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观后感>玛丽与马克思观后感

玛丽与马克思观后感

时间:2024-05-24 23:06:20 雪桃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玛丽与马克思观后感(通用13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观后感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玛丽与马克思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玛丽与马克思观后感(通用13篇)

  玛丽与马克思观后感 1

  看完《玛丽与马科斯》,这一部风格轻快可爱的黏土动画,竟让我陷入沉思。

  8岁的玛丽居住在墨尔本,是一个胖乎乎的有些抑郁和孤独的小女孩。为了交到真正的朋友,她给远在纽约的马克思写了一封信,由此建立了他们之间长达20年的笔友情谊。

  38岁的马克思是一个有点乱糟糟的患有亚斯伯格症的犹太人。他无法解释很多生活中的事情,却努力解答小玛丽信中每一个奇怪的问题,虽然这一度使他焦虑不已。

  长大后的玛丽将马克思的病情研究写入了她的书里并且一举成名,但马克思却因此感到焦虑和苦恼,便不再回她的信。玛丽感觉自己失去了马克思,她失去了所有。其实马克思并没有过分责怪玛丽,他只是因为焦虑而不知所措,玛丽想着他的时候,他也无时不刻想着她。

  马克思有三个人生目标:1.购买足够享用一生的巧克力, 2.集齐全套喜爱的动画玩偶, 3.拥有一个真正的.朋友。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人应该有目标,但是不要像他的这样看起来可笑。可马克思就是这样自顾自得过着单调而人畜无害的生活,这些暗淡无光的画面却让我倍感温暖。

  有多少人是为了寻求温暖而拥抱在一起,因为不想成为可耻的人,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寻找朋友,而又因此感到疲惫不已。

  这让我想起了三毛的那句话,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我们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于是,孤独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们惶惑不安。

  马克思在生命终了时对玛丽的告白引人深思

  "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暇而我也是。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洁,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像我一样,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会相交在一起,到时候我们可以分享一罐炼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我们必须接受完整的自己,我们普通的愿望,虚拟的幻灭,美好,仇恨,接纳与排斥,因为我们终将拥有我们自己,我们终将奔赴向前。

  玛丽与马克思观后感 2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玛丽和马克思》,很多感触。

  玛丽和马克思,一个南半球,一个北半球,一个东半球,一个西半球,因为一枚小小的邮票以及各自孤独的心而连接在一起,最终成为知己。

  影片的最后写着:"上帝赐予我们亲人。感谢上帝,我们可以选择朋友。"

  直到这句话的出现,我才焕然大悟,这是一部歌颂友谊而非亲情的电影,所以里面关于亲情的内容总是那么的令人悲哀,甚至连爱情也变得不堪一击。

  马克思的童年的悲伤的,所以成年了的马克思一直都是一个人,而且有着严重的心理障碍。玛丽的童年也是悲伤的,一个意外产生的玛丽,长着一双泥巴色的眼睛,额头上还有一块粑粑色的胎记,这样的相貌使得玛丽很不自信而且交不到朋友。于是玛丽和马克思成为了无话不谈的笔友。8岁的玛丽总是有许多事情想知道,于是在心中谈起了太多太多自己的想知道的事情,同时也向笔友——也是自己唯一的朋友诉说自己痛苦的经历。44岁的马克思患有亚斯伯格症,感觉世界很混乱,无法辨别表情,过于敏感而且有点神经质,喜欢解决问题,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感情,每次收到玛丽的信之后都会感到焦虑不安,但是这样的马克思还是会很耐心地一一帮玛丽解决问题,而且推心置腹地将自己的情况告诉玛丽。是玛丽让马克思开始敞开心扉,是马克思让玛丽感到自己不再孤单。是玛丽让马克思不再停留在幻想的世界里,因为马克思已经有了真正的朋友,不再需要幻想中的拉乌利先生啦,是马克思让玛丽选择继续深造而且很好的完成了大学学业。

  但是,就这样,矛盾出现了,玛丽把马克思当成病例出了一本关于亚斯伯格症的书。当玛丽将书寄给马克思的时候,马克思愤怒了。他觉得被信任的人出卖了,这么多年来,他以为玛丽会理解他,但是他好像错了,玛丽把他当成案例分析,这令他感到非常非常的震怒。当玛丽收到马克思寄来的'打字机上的"m"字条的时候,她突然醒悟,自己做错了,这样的做法并没有帮到马克思,反而深深地伤害了最爱自己的朋友,于是玛丽步入了他母亲的后路,开始以酒为伍,开始对生活失去信心,开始愧疚的等待着马克思的原谅。

  但是真正的友谊是经得住考验的,尽管愤怒,尽管失望,但终究会过去的,时间会洗刷掉一切,于是顺理成章地马克思原谅了玛丽。同时莱恩也克服了自己的"陌生环境恐惧症"救了正要自杀的玛丽。

  "your american penpal, max jerry horowitz. "

  没有仇恨的世界是美好的,圆满了,世界也恢复了平衡,从此马克思的世界也有了"红色".

