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陶行知教育故事观后感(通用5篇)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陶行知教育故事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陶行知教育故事观后感 篇1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办学者及教师都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奋斗办出像样的'学校。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育才学校公约草案》规定指导员(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民办教育更应如此。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陶行知教育故事观后感 篇2
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陈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当一些学生辍学,是否反思自己将爱洒向他的.心间去了呢?有一个乡村女教师为走访学生翻山越岭,不幸摔伤,但第二天又冒雪走访了,她硬是以满腔的爱找回20多个辍学生。我们能否用自己的爱将孩子牢牢留住,不让他们流失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陶行知教育故事观后感 篇3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感人肺腑的话语引领我走进了陶行之先生,读罢文集,崇敬和景仰之情由然而生,我深深地被陶行之先生求真、创新的教育思想所惊叹,他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他创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为改革中国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陶行之先生的教育思想,至今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我想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教学行为中,要使你对学生的德育培养、知识传播等都较好地被学生接受并产生效果,应具备的基础条件不外乎这样三个方面:(1)人格、(2)学问、(3)方法。即:一个要得到学生尊敬和爱戴的教师,必然要具有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育人艺术水平。同时,还要做到“心中有书,眼中有人”(这里的人是指学生)。两千多年前我国教育界的祖师爷孔夫子曾说过样的话“仁者爱人”,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民教师,你首先要爱你的学生,教师爱学生是无选择的,没有爱的教育肯定是被动的、压抑的。
学生尊敬和爱戴我们教师的条件又是什么呢?除了上面讲到的“人格”、“学问”、“方法”以外,还应该加上“关爱”,即:关心爱护学生。在教育行为中,教育管理学生,要以关心、爱护学生为前提。从一定角度来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力学的关系,进一步说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按照牛顿力学原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性质相同的`。我们做教师的给予我们学生的是关爱、是亲和,学生会回报我们教师疏远与冷漠?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没有亲和力,你怎么能要求学生走近你、亲和你呢?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早就有这样的定论:轻松、和谐、充满爱的环境能够激发人健康向上的情感,能够唤醒人的爱心。相反,充满仇恨、冷漠的环境却会诱发人产生邪恶,使人与人之间变得隔膜、疏远、丧失爱心。
陶行知教育故事观后感 篇4
对行知先生的最初印象来自于大学老师给他的评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爱满天下”。他教育我们作为一名师范生、一名未来的教师,一定要具备奉献精神,对学生充满爱。
5月21日,在学校领导带队下,怀揣着对陶行知先生的敬重来到石化工人影剧院观看大型话剧《永远的陶行知》。话剧舞台向我展示了先生伟大的一生,在观看中我慢慢感悟到了“爱满天下”的教育格言,真正领会到行知先生不愧为教师的楷模,也怪不得宋庆龄称陶行知为“万世之表”!
在观看话剧的时候,有几个片段深深感动了我。在育才学校的创办初期,学校的经费非常困难,孩子抵不住饿,就去偷小毛桃吃,结果被抓到了。面对一脸愧疚的孩子,行知先生没有急着狠狠责备,而是将责任归于自己,并许诺等桃子长大了亲自买给学生吃。更为感动的是,面对来告状的老师,行知先生说:“不要用‘偷’去形容学生,要用更中性一点的词,如‘摘’、‘采’。”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心中某个柔软的地方似乎被触动了,这不正是陶先生在时刻为孩子着想,保护着孩子内心的善良啊?在学校最困难的时候学校仓库里仅剩下孩子们两天喝粥的粮食,好友问陶行知:“你何必背着石头过河呢?”,陶先生说:“我背的'不是石头,是爱人!”。这不正是先生对学校的爱,对全体学生的爱吗?
正因为行之先生“爱满天下”的情怀,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使得师生之间建立了情感的桥梁。故而越南河内国立音乐学院教授胡慕罗在回忆陶行知与育才的时候说“我一直引以为豪,曾经是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的学生。我曾经多次跟朋友讲起,我在育才这段时间的学习与生活,特别是告诉他们,在抗日战争艰苦的时期里,中国民主人士、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育才、培养幼苗的故事,他的为人、道德、品格,甚至名字的意义,……这是我对陶行知的敬仰、爱慕,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情,念念不忘的恩情。”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学习先生的这种关心学生,热爱学生,服务学生的精神,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感、责任感,把爱洒向学生,课余时间多关心学生、联系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陶行知教育故事观后感 篇5
怀揣着一颗感动的心,观看了话剧《永远的陶行知》,感受到了这位“伟大的人名教育家”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去半根草去”的高尚品格和“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以此歌颂他“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画面中出现了一艘游轮,两个人的对话拉开了话剧的序幕。整部话剧分别从陶先生留美回国投身教育开始,主要讲述了他三个阶段的故事。第一章“晓庄的钟声”,讲述了陶行知先生放弃优厚的待遇,毅然投身乡村师范学校的教育,建立起没有围墙的学校晓庄师范。充分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以及小先生制的形成。第二章“古圣寺的春意”,讲述了即使在抗日战争的困难时期,陶行知先生依然坚持办学,同时这章也穿插了不少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比如四颗糖的故事。先生对学生的博爱精神,与教育理念,充分的让我体会到校门口的那四个大字“爱满天下”的真谛。第三章“上海滩的晚霞”,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先生依然坚持办学,奔走各国,宣传救国思想,他不惧危险,争取和平曙光。
在观看话剧的`同时,我的心灵得到了很大的震动,一句话“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始终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使我更认真的思考我的职业。他认为 “生活即教育”。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应根据生活的需要。我也同样的赞同陶行知这一名言,教育不需要惊天动地,只要平平淡淡;教育不需要刻意追求,只要真真实实。教育无处不在,教育随时随刻。对于现代社会来说,生活与教育的联系更加密切。“好生活”不是物质意义上的优越生活,应该是正确的生活习惯、科学的生活观念下的生活,涉及到人的衣食住行。在这些生活环节中,时时渗透着思想的教育、情感的熏陶。
古往今来,教师这个被誉为崇高而神圣的职业一直是备受称颂,其原因是教师的任务不但是教书更重要的在于育人。我,作为一名新进教师,一定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以一颗饱满的爱心,“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情操,以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学生一起享受学习的乐趣,让教育的雨露滋润每一朵小花。
【陶行知教育故事观后感】相关文章:
陶行知学习心得11-17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07-31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02-05
《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04-16
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03-23
读《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01-19
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8篇04-13
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9篇05-02
陶行知故事读后感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