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通用1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尼采哭泣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1
你能接受伟大哲人的眼泪吗?你能想象尼采哭泣时的哀伤与无助吗?你能容忍自己给伟人脸颊上流淌的泪水进行懦弱的定义吗?不,请将你的泪水吞咽回去,心中理想的神呀,只向我们展露你的笑容就好了,那是驱逐我们心头黑暗的火把,是帮助我们在苦难中得以喘延的能量。
可是,尼采终究还是哭了!《当尼采哭泣》跃入眼帘,我急切地要从书中找到"哭泣"的原因。是什么击溃了他的骄傲?是什么摧毁了他坚强的意志?欧文·亚隆究竟又要在葫芦里卖什么药呢?
跟随书中的两位主人公——医学大师布雷尔和存在主义大师尼采的步伐,我小心翼翼地前行。是的,必须小心翼翼,当伪装被一层层剥离的时候,脆弱随时能将我们化为灰烬。整个过程究竟谁才是治疗师,谁又是病人呢?看看高傲的尼采吧,凭借强大的自我防御,抵过了布雷尔一次又一次的试探、引诱和压力。偏头痛只是身体的谎言,让我们可以躲避灵魂深处的懦弱、无力和胆怯,躲避内心铮铮质问。
"他巨大的头部往后仰,他深邃的目光合起,尼采看起来被情绪所困扰着。"一切都将由此发生变化,这将是一个转变的契机。"犹豫着,尼采开口了。"从惭愧、尴尬,到愤慨与憎恨,从哀伤到无力,"尼采沉默不语,他的眼眶里泛滥着泪水,他的头低垂。"曾经的容忍孤独,与人隔离竟是苦于被孤单死去的想法所纠缠。而尼采对女人扭曲观点的根深蒂固,何尝不是来自他早年生活的烙印呢?"尼采拿掉了他的眼睛,把脸埋在手帕里,爆发出啜泣声。"尼采终于哭泣了!我的眼眶同样湿润了。这一刻他不再是我膜拜的神灵,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哲人,而是一个真实且富有生命气息的尼采!感谢上帝,"这个吝啬的无泪男子"终于凭借泪水获得了自由!泪水并不等同于懦弱,恰恰相反,借着尼采的泪水我感受到的正是一种源于生命的感动和力量。
我知道自己无法逃脱人性所有的`一切,我必须承认、接纳,才能最终"成为自己的存在",不是吗?
合卷闭目,心中更感谢不离不弃的布雷尔。他奉献着自己,袒露着自己,在自揭伤疤的同时感应着对方。他的谨慎、体贴、隐忍,使得两个隔绝的心最终踏起了和谐的鼓点。复杂、丰富而敏感的内心呀,坚强的在痛苦、悲怜、无力的泥沼中前行。所幸,不曾失望、不曾被抛弃,最终得以在心力交瘁之后重生。
书中处处呈现诗意而铿锵有力的言语,那些需要用生命去实践、领悟的真理。字字句句何尝不是在思想者血淋淋的成长磨砺中凝练出来的呢?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2
初次接触到这本书是在一间安静的书屋里,妖娆的红衣女子封面在这间淡雅的书屋里显得热闹繁华。那一刻,《当尼采哭泣》直逼我的视网膜,情不自禁地捧起这一本书,移至窗下,缓缓道来。
这是一本关于心理推理的小说,由于年轻气盛的女人路·沙乐美的短浅引荐下,主人公尼采和布雷尔双方进行着心理咨询。他们是彼此的病人,彼此的医生。布雷尔是一个颇有声望的医生,有着家室的他恋上了他的女病人贝莎,对着贝莎,他产生了极强的幻想甚至陷入其中无法自拔。尼采是位绝望的作家,他对于女友的背叛有着无法言语的痛恨,他神经紧绷,呕吐,半夜醒来,经常失眠等症状。因为路·莎乐美,他们相识,相坦诚。
尼采和布雷尔商议协定,布雷尔请求尼采帮忙他走出他面临的煎熬处境,反之,布雷尔会治疗尼采不知名的病症。彼此要求互相坦诚。几经峰回路转,对话治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他们揭开了心里深埋的秘密。在对话治疗中,布雷尔坦诚面对自己,重温温暖的家,尼采从孤独的灵魂中释放,流下清澈的.眼泪。
且从语言上看,文字并非艰难晦涩。书中曾言:"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之中,一旦分开了,它就蒸发了",人生之路,总有时刻是孤独的,一个人并非孤独,在人群中无知己者才是孤独。紧接着"任何不曾杀死我的东西,让我更强大"读到这句话时,我们深思,难道不是这样的么?人总要摔过几次才懂得爬起来,正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再着"希望是最大的灾难,因为他延续了人的苦难"或许,很多人对这句话充满着质疑,换个角度而言,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诗歌般的语言,缜密的思维是否值得我们抽出时间感受。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3
终于,读完这本书,其实读的过程中一点也不觉得枯燥,也并不觉得晦涩,反而有一种清新甚至清醒的感觉。其中人物角色蕴含的自由气息与耐人寻味的哲学思考对我而言都有着醍醐灌顶的意义。
我也像两位男主人公一样,沉醉于路·莎尔美的自由、自信与大胆。也感受到尼采在追寻极致的自我与渴望不曾有的关怀之间的撕裂挣扎,感受到他追寻孤独却又被孤独所折磨的相互抗衡而难以融合的压抑感,他警惕,警惕于别人的善意(在他眼里是某种权力的施加),他怀疑,怀疑别人可能的背叛。他拒绝甚至抗拒与所有人的过多交流,却又渴望一种双方结合起来去到达某种更高层次的友谊。他是一个矛盾体,复杂体。愤慨于现世没有人理解他的哲学思想,寄希望于后世人们对他思想的追捧。还有布雷尔,从头至尾,都是那样的沉稳与冷静。即使在尼采的引导下,也没有直接去放弃自己现有的所有生活去“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去追寻自己的自由,而是请弗洛伊德为他做了催眠术。
且不说催眠术的科学性,但他给布雷尔带来的感受上的力量却是真实又深刻的。在描述那个梦境时,我真的以为布雷尔就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还满心期待着他接下来的生活,却不料只是一个梦境。不过也最终在这个梦境中,布雷尔才看清了什么才是幻景,什么才是他真正想要的生活。这与他进行催眠之前的想法是完全相反的。
在看着布雷尔,我有着一种强烈的感受就是,有的时候我在想,是不是我们在生命中的某一刻或者某一阶段都会突然间去思考,思考自我存在的意义,去回归到自我的本身,思考自我存在这件事情,我到底是谁?我于这个世界而言是什么?我现在所拥有的生活是出于我自己的选择吗还是出于家庭影响甚至社会文化的引导下生成的?我所拥有的一切是为了什么?我所拥有的一切有什么意义?有那么一刻,或许会陷入一种虚无主义,好像其实什么都不重要。