  记得在悉尼只住了两个月的女房东某天在厨房里幽幽地对我说,Raymond,你相信么,人从终极上都是孤独的。我说是的。可是其实我脑子里转悠着的确实很不近人情的想法:虽然是孤独的但也要努力去爱别人。我不知道我有没有把这话说出来,我现在知道这话是自己欺骗了我自己。因为如果要爱别人,必须要先爱自己,正如要原谅别人,先要原谅自己。love yourself first. 心理医生告诉我们要悦纳自己,这是心理健康的根本。可是从小到大,我们都被告诉要变得更好,学习成绩要好,穿着要得体,要懂礼貌;长大后,社会告诉我们,要有个体面的工作,要有不错的收入,最好呢,还要有车有房,否则就不是一个正常的人,甚至不配得到友情,爱情,甚至亲情。这是我们的困惑,这是我们的疾病,于是我们强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学没有意义但是可以考到证书的东西,去跟自己厌恶的人攀关系。这些还是简单,最要命的是,我们要日三省吾身,要减肥要美容,要给自己贴标签,总之,to be somebody else but myself.

  Max:"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暇而我也是,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洁,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象我一样,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会相交在一起,到时候我们可以分享一罐炼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玛丽与马克思观后感 3

  人生是不完美的,社会是不完美的,因为人是不完美的,不仅你我不完美,实际上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按照基督教的说法,人是带着原罪而生的,只有神是完美的。

  既然人是不完美的,那么如何面对不完美的自己?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根本不是个问题,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因为眷恋生命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甚至纵容自己的缺点。

  澳大利亚粘土动漫电影《玛丽与马克思》则讲述了一个人从不接受自己到接受自己的极端故事,告诉我们不接受并不完美的自己和别人是多么巨大的痛苦,而接受自己和别人的不完美有多么巨大的心理障碍。

  马克思是个自闭症患者,他既不愿意接受不完美的他人,也不愿意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所以他陷入孤独之中,没有任何朋友。他唯一的笔友玛丽,因为出版了一本关于如何治疗他心理疾病的专著而伤害了他,他不能原谅玛丽,以致玛丽酗酒而离婚。但最后,马克思原谅了玛丽,因为他发现,正是因为自己的不宽容——对别人的不宽容,使他没有一个朋友。试想,人孰无过?但一旦有了过错,或者有了缺点,就可以抛弃这个朋友吗?他可能是你有缺点的朋友,但如果你是他真正的朋友,你不正应该帮助他克服弱点,逐渐成长为接近完美的人吗?

  当马克思原谅玛丽并重新接受玛丽为他的朋友的同时,他也开始接受自己了——在童年,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他愿意成为任何人,就是不愿意成为自己——这是对自己何等的厌恶和不满意啊!

  当然,你要说, 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我们哪个人没有三五个朋友?我们尽可以放弃某些友谊,离开某些朋友,我们还尽可以结交新朋友。正是因为抱着这样的.利己主义和机会主义,不宽容成为我们最常见的毛病。我们不宽容朋友,经常因为一点小小的问题而心生嫌隙而疏离朋友。我们也不宽容我们的同事,仅仅因为他比你多得到几次领导的表扬,或者先提拔了,而你不仅不祝福,还处处揪着他的小错不放,处处跟他为难,或者讽刺他,打击他,等等。

  其实,你不是不宽容你的朋友或同事,而是不宽容你自己,因为你接受不了自己比你的同事比你优秀或者更受领导重视,你接受不了自己在才能或顺服方面比同事差的现实,实际上,你一直以为你比他优秀。至于同事为什么升迁你还在原地踏步,你从来不认为是你自己的原因,而是领导不能慧眼识珠或偏听偏信,或者是同事用某种不光明正大的手段获取的……总之,你不接受自己的失败,不接受自己有若干缺点和毛病。

  其实,接受失败接受自己的缺点和毛病又如何?天会塌下来吗?会受不了因而要寻死觅活吗?哈哈,当然不是了。天既不会塌下来,我们也没有一抹脖子二上吊,因为我们可以在发现自己的弱点和缺点后,修正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苟日新又日新天天自新,每天都有点小进步,就会离充满弱点和缺点的过去越来越远了,我们就会对自己更少一点厌恶,而更多一点满意。

  马克思终于想通了这个道理,所以开始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接受朋友的不完美了。而一旦他开始接受自己和朋友的不完美,他就发现一切都变得奇妙了:自己心情出乎意料地好了起来,也找到了最适合他的工作了。最后马克思终于在安详与满足中离开人世。

  我不知道别人会怎么对待自己和别人的不完美。我呢,我愿意像马克思那样,适当地妥协,对自己有点宽容,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当然,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我也要对别人适当地宽容,接受别人的不完美,接受社会的不完美。要知道,别人和我们一样,也是有弱点的人,也会如我们一样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同时他也和我们一样,有向善之心,也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第三步,大家一起商量一个办法,如何帮助自己和别人改正缺点,弥补弱点,这样大家不仅和谐共处,而且能共同成长。

  也许你会说,你说的简直是童话!呵呵,《玛丽和马克思》诚然是童话,可是童话并不等于是谬论。我们之所以不相信童话,是因为我们没有纯真的心,不愿意相信自己,也不愿意相信别人,更不愿意付出一点时间来努力改变自己,哪怕是为了自己好。

  其实,人生要面对的挑战,何止是不完善的自己,还有不完美的人生,不完美的世界。对待不完美的人生,大多数人仍然会选择不接受:他们通过努力奋斗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当然他们的奋斗有合法也有非法的,有道德的也有非道德的);也有一部分人选择另一种不接受方式,那就是自杀,如杨元元不能接受自己读那么多书后仍然不能改善自己和母亲的生活。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理解她为什么选择自杀而不是继续奋斗。

