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在线》有感:到处都有你的影子
到处都有你的影子
——读《在线》有感
范儿
《在线》这本书是在同事桌子上发现的,总觉得别人看过的书一定好看,虽然时借来的书也是拖沓了好久才读完。
《在线》作者王坚,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人称“王博士”。读完这本书,撇开书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有两点体会特别深刻,如下。
一是每个人至少要培养2个维度方面的强项,比如毕业于心理学的作者却担任阿里巴巴的技术委员主席,从心理学到计算机,看似两个毫无关系的专业,王博士居然可以实现了完美的跨越。罗胖曾在他的节目中说到,每个人至少应该培养2个方面的强项,如最会做ppt的项目经理,最会画画的客户经理,一个强项会让自己在另外一个维度中形成优势富集效应。
二是将生活所遇所想所思之事用于工作上。作者把生活中的常见的东西与计算机,云计算这些看似高大上的东西结合起来,把app放在苹果的app store 比喻是在别人家的花园里栽花盆,把数据比喻成等待被挖掘的大陆……一本硬生生的科技书读起来有些散文的味道。
本书主要分为10章,主要围绕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在线”的三要素)展开,本书层层叠加,章章推进。从数剧到在线数据再到计算到互联网到物联网,把我们挂在口上的概念做深一步的解读与阐释,观点独特,耳目一新,每每总会有一种“我怎么没想过”的懊恼。
在数据的部分,作者上来就说,大数据的这个叫法并没有体现出数据的本质,他认为大数据其实不在于它的大,而在于是否在线。不过我认为在线只是大数据提出的一个基本条件,大数据不仅仅在于数量级别的大,也在于数量的广度。
记得4年前在做一个顾客是否愿意网上选购汽车的调查问卷时,当时问卷主要是单纯的问,你是否愿意网上购买汽车,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就问题本身而谈问题。当时一个互联网行业的老师和我说,这种数据的维度太窄,除了这些也很有必要问被调查者是否在网上买大额的保险……这些看似没有关系的问题反而会得出真实的答案。
作者认为,只有在线的数据才会有意义。在线的数据和离线的数据之间差距极大,作者在书中提到:离线的数据难以产生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在线的可以;离线的数据难以产生最大的社会竞争力,在线的可以;离线的数据难以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在线的可以。
可是也正是因为在线,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互联网上留下我们的足迹,变成了互联网时代的“透明人”。在你还没想好要做什么的时候,你手机里的软件已经“叮”的发个消息来帮你做决定了,你附近有这几家好吃的饭店,可以使用滴滴出行回家……手机里的那些app俨然已成为了“我”的主人。
数据的产生需要建立在平台上,作者打了个生动的比喻,就像把钱存在银行一样。云计算像一个“super bank”,在这个银行里你可以存足够多的数据。有了云平台,才会让数据慢慢的沉淀。
从第4章开始,作者讲到了计算的演化,作者认为云计算是计算的一种在线化。作者希望云计算能够像电一样,成为社会的一种基础设施,用作者的话那就是“没有公有云和私有云,只有公共云”。云计算可以像电一样实现“能够用,便宜用,安心用”的状态。不过个人感觉实现这种状态至少还需要5年的时间。
像在运营商的话费和流量一样,“提速降费”的口号也是喊了好几年了,但是真正实现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不过也越来越朝着“能够用,便宜用,安心用”的趋势演化了。
最后作者谈到了互联网,作者认为不管是移动互联网还是物联网都是互联网,希望互联网也像公路等基础设施一样,大规模的被使用,低廉的成本,便利性与渗透率不断提高。希望以后有路的地方就一定就有互联网的出现了。
最后作者总结说:互联网是基础设施,数据是生产资料,计算是公共服务。
当然,我们在享受互联网,云计算带给我们提供服务的同时,我们的隐私也被侵犯了。
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很多颠覆思维的概念或者想法,比如像前面说的大数据并没有反应数据的本质,应该叫数据在线。
作者还说手机上网的概念也不对,应该是互联网上手机了;历史上有价值的变革,都源于对用户需求的准确把握,以及对用户心声的近距离聆听;开放就是让小公司能做大公司才能做的事,同时也要让大公司能做小公司做的事。
我们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而唯一的限制就是我们的想象力;对别人的信仰就是对自己的信仰,比如第一个美国人登上月球的时,新闻报道头条写的并不是美国人登上了月球,而是人类登上了月球。
在线已来,到处都是你我的影子与痕迹。
【读《在线》有感:到处都有你的影子】相关文章:
美是到处都有的作文07-06
诗歌鉴赏:你的影子08-24
你不是我的影子朋友小学作文02-21
读《童年的影子》有感08-19
学校影子培训有感08-24
读《偷影子的人》有感08-18
读偷影子的人有感08-23
读偷影子的人有感02-16
读《偷影子的人》有感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