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让孩子学会写作》有感1000字(通用7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让孩子学会写作》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让孩子学会写作》有感 篇1
读蒋军晶老师的《让孩子学会写作》这本书,这本书的第一章是:写作是可教可学的,感觉字字句句都敲打着我的心,让我受益匪浅。
读书心得
蒋老师在本书的一开头就写了孩子写作上的苦恼其实同时也是老师在教学作文上的苦恼,真的是只有在一线走上讲台的老师才能真真切切的感受,每个班总有一部分“写作困难”的孩子。蒋老师找出写不好作文的原因:有的人是因为没有这方面的兴趣和天赋;有的人是因为书读得少、不会读;有的人是因为写得太少;有的人是因为缺乏一定的写作技巧。蒋老师帮我们找到了原因,我们就可以研究如何对症下药帮助自己班的孩子了。
每天坚持阅读是孩子们必须要做的'功课。早上的晨读我一般让孩子读课本和课外背诵里的古诗词,中午的二十分钟时间,我一定让孩子们读课外书,而且一定要是孩子感兴趣的书。一般我给孩子推荐的都是故事性比较强的书籍,这样孩子读着有兴趣。从一年级开始每天晚上的家庭作业中第一项永远是阅读,我们班级也会选一本书来共读,比如前一段推荐的《小猪唏哩呼噜》、《我想去看海》,我会每周抽时间让孩子们全班交流本周自己阅读的课外书中有什么有趣的,印象深刻的内容,分享给大家,让孩子知道每天的二十分钟读书要认认真真读进去,还要有自己的思考。
除了读,从一年级开始,我让孩子从常见的句式练习,练写三素句、四素句、五素句,从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到写一段话,到写简单的看图写话,展开想象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多幅图的看图写话,再到今年二年级写日记,同桌两个互评,二年级的孩子,表达能力很弱,一开始写日记,有一部分孩子写的像记流水账,没有中心和重点,心里也很苦恼,我就开始给孩子有意地布置一个主题,让孩子知道写什么,慢慢地记流水账的日记少了,就像蒋老师在书中写到:写作一定是在写作中学会,要想写得好,还是要多写,写自己能写的,写自己想写的,写得多了,他们就能慢慢找到写的感觉了。我们班这群孩子才刚刚写日记和写话的这一个学期的时间,明显就感觉出了他们的变化,字数多了,学会用一些优美的词语和句子,讲一件事情,能抓住重点去写了。二年级课本中安排了几次写话,在课堂上给孩子讲过之后,让孩子自己练写,孩子们的写话总能带给我惊喜,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我觉得还要教给孩子观察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培养孩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就要教给孩子观察方法,让他们懂得观察要有顺序。观察“事”时或按时间先后顺序;观察动物、植物由整体到部分;观察景物可以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观察人物不仅要观察外貌,还要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只有观察有序,学生的印象才会深刻,才能把作文写得有条有理,写得具体。如写《小白兔》,就要把小白兔的外形告诉别人,你就得把小白兔的外形作为观察的重点——毛色、耳朵、嘴巴、尾巴、前肢、后肢都必须仔细观察,这样才能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捕捉到我们所需要的材料;倘若要告诉别人小白兔的生活习性,就应该把小白兔吃食、睡觉、行走等方面作为观察重点。确定观察重点时,还要注意事物的特点。只有孩子掌握了观察的方法,就能养成仔细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最后的写作技巧,我和蒋老师有同样的想法,写作技巧是必须教给孩子的,因为不是每个孩子都是有写作的天赋,不需要老师教,反而更多的是大部分孩子不知道作文该从何下手,所有的个性都应该是在熟练掌握技巧的基础上的自然发生。我一定会在今后的写作 教学中合理地使用,让我和孩子们都不再害怕作文。
读《让孩子学会写作》有感 篇2
蒋军晶老师是我在参加"名师工作室活动"时知道的一位名师,了解并不多。前段时间王老师推荐我们作文课题组的老师读蒋军晶老师的《让孩子学会写作》这本书时,我才好好的去了解他。一看百度中关于蒋老师的资料,真的很了不起,获得了无数语文比赛的全国一等奖,于是特地去看了他《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实录,在教学中,蒋老师强调让学生自己去"找",找那些负载着父亲爱子之心、悲痛之情的词句,让学生再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以增强语感。把语文课上出浓浓的语文味道。他还对作文教学有着深刻的研究,他总结的"十个作文小窍门"在《让孩子学会写作》这本书中也介绍了,好的技巧真的应该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让他们能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这本书的第一章是:写作是可教可学的,感觉字字句句都敲打着我的心,让我受益匪浅。
