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观后感(通用16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芳华》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芳华》观后感 1
电影芳华是一颗催泪弹,对老年人有效。
影院散场灯大亮,别的观众陆续离座出门了,银幕上快速走着演艺人员名单。
我们一家仍然静静坐在座位上,我和妻两张老脸上流淌着泪水,老泪纵横。女儿递过來两张手帕纸,轻轻地说:爸爸,妈妈,我们回家吧。
看电影流眼泪,许多年前的事,卖花姑娘。那时,妻伤心落泪,我笑话她。普天之下受苦受难的不计其数,犯不着,那该得流多少泪水呀?
时隔这么多年,芳华的导和演们,用艺术挖掘深埋在心底的'记忆唤醒沉睡的芳华,赚取票房同时赚取眼泪。芳华故事模糊了,隐隐约约只记得男女主角在公园长椅上的依偎。至于为何流泪西里哗啦,孩子们不问老伴也不相问,只是默默地走出影池。妻想起了什么她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我为什么流出了泪水。不要轻易拮责男儿有泪不轻弹,只为触动伤心动情处!
人生七十春秋,或坦途或山路崎岖十八弯,走过太多的风风雨雨,经历无数的奋争和曲折、无奈和无助、歧辱和诬毀、恋和失恋、苦楚和痛快、不幸和幸运、乃至饥饿、寒冷、病痛、贫穷和劳累,付出比别人多的付出收获比别人少的收获,酸甜苦辣唯已自知。劫难与欣运交互、芳华与坼磨共存。本來,这些己然忘却已然封存不忍堤起。是芳华的艺术家们硬生生地把刻印在脑核桃体深沟的记忆给挑了出來。情何以堪!而,各人有属于各自的芳华。每个人的故事,都足够写一部小说拍成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
至少,我们奋斗过努力过,沒大建树,做过错事蠢事,但沒祸害过社会祸害人。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或能做得更好。曾有街坊女士对妻说,你家王师傅对我们有恩,我家老爷子是他帮忙送上山坟碑上的字是他刻的。文革开始时,我十几岁时在望省斤山顶上民办小学教过半年书,一二三年级、二十多个孩子挤在一间茅草屋里读书。离开那里五十多年沒去过。前不久老妹随团到望省厅山顶旅游,当地人远远地指着她,那个高个子是王老师的妹。乡亲们还记得我。这就足够了,这就是属于我的芳华。说什么呢?唯一可以对孩子们说的就是,我爱你们。
走出电梯,明嵋的阳光照耀在华润万家广场花坛里的花朵上,一派芳华。
《芳华》观后感 2
昨晚看了电影《芳华》,老实说昨天看的时候觉得没什么好看的,情节很平淡,但是因为是严歌苓的作品,我喜欢这个女作家,所以还是坚持看完了,看完后当时也没啥大感触,毕竟自己没有那种年代感,没法做到触景生情,但是脑子里有个疑问:作品是以穗子的口吻叙述的,她在影片开头说这篇故事的主人公不是她,而是刘峰和何小苹,可是整个一部影片看下来,我并没感受到故事就是围绕他俩展开的,与其说是围绕他俩,还不如说是围绕那整个文工团,但是为什么,叙事者又认为是围绕他俩来写的呢?
带着这样的思索,我得出了自己的.一点感悟,刘峰与何小苹身上有一个共同的东西,那就是简单和善良,刘峰热心于帮助他人,凡事都为人着想,可是这样的一个好人最终只是因为自己追求纯洁的爱情而身陷囹圄,人家都觉得这样的好人只适合做万能胶,而不配拥有属于自己的爱情,而其实他自始至终对爱情非常忠诚和坚持,可是他不被理解!最后在战争中失去手臂,之后的生活也拮据和清贫!