  面对这样有着种种问题的不完美社会,我们怎么办?拥有超级中国式智慧的超级牛人诸葛亮选择苟全性命于乱世。大多数时候智商如我等的大多数恐怕也还是愿意苟全性命于乱世的,因为中国人大多数还是愿意信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人生智慧。而有一种人则甚至愿意生活在有重大缺陷的社会中,比如那些乱臣贼子,恨不得天下大乱,好趁浑水摸鱼,至于别人是否生活中水深火热之中,他根本不关心,甚至以此为乐——看见别人痛苦,他们更体验到一种别样的快感(这就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的基础上的一种表现)。当然,还有一种人,不愿意同流合污,随波逐流,他们宁愿选择死亡,如屈原。

  我们也不难发现还有些特别的人,他们看见社会不完美,就觉得不可忍受,于是改良之、改革之。其实,人内心需要和谐就必须对自己适当妥协而没有必要革自己的命,而社会需要和谐则社会各阶层要互相适当妥协,因为没有人没有缺点,也没有人不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玛丽与马克思观后感 4

  玛丽,八岁三个月零九天大住在澳大利亚的小女孩,因为心中突然冒出来的疑问美国的小孩是从哪冒出来的,给一个美国的陌生人写信。尽管她只知道他叫马克思豪尔沃兹,住在纽约,但她还是附上了自己喜欢的巧克力棒,满怀憧憬着等待他的回信。

  马克思,四十四岁的纽约精神病患者,因为酷爱吃各种巧克力和零食而过度肥胖,他的大脑习惯理性和逻辑,因而对许多毫无逻辑的事情感到困惑和难以忍受(女性的媚眼和随地丢落的烟头)。玛丽的来信让他感到意外和焦虑,但他还是给她回了信,在信里他回答了玛丽的问题,介绍了自己曾做过的六个职业,并附上了自己的照片。马克思希望玛丽回信,因为他一直渴望有一个朋友。两人的联系便这样建立起来了。

  在第二次通信中,两人各自向对方请教自己在生活中所遭遇的难题:玛丽因为自己额头的丑陋胎记被学校的小毛孩欺负,马克思正发愁要怎样控制自己饮食。当然,双方的建议都没有真正根治各自的难题,但是这总让人感到温馨。

  玛丽第三封关于爱和浪漫的来信让马克思精神崩溃住进了医院,对他来说要理解这些还是太过于强人所难了。通信中断了一段时间,玛丽感到非常沮丧和失落,将马克思的来信全部烧掉以图忘记这位笔友,不过马克思的回信马上让她回心转意毕竟,他们实在是太孤独,太需要一个朋友了。

  至此他们开始频繁通信,玛丽在信里了解马克思不善言表的背后是一个多么有趣的灵魂:他数过多少个乱丢垃圾的路人,金鱼亨利的各种死因以及新发明的鸡肉配方,马克思也在信里听玛丽说自己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譬如绵羊会因为下雨缩水吗,为什么老爷爷总喜欢把裤头提起,计程车向后倒车的话,司机要付乘客钱吗等等。

  他们的友谊一直保持着稳步发展的状况,在这过程中,玛丽送走了她的父母,花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整容,她听从了马克思寄来的巧克力饼干上说的LOVE YOURSELF FIRST,并最终实现梦想和一个帅气的邻居小伙结婚,她进入大学研究精神病人,表现优异,并以马克思作为自己的病例出书。书大受欢迎,即将销往多个国家。玛丽将一本样书寄给马克思,并承诺自己将给他一半稿费,马克思收到信以后感到痛苦、困惑、背叛、难受、悲伤和气不打一处来,他拔下自己打字机的M键寄给玛丽,以此表达两人关系的决裂。

  玛丽的世界瞬间塌了下来,她销毁了自己的著作,在一罐炼奶上写下IM SORRY寄回给马克思,她等待着他的原谅,这次打击让她变得懒散、颓废和抑郁,在她身上我们似乎见到她母亲的影子,最后一根稻草她丈夫的离去让她近乎绝望。而就在她准备自杀之前,她久久不敢出门的对门邻居第一次突破了自己对出家门的恐惧:他敲开玛丽家门,将放在门前的马克思的包裹双手呈给她,再划着轮椅回去。玛丽拆开包裹,看见整整一箱都是自己和马克思都最爱的动画片《诺布莱之家》的小人模型这是马克思数十年来买彩票中了以后买下的一整套,他把这些小人作为自己原谅玛丽的标志,他最终选择原谅她,他写道:

  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美的,你不完美,我也一样。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的缺点,但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还说,每个人的一生就像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些人的路铺得很平整,还有些人,就和我的一样,有着裂痕、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和我的很像,或许没有那么多裂痕。但令人欣慰的是,有朝一日我们的人行道会相交,那时我们可以一起分享一罐炼奶。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我唯一的朋友。

  一年以后,玛丽背着一个婴儿带着行李来到纽约,她推开马克思公寓的门,看见马克思头仰着,就在那天清晨马克思喝完炼奶,离开了人世。玛丽将打字机的M键放回原处,坐在马克思旁边,握住他的手,或许还带着一点温热,她朝着马克思面朝的方向望去,看见自己寄给马克思的泪水瓶(马克思曾经向她抱怨自己不能在适当想哭的时候流泪),她寄给他的她年幼时的照片,还有看到这里她情不自禁地惊呼出声整整一墙的信纸,熨平后贴满了墙壁,还有她画的各种简笔画泪水夺眶而出,她终于能靠近自己交往了十八年的笔友,闻闻他身上的甘草和古书味道。最后的镜头交给陪伴马克思多年的小鹦鹉,它不解地张望着,仿佛从未知晓发生的一切。