蒋老师在本书的一开头就写了孩子写作上的苦恼其实同时也是老师在教学作文上的苦恼,真的是只有在一线走上讲台的老师才能真真切切的感受,每个班总有几个"写作困难"的孩子,这是客观存在的。蒋老师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正视它并且找出写不好作文的原因:有的人是因为没有这方面的兴趣和天赋;有的人是因为书读得少、不会读;有的人是因为写得太少;有的人是因为缺乏一定的写作技巧。蒋老师帮我们找到了原因,我们就可以研究如何对症下药帮助自己班的孩子了。
天赋,这个我没法教出来,但是写作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一个好的作文题材,一篇好的教学设计,一位思路清晰的老师,这都是孩子爱上作文的因素,这也是我们老师只要努力、下功夫,就可以做到的。
多读书,这是我们学校一直在做的事情,作为语文老师我非常感谢学校为了语文开展的教学活动"晨读"和"二十分钟阅读"。作文能力真的是一个长期语言不断积累的过程,闭门造车出不来好的'文章。早上的晨读我让孩子一定要大声地读出来,这样语感才能形成,晚自习前的二十分钟时间,我一定让孩子们读课外书,而且一定要是孩子感兴趣的书。我会在星期五的时候让孩子们全班交流本周自己阅读的课外书中有什么有趣的,印象深刻的内容,分享给大家,让孩子知道每天的二十分钟读书要认认真真读进去,不能只是做做样子。
多写,这是我本学期才开始做的事情。之前看的一本关于作文的书中,有一位老师就是让孩子天天写日记,同桌两个互评。我觉得这个方法非常好,于是也在班上实施。二年级的孩子,表达能力很弱,评价能力几乎没有,但这都没关系,就像蒋老师说的那样:有的人读得挺多,但拿起笔来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笔尖上的成长及其缓慢。写作一定是在写作中学会,要想写得好,还是要多写,写自己能写的,写自己想写的,写得多了,他们就能慢慢找到写的感觉了。我们班这群孩子才刚刚写日记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明显就感觉出了他们的变化,字数多了,内容不再总是流水账了,充实多了。我的心里美滋滋的。可是,孩子们有个通病,就是不会打标点,甚至是不打标点。看到蒋老师写作技巧中有一条建议是:一段话里至少出现6种标点。我准备好好研究后给孩子们进行训练。
最后的写作技巧,我和蒋老师有同样的想法,写作技巧是必须教给孩子的,因为不是每个孩子都是有写作的天赋,不需要老师教,反而更多的是大部分孩子不知道作文该从何下手,我们不可能一味地强调孩子的自然生长,那样时间太长,效率太低,所有的个性都应该是在熟练掌握技巧的基础上的自然发生。蒋老师的"十个写作技巧"正是我们老师需要的,非常的实用,孩子们也能听得懂,最重要的是马上就能用得上,不难操作。我一定会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合理地使用,让我和孩子们都不再害怕作文。
读《让孩子学会写作》有感 篇3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单元,因为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童话故事。童话总能把人们带入美好的情境,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本单元的习作也是写童话,四年级学生对这个话题并不陌生,他们在上学期就写过。可是,总不能写一样的吧?而且与三年级相比,四年级的学生写出的童话应该更为具体生动。写什么呢?怎么教呢?我忽然想起了蒋军晶老师的《让孩子学会写作》一书,在这本书里有很多适合一线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的方法。
蒋老师说要在富有仪式感的情境中教技巧。因此,本单元教学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布置了"综合性学习"的任务——各自搜集喜欢的中外童话,认真读一读。并鼓励他们和好朋友一起分享。一个单元的阅读教学结束后,在口语交际课中,开展讲童话故事比赛,评出故事大王予以奖励。至此,学生对于童话的兴趣已经非常浓厚了,我便趁热打铁,开始写童话习作教学。首先,根据同学们在口语交际课中说的童话,带领学生们给童话分类。童话怎么分类呢?蒋老师在《童话的套路与创新》一文中给我们列出了童话的七种经典结构,分别是"王子与公主"型、"三个儿子"型、"屌丝逆袭"型、"尺寸比赛"型、"反复结构"型、"奇幻世界"型、"故事新编"型。当我把这几种结构板书在黑板上时,孩子们恍然大悟:童话就是这样编出来的呀!