而何小苹呢?她也是个苦命的孩子,父亲坐牢,母亲改嫁,从小被忽视,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都严重缺爱,受尽欺负,她是孤独的,可怜的,原本以为当兵了可以赢得新生,但是还是受人欺负,只有刘峰真心地帮助她,尊重她,她感受到了刘峰的善良和值得信赖,她内心为刘峰这样的好人没有得到好报充满了愤恨和对人性悲凉的心寒。
若干年后,文工团解散,大家各奔东西,每个人都变了,或许变得世故,或许变得圆滑,或许变得冷漠,或许变得现实,人各有志,每个人的机遇与遭遇都是不同的,其实改变是多么的正常,但最后,穗子孩子的婚礼上,大家重新聚到一起,穗子以叙述者的口吻告诉我们:大家都改变了,似乎大家都有点小小的失落,而唯独刘峰与何小苹反而有一种平静中渗透出来的知足!
我觉得这是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芳华易逝,唯一能永恒不变的是什么?是人性中本真的善良与平和,刘峰和何小苹从表面上看历尽生活的磨难,而到中晚年,虽然经历生活的洗礼,但他们收获了平和,保持了本真,我觉得这就是他们得到的生活最好的馈赠,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永远留住了自己的芳华!
《芳华》观后感 3
《芳华》讲述了文革后期文工团中的故事,团里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在经历过战争、解放、改革开放后,应和平年代的需求而被解散。在解散前,了解时局的人已开始准备转业,一个接一个离开了军人队伍;而穗子不愿面对改变,坚持要留下来,并用自己的金项链给战友做了牙托,只为他能继续留在军人队伍。但解散文工团势在必行,直到不得不离开的时候,她依然不愿接受现实,好在最后考上了大学。
在我们的时代里,同样有很多人只愿固守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愿接受大环境的改变,但外面的生活日新月异,你不改变,必然被社会抛弃;而当你站在社会队伍的后面时,你眼里的社会一定是非常悲伤的,因为你只能看到和你一样被社会抛弃、跟不上队伍的人,每天牢骚着对社会的抱怨、对生活的无奈、对命运的咒骂,你绝看不到走在时代前沿的人对自己的追求。而力量总是向着努力的人的,你接受时代的改变,并努力跟随它,你的眼睛才会看到更多的机会。
主人公刘峰,是文工团公认的活雷锋,每年都会得到军人队伍给的各种奖项、荣誉,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做;别人做不了的事,他做;只有他有的进修机会,他却让给别人……他是不折不扣的好人,却因为爱情被下放连队。我不想说是邓丽君的歌害了他,也不愿责怪林丁丁的落井下石,她只是想保护自己而已。但是看到组织审讯刘峰的时候,我是真的觉得“恶心”。
影片中对此事有一段解说是这样的:“一个总做好事、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突然对你说他惦记你很久了,让你感觉惊悚、恶心、辜负。”对于这件事,我同样感到惊悚、恶心、辜负。在偶像剧中,每一个女生都巴不得被这样的男孩子惦记上吧!东华帝君爱上小凤九不是也让我们拍手称赞、心动神移吗?!怎么到了刘峰就是被腐蚀了呢?这大概就是年代的力量吧,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思想的力量。直到现在依然流传着一句话:“贞女失节不如老妓从良”,千好万好的一个人,犯一点点错似乎都应该被千刀万剐。但是刘峰爱上林丁丁又有什么错?活雷锋不能有爱情吗?在我看来,应该是他错误的表达方式吧,毕竟他强行抱了人家……唉,还是邓丽君的歌害了人家呀……
“铮铮硬骨绽花开,滴滴鲜血染红它。”那是多么令人可歌可泣的史诗。一部影片,让我看到时代前进的`车轮碾压出悲痛的辙印。我不禁想,如果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会怎样?会不会也在希望中努力、在努力中绝望、在绝望中呐喊、在呐喊中死亡?在我们回头看过去的年代的时候,忍不住唾弃他们的愚钝,但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又好到哪里去了呢?