  这是一部黏土动画电影,画风偏暗,小人们虽然称不上标致可爱,却有着特别的动人之处。玛丽世界的淡彩色,和马克思世界的黑白互为对照,只有人们的舌头、口红、路边的花、玛丽的行李箱、戒指、发卡、送给马克思的毛球是红色的(马克思戴在头上的毛球是他的世界里唯一鲜艳的颜色)。影片讲述了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它的动人不是像《寻屋环游记》那样的回忆与陪伴,而是两人十几年磕磕碰碰走过来的真实。

  他们两人的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玛丽和马克思小时候都被人欺负,也在爱情上遭遇不少挫折,喜欢巧克力和动画片《诺布莱之家》,最关键的是,他们都没有朋友。如果说小孩子的灵机一动仅仅是引子,那么孤独才是背后连系二人通信最坚固的纽带。影片一开始便给人们幻想中的浪漫写信袪魅:玛丽第一封信给马克思带来了很大的不安乃至惊吓,当然部分原因可能是马克思本人的精神状态,不过后来的遭遇,我想应该每对笔友都会遇到:生活的意外让回信不得不搁置,对方又因为迟迟不见回信从期盼演变成失落乃至厌恶。

  不过我想,正如上帝将人放置在孤独的山谷的同时,又给了人一对情谊的翅膀,只有情谊才能缓解甚至战胜孤独。二人跨越大洋的十余年情谊,终于在最后以马克思的安详离去画上圆满的句号,唔不,我想玛丽或许还会给马克思写信,她会时常去墓地里看他,把信寄往天堂。

  电影的配音非常地富有感情,配上信的内容一下子就有种见信如唔的恍惚感,配乐带着爵士的欢快和歌剧的庄严,影片中的Que sera sera很是耳熟。重点说说编剧,这样体现二人情谊和生活的电影,最重要的是人物细节,在这部影片中,主要的剧情都是由旁白和信的内容完成的。我太喜欢玛丽小女孩在心里所说的各种幻想,也为马克思正经的玩笑而忍俊不禁。

  不过,生活并没有因为通信而变得童话般单纯美好,反倒因为通信,马克思回忆的阴影被搅动,前几次通信我们可以看到他被欺凌的过去,他从事的诸多不顺利的职业,他在日常生活中遭受的奚落和歧视。而玛丽呢,即便有了这样一位可以为之答疑解惑的过来人,她却仍旧会在生活中被人嫌弃。

  玛丽与马克思观后感 5

  这是音子推荐的电影,她说很是感人,眼泪都溢出来了。

  可惜,我的泪珠子在我的眼眶里打转了很久,都没有掉下来。

  我觉得,这是一部关于成长和友谊的故事。

  玛丽和马克思都没有朋友,一个也没有。玛丽渴望有那么一个朋友,所以她写信,寄给一个不知名的人。而信,到了马克思的手里。因为信,他们成为了笔友,成为了彼此唯一的朋友。

  玛丽因马克思而成长,而马克思因玛丽,也获得了他人生目标之一的友谊。很难说清他们之间是谁依靠了谁,他们是彼此的精神依靠,跨越了地域,跨越了年龄。

  他们也有矛盾,而那矛盾,让玛丽失去了自信、友情、爱情和家庭,她甚至想放弃生命,因为马克思生气了。我不将此理解为爱情,友谊也是可以如此重要的,让一个人失去他的天和生活。

  马克思在片中,被他人认为是精神病患者,而玛丽也认为是这样,甚至以他为病例写了一本畅销全球的书,这也是他们矛盾的中心。玛丽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她想用自己的办法去拯救马克思,可马克思从不认为他有精神病,她应该知道的。

  我比较喜欢马克思。他有自己的思考,他知道自己的不合群,从自己的身上发现矛盾和“错误”。他的童年并不美好,他的思维得不到别人的认可,而他唯一获得的,是别人的粗暴对待。所以当他得到玛丽的友情时,他很珍惜,结尾处那满墙的信纸,让人热泪盈眶。他是如此珍视的,他唯一的朋友。

  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 宽恕朋友的错,一切都会美好的。

  说不清道不明,或许我和马克思一样无法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看完后,很想去找一个笔友,畅谈畅谈,却又觉得,没有那么必要。果然又是犹豫啊……

  有时候想,正如玛丽的丈夫,说不定,就找到了自己的Mr.Right。

  玛丽与马克思观后感 6

  玛丽和马克思是两个不同国家的人。两个人有共同的爱好:喜欢看诺布莱一家。他们向往着自己可以像诺布莱一家人一样有许多的朋友,和谐,快乐的生活。玛丽在学校经常被欺负,而马克思唯一精神依靠是他做的假人朋友。两个人都渴望找到真正的朋友,缘分让他们成为了终生的朋友。

  玛丽和马克思相距甚远,书信成为了两个人沟通的桥梁,他们通过写信相互倾诉着彼此的生活和心情。玛丽的爸妈相继去世,但她的梦想和邻居却弥补了他心灵的创伤。从此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且她的'学业也蒸蒸日上。他开始研究精神病,并写了一本书,发表后她将书寄给了马克思,并告诉他要去看他。由于马克思有精神病,而且对此很敏感,坚决回绝了。马克思自此始终不再回信,这使玛丽感到心灰意冷,更糟糕的是玛丽的丈夫和另一个女人相爱了。玛丽的生活状态从此落到了低谷。后来,马克思询问心理医生后发觉友谊的珍贵,又写信给玛丽,并把它所收集的诺布莱一家的玩具全部送给她,两个人的友谊自此后更加深厚。数年后,当玛丽带着她的孩子去看望马克思时,马克思却在那天早上带着和玛丽多年的友谊,和对玛丽深深地祝福,坐在那把交椅上带着微笑走了。

