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

时间:2022-08-23 09:49:0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一)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

  夏季暴雨倾盆的夜晚,世俗的喧嚣被一时浇灭,在黯淡的灯光下,见到这般滋润蕴籍的文字,只得死心塌地地在小楷的包围中默默端坐。夜雨的诗意中,心里泛起一阵阵涟漪。轻轻地触摸这泛黄的纸张,我踏上别样的旅程,有着文字这般安静的旅伴。

  第一篇便是直白的开头,简单有序的描写,却没有任何苍白无力的表现。一步一步走近,满载敦煌文化的车队留下深深的车辙,道士塔旁凄艳的晚霞印入我的眼帘。刹那间,原本乏力瘫软的身躯随着灵魂起舞,在芳香四溢的舞台上找到了我专属的味道。这是我耳熟能详的交响乐,每一串音符都能引起我的共鸣。这无尽的旅程的第一站就俘获了我那颗即将热血沸腾的心。

  随心所欲地慢慢翻阅,与耳边的喧嚣隔绝,留下一片心灵净土,啜饮着文化的甘泉,印刻着行旅的记忆。只要顺从他的牵引,脑中便是紊然不乱的条理;只需跟随他的脚印,一路上都是幻美绝伦的风景---枝干虬曲苍劲的腊梅、飘渺冷艳的西湖、狂暴雄大的庐山瀑布……余秋雨鄙弃陈词滥调,细腻又不失大气的笔触下描画着一幅苍健浑厚的山水画,书写着一首抑扬顿挫的诗歌,哼唱着一支轻柔婉转的小夜曲。那使人感同身受的旅行心情,直锲人心的历史感怀,用悠长的歌谣谱写出心中的悸动。这如同一块天然的璞玉,把瑕疵与光泽一并展现,一切都未经雕琢,一切都回归它本来的面目。我领略了大智大愚的李冰创造的神话般的都江堰,三峡那翻滚咆哮的长江水;见识了中国华丽的文化瑰宝之地莫高窟与天一阁;拜访了清新婉约的江南小镇,精致幽深的苏州园林。

  山重水复,无言的大地上,总有无端的感动,无端的喟叹。

  走走止止,在山水历史间跋涉的时候,回忆渗入了笔墨之中。

  听着花鸟虫鱼的歌声小憩一会,心中却泛起一阵不可名状的惆怅。或许我也感受到了历史气压的沉重,禁不住一些诱人沉思的片段和作者自身感慨。每每读到发人深省的句子,思绪就不经意间地游离开去,整个人便瘫软下来,脑中一片空白,无力再读。总要反反复复地从开头连到结尾,然后继续让某句话引发的联想散漫地在我的神经中游荡。慢慢地迷恋上这种感觉,这是历史文化悠久的魅力熏陶着我,感染着我。仿佛是旅程中的“苦”,实则是最甜最美的享受。

  多年前,父亲也曾踏上过这段旅程,不知他又是如何定义的呢?

  而今天,我要抛弃所有的忧伤和疑虑,踏着文化的脚印,去追逐无尽的潮水,漂泊在思想的云端。

  既然是漂泊旅程,那么,每一次留驻都将是新的出发。

  一字一字,是旅行的脚印,深浅不一;一句一句,是几百年踉跄的路程,弯曲绵长;一页一页,如一舀甘甜的泉水,似一碗浓厚的热茶,而我便是极干渴的旅人。慢慢品尝,总有那么几句话值得去反复回味,让我心中的情感为之翻腾,有一种直至肺腑的莫名的喜爱。

  那些隐于山川河流的前人的踪迹,流传于千家万户的盛世传奇,有着我们不曾了解的模样。在他所描述的秀丽绝美风光之后,对民族,对历史,对生命的探讨,对不羁的中国文化孜孜不倦的求索,都撼动着人心。

  无需华丽的辞藻来凸显出文章的深度,听他娓娓道来,感受到那深邃苍凉的历史命运和对中华大地深深的依恋。总是有无尽的柔情,总是有磅礴的气势,总有那份使人身临其境的魅力。四壁的文字间,可以让我感知到怎样咆哮的狂风在我指间游走,怎样绵长的细雨带给旅人无尽的乡愁,怎样回旋的流水唱着抑扬有致的曲调。的确,余秋雨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山、河、湖、海、森林、峡谷……每一个地方都隐匿着无数似真似幻的传说。会有多少蕴藏呢?简直连想也不敢想了。然而,正是这样的世界,这样的多元,这样的无限,才值得来活一活。(本段摘自余秋雨---洞庭一角)

