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时间:2022-07-20 21:01:1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之作,大家都并不陌生吧。

  这篇故事主要讲的就是鲁迅在百草园里的童年趣事,其中分了几个事件长妈妈给他讲“美女蛇”的故事,让鲁迅先生懂得了不该更陌生人讲话的道理,还有鲁迅先生从小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喜爱,对百草园的无限趣味,还有在冬天的百草园里捉捕鸟的乐趣。

  还有在三味书屋里面图书的乐趣。其中有分了好几个段落,首先是鲁迅先生对百草园的留恋,不想去眼里的私塾,以及老先生伟人的特点还有初次见先生,问他怪哉是什么东西,然而先生并没有回答,对于描写先生读书时的认真劲。

  如果对于大人们而言,这个百草园是多么的'平淡,但是对于我们现在的小孩子看这个百草园,就是充满了无限生机的地方。然而在文章的第二节,就引人入胜,让人们喜欢上了这个美丽的小院子,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这些美丽的植物,然百草园显得越发充满美感。那当然,如果只有植物的话,那么,鲁迅先生就也不会喜欢上这个地方了,没有任何的活力,对于我们来讲,没有了动物,也就是失去了一大部分。动物和人类是十分好的朋友。鲁迅先生自然而然也把植物给写进去了,同样写的那么美妙,让人们立刻想去那边游玩,看看那些植物。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在绿色的植物的包围下,在动物玩耍和鸣叫中,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难怪鲁迅先生会喜欢上,留恋这个地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2

  我读了鲁迅的《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文章主要讲述了:百草园给童年时的鲁迅带来了许多的乐趣,百草园的景色让鲁迅百玩不厌。

  长妈妈给鲁迅讲了一个“美女蛇”的故事,鲁迅听完后,便很想得到一盒像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鲁迅进了三味书屋以后,他就要和他的蟋蟀、覆盆子、木莲……说再见了。在三味书屋里,他每天都要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不过这样也阻止不了他。他会常常和同窗们到三味书屋后的一个小院子里玩,但是过不了多久,就会被老师叫回去读书。

  读完这篇文章后,文中“美女蛇”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的时候,你千万不要答应。这篇文章还表达了孩子对童年时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而鲁迅就是对百草园的喜爱,对三味书屋的乏味。

  文中的百草园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听起来,这个地方好像很好玩,怪不得鲁迅先生那么喜欢百草园,而讨厌三味书屋了。

  这都让我回想起儿时的乐趣,那时我才几岁,妈妈叫我去拿干柴,我不知道什么叫干柴,我就随便摘了我表姨妈家的几根荔枝树的树枝,最后弄得大家捧腹大笑。我还经常捡一些东西来玩。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3

  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感受到先生儿时在百草园的自由和快乐,体会到他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和枯燥。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姹紫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是鲁迅先生对百草园的描述,这样的百草园无疑是许多人向往的生活,也是儿童的乐园,难怪鲁迅先生喜欢这儿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和木莲们!”这句话包含了他对百草园深深的`不舍之情。而在描写他到“三味书屋”里学习时,却远远没有像在百草园里那么自由,“我就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就是鲁迅先生每天的功课。鲁迅先生和同窗经常到园里的屋外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日复一日,怎么可能不留恋百草园?这句话体现他对大自然和自由生活的向往,表达了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和渴望自由的心情。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想起自己的点滴,倍感庆幸!过去,摘桑椹,掏麻雀窝……现在,我们课堂上轻松愉快,书声琅琅;操场上我们尽情玩耍;阅览室我们沉醉书香……也许这就是我们和鲁迅先生的不同之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名著。

  这篇文章最美的句子是: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多么优美的排比句呀!

  我从这篇文章中知道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突然听见有人叫他,只见有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向他一笑,隐约走开去了,他自然很高兴。但竟然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妖气,一定是碰见了美女蛇了;这人首蛇身的妖物能唤人姓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人肉的。

  鲁迅先生说:这个故事使我觉得做人之险。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鲁迅先生小时候常在百草园捕鸟、逗蟋蟀、寻蝉、喂蚂蚁——长大了还有很多美好的`回忆。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到书塾里去。一句话就从百草园转到了三味书屋,我希望可以学习这种写作技巧。

  鲁迅先生小时候上学很会做小动作。有一次,先生说:人都到哪去了!?大家便一个个走回去,一同走回去也不行的。可见先生是多么的严厉!