或许,我们的时代已经很好了,虽然铺天盖地的真假消息在身边炸开了花,快节奏扰乱了步伐,但信息时代让我们更便捷地认识了世界,比起改革开放前,已经好太多了,比起我们的父辈、祖父辈,已经太幸福了。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如何能不享受当下,不感恩前人建设的和平年代,不珍惜现在的美好岁月?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又如何能不奋斗,不致敬鲜血染红的历史,不为建设更美好的未来而奋发图强?
我们的青春该绽放,体现自己的价值,追随自己的心意,将眼前的苟且变现幸福;
我们的芳华当奋斗,撸起袖子加油干,让诗和远方现在就来。
《芳华》观后感 4
当电影片尾镜头定格,响起韩红唱的《绒花》: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这一幕让影院的许多人泪目,包括我身边的一众年轻人,即使过了片尾,也久久不愿起身。
最灿烂的是青春,最灰暗的是战争,两者碰撞出的故事,唤起了那个年代那一辈人共有的记忆——美好却现实。
影片的男一是个活雷锋,几乎集中了那个年代纯真年轻人的所有优点。明明想上大学却让给别人;努力攒钱为没钱结婚的战友做了一对新沙发;文工团的脏话累活也全都是找他。无私谦让,勤俭节约,却奉献他人。本是芳华人生,却因爱情的冲动,被人强告一状,以至于被组织批评流放。而那些曾经接受过他帮助的人,为了划清界限免受牵连,都装作与他不相识。就连最后的送别,也只有何小萍一人前来,欲言又止的画面,看得我心酸,却让我看到了两个人的惺惺相惜。
两个人的故事就如这部影片的热门影评一样:或许因为没有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
影片的女主何小萍也是经历悲惨之人,亲生父亲被打成右派,继父的家庭也没能给她带来安心与幸福,本以为进入文工团就可以重新开始,却不想她处处遭人嫌弃。因而自卑的种子萌了芽,以至于当舞蹈演员在舞台上光鲜亮丽之时,羡慕而落寞的她一人偷偷离场,草坪上,月光下,病号服,音乐中,动人的芭蕾舞姿,脸上的享受还是会令我动容。
那时,我想到的东西有很多,想到自己曾经也多年跳舞,对舞蹈的渴望与享受与何小萍的眼神无异,也顿时发现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角梦,但现实于每个人而言却也同样不公平,即使是小小的文工团。
时光流转,你依然是我念着的人。多年后,何小萍离开文工团成为战地护士,凭着坚韧的性子成了许多人眼中的'英雄,当她再遇刘峰,他不再年轻,拖着残疾的身子,可善良的模样,一样是何小萍心里的样子。那时我才知道原来何小萍如此喜欢刘峰,可因为自卑,便只能错过。以至于当何小萍给刘峰说:其实十几年前我就想给你说的那句话:我想让你抱我一下。当刘峰抱过来的那一刻,自认泪点高的我一瞬间眼泪就掉了下来。这是我喜欢的爱情结局,何小萍爱刘峰,即使刘峰不爱何小萍,却给了最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何小萍用爱陪伴,这样的感情是值得倾佩的。
