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说》读后感(精选21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说》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白说》读后感 篇1
幸福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白说》
书中所讲涵盖时政、教育、改革、音乐、阅读、人生等多个领域,于我而言,有的过于高深,有的是知识盲区。但是,字里行间总能让人感受到白岩松的博学、包容、有远方、会思考、敢担当。
1关于读书
关于读书的意义,有两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的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读书也是这个道理。”
“每本书都是一扇窗,通向我们没有涉足的新世界。”
书中,白岩松如是说,“所有读过的书都像是不断汇入江河的涓涓细流,帮助你慢慢地成长,变得壮阔、深远。你怎么知道是哪条汇入的溪流让黄河成为黄河,让长江成为长江?同样,我这一路上从书中汲取了这么多营养,无法界定到底是哪本书塑造了我。”白岩松“江河的来由”与“人是吃饭长大的”大同小异,都告诉我们,读书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用哲学的话说,那就是量变引起质变,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我也慢慢感受到,读书是一种乐趣。最重要的是,能够带来乐趣的,是读书本身,而不是读书以后的结果,读书也不是为了坚持而坚持。
2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
小的时候看谍战片,最喜欢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他是好人,还是坏人?”渐渐长大,就会明白,没有纯粹的“好”也没有纯粹的“坏”,每个人心中都并存着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有的只是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那样简单,人也不是非好即坏那么绝对。
3关于法律
法律不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是最低的道德底线。法律不能让你变成好人,但是它要求你杜绝坏的行为——抢劫、偷东西、杀人是不行的。就像将“家暴”写进法律,并不能保证每个人的婚姻都可以幸福美满,但至少可以让一些人的婚姻不那么痛苦。
4“你们都是凶手”
“中国这列火车,我们希望它朝着正确的方向走。但是别忘了,一定有人拦在车的前面把它往回推,也有人在侧面瞎推。更可气的是,还有相当多的人,坐在车顶上,事不关己。”想起《悲伤逆流成河》中,易瑶跳河前说的“杀死顾森湘的人不是我,但杀死我的凶手你们知道是谁!”每个人都抱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都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希望自己能做个推火车的人。
最后想说,白岩松思考问题的角度是我所想不到的,就像摔倒的.老人为什么讹诈救他的人?像我,大概只能评价“世风日下,道德败坏,让我们往后怎敢扶人一把”,但白岩松却能想到“如果中国的老人都有医疗、养老保险,还会发生这么多起讹诈事件吗?因此,涉及道德的问题,不应追问人们“有没有道德”,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的社会环境、相关的法律制度,是否进步到了让人们“可以展现道德”的时候。中国人不缺德,缺的就是让“德”展现出来的制度保障与大环境。”看到了媒体人敏锐的视角以及忧国忧民的责任感。
真正的知识分子,不仅要有当下,更要有责任与远方。共勉!
《白说》读后感 篇2
第一次知道老白还是高三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特地抽出了两节课,让我们看了老白在耶鲁大学的那次演讲视频,或许真的在那个时候,仿佛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其他的都会显得多余,我们每个人脑子里其实都充满了许许多多地关于这个世界的看法,或者说小一点,是对中国社会的'一些想法,由于这些都是高中课本外的东西,我们并没有太多机会去思考,但是我很庆幸我在那个时候听到了老白的演讲,听到了关于他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通过高考,现在能够站在耶鲁的讲台上,与同学们交流的故事。是啊,看起来语文老师是“浪费”了两节课事件,放了一些无关学习的东西,但是能接触到老白对于农村学生如何通过高考,走出农村,走向城市,走向世界,这样的故事,又何尝不是稳定了我们认真学习的心态呢,这是哪怕花十节课也讲不出的效果,怎么算都是值得的。
很感谢,能碰到一个这么有思想的语文老师,让我们接触到了老白,也接触到了这么多高中课本上永远也提不到的,却能够真真切切让我们自我思考的问题。总觉得大学的老师再也没有高中的那些老师看起来“可爱了”,可能大学需要的更多的是导师,而不是老师。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也想自己能够,把老白在耶鲁的演讲视频,带给自己曾经带过的学生们……
《白说》读后感 篇3
我相信在很多新闻学子的眼中,白岩松似乎就代表了我们的最高新闻理想。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就该是他那样的。
够睿智、高情商、有学识、有毅力、有阅历……这些特质使他成为许多新闻学子眼中新闻理想的化身。
看完整本书,说实话我能记住的内容不多也许是这本书干货太多,每一篇都是一场精彩的演讲,一口吞下当然消化不了。
但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是得到不少的触动关于自己、关于社会、关于国家的思考。这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我们被时代赶着往前跑。无论是对自己还是我们所处的社会,都欠缺一份思考。
是的,我们都需要放缓一下步伐。去思考一下更好地与自己相处。去思考社会、国家在GDP快速发展下衍生的问题。
每一代人都会面临时代的压力,每一代人的青春、奋斗都不容易。我们父辈一代面临的是温饱的问题,我们这一代要面临高房价、医疗、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社会在往前走,遇到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这是我们无法避免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一步一步做好自己。每个人的每一点微小的努力,都将改变时代潮水的方向。
这是一本读过后,也值得在闲暇时翻翻的书。不需要从头看起,随便翻开一页,不会影响你的阅读体验,或许还能收获新的感悟。
《白说》读后感 篇4
对于名人,我们习惯性仰视,仰慕其光鲜亮丽的一面,感叹命运的不公。其实,名人也是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他们也很普通,也很平凡,只是他们认真地过好普通、平凡的日子,才成为名人。借用白岩松的说法,我们需要平视,才能走近真实的名人。
不完美的童年。
白岩松出生于内蒙古的海拉尔,在闭塞的年代,每天只能读到三天前的新闻。八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是母亲一个人拉扯大兄弟俩。普通家庭这样大的一个变故,对于童年的白岩松会是怎样的酸楚。个中滋味他并没有细说,可以深深体会到母亲的不易和孩子们的坚强。今天,我们拥有着圆满幸福的家庭,我们觉得自己幸福了吗?没有!我们心中总有一些对父母的不满与不屑,总觉得父母没给我们想要的生活。亲人,拥有时不懂得珍惜,失去后后悔莫及。父母,既然我们无法重新选择,那就好好珍惜这份血缘!
