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大名捕2影评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四大名捕影评
四大名捕影评(一)
古装,武侠,悬疑,柔情,这是《四大名捕》最有可能涉及的类型元素,也是牛叉的预告片用力点所在。不过这是个唬人可以当饭吃的年代,陈嘉上的新片持续了高新产业链顶层电影的炫技路线和包装惯性。我们看到的,不是浩如烟海的武侠小说里那部同名经典,而是新时代的又一个神叨叨拼装仿冒奢侈品。何解?假如您了解小说,请完全忘记;假如您没看过小说,也请顺带做好首次观看特效大片的心理准备,否则您要承受的外焦里嫩等级想必始料未及。
开篇,六扇门,女捕快,时装倒也规矩,架势尚在分寸间,现如今不大兴土木或者大打高端绘图电脑的主意,估计都不好意思再叫大片。接下来我们糊涂了,四大名捕,变性一名,异装则是全部,至于永动机一样的轮椅,无情那X教授一般的读心异能,兴许是新一类武侠电影的必备设置也未尝不可。好吧,关于服装设计专业人士肯定会有一套深刻理论支持,我们无权指摘。开头那闪电战一般的打斗场景过后,破案暂且搁置,悬念不如思念,影片在令人淬不及防中变成了言情剧。剧情过半,再不回头且有变成风月片的势头,于是讲故事的本着有始有终的职业精神,让我们在各类推理方针的正确引导下发现了真相并了结了全案,顺带按照电影连续剧化的流行圈钱法则留了个尾巴下了另一个套,这就完事儿了。四大名捕,捕获了视线的快感,捕获了观众的心理悬念,全然不顾看片人的种种诧异和惊讶,就这么一骑绝尘般结束。只是故事,只是要求一个顺畅一点的故事而已,我没有得到,你得到了没?
徐克用《蜀山》的新版宣告了新武侠电影想象力的范围之广没有边际,彭氏兄弟的《风云2》干脆全盘不在人间发生。终于《武侠》规矩了,却因为雷劈王羽一场被引为笑柄,即便其科学武侠的思路始终贯穿全片,可悲的是人们喜欢放大焦点性细节,枉费了陈可辛一片苦心。到了《四大名捕》,上述这些做派被全盘吸收贯彻,意念轮椅,无敌铁手无敌手,扫堂腿无坚不摧,冷血狼性大发时变种人特质显而易见,西域妖术更被异化到接近神话的地步,我相信编者的奇观效应初衷并不雷人,但几乎完全放弃动作场景设计,武指也毫无特征性可言,靠着邪门歪道拼凑起来的高潮段落,让全片的打斗段落彻底沦为植物大战僵尸级别的通关游戏,根本无关武侠,古典更羞于启齿。古装电影雷人至此,全无港片的灵气,倒是港式娱乐精神的内地化直逼落草的无厘头境界。
当然,《四大名捕》之劣并非一无是处,否则续集已然开机一事绝对谣言。这个云集了内地香港数位当红演员的电影,光粉丝基础就足以让一大帮子人买账,更何况有吴秀波非常规的反派演绎,成泰燊作为文艺片干将的手到擒来,又或者江一燕率众澡堂沐浴两场戏的常规眼球戏,就算我们看不到负责二到底的郑中基和坚持不二的邹兆龙一冷一热的活宝腔调,那也该对刘亦菲一如既往扮啥都不缺玉女气质的美感保持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欣赏距离,所以即便邓超不叫冷血改名冷酷,我也不会意外。要知道,哪怕大片缺乏应有的电影质感,只要具备一点能够在当下市场法则里惹人关注的特质,总有人会赏脸的。毕竟,就算不是电影,终究还是一笔买卖,供需双方之间的关系是否持久,是否刻骨铭心,就算在相对论的大环境下什么事都能某棱两可,高潮这东西,装出来还是真有其事,看客早晚都会一目了然。好莱坞的超级英雄电影《雷神》跟本片比,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四大名捕影评(二)
我是冲着温瑞安的名字才去看的《四大名捕》。结果发现,这部电影其实跟温瑞安没有一毛关系。四大名捕除了名字是对的,性别都开始变模糊了,更别说故事了。