或许因为年纪尚轻,对军人,文工团,那个特殊的年代我都没有倾向,没有感觉,因而在看这部影片时我看到的并不是情怀与记忆,我看到的只是不多的几个人物的一生,或悲或喜,现实的生活却也折射了对于芳华人生美好追求的不同意义。或物质,或善良,或聪明……
看这部影片,或许便就是在看人生的过程,嬉笑怒骂,欢声笑语,苦涩酸楚都会有,但愿青春岁月永芳华。
《芳华》观后感 5
只有经常被欺负的人才能轻易地辨别出真正的善良
故事的导火线就是何小萍为了照相而去偷林丁丁的军装,这便引起了大家的不满,日后生活中的种种都让文工团里的成员百般的不满和刁难。
何小萍本以为离开了那个家就是离开了不幸和黑暗,却不知文工团带给她的也只有欺侮和冷漠。但有一个人,他与众不同,热心而无私,堪称是活雷锋。他不会像其他人一样嘲笑她,不会嫌弃她身上努力练功流出的汗水味儿,还在腰受伤不能跳舞的时候主动提出做何小萍的舞伴。
他,是刘峰。
刘峰是何小萍在文工团里唯一的小温暖,后来刘峰被林丁丁而被下放到伐木连,何小萍便对这个团彻底丧失了希望,去了前线当护士。
之前调到战争前线的刘峰此时在战争中受了伤,失去了右手。被欺侮惯了的何小萍突然收到了称颂,承受不住成了精神病患者,而文工团也面临着和平年代中被解散的命运。
多年后,何小萍刘峰二人再相见,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两人最后虽然没有结婚,却像亲人般生活在一起,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
影片中有几个镜头让人很有感触。其中有个片段,何小萍患上精神病后去观看文工团最后一场演出,在看到舞台上表演的那段曾经她和刘峰一起跳过的舞蹈时,身体不由自主的走向门外,穿着竖条纹的病号服站在皎洁的月光下,和着室内的音乐缓缓地舒展着身体,脸上洋溢的是幸福的笑容。
还有一个片段,小穗子的心上人陈灿在一次事故后磕掉了牙,这对于吹号手来说无疑是一场沉重的打击,小穗子在听闻此消息后毫不犹豫地把母亲送给自己的珍贵的金项链送给陈灿让他做牙托。可没想到的是最后自己的好朋友兼舍长和陈灿好上了,好朋友在车上告诉她这个消息的时候,她刚把写给陈灿的.情书塞进他的琴盒里,打算跟他告白。后来小穗子半夜忍着心酸和难过趁大家都睡着的时候又把情书给偷拿了回来,展开又撕碎,随着车尾气,一同飘散到空中。她终于难过的哭了起来。
最后影片快要结束时的一幕堪称经典:刘何二人在小站离别,刘峰用未残疾的左手搂住了何小萍,目光深邃而沧桑。何小萍依偎在他肩膀上,贪婪的吸取刘峰身上的味道,像是一对情侣久别重逢,也像是,下一秒就要匆匆分离。
但毫无疑问两人此时是幸福的。
《芳华》观后感 6
大家可能记得,这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简述文工团的电影《芳华》。印象深刻的原因是何小曼以为文工团可以改变她的命运,然而文工团是她现实的缩影,孤独,不被群体认可。印象深可能觉得“好人没好报”无比怜悯为救队友而散失右臂的刘峰。
这部电影的原著作者是严歌苓。前几天在写作课上听严歌苓进行了写作分享。所以特别感兴趣她这部原著小说。于是我这几天用碎片化时间认真读完了,才觉得一部电影2小时的内容,太难承载小说一生的内容。
看完之后觉得是心酸,是人的一生在时代下无法逃脱的宿命。里面有人性的复杂性,时代价值观的扭曲…
好人就有好报吗?