八次搬家经历。
三十二岁时,白岩松才真正拥有自己的第一套住房。在这之前,孩子的孕育和最初的成长,都是在租的房子里。“我认为在我的记忆中,如果没有搬过那八次家,没有那么多找房租房的经历,我的青春是不完整的。”今天,有多少年轻人,因为爱情而裸婚。房子、车子和票子也成为当今结婚的新三件。从父母角度出发,结婚首先要买房,也无可厚非,谁不想孩子有个安稳的家。但拥有住房不代表拥有爱情,两个人共同努力建筑的爱巢,才刻骨铭心。年轻时,有能力买房,固然欣喜;没能力也不悲观,打拼来的幸福,值得回味。一天早上,在上班的.路上看到住在车厢里的修路工人,起来时还播放着流行音乐。这就是生活的态度。想想自己有多久没有去用心听首歌了,能说我过的一定比他们好吗?幸福不是看你住在哪里,而是你以怎样的生活态度住在那里!
拼的是自己。
白岩松坦言,在北京没有一个亲戚,也从没为了工作给谁送过礼。“有很多年轻人抱怨,现在社会都是拼爹、拼外貌,我会告诉他们:我也曾经拥有一个成为富二代的机会,但是我爸没有珍惜。”他还反对父母过早操心孩子的工作,要让孩子享受他特定阶段该享受的美好时光。“要知道,你所担心的事情,只有不超过10%会变成现实,其余的都是自己吓自己。”当我们没有什么外在可拼的时候,就只能拼自己了。记得我考上现在的单位时,一位老同学打电话来问:“你和我说实话,你有没有找人?”真希望自己当时有能够得着的人,往往越往上走,机会越多,也更相对公平。我认为,找工作需要实力和机遇,有时你的实力取决于你的竞争对手。
兴趣广泛的人。
白岩松喜欢古典音乐,且造诣不浅。他还喜欢运动,好足球与长跑。繁忙的工作之余,不忘自己的爱好与初心,难能可贵。普通的我们,总是说,忙,忙,忙……忙的忘记曾经的最爱,忙的丢掉健康。每次看到体检单时才发誓不喝酒多运动。正如周国平所言:生活节奏加快了,然而没有生活。天天争分夺秒,岁岁年华虚度,到头来发现一辈子真短。怎么会不短呢?没有值得回忆的往事,一眼就望到了头。其实,我们忙不过白岩松,我们也要学会忙里偷闲,过多彩的生活,丰富的才是充实的。
《白说》不白说。平视白岩松,才能走近他,原来,他就像邻家大哥,不仅给我们传播知识,更教我们做人和生活,学会追求公平、正义和快乐。
白岩松,那么远,这么近!
《白说》读后感 篇5
在白岩松的新作《白说》中有这么一段内容,说的就是成功与失败。他说道:当下是一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中国的很多扭曲和乱象,都与追求面上的成功有关。我们只是追求现实的结果,往往不追求真理;我们把结果看得非常重,因此我们从不享受过程;我们为了实现某种期待,往往不择手段。
伦敦奥组委的一位官员在回答体育如何影响下一代的问题时,是这么回答的,“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这是中国人很缺乏的.一种教育。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孩子从小到大,什么时候学习过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其实老祖宗早已明白这个道理,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为什么我们从来不教“十有八九”时的心态和应对能力?十之一二的成功,被看得极其重要;十之八九的挫折,也被放大到无以复加。回头看中国历史,包括世界历史,想想看,失败很可怕吗?中国有无数的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失败,而不是因为成功。岳飞是因为成功才伟大吗?项羽是成功者吗?林则徐的人生成功吗?
以史为鉴,回归到个人去看,我们应该知道,失败有时是需要的,而且是伟大创作的重要动因。此外,我们还应该明白,挫折与失败原本就是变革的机会。要知道,人在胜利的时候是不必做决定的,但在失败的时候要做决定。做出决定,往往意味着一种变革,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每当失败与挫折来临,你应该怀着好奇心去看待它,试图弄明白它的目的:难道这是一次提醒?难道我应该做出一个更有利的决定?
《白说》读后感 篇6
白岩松的《白说》已草草翻过一遍,平心而论,还是有些小失望。即使白岩松在后记提及这不是一本演讲集,但是从每一篇文章结尾的日期和地点,我们仍能感受到演讲稿的痕迹。很大的篇幅是在各个大学的演讲稿重新归纳整理,之前也散见于不少媒体,不少故事的讲述和感悟的阐述,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所以再看就少了些许的惊喜,如同隔了夜的饭菜,重新加热总归少了最初的新鲜。和前几本书相比,总觉得缺少了些诚意。
因为是为大学生做的演讲居多,文中难免存在些心灵鸡汤的内容,或许对于尚未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读者比较受用,但对我而言,一方面已经工作多年,一方面离开媒体多年,再看里面的内容,终归是缺乏了一些共鸣。
可这些无碍于买一本《白说》装饰着我的书柜,书柜的一层是由包括南方报业丛书在内大批媒体人的书籍组成,曾以为这些书将会是自己工作中的辅导教材,可至今有些书仍未拆封,但购买如初,说起来这是对媒体工作难舍情怀的一种惯性。
这几年的媒体似乎被一种悲怆的氛围所笼罩,南方周末愈来愈少了锐度,那位写出“即使新闻死了,也留下圣徒无数”的报业先驱身陷囹圄,从前几年的柴静、崔永元,再到最近的张泉灵、郎永淳,一个个昔日熟悉的'名字的面孔因为各自的原因从荧屏上渐次消失,他们不是第一批离开央视的主持人,同样也不是最后一批。不过这样看来,白岩松的坚守显得尤为珍贵。
本有千言万语,落到笔下却已寥寥。《白说》是否真的白说,并不好说。不管如何,我还是会从书柜中偶尔取出读上三两行。
书中提及胡适的一句话,“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至少我曾振臂高呼过。
《白说》读后感 篇7
《白说》这本书里,每一篇文章之后,都有作者自己对于自己文字的读后感,我觉得这样挺好,最起码对于自己说过的话进行梳理、整合和总结,未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呢!在看完《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这篇文章后,觉得特别感同身受。这么多年,经历了浮浮沉沉后,觉得自己在面对失败与挫折后的心境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我想对我而言,与其去羡慕别人成功的结果,不如享受自己奔向“成功”的过程。虽然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个loser,但是我十分清楚的回应自己的内心,我其实是个心理十分强大的人。曾经我对自己说过,我也在博客里提到过,我是一个触底反弹特别厉害的人,只要我还有口气在,我依旧会遵循自己的想法生活。在这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每个人都梦想着成为像马云一样的人物,但是却没有马云那样的辛苦和机遇,人们追求的大多数是表面的成功,从来都是只在乎结果,却忽视了过程的享受,甚至为了某种期待,人们开始不择手段,这在我们身边的例子还少吗?