温瑞安写过很多系列作品,四大名捕、神州奇侠、白衣方振眉、说英雄,谁是英雄、布衣神相等等。与金庸和古龙相比,温瑞安有其弱势,也有自己的优势,他的小说汪洋恣肆,奔放自由,一读之下酣畅淋漓。与金庸的老成持重,古龙的孤独英雄相比,更容易接近和打动文艺青年的心灵。早年最喜欢他的神州奇侠系列,大侠萧秋水和君临天下李沉舟再也难以忘怀。四大名捕中,最早读的《四大名捕会京师》,一章一个人物,一个单独的故事,最后一章四大名捕齐聚京师的场景,回想起仍然荡气回肠,如憬然赴目,难以忘怀。
当然叙述自己记忆中故事,并不是为了完全否定刚刚上映的电影。电影改编小说有千千万,尊重原着有之,想增添一些更贴近时代感的东西也是可以的,为了票房,把无情改变性别,让“他”和冷血来段感情戏,这些我都能接受。但是,如果改编之后,除了人物是真的,故事越来越烂,剧本和台词一句比一句烂,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吧。毕竟你是改编的武侠小说,(www.fwsir.com)四大名捕系列中有很多故事,随便改一个都比这个剧本强,那台词太雷人,古不古,现代不现代的,话都说不利索,还装什么深刻。电影开始我特意看了下字幕,编剧中没有温瑞安,导演陈嘉上兼职编剧,我心想这下糟了。这两年陈嘉上的电影实在不怎样,《画壁》和《精武风云陈真》无论票房和口碑都被比下去了。他似乎找不到感觉去拍电影,而且还身兼数职,大权在握,真是糟糕。我想着,既然是温瑞安的小说,怎么也会请作者做编剧吧,而且有原着作为故事的蓝本,就算差也不会差到哪去。看来我还是低估了导演的能力,基本没有借助原着的故事,除了几个人名保持下来。
说陈嘉上把四大名捕糟蹋得面目全非好像有点刻薄。不过陈导在这部电影里似乎借鉴了太多的东西,到最后反而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做了。就是开篇的镜头,很明显就是借鉴了《黑衣人》的开头,不过这个借鉴还说得过去,把搭建的一个宏大的幕景拍摄的很漂亮。但是接下来的人物就有点不靠谱了。故事明显也是侦探悬疑的路子,总觉得是借鉴了徐老怪的《通天帝国》。还有呀,我不反对无情变性,但是冷血也太狼人了吧,追命也太搞笑了吧,铁手制作轮椅的段落让我有点穿越。最极品的也许就是吴秀波饰演的大反派,说话的腔调,拿捏的姿势,总像是挑逗观众,最后的一场大战中,而且突然不演反派了,变得突然很深情,我还没转过弯儿来呢,只听嘣的一声,他炸个鸟了。最后的大战,那些火焰仿佛让我看到了《饥饿游戏》——说白了,这些动作和功夫更接近于玄幻武侠,距离温瑞安的武侠精神很远,估计是陈导受了好莱坞漫画超人英雄的影响,想借鉴一下——就是有点不伦不类了。
吐了半天槽,似乎都是不好的,千万别骂我。这两天读美国的影评人罗杰·伊伯特集子《在黑暗中醒来》,他有种观点是,爱电影本身并不值得赞扬,一个不爱电影的人其实也能写出有价值的东西。但是——注意,我要引述原话了,我觉得他说到我心坎儿上了——“你必须要做到的是,严肃地对待电影,把电影当作一件值得关注的事。如果你轻视电影,看不起电影,你没法成为一个有用的影评人。每部电影,拍摄者其实都希望最终能实现自己当初的想法,观众也都希望看完后能为它击节叫好。如果你觉得某部电影是糟糕的,或者某部电影以并非光明磊落的方式赢得了观众,不错,这可以是一篇影评精彩的开始,但你必须记住,拍摄它的人和观看它的人都为它放弃了自己生命中的某一部分,以求它能不辜负那几个月或几小时的付出”。
