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读《苏东坡传》有感

读《苏东坡传》有感

时间:2022-07-31 05:10:2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苏东坡传》有感2500字

  读《苏东坡传》有感2500字

  虫友/白静

  苏东坡,一代文豪,两袖清风,一生宦海沉浮路,两岸青山不老松。他既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气,也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他既有胸怀天下,济世苍生的情怀,又有纯然表达心之所感的率真。诗意人生潇洒走一回,旷古奇才乐观筑词魂。世人皆爱苏东坡,亘古不变,文忠公无欲则刚,万古流芳。

  作者林语堂按照苏轼的童年和青年,壮年,老练和流放岁月的人生轨迹写成四卷二十八章。以我浅陋之识,粗拙之笔拼凑几许,愿与诸君分享,不吝赐教。

  1、 清风定何物,可爱不可名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他一生际遇坎坷,遭诬陷被贬黄州,再遭贬惠州、海南,病死常州。踏遍四海八荒,唯清风明月与之相随。正如苏轼所写: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这里并非终点。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果能如此,怀旧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

  苏轼曾对他的弟弟苏辙这样描述自己:“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简单如东坡,清朗似子瞻,快乐如斯,可爱如斯,自然无所畏惧。

  那时陕西凤翔旱象出现,百姓为庄稼忧心如焚,除去向神灵求雨,别无他法,而求雨自然是为民父母官的职责。于是苏东坡郑重其事地向神明写一份很好的状子,准备以他那雄辩滔滔的口才,求老天普降甘霖。可求雨不成,或曰,主管本地山神官职低了,“人家”不愿意施雨。苏东坡作为判官立刻替县官向皇上草拟更高封号的奏本,此时黑云压城,大有城欲摧之势。可是这雨,甚是调皮,硬是千呼万唤还使小性儿,就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就是使我们不得开心颜。此情此景,苏东坡没有吟诗一首,而是陪同宋太守到真兴寺去祷告。

  在路上,他看见一团乌云在地面低低飘过,在他面前展开。他说时迟那时快,从农夫手里拽过一个篮子,用手抓了几把乌云,紧紧地藏在篮子之中。而后向乌云虔诚祷告,诚心天地可表,日月可鉴啊。我们很难想象人们所敬仰的大文豪,居然玩起孩童把戏,紧握篮子不松手,竟不知腹内空空有没有。哈哈,可爱至极!

  果然,乌云了其心,明其诚。以万马奔腾之势席卷而来,乡间各地普沾恩泽,连枯萎的秸茎也挺直了腰板。这其中最快乐的当属苏东坡。他认为,倘若明理是人性最高的本性,神明也必然是明理的,也会听从劝告,也会服理。他为了纪念这件喜事,特意把后花园的亭子改名为“喜雨亭” ,亭以雨名,志喜也。而那与民同乐的画面,无不让人动容!

  不过,他在论到天灾的奏折里提到,朝廷若不废除暴政以纡民困,向神明祷告也无用处。

  吓退女鬼,与妖魔鬼怪的对抗坚具信心;相信自己也许会成仙,亦如普通人的心思;和陈太守赌气,意气用事书写《凌虚台记》,当老练时悔之过,与陈太守关系甚密等等,林语堂拉近了苏东坡与我们之间的距离,他如常人一样有点小倔强,多点小奢望,改过小错误,他有血有肉地站在我们面前,我们感受着他的呼吸,享受着他的快乐。这样的苏东坡,怎能不爱?

  “光芒可爱初日照,润泽终为和气烁.”苏东坡如雪般纯净得可爱,也如雨般润泽千秋,在历史的长河中光亮如新,熠熠生辉。

  2、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是宋代政治家范仲淹所作《灵乌赋》中的一句。林语堂说:“身处乱世,苏东坡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 他无惧艰险勇于发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王安石变法之初曾登临飞来峰的感受。那慷慨豪迈之情溢于言表,无惧变法前路艰险的雄心壮志彪炳史册。可是王安石急功近利,独断专行,变法太快,闹得个乌烟瘴气,民不聊生。他被世人称为“拗相公”,在处事方面是不容任何方面有人反对的。两派党争一触即发,在王安石眼中,与他持异议者皆被称为流俗派,而他与其同党称之为通变派。不过文中也有几句话提到了,王安石同司马光一样皆系真诚虔敬洁身自好之士,在金钱与私德上从未受人指责。

