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读《红楼梦》有感
高中生读《红楼梦》有感
高一(1)班 黄康蓉
英国《每日电讯报》曾评出“亚洲十部最佳小说”,而《红楼梦》赫然名列榜首。在中国,《红楼梦》更是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之一, 日本也曾有学校把《红楼梦》定为语言教材。经过各个专业翻译者认真而严谨的翻译工作,目前《红楼梦》已有中、英、法、德、日等二十多种外文译本,广受国外读者的好评,就连以对长篇小说挑剔而著称的大文豪博尔赫斯,也不吝啬地向《红楼梦》献上了他真城的赞语。由上可知,《红楼梦》一书在历史意义及文学价值上所占据的地位不可谓不大。
再来说说《红楼梦》的作者。学界对于《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一直争论不休,而被大众较为认同的说法是曹雪芹撰写了前八十回。
曹雪芹,生于南京,名沾,字梦阮,号雪芹。生在贵族世家,后因在政治斗争中受到牵累,曹家便被一抄而空,最终一落不起。穷愁潦倒的曹雪芹并未因此一蹶不振,反是以顽强的意志力写下了《红楼梦》,却在幼子夭折后,忧思成疾,最终撒手而去,留下了未完成的《红楼梦》。
相传,曹雪芹只写完了前八十回就离世了,他的稿本几经好友传抄,小说也就渐渐地流传开来。许多人对这部作品都赞赏有加,却也遗憾本书一直未有结局,于是就出现了不同版本的续作,其中最有名气的便是高鹗的“后四十回”。
早期流传的《红楼梦》,书名也有很多,诸如《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直至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将其正式命名为《红楼梦》,此后《红楼梦》便成为惯用的书名。
《红楼梦》因其非凡的艺术魅力和现实意义,吸引了万千学者的研究并催生了一大批红学家,由此形成了“红学”。
红学,即研究《红楼梦》的学问。晚清时,有人提出了红学的概念,以“五四”为界,分为旧红学和新红学,且分别有不同的流派。旧红学时期主要是以评点派、索隐派为主,评点派的代表人牛物为脂砚斋,他多用简洁的评语、批语进行评说,并点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文章埋下的伏笔和暗喻;索隐派的代表人物为蔡元培,他认为《红楼梦》是政治小说,有反清之意。
除这两派,还有一位著名的学者自成一派,他就是——王国维。他最早用西方哲学和美学的观点来评价《红楼梦》的艺术价值,并提出辩妄求真的考证精神。
新红学的开创人胡适以考证曹雪芹的家世、生平为主,他认为《红楼梦》是一部自传性小说,由此形成了考证派,周汝昌是该派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优表人物。红学的研究对《红楼梦》的普及和价值认定做出了巨大贡献,红学也被称为20世纪中国的三大显学之一。
鲁迅曾说:“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张爱玲曾说:“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一千个人看《红楼梦》便有一千种红楼梦。曹雪芹未写完的结尾恰恰给读者创造了巨大的想像空间,使得不同的人心中都存着一个别样的结局。
其实,一个好的作品,完不完成,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事情。小说没有完,梦没有完,人生也没有完。即使知道最终都是一场空,你还是会执着不放。虽说人生三恨当中包括“《红楼梦》未完”,但遗憾,又未尝不是一种美丽。
《红楼梦》的主要人物有: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王熙凤、贾母、史湘云及荣国府里的丫鬟们。
据传女娲补天时,遗有一石未用,该石被弃置在青梗峰下。经历了长长的岁月,此石通了灵性,它恳求路过的仙人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将自己送去凡间体验一番,于是二仙便将之化为通灵宝玉。适逢神瑛侍者欲下凡经历人间情缘,绛珠仙子为报神瑛侍者的灌溉恩情也随之而去,二仙就将通灵宝玉夹带其中。几世之后,空空道人路过青梗峰,见石上刻着此石在凡间的经历,便抄录下来,交由曹雪芹审阅修订,分出章回,故事就从这里展开。
文中有一男子,衔玉而生,他的名字也由此而来,唤作贾宝玉,甚得荣国府众人的喜爱,是本文最重要的角色之一。
文中在描写他的外貌时写道:“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有笑,即嗔视而有情。”而贾宝玉不仅拥有如此俊秀的外表,还拥有可比女儿的一腔柔情。
在封建社会下,贾宝玉这样的贵族公子,应当读书入仕,在官场上一搅风云。但他却厌恶官吏间虚伪污秽的勾结,排斥种种封建腐朽的社会制度下的弊病,反倒欣赏杜会地位低下的女子,认为女子们是这世间最洁净美好之物,待她们极好。
宝玉有着与世俗截然不同的思想,他的意识超越了他所在的社会与时代,但身处封建世家大族中,贾宝玉一面规逆着一面又依靠着他的家庭,在历史的巨浪中也只算做一朵浪花,根本无力改变他所厌恶的一切。他多情多思多才,但他的弱小注定了他的反抗终究只会化作虚妄,不过是空梦一场。
在文中, 贾府日渐衰败,宁荣二公之灵便嘱警幻仙姑警其痴顽,助其归于正途。荣国府众人在宁国府赏梅,警幻仙姑便将睡梦中的宝玉引至大虚幻境,给他看了预示着贾府上中下三等女子命运的“金陵十二钗”册集,让他看了《红楼梦》原稿,听了《红楼梦曲》,还让他经历了饮馔声色之幻。
