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读《论历史》有感

读《论历史》有感

时间:2022-08-18 18:00:4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论历史》有感2500字

  读《论历史》有感2500字

读《论历史》有感2500字

  历史1601班   赵柯楠

  《论历史》是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的著作之一。霍布斯鲍姆是英国著名史学家,享誉国际,备受推崇的现代史大师。《论历史》是霍布斯鲍姆在八十岁高龄时总结五十年来的工作经验,将一些论文或演讲编订成册的一本书。这本书中的论文讨论作者对政治与社会对历史的运用和滥用问题,以及历史学家与其他研究过去的人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且在文中具体提到口述史学、心理史学、比较史学、计量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于研究历史相关的方法与专业。内容涵盖广,思辨性强,是一本让人读后有感悟的书籍,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观点。

  一、重视对底层史的研究

  过去的史书绝大部分是写统治者或有重大历史功绩的人,比如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当然,在过去的时代下史家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是有目的和原因的。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历史学界发生了一场革命,那就是史学家们逐步由‘自上而下’历史研究转向对‘自下而上’的历史的关注与研究。"这种研究的开始是从民众对历史事件的反映和态度来审视历史事件和现象。

  马克思主义者在底层史的研究中做出过重要贡献,他们最早关注的是劳工运动,"马克思经常参加德法两国工人的集会,以及工人的秘密团体活动的,正是在这些活动中,使马克思注意到了德国流亡者在巴黎的秘密组织——‘正义者同盟’。"他还亲自参加过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他对资本有了更深入地研究。他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得出不能不说没有他对工人生活的研究做基础。在中国,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背景下,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从较全面的角度对中国各阶级进行分析,充分估计农民在中国革命的伟大作用。正是由于对底层的研究,对下层的关注,让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革命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情相结合,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胜利。

  而本书的作者也提到对于底层史研究方面的困难。"草根历史学家大部分来说,只寻找他们想要找的资料,而不是现成的资料。草根史的资料之所以能叫作资料,是因为历史学家问了问题,并且就这个问题处心积虑地来寻找解决的方式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在问题解决之前,根本没有所谓的资料。"这也证实研究中对于资料的搜集是困难的事情,而这种困难又是必须克服了的。这种研究没有现成的资料,技术也存在着问题,所以研究就需耗费大量的心神,时间甚至金钱。正如霍布斯鲍姆比喻的"它不像在河床上捡钻石,相反,它比较像在挖钻石或金矿,需要庞大的投资以及高超的技术。"对于底层史研究,作者也向我们介绍了方法:利用口述史学的方法,从人们的举止言谈、社会现象中研究。不妨也采用社会学中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方法,再加入新的比较史学、心理史学的方法。通过对底层史的研究,扩展我们的视野,将格局扩大,涉入新的领悟和研究方法,让我们对历史有新的看法。

  二、社会学与历史学

  在社会学产生以前,不存在两大学科的关系问题,两大学科形成后,各自便有了分离的倾向。"阿尔帕德·绍科尔采认为社会学在最初形成就形成了一个学科特征,‘这就是力图摆脱此前所有的思想形式,并试图寻找一个新起点,或者说另一个白板心灵’。"两者的问题已成必然,(www.fwsir.com)它们两者也是各有缺点的。"历史学家在语言方面有狭隘性,特别是他们的研究是‘科学的’。社会学家则从自身角度出发,认为历史学家是缺乏鉴别力的,没有方法的罗列者。由于缺乏分析能力,他们所引用的数据也含糊不清。"两者是可以互相包容对方缺点的。

  在此我谈一下历史学中引入社会学,就是历史学的社会化。历史在任何时期都是讲史料的,而且要保证史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因此"历史学家懂得了怎样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进行他们自己的工作,而不必由于企图把历史学方法同化为科学方法而被引入歧途的风险。""其次,在研究历史过程中,历史学家必须消除自己观念中的一切主观成分,也就是历史学上强调的‘价值中立’原则。"历史学家的研究应基于的是客观事实,而不能因个人情感左右对真实发生的态度。正如史家在著书时坚持的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的品质。最后,还应坚持史学理论的使用或者建构历史模型。正如霍布斯鲍姆所说:"历史学家必须从一开始建立模式,也就是说,要用模式来将片段而散乱的史料组织成一个前后一贯的系统,如果不这么做的话,那么所写出来的东西,将会像是部稗官野史。"这种模式的建构可以有历史方法,也可以体现社会学方面,两者相互交叉,用跨学科的方法为历史学的研究找新的思路。

  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在20世纪初提出的一个命题。"在‘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中,根据克罗齐的原意,所谓的历史应该是活着的历史,都是我们从现实有感而发进行研究的历史,如果对我们的现实丝毫没有意义,不能让我们产生兴趣的历史,那都是死的历史。"在此篇中,作者提出三个问题:历史学家在生存年代的问题;历史学家对历史的看法是否会随时代而改变的问题;如何摆脱这个时代的既有设定的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历史学家在写史时会受到年龄、阅历、知识的局限。作者在文中举约翰·差姆利的作品《丘吉尔,荣耀的结束:一个政治传记》引起争论的例子。争论点在于查姆利的生活时代不是在20世纪40年代,所以他相应地不会有当时人的生活感触,对于重要时刻的感情不那么充分。就和作者一样,他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他深切感受到当时人们的情感,所以他的感情和认知更加真实。所以在研究历史时出现"口述史学",让那些亲身经历或目击过历史事件的人留下他们对当时的表述和看法。"那些老得足以记得够多事情的人,不会把每件事都看得理所当然。他们不需要像年轻的历史学家那样努力,就能知道‘过去是另一回事,那时候的人做事的方式不一样。"

  对于第二个问题,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包括人们之前的想法。这样的变化可能来自历史学家自己随时间推移,阅历更加丰富,知识量更大而引起的;可能由于技术发展,对史料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出不同结果导致;还有可能是新的考古发现改变之前的想法。所以,历史意识的改变基于现实的改变,正体现现在就是历史。

  对于第三个问题,时间确实会对我们的思维造成一种思维模式,我们还是会受到时间的限制,但我们也会因历史条件的不同做出不同的表现。比如中美贸易战类似的日美贸易战。日美贸易战从60年代打到90年代,在这三十年中,日美交手多次,最终以日本跌入"失去的二十年",错失人口老龄化之前的战略窗口期和机遇期的发展告终。如今中国的发展让美国不适,所以出现了中美贸易战,和多年前的日美贸易战极其相似。但中国的应对方法不会和日本一样。所以历史学者会受到时代的限制,但也在积极摆脱限制。

  读《论历史》这本书感受很深,这本书不仅是一位史学大师对自己多年知识经验的积淀和总结,也是他为后代学者提供学习历史可借鉴的典范。以上只是我感触的部分,书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品味和学习的地方。我们已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现有基础上多做学习,从中有所感悟,启发我们向前发展!

【读《论历史》有感】相关文章:

论历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08-21

读《朋党论》有感04-19

读《国富论》有感04-19

读《晁错论》有感02-11

读《马奇论管理》有感08-19

读《历史的峡口》有感07-19

读《安藤忠雄论建筑》有感08-23

读《国富论》有感2000字08-23

读《李泽厚论教育·人生·美》有感08-23

读《社会契约论》有感5000字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