接下来,就是教技巧啦!技巧也是蒋老师说的,但是我让学生以为这些技巧是他们自己总结出来的,例如:童话中的很多人物是没有名字的;童话发生的时间是很模糊的,没有确切年代或具体时间;童话的结局一般是光明、美好的。学会了这些技巧,再有那么多童话类型可供选择,孩子们写起来格外轻松。正如蒋老师说的那样,童话的创作大多从模仿开始。无需我催促,孩子们在课堂上奋笔疾书。草稿一收上来,我首先被孩子们的作文题目吸引了——《大玩零食城》、《骄傲的红背包》、《篮球旅行》、《颠倒世界》、《发明家小红狐》……这些有意思的作文题目实在令我惊叹。班上习作水平比较好的同学写的`根本停不下来,有几个同学甚至写了一千多字,尽管内容还有些稚嫩,但是他们有习作兴趣,这是多么可贵呀!一些平时习作水平不太好的同学,也能发挥自己的想象,主动去编故事。开学这么久,我第一次没跟在他们后面要作文草稿。
很幸运,在本单元习作教学之前看了蒋老师的书。很庆幸,在班上做了这样的习作教学尝试。孩子们的潜力是无限的,很多时候,他们只是不知道怎样把自己说的、想的写出来。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读《让孩子学会写作》有感 篇4
这是一本有关小学生写作的书,这是一间有温度、有能量的读写教室。
读着蒋军晶老师的《让孩子学会写作》这本书,感觉好温暖,好温暖。蒋老师旨在让那些至今还在写作门外徘徊的孩子能够走进来,走进这间教室,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敏感和热情,并希望孩子能在写作中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希望能最大限度的帮助孩子们在写作上遇到的困难。蒋老师在这本书里,尽量不说概念,更多的是和我们讲想法、讲怎么做、讲故事,讲了很多孩子听的懂、记得牢、用的上的写作技巧,蒋老师希望这间读写教室,能收容流浪在写作门外的孩子们。多么美好的愿望!多么有温度的教育!
