬念是由众多小悬念慢慢构成。例如第二部比第一部多了一只猫的设置,最后那只猫被模仿《利夫记》截肢死亡预示的危机铺垫比第一部来得巧。龙女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的过程比第一部来得复杂,有个慢慢递进的过程,并且在最后放保安室钥匙时保安不在也对后面造成了悬念。米克尔在潜入马丁家后偷偷揣在身上的水果刀成了马丁透露真实面目的导火索,此时的设置无声胜有声。第一部中马丁的身份暴露是因为收据,这算是比较低级的设置,最后高难度案件的效果大打折扣,不如后一部排除万难,复杂的剖析来得有力。在第一部中,海利的回归为整个案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而第二部显然大卫沿用了自己的风格使这个案件继续成为迷案,最终使整个影片成为了一个大的悬念,例如这种悬念设置影片里比比皆是,大师总是藏得住秘密在适当的时候给你看一眼,而他的可贵之处是永远保留悬念。
关于技法,如果两部放一起比较可以发现,大卫这一步会非常工整,镜头转换切割有力。在第一部中查案,工作之中会反复出现叠化镜头,叠化的镜头就显得软,没有后者快速切换来得紧张节奏和有力。关于对于过去极其涉及种族歧视和宗教的谋杀案件,第一部显然进行了放大复杂化的处理,直接介入案件本身。而第二部则非常简化通过照片通过有效的推理,虽然简化了但加入了更多细节的投入节奏也更加明朗。
关于影片的基调,第一部显得更加温情,更多注重了人物的情感外化,而第二部则显得内敛很多。在第一部中,米克尔接到老头电话是一个温馨的家庭聚会,电话是通过女儿的手接着完成童话,而第二部是一个大的聚会米克尔独自一人完成了电话内容。第一部的米克尔与凡格家族打小就有渊源,早年父母是为该家族工作,所以米克尔在这里就有了自己对于该家族的回忆并掺杂自身的情感,而第二部他的身份完全是一种雇佣的利益关系。第一部在查案的过程中生活成面的东西介入较多,而第二部则是弱化的生活而将查案的过程条理进行放大。在选择角色上也可以直观的体现这一点,第一部的米克尔显得敦厚老实型,而第二部的米克尔则显得干练和帅气,龙女的造型也直接体现了这一点,比第一部来得更朋克造型更明朗和清晰。要说龙女的对比,第二部的气场是完全压过了第一部,这个人物的表演极其成功,整个过程的形象气场非常统一,孤僻,内敛而不多话,很少透露情感,知道最后结局为米克尔送衣服的时候龙女才展现了女性特有的温情一面。
第二部比第一部更倾向了商业化,这在结局龙女乔装成金发美女巧妙地套现了温拿斯托价值20亿欧元的现金就是一力证,这一桥段的设置完全符合快餐时代感官刺激的这一理论。
第一部的影片情感显然更加外露和细致,但第二部影片情感内敛只是更注重类型化的表达只在最后进行了一次情感释放,两者都是一种叙述手段。但大卫芬奇在我看来对于《龙纹身》的重新解读是更符合这个商业时代的,无论是他严格的类型化,更好莱坞,更具有节奏意识,通过两者的对比或许可以看到一个悬疑类型片的各种要素,两者的对比也是一不错的类型电影教材。
更多的细节就不一一例举,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通过两者的对比发现更多的异同点。
【龙纹身的女孩影评】相关文章:
纹身的句子02-16
适合纹身的句子02-18
面纱影评08-01
影评英语06-08
分手大师影评08-24
电影斗牛影评06-08
夺命深渊影评06-08
致命伴侣影评06-03
后会无期影评08-24
人类清除计划影评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