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观后感>《百鸟朝凤》的观后感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

时间:2022-05-31 17:00:12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精选21篇)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百鸟朝凤》的观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精选21篇)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 篇1

  这是一条弯曲的河流,河面宽广。河边长着高高的芦苇,风一吹,芦苇跳舞一样摆了起来,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河岸上站着一个少年,他上穿蓝白条纹的圆领短袖,下着深蓝色长裤,两一腿微微叉一开,双手拿着一根一人长的苇杆。苇杆一头含在少年的嘴里,一头浅浅的斜斜的探一入水面。少年蹙着眉,双眼死死地盯着水面,深深地呼出一口气,开始吸起水来。他圆一鼓一鼓的脸颊渐渐瘪了下去,凹成了两个小坑,水面也随着苇杆的.抖动,荡起了一圈圈的波纹……

  突然,少年停了下来,扔下苇杆,双手合十,小心翼翼地往手里吐出了一口水。看着那口水,他高兴地大喊:“我吸上来了!我吸上来了!!”他一下子跑回了师傅家,大声对师傅说:“师傅,我吸上来了!”结果,师傅却又给了他一根两倍长的苇杆。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我自己,我总是做一会儿作业就想玩,干一会儿家务就叫累,上一个兴趣班,一开始兴致勃勃,等觉得有难度了就想放弃。吸水这么枯燥的事,如果我是他,我一定吸了一分钟就不干了,而他为了这一口水却实实足足吸了十天。想到这里,我觉得他真的很能坚持,他一定会成功!

  后来,无论是狂风暴雨,还是烈日骄一陽一,他都日夜不停地练一习一吸水。虽然他不是天赋最好的学生,但他的坚持和实干得到了师傅的肯定,他最后成为了《百鸟朝凤》唯一的传人。

  电影看完了,少年吸水的画面却一直印在我脑海,时时提醒我:要坚持才会成功!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 篇2

  "历史就是这么残酷,时代,是它最锋利,有效的一把刀!每个人要试图让时代改变自己,当时代把你的一切摧毁,不要奇怪,不要为之而愤怒,绝望。"

  今天,我和我的朋友一起去看了一部电影——《百鸟朝凤》,它是一部艺术片的片名,也是一个唢呐乐曲的名字,而这个故事,就是和唢呐有关的。

  唢呐,我相信这个词现在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了。有些人听说过,但是不知道它是什么。这个电影讲述了一个艺术的流行和衰落,一个艺术家坚守艺术直到死亡,新一代人放弃自己原坚持的艺术,信念的故事。

  我觉得这个片子之所以是艺术片,不是因为它好看,而是因为这个片子很值得让人思考。它的每一个细节,都讲述了道理,还让人产生联想,更深一个层次的思考——"联想思考",每一个片段都是这样。

  游天明的爸爸很想学唢呐,可是,他小时候没人收他。游天明和他爸爸去拜焦三爷为师学唢呐的时候,焦三爷让他用一根芦苇管把一瓢水吸上,他吸不上,他爸爸说游天明肺活量很足,就要他大叫,以让焦三爷收下他这个徒弟,游天明的爸爸看他不叫,就抡起水瓢,打了他一顿,边打边喊:"叫呀!"大家可能会想,他爸爸不应该这样,逼着他学唢呐,逼着他大叫。但是我觉得他爸爸是为了他好,当时吹唢呐的人很有社会地位,也很赚钱(在乡下),再严格的评判也还是强迫他接受自己的观点而已。

  每个爸爸有时候总会有那么一点点认为自己说的,做的都是有道理的,都会有一点强迫孩子选择自己为他选择的一条道路,可这个片段可不止说明了这一点点东西。

  这个片段还体现出了学习一门艺术的困难,警示着我们要保护快灭绝的艺术,世世代代的艺术家呕心沥血把它们传承下,不能辜负他们的心血。但现实却表明,时代辜负了他们的心血,因为时代在不停的进步,永无止境。这个片段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艺术家的德高望重,别人对他是毕恭毕敬,就算他没有权利,没有钱,要不然为什么叫"拜师",从这个"拜"字里面就可以读出。还有为什么他爸爸要想尽办法不惜打自己儿子让老师收下他,不可能让你说收你就收你的。这就是艺术家的本领带的地位。

  这就是我所看到的一个片段悟出的东西,也许比读一个成语懂得东西还多吧!

  我觉得看艺术片光看它的故事不行,看它所讲的道理也还不够,要把片段从几个角度分成几部分,在往下细分,你所想到的`东西也许导演都不会想到他拍这个片段还有这一层意思,这就是我所说的"联想思考"

  这部电影很好看,它不光让人们产生了思考,它还感人肺腑。导演的拍摄手法很巧妙,通过焦三爷的外冷内热的性格让人们体会到了一个老人强硬的外表底下一个不一样的面貌——一个无奈,可怜的老匠人。

  什么带了这些,艺术的衰老,老艺术家的无奈?

  ——时代。

  时代在演变,人们在变化,当时有一些人没有自己的观念,别人喜欢什么,自己就喜欢什么,说难听一点,就是墙头草,两边倒嘛。最开始,一些人喜欢这个东西,慢慢的,一些有名气的人也喜欢了这个东西,然后,喜欢这个东西的潮流就像传染病一样展开了。其实,有一大部分人他们根本就不喜欢这个东西,只不过别人喜欢了,他一看,竟然他们都喜欢,那我也就喜欢吧!就是因为这一些人,中国的传统化才会衰败。不过,这也是必然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人反而促进了中国化的发展。如果每一个人都像焦三爷一样要守护古老的传统的话,我们有可能还存活在原始时代,要么,就被灭国了。是创新推动了时代,而唢呐,也是那个时代的创新。

  为什么那些快要灭绝的艺术的艺术家认为大家很应该守护自己的艺术?把他们的思想挖掘到深处,有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觉得如果放弃古老的艺术很不道德。像我前面说的,怕辜负了老艺术家的艰苦。我现在试着从我自己的角度评判一下在道德上他们对不对。

  为什么现在不是满大街都是骗子?因为骗人是不对的。为什么骗人是不对的?因为骗人违反了道德。你的脑海里是不是马上就会浮现这个答案?但今天,我要把这个问题更深入的去理解一下。道德是什么?道德只是一个被普遍化的观点,大家都认同它,道德是老祖先总结下他们认为对的东西。形成大众的共识。这么说那些艺术家做的决策是完全对的咯,其实,不对也不错。如果光是你古老乐器霸占了所有的地方,新的东西不就没饭吃了吗?有时候道德是冲突的,就不能完全按照道德办事啦。所以,由此我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那些没有主见的人,反而是推动时代快速发展的人。一个人发明了一个东西或一门宗教,一种思想……正是因为有这些人,才使得一个人的发明,创造被普及在大众的范围。两个力量均衡,时代的进度才会提高。

  借用我最喜欢的知识脱口秀主持人罗振宇的一句话:"我读名人传记,不是为了能从他们身上学点什么,学不到的,时代在变化。读名人传记是了解那个时代最快的方式。""看艺术电影不是为了好看,它不大好看,但看看艺术电影是了解一个时代的一方面的最透彻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这部电影。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 篇3

  5月23日晚,东青山西同志们一起学习了电影《百鸟朝凤》,观后内心波澜,久难平静。当民间艺术遭遇现代科技,珍贵艺术逐渐被遗忘;当传统文化遭遇信息时代,文化精神不再受重视,身为炎黄子孙,身为民族的接班人,该作何思考?又该如何应对?

  感中华师承文化

  真正的老师,会把毕生所学,毫无保留、绝对无私地传授给学生;而真正的学生,则会谦卑受教,不惜一切代价,不计个人得失,继师之志,将老师所教发扬光大。电影里,焦老师是这样的老师,天鸣是这样的学生。以身作则,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尊师重道,传承道统,是学生的本分。有好的老师和好的学生,如此一脉相承,才会有好的教育。电影中,针对天鸣的疑惑,焦老师叮嘱他说:别盯着手里的那几张票子,得盯着手里的唢呐;天鸣在人群中迷失,焦老师一句话,唤醒梦中人;临去世时,焦老师依然不忘唢呐的传承:我卖牛不是为了看病,是为了你把唢呐传下去。在焦老师那里,唢呐的'价值超过了金钱的价值,唢呐的重量超过了自己生命的重量。唯有这样的情怀和热爱,唯有超脱了利益的桎梏,真正的教育才能落实,文化的真正精神方能得以传承。

  另外,对焦老师选择学生的原则与标准,印象深刻。相比于聪明,更注重德行,因为德行才能真正让让师者放心,让一个人走得长远。独具慧眼,善于识人,才能选对接班人,这也应是一位老师必备的能力。

  民间艺术传承之困

  时代浪潮滚滚而来,浪潮中夹杂着利益的诱惑、信息的爆炸以及科技的"权威"。电影中,面对如此浪潮,师徒二人显然因势单力薄,完全招架不住了。人们对于唢呐匠越发的不重视,相比于唢呐老套的表演形式,人们更喜欢看美女,听流行音乐。不是唢呐落伍了,唢呐还是那个唢呐,只不过是世道变了,人心变了。世道变得利益至上,人心变得浮躁不堪。唢呐是一门艺术,浮躁的时代下浮躁的人们,哪还有心思欣赏这唢呐?不再像以前那个时候,婚丧嫁娶,首先重视的是唢呐,人们的眼神中透着敬畏,仿佛唢呐发出的每一个音符都是那么神圣,过世的老人,如果能配得上《百鸟朝凤》,则代表着他德行厚重,功德圆满。于是,唢呐不是简单的乐器,成了老百姓的一种精神寄托,甚至是一种信仰!世代延传,这种信念便约定俗成,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就是这几百年的传统啊,面对现代化浪潮的巨大冲击,竟然显得如此"弱不禁风",时代发展,新旧交替,本是无可厚非,但在这巨变和聚变中,人们是否丢失了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呢?