之前参加选调生同学的婚礼,一桌子好久不见的同学,或熟悉或陌生,但是看着他们年纪轻轻的都已经在省里工作的那种感觉是很欣慰的,由衷的为他们感到高兴,他们在聊着彼此的工作晋升,聊着省里面的人情世故,这个现在干到哪个职位了?那个爬到什么官职了?我在一边静静的听着,不时露出暖人的微笑,他们聊的起劲儿,我又不喜打扰,当然,也是打扰不着,毕竟距离我自己还有很远的距离,他们聊着聊着,忘了是谁先注意到的我,然后说你现在怎么样啊?我说挺好的,不愁吃,不愁穿,有工作忙,问我现在在哪呢?我详细的说出自己的工作情况,众人张大嘴巴一脸诧异,唯独我自己泰然自若。我从来没有跟谁去比较的想法,我总是觉得每个人的起点不一样,背景不一样,所以没有必要放在一起比较。我跟他们说,你们聊你们的,我听着就好,反正也听不懂什么,大家都挺好不是嘛!这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我确实听不懂,哈哈,很多人曾经对我说,你有点白瞎了知道吗?开始的`时候,包括一次次被半道顶下来的时候,我有怨过,有气愤过,但这早已成为过去。慢慢的开始选择接受。有时,我还会自嘲说自己拽了我这届选调生的后腿,这纯属玩笑话。我不觉得自己失败,反而觉得自己享受工作的过程,忙碌的工作之余,给自己放个假,出去玩玩挺好的。就连加班都被我享受得一塌糊涂也是醉了,毕竟人的想法不同,思考的方式也不同,爬得再高也有恐惧的一天,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当当的行走不是更好嘛!再说失败,谁没有失败过,谁没有挫折过,难道遭遇了这些就不会行走了吗?就自暴自弃了吗?遇到困难就在想完了,我不行之类的想法。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失败,每一次失败都预示着下一个成功的开始不是嘛,那就奔着目标前进呗,有啥呀!
《白说》读后感 篇8
白说:有了感触不能立即表达,要去追寻。经历了足够漫长的追寻,等到一切成熟了,才会有完美的表达。急于表达已成当今社会多数人的通病,包括我自己。人们往往依据第一印象就判定事物的真伪曲直,并急于发声。我理解“追寻”的意义在于勤思考多求证。在一个“畅所欲言”的信息时代,内心安定,保持耐心,坚持理性,难能可贵。
白说:读书,首先筛选出高于你的作品,你要仰视它,然后去攀登。而多数情况,我们会选择与自己脾气相投的,你喜欢的,跟你水平接近的。这种同等水平的阅读,让人失去了自我挑战的机会。
在职场、家庭、教育、医疗中疲于奔命的人,早已丧失了攀登的勇气和力量。在我有限的阅读时间里,三分之一给了通俗读物。我这样自我安慰:生活已足够疲惫,何苦为难自己,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下啃“晦涩难懂”的经典,读些侠骨柔情不好么?阅读本身便兼具休闲娱乐功能。然而,若所有阅读都是通俗读物,我又无法忍受。对于养成阅读习惯的人,内心对自己有要求。很多通俗读物制造短暂的遗忘与虚幻,读时让人沉溺,读后无精打采,给精神麻痹而非滋养,永远无法拥有高品质阅读带来的身心灵的喜悦。真正的阅读是寻找精神共鸣与心灵辉映。能给人力量的阅读,一定是有品质的阅读,教给我们怎样积极面对多蹇的'人生。
白说:学习,相当重要一点是去喜欢你不喜欢的,适应你不适应的。打开自己,试着体会和接纳那些不同的声音。如同读书,不要因为一本书的主题或表达方式很陌生就去厌恶它。
再谈读书,我常常会在未读之前就轻易拒绝自己陌生的作家与作品,在自己熟悉与习惯的题材和语言风格里游走。是否可以在阅读中更深入地打开自己,挖掘精神与心灵的潜能?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读到自己,既然人生已渐渐失去选择的可能性,为何不在阅读中尝试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去读到未曾发现的自己?