活着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不过这种虚无主义是平淡的虚无主义,是对日复一日无聊生活的一种无奈发问与思考。不同于布雷尔。他的思考是带有痛苦的思考,是心理某种强烈的欲望与现实世界无法实现之间的拉扯所带来的痛苦的思考。他思考自己曾经的选择,思考自己已经选择的工作,还有被妻子被迫做出的选择。他觉得自己是不自由的,他是活在社会文化影响下的一个人。在别人眼里,他是享有盛誉的医生,他拥有美丽富有的妻子,在别人看来他什么都拥有了,他是完美的,可是在自己眼里,他是文化与美德束缚下的不自由者,他说:“我不知道要为何要生存!我不知道如何生存!”
梦境中给我印象特别深的一段是:当布雷尔已经与所有人告别,坐在前往火车站的马车上时,他看着窗外的景色,思考着,也正如尼采所说的,在无限的时间长河里与固定的空间安排下,我们没有任何影响,世界并不会随着我们的变化而变化,我们所有的选择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即使是这样一位当地享有盛名的医生。我们的存在或许没有什么意义。
读完这本书后,我赞叹于这本小说的内容情节设计之巧妙。人物角色取样于现实世界有着深刻思想和巨大影响力的人物,角色的性格也是他们真实的性格,其中的故事内容也源自于他们的真实生活,好像是在讲述这些人物之间的故事,却又利用虚构想象的空间为人物角色增添了诸多心理困境与诘难(而这些问题却又直接间接存在于普通人们的.生活中,让每一个人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为故事内容设计了曲折的发展、细致的描述,在这其中还加入了了不同心理治疗方法的运用,使不同心理治疗方法之间产生碰撞、融合,让人在流畅的阅读之中还能学习到一些专业的心理治疗知识。而且个人觉得最精彩的是全书以尼采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为牵引甚至是重心(“存在”一课题或许就是布雷尔与尼采面临的最大课题),这在尼采与布雷尔谈话的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而且布雷尔对尼采的反驳我也一度看嗨,虽然并不明了尼采说了什么,但是他说的话却非常耐人寻味,似乎打开了我思考“自我存在”这一课题的大门。
读书的时候,我常常会重复回想“自我存在”这四个字,虽然一直在接受“要成为自己、做自己”的观念,从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以及个体心理学阿德勒的自我选择到一些心灵鸡汤甚至父母的经验或者是占卜师的谆言寄语都不断地在告诉我“自我”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尽管我已经将这种观点纳入到自己的思想中,但是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才遇到困惑,“自我”到底是什么,怎样才算成为“自我的存在”呢?我只知道,我现在并没有感受到这样的存在,或者说,我并没有真正的感受到自我。这也让我不断的在叩问:到底有多少人能够清醒的活着呢?
这种清醒或许就像布雷尔在催眠后所拥有的那种感觉。
尼采用一张白布把自己包裹起来,他在里面的身体是扭曲的、痛苦的,但他宁愿要这种痛苦,于是把自己越裹越紧。他无法挣扎着扯断白布,他需要有人帮助,将白布撕开,请他展开身体,走出来。
尼采对布雷尔说到:你对直言不讳的对话感到好奇,我相信这样对话的真正名字是地狱。把自己泄露给他人是背叛的序曲,而背叛令人恶心,不是吗?他宁愿要要抗拒他人的痛苦,也不要被背叛的痛苦。
当尼采哭泣,如果那泪水有声音,喊出的是释放与解放。是多年来被压抑的孤独感的释放,是多年来困顿于怀疑他人的桎梏中的解放。正如他在自己书中提到的那样:解放的标志是什么?——不再耻于面对自己!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4
这是一部可以被看作同人小说的心理学小说,真实的人物,虚构的故事情节。我对书中人的原型其实算不上了解,听过尼采的名字以及他的“上帝死了”,看过一两本弗洛伊德的书,其它的人就可以说是完全不知道了。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治愈与被治愈的故事。布雷尔想要治疗尼采,可能是因为莎乐美,也可能是因为瓦格纳,但是我觉得是因为他自己,因为自身的困惑,也因为研究者的好奇。总之,他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留下尼采,让他来接受自己的治疗。当然,他也做到了,不过采用的方法比较特殊,他让尼采来治疗他。
或许取得一个人信任的方法就是让自己先信任对方。布雷尔一点点地告诉尼采自己的故事,获得尼采的信任,同时也慢慢让自己的问题浮出水面,真的让尼采对自己进行了治疗,最后,他们互相医治了对方。
或许在生活里,我们每个人都是病人,带着伪装的面具生活,将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不愿面对。而只有我们将真实的自己撕扯出来的时候,真正接纳自己,我们才有可能真的获得“自由”。
在尼采和布雷尔相互治疗的过程中,书中不仅有两个人相处时的具体的对话与情节,还有两个人各自的记录。在我看来,这是三种完全不同的视角,两个人在真实相处的时候就像是在博弈一样,而各自文本的记录则分别记录了两个人的想法,特别是尼采的记录,让人对对话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如果没有这些记录,可能我们根本就无法理解两个人在对话时的行为。
生活有的时候就像故事一样,只是我们不小心身在其中而已,我们没有完全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的能力,也没有办法从各个角度去了解周围人想法的能力。那么,你所认为的事情是否和现实的一致?你所知道的是否是真实的?你期待的事情是否又真的是你所期待的?还是大多数时候只是我们在自以为是。
故事中我印象最深的情节是布雷尔在被催眠中时的故事,我甚至觉得那就是事实。看到布雷尔剃掉胡子看到苍老的自己的那一刻,我不知道是应该高兴还是应该难过,好像我就是布雷尔,好像我就是那个为了自由放弃了一切,但是最后发现其实自由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一无所有,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没有位置”。
是啊,终于自由了啊,终于可以去追求心中的美好,可以去找想要见的人了,可是事实呢?
