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读《无欲的悲歌》有感

读《无欲的悲歌》有感

时间:2022-08-18 22:48:5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无欲的悲歌》有感2500字

  读《无欲的悲歌》有感2500字

  原创: 17德专 周颖

  《无欲的悲歌》是我接触到Peter Handke的第一部作品,在此之前我对这名被誉为“活着的经典”的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并不了解,但是从关于他的各方面评论不难发现——汉德克是一位极富争议的人。一方面,他特立独行,为了抗议德国对塞尔维亚和科索沃地区的轰炸退回了毕希纳文学奖,坚持想用文学创作的方式唤醒人们的良知。另一方面,德国的文学批评家对他的作品的评价也存在着分歧,甚至可以算是两极的看法。但是他独具风格的创作不仅引来了持久的争论,更确立了他令人仰慕的地位。他的早期作品如《无欲的悲歌》、《大黄蜂》等,在德国高中的德语课上早就有了固定的地位。

  彼得·汉德克被奉为奥地利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但是我却觉得他的作品并没有达到大众的地步,研读他作品的更多是日耳曼文学的研究员和专业的批评家,这让我有些困惑。在我读过《无欲的悲歌》后关于小说本身的困惑更甚。后来我了解到,这两种困惑其实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连贯性,一些作品虽然时期不同,但是却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所以要想读懂一部作品,可能读者运用到另一部作品,以便理解其中的影射和暗指。作品被大众理解的难度大。另一方面汉德克的作品的不断转变也增加了读者理解其作品连贯性的难度。他的作品曾受到奥地利文学文化史上的语言实验文学影响,在语言实验风靡的六十年代,他严厉批评墨守于创痛描写的文学创作,在这一现象改变的七十年代,文学创作的形式又回到了传统叙事形式上,他的作品也受到影响,其中《无欲的悲歌》就是创作于这一时期。这部作品的独特性也正体现于此——在此之前汉德克注重语言实验,他作品所用的词汇无法流露出人情味,甚至有些冷酷,而这部带有自传性的作品描述了母亲逐渐失去自我的一生,他的叙述伴着细腻的情感,关于“羞臊”、“悲伤”等情绪的表述真挚得异于我们日常所接触到情绪——正是因为处于作品设定的时代背景,这些情绪显得怪异却真实。

  《无欲的悲歌》概括起来很简单:一位51岁的家庭妇女自杀了,叙述者“我”兼儿子撰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文章,并讲述了她的一生。因为这部作品有着很强的自传色彩,所以即使“我”想以尽可能客观的态度来叙述这件事,但是“我一开始还是从事实出发,寻找适合她的词句。随后,我意识到自己在寻找词句的过程中已经离事实越来越远。”[1]——“我”越来越偏离最初的客观叙事态度,并且渐渐将自己的情感加入对母亲的回忆,卷入了回忆母亲压抑的、扭曲的一生的痛苦之中。

  在我看来,母亲的一生是被渐渐压抑到失去自我的过程,她出生在一个保守并贫穷的家庭,这种环境对一个女人来说是致命的,因为“毫无机会,一切都注定了”,“就连当地女孩们常玩的一个游戏也是这样:累了/倦了/病了/病重了/死了”[2],她的父亲一直采用压抑个人欲求的方式积攒钱财,并且希望子女也可以继承这种骇人的无欲无求,但是母亲却有着对上学的欲望,在欲望被抑制后她选择离家,追求自由的生活,这时的母亲虽然在反抗,但是一段时间后还是回到乡村,这种反抗微不足道并且最终以失败告终,她也渐渐地养成了自我克制的习惯,不断告诉自己要理性,于是活泼的母亲就渐渐压抑成一个不管发生什么,都只是目瞪口呆地立在一旁,连一根手指偷偷地、羞怯地抽动一下,母亲都要用另一只手将它盖起来……她已经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情绪,即使不小心有些身体所不能控制的情绪流露出来,母亲会羞愧,然后掩饰过去。母亲嫁给一个同自己不相爱的德国士官,即使一直遭受丈夫的家暴,也是一直处于克制的状态,她有过躲闪,但是渐渐地,她会“配合”丈夫——说出一些话好让丈夫找到理由家暴自己,她没有过反抗,她从来都不跑开。她过上了那种不断重复的日子,“今天是昨天,昨天是一切依旧。又挺过一天,又过了一个星期,新年快乐。”[3]她过着那种“一切都注定”的生活,但是所有的一切都看不到结束的时候,这就是一种“无欲”的生活。

