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晚秋》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晚秋》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晚秋》观后感1
《晚秋》在韩、日影史上共拍过五次,最早的版本由李晚熙于1966年拍摄。金泰勇这个版本节奏看似缓慢,实则是编剧把一些明线暗化,通过安娜与勋的心理变化,折射出两人几乎平行与延续的镜面关系。不是好看,而是耐人寻味,因为它不是说出来的故事,而是藏着的包袱。
片中隐藏着不少伏笔,饭桌上的吵架是全片的高潮,“你为什么用他的叉子”中的“叉子”其实是双关语,指代安娜自己。安娜的丈夫是被王晶所杀(假释后第一次见到王晶,后者说:那天,我本来想回去的。)而安娜是被栽赃,这与后来的勋、玉和老公的关系互成镜像。
片中有两场戏设计的匠心十足,完美契合角色心理:游乐场的戏中戏,安娜与勋原本是“游乐场舞台”的主角,后来却成了坐在“碰碰车座椅”里的观众,他们为“默片式”的情侣配音,这种台词代入设计既让观众视角与角色视角重合,又以旁观者身份对“当局者迷”做出了解答。安娜看似自说自话,实际上是她多年来的心声。她有太多想法不敢质问王晶,而勋如他的牛郎身份一般,以一个合格的玩伴态度来扮演“王晶”做出回应。正因如此,洞悉心事的`勋在后来的餐会上与王晶互生争执。
“好”与“坏”的段落,则是勋打破安娜心理的第四堵墙。她用读不懂的表情向他倾吐听不懂的言语,明知那不是简单的“好”与“坏”能够评论的。可她的忧伤或幸福,不用说也明白,因为两人的心正以同样的频率悸动着。这段情节过后的勋成为另一种“安娜”的延续,因为他后来与玉的关系等同于先前安娜与丈夫的关系,只是命运截然不同。
两人重新坐上长途车时,看似是个完美的收局,岂料后来还有一个拖沓的20分钟。这段情节实际上是勋对应于安娜另一种命运的写照。勋在玉的老公栽赃后所进行反击,同样回到了先前那个“叉子”的问题上。这次他被“抢叉子”的人做掉了,所以最后的警车不是抓勋,而是为他收尸。因为他早就有了预见性,所以才和安娜有了那场那意味深长的法兰西长吻。“出狱以后来这里见面”是对安娜的安慰,也是一种漫长的告别。安娜买咖啡回来,通过警车的无线电获悉了死讯,所以才突然惊慌失措。警车在片中一共出现过三次,每一次都犹如死神一般,第一次带走了安娜的老公、第二次是玉、最后是勋。
末了,安娜的等待和自说自话实际上是一种希望,也是对应了“我不会等你的”和“出狱后来这里见面”的坚持。——勋在幽灵超市和安娜短暂离别去见玉,希望安娜等他,她说“我不会等你的”,他说“我知道你不会等”,而后他耽误了时间,她也没有久等下去。最后的咖啡等待,安娜明知道自己等不到,所以才道出了一句“你好,好久不见。”
《晚秋》观后感2
估计去看《晚秋》的大部分男人,都是冲着汤唯去的,大部分女人都是冲着玄彬去的。坐在电影院里,从头到尾,居然都猜不到接下来会如何发展,甚至觉得电影快拍不下去了,这种感觉让我无比沮丧。当安娜坐在咖啡馆里,说着好久不见,字幕升起时,心里想着:就这么结束啦?