在布雷尔离开的时候,我觉得这又是一个“月亮与六便士”的故事,可是当布雷尔看到贝莎和另外一个人一起的时候,伊娃已经有了新的生活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并不是。生活似乎把他抛弃了,所有人都可以有新的开始,有新的生活、新的伴侣,但他的呢?他一直苦恼的又是什么呢?或许不过是一场镜花水月而已,活在自己的幻想里面,或者说,用幻想来麻痹自己。
那么现实生活在现实,我们是不是也会用“梦想”来麻痹自己,告诉自己自己是有梦想有追求的,以此来逃避现实,躲避生活中的责任?或许只有真正看到了现实,撕破了自己营造的假象,然后才能好好地回归真实的生活,真正地拥抱生活。
但是,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此,比如尼采。每个人的生活有不同的追求,生命也会有不一样意义,最后回归的方向也会各有不同。布雷尔最后在梦境中看到了另一种结局,然后认识到了对自己而言什么是重要的,从幻想中脱离了出来,选择了平淡而安稳的生活。但是尼采不一样,在大哭之后,他还是选择了自己的“命运”,选择了离去。
或许最后的选择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你的选择,是不是你真正想要的“命运”,你是否能脱离幻想的梦境,接受真实的“命运”。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5
被誉为“当今世界最著名,著作流传最广,最有影响力的心理治疗大师之一,被评为美国至今健在的三位最重要的心理治疗学家之一,美国团体心理治疗的权威,精神医学大师,存在主义治疗三大代表人物之一”的欧文·亚隆的著作,据说被翻译成24种语言,销量超过200万册。
读这本书是一种幸福,打开它就是一种幸运.才读到一半,就觉得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一份给心理咨询师,给普通大众,尤其中年人的一份不可多得的礼物。这是一部既有小说娱乐性,又有咨询教科式条理的书。
小说是以虚实结合的线索展开的。实的是书中的人物,尼采,布雷尔,路·莎乐美,贝莎,费罗伊德这些确是历史上的真实存在的著名人物,而且其中的某些案例也确实发生过,比如。贝莎案例的原型就是“安娜·欧案例“;虚的是事实上这些人他们基本都没有真的会过面,是作者通过虚构的情节把他们巧妙地放在同一个时空里的。所以说,它是一部小说,而不是案例记录。
小说中尼采疯狂爱上至美的路·莎乐美,而后者享受了他的爱,又背叛了他的爱,或者说,她从来没有把他作为自己的“爱情对象”,要不然令前者念念不忘的一吻,后者不会全然不记得。尼采,路·莎乐美和好朋友雷组成“毕达哥拉斯三人组”,结果,尼采感到二人的背叛,被深深地伤害,陷入绝望。路·莎乐美觉得愧疚,找到布雷尔,当时欧洲著名的神经科医生,心理分析师,霸气“要求”他治疗尼采的“绝望症”。布雷尔无法抵挡路·莎乐美的灼灼魅力,答应她去治疗那个完全不配合的“病人”。
然而,在布雷尔千方百计想要“控制”尼采的过程中,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布雷尔发现自己的生活状态糟糕至极:职业倦怠,婚姻失血,爱欲受阻,痛苦的浪潮一波接一波地撞击着他的心灵。每天,尤其是晚上,仿佛要把他整个地吞噬掉。同时,他发现,他被他的这个“任何一个问题抛给他,即使是里面最微小的种子,都会在思想上快速成长为青葱的树木”的天才病人吸引。他隐隐感到这个人可以帮他解惑,他不想尼采离开,提出了“请帮助我”的请求。起初,他主要是想以此为诱饵,研究并治疗尼采的偏头痛。然而之后一度,完全变成了尼采作为心理医生医治他的心理疾病。尼采信以为真,留了下来。(当然,从后面的内容看,尼采所以留下来或许并不全是因为布雷尔求助的说辞,还因为虽然他知道自己的研究需要“孤独”,但是他内心同样渴望融入到一个圈子里,渴望有人递给他一只温暖的手,需要被认同,被看见,被接纳。只是他的骄傲,“100多年后,也不见得有几个人能读懂我的哲学”的骄傲,不容许他吐露自己内心深处平常百姓的欲望。人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复杂,巨细无靡地渗透在这本书里。)从此,两个人从开始的暗暗角斗,到惺惺相惜,到彼此疗愈的艰难的相伴之旅。
本书中,除了对人性的温和的剥析之外,更处处藏着心理学论和心理咨询的技巧。