蒋老师说,写作是可教可学的。实用的技巧比天赋更重要。一个艺术家,如书法家徐渭、画家梵高,尽管最终追求的是自然平淡天真的艺术风格,但在开始的练习阶段,也是在努力掌握基本的技巧。所以要教孩子写作技巧,教孩子听得懂,记得牢、用的上的写作技巧。比如说作者风靡朋友圈的十个写作技巧:写外貌不用有,写想不出现想,不用成语,遇到很和非常想一想,要连着动。好的技巧和文学并不违背。
蒋老师的14堂作文课,课课精彩,课课引人深思:怎样的文字有画面感;童话的`套路与创新;慢慢写,见字如面;告诉和描述的区别;想象建立在常识的细节上。在这里蒋老师用不同的方式来指导学生来写作。比如写童话,写信,写外貌,把绘本改成小说,为盲人讲电影,和名家写同题诗,写电影观后感,写新闻报道,用心写爱。真正的用实例来记录自己的教学指导过程。相信每一位小学生都会非常喜欢这样的方式来写作。在文字的背后,我更多的是看到蒋老师在写作教学上的用心良苦:为了让孩子能学会如何写外貌,组织去上海见雷夫先生;为了让孩子学会童话的套路和创新,参加汤汤童话书屋的作文比赛;为了让孩子学会写电影观后感,组织班级影院。正是蒋老师用心的陪伴和付出,孩子们才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这间充满温情的读写教室。
比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最让我感动的是读到最后:“比写作技巧更重要的”。
蒋老师认为:比写作技巧更重要的,不仅是写好的考试作文,而且是写好作文。还有拿起笔老老实实写自己熟悉的,写自己,写自己的内心。文字是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这是写作至善至美之境。叶文玲说:“写作,首先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是作者呕心沥血的创造。”品读着蒋老师的文字,仿佛听到了他的声音:“写作是可教可学的,我们要教给学生好的技巧;比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写自己的内心,让读者看到的是你从内心流淌的文字。”这是一间多么有温度的读写教室!
读《让孩子学会写作》有感 篇5
这是一本教老师如何训练学生习作的书,然而却不是一本教技巧的书,相反看起来更像是一本激发老师认真、全情投入习作教学的书。蒋老师的书不如管建刚老师的书方法、策略多,但丝毫不影响我们看到一位热爱习作教学的教师应有的样子。蒋老师将一些作文公开课分为两类:
1、“造米”——课内看图,做游戏,做实验,表演等,然后把经过写一篇作文。
2、“找米”——把孩子引向真实的生活,还列举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的写作课程体系,就是让孩子们到生活中去观察。比如,学校的果园,校舍旁边的花,当太阳没入乌云的时候。
这样我想起我之前带着学生观察校园里的花,我事先把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先记下来,让他们着重观察植物的颜色、样子、味道、像什么。然后带着他们走进操场,一种花一种花的介绍名称,学生们仔细地观察,认真地闻,调皮地玩耍。二十分钟的观察以后,返回教室结合自己的笔记,写写校园的花。我批改后又在全班分享。这样的习作,写的很原生态,自然而美好。后来,又带学生进行了紫藤的观察,有了上次的经历,学生的观察更有目的性,观察更细致,想象力也更丰富。三年级的学生,有许多写的比我还好。不得不说,“找米”的习作课堂,更真实,也更能激发学生内在的习作潜力。
我们以往认为的好文章“春天百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就是好文章的代表,但是蒋老师却提出了不同的概念,比如他认为“这是一个可爱的大花园,园里长满了柔嫩的青草,草丛中到处露出星星似的美丽花朵,还有十二棵桃树,在春天开出淡红色和珍珠色的鲜花”这样的文字才是美的,能让我们感受到具体的画面感,而不是空洞的描述。为了训练学生将描述具体化、有画面感,蒋老师安排学生描述一片树叶,不少于400字。并且让学生将自己描述的这片树叶贴在纸上,以便蒋老师对照。学生描述的越具体,这项旨在提高他们描述能力的训练就越有效。为了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蒋老师还将写作地点安排在肯德基,有新意的做法,激发出了学生巨大的潜力,许多学生的描述都符合要求,并且从树叶的颜色、脉络、触感都有很详细的描述,不得不说,蒋老师为了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真的是做出了很多努力。