由于《晚秋》得了很多奖,所以很多人都不敢说自己没看懂,只好回去慢慢反刍,争取“看懂”。满心以为肯定是因为被剪了好多导致没看懂,结果上网一搜,原来号称一刀没剪,彻底无语。
回到家,琢磨着为啥取名叫《晚秋》,一是因为故事发生的季节,二是主人公的心境,三是因为这是翻拍片,以前就叫《晚秋》。韩国导演,所以故事的展开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那段感情好像从来没有开始,但又开始了,只是找不准从哪里开始的`。最开始也许是安娜坐在碰碰车里,跟着勋疯疯癫癫的给那对异国情侣配音。直到安娜用勋不懂的中国话讲述了自己的过去,勋用仅有的两个中国字“好”和“坏”回应,从那一刻,安娜打开了心扉,爱上了那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
从网上看到一个名词,好像叫公路电影,是“一路走一路爱”的模式,也是“爱上陌生人”的模式。一个只有72小时自由的女囚,一个玩世不恭最后被陷害背上人命的花花公子,两个人在车上开始了一段不那么灿烂耀眼的晚秋式爱情。久被囚禁的安娜买了新衣服,化了妆,但无奈心境难改。直到看到那个曾经心仪的男人,发现他就有了家庭和孩子,那一刻,我突然有了整部电影唯一的一个猜测:安娜是为了王晶顶罪的,杀人的是王晶,所以才有了安娜回到案发现场,吞食了丈夫手中那张和王晶的合影。但付出往往未必有回报,枯木往往能逢春,而逢春未必能开花结果,命运就是如此弄人。
最后,出狱的安娜在咖啡馆看到勋了吗?这是导演留给观众的最后悬念。设想一下,如果勋逃走了,没有被警察带走,他也不可能盘下公路边的咖啡馆,在美国一个逃犯开咖啡馆没那么容易吧?除非他一直在那家咖啡馆打杂,也就是说安娜进咖啡馆时没有看到他,这个可能性显然不大。如果勋没有逃走,被警察带走了,那么涉嫌杀人抢劫的他没那么容易脱罪,更不可能2年就出狱。所以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安娜是在和想象中的勋说好久不见,这才符合晚秋萧瑟的气质。
《晚秋》肯定是好电影,我只能这么承认。好电影有两种,一种本身就是一锅浓郁的鸡汤,或者是一壶清冽的茶水,让观众品了大呼过瘾,感慨万千。还有一种本身就是白开水,毫无滋味,每个观众都可以往里面自行加料,可能最后变成珍珠奶茶,也可能变成摩卡咖啡,给人无限联想,滋味千变万化,《晚秋》无疑是后者。
《晚秋》观后感3
早春时看《晚秋》,同是风衣时节,只是屏幕外桃花已开,故事里的一切则是料想中的归于沉寂。
虽然未看过原作和其他几版翻拍作品,但据说这几个版本都利用自然中的萧瑟秋景烘托主人公,并成为经典。显然,如今这部《晚秋》相比起来,放弃了这些元素,镜头中从头到尾没有出现太多凸显典型晚秋时节的意象。一座对众多观众来说很陌生,甚至对男女主人公而言也是异乡的城市——西雅图,其一成不变的、由深浅不一的灰堆砌的城市背景,与善感的自然秋景相反,淡漠的注视着故事的发生。我们只能由松垮的风衣、暖手的咖啡、不时氤氲的雾气迷茫的感觉到什么,幸运的是,这使主人公的情绪极为易感,使我们逐步内化。
虽然汤唯持久不变的面瘫使我感到一阵阵无奈,但这确实也源于剧中Anna的无奈——母亲的离开、情人的背弃、未完待续的牢狱生活,再加上一个聒噪又混乱的大家庭。在我看来,这个家庭的设置未免有些画蛇添足,不同国籍的二人同处异国的城市,身上还各藏一段非常的经历,这些东西本已经足够铺述。可如今一群人上演分遗产大戏,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台,迫使人又开始思及黑色幽默、家庭伦理、文化差异……着实有些兔眼迷离。
关于Anna和Hun,原谅我,不得不说这实在是两个太寻常的名字,普通常见得就像两个符号,或者说,Anna应该是有个中文本名,而Hun也应有个韩文全名,但它们被悄悄地掩盖了。同样很容易想到的是,这两个人身上本来有更多的故事、细节与情感,但它们同样也被悄悄遮蔽了。我宁愿相信这是两个人共同的默契。
诚然,他们向彼此自觉或不自觉的倾吐了很多,但我们不都是这样么?与自己最亲近的人默默无言,却能向陌生人说说心里话。他向她坦言自己是个牛郎时,未尝没有告诉自己,这是最后一次见面,之后我们分道扬镳。她说Do you want me时,又何尝不是想负气地尽一次最后的狂欢。好?坏?爱情本身就无所谓好坏,更何况在我看来他们之间从未有过爱情。两个始终在路上的人,一个不知道自己会落脚哪里,一个干脆拒绝想自己的'目的地。我们边走边爱,我们左手温暖右手,如此而已。
那支数次被拒绝的表,恰是被拒绝的时间。我们假装不知道时间的流逝,亦不想下一秒会到哪里,一晌贪欢。
两年后再见,没有时间地点。她应该知道他会不会来,但也许她只是在完成等待这个动作本身。毕竟有人可以等待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