布雷尔初见完全不配合的尼采的时候,他在诊室里说的每一句话,几乎都蕴藏着值得心理咨询师们好好咀嚼的“话术”。当咨询师面对一个不信任你,完全不配合的来访者的时候,怎样说才能让他留下来,张开口,敞开心扉。起初,布雷尔无疑是失败的,或者几近失败的。若不是尼采突发疾病,布雷尔大概也只能遗憾放他离开了。这里面作者毫不隐瞒作为咨询师的无助,和普罗大众一样的血肉之躯的不耐烦,手足无措,无计可施,以及和尼采的关系每有一点起色的时候的小窃喜,这个对我也是一个很大的支持。---哈哈,人性啊!在别人身上看到类似的失落,失败,痛苦的时候,自己的失落,失败感,痛苦好像被分担了一部分。
尼采用自己的理论剖析布雷尔的困境,对妻子的淡漠,对眼前生活的倦怠,对贝莎的爱恋。在这部分里,尼采把自己对路·莎乐美的愤怒“移情”到了贝莎身上,用“那个瘸子”称呼她。甚至蔑视诋毁所有女人。其实这部分移情的源头,远不在路·莎乐美,而在他早年生活中的那些“无情又冷淡”的女人们,他的母亲,妹妹,外婆以及那些姨妈们。因此他对女人是抗拒的。在路·莎乐美之前,他从未允许自己爱上任何一个女人。所以当他被路·莎乐美野蛮霸道的女人的美吸引,后又感到被背叛的时候,他所受到的打击会以怎样的排山倒海之势侵蚀了他。他复用否定对方,贬低对方的阻抗模式保护自己。这部分尤见心理学理论:“儿子和妈妈(主要抚养的女性)的关系,是将来他和异性关系的模板”的影子。
当布雷尔说出自己的婚姻,事业都是家庭的`安排的时候,尼采鼓励他要“活出你的存在”是典型存在主义疗法的应用。也映射出一个心理学的事实:凡是不被允许的,迟早都要补回来。布雷尔幼年曾被认为“前途无可限量”,可是他没有为自己做过选择,在他内心深处有着深深地遗憾,所以等到他的力量足够强大的时候,他的潜意识里“蔑视毁掉被安排的一切”的欲望就得以释放。
在帮助布雷尔忘掉贝莎的过程中,尼采应用的治疗技术,有认知疗法(对贝莎的爱恋其实对衰老等的恐惧,贝莎只是一个依附的形体,一个幌子而已,并非一个单纯的女人的魅力。);应用过“厌恶疗法”;精神分析“回溯”,意象对话,等等。但是,作者没有把挖掘的脚步停于此,而是透过费罗伊德的深度催眠更进一步地探向着人性更深的层面。
墓园里,尼采眼见了布雷尔在父母和弟弟的目前的哀悼,二人听到众人把土丢在一个新入土的棺椁上发出的空旷的声音。-----个人认为,这里有一个隐喻,埋葬旧的,新的才能诞生。对失去的事物的哀悼,就意味着允许他们离开自己,也允许自己有新的生命内容。在激烈的争辩之后,在尼采坚定铿锵的鼓励之下,布雷尔思潮起伏,步伐踉跄,尼采伸出手臂,挽住了他。两个人把手交谈,关系开启了一个新的状态:亲切,亲密。墓园分手之后,尼采十分担心布雷尔,但是他又默默说服自己不过给“摇摇欲坠的事情,推了一把”而已。可是,下周一,他却意外地看见一个神采奕奕的布雷尔,对方告诉他:痊愈了!吃惊之余,他请求布雷尔告诉他周六他们分手之后到下周一,这两天里,发生的事情。
原来,在催眠状态里,布雷尔挣脱了让他痛苦不堪的家庭的束缚,去看他日思夜想的贝莎,去拜访他一直记挂的伊娃,去了远离家乡的地方,然而,结果却和他的想象的迥乎不同。
他躲在暗处,看着贝莎用和对他一模一样的方式对待她的新医生,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几乎分毫不差。他这才幡然醒悟,原来贝莎之前对他的种种依恋,种种表达,原来都是痉挛之后大脑迷糊的症状而已;他跑去拜访伊娃,没想到曾经说过“为你做什么都愿意”的女人,如今冷冷地,甚至不愿意给他一个拥抱;他走在街上,不合时宜的,老朽的打扮令他难堪,剪掉蓄了几十年的胡子,他发现衰老已经很明确的占据了他脸上的每一个细胞。岁月的痕迹,只有书写没有擦除。在催眠状态下,他听到了玛蒂尔德的愤怒,决绝和委屈,他看见自己对孩子们的深爱和不舍。他想等他活出一个全新的自己,就会找到一条回到孩子们身边的路。到时候,如果有人阻挡了他前往孩子们身边的路,他“将成为一把战斧。将披荆斩棘,砍出一条通往他们的路”!他也看到,在内心深处,他知道“再也找不到一个像玛蒂尔德的女人”,他爱她!醒来后,他的目光不肯须臾离开他的妻子,在厨房里,在结婚十四以后,他说:今天,我决定娶你!这一次,是他自己的决定,同样的婚姻,同样的生活,因为是自己的选择,所以开启了全新的繁盛。
催眠,让布雷尔和真正的自己相遇,让他明白“永劫回归”,享受所有才是最好的生活。
聆听布雷尔的疗愈回归经历,尼采的情感是复杂,或许有失落,又释然,也有羡慕。他讲到他一个梦:有八块石头围在一起烤火。他道出自己其实有多么迷恋路·莎乐美野性的美丽,他有多么希望自己的书有很多读者,自己的思想有很多的追随者,能够广为传播,他多么希望也有一个温暖的居所,不必颠沛流离,八块石头里的一块,有伙伴,有陪伴,有温馨。尼采哭了!读到这里,心中关于书名的才得以开解。原来,全书都在为尼采哭泣做铺垫,做努力。当尼采哭泣的时候,压力释放了,疼痛消失了,生活治愈了。心中淤积的眼泪都是落在幸福之花上的酸雨啊!