里面塑造的刘峰是一个非常努力,非常愿意为他人服务的.“好人”。他努力在于他是贫民窋里因为翻跟头厉害而被挖掘加入文工团,而他觉得为他人服务可以体现他的价值,他的形象如完美的圣人般,没有人性的一点点丑恶而显得“不像个人”,所以总期待他露出人性的一点点丑陋,直到“触摸事件”被批判的时候,他内心早已失望透了。也因此断送了他的人生。
我们理想的世界里,好人是有好报的。
但现实的答案是“不一定”。
现实世界不是二元对立的,而且更多的灰色。里面充满着人性的复杂性,人性的多面性。
《芳华》是一部值得细读的小说。
《芳华》观后感 7
上映了很久,终是去看了。全片不炸裂又难掩的泪点,平和而又热烈的情感,在影片最后的那句“就让荧幕,留住我们的芳华吧”深深含蓄。
影片开始时何小萍一个不规范的敬礼,将她稚嫩却又理想的期待表达的淋漓尽致,也给之后纷至沓来的悲伤而失望的生命深深讽刺。
这正是何小萍的芳华,也是许许多多战斗英雄的芳华。
是刘峰带着何小萍来的文工团,年年的标兵却因为冲动的一抱,将往日善良积蓄全部透支被下放到西南边境,而何小萍也因为对集体的失望,宁愿被埋没也不愿再对往日的光荣梦想卑躬屈膝,而被处理到了军医所。从小受尽欺负的她也终于在战争的阴影下,文工团的'不屑中,刘峰的远走而进入了精神病院。
影片中那句,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拾得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何尝不是对芳华另辟的蹊径。除去华丽外衣,遍地的虱子。
有位哲人说,真正的英雄是,认清生活后依然热爱生活。被时代遗忘固然悲哀,但人性的美好,却犹如一抹温暖的亮色,让人重拾对生活的勇气。
所以哪怕刘峰最后流落到在社会底层,退伍后的老婆跟人家跑了。哪怕何小萍终于变得风尘仆仆,不复青春,不复年华。影片最后他们相依的情景,何尝不是对生活真挚的热爱。
一个人若是贫乏的时候不快乐,哪怕富足了也一定不会快乐,因为他不知道是什么。
而就有这样的人,在生活的绣花针下,土匪般的囚笼困囿下,他依然收藏着醇厚的酒,潜留着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笑对生活。
那句说烂了的“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就是对所有保管了烂漫童心的人最好的加冕。
影片看的很长,也很短。想说什么,却说不出什么。
但无论受众是谁,我们都需要好好反思过往岁月,打捞起寂灭太久的美好人性。我们需要一场泪雨洗刷掉我们身上的浮躁,洗涤除我们麻木的情感。
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一场芳华,大醉又何妨。
《芳华》观后感 8
《芳华》是部好电影,这是我最直观的感受。好在哪?不好说。一样东西不好,我知道它哪不好;一样东西好,我往往不知道好在哪。
以前听到好歌也这样,看到好小说也这样。反正就是好,对口味。
我没有经历过文革,我问老家的人,文革时候的事有印象吗?说有,大集体嘛,吃大锅饭,也有下放的知青,穷。讲起来,都是干活记公分的事,都是为了生存怎样小偷小摸的事。问有人被迫害吗?说没有,很少,有过斗地主,点天灯把人点死了,这家人现在还仇视村里人呢。
问我爹,文革时你们干嘛?说读书,打架,干活。主要是是和其他生产队的人打架。也是分了帮派的,打得比较狠。倒有点像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文革是一个意象,只能想象,想象里,有芙蓉镇的样子,有活着里的样子,有兄弟里的样子,也有动物凶猛里的样子,霸王别姬里的样子。感谢这些文艺作品,把我们带回那个年代。
伍迪。艾伦拍过一部电影,叫《午夜巴黎》,里面主人翁就在午夜时分和各个时代的大艺术家交流,挺过瘾的一件事。
就是一个时代,无所谓好坏。对某些人好,对某些人坏。文革后一段时期的文艺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小平批评说:哭哭啼啼,没出息!他老人家也是受害者,但他不计较,反而越挫越勇。
你看历史,类似事情不胜枚举。只是有些离我们近一些,感知深一些。
我看芳华,其实就是看一代人的经历。和我们怀念童年没啥区别。芳华是冯小刚的'青春,严歌苓的青春。
严歌苓真牛,写天浴,写陆犯焉识,写芳华。都和那个时代有关。