读到蒋老师带领学生去见雷夫这一片段,我觉得蒋老师是一个很用心的人,他用自己的方式,极力给学生创造写作的条件,并且为了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了让学生对这件事充满向往,他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隆重的像学生介绍雷夫,再比如带领全班学生阅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当学生对这件事充满期待的时候,蒋老师就跟学生说,“我们要见雷夫,那么你们知道怎么描写雷夫的外貌吗?写外貌是很难的,我教你们一些技巧”蒋老师让学生要大量的借鉴文学作品中的外貌描写,还教给学生一些非常有用的小技巧,比如第一个,写外貌不出现“有”,很多孩子写外貌就是是串联器官,显得很生硬,但不这么写,他又写不长,蒋老师就告诉学生可以保留器官,但不能出现“有”字。第二个是写外貌,要用“有”,这个“有”指的是最有特点的“有”,也就是说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第三个是写外貌有多用“像”。前两种方法比较适合有特点的人物,但大部分人都是大众脸,于是蒋老师就带着孩子们,阅读名家笔下的人物外貌描写。这些技巧,平时孩子们可能都听不进去,但是因为跟真实的任务一结合,效果就不一样了,他们就可以自发的将技巧和自己的创意融合在一起,写出来的文章,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最后的写作技巧,我和蒋老师有同样的想法,写作技巧是必须教给孩子的,因为不是每个孩子都是有写作的天赋,不需要老师教,反而更多的是大部分孩子不知道作文该从何下手,所有的个性都应该是在熟练掌握技巧的基础上的自然发生。我一定会在今后的写作教学中合理地使用,让我和孩子们都不再害怕作文。
读《让孩子学会写作》有感 篇6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也是小学阶段的入门,如何让孩子真正地爱上写作、学会写作,这是最令我伤脑筋的,生怕因为自己不当的教法和做法让孩子不仅没有学会写作,反而害怕写作,甚至厌恶写作。恰好,本月工作室组织大家共读蒋军晶老师的《让孩子爱上写作》一书,这本书给了我思路和方向。
首先是教师对待孩子们写作的态度上,蒋老师鼓励孩子们去创作,让孩子们多写,并且写自己喜欢的。既然是学写作,兴趣是很重要的,不打压,多鼓励,应该是我们的基本态度。从第四单元的教学开始,我就布置了很多关于练笔的作业,对待孩子们参差不齐的作品,我坚持包容孩子们的缺点,只要他愿意去创作,就给与鼓励。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蒋老师主张写作是可教学的,并且要教给孩子写作技巧。
我和我身边的很多语文老师,作文课上也教学,但是我们是相似的,大都上成了“读评课”。一节课上,先把优秀作文挑选出来读一读,夸一夸,再总结下相似点,布置下一篇作文,讲讲大致要求,另一节课上,学生开始写作。两节的作文课,我们到底教了孩子什么?那些泛泛而谈的评语对学生并没有什么用,毕竟那些对写作天生感兴趣的孩子只是少数。所以,如何让作文教学有实效,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十分重要了。蒋老师主张的“写作技巧”就是很实用的教学内容。
我一直有一个想法,作文的起步应该是从模仿开始的。但是,怎么模仿?那么多好文章,我引导孩子模仿什么?这一直是我心中的困惑。蒋老师的这个主张解答了我心中的困惑。本身,我想让孩子去学习的就是好文章里的写作技巧。把好文章里的写作技巧总结出来,让孩子围绕着用上写作技巧去写作,这不也是一种模仿吗?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写作技巧如何总结?首先,我们自己是先需要去总结的,自己静下心感受好文章,并且列一列。接着,我们要结合孩子们习作中暴露出的毛病,加以融合,把教师的语言换成孩子们的语言,或者说孩子们易于理解的语言。蒋老师的10个写作技巧就归纳得很好,比如“写想不出现‘想’”,“要动连着动”……
最后,当然就是写作技巧的运用了。在孩子们习作的过程中,我认为我们不断地强调,鼓励孩子去用,并且适时地进行评价也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孩子们有能力可以在自己实战经验里总结自己的写作技巧,那么在运用上一定会再次减少障碍。另外,习作的训练过程应该是漫长的,绝对不能随着某一单元的结束而结束,某一写作技巧需要不同作文多运用,某一类型的作文也需要反复练,自己的某篇作文也需要反复改……这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既然要教写作技巧,比起我们习惯的“作前指导”,我认为管建刚老师主张的“作后指导”要更加的'有效。“作后指导”本身就是我们把孩子们的作品与可细化的“写作技巧”融合的一个过程,并且很多写作技巧都是普遍能运用的。孩子们下个作品可以变得更好。不过,这就要求每一位一线老师在改作文的时候要做得更多,也要准备得更细致。