白说:有的书当你很年轻的时候就把它读了,以为是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太年轻的时候,有些书的味道你是读不出来的。而在你真到了需要它的年纪,却没再次跟它相缝,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白说》读后感 篇9
这本书好友限定我两天看完。本以为做不到,结果很轻松。这本书适合一气呵成读完。
白岩松是我的精神领袖,他教会我用理性看好自己。
我眼里的白岩松理性而有温度。无论面对自己,还是社会上众说纷纭的社会现象,他从来不会简单地定义好与坏。而是用理性的眼光、客观地笔触来描绘。透过他的文字,你能让自己冷静下来和他一起思考,然后获得前行的力量。
他说:读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自己。乍看,有些懵懂。但当你静下来,慢慢去思索和品味之后,那种顿悟和与作者的契合会让你热血沸腾。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太纷乱,也太功利。很多时候会让人惶惑不安,缺乏安全感。而白岩松的文字犹如一剂安神药,让你瞬间沉静下来,并有了前行的希望和动力。因为他是真的有远见。
他说:包容是阅读的另一种趣味。我喜欢并认同这样的观点。在这个时代里,认为受到委屈或不平待遇的人太多,所以人们心烦气躁,所以意乱情迷。对于此,只有先去理解和包容,才会获得情感的共鸣。待情绪归于平静,再细细研磨,然后终会明了:受到委屈或不公平的待遇,别着急,把它留给时间,不要总是当下见。当你以积极的情态去面对之后,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触和收获。其实,人生的.大道理,认认真真去做就好了,没必要去争。
白岩松的语言和文字,给我的感觉就是在讲故事,用感性的方式传达理性。作为一个媒体人,他的主要职责就是传播,传播理性,传递思考,传达一种精神和信仰。都说,如今的中国人最缺少信仰。不太认同。我觉得不是缺少,而是信仰得太肤浅和功利。但不管怎样,信仰是不应该缺的,因为有信仰才会有敬有畏。
这本白岩松起名为《白说》的书籍,多多少少让我看到了作者的一种调侃,但更多的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走走停停,提醒我们为什么前行和怎样前行。
他的文字中,一直有一个声音提醒我: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吗?这是一种思考,也是一种声音。他告诉我们,唯有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才会更强大,更富有,我们也才会更幸福。
“幸福”是当下我们谈论最多的字眼。但诚如白岩松说得那样,“幸福就像百分之百的黄金,没有绝对的抵达,但是可以无限靠近。
他说,传播,归根结底,就是给别人讲一个好的故事。希望我做到了。
《白说》读后感 篇10
这天抽空读了下前些日子买的老白的白说这本书,书的开头就谈了我这几年一向在思考的问题,人活着的好处究竟在哪里?书上说大多身处中年危机的中年男子会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我今年才26就时常在思考这个问题,这说明我提前遭遇中年危机么。
人生的好处到底是什么?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有时也会问导师,导师说谈论这个问题没有好处,哲学研究的方向早已远离本体论(就是不在讨论世界的本源,人生的好处其实就与世界的本源有关联),我们就应关注更具体的问题。对于导师这个回答我是不满意的,但是导师粗暴的回绝我问题的态度令我也没有进行再次深问。
我很喜爱但丁神曲里西西弗里斯推石头的故事,人的好处就好比上帝惩罚西西弗里斯推石头一样,欲望就是石头,满足了一个欲望就会产生下一个欲望,于是西西弗里斯就不断的把石头推向山顶然后石头又滑落到山底,如此反复,想想人生何尝不是。
史铁生说人生本是没有好处的,但是没有好处是一件可怕的事,因此我们自己要赋予人生一个好处,这个好处就是自己给自己的人生设置一个个目标,然后全力以赴完成这个目标,重要的不是达成目标,而是达成目标的过程,过程就是好处,如果达成了这个目标就设下下一个目标,直至生命结束。虽然这短话乍一听很有道理,但是剥开一些言词的包装,其实和西西弗利斯的故事一样,所谓的目标与欲望也相差无几。新鲜的反义词
叔本华说人的一生是杯具的,虽然人生是有喜悦的,但是总体来说杯具的时刻会长于喜悦的时刻,而且喜悦总是短暂的,悲伤却是很长久的。
加缪说人的一生是虚无的,人类对于这个世界这个宇宙来说就是毫无好处的存在。
前些日子,我又看到一种比较新颖的论述,人活着为什么必须要有好处,无好处的活着也挺好的,我觉得也好像挺有道理。伤感日志大全看完哭了
写到那里,我想起放羊娃的故事,放羊娃的爹从小就放羊,问他为什么放羊,他说我爹跟我说放羊能够买更多的羊,卖了羊能够娶媳妇再生娃,生娃再放羊。当我们听到这个故事,大多数和我一样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会觉得放羊娃的一生是杯具的,是毫无情趣的,是不快乐不幸福的,但是放养娃的内心我们是真的能体会到吗?我想不尽然,正因仔细想想我们和放羊娃又何尝不是一样的呢,从小就被爹妈教育要好好读书考大学,读完大学找工作,找到工作娶媳妇,娶完媳妇生个娃,然后再读书,工作,媳妇,生娃。我觉得其实与放羊娃没什么区别,一样的可悲。
关于人生的好处到底在哪里,这是一个难解的问题。最后我的体悟是当你被“人活着的好处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困扰时,原因仅仅只是你意识到人生需要一个好处,而人生到底有没有好处却是另外一个问题。如果你不去想人生有没有好处,你的困扰肯本就不会存在。毕竟人生原本就是一场虚无。
《白说》读后感 篇11
你会与自己相处吗?
其实,孤独是自己和自己对话的大门,现在的人最怕一个人,怕不被万众瞩目,怕没人在意关心,怕融不入群体。
《白说》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手机阻止了无聊,也阻止了无聊带来的好处。
多少人每天多少次无意识的拿起手机,仔细回想一下,你的朋友圈是真的朋友圈吗?交心还是交流?深谈还是浅交?人们之间越来越疏离,却越来越在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深怕朋友圈所有人都在晒自己精彩生动的生活时,自己却闲时光里做着无用的事。
其实,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思,做个闲人,在闲时做些闲事,不为证明给谁看我过得好,不为故意演绎多彩,只好好享受属于一个人的时光,是不是比别人嘴里的自己更舒服呢?