  电影的结局令人震撼,我情不自禁的留下了眼泪。马克思将玛丽写得所有新、信全贴墙上,含笑而死,真的让人感触很深。百年之后我和我的朋友也会相继离去,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刻,当回首人生过程时,有一段让人刻骨铭心的友谊是如此让人满足。

  朋友是要求彼此用心呵护,彼此信任而互相诉说,相互维持的。我曾怀疑自己和朋友之间的友谊,甚至想放弃,但是我错了,而且发现自己错的很幼稚,世界上的人无数,但在茫茫人海中,你和她能成为朋友,靠的是缘分。缘分让两个陌生人相遇,信任让彼此相知。珍惜眼前的友谊吧!就像玛丽和马克思的友谊一样,虽然曾经有矛盾,但是终原谅了对方,友谊在恰当中维持,在磨合中成长,希望友谊地久天长!抓住时间的步伐,把握现在,珍惜友谊,它将是你一生的宝贵财富!

  玛丽与马克思观后感 7

  看了两次玛丽与马克思这部电影,第一次看了40分钟,没有看懂,时间也很晚,觉得无聊看的晕乎也不明白在演写什么,第二天又从头看了一遍,才明白这部电影就像生活,也许就是生活,短短的80多分钟包含了太多的信息,多到不可思议,你从任何一个角度去体会都是一段人生。

  突然觉得要我去概括这部电影很难,平时看电影最注重的就是剧情,剧情中导演表达的思想,人物的层次饱满,演技的自然流畅环环相扣,画面的美感光影等等很多很多的因素完美的搭配才能有精神与视觉上的盛宴,然而这部电影首先没有演员,都是制作出的动画人物,只有几个配音演员和一个旁白,但就是这个旁白引导着我们去了解玛丽和马克思的人生,和大家的人生,刚开始看觉得人物设计的风格实在难看,揣摩不出导演的用意,也许不敢妄自揣摩,但玛丽和马克思头上的饰品会随着剧情的变化夺人眼目,从画面中跳跃出来,巧妙的表达了剧情心情的变化让人不敢遗漏掉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

  马克思的信中说过,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非完美而我一样,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我小时候想变成另外一个人,除自己外的任何一个人。这样的想法在我们小的时候甚至现在都有过吧,然而马克思换上了阿斯伯格综合症却没有给他带来烦恼,只是轻松的接受,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马克思想让我们明白,不要去为自己的缺点而感到苦恼,这里的缺点绝不是指你的坏脾气和坏习惯,而是你自身的缺陷,不幸,他人眼中的平凡等等世俗的一切,因为这一切都是自己,,我想是这样的,我们不但要去这样面对自己,也要同样的去面对自己的爱人,朋友,因为你身边的他就是他不是别人,他说我们都不完美甚至是有病的但即使是病入膏肓,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一定还是会有另外一个人欣赏你的古怪和你一样喜欢巧克力,分享你的喜悦分担你的痛苦将你的眼泪抹在脸颊上却在微笑的人,伯纳德医生对我说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平坦而有的就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和我的差不多,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会相交在一起,到时候我们可以分享一罐炼乳,马克思对他而言无论他经历过什么,包括任何不好的事,他都能够接受,并愿意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分享给别人,印象很深的一段剧情时间很短,简单带过,那就是在马克思终于中奖的时候,他只买了足够自己吃的`巧克力,集齐了所有自己喜欢的诺布莱玩偶,他的目标简单他也完成了自己的目标,但还有大把的钱却把钱给了艾维,艾维一把年纪把自己打扮的青春焕发,及时享乐但却没有任何意义,本身可以继续很好的生活,却早早的挂了,但也许对于一个老人这些对他是有意义的然而艾维没有花光的钱财全部捐给了慈善机构,机构的老板却把钱全部装进了自己的口袋故事继续回到玛丽和马克思之间,故事的主旋律依旧是平凡的生活,但玛丽却有了改变,正如我们自己,每个人都会有变化,正确的错误的都会有,写着写着正如我预料的那样,太难了,毕竟电影的信息量太大,题材也太大根本无法全部消化,但故事最后的结局那个震撼的镜头告诉了我们最珍贵的是什么,最起码马克思是这样做的,每个人多少都有病,有不安焦躁,有孤单寂寞,有无所适从,但也应该向前文中说道的,去接受自己和与你真心的亲人朋友,平凡而又真实的活着……一直在想艾维他临终时身旁空无一人只有墓碑与枯枝,而马克思的身边有个她,不强求自己继续写下去,改天再看一遍吧,有兴趣的可以去品味这部电影,不同于飞屋环游记,那样的主题明朗清晰富有简单梦想的正能量,马力和马克思是一段用生命酿制的平静人生…………最后向导演亚当艾略特致以深深的敬意,再想象这位让我膜拜的大师究竟是怎样一位人,改用人还是神来形容呢?

  玛丽与马克思观后感 8

  人人都有病,人人都有‘裂缝’,没有一个人能逃脱,所有人的现状,都一样。

  只是,同样的现状,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去面对。而这不同的面对方式,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可以是你想得到的任何结果。你自己想要的那个结果,你清楚吗?