结合以上的思考,我在第五单元的习作训练的思路是这样的:课文→总结写作技巧(师生)→记录(生)→自由练笔,自己选用→讲评→再总结写作技巧。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仍有些“朦朦胧胧”的见解和尝试,不过就如蒋老师在《让学生学会阅读》中说的,“做起来再说”。我希望我的孩子们中有更多的人学会写作,爱上写作。
读《让孩子学会写作》有感 篇7
当我拜读完蒋军晶老师的《让孩子学会写作》之后,“多样化”这个词蹦入我的脑海。在这本书中,蒋老师通过多样化的写作目标的阐述,多样化的写作内容的设计,多样化的写作技巧的指导,为我们展现了“大作文教学”的别样风景。
一、比写作技巧更重要的——为什么而写?
做任何一件事,目标非常重要。目标决定态度,态度决定高度。所以,教师教习作,学生学习作之前,都要明确一个问题——写作是为了什么?课标中说: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本书中,蒋老师通过第三章节对课标中的这句话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
“好作文与好的考试作文”这一节中,通过两篇考场作文的内容和得分对比,突出了写作的第一要素是“我手写我心”,这是对“自我表达”最好的注解。在“拿起笔,你就是一本书‘这一节中,作者强调的是“勤于动笔,敢于阅读,有读者意识”,这其实是实现“自我表达,与人交流”这个写作目标的制胜法宝,有难度的阅读与坚持不懈的动笔才能写出有水准的作品,有水准的作品才能吸引读者,有了读者才能实现“与人交流”的写作目标。
最打动我的是蒋老师对山姆老师创意写作课程的推崇。在“很高兴认识你,山姆”一节中,蒋老师介绍了山姆老师创意写作课程的灵魂——“想象力”“大自然”“内心”,因为山姆老师认为,想象可以给予孩子快乐,大自然能让孩子充分感受生活,遵从内心的写作可以帮助孩子成长。在这个理念引导下的创意课程写作, 把作文的“话语权”还给了学生,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为自己的内心需求而写,这样的`写作目标,不是比写作技巧更为重要的事吗?
二、14堂作文课——写什么?
传统的作文教学关于“写什么”的问题是交由教材决定的,一个学期八个单元,每个单元一次作文训练,然后再将课文后的一些小练笔作为补充。这种以教科书为纲,大一统的作文教学内容的安排中规中矩,不会出错也没有特色,无法切中学生写作的敏感点、兴奋点,这也是导致我们的孩子写作兴趣缺失的一大根源。
《让孩子学会写作》的第二章“14堂作文课”;蒋老师用轻松而丰富的语言,阐述了他设计的14堂富有创意的作文教学课,通读之后,你会发现,蒋老师的作文指导课完全打破了“课堂上教习作”的这个壁垒,他的习作课堂可以在肯德基,可以在与雷夫的见面会,可以在家庭影院,可以在甜品店……
更为让人惊艳的是他设计的写作内容,让我大开眼界,也深受启发,不由得在内心惊叹:原来小学生的写作内容可以这么有魅力。
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一章节中的部分目录:《去肯德基写一片树叶》《给偶像写一封信》《把绘本写成小说》《为盲人讲电影》《和名家写同题诗》《那些好玩的作文项目》如此等等,写作形式多样,写作体裁多样,但一切都源自于生活。
由此,我又想到了管建刚老师在《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一书中提出的一个习作教学理念:生活就是写作的金矿。蒋老师别具匠心的写作内容设计,准确地切中了孩子写作的敏感点和兴奋点,帮助他们努力发掘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写作金矿”,然后在宽松的写作环境进入写作状态,用文字记录自己独特的思考,本真的生活。
老师们也许会有疑惑,这样的写作内容固然有魅力,总不能将教材中的习作教学内容弃之不用吧!其实,蒋老师设计的这些写作内容都是基于教科书中的习作教学安排的,比如说《把绘本改写成小说》,在我们六年级上册的习作教学中就有“根据提供的人物、情境编写故事”的写作训练,《给偶像写一封信》,在我们的教材中也有“学习写信”的习作教学内容。蒋老师的写作内容设计也在提醒我们,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教材,但也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三、写作是可教可学的——怎么写?