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世界,都有很多面,卸下社会上的面具,在孤独的时候,给自己泡壶茶、煮一杯咖啡、停下来,看书也好、听音乐也好、什么都不做只思考也好,也不比为难自己去做那些众人口中的有意义的事情要没意义,带上自己的心,静静翱翔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和自己好好聊聊,也许我们会收获到许多这世界一直费尽心思想让我们懂得的道理。
引用杨绛老师的一句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这两天,苏苏以一个崭新的身份思考着:国家为什么要放假?百度了、搜狗了,其实,放假的最初意愿就是让我们在放松中拜访自己的内心,跟最真实的自己说一声:你出来吧,别胆怯,别害怕,岁月还漫长,你总会变得更好。
《白说》读后感 篇12
看完了,除了封面一切都还好。
这本是白岩松这些年来不同场合的演讲集,虽然很少看他的直播,但是看他的文字时他的音容笑貌却就在眼前。说明周围有些事物的存在对自己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由于是演讲集(虽然白岩松不承认是),难免会有两个问题:一是受众的角度不同,一是举例的重复使用,所以看过几篇后会有些不耐。开篇自己解释书名叫“白说”,就是“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的调侃。但是真的看过一遍之后的感受是白岩松真是个“求锤得锤”的实在人,因为他书中讲的一切我看过之后都已经不记得了。说一点不剩倒不是,至少感觉还在,就像喝了一杯白开水虽然没品出滋味来但是解渴啊。所以这本书的特点就是白岩松正的不能再正的价值观,以及他对生活、对国家、对未来抱有的.饱满、的乐观、的向上的希望们。这一点也深深地感染着、触动着并激励着我这个读者,也就不算白说了。
做新闻的人真的了不起,白岩松好像对各行各业好像都十分了解,并能深入下去。再有做“穹顶之下”,一片赤诚地写下《看见》的柴静;取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的孤独战士崔永元,以及之前专门做战争前线报道的张泉灵;三十年如一日《我遇见你》的敬一丹……有态度的新闻人还是受人敬佩和喜爱的。
《白说》读后感 篇13
只在电视及新闻报道中见过白岩松。之前一直不太喜欢他,总觉得这个人惺惺作态、夸夸其谈、喜欢说教。因此我是抱着批判的眼光来看这本书的。看完后,我才知道自己太武断了。
要了解一个人,就得走进他的内心,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研读他的作品,那里面的一段段文字就像一串串跳跃的音符,演绎着人内心中最真挚的情感旋律。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老白涉猎广泛,小到个人荣辱,大到家国情怀。这或许是因为他是一名资深媒体人的原因吧,新闻嘛,‘’社会种种,人生百态 ‘’。但让人惊讶的是他不仅涉猎广,所涉每个领域还很有深度。这可能就不能简单的划为职业因素了,如果没有丰富的阅历,很难把问题看得如此通透、深邃。
这本书里有一个词不得不提,“人性”。其实不管是个人荣辱,还是家国兴衰,都离不开这两个字。大如我们这个国家,不也是由十几亿个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思想的人组成的吗。
人性是复杂矛盾的!人可以在有重大灾难发生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也会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因为抢一个座位,而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拳脚相加。 不能简单的.把人分为好人和坏人,也没有绝对的好事和坏事。“彼之蜜糖,此之砒霜”,这不是一个对立的二元世界,而是一个辩证的多元世界。就像老白书里说的“活着不是非赢即输;得失不是非有即无;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进退不是非取即舍;真相不是非此即彼”!
《白说》读后感 篇14
约莫是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在某出版社到学校里摆书摊的地摊里看见了老白的《痛并快乐着》,依然清晰的记得白色封面下写着痛并快乐着几个字。翻开书,不是一上来就balabala的开讲,而是有几页十几幅照片,每幅照片下面都是一句话,或描述内容,或描述场景。深刻体会到老白是一个性情中人。果断,书买了。回家花了两个晚上读完,初次体会到在当时我看来的一种独特的思想在思考人生,从此认为老白是难得的思想隐士。
两天前,无意在书城看到老白的《白说》,果断,入手,看看在说些啥。就是这么巧,又是两晚读完,即使身体再累,熬夜,也有想要把它读完的冲动。拜托,哪里来的这么多冲动,应该说,老白在讲的事,以及困扰过他的事都是最近困扰自己的。没有标准答案,但老白以老朋友的.身份,及时的出来告诉你,这些都是要经历的,过去了,突破了,内心就平静了。太认可他的主要观点,人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追求,一旦物质上满足以后,能否寻找到信仰就成了焦虑和烦恼的源头,其实我们追求发都是内心的平静!
老白的《白说》在前半段对这些思考特别到位,尤为喜欢他讲道德经的那篇,读来之后有豁然开朗之感。白说,他说了很多,读了后很快也会忘了那些话,但留下的是曾经有过的共鸣,和寻找内心平静的另类领悟。
《白说》读后感 篇15
最近读了白岩松的一本书叫《白说》,作品是通过各个场合和公众深入的交流,以平等、自由的态度,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观,包含了其对时政、教育、改革、音乐、阅读、人生各领域的理解和看法。通过阅读此书以前对有些事情不是很理解的地方,现在好像有点理解了,今天在这里分享几个我喜欢的话题:
一、关于工作
书中提到对工作的态度:“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当然这话听起来不太“高大上”,甚至显得有些灰色,书中解释道“身在这里,还没走,守土有责;到点儿就撞钟,守时,可谓敬业‘更重要的是,还得把日常的工作撞成自己和别人的信仰”,这样一解释,这话就完全不灰色了。一个到了静静地说些放之四海而皆准话语、在有权保持沉默的年纪拒绝沉默,为依然热血有梦的人们敲鼓拨弦,尽管“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但依然向往说出个“更好点的未来”。白岩松作为一个新闻媒体人,在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体会到的是坚守,坚守一个新闻媒体人的职责,坚持说话,就算“说了白说”,可是“不说,白不说”。体现了其作为新闻人的敏感和社会责任感。
