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感想随笔>教育需要"遇见"

教育需要"遇见"

时间:2022-08-18 20:28:11 感想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育需要"遇见"

  教育需要"遇见"

教育需要"遇见"

  最近流传着一个很热的教育话题,清华附小六年级某个班的学生发表了一篇名为《当小学生遇见苏轼》的文章,介绍了关于"苏轼"的研究报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这些学生攥写的研究报告非常规范,所呈现的研究成果兼具深度和广度,令人惊叹。在得到广泛的肯定之后,也传来了一些异样的声音。其中,北大一位沈教授的一篇《静待花开,谨防研究大跃进——有感于某小学研究报告》,言辞最为激烈,对清华附小"走近苏轼"这一调查研究活动进行了批驳。批驳主要指向三点:1.小学生的研究是在"炫技!老气横秋!";2.孩子的研究报告有家长参与,这样的研究使孩子的"学养"出现了问题;3.这种做法"忽视教育规律,小学阶段就大范围推进课题研究,会有什么后果?".

  今天早上,在朋友圈里看到了诸向阳老师转发的张祖庆老师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张祖庆老师以苏轼的身份,写信给作《当小学生遇见苏轼》报告的小学生、北大沈教授、参与作报告的家长。文章中,张老师充分肯定了清华附小的孩子们参与实践研究的精神,对孩子们的家长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最关键是,还对北大沈教授的批驳言论予以评判,激起了我的同感。由于这篇文章下午就被发布者删除了,评判内容我也不便多说,但沈教授的言论却让我读出了"炫技!老气横秋!"的味道。作为北大的教授,对小学生的论文格式、形式指指点点;对涉世未深的儿童"学养"问题过甚其词;对于儿童的教育规律以偏概全。这样一位专家教授的言论,我感到有些悲哀。小学生就只应该抱紧小学课本,啃识知识?小学教育就必须恪守教条,规中规矩?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认为,教育需要这样的"遇见",这是一种探索与创新,更是一种了不起的教育情怀!

  很多年前,窦桂梅老师就在推行主题教学活动。通过主题教学,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两年前,通过窦老师的著作,了解到清华附小举行了一场《三打白骨精》的主题教学活动。围绕"三打白骨精",全校上下同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每个年级都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开展了不同的教学活动。比如:低年级讲西游故事,中年级写西游读后感,高年级上《三打白骨精》公开课等。且不说这种做法实际达到的效果,但就这种形式就是一种创新,是对小学语文教育的一种激励。包括这次《当小学生遇见苏轼》的活动,我认为是一簇希望的火苗,燃烧在每一位有追求的教育者心里。

  诚然,《当小学生遇见苏轼》这样的研究在很多地方无法实现,但这种创新形式我们却可以借鉴,因地制宜地推动自己的教育教学。不怕失败的实践,就怕固步自封、数年如一日原地踏步的劳作。

  教育需要"遇见",它是教育的希望的所在。期待今后能有更多的"遇见"……

【教育需要"遇见"】相关文章:

学生教育中的"奖"与"罚"08-25

"立体阅读"需要立体开发08-26

师德与"五心"教育08-24

关于"壶"和"茶"的歇后语08-22

怀念"包子"08-25

说"读"08-25

切实"削文山""填会海"转变文风会风08-27

"纪律作风教育"学习体会08-21

"大语文"之我见08-25

"支农"工作半年小结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