  走,不为那终点,只为这已划下的曲线。走,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我愿一直走下去,为了在文化的旅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为了寻找那一切美的本源。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二)

  这个暑假,我读了《文化苦旅》这一本书,这本书的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是,在那一处处古迹的的背后却隐藏着人们不为人知的一面,而作者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

  还记得新浪上这样评价过余秋雨: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余秋雨的艺术理论着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的《戏剧理论史稿》,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戏剧思想发展的史论着作。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流之于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丰赡高深。

  是的,他的有一本着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①。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②。但也有人说他的作品是 "文化散文衰败的标本" ③。我想我认为是1和2我最赞同了吧,因为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现给我们的是那一处处古迹中的给我们的教诲,让我们铭记在心……

  《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就拿道士塔的第二节来说吧,文章是这样写的: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其时已是20世纪初年,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罗丹正在他的工作室里雕塑,雷诺阿、德加、塞尚已处于创作晚期,马奈早就展出过他的《草地上的午餐》。他们中有人已向东方艺术家投来羡慕的眼光,而敦煌艺术,正在王道士手上。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www.fwsir.com)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当几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雕塑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柔的浅笑有点尴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官菩萨?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雕塑委曲一下。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听说邻村有几个泥匠,请了来,拌点泥,开始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官。泥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于是,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他们刷白。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象样。道士吐了一口气,谢过几个泥匠,再作下一步筹划。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迷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是的,在这篇文章中写了作者对于那位道士做法的不满,在文章中,他喊了“住手!”有写道:“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是阿,为什么作者会这样?他不忍心,不忍心那位道士毁掉那一个个婀娜多姿的雕像,那是历史,历史!历史为什么会被一个道士的手中毁掉?就那样,一下子得毁掉了,不忍心,不忍心那般美丽的雕像不见了,在道士的手下,一下子变得灰飞烟灭,不给我们现在的世人观看的余地,一个道士,在金钱和权力的促使之下,变得如此的残忍,做得如此得发狂,我相信,不只我和余秋雨先生感到无比的惋惜,相信,在读《文化苦旅》的每一位读者也会感到深深的叹息和心痛吧……野趣,这就是为什么《文化苦旅》这本书的“苦”字意义的所在了吧!

  《文化苦旅》让我领悟到了“苦”字的意义所在,更让我学会了惋惜,更学会了如何不让惋惜存在。

  "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这,野趣也就是我想说的了吧!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三)

  对宁波天一阁,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一间藏书楼上,但对于其藏书的艰辛,我直到读了《风雨天一阁》之后才解一、二,而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情节便是天一阁的创建人范钦在弥留之际做的有些荒唐的遗产分配。

  范钦将遗产分成两份:一份是万两白银,一份是一楼藏书。让两房在其中挑选。这是一个在很多人看来极其不公平的决定。万两白银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笔巨额财富,它可以让选择白银的一房一夜暴富,但一楼藏书从收益上来看便仿佛一个代代相传的负担,甚至可以说是只赔不赚,入不敷出的,范钦的这个分配可以说是将范氏沉重的义务——一种对文化的传承这种精神上的遗产和范氏巨大的权利——一种对财富的继承这种物质上的遗产分割得十分彻底。

  面对这两个一看便知道应该选择后者——这个在不履行义务的情况下便可以取得权力稳赚不赔的选项,范钦的大儿子范大冲立即开了口,就在我刚想着他抢得了先机占得了便宜并且嘲笑二房的犹豫时,下面的一段文字却立刻让我对之前心中所想的一切感到羞愧不已,令人吃惊的是范大冲不但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藏书楼,而且决定拨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田租来充当保养费,甚至开始了一场没完没了的接力赛!