我一直特别羡慕、钦佩能在一个行业里一直坚守的人,老话常说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一往而深。现在我刚进入歌山建设这个大家庭,从事的也是质量、体系方面的工作,也算“一往而深”。我和建筑行业一直有不浅的缘分。小的时候,村人盖房子的时候,我靠搬运砖头、绑扎钢筋,还赚过不少的零花钱。长大后,村里人、亲戚朋友有很多都是干这行的,有工人、有项目承包人、有干装饰装修的、好像或多或少都和建筑行业有关系,甚至家乡的其中一大特产就是挖掘机,曾有戏言“半个上海是我们家乡的人挖出来的”,他们都是城市的建设者,都在发光发亮着。而现在我也加入了这一行中,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我要秉持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敬业精神,只要在岗位上一天,就干好这一天的工作,应尽的义务,应该承担的责任必须完成。
二、关于幸福
什么是幸福,幸福像鞋,舒不舒服自己知道;又像“百分百”的黄金,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
为什么现在的日子,物资层面越来越好了,且感觉不幸福了?这样问的人越来越多,我也经常这样感慨。书中写到这样一个概念:幸福需要三个层面的因素:物资、情感和精神;物资是基础、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现在我们吃饱了,穿暖了,但是在情感和精神上都有所欠缺,所以依然不幸福。谈到情感和精神,就是和年龄、个人、社会、国家等方方面面都有关系。
前段时间,我家小闺女去奶奶家住了一段时间,回来时跟我说,妈妈你这段时间肯定很幸福。我心里想,偶尔一段时间,不用时时刻刻照看你,是挺幸福的,嘴上却问,为什么呢?她回答道:因为我不在,你就可以开着空调,盖着棉被,躺着床上看手机,还不幸福。因为她在家我们是控制空调使用的,能不开就不开。所以我俩以为的幸福是不一样的。穷人认为有钱就是幸福,有钱人认为“钱带来的烦恼更多,责任更多”,有时候也不幸福。所有说幸福像鞋,只有自己能感觉,别人认为的幸福搁你身上就体会不到。幸福还是一种感觉,有时候一闪即逝,需要你去挖掘,发现他,感受她,才能无限的靠近它。
三、关于读书
上大学前,以为翻过了高考这座大山,前面就是春暖花开了,殊不知前面有一座又一座更大的山等着你,所谓“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好的书籍就是不断教给你,怎么积极乐观的'攀爬这一座座大山。
我们读书是读什么?读鲁迅、周作人,还是傅雷、梅里美?其实都不是。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
读书是让自己烦躁的心安静下来,你可以在书中读到你的过去、现在、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读到你心中有,而笔下无的句子时衍生的那种心有灵犀的喜悦,读到让你遇到困难能有继续前进的力量,让自己所有的疑惑、困难、不平、孤独都在书中找到答案。公司举办了的这个悦读的活动真的很好,从此悦字可以看出,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使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自己。每一本书中都蕴藏中你所期待的自己,所以祝我们的悦读越办越好,祝每个人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
《白说》读后感 篇16
提起白岩松,想必大家不会陌生,央视新闻频道著名主持人,资深媒体人。前些日子凭借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解说,又火了一把,当了回网络红人,被网友戏称为一本正经地说段子。一本正经,那是央视特色,尤其是说新闻的,不正襟危坐好像都对不起这份职业;但说段子,那可就不大容易了,得挖空心思、突显主题,又得接地气、有笑料,说白了就是让人心甘情愿地被撩,这可就是个技术活了。当今最火的段子手薛之谦曾自曝写一个段子要花上六七个小时,这还是自己闷头在家搞创作只为搏你一乐。要是真正想做好一档直播节目呢?那背后所花费的时间、耗费的精力可能要成数倍累计了。读这本《白说》时便已体会一二。
《白说》与其说是白岩松的一本自述,不如说他是在以新闻人的角度与你聊天、话家常,态度诚恳,言语平实,容易接受又发人深思。用简单的语言诉说并不简单的事是一种本领,而能撼动人心则更需要智慧。显然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日积月累的付出与努力。就拿白岩松本人来说,一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白岩松爱读书,这从他的经历中看得出,从小泡在图书馆,以书为友共度了几十年,在全家去搞“历史”的情况下,他毅然选择了从事“新闻”行业,多年后才猛然发现,其实搞“新闻”的人才最狠,其他人都在“挖”历史,而自己却是在“做”历史。二要有独特的`思维见解。白岩松曾说“一个人的价值和社会地位,跟他的不可替代性是成正比的。”不可替代性来自哪里?同一条新闻,怎么报道能抓人眼球,入木三分?同一件事情,怎么做能彰显特色,体现价值?这就要从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上做文章。三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古语说,实践出真知,此话不假。理论再好,不去实践,也只是空中楼阁、秀花枕头。唯有在困难中磨砺,在挫折中奋起,在失败中顿悟才能淌出一条通往成功的血路。四要有一流的口才表达。正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有了前面知识、思想、阅历的积淀,现在需要的就是一点“口才”的东风,借新闻人之口表述事实,还原真相,至于对错,交于观众评说。人们常用少说多做来警醒自己,但少说不等于不说,合理的诉求、善意的提醒、正确的引导都需要平等地沟通、有效地表达、深入地交流。而媒体人要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报道让这个世界变得好一点、更好一点。