  林语堂运用大量笔墨叙述王安石及变法过程,抑多扬少,我想除却变法弊多利少外,是否还夹杂着个人的喜好问题。然而我看了许久,苏东坡才以怒不可遏的状态出现在读者面前,他有好多话要说,而用非说不可,正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那时,他只三十二岁,任职史馆,官卑职小,只限于执笔为文,连上两次奏折,直言无隐,犹如现代报上偶尔出现的好社论文章一样,立即唤起了全国的注意。直言全国人已经在反对皇上,并说千万不可凭借权国压制人民。

  后来在万言书中陈词:为人君者若不容许自由表示意见,焉能得到人的支持?他提倡广开言路,一个好政权之得以保持,大部分在于不同的政见合理地发挥其功用等雅言良策。文中洋洋洒洒,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惧的精神,都显然可见。愤怒的争论与冷静清晰的推理,交互出现。无不渗透着他的政治哲学。可是上书之后石沉大海,后又上书一封,皇上虽然下令严禁强销青苗贷款,但是却没有打算废止。

  后来任开封推官期间,苏东坡出了一道乡试考题《论独断》,这彻底激怒了王安石。苏东坡立遭罢黜。王安石随员谢景温挟法诬告,苏东坡内弟关心来问,他反倒安慰内弟:某为权幸所嫉久矣。然徒劳无获,取笑四方耳。不烦远忧。

  苏东坡对御史的弹劾不屑于置理,连修表自辩也不肯,任凭官方调查,自己携眷潇洒地赴杭州上任去了。

  苏东坡一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宦海沉浮,两遭流放。因为直言不讳,尽进忠言,常被小人陷害,但是他仍然向皇太后说别人所不敢说的话。哲宗元祐元年,苏东坡总算把青苗贷款法完全废止。而后他单枪匹马只身向朝廷腐败无能进军。留心为国家选拔真才,提议废除亲族免试办法;他深知“官官相护”之恶习必终致“官民对立”,所以上书陈言不能忽视民情,人心向背方为治国良方。

  几年间,苏东坡自诩“以笔惹祸”,乌台诗案就是教训,就连八十三岁的老臣文彦博好言相劝不让他写诗言志惹火烧身,可是他哈哈大笑说:“我若写诗,我知道会有好多人准备作注疏呢。”正如朝云朗言道:“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苏东坡就是那个时代士大夫的代言人。可他为何而鸣?非个人不平与名利,而似范仲淹一样“致君于无过,致民于无怨”的忧国忧民之鸣。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他有政治家的英武决断,也有文学家的诗情画意。苏轼,这个闪光的名字释放着巨大的能量,他有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的无限魅力;他点染西湖苏堤,呈三潭映月之奇观,造福一方百姓的纯然之心;他较之其父,有雏凤清于老凤声之光宗耀祖。较之于弟,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手足之情。较之于妻,有不思量自难忘的绵长思念。

  翻完这本书,我不敢给苏东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下定义。记得林语堂在第一章提到,他读过苏东坡的札记、七百首诗,还有他的八百通私人书简。在这样的数据面前,我望洋兴叹,而上述感受也是管中窥豹。只有全面了解一个人之后,才有资格说了解他、喜爱他。那么,我就用苏轼在书信结尾处常用的两个字收束全文吧。

【读《苏东坡传》有感】相关文章:

《苏东坡传》有感08-20

读苏东坡传有感02-19

读《苏东坡传》有感01-15

(热门)读《苏东坡传》有感11-18

再读《苏东坡传》有感08-06

读《苏东坡传》有感:神奇的格局08-24

读《苏东坡传》有感(15篇)01-17

读《苏东坡传》有感14篇02-27

读《苏东坡传》有感1000字08-16

读《苏东坡传》有感900字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