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小儿药证直诀》有感1500字
读《小儿药证直诀》有感1500字
杏林君子
在汗牛充栋的中医药古籍中,有一部专门论治小儿疾病的著作格外引人注目,它详细论述了数十种儿科疾病的脉证治法,记录了作者亲自治疗的二十多则儿科医案,载录不少方子经历了千百年临床的检验,沿用至今,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古名方,它就是我这个暑期所读钱仲阳的《小儿药证直诀》。现把些许感悟记录如下:
一、论小儿先别体质,承《千金》详述变蒸
"体质"在现代作为在中医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病理生理学概念。中医上讲就是机体因为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的盛衰偏颇而形成的素质特征。而我在书中通过其重视脾胃在儿科疾病诊治中的作用,看到了钱乙对于论小儿病先把别体质的思想,并且书中将变蒸列在卷首,也足以体现出钱乙对于体质的看重。在这之前我只知道"变蒸"之名,首见于西晋王叔和之《脉经》,并未此有过多的了解,读完卷首的一篇,对于"变蒸"有了一定认识——变者,变其情智,发其聪明,主要是指精神发育;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主要指形体发育,小儿需得变一变、蒸一蒸,方能长。钱乙在继承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描述了变蒸后小儿身心发育的显著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小儿变蒸的本质为"小儿在母腹中……五脏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以后,即长骨脉五脏六腑之神智也。"更加详细的论述小儿的的生理体质是"肌骨嫩怯","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病理体质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并提及"不汗而热者,发其汗,大吐者,微下,不可余治,是以小儿须变蒸。"对小儿变蒸提出应采取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发展了小儿体质学在诊断学中的运用。
二、执简驭繁归五脏,相生互克明先机
钱氏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深刻认识,这也为立法处治树立了指导准则。其在继承前人脏腑辨证的理论的基础上,把患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运用到五脏辨证论治体系当中,把"风、惊、困、喘、虚"归纳为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主要证候特点,即"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用虚实寒热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最终用五行来阐述五脏之间相互关系确立五脏所主病证。这是在辩证上的长期临床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成果。当然钱乙重视五脏虚实的辨别之上,(www.fwsir.com)同时也重视运用五脏生克制化分析脏腑关系,以此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转归,如书中有提:"假如肺病又见肝证,咬牙多哈欠者,易治,肝虚不能胜肺故也……视病之新久虚实,虚则补母,实则泻子。"就是钱氏运用五脏生克制化诊治小儿疾病之一瞥,想想正如我们常常在课堂上所学小儿发病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钱乙对于重视用五行生克乘侮关系推求病机,判断病情轻重缓急以及推测预后好坏的思想,也是很好的支持。
三、化裁融合古方,创立补泻治则
"百年品质,值得托付,同仁堂牌六味地黄丸",一句老少皆知的广告词,让大众都知道了补肾名方——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就是一个融合古方的代表,早在儿科专著《颅囟经》中就提出小儿属"纯阳之体",钱乙进一步丰富,认为小儿"真阴未足","阳常有余".也就是说小儿的体质类似于成年人,阳气充足,而属阴的部分常常欠缺。因此,小儿在发病过程中易出现的气血失衡、阴阳偏颇等情况,但大多数表现为为阴津不足,阳气偏亢,柔不制刚的特点,对不良刺激的反应易从热化,表现为热证、实证为主。而且,小儿肾阴尚未充足,阴不济阳,更易引发火热证。因此钱乙将张仲景温补肾阳的"金匮肾气丸"去掉性燥温热的附桂二药,存六味之柔润,变温阳之剂而为养阴之方,"三补"寓"三泻",恰合小儿阴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创为"地黄丸",以填补肾之真阴。后人因其方有六味药物组成,又在名字上加入"六味"两个字。钱乙巧妙运用补泻兼施相反相成之法,使药物的性味、归经和功效切中脏腑病机。
正如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多领略先人的智慧,总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供稿:刘俊俊
【读《小儿药证直诀》有感】相关文章:
读《两小儿辩日》有感12-31
读鲁迅先生《药》有感(通用21篇)01-16
药读书心得09-14
读《装在口袋里的爸爸~后悔药》有感08-22
药的读后感03-26
《药》读后感06-06
药的读后感07-05
高考“病句辨析”三字诀08-20
读《堂吉诃德》有感:不惧失败 勇往直前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