此外,还是想说下关于阅读的事。《白说》里白岩松提到了成长道路上影响他最大的三本书。一是少年时期读的《朦胧诗选》。通过那些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字表达,与诗歌碰撞共鸣,开启了心灵之门。二是青年时期读的《曾国藩》。通过与别人的对话,读别人的故事,也跟自己对话,丰富自己的人生。三是壮年时期读的《道德经》。让人到中年的他豁然开朗,内心更加平静。对于我自己,近年来也有两本书帮助颇大。一本是几年前在豆瓣上偶然遇见的meiya的《慢慢来,一切都还来得及》。让那时正处于迷茫混沌中的我理清了方向,重拾了信心。也让我明白,只要你愿意启程,不论30、40,都不算晚,都可以通过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让人生多些精彩记忆。另一本是今年年初微博网友推荐的梭罗的《瓦尔登湖》。每当焦躁不安、情绪难抑之时,都会想起许多年前宁静美丽的瓦尔登湖畔,那个尽情享受天地灵气,与大自然拥抱共舞的身影,当你把自己置身其中,心灵也就不自觉得到净化,内心自然而然回归平静。
最后,就引用《白说》里这段话来做个结尾吧。想来,阅读的作用大抵也应如此:它帮你打开世界,带你走出自己狭窄的空间;它与你的情绪产生共鸣,陪伴你度过一段时光,让你品味出无用为大用的乐趣;它带你面对内心,面对人性,面对生命;它还可以提供智慧、抚慰和解决之道,在你行走艰难时,为无门之处开门,让无光之处有光。
愿我们都能用书籍之光照亮人生之路,让我们在未来闪亮登场。
《白说》读后感 篇17
这次寒假有幸拜读了白岩松的《白说》。说实话,里面的章节很多,有很多的内容我感觉我还是没能完全读懂,我想我何时完全读懂了这本书,我才算是升华了吧。我想,其中有些章节我是看得很透彻的,下面我就这几个我印象深刻的地方谈谈我的感受吧。
第一个地方是“能面对平淡就是不平淡”。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内心为之一震,这解决了困惑我已久的难题。我想教师这个职业每天的生活是相对平淡的,和职场每天充满着挑战有着极大的不同。有的内容也许会重复很多次的教,教得久了有时候自己也会迷茫。而生活也是每天两点一线,家和学校。日子久了,总觉得需要点味道。甚至会想我需要的真的是这样的生活吗?有的题目为什么讲了N遍学生还是不会。是否这样的生活还要过很多年。答案是否定的。其实在平淡的生活中生活着才是最真实的。白岩松说:老公在看电视,夫人在织毛衣,孩子在写作业,一晚上没多少话,到点儿热水泡脚,洗洗睡了。这样的状态是四五十岁人的最幸福的状态。真实的人生不会每天充满浪漫,每天充满挑战。工作岗位也是一样的,大多数时候是在默默做一些平淡的小事。这种平淡就是接受平淡,就是接受生活的真相。教师岗位也是如此,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是平淡中显珍贵,也许对我们而言是极易掌握得知识,但对不同的孩子们而言却吸收程度不同。我们虽然在每天重复着教书,但我们也同时在育人,这样的工作看似平淡但又及其不平淡。梅西和C罗之所以有今天的江湖地位,是因为每天忍受着极其枯燥的生活。不停训练,不抽烟,不喝酒,早睡早起......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活得认真。
第二个地方是“讲故事的技术核心”。白岩松说:“做一个十分钟的节目,就要按照十分钟的体量做采访,如果过度开采,做成分钟节目的采访量了,后期就很难再做减法。可是一个二十分钟的节目,采回来的素材只能支撑五分钟,剩下的十五分钟怎么办?注水吗?所以干我们这行的,永远要思考一个“奶粉和水”的问题:全是奶粉,太浓;全是水,就是假冒伪劣。什么情况下最好喝?得调配合适的比例。”他说的这段话感觉就在说我们教育界的事情,我们每一堂课应该上多少新课,每节课分配给我们老师是多少时间,我们准备的内容是多少,分配给学生的时间是多少,这些说的不就是奶粉和水的调和比例吗?所以做新闻的人,只有对版面和节目时长有充分的了解,才会有“节奏”上的把握。除了常规因素,还有很多非常规因素。比如,三分钟的节目,理论上能容纳九百字的内容。可是当你真的'老老实实写出九百字,最后会发现时长超了,九百字要三分半钟才能播完。为什么?文字转换成语言的时候,还会无形中添加很多非文字因素。所以仔细算下来,三分钟的节目只能容纳大约八百字。现在随着推特、微博的普及,全世界新闻的平均字数是七百字,还有继续减少的趋势。所以如果只停留在表面是不可能知道这么多的,这是长期训练的结果。而我们教师如何能够准确地把握课堂的节奏呢?现在想想是不是同样的道理啊!
第三个地方是“大成若缺”。白岩松写道: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蒋丞稷实现了短道游泳的两个重大突破,全是第四名,算是“铁牌”吧。但那已是亚洲男子离游泳领奖台最近的一次。记者采访他,问他有没有遗憾,蒋丞稷的回答太棒了,他说“缺陷也是一种美”。是的,缺陷也是一种美,缺陷是完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凡事都追求极致,这个极致存在吗?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生就是遵循着一条曲折、循环、不断向前的路径。在不完美的生活中,我们格外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让内心得到舒缓和解压,回归到正常的日子当中。现实社会中,有很多孩子从小就没有拥有这种思想,所以才会造成抑郁症的增多以及学生跳楼事件的产生。无论是作为老师也好,还是作为家长,我们都应该让孩子们从小认清生活的本质,那就是人生本来就不会达到极致完美的状态的。我们所有人都要接受这种状态,并且要善于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人生中的不完美。也即是说从小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然后认清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而我们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解决问题,这就构成了我们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以上就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个人的一些感悟。在我现在的年龄还未能读懂书的全部,我想我会再过几年再次细品这本书,到那时的感悟想必与现在会略有些区别吧。特别真实的一本书,特别敢说和直说的白岩松,他让我从各个角度看到了人生百态。《白说》下次再会啦!
