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林老师的《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有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林老师的《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林老师的《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有感 1
维果茨基,苏联心理学家,20世纪30年代初,首先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著名论断,并指出,教学的着眼点就是要看到儿童的明天,即"判明儿童发展的动力状态".在此之前,教育与心理学界普遍认为"教学是充当发展的尾巴的,发展总是走到教学的前面的。"
在林老师看来,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学生出了问题后的应对,而是问题发生前的引导。——赞同极了!这是我今天想分享的心得重点。问题发生前的引导,关键在于深究问题原因,寻找防止策略,设计教育方案,构建完备的学生成长引领课程,引导学生探寻未知领域,给学生以启迪,为学生解惑,使教育与生活相通,让学生在观察和经历中获得感受,受到熏陶,学有所获,知而善行,幸福成长。
教育是引领学生幸福成长的艺术,需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好的教育是什么样态?不是学生出现问题后的急急挠挠,而是智慧引导后学生能知善而行的淡定从容;不是学生陷入困境后的单向灌输,而是和学生一起面对困难的双向交流;不是围追堵截的一曝十寒,而是巧妙疏导的细水长流;不是简单粗暴的疾风骤雨,而是精雕细刻的和风细雨;不是操之过急的生硬呆板,而是循序渐进的循循善诱;不是战战兢兢的耳提面命,而是生动活泼的经历感悟。好的教育是拨动心弦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润物无声,是春风化雨,它能促使学生自我感悟、自我内化、积极主动,这是最优的教育效果,那么,林老师的班会课正是这样的课,正是这样一种班会课的微革命。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界就开始关注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并将其主要观点和举措陆续传入我国。"跳一跳,摘桃子",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等等,可以说,这些都是对赞可夫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在国际上,赞可夫被誉为与布鲁纳、瓦根舍因齐名的现代教学论三大流派的代表。赞可夫不仅将毕生的精力放在教学论的研究上,而且利用自己20多年亲自从事教育实践的经验,成功地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机地应用到教学研究中。他在教学目的、教学原则、课堂生活、教师工作等方面提出的独到见解,成为后来指导教育的"一盏明灯"."从学生和生活实际出发,与实践保持密切的联系",这一重要的教学指导原则,放到今天,林志超老师在努力、日臻完善地践行着这一原则。
教导与指导,学生更需要那一样?在和学生谈话时,不止一次听到学生说:道理我都懂,但就是不知道怎样去做。可见,学生需要的不是道理,而且"开锁的钥匙".
这次比赛中,有的主题班会课教导学生的部分"浓墨重彩"、指导学生的部分"苍白无力".即使有的课有指导学生的内容,由于不是出自班主任或老师之口,其权威性和给予学生的影响也打了折扣。
2013年4月,在名校复旦大学发生了一起学生投毒杀害室友的悲剧。针对这一事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位教授写了这样一篇评论文章《复旦投毒案:除了知识教育还要给学生什么》。其中的观点,发人深省。他说:"一个万里挑一上了中国最优秀高校的硕士生,怎么能将如此高科技却残酷冷血的作案手段,对准自己的同学?!""导致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峻的`根源,其实不在大学而在中小学。""从心理学上说,一个人若长期近于封闭式地专注于某一事物,则易产生对事物的非正常认识。在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小学时期,‘专注’于应试教育的结果只能是:越来越多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或轻或重地‘病’在起跑线上。诸如,缺乏基本的社会交际及处事能力,缺乏宽容、中庸心态,心理脆弱、感情冷漠,经不起摔打,遇事爱钻牛角尖等。"
爱因斯坦说:"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在学生书本知识遗忘之后,还留下怎样的素质".
因此,通过主题班会课,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明白为什么要珍惜时间、为什么要与人合作、为什么要树立理想、为什么要爱父母等等,而且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让学生知道怎样珍惜时间、怎样与人合作、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怎样爱父母等等,这才是学生最需要的。
总之,通过教师的指导,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还要在可预见的学生内心发展情况下,让学生具有正常人的思维和心理,这才是更重要的。
林老师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去践行,他去创建、设计、补充、完善学生成长的引领课程,期待能系统性地教育和引导学生,引领学生幸福成长。这一份的班会课的微革命,让我首先意识到教育理当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那么很多问题我们就可以从容而游刃有余地去解决、去面对、去化解。教育的艺术在于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眼下的问题,着重于生命的成长而不应该仅仅满足于问题的解决,林老师的班会课给了我们解释:敬畏生命,面向未来,全人教育!
读林老师的《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有感 2
班会课作为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和载体之一,承担着极其重要的教育作用。班会活动的开展在现在教育中是多种多样,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但对于新教师而言,还是缺乏相关经验。而林志超老师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对班会课真实的经验积累,终于形成了一个系列,《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这本书由此应运而生。
这本《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分为“人格品质”“行为习惯”“卫生安全”“节俭环保”“情感能力”“成长健康”六大版块,而这个六大板块,也正是我们儿童、青少年成长中所必需拥有和具备的能力和品质,并且从单一课例到系统课程,构建了一个引领学生成长的课程体系——感恩、宽容、友善、合作、责任主题,内化青少年自然流露的美德;倾听、安静、礼仪、学习、效率等主题,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卫生、校安、防火、防溺、防暴等主题,教会学生懂得安全知识、能够学会自我保护;理财、攀比、爱物、爱粮、环保等主题,把勤俭和环保等生活理念根植学生心中;挫折、沟通、态度、赞美、交友等主题,鼓励学生学会坚强、笑对一切去迎接幸福生活;悦纳、饮食、坚持、梦想、生命等主题,培养学生成长为健康的、珍惜生命的、有梦想的`人,让学生成长为最具美德的人。
通过看书你会发现每一节班会课都描绘了林老师与学生间智慧火花在课堂绽放的幸福时光,他善于“让学生先开口”,挖据学生现有的认识,呈现学生已有知识和价值观,进而引发认知的冲突,通过引导、分析,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辨析,以便重构知识。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师细细品读的书籍,在林老师书中所示课例设计中,是多么的充满智慧:有趣游戏的引入,经典故事的分享,身边经历的模拟,辨别是非的讨论,内心感悟的提炼,付诸行动的落实,期待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感悟,真正深入学生内心,一个个真实的课堂实录给我们展示了每一节的班会课应如何有效的实施。
读着林老师的书,感慨良多。十五年来的坚持与实践,凝结成一个个鲜活的课例,给了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启发。
【读林老师的《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有感】相关文章:
读《意林》有感03-22
读意林有感04-08
害羞的林老师作文07-09
读《教师成长》有感10-19
读《意林》有感(15篇)04-04
读《意林》有感15篇04-04
读意林有感18篇07-30
《跟着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书有感03-30
读《教师成长那些事》有感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