  传统,传承正统。正统代表着正直、正义和正气,正统不存,便难怪社会有不正之风了。艺术是表现形式、表达手法,是一个民族文化核心和灵魂的外现。艺术的形式与技艺丢了不可怕,可以通过刻苦学习,重新找回来;但支撑艺术长久流传的文艺精神、文艺灵魂一旦丢失,便意味着这类艺术正统的丢失。而"民艺论"定文化,古往今来,民间艺术一直离老百姓最近,区别于宫廷或贵族艺术,它们起到了极大的教化大众百姓、影响社会风气以及塑造民间文化的作用。以"评书"(又称"说书")为例,这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评古论今,演绎人生,在嬉笑中辨清是非,在怒骂中阐释大道,在中国民间非常喜闻乐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老百姓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网上有一段关于"陕北说书"的文字,可令我们感受一二:

  "每逢说书,村里男女老少都要围坐在一孔窑洞里。说书人摇头晃脑,指手画脚,嘻笑怒骂,表情夸张,时而扮男,时而扮女,幽默滑稽,令人目不暇接,啼笑不止。说到高潮时,场内不时爆发出哄堂大笑,整个窑洞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说到悲苦时,艺人声音嘶哑,如泣如诉,声泪俱下,听众也往往情不自禁,泪流满面,再加上弦音低沉,似断非断,悲从中来,整个书场无人不悲、无人不恸。小时候,我常常坐在人堆里,听那些盲人艺人说书。前面往往加一段"小段子",然后才开正本。如《五女兴唐传》、《薛仁贵征西》、《乌鸦告状》等,常常听得我如痴如醉,仿佛身临其境,久久不愿离去。"

  而今,民间艺术受时代冲击,民艺精神受世人冷落,民间技艺找不到接班人。民间艺术传承之困,如何突围?

  在危机中寻得转机

  《百鸟朝凤》这部电影,给每个中国人留下了一个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民间艺术、民族文化如何传承。这是个很重要的课题,亦是一项大工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民艺代表着一个民族的风骨,把根留住,把风骨保存,是每个炎黄子孙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有继承才有传承,有传承才有文明。只有深深扎根于中华五千年优秀历史文化中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也就是说,民族的文化、文艺里的核心永远不能丢。而若要继承,则有赖于"师承",中国的师承文化,老师超脱利益,传授的是"心法";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技艺,更是老师身上的精神与热爱。唯有这一份信仰,才能使文化、文艺得以继承和传承。

  文化在于转化。时代在变化,民间艺术如果始终保守陈旧,不主动适应时代变化,则必将被淘汰。因此,民间艺术需要应时代特点,主动调整创新,满足并引领当代人的需求,给民族文艺赋予新内涵。当今世界是开放的,民艺也要主动向世界敞开大门,以更宽广的视野和胸怀,学习新元素、新理念和新思路,并借助科学技术的有利工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建造中华民族伟大事业。

  民众意识觉醒。空有民间艺术艺人们的坚守,得不到民众的响应,也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人们在信息大爆炸中逐渐被淹没而迷失方向,亟需心灵的归宿,精神的寄托。人心浮躁,世风日下是危机,危机背后定有转机。人们需要民间艺术、民族文化的滋养,这也是民间艺术重新发扬光大的大好时机。民众意识觉醒了,民间艺术的春天便不再遥远。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 篇4

  《百鸟朝凤》讲的是唢呐匠的故事。唢呐作为一种中国乐器,是古时候的礼制的延续。红白喜事,不同场合、不同社会地位,排场和所奏曲目也不同。普通人家过世,吹四台,富贵人家吹八台,而德高望重者过世才可吹奏“百鸟朝凤”——一首难度高、气势浑厚的大悲之乐。

  电影开始时的1983年,还是唢呐匠备受尊重的年代。但与其说尊重的唢呐匠,不如说尊重的是“礼”,那时候的婚礼请唢呐班来演奏,是要对唢呐师行迎师礼的。主角焦三,就是这样一位备受尊重的唢呐匠。因为在无双镇,只有他的焦家班会吹“百鸟朝凤”。

  但焦师傅逐渐老去,他需要把手艺传给一个“把唢呐吹进骨头缝儿”里的人。这个人就是他刚收的小徒弟,游天鸣。游天鸣十几岁到焦师傅家,从吸水学起,到学会用唢呐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种鸟叫,最终二十几岁学成“百鸟朝凤”,从师傅手中接过焦家班,自立门户为游家班。

  游天鸣自立门户应该是在1995年左右,那时候改革开放已经十几年了,全国都在搞经济建设,大家一致向“钱”看。老辈儿的规矩,婚礼丧礼的礼制,都没人在意了。唢呐匠作为礼制产物,自然也不再有当初的江湖地位。游鸿明自立门户后的第一次活儿,是小学同学的婚礼。演奏时的太师椅变成了长板凳,入门时的迎师礼变成了大红包。导演用钞票,展现了物质对精神的侵蚀。

  有人看过电影后说备受鼓励,要开始保护民族文化,复兴民族文化。我当然不否认这点,唢呐是非常有特色的中国民俗乐器,更不用说背后的礼制曾经是非常先进的国家、社会制度。但看过电影中令我感触颇深,几次落泪的不是因为这是中国的文化,而是我看到当一个人心中有了“应该怎样”的信念的时候他的人生状态有什么不同。

  如果你准备去看这部电影,你不要想着这是一部拍中国唢呐匠的电影。你可以把唢呐换成小提琴,换成油画笔,甚至换成寿司。不要去挖掘“民族”的东西,不要去从唢呐中找“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就仅仅是看一个人喜欢一个东西喜欢到极致,是一种什么状态。

  电影中两个场景触动我最深,恰好体现了这种匠人和个人的精神。

  第一个场景,是游天鸣和小师弟蓝玉在草房里睡着了不慎失火。天鸣从火中抢出了师弟的唢呐,但火势太大,天鸣来不及拿自己的唢呐。焦师傅闻声赶来,看到天鸣手中空无一物,蓝玉手里的唢呐完好无损,愤怒难忍给了天鸣一个耳光,厉声说道:“告诉你的唢呐离口不离手,唢呐呢!”天鸣老实不敢说话,蓝玉见状向师傅解释到,自己的唢呐是天鸣从火力抢回来的。焦师傅听完便消了气。

  这里面的道理是:手艺人要把自己的事儿当成事儿。重要的不是唢呐在不在,而是是否把唢呐当回事,唢呐匠不把唢呐当回事儿,就是不把自己当回事儿。回到真实生活中看看,不成事儿的人,都是不把自己做的事当回事儿,又埋怨别人不把自己当回事儿。举个最显而易见的.例子:服务员。很多服务员自己就瞧不起自己做的工作,觉得服务员低人一等,于是对待工作也不较真,对待客人也不热情。于是恶性循环,客人看到服务员这么“牛逼”,也开始较上劲来。举个截然不同的例子:在日本便利店,如果找零有硬币,服务员给顾客钱的时候会把一只手放在顾客手的下面,防止万一硬币掉落顾客不方便。你说,我是尊重一个把硬币扔在桌子上的服务员,还是尊重把手放在顾客手下的服务员?

  第二个场景,是游天鸣第一次赚钱后到师傅家。师徒俩酒过三巡,焦三起了兴致,拿起唢呐开始即兴吹奏。情绪所至,唢呐吹得也动人。酒醉后的焦三在睡着前说了一句话:“唢呐不是吹给别人的,是吹给自己的。”

  如果非让我在整部电影中选一句“金句”,我一定选焦三说的这句。虽然有点俗气,但这句话代表了人而为人的最高追求。这也是为什么我不想让大家把这部电影当成倡导民族文化的电影,因为民族是狭隘的,人性才是广阔的。这句话重要的原因有两点:1、你喜欢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要获得别人的认同。2、你不喜欢或认为没价值的东西,不一定对别人没价值。这是焦三在醉酒时说出的话,却是最清醒的一句话。醒来后的焦三,开始为唢呐的没落苦闷。吹给自己的唢呐,成了酒后空谈,这才是唢呐没落的真正原因。如果这唢呐是吹给自己的,那便不该沦为“礼制”的工具,不该以他人认可、尊重为评价标准。唢呐的没落,在于焦三只有在醉酒时才为自己吹奏唢呐,其他的时候要么是为了红白喜事,要么是为了传艺。而那些真正传世的音乐,无一不是为了表达个人的情绪,却激荡了万千感同身受的人们。

  电影最终以焦三的病逝结束。在焦三行将就木时,他跟游天鸣说:“我死了,给我吹四台就行。”游天鸣说:“我给您吹百鸟朝凤。”焦三说:“使不得,使不得。”为什么使不得?因为心中有敬畏。这敬畏,源于悬在头顶心间的“百鸟朝凤”。这份敬畏让我感叹,若人人心中皆有一份敬畏,至少不至于公德沦丧至今;当也让我感伤,因为这份敬畏,焦三原封不动的传承唢呐匠的规矩,却没能从这份敬畏中走出崭新的灵魂,没能让悦耳的唢呐吹奏出新世界的心声,彻底禁声于一片嘈杂。

  推荐这部电影。是希望我们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唢呐,并记着,唢呐是吹给自己的。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 篇5

  看了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就是:沉重、压抑、无奈。

  电影最后,游天鸣一个人站在焦三爷坟头吹奏《百鸟朝凤》的情节,我实在是没忍住,哭了。影片结束后,发现居然有四分之三的人没有立即起身离场,我仔细观察了一下来看这部电影的观众,年龄多是80后、90初的观众,女性观众占60%,男性观众占40%,一半以上的女性观众都还沉浸在电影情绪中没回过神,抹着眼泪,一半的男性面露沉重,看着抹着眼泪的女生。个人认为能生出这样的情绪来的大多都是有过类似亲身体验和感触的人。