  这个世界上,真正对我们自己重要的事情,并不多。

  就像MAX的人生愿望,只有三个。这些对我们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并不关键(它可以是任何事情,甚至就像收集娃娃、吃巧克力一样,简单)…关键在于这些事情是不是对你真的.重要。然后,让它以这样重要的状态,一直出现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

  做到了,重要的事情,自然有重要的样子和它该有的结果,不错的结果。

  这个世界,对于MARY和MAX来说,相当幸运。虽然经历了种种,他们都实现了自己最重要的目标。MAX安详了离去,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也许是最好的结局。

  但是,就像前面提到过的,世界并不都是如此,还可以有其他无穷尽的可能。只是,没有一个可能是白得的,得到的同时,你终须付出些什么,而这个‘什么’,最大的可能是失去‘收集娃娃’、‘吃巧克力’等等…对于旁人来说,失去这些,真的不算什么;只是对我们的自己,这些就是我们的命,或者叫我们自己定义的我们自己存在的价值。

  看清了,我们才能更好的面对自己,面对因为我们的决定带来的每一个结果。

  事出有因,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是我们自己带来的。因为,我们虽然不能改变现状或者现在的外在世界,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心境。那么,任何现状或者外在世界,都不是影响我们自己的理由,能影响我们自己的,只有我们自己。在我们改变自己的同时,现在或者现在的外在世界,已经被我们所改变了…

  以电影里的一段台词作为结束:

  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瑕,我也是。人无完人…当我年轻时,我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我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生活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我和椰子。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全部。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适应它们。(By《玛丽和马克思》)――我们真正原谅的,并不是别人,只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自己,而已。原谅了自己,世界就有机会变成我们希望的样子。这就是路径。

  玛丽与马克思观后感 9

  看完《玛丽和马克思》之后,我的心里有着深深的感触。

  玛丽和马克思原本毫无关系,但一次偶然,玛丽想要写信给美国人,就这样,他们成为了笔友,足足有二十年之久。彼此支撑着生活——在精神上。

  我不得不为他们的友谊所感动,就像马克思的心理医生说的:“友谊是需要用心去感受的。”

  玛丽头上天生有一块黄色的胎记,她没有朋友,在学校常常受到欺负,她的爸爸整天只知道和“鸟”在一起,她的妈妈从不管她,整天“借”东西。她从未感受过爱,也不知道什么是爱。

  马克思,美国纽约人,在别人眼中,他是不正常的,可在他眼中,这个世界和那些所谓的正常人才是不正常的。比如,他不理解人们为什么总是把浪费食物而且把烟头丢到地上。而且,他也不懂爱。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反映了很多社会现象:人们乱认垃圾,自私自利。就拿那位野猫救助院的院长来水,他把艾维捐的钱据为己有,只顾自己快活。

  这部电影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缺点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无法选择缺点,但能选择朋友。”这是马克思给玛丽的信中写到的。是的,人无完人,玛丽和马克思都有缺点,但他们却能成为朋友,并渐渐克服缺点,这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友谊的力量。

  电影的`结局,玛丽带着她的孩子来纽约找到马克思,但马克思已在那个早上安静的离开。当她看到马克思家中有关她的一切时,眼泪还是落了下来……

  看到这一段,我很感动。为玛丽和马克思的改变,为其他人的改变,更为他们的友谊。

  马克思陪着玛丽长大,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而马克思也不仅仅在脑子里笑了,还能在脸上表现出来。

  如果马克思还活着,我想他一定会给玛丽一个大大的微笑。

  结局是有遗憾的,但却令人回味无穷……

  玛丽与马克思观后感 10

  故事够平淡的,平淡的几乎没有什么情节,如同它所采用的黏土动画形式,笨拙、平凡。大多是独白,自言自语似的的独白,配合着写信的独白,有点像画外音。

  唯有耐心观看下去,才渐渐感到平淡中渗出的温暖,犹如寒冬里手握一杯白开水,很不起眼,直到你慢慢地喝下去,心口就慢慢地暖和了。我觉得这部电影就有如此的味道。

  玛丽(Mary),孤独的澳大利亚小女孩,没有朋友,在学校总被人欺负,不被老师喜欢,也不被妈妈喜欢,额头长着巧克力色的胎记。正如她妈妈所言――玛丽是一场事故。

  玛丽的爸爸在她年幼时候忙于工作无心顾家,等到了退休却意外身亡。玛丽的妈妈爱抽烟老酗酒,一日酒醉之后误服毒药也去世。玛丽终于和心仪已久的爱人结婚,结果男人跑到新西兰和笔友生活一起。

  怎么看,玛丽的人生有点凄惨。

  而马克思(Max)这个美国糟老头,孤独、自闭、脆弱、无法理解周围的世界,在他看来,生活是不理智也不讲逻辑的一团糟,最要命的是马克思患上一种神经官能病,从来没有过朋友。马克思一生最大的幸运就是中了乐透大奖,却不知道怎么花,就买了一屋子的巧克力?剩下的钱就送给邻居老太太。

  怎么看,马克思的人生也有点凄惨。

  原来世界上,有许多人都在孤独着,过着并不幸福的生活,这些人都卷缩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房子里,莫名地自闭哀伤。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女孩玛丽是老头子马克思的前半生投影,老头子马克思是小女孩玛丽的后半生标本。换句话说,玛丽的人生就是几十年前的马克思,如果更不幸的话,玛丽几十年之后可能也会过着马克思的'生活。

  当孤独遇上孤独的时候,有一些犹如冰撞上冰,结果还是两块冰;有一些犹如水融合于水,最后成为一流清水。玛丽遇上马克思,青涩的孤独遇上苍老的孤独,就如流水汇入湖水,他们在思想情感上深切地融合了。

