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一)
依依
1
树林美丽,
幽暗而深邃。
但我有诺言,尚待实现,
还要奔行百里,方可沉睡。
——罗伯特弗罗斯特《我有诺言,尚待实现》
终于读完《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一书,经历了刚开始的"眼前一亮",到读到一半时的"似懂非懂",再到最后的"欲罢不能",这个过程,让我受了一场精神的洗礼。
这是一本建造教师精神宇宙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书,作者说,书中所选之文,有的偏于"抽象的抒情",有的指向"实践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或所谓"可操作性".于我而言,这本书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教育的味道"、"在异域中思考"、"教师的宇宙"、"研究型变革实践"、"参悟改革"和"自我重生的历程",每一辑都给我深深的触动。
我合上书,细细地感受着李政涛教授把做教育之事的过程,变成感悟人生的过程,他对自我生命多次诞生和重生过程的追忆,带给我许多启发与温暖。
2
"教师周遭面对的是坚硬的现实,它常常让我们无奈地发现理念的虚幻甚至虚妄,它总是轻易地击穿各种以理想的名义刻意炮制的光环和泡沫。"面对这样的现实,教师不能认同并屈服。每个人内心都是一个广袤宇宙,它辽阔、深邃,让人敬畏又脆弱无比,教师要有反思和重建自我宇宙的勇气。
作为教师,我们的目光总是朝向外部世界,习惯"他向教育",甚至"好为人师"而不自知。而重建精神宇宙,便是一种"我向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归根结底是属于教师自身的事情,不是任何一个外在于教师的领导、专家和培训机构的事。这让我想起"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在教师队伍中,特别是一些走进编制队伍的教师,觉得自己稳定了,有了铁饭碗,便一生无忧了。李政涛教授在书中写了"新基础教育"团队中最早的一批成员,他称她们为"五朵金花".每一位老师都不再年轻,但她们身上对教育的爱和深沉的责任感,令人敬佩。
而认识自身宇宙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呢?是阅读!教师宇宙世界中一切博大和丰富的诞生,一切生命的灵动与生动,都有赖于具有高度、广度和深度的阅读。
张祖庆老师在《如何开发自己的精神宇宙》的讲座中,就提出了"大量阅读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和"通过写作创造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两条途径。不知有多少老师,在祖庆老师的影响下,被唤醒,被鼓舞,坚持阅读与写作,走上了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教师职业是特别需要自我更新的职业,因为每天面对的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每天走进的课堂也是不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发展在精神的意义上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而我们身边,不少女教师的重心却在穿衣打扮上,在对物质的无限追求上,没有自我更新的意识与勇气,又如何拥有灵魂的广度和深度?
教师宇宙发现与重建的关键,在于自我的终身教育,在于把自我更新与完善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这些话,必将时时勉励着我。
3
李政涛教授认为,一种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真正的好教育,是能够让学生自由呼吸,且呼吸自在自如的教育。他不止一次提到"生命自觉",叶澜教授说:"时代呼唤生命自觉,生命自觉是‘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核心价值观。"
有"生命自觉"的人,至少具有三个特征:"明自我"、"明他人"、"明环境",即拥有对自我生命、他人生命和外在环境的自觉。而要培养学生的"生命自觉",作为教育者的教师首先要有"生命自觉".学校领导者要改变长期存在的教师"被管理""被规划""被研究""被读书""被写作""被展示"等种种形式的"被发展"的局面。李政涛教授给出了三个有效措施:了解和解读教师的成长需要;基于教师的成长需要;设计系列化的活动。
教师在追求"生命自觉"的过程,便是自身成长的过程。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是"现场学习力".进入现场,要带好两样东西"钉子"和"钩子".用钉子牢牢盯住上课老师的语言点和思想点,不要让注意力轻易地分散。用钩子把上课教师的价值观和思想钩出来,钩到自己的课堂中去。我在反思:在自己的教学现场、同行教师的教学现场、教研组、备课组日常教研活动现场和各种培训、讲座现场中,我有没有把握好,有没有用好"钉子"和"钩子"?有没有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思、学有所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已经高度不集中,据说人们每六分钟便要摸一次手机。就是现在,当我打着这篇文字的时候,需要把手机放得远远的才不至于受到干扰。教育的本质一定是静默的,而不是喧嚣的,因为人的成长,是内在的成长,其过程必然是安静且朴素的,而不是招摇和华丽的。于学生,表现的是态度和耐心;于自身,表现的是静默与成长。渊默而雷声,静默美如斯,真正成熟之人,拥有的孤寂多过群众和喧闹。
