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文集》有感
读《鲁迅文集》有感
作者:山人
最初认识鲁迅是从初中的语文课本上,那时通过语文老师的介绍我便知道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弃医从文的事迹多次被我当做作文素材写进考试作文中。其实那时候的我并不懂鲁迅写的文章,盲目的知晓他很伟大,是一代文学先驱 ,他很爱国,"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写照。
随着对文学作品日益感兴趣,便越来越想通过作品来了解这些有名的作家,于是我借来了这本《鲁迅文集——小说卷》,去了解鲁迅笔下的人生百态。
鲁迅文集小说篇
01
(一)《阿Q正传》:蒙昧的胜利者
有一种悲剧是身处悲剧而不自知,自我安慰这一切都是天意都是命运的安排,这是我读《阿q正传》是最大的感受,那个一贫如洗,无家无业,甚至连名字也没有。那个一无所有的阿q以搞笑形象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却带给我无尽的深思。过去没读《阿q正传》不了解阿q的形象,单纯地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被压迫的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在无奈现实中寻求排遣忧愁的一种方式,读了后才发现这是人性懦弱的一种体现,改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
首先,他常常自欺欺人。作为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他并未麻木到不能感受到别人对他的伤害。但他不求上进只求在精神上战胜对方,用如今的话来说就是甘愿当一条没有梦想的咸鱼。自轻自贱,甘愿无为的过一生。比如,在章节《优胜记略》中阿Q被人揪住黄辫子打了,就用"儿子打老子"来自我安慰。文中"‘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阿Q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口来,所以凡有和阿Q玩笑的人们,几乎全知道他有这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此后每逢揪住他黄辫子的时候,人就先一着对他说:‘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说:人打畜生!’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被人侮辱是他会感到"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自轻自贱终究是让他在愚昧中度过了那可笑的一生。在被赵太爷打后出了名,他还为此得意了许多年,阿q很穷,但在被人挑明时,他会用"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来捍卫自己的自尊".
其次,我眼中的阿Q形象是矛盾的难以言明,他可笑的人生中深藏着其悲剧性的一面。文中"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所以,人们忙碌的时候,也还记起阿Q来。"甚至有一回为饥寒所迫,进城参与过盗窃活动。他有农民式的质朴力气很大肯干事,但也游手好闲。被打后为自己的无能找借口也与与王胡对骂,和小D动干戈。对"假洋鬼子"吐过口水,也去讨好巴结他。他曾经反对革命,因为听起来威风有面子可以占便宜又去拥护革命,结果无知也让他送了命。他对于"男女之大防"历来是看不惯的,却也曾贸然向吴妈求过爱。
在《阿Q正传》里阿Q无疑饱受强者压迫的一个弱者,无疑他最是懂得被欺压时的感受,是一个真正有着和同为底层人民感同身受的人,可他非但不善良,反而欺负比自己更弱的群体。在他身上我们可以充分的看到等级制度和弱肉强食为特征的封建伦理文化对人的伤害,所以赵太爷、赵秀才打他,他从未想到反抗。被抓进县衙后,不自觉地就要跪下。被王胡打了,就通过骂"假洋鬼子"报仇,被"假洋鬼子"打了,就去找小尼姑出气。被抓进监狱后,也只是感叹"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知道要被杀头了,"他意思之间,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画押时关心的也不过是自己画的圈够不够圆,成为替罪羊签了罪状书也毫不自知,其愚昧可见一般。我哀他戏剧般悲剧的生命,也恨他的苟且,用精神上的胜利麻痹现实中的失败。
