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暗算读后感
暗算读后感(一)
南瓜
文章写了三个有特殊才能的人,听风者瞎子阿炳、看风者有问题的天使黄依依、捕风者借用韦夫身体的“胡海洋”,总体来说,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秘密,不为外人所知,他们在没有硝烟的战场进行着自己的战斗。
“俗话说,10个天才中有9个疯子,10个疯子中有1个天才”,这就是那个群体真实的写照,天才和疯子之间只有一线之隔,而那条线又细弱游丝,极其脆弱。瞎子阿炳就是这么被发现的,他是一个看似不那么正常的疯子,书中的故事我不想再赘述,借用书友的点评,三个故事都是英雄被发现--英雄的行为不被理解--英雄立功受人敬重--英雄被小事儿击倒--英雄逝世。
这是我一打开便想一口气读完的书,用一个词儿形容那就是看的过程很过瘾,当然看完后我百度了一部分资料,有根据本书改变的电视剧,瞎子阿炳是王宝强演的,我想他演的一定很好,也有根据这本书或者作者麦家写的别的书(他写的基本上都是这个题材)改编的电影《听风者》。当然电视剧或者电影我都没有找来看,一是觉得浪费时间,没有文字让人觉得亲切,让人更有想象,二来是想再看看麦家别的作品,在书城搜到之后看到书友评论说麦家成也《暗算》,败也《暗算》,别的书也是一样的套路,就是上面说的英雄被发现--英雄的行为不被理解--英雄立功受人敬重--英雄被小事儿击倒--英雄逝世,麦家一直没有突破这个模式,我就放弃继续看了,留点时间给别的书吧,也许以后时间充足了我会继续看他的作品的。
看完本书,有几方面的感悟,一是对英雄的敬畏,英雄就是英雄,只要立了功,为人民做了贡献,就值得我们永远的敬仰,容不得后人半点的抹黑和恶搞;二是对美好和平生活的珍惜,我们都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先来,自然的,我们也不知道战争什么时候就会莫名其妙的拉开,人人都讨厌战争,但战争绝对没有绝迹,每个人都应该想想,如果和平被打破,战争来临,我们正常的生活已不存在,我们怎样才能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祖国,为我们的人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准备就会被对手打得落花流水,日本中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就能说出如果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将是因为......、从......开始、我们应该......准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现在的和平是动态的和平,绝不是静如一潭死水;三是,虽则和平不易,争斗从未停止,但我们也不必过分杞人忧天,时时刻刻担心天什么时候塌下来,该怎么着怎么着,做好手中的工作,不管发生什么,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遇见事情可以吓一跳,但绝不可以吓一大跳,因太过紧张而无法应对。
南瓜,写于2017年6月19日
暗算读后感(二)
文字的旋律
画 悦读缘2017
看过很多的谍战片,印象最深的不是大家津津乐道的《潜伏》,也不是大银幕上以酷刑吸睛的《风声》,而是一部像老照片似的电视剧《暗算》。机缘巧合,学校图书馆新进一批新书,还书间隙,在林立的书架前走马观花,一部《暗算》映入眼帘!原来你在这里,翻看之下,作者是麦家,而且此书还获过茅盾文学奖!原谅我的孤陋寡闻,时隔数年才知道这才是电视剧蓝本。
我是个急性子,看到好书便废寝忘食,恨不得自己长两双眼睛。可是作者却是个实打实的慢性子。每个故事都惊心动魄,每个人物都扑朔迷离,可是在他的笔下,却都是有条不紊不疾不徐缓缓道来,像是小时候听姥爷讲一个遥远的故事!没有抑扬顿挫,没有喜怒哀乐,仿佛旁观者,又仿佛这个故事尘封了好久,今天拿出来晒晒。文笔老练但不油滑,不像王朔似的插科打诨,由此可见作者的诚恳。
我说作者是诚恳的,绝不是毫无依据的溢美之词,从他波澜不惊的文字当中,我感受的到。看过很多现代“高颜值”作者写的“网络文学”,毫不客气的说,其中充斥着太多的文字垃圾,满纸浮夸,油嘴滑舌,搔首弄姿,装腔作势!用现在的流行语就是:一直在侮辱着读者的品味和智商!(www.fwsir.com)这样的文字说她是垃圾一点都不为过。而麦家的叙事让我想到一个词:娓娓道来!
他就是这样不紧不慢的给你讲述一个个神秘的,惊险的,刺激的,诡秘的故事!如果故事是水面下波涛涌动的暗流,那么他的语言就是暗流上的水面,平静无波,甚至看不到一丝涟漪。这本身就很诡秘!奇怪的是越是这样的文字,越是具有了一种神奇的魔力,让你身不由己的沉浸其中,跟着作者寻幽探秘,如在梦中。
我不想讨论他的故事内容,就小说而言,内容是其中之一,我更喜欢组成内容的文字。我一直觉得文字的组成像音乐一样有一种韵律之美!从古代的诗歌,到现代的白话文小说,只要组合得当,你总能体会到音乐一样的情感从字里行间流淌出来,流入心田,如痴如醉!这就是韵律!《诗经》中有:关关雎鸠,在水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们今天读这么美的文字,这么动听的韵律,其实是先民们是唱出来的。在采摘荇菜时歌唱,在狩猎时歌唱,在欢快嫁娶时歌唱,在思念情人时还是歌唱!他们用中国最古老的文字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跨越千年,传唱至今。沈从文的《边城》流淌出的是民歌的韵律,单纯,干净,明朗,清澈见底,带着南方边城的湿漉漉的空气!麦家的文字流露的是一种寂寞的,早已习惯了的孤独。不管你是不是在听,我只是在诉说着这样一件事,一个故事,仅此而已!作者小时候的经历正好印证了我对他的感觉。他说自己很小的时候就不太合群,总是一个人静静的待在一边。在一群喧闹的,甚至调皮的孩子中,他似乎生活在另一个寂静的世界。这种孤独感一直延伸到他后来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即使他在叙述一件美好欢快的事,也逃脱不了这种情绪,这就是他的特质,也是他文字的魅力!
记得王小波说法国女作家杜拉斯的《情人》写的好。作者开篇一句:我已经老了!就这一句,无需多言,就把你带入到一种平静的伤怀之中了。我觉得说的很是精准,切中小说语言的要害。怎样欣赏好的语言文字,他是我的老师。
回到麦家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不必要的铺垫和客套,没有摆出一副清高或者谄媚的姿态,开篇就像老朋友一样说起故事,把故事的起因,地点,甚至能说的,不能说的,为什么不能说,甚至要怎样去给你讲这个故事都一一告知你。真是个“实诚”的人!
正是这样的结构,这样的语言,让我觉得整本书的几个故事一点都不琐碎,几乎是一气呵成的完整。读下来,平静中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像听了一部歌剧!虽然我从没有听过歌剧,因为我实在找不到其他的词来形容了!也许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