  他这个毫无犹豫的选择令我佩服不已,有谁会真正为了一楼藏书而放弃万贯家财?有谁会真正做到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甚至在深深体会到父亲藏书之艰难后给自己的后代都戴上一份沉重的枷锁并且让其代代相传?这不仅让我想到了守陵人,他们一代复一代地赔上整个家族、所有子孙去看守、坚守一座冰冷的帝王陵墓,与其说是工作、义务还不如说是一种信念一种坚持,范氏家族也是如此,不过是从守陵人变成守书人罢了。那是一种不顾旁人的不解与嘲笑,不顾财富上的巨大开支,不顾岁月的流逝,不顾王朝的兴替,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超越意气、超越嗜好、超越才情因此也超越时间的意志力。在他们的眼中藏书楼这时不是一个单纯的收藏着珍本、孤本的知识储蓄所,而是一个古典文化事业的象征。他们藏书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范氏家族,更不是为了某一个王朝,而是为了整个中华民族,他们是为了用一本本书籍使我们长期处于散乱状态和自发状态的精神天地变得整齐连贯充满凝聚力。可以说他们的行为是中国文化保存与流传艰辛历程的一个缩影。也正是由千千万万个如范氏一样的家族、机构组成了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

  其实,我们也能在心中拥有一个天一阁,也能象范氏家族一般做一番保存流传中国文化的事业。

  也许我们没有天一阁中那种称得上是文物的书籍,但是唐诗、宋词、元曲这些流传至今、记载着各个王朝的兴衰历程的作品,它们的文化价值也决不输于藏书楼中的孤本、珍本;也许我们无法象范大冲一样义无反顾地放弃万两白银而选择藏书楼,但是背诵那些名篇名段并深入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也是对文化的一种尊重和继承;也许我们无法象范氏一样世世代代忍耐着痛苦、寂寞执着地传承着繁华的文化遗产,但是我们将自己喜爱的古文古诗等与他人分享、交流,那么也是在传承并发扬我们的中华文化!

  读完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感触很多。想抓住什么,伸手却握了满手空气,只有淡淡的哀愁与丝丝的寂寞弥散在周围,一如余秋雨先生行走时孤寂的背影。

  一路行行止止,一路的思索。从黄沙漫天的大漠边塞到温婉细腻的江南水乡,从炎黄子孙的发源地—中国再到远离国土的异乡—新加坡。一路走来,一路的见闻,都记录在这一本小册子中,它凝聚的是思想的升华,而不仅仅是单纯的风景。

  文化,在我看来是一个沉重而又艰涩的字眼。上下五千年的积累,使文化的沉积愈加深厚。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代表着这个民族最为珍重的事物。如果一个民族连文化都不存在了,那么便不足以被称为一个民族。评味文化,余秋雨在文化中行走,又在行走中思索。

  站在莫高窟的石洞前,看石洞依然壮观,观壁画依旧不言。他静默地站在石壁前,如同它们曾经静默地看着敦煌千年之间的变迁。当千年前的无心第一刀划下,便已预示了当千年后,莫高窟的开启会是怎样的一种壮丽。即使它曾经遭遇巨大的劫难: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守住了千年的敦煌,流落到了不安好心的外人的手里。但是,令人痛心的是,本应该守护它的正统的炎黄子孙却将这美丽而珍贵的艺术瑰宝弃而不顾。那伫立千年的石窟默默地看着那一马车、又一马车的艺术珍宝源源不断地输往外国,流失在为人的手中,不知该有多么地悲伤啊!直到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才终于得到了它本应得到的重视和地位。它的价值,并不在于它那炫丽的外表,而是在于它所代表的意义。它是一种仪式,一种宗教,一种信仰,一种人性。它的隐藏在深处的底蕴,我们看得到,却又看不到。它的美,既是宗教的体现,也是人性中对美的向往的体现。它是承载着中国千年历史的标本,是炎黄子孙千年的艺术的结晶。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交换,他依旧是无价之宝。

  愈是思索这路途,思索这文化,愈是觉得文化的艰涩。蔓延在空气中的苦涩,无处不在,压在心口,漫上胸膛。遥想余先生当年,是否亦是如此感觉?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一个偌大世界的僻静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就像那句话一样“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当我看到沙原隐泉中“水面之下,飞舞着丛丛水草,使水色绿得更浓。竟有三只玄身水鸭,轻浮其上,带出两翼长长的波纹,”的时候,我似乎听到了水鸭带动湖水时清脆的声音,自己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要想真正的了解历史,了解我们撒发着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那就去读《文化苦旅》吧。它会让你感受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一种不一样的文化气息。相信古代的天一阁是由一个范氏家族所支撑的,但现代的天一阁可以由我们共同支撑。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相关文章: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05-15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04-13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心得04-18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心得04-11

读余秋雨著《文化苦旅》有感07-19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通用26篇)08-09

[推荐]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心得3篇09-17

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08-24

余秋雨名人语录04-14

余秋雨语录30句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