另有一个旅居国外的女作家也牛。张翎。那年看她写的《金山》,笔法细腻,跨越上百年的历史,写得柔肠百转,真好。
我不是影评人,也根本不会写影评。我觉得芳华好,就是觉得人好,故事好,色彩好,音乐好,能够引起我情绪的波动,能够让我笑的时候笑,恨的时候恨,哭的时候哭。我没那能耐挑毛病。
《芳华》观后感 9
《芳华》展现的不是一个人的青春,而是一群人的青春。一群正值芳华的青葱少年,满腔热血,本应去享受爱情萌动的心悸而忐忑。隔着一个时代往回看,感觉很不一样。
一群十几岁的年轻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去面对鲜血和生命的消逝。残酷的现实不断的伤害着他们的身体和心灵。面对时代巨大的变化,他们在迷茫,徘徊,又在坚持。一边失落着,一边怀念着。一边天涯海角的寻找着。当市场经济到来的时候,一切的一切又回到来的重新的起点。一个怀揣梦想热爱生活的年轻人,一个在战争中对生死淡然处之的英雄。
那个年代出了很多英雄,也出了很多极恶之人,结果英雄终于还是经不住真理的考验,恢复了本来的丑恶和地位,所谓的极恶之人却能脱颖而出,为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你把最好的芳华献给了你的.祖国,却承受了被抛弃的命运;你本身是个热爱自由的人,你本身也向往爱情,你本身天真烂漫,却把芳华送给了战场…你本身可以变得更好,你只是活错了时间……
不管是林峰还是小曼,于他们而言,爱就是,我喜欢你,我愿意为你,至始至终,保留那颗初心,不管你如何对我,但我知道我的心想怎么对你。不计较得失,不计较过往,只想单纯的守住那段美好,回报那点你为我。人性是时代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人是有思维的,也是有思想的,人类集体思维和思想推动时代变化、发展和进步,因此,应该是人性冷漠让时代变得残酷和冷漠。
所以,人,不论在哪个时代,内心不能没了自己!时代大环境下的人们,非常容易迷失自我,总是迫使自己相信大众观点都是对的,无法反驳的,可是当你回首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都是背叛了自己。
《芳华》让我们在眼泪中唏嘘中,深深缅怀自己终究早已逝去永不复返的青春,花样年华、情窦初开、飞扬文字、指点江、中流击水、豪情万丈……谁的青春不芳华?“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芳华》观后感 10
历史的每个阶段,都有它的标签,或是太平盛世,或是朝代更迭,或是马革裹尸,或是歌舞升平。在和平年代,透过大屏幕走进历史,沉下心来,也能嗅到几分历史的气息。
那是个激昂澎湃的年代,《芳华》里的主人公们生活的场景看似平和,但周遭环境处处透露压抑感,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观众:现在是战争时期,生存问题依然面临威胁。平凡朴实的老好人刘峰,淳朴坚韧的农村女孩何小萍,一心想往高处攀爬的林丁丁、心高气傲的.郝淑雯、理性善良的萧穗子……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人性有正直也有扭曲。
电影里有主角和配角之分,亦有正邪之分,然而站在剧中人物的立场上,每个人都是生命的主角,如若大家都通过自我的目光去审视人性,似乎能得出千百种答案。无论是追逐富裕还是平淡,宣扬正义还是崇尚邪恶,修成高雅还是沦为俗人,人所求的大抵都是一个活着——以自己最想要的姿态活着。在走向未来的路上,极少有人能得偿所愿,或多或少留有遗憾,如同上天跟人开了个没有营养的玩笑。
影片很短,只有两个多小时,它又很长,承载了一段冗长的岁月。在荧屏里,它是小圈子的人生百态,在历史中,它是大社会的时代缩影。到了快完结的阶段,更多的故事却还没讲完,只因旁观者无法窥见他人全貌,当局者也无法评判自我得失。虽然不幸的事总在发生,但每个人都还是在努力坚强地活着,这就是人生。
电影很仁慈,仿佛把战争的残酷性隐藏了大半,那个时候的人们既不能掌握自己的生命,也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他们在时代的齿轮里艰难独行,他们看不见前路,却从未泯灭追寻的勇气。没有谁的人生是不辛苦的,但生活中和平年代的人们,已经比前辈先烈们幸福了很多很多。所以,既然生而有幸,便更好地活着吧。