4
本书的最后一辑,我是在无限的感慨与感动中读完的。李政涛教授通过剖析他进入"新基础教育"团队后的心路历程,揭示了他实践逻辑对理论逻辑的挑战,活的课堂对死的文字的挑战,案头功对现场功的挑战。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心路史,是一个精神漫游者的归家史,是从理论"密室"回到实践田野的历史。因了这样的历史,长出了"新基础教育的魂魄",也是对生命、对教育、对民族、对社会的承诺。这样的承诺,便是一种担当,一种责任。
李政涛教授行走在教育的路上,他的人生是为教育的人生,是为人生的教育。他以书生的方式,将肉身和灵魂投入教育世界的生命而思,为那些有生命之源的读者而写。他怀揣着马克思当年的梦想:重要的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改变,也是证明自我生命价值的方式之一。
我想起罗素曾经说过:"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是支配我这一生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这一刻,精神之美如此震撼我,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这样强烈的责任感与深刻的感情,又如何体会教育的真谛。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为了相遇而来。与《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相遇,给我的教育人生带来了许多启示与温暖。精神的热度,灵魂的温度,是对孤独人生的抵御与疏解,也是对千疮百孔的教育保持勇气和信心的动力。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二)
教育重建的原点
作者和叶澜教授一起做"新基础教育"实验,这个项目的主题就是"生命?实践",强调把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回顾全书,大概可以从这样两方面理解。本书很多文章是作者在做这个项目过程中的一些文章,有抒情式的表达,有关于基本问题解决方法,很多文章已经发表。全书分了五个部分,相互之间也未必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用作者的话说,"内容和文风并不 ‘一致’ ",看似松散,实则围绕"生命?实践"这个主题,只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表达。
一、关于生命
1.我们的生命状态。无论对父母还是对老师而言,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获得幸福的完整生活。要想实现这样的目的,首先成人,起码作为教育者,自己首先具备幸福和完整的教育生活。留意一下身边的老师或父母,会发现很多人并不重视这个问题。父母在两件事上最用心,一是个人名利的要求,二是对孩子的成绩的要求。所以很多父母忙着赚钱和发展自己的事业,既没有时间陪孩子,也没有时间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对孩子,更多的是提供物质支持,然后就是要求孩子有更好的成绩表现,这一点最让孩子反感,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对于老师而言,大量的事务性的工作,来自学生的成绩的排名和升学压力的重负,他们几乎没有太多时间关注自己的生活。即便有了一点时间,也会用在自己的孩子的学习上。成年人每个人都那么的忙碌,每个人都感到巨大的压力,每个人都有非常具体的奋斗目标,都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悠闲的享受人生,感悟生命的更高的价值。他们自己的生命是这样,呈献给孩子的也是这样。似乎所有的人,都有具体的目标,而这个目标一定是可以量化实现的。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什么了。
2.我们该有更广阔的眼界。我们会经常提到职业倦怠的事情,也会说起很多的解决方法,但事实上,我们心里清楚,这些方法看似有效,在实际中却并不能收获多少效果。我觉得核心并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的问题。这就不仅关系到教师这个职业,应该是个全社会的问题。每个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都不相同,但总的来说会受到社会的影响。我们很难不对眼前的利益得失和个人荣辱问题给予重视,因为这的确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然而若只纠结这些问题,那人生就只有这些。作者讲了个故事:在以色列,一位行为专家做过一个实验,他对一些年轻的乞丐进行施舍,并作了跟踪调查。施舍物有三种,美元,一套西装及一盒蒲公英种子。十年之后,结果选择种子的后来成了企业家,而选择的钱还是气概,选择西装的成了蓝领。眼里有钱的,只在意眼前的得失。选了种子的,看到的是希望和机遇。"望远能知风浪小,凌空始觉海波平",这是关于人生格局的问题,眼界决定世界,看到什么,(www.fwsir.com)你的世界就是什么。