阿Q的形象之所以能成为文学人物代表的金典之一,我想他身上那些缺陷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他身上找到。比如我们总是喜欢拿"顺其自然"来敷衍人生道路上的荆棘坎坷,很少承认,真正的顺其自然,其实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又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两句话有有多少人能做到。我听过很多长辈说起自己年轻时的遗憾,多数的错失,是因为不坚持,不努力,不挽留,然后催眠自己说一切都是命运。我不像想阿Q那样的催眠自己,向世俗低头活的糊涂无知还骗自己是个胜利者。
02
(二)《伤逝》·爱要有所依附
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鲁迅对爱情的深刻理解化为他笔下涓生对子君所说的一场心与心的交谈,同时预示了这场爱情悲剧的收尾。如果说人生若是如初见,那么涓生和子君的初见无疑是他们爱情中最美好的时刻。一个说着他的思想,热烈而激昂,一个默默倾听,温婉如水。默契的的灵魂使他们在身处破屋却依旧觉得满足,破旧的屋子充满着他们的语声。他们谈家庭专制,谈打破就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的呐喊震动着涓生的灵魂,做为新思想的代言人,子君敢于挣脱封建对女性的压迫的精神,带给了涓生无限美好的希望。于是他们陷入了爱河,在京兆胡同度过了最幸福也是最忙碌的一段时光。精神的高度契合使他们爱的那样地热烈、纯真,就像所有初恋的情侣那样,我的眼里只有你。然而我们都忘了,爱情和面包缺一不可。
"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是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人生的全部要义全盘忽略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终于在现实的打压下,涓生对子君没有了最初的爱,也不愿在敷衍患得患失的子君,在一个极冷的早晨对那个爱他如生命的女子说,"我已经不爱你了".涓生的确是残忍,爱情的最后,子君收获的是故人心易变。
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柏拉图式的有情饮水饱的恋爱,终究要有物质基础的包裹方能圆满。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而爱情无法在衣不饱食中更新,生长,创造。那个无畏的子君,成了一个操心饭菜,一心扑在饲养家禽与邻里家长里短的普通妇人。她不再看书似乎将之前所知道的全都忘掉了,终日汗流满面,两只手也粗糙了起来。当爱情的激情不在,只能靠着一次次对往事的温习来提醒爱人对自己的爱。因为生活,涓生和子君逐渐无话可说,一个关注的是新潮流,寻求新思想渴望新生活的进步分子,一个却是关注知油烟生活邻里矛盾,害怕失去爱人的,逐渐冷了脸的怨妇。他们因爱在一起,最后也因爱分开,这一切不过是忘记了,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有了物质基础,子君才可以不为饭菜发愁,而去读书去追寻与爱人精神上的契合,涓生也不会因爱人不理解自己而痛苦。正如涓生在手记中所写,"人的生活的第一是求生,爱情的路上必须是写手同行,要不然就是奋身孤往,倘使只知道拉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可惜那时他们都不懂,彼此的爱需要共同奋斗,需要物质基础。这样是爱才可有更新,有所生长,有所创造,才能长久。
"北京的冬天,就像蜻蜓落在恶作剧的坏孩子手里,被系着线尽情玩弄、虐待,虽然幸而没有送掉性命,结果还是躺在地上,只争一个迟早之间······",终于子君死了,对于传统的子君来说,失去了爱人意味着失去了一切,在哪个时代她是悲哀的,命不由己。也许是她父亲烈日般的严威和旁人赛过冰霜的冷眼,也许是涓生打开了愚昧无知的门,让她敢于反抗后有了新的生活,却又在给了她希望后把她狠狠抛弃,反正她已不再回来。而涓生也在悔恨和悲哀中一次又一次的责怪自己,想要遗忘对子君的伤害却不得,留下无尽的空虚。这样的爱情,两败俱伤。
《伤逝》是鲁迅写的唯一一篇关于爱情的小说,却给了我们以无尽的思考。有情饮水饱的恋爱是美好,但谁又能够否定,物质才是一段感情顺利展开的基础。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大概就是经营好自己,而不是拼命对一个人好,那人就会拼命爱你。俗世的感情难免有现实的一面:你有价值,你的付出才有人重视。
【读《鲁迅文集》有感】相关文章:
我读鲁迅08-16
读鲁迅作品有感08-15
读鲁迅的《呐喊》有感04-02
《鲁迅经典文集》读后感10-19
读鲁迅《铸剑》有感08-18
读鲁迅《腊叶》有感08-24
读鲁迅《我的种痘》有感08-24
读《鲁迅杂文选》有感08-17
重读鲁迅有感08-24
读《鲁迅杂文精选》有感600字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