《芳华》观后感 11
韩愈在《春雪》这首诗中写到“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芳华”,多么好听的一个词啊!而电影《芳华》讲述的正是一批年轻人的芬芳年华。
主人公刘峰、何晓萍都是标标准准的好人。刘峰是文工团的.“活雷锋”,他做的善事很多很多,多得一火车也拉不完。就连文工团的猪跑了,别人首先想到的不是去追猪,而是去找刘峰。可当别人拿他和雷锋比时,他总是谦虚地摆摆手,说:“哪里,哪里……”而何晓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姑娘,在家里她受尽了继父的虐待。她原以为成为了一名军人,就可以不再受别人的欺负,可是她错了,她成了别人嘲笑的重点对象。但不管受多大的委屈,她都坚强地忍着。
可偏偏就是这两个好人,结果却一个变成了残疾人,一个变成了精神病人。刘峰在战争中失去了右臂,而何晓萍也因为看到了太多的死亡,精神上受到打击,变得不正常。
都说“好人有好报”,可是为什么这两个好人没有好报呢?是不是因为我年纪小,还看不到这个世界的另一面?而恰是这一面,充满了残酷、黑暗……
《芳华》观后感 12
如果非要给《芳华》写一句观后感,我觉得没有“人性”“历史”什么的,唯有“命运”。
看到前面部分何小萍被集体排斥甚至被欺负的时候,我都有点不忍心再看下去。但是不忍又能如何,这人世间上有很多这样命运的人。在当事人看来,这份压抑难以承受,觉得自己也够善良,为什么到哪里都不受待见?在当事人之外的人看来,她无疑是有缺陷的人,是另类,言行都让人嫌弃。
其实我不想说起周易的,因为也显得很另类,但是我感觉这个解释是最科学的。比如八字官杀重而无力承受的人,活着就是有压抑感, 压力大口舌事多;比劫多而无用的人,不容易有朋友;伤官见官,容易和领导有冲突等等。
这剧最后的时候,刘峰和何小萍,这两个有“残缺”的人聚在了一起,我想这美好的结局应该是剧情的需要了。
不想说人性,林丁丁当时如果不举报,也许这辈子被命运之神打上叉叉的就是她,可是剧情如果不是那么发展的,是刘峰飞黄腾达了,而林丁丁沦落了,那人性就有了吗?只能说是命运了,而且林丁丁的.所谓的人性不完美,才让她活得很滋润,而完美的刘峰,老天必定也要让他的一生有残缺。
芳华岁月流逝,留下一串串故事。自古以来,最美的故事不是因为完美,而是因为不完美。
《芳华》观后感 13
这是第一次读严歌苓,因为在上映的第一天去看了《芳华》。
电影和小说是不同的,电影更像是控诉,激化的戏剧冲突是电影必需的表现手法;而小说则是细水长流,讲述的就是这一代人的一生。
微信的`朋友圈对于电影有种各种各样的解读,例如善良,人的等级等等。
看完小说,淡化了人性的缺陷,时代造就了那样的行为和思想,例如刘峰,没人不认为他是好人,他发自内心滴帮忙,在那个年代收获也是巨大的,他入了党,甚至可以打听林丁丁的入党消息。与其说是喜欢林丁丁的普通人的想法让他放弃深造,比如说,他的阶级局限性决定的,林丁丁只是个借口,这才是他后面潦倒的本质原因。
书里的林丁丁,没有诬告刘峰,因此是值得单纯善良的刘峰爱恋一生的,无须愧疚。她符合了绿茶所有的气质,没有了揭发,我认为林丁丁是一个不错的姑娘,永远知道自己要什么,即使结局惨淡。
最喜欢的还是萧穗子,不卑不亢,不欺负何小曼,也不谦卑,积极融入这个集体,不像何小曼始终游离在人群外,这样是危险的,融入才是保存自己最好的办法。
每个人物的人生不完美,即使作为官二代,作家等,不完美才是完美,刹那芳华,令人唏嘘。
《芳华》观后感 14
《芳华》演绎了中越自卫反击战,在中国近期电影中,很少,战争场面很血腥,很震撼,描绘了一个残酷的战场和激烈的战斗画面。面对这祖国的将士的奋勇杀敌与重大的`牺牲,我的眼角依旧湿润,我依旧是那个小“愤青”。
从小受的教育要么是老妈让看的书,所谓的爱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么是学校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总而言之就是:为人要正义,为了祖国要勇于奋斗与牺牲。想起小时候某些“小官僚”耍威风,也是当面斥责。家乡人喜欢说你算老几啊你管我,小学时候我就能说出每一个公民都有权利说出你们的错误。当时也是真楞!