我相信每个导演在制作电影的时候都是全神投入的,但是也许正因为想吸收的东西太多,借鉴的东西和杂糅的东西太多了,各种念头交织起来,反而梳理不清故事的线索。我觉得陈嘉上是个好导演,比如他拍的《精武英雄》,凸显了不同于李小龙风格的武侠电影,虽然故事情节简单,但是无论剧情,还是情绪,故事的节奏都把握的很到位。但是为什么新世纪中再次拍摄新版本的《精武英雄》时反而失败了呢?很糟糕的是,很多导演放弃了“旧观念”,以为新的就是好的,要向好莱坞看齐,所以无论特效上,还是故事上都模仿了很多好莱坞电影的风格,比如《四大名捕》中动作特效,以及角色的设置。影片为了吸引女性观众甚至让无情变性,跟冷血恋爱,而且是三角恋,这个确实有点太狗血的桥段。甄子丹的陈真之所以失败,也是因为他想把传说中的陈真设置成了漫画英雄,脱离了爱国或者抗日的具体情境,确实有点不伦不类。换句话说,《四大名捕》的失败也是如此,角色的设置已经失去了原着本色,距离武侠世界太远。他本来可以还原原着中的角色,把四大名捕性格各异的部分展现出来。而且武侠本来就是我们最为扎实的类型片,有着很好的基础,舍弃这些优势,反而借鉴劣势的东西,搞得跟大杂烩似的,让这部本来可以很好看的电影失去了韵味。
四大名捕影评(三)
陈嘉上导演的工作态度是值得认可的,每年一部电影,拍完了《四大名捕》又开始紧锣密鼓地赶制2和3,而且为了给投资人节省经费,还2、3一起穿插着来拍摄。从去年的《画壁》导演,到今年的《画皮2》监制,再到当下的《四大名捕》编剧兼导演,陈嘉上真个让人感觉,新年和妇女节都在片场过的。香港导演,有着非常优秀的工作态度,而且适应大工业时代的电影集成运作模式,换句话说,应该叫,“听话,出活,赶工期”。大陆估计没有一位导演能有陈嘉上先生的创作速度。当然,这个速度,有时候确实是严重阻碍了陈氏电影的质量提升。
温瑞安先生创作的《四大名捕》的小说我没有读过,因此无法纵向对比电影和小说之间的差距问题,只能就我所看到的电影,谈一下我对这部影片的一些观后感,而且只能叫做观后感,不能算作影评,因为以下所写都是些肤浅的看法。电影《四大名捕》貌似在展示一个武侠的世界,神侯府和六扇门那些人的武侠世界,影片中的这个世界又好想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武侠世界,而是美国好莱坞武侠,或者香港警匪大战的世界,还有些早期港匪黑社会电影的味道。横竖不像武侠的世界。
中国的武侠小说可以追溯到(据说可以追溯到)汉代的《燕丹子》,写荆轲刺杀秦王的那事的。真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应该在清末民初,尤其是私人书局和出版社出现之后。当时的那些武侠小说有点像现在的玄幻小说,印制武侠小说的书局类似现在刊载玄幻小说的网站。这两种小说形式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走量。前者靠卖书赚钱,后者则是靠网站的点击和流量赚钱。早期的武侠小说跟现在的玄幻小说一样,就是供人们消遣娱乐用的。早年的武侠小说和谈情说爱的小说(如张恨水等作家的)卖的都比较火,好像要比鲁迅、周作人他们的书火很多。这也不奇怪,现在的玄幻小说的读者比任何文学小说的读者都多,跟以前也是一样一样滴。
老百姓无论是读书还是看电影,实际上大多都是图个乐子,十有八九都不是带着钻研的目的来进行的,所以,那些浅显的不费劲不伤脑的小说和电影还是比较受欢迎的。换言之,我们现在消费的,是娱乐,而不是思想和情感诉求。我们接着武侠的路子说。武侠小说从民国初年开始,发展了几十年之后,也就式微了。说白了,就是能写的,都已经被写了。现在的玄幻小说也有这个意思,折腾来折腾去,就是那么一点事儿了。正当武侠小说已经基本上卖不动的时候,金庸先生出来挑大梁了。
金庸的武侠小说说白了,就是有点文化的人写的小说,有矛盾冲突、有紧张故事,同时,还有点人生大道理。金庸以前的武侠小说家,跟现在的玄幻小说家一样,不入流的才去写武侠小说呢。金庸算是为“侠”这个东西找到了一个“打”的理由,或者说是,为什么而打,就是为“家国天下”。这算是儒家最至高的精神了。这样,金庸先生笔下会武功的那些人,再打起来,就带着天下苍生的感觉了。比如,《天龙八部》里边的萧峰,为天下而打,也就打的好看提气了。这也便顺应了读者的感情诉求,所以也就大火一把。