  他们将对方引为知己,互诉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遭遇和那些难以启齿的心情。好像生活的尴尬、痛苦、不解、无名的焦虑都可以化为笔下的文字,写给远方的笔友。友情就转化为文字对文字的倾诉,信任就转化为写信寄出,等待、阅信、再写信的循环,在这样的循环中,两个人不再孤独,在匆匆来匆匆去的尘世里找到支撑生活重心的坚固点,找回自信和自我。

  他们也差点绝交,因为玛丽用马克思的病情案例写了论文。马克思感到被背叛被利用,断绝信笺来往。人生初起步的玛丽也倍受打击,消沉酗酒得过且过,两个人走回到原来的暗淡人生路。

  所幸的是他们最后冰释前嫌,重拾安宁的生活。但当玛丽千里迢迢看望马克思之时,马克思已经安静地离开了世界。

  电影固然平静,可在平静之下有汹涌,试问: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少朋友仅凭信笺来来往往去互相理解、温暖、安慰,整整20年!

  信来信往陪伴着玛丽这个孤独的小女孩勇敢成长,信来信往也陪伴着马克思这个孤独的老头子走完人生路。他们写的不是信,而是心,是流浪在尘世里的孤独。孤独本非他们所愿,当孤独遇上孤独,可以互相坦诚互相温暖的时候,孤独就成为心的两只翅膀,飞翔在宁静里。

  PS:由这部电影所引发的感想。

  正月初五,某届学生开同学会,邀请我参加。席间,得知一男同学和一女同学结为情侣。我笑问他们:恋爱时候写了多少封情书?男孩笑说:一封都没有!都打电话发短信。

  某次,遇上一位同学,他说起他还记得我寄的明信片。虽然有十年了,他忘记了许多电话,却记得一张明信片。十年前,大家都流行短信问好,我却寄来一封明信片。

  很多年前,我曾经有个人生目标:结交一个笔友,写它多年。当然,目标没有达成。

  玛丽与马克思观后感 11

  这部电影看了三遍,主要讲述了玛丽和马克思是两个不同国家的人,一个来自美国,另一个人来自澳大利亚,两个人有着共同的爱好,都喜欢看诺布莱一家,他们向往着自己可以像诺布莱一家人一样有许多朋友,玛丽和马克思相距甚远,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书信成了两个人沟通的桥梁,他们彼此通过书信倾诉着对方的生活和心情。

  电影中的玛丽是一个9岁的小女孩,母亲是个酒鬼,还偷东西,父亲是工人,玛丽没有朋友,如此的无助,面对未知的世界,总希望从父母哪里获得一些慰藉,然而父母却活在他们的世界里,通过影片看到了马克思一团糟的生活状态,也让我审视了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不安、焦虑和急躁。

  我们在生活中结识很多人,也许是过客,也许是给予自己很多帮助的人,要感谢他们出现在我们的生命里,真正的友谊值得我们去感受。

  听课感悟:林老师讲如何造就有出息的孩子?林老师交了很多方法,老师讲到身心健康是前提,在课堂上老师让互动的方式来表达,大家都把身心健康排第一,但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却让学习占位,还讲了高峰体验,培育自信,表扬的方式,非语言大于语言信息,这些方面还需要多多学习,能够实现自我超越的状态,慢慢改变,有机会变成我们希望的样子。

  玛丽与马克思观后感 12

  朋友推荐我看这部影片,可我总是没有时间,今天清闲,于是一口气看完了。 刚开始时吸引我看下去的是这种独特的动画风格和略带夸张的人物表情,渐渐地,我发现这不仅仅是一部讲述忘年之交的动画,还是描写人类心理和交际方面的电影。有很多镜头都很有创意,情节也非常耐人寻味。结尾最令我感动,打算一死了之的玛丽在临死前收到了老友马克思的邮件,是友情挽救了她的生命。已身为单身妈妈的'玛丽带着孩子去找马克思,偏偏命运弄人,马克思就在玛丽到来之前平静的离开了人间!看到马克思墙上贴满了玛丽曾经寄给他的信件和照片,不但是玛丽,我也流泪了。他们通信来往20年却没有见过一次面,怎不令人遗憾!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是没有友情,而是我们不懂得去珍惜和呵护这份友情,患有抑郁症的马克思虽然只有玛丽这一个朋友,却是我们任何一位观众都羡慕的那种朋友。我很庆幸没有他们俩的境遇那么糟糕,我会好好珍惜身边的友谊。

  玛丽与马克思观后感 13

  课堂上看完的时候已经是泪流满面,奇怪的是我心里却很平静,就好像真实的人生一定会有遗憾一样,这本来就是一个不完美的故事。我喜欢这种看似絮絮叨叨的讲述方式,也喜欢这种并不是那么漂亮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会让人心有共鸣,是啊,我们都是这样的。

  小时候看《安妮日记 》的时候,希望自己有这样一个笔友,或许不需要回信,但是能听我说一下这些没人想要听的话就够了。其实我并不像故事中的玛丽和马克思一样孤独,不过这或许是每个小女孩的必经的成长历程?(笑……)所以,就有了第一封信,和那根樱桃巧克力棒。

  对于玛丽和马克思来说,友情真的是个弥足珍贵的东西。自卑和与常人不同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很难交到朋友――"我想不通,做个诚实的人,怎么会……不妥当?或许正因为如此我才一个朋友也没有。当然,你除外。"――于是,对于他们彼此而言,这些信都是生命的慰藉。即使每次玛丽的信都会引起马克思的焦虑,即使在玛丽妈妈眼中,马克思是一个想要诱拐自己女儿的疯子。