正是由于这初心,才对新闻中的种种不平表示愤怒,对牺牲的将士得不到应有的的对待感到痛心;才对卫青霍去病的消失感到不安与愤慨,才对部分民族的肆意妄为感到内心压抑的悸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片刻都在耳边。
不知道你们信不信。我小时想的都是做一番大事,从来没考虑过金钱。即使长大了知道了金钱的奥妙,也是想有钱做一些想做的事,却从未包括吃喝玩乐。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我辈如是。
《芳华》观后感 15
做好人总是很受伤。做好人的潜台词是,我都对你这么好了,你凭什么对我不好。用自己的委屈换来的道德标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家教严厉的我们总是被家长教育做一个好人,甚至是张思德那样的好人。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却忘记了自己的残缺不全。还好,学习了20年的心理学,总算缝缝补补勉强修好了自己破碎的心,我曾经就是那个不顾自己利益成全他人的好人,所有人都夸赞的好孩子。但是,小学六年级的我就已经意识到这样太痛苦,宁可破罐破摔也不要做一个人人仰视的'瓷娃娃。
刘峰拥抱丁丁的那场戏深刻脑海。每个女孩成长以后,也许会忘记那个对她大笑的男生,忘记那个深夜牵手的男生,却不会忘记那个她拒绝的男生。因为这个男生见证了自己的美好,这个男生经过了自己的青春。曾经有人如此忘情地拥抱过自己,无论是非对错,女生都会带着爱闪烁温暖的光。
青春可以打破年代,打破疆域,打破民族,打破贫富,所有人的青春都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有的青春是残酷的长大,有的青春是难以割舍的初恋,有的青春是眼泪与欢笑交替,有的青春是无可奈何。
所谓感动的作品,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无论是绘画还是电影,不过是描述了人性的共同。
《芳华》观后感 16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一段最美的青春年华,有人用它搞科技创新,有人用它做产品开发,也有人用它给人以艺术享受。这便是我看了电影《芳华》以后最直接的感受。
影片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文工团的几个青年男女的故事。片中命而善良的何小萍处处不受待见,几乎成了神经病,却还是不忘善良本质,陪伴残疾的刘锋。而刘锋在部队也是默默为大家做着贡献:每次出去都给大家捎信带东西,猪跑了他也去帮忙捉,战友结婚他也忙着做新沙发。
正是有了千千万万像刘锋和何小萍一样善良和默默奉献的人们,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美好,我的妈妈就是其中的一员。
我的妈妈是一名人民教师,在中国,她普通得像一颗尘埃,没有珍珠、钻石一般光彩夺目而惹人喜爱。她用额头上的汗水、脸上的皱纹、手中的粉笔在三尺讲台上辛勤的耕耘着,让她的“花朵”尽情的吐露着芬芳!
我们的身边又很多这样值得我们为其点赞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大家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有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有救死扶伤的医生,还有挥汗如雨的种田人!他们都用自己的最美的青春吐露着芳华!
【《芳华》观后感】相关文章:
盛世芳华-《芳华》观后感02-17
芳华的作文12-02
我的芳华作文05-29
刹那芳华作文02-20
《芳华》经典语录03-29
书香润泽芳华作文05-23
梦落芳华经典句子07-19
《芳华》观后感12-28
满庭芳华_抒情作文02-15
我的芳华作文2篇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