  母亲的自杀仿佛是注定的,“我”在得知母亲死讯后坐飞机去奥地利,期间没有任何悲伤的情绪流露,而是不断重复一个想法——“结束了。结束了。结束了。很好。很好。很好。”[4]并且因为她的自杀陷入一种忘我的骄傲和狂喜之中。因为在“我”看来这对母亲来说是一种解脱,母亲在生前长时间忍受病痛的折磨,健忘、失忆、身体不受控制。她不能再担任“家庭主妇”的角色——一个维持这个家庭,维持和丈夫、子女关系的角色。丈夫并不把她当成自己的妻子,而是自己孩子的母亲,是照顾孩子和料理家务事的母亲,她也需要这个角色来换取丈夫经济上的支持。这段关系的双方都是被压迫的一方:母亲被繁重的家务活压迫着,同时她也在“压迫”着丈夫,为了一家的生机,她要逼迫丈夫去劳动,贪婪地计算着丈夫可以劳动的时间。两个形成了一种相互压迫的关系,而不是互助互爱的夫妻关系。在这种关系所维持的家庭生活中的母亲在心理方面,对生活的热情消耗殆尽,并且从开始的天性活泼到后来丢弃个性。母亲带着“我”去往柏林找丈夫时,为了尽力融入集体,她会努力学习当地人说的俗语,她想将自己隐藏入集体,(www.fwsir.com)这样或许能带给她一些安全感,但是却将自己的个性抹灭,这体现了母亲在心理上受到的摧残。母亲在生理上也受到了残害:繁重的家务活让她的背疼痛,双手受到极热和极冷的双重挑战……身体的病痛配合心理的创伤最终使母亲不堪一击走向自杀的结局。

  关于母亲的自杀过程的描写让我印象深刻,她自杀前做了充足准备——生理裤、纸尿裤、两条裤子、一条头巾。表面上看,她是想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保持体面,但是真的只是这样吗?此时的母亲早已不复年少时的活泼,她是一个经历了战争和家庭生活摧残,已经变得“无欲”的女人,她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一定还是在告诫自己:不能流露出自己的情绪。在活着并有意识的时候,她可以克制自己的身体,但是如果生命逝去呢?所以这些准备是为了能在自己死去后也尽力掩藏自己,不让自己不受控制的身体将自己的情感透露出去。这首“无欲的悲歌”果真是从母亲生命的开始延续到结束。

  彼得·汉德克曾表达自己对“第九王国”的理解:“只要我还在写作,一定就有另外一个空间在起作用。我讨厌乌托邦这样的概念,比如第九王国,它不是一个可以丈量的事物,它无处不在,不是时间也不是空间,不是具体的时间或者地点。如果我没有对另外一种空间的梦想,也就不会有我的文学作品。但并不是每部作品里都有‘第九王国’,我写的《无欲的悲歌》里就没有,它是关于我母亲的不幸。”这部作品中的母亲不是个例,结局是悲伤的,但是作为这部作品的姊妹篇《左撇子女人》却将理想化的结局赋予女主,或许这也是作者为母亲建立的“第九王国”。

  [1]节选自《无欲的悲歌》P29

  [2]节选自《无欲的悲歌》P10

  [3]节选自《无欲的悲歌》P43

  [4]节选自《无欲的悲歌》P63

  撰稿:17德专 周颖

【读《无欲的悲歌》有感】相关文章:

大爱无欲作文08-24

读《雪豹悲歌》有感04-29

读《荆轲刺秦王》有感:英雄的悲歌08-24

《雪豹悲歌》读后感08-24

雪豹悲歌读后感09-10

《雪豹悲歌》读后感08-29

雪豹悲歌读后感范文06-14

【热】《雪豹悲歌》读后感02-01

【荐】《雪豹悲歌》读后感02-01

【精】《雪豹悲歌》读后感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