  但是,马克思的自闭症像一个隐形炸弹一样,终于在玛丽的不经意的提问中,第一次炸裂了。他们有了整整八个月的断交。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其实我特别可以理解马克思的心情。毕竟在看这个片子之前,刚好阅读了有关心理学病症的书籍。对于正常人的小问题可能成为压垮他们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尖锐的思维谱线是一种危险而真挚的存在。

  后来,感谢他的医生,他告诉马克思,真正的友谊是用心感受的,而不是双眼看到的。他应该写信给玛丽,告诉她真实的自己,包括缺点和一切。马克思懂了,并且向玛丽坦白了自己是"亚斯伯格综合症"患者,解释了自己为什么没有回信。他俩的友谊重新恢复了,并且变得更加真诚。

  玛丽开始经历人生的各种大悲大喜,亲人的去世,与爱人结婚,学业有成……但是,当她把她和马克思的信作为自己学术论文的研究病历,她忘记了,这其实是对他们友谊的背叛。尤其是对思维特别简单的马克思而言,这简直是不可原谅的。片中马克思在拔下打印机上键的时候,满头的汗水和颤抖的身躯,无一不显示出他内心的愤怒和难过。

  不一定要哭出来才是内心的难过,每个人都有哭不出声的痛苦。

  当玛丽收到马克思寄给她的的时候,才明白自己的行为深深伤害到了她的朋友。她停下脚步,绞碎了所有的书,从此,一蹶不振……对好友的背叛让她无比愧疚,生活也失去了希望。

  不过,最终,马克思还是想通了,原谅了她。片中的最后一封信,我看了十几遍,几乎倒背如流――

  "亲爱的玛丽:……我原谅你,因为你并非完人。你有缺陷,我也一样。所有人都不是完美的。……小时候,我想成为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人。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只能接纳。然而,我们能选择自己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每个人的生命都像是一条长长的人行道,有的平平坦坦,还有一些,比如我的,就会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道路就像我的一样,不过或许没有那么多裂缝。但愿,某一天我们的人行道能够相交,那时我们可以分享同一罐炼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影片的结尾,当玛丽背着小婴儿去纽约见到马克思的时候,他已经永远安静地沉睡了。他的房间充满了她的痕迹,是第一封信的简笔画;是玛丽送他的那瓶眼泪,马克思曾说这是他收到的最好的礼物;是她寄给他的每一封信,一整面墙的信;是她送给他的绒线球,仍然在他的帽子上……当看到玛丽伸手握住马克思的手,还是忍不住哭了。不管几遍,总是会觉得遗憾吧。

  片子的色调其实是沉重的',玛丽的颜色是棕黄色,马克思的世界是黑白的。屏幕上突兀的红色一个出现在玛丽妈妈的脸上,是血红的嘴唇和喉咙,是歇斯底里的颜色。另一个红色就温暖很多,是玛丽的变色戒指和送给马克思的绒线球。当马克思原谅玛丽的时候,他带上玛丽的绒线球,坐在凳子上仰望星空的时候,即便是黑白的环境,还是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宁静和幸福。

  所以,一个好的动漫,其实并不是靠造型多么"别致",多么华丽漂亮,技术多么高超来吸引观众,反而是其中所传达的观念更能打动人。就像这部片子一样,尽管是这样的色调还是能够传递出善意和温暖。

  片中的玛丽和马克思,其实是我们每个人不同时刻的缩影,幸福抑或不幸,总会有觉得孤独的时候。就算再开朗的人也会有"全世界不理解我"的小矫情。平凡的我们,或许不至于像马克思一样偏执,但生活中也总会遇到各种伤害和背叛,是决绝还是原谅,是不是也舍不得那份爱呢?

  我们本不完美。我喜欢这部片子,因为这是一个类似碎碎念的故事,看似单调呆板的旁白,无聊而神经质的主角,恰恰是最真实的生活。我们都没有活在那些惊天动地的世界里,我们不过就是这样日复一日,重复而已。韩松落有一本书叫做《为了报仇看电影》,书中说,"有的时候,看电影,为的是报仇,向庸常的生活报仇……电影是真实的虚构,生活是虚构的真实。现实中无法兑现的诺言、无法实现的梦,让我们一起去电影里寻找结果。"但是看多了那种皆大欢喜的商业片,看多了英雄主义的完美结局,所谓的观影快感不过只停留在看完的一瞬。心灵再触动也明白那绝对是假的。然而《玛丽和马克思》不同,这里面敏感而脆弱的心灵,是现实生活中每个得不到理解的人。没有那么多色彩斑斓,没有那么多华丽浮夸,有的只是让人心疼的他们和我们而已。

  《圣经》中说"爱是恒久忍耐"。每次读完玛丽的信都会得焦虑症的马克思恐怕是这句话最忠实的反映者了。以前喜欢说,如果友情是一种爱,我愿意爱你一辈子。这句小矫情的话恰恰是两人一生的见证,就算最后没有见到彼此又怎样,你依然是我最好的朋友,是我唯一的朋友。

  "God gave us the relatives, thank god we can choose friends. "我想,这也是我最大的幸福。

【玛丽与马克思观后感】相关文章:

玛丽和马克思观后感08-25

《玛丽亚的心愿》08-16

语文 -玛丽娅的心愿08-15

《玛丽亚的心愿》 之一08-16

(选学课文)《玛丽亚的心愿》08-16

与时俱进的马克思哲学02-22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10-07

(热门)《青年马克思》观后感05-24

苏教版《悼念玛丽·居里》教案(精选8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