  我生长在四川农村,白事在中国农村是一件特别浓重的事,在我们老家也一样,哪家有丧事就会请到“道士”到家里做“度亡道场”。四川那种民间“道士”并不是真正的道士,(对于他们来说这只是一门手艺)是一种佛、道、巫(地方民间信仰崇拜)融合的产物。这些“道士”确切来说是术士,正真的僧、道(出家)他们是要遵守清规戒律的,并且长住寺庙、道观中…这些术士在民间多是家族、师徒相传、无任何清规戒律…佛道的金典多数人是一无所知。他们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念经超度,同时兼乐手,受到川剧的影响,伴奏乐器也都是川剧里常用的几种乐器: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唢呐。其中打鼓的是指挥,其他人演奏完全看他的手势。道场,是四川人对死者奠祭规格的量度。《百鸟朝凤》里讲的陕西一带丧事操办分为4台、八台和最高级别《百鸟朝凤》,和电影里一样,我们老家道场也分类,分类标准主要是看价钱,由价钱来制定相应的“套餐”。一般百姓,做一天道场算是尽了孝子的心;有钱人家老人归天,做三日、五日、七日的道场是常有的。

  除了请道士到家来做道场,丧事中还有一个仪式感特别强的环节,就是“抬棺”,农村流行土葬,我们川渝一带丘陵土坡,道路难行,由八个壮汉将棺材架起来,必须通过喊号子来统一节奏,丧葬号子节奏缓慢、旋律悲伤,八个人前后呼应,声音却能响彻山谷。让所有送葬的人们无一不为之动容的。

  还有一种号子,仅存在我的儿时记忆当中,十岁以后就再也没听到过了。离我家不远的山头上有个石场,平常在院子里玩耍都能听到石场里传出的号子声,按照我们川渝一带号子的分类,这个应该是石工号子。石工号子铿锵有力,节奏轻快,旋律简单,琅琅上口!

  以上三种文化,如今在我们老家呈现三种不同的状态。

  “道士”这个职业得到的很好的传承和发展,我的爷爷奶奶外婆都在大前年前年去年相继离世,我亲自参与了三次丧事。大前年爷爷的道场和去年外婆的道场上就有了很大的发展。加入了很多新鲜的项目,还引进了一些先进设备。我在他们空闲的.时候做了一些了解,他们多是家族继承、师徒相传。首先是传承:第一:经文;他们要熟背丧葬里会用到的所有经文,我也大致翻看了一下,大约五经书,每本约150页左右,要求吐字清晰,语速要快。第二、乐器;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唢呐这几种常用的乐器必须熟练,二胡、笛、箫、笙等也必须会吹弹那几首丧葬上常用到的曲子。第三、毛笔字;帮丧家抄写经文,一手好字代表了他们“道士”的职业基本素养,我亲眼看到一位“道士”随身携带《王羲之兰亭序毛笔字帖》,空余的时候便拿出来逐字逐笔的研究着,十分刻苦,而他的学历仅仅只是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第四:写祭文;“道士”根据丧家家属提供亡人的生辰八字,一生经历,写一篇感天动地的祭文,要求极高,我觉得我们如今的高考高分作文也未见得比他们写的出彩。由于他们这个行业是没有固定团队的,所以以上四点要求非常严格,你必须全部掌握甚至精通,过程和《百鸟朝凤》里一样,基础功的学习是严苛而枯燥乏味的,当你学成之后,你的师傅觉得你可以出师另立门户的时候,也会搞个仪式,师傅会请到当地所有的道士以及德高望重的老人来进行考核,众人来评定你是否够格出师。其次是发展,他们会到各地进行学习观摩,还有四川一带的丧葬从业者每年都会约定俗成的相聚青城山,进行行业探讨,互相学习进步。所以“道士”这个职业在我们老家发展的很好,个个收入不菲,这两年不断看到有年轻面孔出现在这个行业当中,总归让人看起来是有希望的。

  “抬棺”不容乐观,抬棺材的人我们称之为“抬棺匠”,他们不像“道士”一样是职业的,“抬棺匠”一般都是乡邻来进行帮忙的。如今年轻人基本都外出打工了,农村只留下老人和小孩,已经没有了劳动力,大前年我爷爷下葬的时候,只请到六位会喊号子的“抬棺匠”,平均年龄应该有五六十岁了吧,抬棺必须是8个人以上,还差两个怎么办,四处找人,好不容易找到两个看起来比较壮实大爷,还不会喊号子,现教现学!去年外婆下葬的时候,由于外婆住在镇上,坟修在二十里外的村子里,道路遥远,8个“抬棺匠”肯定是抬不到的,所以就想着找两拨人换着来抬,这就需要16个“抬棺匠”,想法自然是好的,可是想想爷爷下葬凑齐8个人都那么难,何况16个人的队伍,因为这个事儿家里还闹出了些许的不愉快,甚至商量着要去另一个县城请一拨“抬棺匠”来帮忙。“抬棺匠”他是义务的,农村人向来都爱相互帮忙,为自己今后谋善谋德。但是这“抬棺匠”没有收益便没人继承。那抬棺的大梁都已被老人们拱了起来,那悲凉的“抬棺号子”更是无人传唱。

  “石工号子”已经绝唱!我家附近的石场早已树木繁盛,没人在开采石头,即便需要开采石头,也无“石工号子”的用武之地!

  “抬棺号子”和“石工号子”应该算是我最早接触的音乐方式。而如今我只能模糊的记得旋律,那个旋律在我听来是动人的,想要再次听到却是太难!在我学习音乐之后就不曾停止想要将他们记录保存下来,但是这却也不是一样容易的事情,心不甘情不愿却也无可奈何!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 篇6

  以往在电视上看音乐节目时,见到民乐演出,大都抱着一种不屑一顾的心态。在我看来,民乐多半是那无止尽的喧闹抑或是沉闷单调的空乏。但在看完《百鸟朝凤》这部影片后,我对民乐的态度不似从前。

  游天鸣十三岁那年,父亲带他去水庄无双镇上找有名的唢呐师傅,请师傅收天鸣为徒,师傅最终答应了。在其后漫长的十载光阴里,天鸣随师父认真学习唢呐技艺,成为师傅认定的继承人,学到了那极其荣耀的“百鸟朝凤”,懵懵懂懂地担任起了游家班的当家。然而岁月蹉跎,时代已变,吹唢呐这项本领不再风光,游家班解散,师傅病逝,只剩天鸣一人尽余生将唢呐技艺传承发扬。

  影片中,天鸣见识的第一次出活是在金庄葬礼上。金庄村长离世,儿子恳请师傅吹一首“百鸟朝凤”,钱不成问题。师傅却笑着摇摇头,不过多言语。专用于白事上的“百鸟朝凤”,排面大,气势足,受用的人必是口碑极好,非常人能享有,师傅不认为金庄村长有这个资格。

  天鸣第一次出活是在朋友的婚礼上。已不再是小男孩的天鸣依旧保持着孩提时的淳朴善良,将自己所挣得的钱大多分给了一同出活的伙计,用剩下的钱为师傅买了烟叶,给师娘带了布匹,领着点心去拜访师傅。师傅很高兴,拉着天鸣畅饮珍藏了二十年的佳酿。天鸣未醉,师傅却是醉醺醺的,将一箱师传的唢呐尽数交给天鸣,自己又拿起一只唢呐吹起来。他微眯着眼,摇着身子,陶醉在这跟了一辈子的唢呐声里,好似回到从前风光无限的、吹唢呐的日子,面颊红红的,皱纹舒展,眉目间流露欢欣,头上的白发清晰可见,悠长激越的唢呐声充斥在整间屋子里。突然,师傅一个趔趄跪倒在地,天鸣正欲上前搀扶,师傅却借着酒劲扳开他的手,道:“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说完便呼呼大睡,昏黄的灯光下,师傅咧着嘴憨憨地笑。

  时间不舍昼夜地向前奔去,游家班还是不如新来的洋乐队受欢迎。又一次出活,洋乐队一到,众乡邻的目光顿时集中在他们身上,游家班也不服气,与洋乐队似打擂台一般比了起来,纵使他们面前无一人驻足观赏。比到后来,几个年轻人走上前来,冲游家班说愿意出双倍的钱让他们别再吹了,天明定是不同意,几人间的推推搡搡转变成了两伙人之间的混战。师傅坐在后头目睹一切,却见他慢慢走过去,蓦地弯下身子拾起那被踩得变形的唢呐,眉毛拧在一起,不解与忧愁浮现在苍老的面庞上,师傅的时代早已匆匆落幕。

  在那之后,游家班几个师兄弟相继离开,虽不直说,但大家都明白当今想靠吹唢呐谋生是近乎不可能的。不久,窦村长驾鹤西去,想请师傅他们吹唢呐,却是凑不齐人。师傅怒火中烧,带着天明一块去找人,正好撞见二师兄收拾好了行李准备外出打工。二师兄先是一怔,神色再由愧疚转向颓然,颓然转向麻木,他还有家,他也要吃饭啊。师傅恨铁不成钢地瞪着二师兄,猛然夺过师兄手中的行李,将里面的衣服一件一件甩在地上,像是泄愤,又像是在寻找师兄行李中是否有唢呐,寻找唢呐在二师兄心中是否有一席之地。二师兄紧紧抿着嘴唇,跪着捡起衣服,又跪在师傅面前,心甘情愿地挨了师傅一脚。

  后来,八台勉强凑齐,就连天鸣父亲也参与了进来。在窦村长的丧礼上,众乡邻身着丧服,跪坐在地,只听师傅高声道:“窦村长杀过鬼子,剿过土匪,带火庄人修水库,让石头压断四根肋骨。这样的人,受得起百鸟朝凤。”这首曲子,是师傅领的头,师傅本想让天鸣来吹,天鸣却发着烧。师傅正襟危坐在木椅上,用苍老的嗓音喊道:“百鸟朝凤,敬送亡人!”说罢便举起唢呐开始吹奏,唢呐声同师傅一般苍老悲凉,古朴而有力,众人注视下,场面肃穆而哀伤。天鸣望向师傅,却惊恐地发现师傅的血顺着唢呐滴落在地上,师傅一口血猛地喷出来,仍是不准备停下,转过头去冲天鸣无比严厉道:“接着吹!”演奏的伙计都站起身来,师傅坐在中央卖力地打着大鼓,半晌,抬头去望身旁流泪吹着唢呐的天鸣,唢呐声荡气回肠,师傅露出了欣慰的笑。