我们的习作教学解决了“为什么而写”“写什么”这两个问题之后,“怎么写”则成了最需突破的难点。关于“写作技巧”教与不教,何时教的问题,各大名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管建刚老师就主张“作后讲评”,就是所谓的“后作文”,先写后教,以写定教。
对于写作技巧的教学问题,蒋老师在本书的第一章“写作是可教可学的”,就明确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主张教写作技巧,认为“教写作技巧是写作教学中最能有所作为的事”,“教技巧是为了缩短天生能力之间的差距”。我想,对于蒋老师的这个观点,听了他这样的阐述之后,我们语文老师是极为赞同的。
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我们应该如何教写作技巧才是恰当的呢?蒋老师这本书的最大特色就是,没有高深的理论阐述,却有极具操作性的策略分享,关于如何教写作技巧,他分享了三个策略,完美地体现了蒋氏作文多样化的特性。
1.在阅读课中教写作技巧。
我们老师在上作文指导课的时候,总是费尽心思地去寻找写得好的文章来作为范文,其实大可不必那么费工夫,因为每一篇课文都可以是作文教学的“范文”。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例子。“也是习作的例子,读课文指导作文、习作文、效法作文、评作文,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
我们在学习了《白杨》之后,可以让学生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进行练笔;学习了《月光曲》可以指导学生在文中学会用联想;学了《四季之美》,可以让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写风景的方法……
向课文学习,做到读写结合,既密切了读写的联系,又充分发挥两者相互促进的作用,做到读写相长,不断提高。
2.通过作文讲评巩固写作技巧。
这点主张和管建刚老师的“后作文”教学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具体来说就是运用“先练后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写自己所想;然后再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情况加以指导和归纳,及时形成信息反馈,做到心中有数,改变指导的盲目性。“后导”融指导、批改和讲评于一体,让学生及时看到自己思维的特点,并据实际情况修改作文。这种“绿色无公害”的练后讲评,顺应学生的写作步伐,学生需要什么帮助,就给予什么帮助,这种指导可以说是最实实在在的“指导”。
3.在富有仪式感的情境中教技巧。
“仪式感”是一个比较时髦的词,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生活需要仪式感”,蒋老师所说的“富有仪式感的情境”是一种怎样的情境呢?
蒋老师在书中举了一些例子,比如为了学写外貌,带孩子们去见《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为了学写童话,组织孩子们参加童话写作大赛;为了学写场景,带孩子们去看电影《百鸟朝凤》……蒋老师克服一切困难,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孩子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参与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让作文教学由口耳相传转变为真实可触的生活情境,这种“干货”满满的作文教学,值得我们学习。
【读《让孩子学会写作》有感】相关文章:
让孩子学会感恩心得通用12-27
提高孩子写作技巧的方法12-26
读《好孩子》有感01-27
读借钱的孩子有感04-27
读《水孩子》有感04-26
读水孩子有感04-08
读《诚实的孩子》有感04-19
读《铁路的孩子》有感04-21
读《学会生存》有感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