读完此书,想对那些强调“男儿有泪不轻弹”“流血流汗不流泪”的人说:“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女人,让眼泪再飞一会!流出来的是眼泪,卸下心头的是负担。
也想对所有父母说:把生命的选择权还给孩子吧!人生没有胜负,没有高低之分,但是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为自己的生命做选择的权利也被剥夺了的话,在他弥留之际,回光返照的清醒中,估计他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活过!作者:子渔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6
《当尼采哭泣》这本心理小说是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的作品。采用哲学大师尼采和心理治疗大师布雷尔作为主角,不仅仅是主角名字,而是真实还原他们的个性,生活,哲学观点和人际关系,里面配角弗洛伊德及莎乐美,贝莎都是真实和主角有交集或者是真实事件的原型。
第一次看这样的作品,发现小说构思非常奇妙,借用两位大师虚构为医生和病人,开启一段扣人心弦的精彩碰撞,而衍生出人生中各种现实问题,布雷尔作为完美人生的人设,面对着欲望诱惑和缺乏人生目标,和完美太太的情感出现危机,尼采作为天才哲学家,面对着身体无法解决的疾病痛苦,他石破天惊的预言式哲学开创面对着人性和情绪方面无法调和的矛盾。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各种心理人性人生哲学问题慢慢展开。剧情的设计也非常巧妙。
欧文亚隆我是第一次看他的作品,看简介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著作流传最广,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大师之一,自己孤陋寡闻,还是第一次接触他的作品,小说的.构思真的非常精妙,如诗般的语言,理性慎密的思辨,情节的跌宕起伏,剧情发展的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我感觉他完美的把理性和欲望,哲理和现实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两位主角的对话治疗中,我感受到了尼采哲学的很多理论和现实的解读,虽然我不懂哲学,也没有好好学习过尼采的哲学体系,不过作者在文中的情节中非常简洁而又直观的表达他哲学的观点,让我有些一些了解,我并不能辨别作者的解读是不是准确,不过让我对于哲学对于人生的作用有了深刻体验,佩服作者可以如此深入,简洁表达出这么复杂的情感和心理,而且非常巧妙的安排在小说情节里面,没有违和感。
而布雷尔这位真实医学大师在小说里面面对的问题对我更有现实意义,人生的巅峰后的失落感,缺乏人生目标,面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欲望的诱惑困扰,很多问题其实也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所面对和困扰的。
可能我们没有大师的巨大压力,让问题没有爆发出来或者明确表达出来,或者是因为我们愚钝的被很多问题的表象带偏,就像小说里面布雷尔一样,他这么敏锐和专业的大师也没有真正发现问题的核心所在,如果不是因为尼采就诊这个事情,他可能永远只是把问题归结于爱情和失眠,而无法挖掘出真实的问题,也无法真正解决它,当然这只是小说情节而已,而它的现实意义对我来说很有启发,也让自己对于人生哲学和心理学有了更多兴趣,想更深入去思考小说里面提到的哪些人生问题。关于人生的意义,关于欲望,关于孤独,还有面对一些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自己第一次读欧文亚隆的作品,这个题材比较奇特,心理治疗师以真实案例去创造心理小说,也有争议,自己挺喜欢他的作品,之后也看过他其他作品,还是感觉值得推荐的,心理问题及疾病现在已经成为现代人顽疾,心理治疗也变成大家熟悉的方式,多了解一些相关知识还是很有帮助的,不过自己还是偏向于用传统东方哲学的方式去解决人生和精神的问题和困扰,西方的心理学流派很多,研究也很多,但我总感觉并不合适我们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心理治疗如何与传统哲学精华融合是一个值得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的。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7
这本书看得很细致,有很多的语言真的很精致,个人认为很不错的一本关于哲学和心理学的书。
只是,每次看书容易陷入,在这些各种心理的揭露,以及哲学里的教导,让我这些天真的有点思考太多,有点不知所措。只是到最后,真的让我有点不意外,毕竟还有点爱呼唤他们的。这样的爱让他们豁朗,让他们认清。
我们是自己的个人,每个人都会孤独,或许在一段时间里陷入悲伤,陷入的长短问题,有很多的关系越来越病态,有人麻木,很多的话语交织不到一起。被条条框框束缚的太紧了。所以,当你看到黑暗时,不用逃避他,你得有勇气的去跨过去。当然,前方什么都看不清,也不知道那里有没有自己想要的,更可怕的是,应该没有太多的可能会有人和你牵着手走过去。孤独,可怕吗?它许多时候是暗色的,会产生悲伤,会产生忧虑,甚至让我怀疑自己的生命意义。但得学会孤独,没有人能够依附别人路过一辈子。只能让孤独光明。
姥爷的离开,我们不曾想过有这一天的到来,直到那一天。姥姥要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没有可以唠叨的人,(其他的唠叨都少去了它的意义)这段年迈的孤独,可怕到让我也战栗。再加上前度时间,有一个我从小带着玩的妹妹的爸爸在车祸中意外去世,这个消息的到来,让周围所有的人震惊。我不知道他的子女和妻子该如何去度过今年,以及余后的'这些年。所以,我在思索生命,我在思索这些悲凉是怎么回事?我们为什么要接受这些?最紧密的关系是来自家人,乃至生命里你必将遇到的几个人,缺一不可。可是这是生命的意义。除了用其余的爱来呼唤,什么能带走这伤痕。
看这本书我也让自己变得仿佛有病,就像人性的,太人性的。我随着越来越多的划线,对语言的理解,心里有许多的不是滋味和惊喜。尼采哭了,他被他的可怕的孤独弄得有些难以支撑,遇见布雷尔,他们之间的每一次谈话博弈都震撼,尼采提到感激。最后他说感激。
不要把自己放在瓶子里,把自己弄得不能呼吸。最好的是你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你该承担什么,不管多痛多疼,也要把自己坚持下去。
最后,想说。请把自己装上爱,这一次的书评又提到它了。我觉得,我可以认识邪恶,但我不用携带它,我顶多离开它,让它不用作祟。我得抓紧时间我要用饱满饱满的爱情爱惜我的家人,他们的爱太长久了,而我们现在更多的时间在自己追赶,我得用足够的时间去爱他们,那些追赶到的东西不及我对他们的爱。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8
死亡所至,我不在彼。我之所在,死亡不至。何忧之有?