  去了医院,天鸣这才知道师傅已是肺癌晚期,时日已不多。师傅让天鸣卖了自家的牛,为的是让天鸣去置办一套新家伙,他靠在被褥上,面庞再无当年醉酒时的红润,似那燃尽的木柴:“你该把游家班再撑起来,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但这一腔热忱尚未能使师傅的夙愿实现。天鸣去省城着原来的伙伴,他们却再也没了演奏的能力:二师兄在工地上干活断了一根手指,三师兄在石棉瓦场干了半年,咳得厉害。城市里,吹唢呐的老人坐在屋檐下乞讨……伙伴们都劝他留下来:“留在城里打工总比在农村吹唢呐要强。”朴实的天鸣只是说:“我跟师傅发过誓的。”城市里的喧闹繁华与他无关,他的心里装着一片净土,一片只有唢呐的净土。

  青山黄土间,师傅的墓在一座小山丘上。天鸣穿着参加红事时穿的衣裳,手中的唢呐系着红布,或许是在为自己守住了自己的誓言而向师傅证明,想要回到自己第一次出活后与师傅一同庆祝的时光。他直起身子,眼角被泪水润湿,在师傅的墓前再次吹起这荡气回肠的百鸟朝凤。这样的人,受得住百鸟朝凤。恍惚间,他看到少时在师傅家院子里师傅俯身教自己吹唢呐的模样。回过神来,泪光迷了眼,他看到师傅坐在木椅上,深深地望着他,听着曲子咧嘴一笑,便向看不清楚的远方走去。那一笑,同当年师傅喝醉酒的笑不一样。泪水滑落,师傅的时代、唢呐的时代,天鸣无法守住。

  师傅一生里,不为富贵的金庄村长奏百鸟朝凤,却自发为火庄窦村长奏上一曲百鸟朝凤,对人品的要求也体现出他对唢呐文化的敬重。这也是师傅当初选天鸣为继承人的原因,天鸣多的是沉稳踏实,坚定执着,朴实善良。拒绝金庄村长是师傅作为唢呐匠人对唢呐艺术的追求,也是他坚守的匠人精神与风范。他与天鸣将唢呐揉进血肉,融入生命。

  有关传统文化的发扬的传承与发扬,不仅仅是师傅和天鸣在倾力奉献,还是无数怀揣着赤子之心的匠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追求。时代的滚滚洪流中,社会发展不断向前,传统文化多数抵不过时代更迭下汹涌的浪潮,终是迎来残破甚至消亡的命运。吹唢呐、打太极、唱戏、捏泥人……这些我们看起来陈旧过时、不够有格调的事情,有的人坚守了一辈子,在传统文化日益式微的时代,他们“守的是信仰,熬的是命”,或许孑然一身,仍存傲骨,不受功名利禄污浊,悄然驻守着一盏盏属于传统文化的长明灯。无数竭尽毕生心血的匠人在新旧文化碰撞的今日奋力在时代的波涛中激起传统文化的浪花,他们值得我们的敬重。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 篇7

  整部影片以主人公的回忆视角,展现了主人公童年时期跟着师父学唢呐,期间经历了社会的巨大变化,人们开始推崇西方文化,唢呐被人们忽视与遗忘,大部分人都放弃了唢呐,只有他与师父依然坚守传统文化的故事。

  百鸟朝凤,此曲一出,百鸟称王,此曲的有深刻的渊源,只有像凤凰一样奉献的人才有资格享有此曲。影片中把三个人与百鸟朝凤联系在一起,查老爷子,师父与窦村长。三人中有人配得上,有人配不上,配的上的人不允许给自己吹,配不上的人却求别人吹,彼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师父在别人加钱的情况下也拒绝给查老爷子吹奏百鸟朝凤,因为在师父的心里,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配得上这曲子,而师父临死时却不允许徒弟给自己吹百鸟朝凤。作为影片的主人公,师父表面上严肃无情但内心善良坚忍,他把生命献给唢呐,他的形象在银幕上展现得如此真实感人,另观众难以忘怀。

  影片中的人物都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天鸣与蓝玉的对比,一个天赋不足,却视唢呐超过自己的生命,另一个天赋异禀,却不珍视唢呐。与其余师兄弟比较,他们都放弃了,天鸣仍然在坚持,世人都在变,他们师徒却不曾改变。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人性的伟大。正印证了师父的那句话:吹唢呐不在于吹得有多好,而在于是否把唢呐吹到骨子里,最重要的是那颗对唢呐虔诚的心。直击主题,发人深省。父亲始终作为一个旁观者,自己年轻时不能吹唢呐,就将希望托付给天鸣,儿子被选为接班人,自己比谁也高兴,跑遍了整个村子传递消息,当唢呐衰落时,自己也曾经嫌弃过唢呐,可最终选择了坚持把文化传承下去。柳三作为一个喜剧类型人物,给影片沉重的情感氛围上增添了诙谐成分,虽然是一个配角,性格单一却典型,轻描淡写却不流于呆板,使人耳目一新。作为双方争执的导火线,引燃了双方的争斗,促进了影片的高潮的产生,衬托了主角的特征,暗示了当代人在面对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态度,他是当代社会人的一个缩影。

  此外,该影片的摄像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优美如诗的画面,芦苇丛与大河相依,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使每一帧镜头都充满诗意。在师徒三人于芦苇地与鸟儿互相应和的一场戏中,长镜头的使用,配合追随人物运动的跟镜头和主观视点镜头,使观众跟随人物穿梭在芦苇丛中,加强了画面的立体感与纵深感,更好地展现了空间环境,画外音配合画内音,一唱一和,互相映衬,由此使观众对画外空间产生无限遐想,将芦苇丛美好的景象与人物的淳朴自然显露无遗,观众如同进入了故事中的世界,同入此镜,同生此感,领会到那种质朴纯粹的情感。影片在展现广阔的芦苇地时多采用远景,展现人物活动时以芦苇作为画框,使人物如同活在画里,体现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特点,表现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美好和对传统文化的永不放弃。在表现吹唢呐的艺人独自在古城楼下吹奏的场景时,运用远景体现出纵深空间,使道路通向无尽的一端,人物只占画面一小部分,表现出艺人的渺小,暗含了社会对唢呐的忽视与遗忘,这时行人入画,扔下硬币,渐行渐远,只留下艺人一个,背景音乐是凄凉的唢呐声,言有尽而意无穷,使观众久久沉思。在师父与天鸣喝酒的一场戏中,摄像师手持摄像机,随着唢呐的节奏晃动镜头,并采用旋转镜头以师父为中心,使师娘与天鸣的特写分别入画,烘托欢乐的氛围,表现师父喝醉酒后似孩童班的天真烂漫与对唢呐赤诚的心。这时音乐由欢快突然转到悲伤,师父倒下,跟天鸣说“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而是吹给自己听的”,直点影片主题。情感的前后对比,以喜衬悲悲更悲,表现人物心境,也与社会遗忘唢呐、文化从此断了根互相映衬。师父把唢呐传给了自己的徒弟,一代又一代,眼看快要走到尽头了,内心无限凄凉。

  天鸣不告而别的一场戏中,天鸣与师父师娘三人在画中,背景是生机勃勃的绿色田野,天鸣远远望了他们一眼,然后转身出画,紧接着是山野的远景,画中是奔跑的天鸣,一动一静,配合优美的音乐,过渡自然而富有美感。在影片结尾天鸣站在师父墓前吹唢呐时,当镜头转到师父时,画面从虚变实,从近景推到特写,引导观众更深刻地感受人物内心活动,这时师父起身,转身走向远方,渐行渐远,画面右上方是飘荡的纸钱,师父的背影越来越小,直到音乐停止,影片结束。

  该影片很好地运用了唢呐与其它乐器共同作为背景音乐,表现出时代感与民族特色。例如二徒割麦的场景,配合富有节奏感的唢呐声,增添了活泼的气氛,音乐节奏与割麦节奏互相映衬,天鸣稳重不乱,蓝玉鲁莽心急,二人性格形成鲜明对比,为后来的剧情发展埋下了伏笔,成为师父选择天鸣的原因。在婚宴那场戏中,西洋乐器与唢呐交杂,极不和谐的音乐突出讽刺的意味,进行曲与南山松,一个中国文化,一个西方文化,双方在厮打时以进行曲作为背景音乐,配合以快节奏的镜头切换,既迎合了影片中情绪的浮动与动作变化的节奏,又使原本血腥的打斗变得富有趣味,增强了戏剧效果与感染力。

  该影片剪接自然,不仅从技术上实现了转场,而且在艺术上利用了摄像、音乐与旁白等其它技巧实现了完美的剪接。例如在影片结尾处,从唢呐艺人转到师父的墓碑,先由天鸣的.脸部特写化到山野远景,画面再化到墓碑,剪接跨度小,使影片节奏更加柔和,符合此时的情感节奏。音乐实现了声画组接,由艺人的镜头转到天鸣的镜头,从而产生整体感,实现了背景音乐的流畅不中断,使转场更加自然。影片后部分的转场多采用黄昏时丛山的剪影,夕阳西下也预示着师父即将离世,凄凉的氛围烘托出悲伤的情感,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影片中多次运用旁白式蒙太奇,一是交代剧情,使叙事节奏紧凑;二是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帮助观众了解人物的思想,补充缺乏的信息,吸引观众的视线;三是作为一个时空转换手段,使影片在时空上可大幅度跳跃而不失自然流畅。此外,影片运用全知视点的叙事方式来设计整个故事,能让观众与人物建立起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使观众产生更多的情感体验,从而移情于主人公。人物站在现在回望过去,表现出时代的变迁,具有历史悠远的意味,即使是现在,主人公依然坚持着将唢呐传下去,将师父的遗愿坚持下去。

  这是全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一幕:师父的生命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他用自己的生命坚守着百鸟朝凤,自己吹不动了,让徒弟继续吹完,而他在一旁敲着鼓,无论如何,他也要为这首曲子出一份力,看着天鸣努力地吹着百鸟朝凤,他笑了,他静静地看着徒弟,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文化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去传承下去,我们接过上一辈的文化,承载着他们的嘱托与希望,就应该用赤诚的心把它传递下去。生命虽逝,时代已变,可文化却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对文化的虔诚也是永无止境的。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 篇8

  很久没有去电影院看过电影了,更是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文艺片,在看之前,我虽然买过票了,但也总不想去看,我很害怕看到悲伤的部分,但我现在真的很庆幸,我去看了!