3.读书可以让我们更加淡定和从容。要获得更多的个人生命的自觉,要多读书,多思考。读书可以开阔心胸和眼界,从前人或其他智者那里得到启发,不至于只是低头看自己的脚下,不只做井底之蛙。看历史,可以了解命运起伏,读文学可以滋养心灵,读哲学可以提升境界,读和专业有关的书,可以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更加智慧和有策略。读书可以让我们对人生做更多终极的思考,追求最核心和最本质的问题,既如此,也就不会纠结眼前利益得失,因为从长远看一切都将消失,一切都将虚无。我们也许就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个人生命价值的提升上。毕淑敏说:人生本没有意义,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必须赋予她积极的意义。昨夜重读杨绛的《一百岁感言》,每读都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她说"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这些话每一次读每次都有感悟,这样的人生感悟一定对我们有更大的帮助,让我们更加淡定和从容,让我们更加清楚应该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
4.关注自己之后,才能更好的关注孩子。既然是以学生为中心,那首先就要学会关注学生的生命。这些道理都懂,这些话也都会说,但能做到的却并不多。关注学生生命,首先是尊重学生生命。看似简单,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初中学生每天晚上到家后做作业要做到九点多,做完后就洗漱准备睡了。没有时间做其他的事情,做喜欢的事情,甚至休息的时间都要计算着用的。无论道理说的多么动听,看到这样的事实,你无法再说我们是在尊重生命。关注生命要学会倾听。只有倾听才能知道孩子内心世界想的是什么,知道他么的痛苦与快乐,才能合适的给予。有几个成人愿意倾听的,我们扪心自问,也问心有愧的。孩子说的多了,大人就觉得烦了。或觉得他说的事情没用,或觉得他幼稚,或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不仅在成人与孩子之间,在成人与成人之间也如此,我们不仅缺少耐心,也缺少基本诚意。要给孩子自由呼吸的空间。不仅让他表达,还要让他实践,去参与和体验。不要让他们做陪衬,不要太多的无用的形式,在教育的问题上也不要虚假的繁荣。搞一场大活动,就是让领导来观摩一下,所有的重点都放在让领导满意上,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有谁会去听听孩子的声音。大人太过功利,过多的关注成绩,很少关于孩子的精神生活。
5.将自己的生命投入他人的生命中,努力影响他人中完善自己。曾经我们都想改变世界,后来发现我们根本没这个能力。大多数人就此失去目标和信心,得多且过,了此一生。有一些人,从改变自己开始,自己变了,他发现周围的人也跟着变了,社会也变了。关键是要梦想不能丢失,从自己做起。
二、在实践层面,有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学生立场。这个道理不难懂,但是要做到很难,因为多年的习惯难改。李政涛认为,学生的实际状态应该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起点,是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成长的需要或者发展需要。我曾经认为,判断教育教学改革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否真的受益。若是涉及宏观政策,尚需时间检验,未必立刻见效。但一般区域层面或学校层面的工作,可以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无论表面怎么热闹,如果学生只是旁观者,或者大部分学生只是看客,那依然是不能说成功。何况,在各级层面的工作中,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目的和出发点,也有不了解学生情况一厢情愿的推进的,事情做了很多,成效就很难见,这样的情况太多了。因此,学生立场,应该是我们一直坚持的立场。
二是实证研究。实证,反应的是历史的真实和现实的真实。我们现在关注的很多问题,历史上早就有人研究过了,我们可以直接借鉴或把现在的研究建立在原有结果的基础上。但事实上我们并不在意这些,我们更愿意按照自己的臆想,创造性的提出自己的观点理念和口号。这样费力,又不科学。关于现实的真实,我们看到的,未必是真实。"有现实感不代表真实的现实,更不代表有研究现实的能力。"我们更喜欢凭主观经验,以研究的方式开展工作的意识和能力都有欠缺。即便有些地方做过数据调查,但数据背后的故事往往被我们忽略。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也会用简单直接的方式去解决,并没有把它当做素材,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考虑如何科学解决问题。这些大概和急功近利的风气有关,让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沉下心来。