每个人都是不忠实的,每个人都无法踏出自己所处的历史框架,同样,也摆脱不了自己的经历框架。而每个人必须在承认这种限制的前提下,学会从远处观看自己。但,每个人又都是狭隘的,人们都无法踏出自己的思维方式,并试图用自我衡量世界。然而终其一生,从未观看到自己,却只看到了别人,而且还是自我以为的看到。
每个人,都有无数个面具,自从有了社交,并进入了社交的圈子,就开始不停的`变换面具,以适应不同的社交圈,从而达到自我以为的满足,成就。而最终却失去了自己最纯真,最原始的那张脸。
每个人,每天都在活着,都在努力,都在前进,思考,或许这就是一场自我的人生旅行,自我提升,自我改善,亦或是自我陶醉,或者自我迷失,又或是自我救赎。
我思故我在,思考,意志,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着各种各样的思考,思考无法逆行是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思考是无能的,无用的。就像人死了,并不意味着存在没有目的,死亡的来临,并不意味着生命没有价值。
我在故我思,人之所以可以思考,是因为存在,但又何为存在?为何存在?如何存在?怎样思考?有效思考?
人的一生面临着无数的选择,无数的放弃,而我们又该如何去选择?如何去放弃?而如何存在?怎样活着?为何思考?怎样死去?应该是人生的四大主题吧!作者:鱼中水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9
《当尼采哭泣》这本书看的并不连贯,前半本用了几周的时间看的,后半本用了4天看完。
本书是将历史上两位大师,哲学家尼采和19世界末欧洲最负盛名的医生布雷尔虚构成病人和医生,开启了一段谈话治疗的旅程。
布雷尔一个声名显赫,拥有学术地位、成功的事业、金钱、美貌的妻子、幸福的家庭,显然已经是站在世界巅峰的人了,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外人看到的假象。布雷尔自己内心却充满了绝望、焦虑、恐惧。他深深的迷恋着他的一个年轻的、 美丽得并患有歇斯底里症的女患者,贝莎,并陷入无法自拔的幻想中。布雷尔将自己大部分应该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都给了他这个女病人,贝莎,贝莎也深深的依赖着他的医生,布雷尔。并在一次无意识恍惚间说自己怀了布雷尔的孩子,这些都让他的妻子,马蒂尔德非常的愤怒,并要求布雷尔将贝莎转诊。应为贝莎的事情还连累了布雷尔的一个红颜知己,伊娃。因为布雷尔什么都跟伊娃说,这也让马蒂尔德嫉妒和气愤,马蒂尔德也要求布雷尔辞掉伊娃。布雷尔因为害怕失去他的地位、家庭、声望而怯懦的顺从了马蒂尔德的'要求。但同时他也开始怨恨马蒂尔德,怨恨马蒂尔德禁锢了自己,怨恨她让贝莎的病情又复发了(贝莎呗转诊后,她之前的所有的症状又回来了),并且贝莎的新医生爱上了她,还像她求婚,这让布雷尔嫉妒,更把全部的怨气都推到马蒂尔德身上。她更怨恨马蒂尔德让自己失去了和伊娃的友谊,因为辞退了伊娃后,他再也没有看到伊娃。这所有的怨恨,让布雷尔越来越疏远自己的妻子,他不再碰马蒂尔德,甚至都不愿多看她,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诊疗室里。
当我看到马蒂尔德要求布雷尔将贝莎转诊,并辞退伊娃时。我很气愤,我的感受也许和布雷尔一样,觉得被禁锢,被支配,被安排,无可奈何,因为对妻子的责任让自己应该屈服她的话,按她的意愿去做。但是心里有不痛快和绝望,为自己的怯懦绝望和难过。但是当我变换角度,站在马蒂尔德的位置上考虑时,我又能怎么办呢?马蒂尔德也别无他法,自己的丈夫迷恋着他的病人,还用治疗当借口将大量的时间都给了别的女人,还有一个红颜知己。什么都不再对我说而是对另一个女人说。虽然他没有做出实际的背叛自己的行为,我不能任由他下去,为了我的家庭,为了孩子我要杜绝这种危险,我能做得就是要求他离开这些危险的诱惑。看,这就是女人得角度和男人的角度。但是我认为他们有共同点,就是爱。就在刚才写下上面的总结时,我突然觉得,布雷尔顺从马蒂尔德的要求也许不只是怯懦或责任,也许还有连他自己兜不知道的原因,因为他爱他的妻子,他的潜意识更在乎他的妻子,不想伤害马蒂尔德。
路·莎乐美,一个不受传统束缚,离经叛道的美丽、知性的21岁女孩,找到了布雷尔。要求他治疗她的朋友,一个绝望、固执、有自我毁灭倾向的哲学家,尼采。她霸道的,甚至不容拒绝的要求布雷尔治疗她的这位朋友,布雷尔也无法抗拒她的美丽接受了。
尼采,一个天才,一个不存在在当下的天才。他固执、偏激、无礼、暴躁、无视权威、不接受怜悯、害怕背叛、拒绝亲近、对女人有根深蒂固的厌恶。布雷尔为了治疗他身体上的和精神上的疾病(偏头痛和绝望),有尽一切办法,引诱、布局让尼采接受治疗。但都因尼采敏锐得洞察力而失败,最后布雷尔想出一个交易,让尼采治疗自己的绝望,自己变成病人,而尼采是医生。尼采被这项前所未有的想法给吸引了。开始了一段神奇的谈话治疗。
《当尼采哭泣》全书最具吸引力的就是尼采住进劳森医疗中心后,开始与布雷尔的谈话治疗。现在的我还无法用语言来表述这段描述能给我带来什么,因为那是真正的一段哲学、心理治疗。里面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我还无法把握。但是确实最吸引人的地方。
这本书的结局很出乎我的意料,原以为布雷尔真的会放弃一切重新来过,选择自己一直希望的生活,让自己在活一次,但是当我这么因为的时候,我也很不安,这样放弃一切,家庭、事业、朋友、患者和所有的责任就去选择自己的生活,难道是对的吗?没有想到的事,布雷尔竟以一次催眠来让自己实现了所有,并治愈了自己。当我知道他放弃所有远走他乡只是一次催眠时,我简直惊讶不已。很佩服欧文亚龙的构思,一个心理治疗大师还是一个出色得作家。
有时间还是要细细品味一下劳森医疗中心的那段谈话。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10
《当尼采哭泣》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哲学探讨给我带来了一场心灵的震撼与思想的启迪。
书中将尼采与布雷尔这两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置于一场心理咨询的情境之中,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他们内心世界的大门。尼采,那个高呼“上帝已死”,对传统价值观念进行猛烈抨击的激进哲学家,在书中不再只是一个遥远而抽象的思想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被孤独与绝望深深困扰的灵魂。他的痛苦源于对人性的洞察,对生命意义的执着追问,他在既定的道德和社会框架下感到窒息,试图以自己的哲学呐喊来唤醒沉睡的世人,却也因此陷入了与世界的对立和自我的挣扎。
布雷尔,作为一名成功的医生,看似拥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家庭和事业,然而内心却被莫名的空虚和对死亡的恐惧所笼罩。他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逐渐迷失了自我,陷入了一场与女病人之间不伦情感的泥沼,无法自拔。这种看似光鲜实则痛苦的生活状态,反映出人性在现实与欲望面前的脆弱与迷茫。
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与思想碰撞,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哲学与心理学的交融魅力。尼采的哲学观点如同一把锐利的`手术刀,剖析着布雷尔内心深处的恐惧、欲望和自我欺骗;而布雷尔的心理困境又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尼采自身所面临的孤独、病痛和对人际关系的渴望。他们在彼此的倾诉与辩论中,逐渐接近内心的真实,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存在意义。