  唢呐从一开始人人都尊重的东西变成了,人人都看不上的东西,焦师傅是唢呐的最后一代幸运儿,他是有眼光的,他挑选了天分一般但非常刻苦努力的游天明,因为他知道蓝玉性子野,对唢呐没有从一而终的坚持,事实最后也证明了,师傅的选择是正确的。

  从开头唢呐匠们的'演出遇到的盛况到最后只有天明一个人孤零零的为师傅吹《百鸟朝凤》送行,反映出了传统匠活的落寞,从演出的跪下来谢恩;到只给每位唢呐匠一条烟一个红包,而不再行接师礼;最后唢呐班子都没了。焦师傅在喝多后即兴吹的唢呐发出的感想,可以想象焦师傅对这样的行为有多无奈,他一边告诉天明“不要只盯着手里的票子,要盯着手中的唢呐”到失望的表示“规矩没了,规矩没了”,在与人打完架后拾起损坏的唢呐,心中的悲愤。

  焦师傅在自己弥留之际还把自己的牛卖了,不是为了给自己治病,而是想再给天明置办一套新装备,其实他明白,现在的人已经不爱听唢呐了,置不置办新装备已经没有用了,但他还是想为天明做些什么,为唢呐再做些什么。

  天明的师兄们都出去打工,不是因为他们不爱唢呐了,而是因为他们需要养家糊口,焦师傅把他师兄的行李全扔了,他师兄只是看着焦师傅,连一句辩解的话都没有,最后焦师傅亲自上阵吹唢呐,吹出了血,都还不停,最后他吐了一大口血,还不让停,让天明吹主调,他帮忙伴奏,因为唢呐已经没有人了,他必须自己挺起来。

  德高望重的焦师傅,死后连四台大戏都没有,只有他最骄傲的徒弟天明独自为他吹唢呐送行,最后焦师傅放心的转身离去,因为他相信天明会继续吹唢呐的,哪怕天明是最后一个唢呐匠。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 篇9

  走进电影院,约坐了一半人,我心略感宽慰。朋友圈里说这是部业界良心电影,我心里希望更多的人能看这部影片。

  在一声声如泣如诉的唢吶声中,影片结束了,可是大多数人并没有立即起身,仿佛还沉浸在影片那让人无法言说的情绪里。我想这就是好的影片的特点吧,它总会给观者留下思索体会的空间,让人从中感悟到灵魂深处的一种东西!

  我亦毛发挺立,久久沉浸其中。片中焦师傅那句“秦川大地不能没有唢呐”振聋发聩。唢呐是本土乐器,它本是先民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创造的能抒发自身情怀的工具,与那土地上的人们精神息息相通,见证表达着那块土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更是人们精神价值的一片守护地。如影片中所言,“百鸟朝凤”是德高望重的逝者才配听的,所以当查家子孙用高价请求焦师傅给其当了四十年的村支书父亲吹“百鸟朝凤”时,焦师傅断然拒绝了,原因是其父在位期间将村里其他四个姓氏人家全挤走了,德性不够。而当窦家请唢呐班时,焦师傅主动提出要给窦老爷子吹“百鸟朝凤”,原因是老爷子生前“抗过日,打过土匪,领人修大坝时被砸断四根肋骨,称得上德高望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唢呐班已是那土地上传统价值体系的坚守者——以德为重,而不以金钱权势论英雄。而学习“百鸟朝凤”的人也必须是人品好。从另一意义上说,唢呐若在,那块土地上的精神就还在,唢呐若亡,那块土地上的精神也就消亡了。

  基于这样的认识,焦师傅最想做的是把代表唢呐精神的“百鸟朝凤”传承下去。他那句“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才能把唢呐传承下去,才会有把唢呐传下去的责任感”的话深入骨髓,道尽了文化传承的精髓。我想“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的生命已和唢呐融为一体,不分彼此,才会有内在的一种真正的坚守。如焦师傅,如游天鸣,他们是被唢呐精神化了的人,因为对唢呐的热爱,让他们有了一种强大的内心力量,当外在诱惑扑面而来时,他们能高贵地选择说不!

  可是时代的洪流滚滚,现代化的进程,西式乐队的涌入和流行歌曲的兴起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感观,使很多人都迷失了方向,人们抛下自家家当,迅速地拥向那西式乐队,现在那个场面还刺得我心疼:人们用迷恋地眼神看着台上穿着超短裙的唱歌女郎,满是艳羡之色。欲望的闸门一开,不可遏制,这是一次东西方文明的冲撞,如同一声响雷,击得游天鸣魂差点都飞了,是焦师傅一声大喝,让他又振作了起来。结果被打得鼻青脸肿的唢呐班黯然而归。更要命的是,人们红白喜事已很少请唢呐班了,转而请西式乐队了,生存都成问题的唢呐班人心唤散也在情理之中了,游天鸣的几个师兄都进城打工了。

  为了唢呐班能延续,焦师傅不顾重病在身,强吹唢呐,口喷鲜血,临命终前,念念不忘的是把唢呐班重建,并把家里的牛卖掉为游天鸣筹建资金。

  影片最后,游天鸣站在师傅坟前独自吹“百鸟朝凤”给师傅听,仿佛看到师傅那独自远行的`背影渐行渐远,只有一声声唢呐泣血泣泪。

  唢呐班到底能否重建,片中没有交待,只是游天鸣在城市的一角看到一个吹琐呐的人,已沦为街边乞丐,让人无限感伤。其实何止唢呐,多少传统工艺,传统匠人,传统优秀文化都面临和唢呐同样的命运,在西方物质文明的强势冲击下,我们丢下了自家宝藏去跟风,可是没了自家精神领地的人们真的幸福了吗?答案是没有!出去打工的二师兄一年时间里头发已花白,手指被机器碾掉一个;三师兄一年时间里在棉瓦厂里务工便得了肺病;蓝玉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更遥远的未来。唢呐班从地位受人尊崇到沦为街边乞丐,这其中巨大变迁谁之过?让人难过的是,朋支圈里传《百鸟朝凤》的导演跪求大家进影院的微信,这样好的影片要跪求,片内片外的境遇何其相似!答案不言自明,若果我们每个人珍视自己的宝贝,重视我们的传统,唢呐匠人是不会消失的,好的影片也不会没有的!我们轻易能让外国大片赚得脑满钵肥,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土地上的好东西也能有个稍微好点的生存环境?

  焦师傅如同一个智者,说出了那句“要有把唢呐传下去的责任感!”你有吗?

  北宋张载的话在我耳边激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 篇10

  一个事物能流传很久是因为它拥有价值,历史的迭代中它没有被时间与空间淹没,所以能流传至今这是时间选择。讲到这,不得不说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的导演,还没等他的片子上映,就以去世了。一部以“仿古”手法拍摄的电影,其实在13年这部片子就拍完了,可是最近才在电影院上映,之前它一直找不到投资方,因为这部片子被他们认为没有所谓的市场竞争力,时下社会庸俗化严重,还好后来有一些比较有审美能力的投资方赞助,本片才得以公映,此片就是《百鸟朝凤》。

  人是爱贴标签的动物,动不动就给这部片子贴上,“大师的绝唱”,“吴天明——电影真正的巨人”等等这样的标签,我不针对吴天明,他或许是好导演,这部片子不管从取景,还是构图,以及演员都体现了导演的独到的,我也很喜欢这种拍摄手法,这部片子站在拍摄水平和演员的角度上来看,简直是无可挑剔。

  影片所表达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和我们所理解的,以及一些无法回避的价值观中还是有一些出入的,(希望读者你是看过此影片的)“唢呐”作为一种民间乐器,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许是应该得到传承,可它毕竟还是太过小众了,不是大众皆喜欢的,尤其是这个时代。你可以试试,如果听一遍唢呐曲你兴许还能接受,那让你听十遍二十遍呢?你愿意吗,反正我不愿意,让我听一遍也不愿意,而相反如果是代表纯正中原文化的古琴,我就十分愿意,因为它符合我的,也符合大众的听觉习惯。

  因为“唢呐”它本身就诞生在黄河流域,大多描述着黄土高坡的凄凉与悲伤,与纯正的中原文化的“雅言正声”有所区别。到今天世界音乐的广泛交流,使它渐渐的在被人遗忘,这也是无法避免的,这点有点像西域的乐器“箜篌”失传一样,是历史作出的选择,如“箜篌”一类的乐器,有专家这样说道几乎没有恢复的必要,这与唢呐的命运如出一辙。在历史的潮流中,它没有用了所以渐渐的就被遗忘,试想现在婚礼还会请唢呐戏班子吗,就算丧礼也被现代化,即便是在殡仪馆里,都用的`是管弦乐。因为但它显然是符合现代社会的生活习惯。

  在中国,也是有很好听的乐器,例如古琴,现在学古琴的学生越来越多了,甚至在很多婚礼上汉式婚礼上都会出现古琴,它也是符合当代审美价值观念的,也是符合大众视听习惯的。总有一天还有许多事物也会消失,因为随着人们的审美水平提高、生活方式的变迁......。