三是跨文化教育。文化差异普遍存在。时髦的说,很多地方在做国际理解教育,国际理解的前提是先了解自己的文化。现在城市新市民很多,新市民子女和本地孩子融合在一起接受教育,如何让他们相互之间了解、尊重和融合,是我们工作中的主要任务之一。江南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西本文化,可能都会交织在一起。我们曾经让学生寒假回来后一起聊各地老家过年的风俗,这大概算是跨文化的教育。只要了解自己本土的文化,喜欢自己的民族文化,在这个基础上,才去了解各国家和地区文化。如果没有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尊心,就很难对国际文化有客观的判断。因此,利用丰富的文化差异,在不同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跨越、衔接、对话和沟通中生长出教育的力量,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
四是价值变革。价格观是一切教育改革的起点。如果正确的价值观没有建立起来,那所有的行动都不会有好的效果。这么多年来,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一直无法的解决的问题,深究起来,都是教育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价值观出了问题。无论是减负问题、择校问题、教育的不均衡问题、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功利的看待教育,我们把丰富的课程教学变为知识的传递,把整体的教育生命活动变成机械的重复,把教育变成了考试。很多地方在教改,用行政的力量和手段,统一的推行一种模式,希望在很短的时间内打造一流的教育经验和业绩,这样不符合规律的作法,依然在一定范围内盛行。说白了,就是教育价值观除了问题。对于基层的老师而言,为谁而教,为什么而教,如何教才能更好,这些基本的问题,大家并没有清醒的认识,或是有了认识,但不得不屈服于考试的压力而违心的教。价值的变革,才有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革,而这一些,既需要我们静下来心对待工作,有需要我们潜下心来读书、学习和思考,还要一心一意的研究。
五是随处都是教育现场。有人的地方就有教育。教育不仅发生在课堂上。小时候村子里的老师在课堂上很严肃,回到村子里和大家一样嬉皮笑脸,就觉得特别不适应,觉得老师在哪都应该是老师。在学校带红领巾,回家就不带,也觉得不合适,既然是少先队员,在哪都要带。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偶尔会发现老师对学生说的和做的不安全一样,有时候老师说的话连他自己都做不到或不相信,自然就得不到教育效果。学生会发现老师在办公室的表现和课堂上不一样,他们私下里会开一些并不是很合适的玩笑。很多人觉得只有在课堂上或校园里才是教育的环境,但事实上教育的契机无处不在。任何一个人,在任以环境中,在和任一人接触的过程中,都要受到他的影响而发生一些改变。老师和家长要注意这些问题并学会利用任何环境来开展教育,同时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合一。
六是让教育安静。这是我一直想说的话题。现在的教育太热闹了,大家都静不下来。校园里静不下来,课堂上静不下来,行政主管单位也静不下来,仿佛安静了,就以为不作为了。其实太忙碌肯定不是常态。大家若每天都处在亢奋状态中,忙着迎接各种检查验收和评比,忙着展示交流和互动,哪还有心思思考,何况我们最善于作材料,做样子,这样的表演中有多少是有价值的,是为了表演而表演,还是为了学生而表演。课程是需要安静的,安静后才能思考,才有思维活动,可是听过很多课,大家都追求互动,追求热烈热闹的场面。老师之最忙碌的,忙碌之后只有应付,不会有创造的激情和空间。
七是永不放弃。作者在书中提到叶澜,有这样一段话:"叶澜从不指望自下而上、具有典型草根性质的"新基础教育" 能够改变全中国的基础教育,她的心愿无非是能改变一个教师,就是一个教师;能改变一所学校,就是一所学校;能改变一个区域,就是一个区域。火种总存在着变为火炬的可能,星星之火,终究会有燎原的一天". 作者说:"与所有的改革者一样,叶澜也有自己的苦痛和无奈。她曾经在一次年度总结会上哽咽失语,流泪不止。‘新基础教育’致力于改变人本身,只有我们这些长年处在教育改革现场中的人,才更能理解,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改变人更为艰难更为持久的事业?"七十多岁的叶澜尚且如此,我们哪有哪有理由懈怠。我希望这种精神能够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和力量,让我们更加淡定而从容的醉心于我们的工作。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相关文章:
重建学校文化搭建精神家园08-13
重建学校文化搭建精神家园08-17
重建人文精神:富强中国之心理准备08-17
靠制度重建引领教师专业发展08-13
宇宙的未来08-16
《宇宙的未来》08-16
重建申请书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