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个人的内心都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痛苦与挣扎,即使是那些在思想或社会地位上看似强大的人。而面对这些困境,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是一种对自我的深刻反思和对生命的敬畏。它提醒着我,在追求物质和外在成就的同时,不能忽视内心的声音,要不断地探索自己的精神世界,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11
读完《当尼采哭泣》,我仿佛经历了一场与伟大思想的深度对话,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尼采的形象在书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他的孤独、骄傲与痛苦仿佛跃然纸上。他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是如此执着,以至于在传统价值观的废墟中独自徘徊,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他认为人类长久以来依赖的上帝和道德观念不过是束缚自身的枷锁,倡导人们超越传统的善恶观念,去追寻一种基于个人意志和生命本能的'“超人”境界。然而,这种对既有秩序的挑战也让他陷入了无尽的孤独与痛苦之中,他的思想不被当时的大多数人所理解,他只能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孤独地前行。
布雷尔则代表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状态,被世俗的成功所包围,却在内心深处感到迷茫和空虚。他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即使拥有了一切,却依然可能被内心的欲望和恐惧所吞噬。他与尼采的相遇,像是命运的安排,两人在相互的倾诉与剖析中,逐渐揭开了各自内心的伤疤,也为彼此的困境找到了一丝曙光。
书中的心理咨询过程犹如一场精彩的思想博弈,尼采和布雷尔在你来我往的对话中,不断地挑战对方的观念,也不断地审视自己的内心。这种对话不仅仅是关于个人心理问题的探讨,更是关于哲学、道德、人性等诸多重大问题的深入思考。它让我意识到,哲学并非高高在上的抽象理论,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可以成为我们理解自己和世界的有力工具。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心理咨询有了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种治疗心理疾病的手段,更是一种帮助人们认识自我、探索生命意义的途径。通过与他人的深度交流和自我反思,我们可以逐渐摆脱内心的束缚,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总之,《当尼采哭泣》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佳作,它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思想的力量,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12
《当尼采哭泣》是一本触动灵魂的书籍,它以一种细腻而深刻的方式展现了人性、哲学与心理学的交织。
尼采,这位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人物,他的思想在书中不再是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转化为一种对生命困境的真实呐喊。他所面临的身体疾病、精神孤独以及对世界的绝望,都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背后的'脆弱与挣扎。他的“超人哲学”并非是一种狂妄自大的宣扬,而是在对人类存在的深刻反思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超越自我、超越传统的渴望。然而,这种超越的过程是如此艰难,它需要面对来自社会、道德和人性自身的重重阻力。
布雷尔的故事同样令人深思。他看似拥有美满的家庭、成功的事业,但内心却被一种莫名的无力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所占据。他在与尼采的对话中逐渐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被社会角色和他人的期望所束缚,失去了真正的自我。他的经历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也在不经意间陷入了类似的困境,为了满足外界的标准而忽略了内心的需求。
书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尼采和布雷尔之间的思想交锋与情感共鸣。他们从最初的相互质疑、挑战,到后来的相互理解、启发,这个过程展现了人类思想交流的魅力与力量。在他们的对话中,我看到了哲学如何为心理学提供了深度的思考框架,而心理学又如何为哲学的实践提供了具体的途径。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我认识到,无论是理解人性还是探索生命的意义,都需要综合多方面的知识和视角。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命是一场充满挑战与困惑的旅程,而哲学和心理学则是我们在这场旅程中的导航工具。它们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内心,理解他人的存在,在面对困境时找到勇气和方向。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和救赎往往来自于对自我的诚实面对和与他人的深度连接。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13
《当尼采哭泣》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深邃思想世界和复杂人性迷宫的大门,让我沉浸其中,收获颇丰。
尼采的哲学世界在书中得以生动呈现,他那无畏的批判精神和对生命本质的不懈探寻令人敬畏。他的痛苦源于对人类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忧虑,他试图打破传统的禁锢,引导人们走向一种更为自由、真实的存在状态。然而,这种超前的思想使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他只能独自承受着孤独与误解的重压。但正是这种孤独,铸就了他思想的深邃与独特,他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钥匙,试图打开人们被习俗和偏见锁住的心灵。
布雷尔的遭遇则反映了普通人在生活中的迷茫与挣扎。他在看似平静的生活表象下,内心却波涛汹涌。他的情感纠葛、职业倦怠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迷失,都是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可能面临的问题。他与尼采的互动,就像是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在这种碰撞中,他们彼此都发现了自己未曾察觉的内心角落,开始了一场艰难而又充满希望的'自我救赎之旅。