  其实这部电影的优点在于导演的镜头感好,拍的很民俗化,视觉很接地气,体现了八十年代的风情,热烈、变迁和当时人们的执着,以及无知,也揭露了以前和当今社会的矛盾,父母老是强加于自己的孩子,干自己想干的事,让孩子替代自己去他未完成的理想。这部电影拍出来注定就是褒贬不一的,说它好的人会把他顶上天,说它不好的人会把他说的跟烂泥一样。而以上内容只是我主观所认为的,我并不能说它好或不好,也不能说他好看或不好看。反正一部好的影片肯定是透过故事,透过镜头让观众看到导演的立意,犹如文章没有了立意,即便是花团锦簇的文字也是肤浅的。

  总之我总结一下我看完电影的感受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过滤,人们便会透过现象看清,经典的人和事或物,任何事物除非有什么无法避免的客观因素,好的都会流传下去,该逝去注定也会逝去......”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 篇11

  今晚我说,想要写《百鸟朝凤》的观后感,对着电脑却半天下不了笔。虽然因为学过电影知道吴天明是个了不起的导演,他的《老井》《人生》都是中国电影中响当当的作品,但是对吴天明导演本人的了解却并不多。他的电影,除了这两部,还有一部《变脸》,这么一想,似乎这位现在被称为大师的导演,作品却屈指可数。一位对艺术精益求精的又很认真的导演虽然不能以数量来论高下,然而数量确乎是太少了。

  我开始在网上搜索关于吴天明导演的东西,看了一圈下来,便明白了。

  再回到《百鸟朝凤》吧。已经过去三天,现在想起这部电影我依然为之动容。电影里出现的八百秦川的大全景,乍一看之下让我觉得有些突兀,但在片尾又出现这片土地时,我也明白了它的含义。这片土地,和焦三爷的唢呐紧密相连,唯有这样的秦川,才生得出焦三爷的唢呐。

  唯有这样的电影可以令人动容,你在里面看得到人物的坚守,看得到绝不妥协的任性,你也看得到没有泯灭的良心,金庄查村长的子孙想求一曲《百鸟朝凤》,焦三爷就是不答应,因为查老太爷德行有差,德行有差就是配不上百鸟朝凤。焦三爷守的,不仅仅是唢呐这门手艺,守的是千古之下的良心。

  快要结尾时出现的那位文化局的傅正局长姓名上的笑料,大概是吴天明导演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吧。用非遗方式保存下来的唢呐,谁得看得出不是从前的唢呐了,但是在病榻上的焦三爷也意识到,这大概是唢呐在现今能够传承下去的一种方式,所以才会一听到局长的来意,便让徒弟答应他们,吹给他们听。这一情节,不悲却也不喜。

  结尾在唢呐声中远去的焦三爷的背影,忽然让我有种感觉,谁说丧礼上的吹打只是形式,唢呐吹出的曲子,是真真正正可以送魂的,是可以让死去的人安心离开这个世界的。

  《百鸟朝凤》这样的电影,是真正能够抚慰我们心灵的。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 篇12

  一个人半夜跑出去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相信很多人如果没有看到方励视频直播下跪的新闻,根本不会知道这部影片,也不会去看,影院更是排片率逐渐变为零。今晚去看的人不少,但多数都是上了些年纪的。《百鸟朝凤》可以说是老一辈导演对传统文化消失与传承的一次怒吼和老一辈电影人骨子里的坚持。

  影片勾起了我很多小时候了记忆,很少写影评观后感,今天却想着说几句。十几年农村生活现在想来却是一辈子难得经历,住在土房子里,睡着暖和的炕,看到师娘说她两个孩子都没了是她的命的时候,突然想到小时侯邻居家想要个男孩,可生了六个都是女孩,无奈年纪太大生不了了,也被罚了好多,也许也是命。老六的年纪和我差不多,小时侯爷爷奶奶还打趣说我和小老六成亲,时过境迁现在再也听不到奶奶的声音了。农村生活没有城市那么高大上却也乐趣无穷,掏鸟窝偷西瓜烤小麦挖甜菜放猪放学路上捡几枝黄豆,太多的记忆。老人在炕上剪鞋样做鞋我也会跟着学,做出来的鞋舒服保暖不捂脚,现在纯手工一双也不会便宜吧。

  外面土墙上糊着鞋垫,房梁上放着酱块,冬天到了糊窗户纸,就是东北四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夏天来了,去酱缸里捞包咸菜,在院子里摘个黄瓜柿子直接就吃了,现在想想却很奢侈。很多东西现在都已经消失没有了。小时侯的村子有一百多户,年初回去房子倒的倒塌的塌,不足二十户,剩下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小时侯傍晚在十字路口会有人拿鼓出来,没事的人就会出来聊天扭秧歌,现在城市里取代的应该是放着《小苹果》的广场舞吧。逢年过节会有秧歌队进每家拜年,讨个吉利钱,亦或是送门神财神,有时候还会组织一台二人转。红白喜事确实也请唢呐班,长的音发闷,短的音调高,想来有个同学家里原来做这个,他也学吹唢呐,农村也叫喇叭,吹唢呐的'人叫喇叭匠。

  后来好像学弹琴。逐渐被钢琴架子鼓萨克斯取代。唱戏也变成了唱流行歌曲。现在家长让孩子学西洋乐器的也多吧,民乐的也少,更何况唢呐这种东西。小时侯有太多的回忆,庆幸自己经历看到过很多现在已经消失的传统。时代发展变迁,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不符合时代进步的东西也必然会被淘汰,就像唢呐班面对西洋乐队一样,而物质的突飞猛进却让我们社会浮躁起来,连传统文化中值得传承的精髓都会被湮没掉。没有传承一直媚外,终究会成为无根之木,长得再快再高终究经不起风雨。时代发展进步是好事,忘记了传统的传承却是我们的失败,人终究不能忘本。毫无逻辑啰嗦一堆,改天整理一下吧。最后一句向吴天明导演致敬。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 篇13

  作家三毛说:“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有梦想可追,是幸福的,因为心会跟着梦想一直在路上,即使是苦难,也是沿途最亮丽的。

  常会陪着我看电影,她说:“你总能从电影里看到自己,然后便慢慢地跟着影片里的人物一起长大。”从小,梦想就是个遥远的名字,就像太空与星际间的距离一样。昨晚,在泪花与抽搐声中,我感觉到梦想原来可以这么真实,这么有力度。房间里眼含热泪地看着电影《百鸟朝凤》,连中途的广告也不缺席,唯恐错过了那些逐梦的细节。故事很简单,但逐梦的`细节却感人肺腑。

  故事围绕唢呐展开,吴天明为了未完成的梦想,历经千辛万苦去拜师学艺,并凭着德行和刻苦,接过了焦三爷的衣钵。焦三爷的祖祖辈辈都是吹唢呐的高手,是一群能将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艺匠。为了将吹唢呐的梦想延续下去,焦三爷呕心沥血。当游家班的人纷纷去省城打工时,他怒火中烧,帮天明四处寻回弟子;在村长葬礼上,他带病为天明撑场子,并在吹《百鸟朝凤》时,吐血倒地,起身后,又劲头十足地为天明擂鼓伴奏;查出肺癌后,他忍痛卖了自家的牛,让天明去置办新的唢呐等乐器;临死时,申遗的县领导来访。焦三爷用一生在坚持并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所幸的是,唢呐的梦想还在,逐梦的脚步从未停歇,天明在焦三爷的墓前深情地吹着《百鸟朝凤》,唢呐声声,响彻街坊巷陌,它在很多人的心里活着。

  妈妈看后,感慨了许久。她说,江西的两位舅公公也是吹唢呐的,不过他们纯属于喜爱,为了这梦想,他们在家里不断地练习,练到一定火候了,就有人请他们去吹喜宴和白事。后来这种传统的技艺大家不稀罕了,舅公公就外出打工了。然而,唢呐的梦想总会时不时地冒出来……现在,两位舅公公又开始玩起唢呐来了,妈妈说,搞新建设,组织了一支乐队,让舅公公的唢呐在各乡镇间巡回演出……此时,我仿佛听见了梦想拨节的声响。

  梦想是蝴蝶的翅膀,有了它才有了翩翩起舞的舞姿。心怀梦想,就算细若微尘,也会有让人惊艳的崛起。,如果你的梦想在蓝天,那就向上飞;如果你的梦想在远方,那就往前走。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 篇14

  在一声声如泣如诉的唢吶声中,影片结束了。百鸟朝凤,凤就是殉道者的化身,捍卫和守护着光明和希望的灵物。只有凤凰才会涅盘,重生的便是他的徒弟。焦三爷走了,孤零零一座坟迎着余辉,百鸟朝凤就下了,唢呐才能继续着它的生命的光辉。我想这就是好的影片的特点吧,它总会给观者留下思索体会的空间,让人从中感悟到灵魂深处的一种东西!