未曾想,做到如此地步,宝玉竟都未有领悟。直至贾府衰落之后,宝玉重游太虚幻境,才终于体悟到其中深意,,醒后心灰意冷,看破红尘。参加科举后便出家为僧,随一僧一道离去。
读到本文,几乎每位读者都会为文中两个最具色彩的女子相争论,那便是林黛玉和薛宝钗。
林黛玉,是出了名的病西施,一提到她,脑里便会自动浮现出一个多愁善感、身体娇弱、娇喘泪落的林妹妹的形象。
文中形容她的外貌时说道:“两弯似蹙非蹙的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拂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在前八十回,林黛玉出场时不曾描绘过她身上穿什么衣服,戴了什么东西,只有对其外貌进行了一番描写。有读者说:“这就有点像我们说来如春梦,去似朝云的感觉。”
林黛玉像是从天上下来跟大家相识相娱一场又走掉的女孩子。她的美,朦朦胧胧,像月光一样,飘飘乎乎,不着痕迹,像船过水无痕的感觉。她的存在,是一种心灵上的存在,而不是物质性的存在。
但显然高鹗在续写的后四十回并没有把握好这种感觉。谈到张爱玲的《红楼梦魇》你就会知道张爱玲对高鹗的批评是毫不留情的。
黛玉是一个极多愁善感,为爱执着的女子。她自幼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而她又有着强烈的自尊心,这就促成了她自卑敏感的性子。
虽然有时她会耍起自己的小性子,以及初识宝钗时她口中常流露出讥讽宝钗的酸言酸语,但不得不说她的确是这大观园中最具才情的女子。
在大观园众儿女一起咏菊赋诗时,她所作《咏菊》《问菊》《菊梦》就被李纨评为前三,众人皆赞赏这诗美立意新,不落俗套也不生硬。
她学识渊博、诗才绝冠,将自己对生活的忧愁感慨融入一首首哀婉的诗中。她虽一个女流,却也爱僧分明,具有真性情。在封建传统社会的压迫下努力地追求爱与自由,一片真心倾注于宝玉身上,最后却因爱而不得撒手人寰。
清代文人们在讨论文章时, 永远都会有一个主题——林黛玉与薛宝钗究竟谁更胜一筹?甚至为此问题争论得“眼红脖子粗”“吹胡子瞪眼”而“几挥老拳”,那么,薛宝钗究竟与黛玉有什么不同,身上具有哪些闪光点呢?
薛宝钗是皇商薛家的千金,也是贾宝玉的表姐。在清代,她完全就是一个德才兼备、遵从礼教的标准淑女。
她宽容大度,热心助人 ,礼数周全,因此,她受到贾府所有人的称赞与喜爱。她对黛玉的冷言冷语一笑了之,向要开诗社做东道的史湘云施以援手,送礼物给不招人待见的贾环等。
但同时,她也有些冷淡、无趣。她主张“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恪守礼教,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向黛玉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宝钗用一生维护着自己封建社会贤德淑女的形象,宝玉出家后她孤独守寡,在韶华之年独守空闺。
文中对她的外貌是这样描写的:“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辱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若水杏。”
一些人在提到薛宝钗时,一面赞美着聪明敏慧的薛宝钗,一面又会叹惜着薛宝钗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认为她活得失去了自我。
而不喜欢宝钗的人,却说她是如何的心机、世故,总是会将文中 “大家娘儿姊妹等说笑时,贾母因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语。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贾母更加欢悦。”引以为证。
其实换个角度来说,薛宝钗不过是想说几句顺着老人家的话,让她更加开心,这并无甚大过错呀。
我一直觉得薛宝钗很好,她坚持了自己,即使最后结局同样孤单凄凉,但她也曾为丰富自己的人生努力过。她素来待人宽容温和,从未伤害过任何人,细心地顾及他人的感受,给众姐妹带去了温暖, 即使不喜欢她的人说她别有用心,但至少这点是无法否认的,这样一个人是值得我们去敬爱的。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王、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线索,向读者们展示了当时极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为后世留下了一笔深厚的财富,每每翻开那厚沉的书页,就像拨开了时间的幕帘,眼前闪动着轻灵又飘逸的文字,曼妙,婉转,不愠不喜,似一月阳春白雪,似眉间一点朱砂,又似耳畔古韵悠扬、声不息,猿鸣三声、泪沾裳。
正如人们所说的:“《红楼梦》起于言情,终于言情,却不止于言情。”
以梦为马
不负韶华
文字 / 黄康蓉
【高中生读《红楼梦》有感】相关文章:
高中生《红楼梦》读后感06-17
高中生红楼梦读后感06-15
《红楼梦》高中生读后感02-12
高中生红楼梦读后感03-17
读红楼梦有感01-06
读《红楼梦》有感12-26
高中生红楼梦读后感12篇06-16
高中生红楼梦读后感(12篇)06-16
读《红楼梦》有感(实用)09-21
(优)读《红楼梦》有感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