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巧妙地运用了心理咨询的框架来展现哲学思考。通过尼采和布雷尔之间的对话治疗,我们看到了心理问题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刻的哲学困惑,而哲学的探索又能够为解决心理困境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这种将哲学与心理学有机结合的方式,不仅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也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性与思想的内在联系。
从书中我得到的启示是,我们不应害怕面对自己内心的黑暗与困惑,而应像尼采和布雷尔那样,勇敢地与自己对话,与他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去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无论是哲学的思考还是心理学的洞察,都是我们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有力武器。只有不断地反思和探索,我们才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实现真正的心灵成长。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14
《当尼采哭泣》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阴影,以及哲学在生活中的深刻印记。
尼采,作为书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形象是如此复杂而又迷人。他的思想如同划破黑暗夜空的闪电,犀利地揭示了人类存在的虚伪与懦弱。他对传统道德和宗教的批判,并非是无端的挑衅,而是源于对人类自由和创造力的深切渴望。然而,这种思想的激进性也使他陷入了极度的孤独之中,他像是一位孤独的行者,在无人理解的荒野中艰难前行。他的痛苦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病痛,更是心灵上的折磨,他在寻找一种能够让人类真正觉醒的道路,却不断地遭遇挫折和质疑。
布雷尔则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人性在世俗生活中的挣扎。他拥有令人羡慕的一切,却依然感到内心的空虚和不安。他的情感出轨并非简单的道德失范,而是他在寻找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过程中的一次迷失。他在与尼采的交流中,逐渐认识到自己一直被外界的期望所束缚,失去了对自己内心真实需求的感知。这种觉醒的过程是痛苦的,但也是必要的,它让布雷尔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书中的对话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和情感的张力。尼采和布雷尔在彼此的交流中,不断地挑战对方的观点,也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碰撞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真理往往是在不同观点的交锋中逐渐显现的。他们的对话不仅涉及哲学、心理学等学术领域,更涵盖了爱情、友谊、死亡等人生的重大主题。通过他们的对话,我对这些主题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也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种情感和体验。
读完这本书,我对哲学和心理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们不再是抽象的学科,而是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世界的有力工具。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境,而哲学和心理学能够为我们提供不同的视角和方法,让我们在困境中找到出路,在迷茫中找到方向。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15
《当尼采哭泣》给我带来了一场关于思想、人性与救赎的深刻体验,让我在阅读之后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尼采在书中的挣扎与思考深深触动了我。他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彻底否定,是基于他对人类精神困境的敏锐洞察。他看到了人们在宗教和道德的束缚下,逐渐失去了个性和创造力,成为了一群盲目遵循规则的“羊群”。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哲学来唤醒人们的自我意识,鼓励人们勇敢地面对生命的无常和残酷,去追求一种超越平凡的存在。然而,这种伟大的思想变革并非一帆风顺,尼采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的孤独、病痛和绝望都成为了他思想的沉重底色。
布雷尔的故事则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他在事业上的成功并没有给他带来内心的满足,相反,他陷入了情感的泥沼和对死亡的恐惧之中。他的经历提醒我们,物质的富足和社会地位的高低并不能衡量一个人的幸福和内心的充实。在与尼采的互动中,布雷尔逐渐学会了面对自己的内心,正视自己的恐惧和欲望,这是一种艰难而又勇敢的成长过程。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哲学探讨融入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之中,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哲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尼采和布雷尔之间的对话像是一场精彩的思想盛宴,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生命的意义、爱情的本质、道德的界限等诸多深刻的问题。这些对话不仅让我对哲学有了更浓厚的兴趣,也让我学会了从哲学的视角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从《当尼采哭泣》中,我领悟到了人生就是一场不断探索和自我救赎的旅程。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挑战,但正是这些困境和挑战促使我们去思考、去成长。无论是尼采的哲学思想还是布雷尔的心理转变,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让我们在面对自己的人生时,能够更加坚定地追求内心的真实和生命的意义。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相关文章:
尼采的语录05-31
尼采的语录05-23
尼采的经典语录06-24
尼采经典语录02-14
哭泣作文05-27
哭泣的教室04-18
尼采的语录40句07-12
尼采的语录39句08-09
尼采经典语录【集合】02-21
尼采的语录36句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