  唢呐是本土乐器,它本是先民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创造的能抒发自身情怀的工具,与那土地上的人们精神息息相通,见证表达着那块土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更是人们精神价值的一片守护地。如影片中所言,“百鸟朝凤”是德高望重的逝者才配听的,所以当查家子孙用高价请求焦师傅给其当了四十年的村支书父亲吹“百鸟朝凤”时,焦师傅断然拒绝了,原因是其父在位期间将村里其他四个姓氏人家全挤走了,德性不够。而当窦家请唢呐班时,焦师傅主动提出要给窦老爷子吹“百鸟朝凤”,原因是老爷子生前“抗过日,打过土匪,领人修大坝时被砸断四根肋骨,称得上德高望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唢呐班已是那土地上传统价值体系的坚守者——以德为重,而不以金钱权势论英雄。而学习“百鸟朝凤”的人也必须是人品好。

  在我眼中看来,这部影片是借唢呐,展示人伦道德的美好向往,以及对一种坚持的“匠人”意识。就如同焦三爷在选徒弟时候,其实对幼年男主角是不满意,可是因为看到他在父亲摔倒时,流下了眼泪,师父感觉到了他的善良,这才收他为徒。影片中的焦老爷子,就是拥有此种情怀的艺术家,匠人之所以成为匠人,必须具备一种热情,和普通劳动者不同的是,无论你富贵发达还是穷困潦倒,仍然会为你的手艺而孜孜不倦地努力着,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当今社会,所有的技能都是围绕着“有用无用有钱没钱”而进行选择,所以,影片中,对那种匠人精神的'坚持,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在选接班人时候,他选择了天赋平庸,但天性善良,做事耿直的男主角。因为焦三爷明白,心系一处,无事不成,这是匠心,只有具备这样的精神,才能把唢呐技艺给认真坚持传承下去。

  虽然最后传统的匠艺化作一纸冷冰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太多的遗憾;失传的独门绝活成为历史书页上的记载蕴含了无尽的惋惜;在这一刻,我想起了北宋张载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百鸟朝凤》已成绝响,街坊巷陌再无回音。传统文化是否正在没落,匠人精神是不是早已没有人记得?但仍有人坚守着,有人传承着,有人喜爱着,不会灭亡,因为它在很多人心里活着。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 篇15

  在机场大厅中,有一支洋乐队正在演奏清幽的《月光曲》。众人慢慢地围过去,都想在清静的乐曲里度过等飞机的时间,就在这时一声高昂的声音响起……

  众人扭头一看,一个穿着古装的中国人着手捏提一支唢呐,从大厅的楼梯上慢慢走下来。洋乐队一见,稍停滞了一下,奇怪地看着这个中国人。

  只听,清晨的薄雾里有一只斑鸠在响亮地鸣叫,等待自己的心上人。慢慢地,又像有意无意似的,叫醒了许多鸟:白鹊,布谷,麻雀她们鸣叫着,婉转的声音响彻云霄。

  众人一听,全部都停住了,都望着这个中国人。洋乐队也沉浸在这片蒙蒙的清晨中。

  突然,那唢呐声音高昂起来,似乎城中有一群抬着轿子的人一边扭着秧歌,一边有节奏地颤着花轿。又有一群十六七岁的姑娘正在城中跳着欢快的舞蹈。鸟儿在她们中间自由地穿梭。

  众人听到这,身子不由自主地放松下来了,脸上笑脸逐渐绽开,身体开始随着音乐律动起来。“噔!”一声高音又让人们警惕起来,笑脸消失了。

  一只斑鸠又开始唱歌了。这时,飞来了一只漂亮的斑鸠。他们互相和着,兜着圈飞上了形容,声音越来越细,这样一来一去,又叫醒了许多鸟儿,他们顺着两只斑鸠的方向飞去,他们一只接一只叫着,声音一下比一下高,一下比一下更急促。他们好似几个声部的多重唱,让你分不清是哪只鸟的声音,春鸟鸣,啁啾千转百回。

  众人一听,又放松下来,每个人都闭目养神已经沉浸在了鸟的世界。

  突然一声,就像是谁安排好的似的,鸟儿都分散开来,一个一个地轮唱,又是一个高音,他们又聚在了一起摆成了多个图案,这场景好像是呼唤哪只神兽那么神通广大。

  “噔!”地一声颤音,周围又没了声音,只听一种神秘的声音在响着,也就那么一会儿,鸟儿们又开始叫了起来,他们沿着一只大鸟留下的'金线飞去。噢!那是凤凰!她那庞大的身躯足以笼罩整片天空!只要她飞过的地方都是金黄的一片。凤凰和鸟儿们一起飞上天空,在原野的天际消失,那声响空旷,高远又庄重。

  “噔!”地又是一声,音乐结束了。众人猛然一惊,刚刚的悠然全部灰飞烟灭。完了!飞机要起飞了,他们乱作一团,慌忙向登机口飞去。

  那一刹那,嘎然而止,可那鸟鸣却绕梁三日而余音不绝。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 篇16

  看《百鸟朝凤》,自始至终,一种沉痛的感觉,出了影院,广场上的广场舞音乐更显得格外刺耳,有一种想马上逃离的感觉。片中的影像历历在目,回家路上分享感悟和收获,我说:“天鸣不如蓝玉聪明,但割麦子很认真,失火了他先想的是唢呐,他的师傅收他做徒弟是因为他爸爸头磕流血了他心疼的哭了,他很孝顺。”

  爸爸分享说:“我们爷爷也是唢呐匠那时候可是很高贵的职业,村里没有几个人会的,村里人很尊重,现在都被遗忘了。”

  早上到学校,跟老师说:老师,你会不会吹唢呐?我想学。么非这小子想传承这门艺术?影片展现出一种传承,师道和孝道的传承,主人翁游天鸣开始不愿吹唢呐,为了爸爸的.一个愿望,去学吹,为了师傅的,一句誓言,去传承唢呐。焦师傅,挑徒弟也是观人的根基,是否有孝道有担当,都是做人做事的方面去观察一个人,包括是否能耐的住。

  父亲带天鸣去拜师的画面,父亲对师傅的尊重敬仰是百分百的,表拜师的决心。焦师傅一句:“磕什么头?这头不是谁都能磕的。”说明了传承的严谨。徒弟收七八个,其中有天资聪颖的蓝玉,却未曾教授唢呐的顶尖作品《百鸟朝凤》,要挑选什么样的人,是为中华文化的负责任。焦师傅的智慧是我们老师该具备的,识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人为了利益,或者生活所迫,曾经的信仰都移情别恋了,曾经的唢呐匠们都更改了行业,连天鸣的父亲也要求儿子改行,但是焦师傅在最后时刻想的是唢呐的传承,而游天鸣一直守着信念不改,《百鸟朝凤》只吹给德行高的人。焦师傅的德行受得住《百鸟朝凤》

  沉重之余,也万分庆幸,庆幸我们伏羲教育正是从根本出发,教人伦,顺人性,培养孩子做人做事的能力,和学习的态度,只有根本好才能做传承,将来会有千万个游天鸣来改变社会,那就是我们的伏羲娃。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 篇17

  这是我在电影院看完的电影。

  我是在初中老师的朋友圈知道的这部电影,然后就问舍友没有有想一起看的,她们不感兴趣,我思虑再三,最终决定哪怕一个人去电影院,也要去看这部电影。

  《百鸟朝凤》是一部感情电影,由中国第四代导演领军人物吴天明导演,陶泽如、郑伟、李岷城主演。影片讲述的是李岷城与陶泽如新老两代唢呐艺人为了信念的坚守所产生的真挚的师徒情、父子情、兄弟情。此片是吴天明绝唱之作,聚焦新老两代唢呐艺人,张艺谋、徐克、贾樟柯、黄建新等导演为其站台。关于这部片的其他我并不想多说什么,我只是想说说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的感受。

  天鸣的父亲想要当唢呐匠却没有成功,所以把希望寄托在了儿子天鸣的身上,要说的话,很像是子承父亲的理想,也可以说是望子成龙。这是父母对孩子最深的希望,也是孩子甜蜜的负担。天鸣以为焦师傅看不起他而逃回家时,意外听到了父亲在朋友面前吹嘘他的本事。其实,父母总是会在我们面前说别人家的孩子如何了不得,但在外头,总会下意识地把自家孩子往好的说,哪怕是夸大其词,与他们而言那也是孩子能够做到的,所以他们并不觉得那是夸张了。而为了不给父亲丢脸,为了不让父亲失望,天鸣默默地回去了。其实,影片中这一段父母对孩子的希望的情感渲染的并不够充分,只是很清浅的一笔,但有切身体会的人就会懂得那背后所包含的来自父母厚重的爱,以及作为孩子所需要承担的甜蜜的负担。

  导演拍摄少年天鸣吹唢呐的画面,然后把镜头在唢呐上停了数秒之后再切回去时,吹唢呐的天鸣已长成了青年。这一组镜头很平凡很普通,没有丝毫的过度渲染,但是却说明了在这段成长的岁月里,天鸣一直与唢呐为伴,唢呐融进了他的生命,同时他也把唢呐吹到了骨头缝里。

  成年后的天鸣已经有实力自立门户了。只是在他带领的游家班接的第一趟活儿,是他朋友的喜事,没有行接师礼,同时演奏也被随意地掐断。天鸣当时并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把红包分给了其他的.师兄。而他在与焦师傅说起这件事时,焦师傅顿了片刻,摇摇头说:"没规矩了,没规矩了。"这重复了两次的几个字,让我感到心酸。我们那么多的传统文化为什么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呢?教科书告诉我们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要紧跟时代潮流,要现代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到底有多少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时代的洪流下被冲刷的面目全非,在那残忍的洪流下到底还有多少还在这世间呼吸着?每次看到新闻,或是网络上在说着渐渐消逝的传统文化,我都会感到一丝悲伤,迷茫,也不理解。我们所知道的还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很多我们还来不及知晓就已经被掩埋,可能其中有一些是封建落后,但也有很多是千年来,百年来的文化积淀,我们还来不及看一眼,它们就因为时代前进的步伐而被淘汰掉了。

  焦师傅喝醉酒之后,满脸酡红吹唢呐的画面让我久久难以回过神来。导演在这里给的是焦师傅的面部特写,镜头很随意地跟着焦师傅的摇摆而晃动,让人更能体会到唢呐带来的韵律和激昂。

  焦师傅是一名伟大的唢呐匠,他从他的师傅手中接过唢呐,然后传承给他的弟子。他说:"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传承不能断,哪怕世人不再尊重唢呐匠,哪怕西洋乐越来越时髦,传承就应该传承下去。焦师傅演奏百鸟朝凤那一段,我仿佛真得听到了杜鹃在泣血,其实泣血的是焦师傅,他因这挤压唢呐匠生存的世界而泣血,他因传承在他还尚在人世时就受到阻碍而泣血,他因世人对唢呐匠越来越不尊重而泣血……

  是啊,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曾经无数人追捧,曾经无数人尊崇的文化为什么就这样跌落尘埃了呢?