香港的金庸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台湾的古龙。古龙算是金庸的后辈,起初是给台湾的武侠小说家代笔的,后来自己也写,写了好多部,也没出名。没出名的根本原因还是,按着传统的路线写,也参考金庸的风格写,武侠们打来打去,不外乎为了“家国天下”。再后来,古龙发现,按着别人已经玩过的路子写,出不来。他就变了风向,“武侠”们为了“个人解放”而打。这个打,就成了道家的“打”了。所以,古龙中期和晚期的作品,大多有道家的精神在里边。也算是成了一派。儒家武侠重故事,道家武侠重精神。所以,古龙的小说转化为电影,不如金庸的好看。
再后来,还有一些武侠小说家出来混,很少有混出来的了,貌似武侠的世界已经被写干净了。这点也不奇怪,唐诗之后,宋诗便少味道,或恐也是因为唐一时代已经把诗歌的意境写完备了,后人只得效法,而无大突破。原创武侠小说没落的同时,对以往经典武侠小说的影视剧改编则刚刚兴起。早期的电影观众品味也没有现在这么刁钻,见过的武侠样式也不多,自然都很新鲜。这样就造成了武侠电影又持续火了很多年。不过,最近几年,武侠电影也到了没什么可拍的程度了,该表现的也差不多表现完了。
如果说徐克早年的《龙门客栈》还有一点精神的话,那11年徐克导演的《龙门飞甲》就只剩下3D技术活了,驾着龙卷风奥特曼打小怪兽了。在电影技术越发先进的当下,武侠电影开始只重视技术,而忽略了对侠义精神的探索——无论是儒家精神上的侠,还是道家精神上的侠。武侠小说剩下的,只有,编个故事,让一群主演用各种方式打架了。
《四大名捕》便属于这种样式的电影,随便找个看似合理的故事,然后就安排主演们会各种有的没的武功,带火的腿,带气场的剑,还有意念能杀人等等。武侠电影,只剩下各种绚丽的“武”,而缺失了“侠”的精神,无论是游侠,还是儒侠。这才是最可怕的。
在“侠义”精神的缺失下,任何的武打都只是闹剧,影迷无法取得情感认同。陈嘉上导演的《四大名捕》便只活在了自说自话的故事里边,没有通过“侠义”精神与观众取得情感上的联系,因此,无法被观众笑纳。
中国的武侠小说要彻底沉沦下去了吗?我好想还看到一派,值得注意一下。这一派的武侠,融合了儒家“家国天下”的侠义精神和道家“追求个人自由”的侠义精神,并且又多具有现代性或者说当下性,演绎的虽然还是古代的故事,但反衬的却是当下的思潮。比如,徐浩峰导演的《倭寇的踪迹》这部电影。这部影片很容易被忽视。该片主演要开馆传授倭刀实际上便是儒家的侠,而最终离开,则又是道家的侠,整个故事,除了写人之外,也反衬出一种中国文化病态,那就是对任何新鲜事物的接纳,都是非常困难的。这种武侠实际上又融入了对国民性的批判。
当然,《倭寇的踪迹》缺少故事层次上的紧密看点,有些说理故意为之从而伤害了故事本身,且侠义的人,在里边的情感张力明显不足,导演对传统武侠叙事风格的把握有待进一步提高。但这种对武侠世界进行新的精神植入,则是一个好的尝试。
我们当下的武侠电影,如何在传统的儒道武侠的基础上植入崭新的现代性的精神,才是一个根本性的出路问题。换句最直白的话说,就是,武侠们为什么而打,找到一个跟现代有关的“打的理由”很重要,不然,便会沦为《四大名捕》的无关痛痒与不温不火。
【四大名捕影评】相关文章:
四大名捕2影评06-08
面纱影评08-01
影评英语06-08
分手大师影评08-24
电影斗牛影评06-08
夺命深渊影评06-08
致命伴侣影评06-03
后会无期影评08-24
人类清除计划影评08-24
锦衣卫影评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