《白说》读后感 篇18
你“白说”,我不白看,一直觉得白岩松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事实也是如此。记得高中时语文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放白岩松主持的《感动中国》,每一次都会感动的想流泪,却总因在课堂上不好意思只能忍着,《感动中国》之所以感动,不仅仅是因为主人公们那一颗乐于奉献,乐于助人的赤诚之心,更是因为在这个追求利益的时代,能把自己的一生都安在他人与社会之上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当我们那颗躁动的心看到荧幕上的一幕幕的时候,总会感动得稀里糊涂,在感动的同时,我们更应有些许感悟。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标题党”开始流行起来,很多的新闻媒体都会用特夸张的标题来吸引流量,然而内容却与标题相差了齐天大圣的一个跟斗,是什么催生了这种现象呢,是时代的快节奏?是同行的激烈竞争?还是作者的'利益熏心?归根结底,还是与我们个人息息相关。新闻媒体,做为公民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就应秉承着务真求实的精神,所以“标题党”已经没有资格去做一名新闻人了,如果把社会比做一颗大树,那么,新闻媒体就相当于啄木鸟,应及时发现并反馈各种问题,新闻媒体已不仅仅是报道时事这么简单了,更肩负着监督社会的责任,所以,新闻媒体也是任重道远,不可儿戏。
每一个时代里,优秀的人都是独立的。白老师做为一名新闻人,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我相信很不容易,能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找个地方从头开始,有几人能做到,能在时代的激流中说别人不敢说的话,需要多大的勇气,白老师走过的路,看过的书,读过的人,赏过的风景,我相信比我吃过的盐米还多,我相信,也正是如此,白老师才会把人与社会,过去与当下乃至未来看得如此透彻。不求做一个正义的人,只求不被邪恶侵蚀。最近“江歌刘鑫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我也去了解了个大概,不细说,讲讲我的一些想法,不得不说,江歌是个好女孩,闺蜜有难,鼎力相助,谁都想要这样的朋友,可惜,命运总爱捉弄好人,也不知道那男的是怎样的丧心病狂,即使是对一个嫉恶如仇的人,我想正常人也很难去连捅十刀吧,做为好朋友好闺蜜,为什么江歌遇难刘鑫能无动于衷,是害怕,还是这人心底下天生的自私冷漠与无情,不得而知,更让人心寒的是事后的表现,背负着一条人命还能活的那么心安理得,毫无愧疚,难怪网络大军想人人伐而诛之,对于凶手渣男,网络更是发起了什么签名判死刑的活动,我也没仔细看,有好几个同学都大义凛然的签了名,我觉得,不必这样,法律自会制裁,如果渣男被判死刑,那是他罪有应得,但是就签名这个来说,此时我们是大义凛然,但仔细想想,当渣男被处决时,我们签名的每个人是不是都相当于一个凶手了,这跟真正的凶手又有什么区别,我想区别应该是他杀的是好人,我们杀的是坏人了,但都是杀人,这其中的区别又是他是直接动手,我们是间接动手。其实我们没必要打着正义的旗号去谋杀另一个人,即使那个人罪有应得,既然是罪有应得,那就交给法律制裁吧。希望法律能尽早还给江歌一个公道,也希望天底下每一个好人都平安无事,坏人早遭天谴。
《白说》读后感 篇19
许多年前读过白岩松的几本书,《痛并快乐着》、《幸福了吗》……对于他的写作风格很是喜欢。白岩松,一个中央电视台的资深的主持人,做过等许多节目——《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熟悉的音乐,熟悉的声音,伴随我的童年,影响我的一生。白岩松可以说是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主持人作家,没有之一。
读《白说》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今年年初母亲身体出现状况,需要我带她去哈尔滨,由于是晚上的火车,母亲上车后早早的就休息了,而我心理面一直惦记着母亲的身体情况却怎么的.也睡不着,于是拿出手机来看,在阅读软件里搜索时,一个名字在我眼前出现——《白说》,这个书名起的太抓人眼球了,而白岩松自己是这样解释的——“我姓白,所以这本书叫《白说》。其实,不管我姓什么。这本书都该叫《白说》。”
《白说》一共六部分,代序、岁月、价值、沟通、态度和时代。读每一部分都像过电影一样,画面感真的很强。也许是年纪大了,再读白岩松的书就不会像年轻的时候读书那样只为了文字而读书,读书的速度也很快,如今读这本《白说》,每读完一篇总是要停下来思考,思考文字带给我的大量信息,思考书中的一些与自己切身有感的东西。岁月是一个人活下去的理由,价值是一个人活着的意义,沟通是一个人社会存在感,态度是一个人活着的基础,时代是一个人生存的环境。
《白说》说的都是身边的事,说的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说的是你、是他也是我,白说吗?不白说,既然说了,就痛快的说说。说了,就不白说,就像书中后序说的一样——“说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白说》读后感 篇20
一本好书,值得慢慢品味。在这匆匆岁月中,在这茫茫人海中,有多少人会静下心来慢慢品味一本书。
《白说》这本书是一把心灵的钥匙,打开我心灵的大门,引发我的思考。问问心灵深处的自己,与自己对话。
做点无用的事。“手机阻止了无聊,也阻止了无聊所能够带来的好处。”
现在的社会总是匆匆忙忙,每个人都冲着一个目标去,很少有人看看沿路的.风景。人的一身很短暂,为什么一定要把时间花在照相上,而不是用眼睛把风景留在记忆里,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当我们失去了无聊的时间时,也就消失了天马行空的创意。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可能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给你不一样的影响。
“人生如茶需慢品,岁月似歌要静听”,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学会静下心来做事,不要那么焦虑,你做好眼前的事,将来就会出结果。
一杯茶,一本书,在感到迷茫,感到无助的时候给自己一点空间,去思考,去拯救,去热爱你现在所做的事。
《白说》读后感 篇21
这本书蕴含了许许多多的哲理,比起一味地灌鸡汤,这会更真实,以一位中年主持人的角度向十几岁少年的我们展开叙述。
我们还小,但又不小,矛盾很多,问题很多。十几岁的心境还不成熟,可能我们无法完全理解这本书的全部,但是这个向导一般的存在就如书中所言:“阅读的作用,在于打动你引发你的共鸣,继而塑造你”
我想,这是这本书对我的意义所在。
阅读每一章每一字,总有打动我的地方。“文学停止之处,音乐开始了”对我茫然学习古典乐器的意义有了诠释,我身边没有过这样的人,但是我在书中找到了与我产生思想共鸣的人,就在那一瞬间。
我们生活在一个颇有压力的年代,向着阳光,向着未来。凌晨一点灯火未熄,或许我们对此痛苦不已,或者是麻木无感。但我觉得,未来的我一定会感谢现在的`自己。也像书中所说:“人们好像最幸福的事也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十分美好。”
我不理解,也许未来的我给我更完美的诠释。
一本好书难得,相信这本书有与你同在思维舞台上共舞的瞬间。
【《白说》读后感】相关文章:
表白说的话07-27
白说读后感09-29
《白说》读后感07-22
白说读后感08-18
白说读后感4篇10-06
白说读后感15篇11-05
白说读后感(15篇)11-05
《白说》读后感4篇10-02
白说读后感8篇09-29
白说读后感(8篇)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