  在影片临近结尾时,有一个正局长说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找上了天鸣。那时我以为,唢呐匠有救了,谁知道他说:"希望你们能演奏一遍,我们把它录下来。"只是录下来,只是录下来不够啊。一种文化,只是用机器录下来是根本不够的。我一个朋友说:"在日本,他们懂得包装宣传之外,凡能称为匠人的,是个受人人尊敬的地位,政府会用经济奖励扶持,大部分的人民文化素质高,审美能跟得上欣赏,有人群懂得欣赏就不容易垮台,匠人就该是名利双收的,因为他们传承文化上这个角色(并不是人人能当)是有这个价值的。这就是我们中国最大的区别,匠人得不到扶持,大部分人也不懂欣赏,不从内心感受到它的美,乱包装一气,宣传了也就是个即逝的小火花。"每次看到一些传统工艺消亡就真的很遗憾。中国啊,虽说传承千年,但到了现在却像是要断层了一般。那个什么局长说要保护非文化遗产结果只是要录下来而已,这样的保护完全不够啊。焦师傅明白厉害的人才虽然难遇,但是最难的是愿意传承下来,所以天鸣的责任心才被赏识,虽然结尾没有交代唢呐的命运如何,但天鸣还是会吹下去的。蓝玉有悟性,但如他所说他性子野,交给他传承只会断了。所以很多时候一些略微平庸却能当上负责人也是这个原因吧,一腔热血并不能代表全部,更重要的是坚定而真诚的心。

  在影片的结尾,焦师傅去世了,为他演奏的只有天鸣一个人。在山头上,在苍穹之下,天鸣对着师傅的坟墓,独奏唢呐。他的视线渐渐模糊,却看见师傅就那样安静地坐在他的身前听着他的演奏,如往常一般无二。只是,过了一会儿,师傅默默地站了起来,一声不吭地渐行渐远,渐行渐远,唢呐声也渐渐远去。最后的一幕是:无声中,焦师傅远走的背影。

  这是影片的结尾,而我真的不希望这是唢呐的结局,不希望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结局。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 篇18

  唢呐,在现在已不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这种古老的民乐逐渐被西洋乐器所取代。但是,有一首唢呐曲,在看过一部电影后,已被深深烙印在了我心里,那就是——《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这部电影,讲述了游天鸣自小拜师学唢呐的故事。从电影开头唢呐的光辉岁月,到最后的逐渐没落,无不让人感动。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则是电影的尾声,一位老者,手拿唢呐坐在家门前的`台阶上演奏着,有一对年轻女孩走了过去,还向老者身前的杯子里投了一块钱,这多么令人感到屈辱啊!

  那位老者的唢呐技艺极好,可是,曾经无比光辉的唢呐技艺,如今,却只能用来像乞丐一样讨钱,这如何能不令人感到屈辱心寒呢?再回顾电影的开头,二十几年前的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为红白喜事伴奏,多么光辉,多么光荣啊!可如今,有谁还尊重我们唢呐匠?没有。我们自己的东西,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就这么被人给遗忘抛弃。而这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那些西洋乐曲新鲜,有趣,可我认为这并不值得我们为其放弃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而对于那些赶流行,推崇西方文化的人,我想问你们几句,你们从哪里来?你们记得自己的根吗?

  我认为,西方文化是非常新鲜,有趣,但是,我们要时刻记得,不能够本末倒置,不能忘记我们作为中国人,要将中国的文化传承下去。要像游天鸣一样,将属于我们的文化时刻记起,烙印在心头,有着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的信念。

  唢呐匠只不过是沧海一栗,它反映了现代人去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却任由别人将自己的东西拿走。我们不能像电影里的那些混混,要像天鸣和他的师傅一样,将中国文化传给我们的后代。

  百鸟朝凤,唯有坚持方能成凤。要学习电影里的唢呐匠们,传承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的坚持。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 篇19

  陕西一个叫做无双镇的小村落里,吹唢呐这个传之久远的民间艺术,不止于娱乐,更具意味的是它在办丧事时是对远行故去者的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百鸟朝凤这支高难度的曲子,整个无双镇,只有四方闻名的焦家班班主焦三爷能吹奏。但是焦三爷老了,他急需培养接班人。徒弟游天鸣初进焦家班时年幼稚嫩,虽然心有不甘被父亲抛弃在焦家班学艺,但仍有为争家门荣光全力博取师父赞许的.信心。而焦三爷看重游天鸣诚实、孝顺、肯吃苦的德行,选他做接班人,并传他百鸟朝凤这个每代只传一人的唢呐曲。然而,随着社会潮流变化,人们婚丧嫁娶不再请唢呐班子,吹唢呐这门技艺行将就木。焦三爷带病吹一曲百鸟朝凤,最终带着遗憾过世。

  不得不说导演吴天明作为中国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看到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风云变幻,极富文化传承使命感,用无声的镜头表达了最朴素的价值观。焦三爷的一生是唢呐这种民间艺术由盛到衰的缩影,人民们对唢呐艺术的态度的变化更是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态度变化的一种缩影。

  长久以来就有像吴天明导演这样极富文化使命感的人,为保护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种种努力。为了能够让《百鸟朝凤》这部电影有更多的排片,制片人更是不惜当众下跪。很庆幸现代中国还有这样一批人为弘扬传统文化做出了种种努力,但是让我们应该看到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传统文化也要有所发展,固守自封必然走向毁灭。我始终认为,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真正消失,只是大多数现代人无法真正理解,发生了断层而已。传统文化在时间的长河里逆流挣扎,最终能否实现突围的关键就在于创新。有人曾说:没落了的传统技艺,不是仅凭几个人的坚持就能坚持下去,缘起缘灭有定时,若是社会的潮流大势已去,勉强坚持也是枉然的,而社会是现实的,爱情与面包自古不变的抉择。我认为说的很对。

  许多日渐式微的文化需要创新,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文化传承创新的行列中,但还远远不够,《百鸟朝凤》也许是一个很好的警告,让我们思考,处于文化断层一代的我们能够做什么?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 篇20

  最近,我看了《百鸟朝凤》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文化传承的故事。其中,我被这两代手艺人的感情深深打动了。

  在无双镇,吹唢呐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对逝者的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的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可以吹《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这首高难度的曲子只有领军的唢呐高手才能胜任。整个无双镇,也只有四方文明的焦家班班主焦三爷才能吹《百鸟朝凤》。

  焦三爷老了,急需培养接班人。

  徒弟游天鸣初进焦家班时年由稚嫩,对焦三爷十分敬畏,虽然对父亲的行为有所偏见(被父亲抛弃在焦家班学艺),但仍有为争家门光荣光权力博取师父赞许的信心。能够进入焦家班的.学子必须人品端正,从骨子里做到唢呐离手不离口,为了考验徒弟是否符合标准,焦三爷想尽了一切办法。

  经过游天鸣的不断努力,他最终成为了游家班的班主。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 篇21

  《百鸟朝凤》5月6日上映,在13号之前应该始终是高口碑低排片的状态,上映7天的总票房360万,与同期《美国队长》的8亿票房相差甚远。5月12日晚,63岁的方励先生双膝跪地求网友在微博、朋友圈上推荐《百鸟朝凤》;求电影院线的经理增加拍片量,证明他们是有情怀的、爱电影的!此举有人点赞,有人抛砖。

  方先生以下跪的方式推荐一部他认可的电影,我们愿意相信他的真性情。但每一部电影都有它的市场逻辑,观众不喜欢,也不应该有什么人心浮躁,情怀单薄之类睥睨天下的话来,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话很不爽。

  市场不那么喜欢《百鸟朝凤》并不等于大多数人讨厌艺术片,《百鸟朝凤》票房不好也不等于对吴天明导演的.否定,他的《人生》观影超过两亿;他的《老井》是中国第一部获得A类国际电影节大奖的作品;他的《变脸》获得近50个国际电影节大奖……这些殊荣都不是岁月的小溪可以带走的,偷换概念往往看似有理,实则无理。

  《百鸟朝凤》是唢呐匠人的最高追求,是对技艺的考验,更是对人品的考验。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会有多少只唢呐被搁浅,我们不知道,但又会有多少人追忆过去,死守着承诺?生活的艰辛让不少唢呐人换了行当,但凡可以为生,游天鸣的师兄们也不会换了行当。喜欢这部电影对渐远艺术追忆的主题,但感觉它不细腻,削弱了打动人心的力量。比如说下雨天焦三爷和他夫人找吸水练气的天鸣,焦三爷把蓑衣、斗笠披在天鸣身上,很感人的画面却少点动人的情绪。还有电影的某些部分画面略粗糙,剪辑好像也不那么流畅,如天鸣第一次独立吹唢呐挣钱后看望焦三爷,三爷喝醉酒后的画面很模糊,我说的模糊不是从三爷的视野,而是从旁观者的视野,可能他转的快了,让人晕,但还是心里还是觉得画面质量不高。还有就是语言,除了焦夫人的话有点陕西方言的味道,其他演员普通话太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农村,这样的普通话和对话内容违和感太强。

  如果艺术片想保持自己的独立,就做好自己吧!如果还想得到市场的认可,不妨多了解一下观众,或许他们没有某些人眼中那么功利。

  关于下跪,我想说,如果电影人跪着,那么电影如何在观众心中站立!

  关于艺术片,我想说,既然选择了一条人际稀少的路,那就别抱怨地走下去,别~~~

  希望喜欢一部电影只是因为喜欢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百鸟朝凤观后感07-02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08-20

《百鸟朝凤》观后感09-26

百鸟朝凤观后感12篇11-06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15篇02-01

《百鸟朝凤》观后感 6篇02-08

百鸟朝凤观后感9篇11-30

《百鸟朝凤》观后感15篇12-05

《百鸟朝凤》音乐教案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