  这篇文章写的是鲁迅先生童年的回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5

  星期四,我看了《诵读经典品味越韵》中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诗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350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主要讲了:屋主寿镜吾是绍师兴城里有名的塾。他20岁中秀才,在自己家中设馆授徒,以教书为业。他制定学规,从严治教,每年收学生不超过8人。他对学生要求严而有度,待人以宽和为怀。发现有学生不认真读书,到后院去玩时,他只是大声叫道:“人都到哪里去了?”待到大家陆续的回来时,他也只是瞪几眼,督促大家读书而已。他也备有戒尺,但不常用,学生有违反塾师的也只是在学生手心上轻轻地打记下以示惩戒,不像别的塾师,要把学生的'手心拗弯,将手背顶住桌角用力痛打,以示师威。教学之余,他常以读书自娱。每当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时,他便吟诵自己心爱的古赋,而且摇头晃脑,显得十分投入,也很有点幽默感。放学时,他会亲自把学生送出大门,站在石桥上观察良久,看学生在路上是否有打闹的情形,直到学生走远,他才放心地踱回书房……

  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文章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的玩耍,不希望被父母,家奴管着。

  有空时我还要看看《诵读经典品味越韵》中还有什么有趣的童年乐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6

  老师讲了一篇重点课文《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很有童真的课文。

  他笔下的百草园,是那么的生机勃勃。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和高大的皂荚树,何首乌藤,木莲藤还有覆盆子是那么的自然;他笔下的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还有蜈蚣。整个泥墙根一带,都洋溢着欢乐和自由。我更喜欢鲁迅写的关于美女蛇和赤练蛇的故事,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更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还有何首乌藤的传说,“我”梦想成仙,于是经常拔起来,显出我的天真和那傻乎乎的“幼稚”。

  后面则是写“我”到三味书屋里生活的事情。我想先生询问“怪哉虫”一事,但是先生却有了怒色。我也喜欢那善良、极方正、质朴的先生。整篇文章下来,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与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反映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爱自由生活得心理,更抒发了作者对封建教育强烈的不满。但是,鲁迅笔下的童年,还是有些乐趣的,至少还有陪伴他的百草园。而我们这些生活在21世纪的小孩子们,陪伴我们的也只是不断翻新的玩具和令人激动的电子游戏,生长在大都市里的我们,哪里有一片绿色?

  天啊,鲁迅多少年后却仍然记得自己的童年并用极其优美的`语言把他描绘到每一个人的心中。而我们呢,当我们长大是回忆自己的童年会是什么样的呢?是一堆的补习班还是摞起来高的像塔的作业?不得否认,现在小孩子的生活,很无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7

  带着些许激动,好奇,与些许敬佩细细地读完了这篇文章。使我了解了鲁迅快乐的童年,虽然不是事事如愿,却阻止不了心的飞扬!

  鲁迅的乐园,是五彩缤纷的,是生机勃勃的。在这里,他可以无忧无虑地嬉戏,自由自在地奔跑;在这里,他有着成仙的梦想,有着摘到覆盆子的自豪……到了三味书屋,或许老师太严厉,规定太陈旧腐败,但鲁迅还是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快乐,虽然不多,却异常珍贵。

  小时候,我也在充满着生命气息的春天草地里拔草,当时的想法很简单,现在看来却也不乏些许童真,只记得只想知道草是怎么长在地里的?为什么它不会跑呢?现在虽然已经知道了它的原理,却还是幻想着小草可以像人一样,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长大后,进入小学、中学,功课逐渐多了起来,到家的时间也越来越晚,开始的时候,我确实有些不适应,觉得老师的要求太严格。可向在我还是笑口常开,路边的芳草,周围的`树木,身边的同学都是那么可爱!虽然我与同学之间有时会发生点小矛盾,但事后我们照样一起讨论学习,讨论生活,讨论爱好……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也会遇到许多烦恼,我们都应该像鲁迅一样,在哪儿都能找到快乐,在哪儿都能让心无拘无束地飞扬!

  生活中的许多事我们都可以放进生命那美丽的宝盒中,等到慢慢老去时在打开看该是多么美好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8

  初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的第一感受就是——有趣。鲁迅先生将自己的童年生活描绘得生动而又富有趣味。那是一种贴近自然的生活,是一种我们已经体会不到了的生活。

  通读整篇文章,无处不是妙趣横生。而第二自然段中描写的景物,更是让我对那种生活充满了好奇与羡慕:菜畦、皂荚树、桑葚、蝉、黄蜂、叫田子、油蛉、木莲、覆盆子……数不胜数,光是这一长串名字,就已经把我带进了那个充满生趣的世界。鲁迅先生说起它们来精细生动,如数家珍,可见,“百草园”也真是个孩子们玩耍的好去处。

  听妈妈说,她小时候就是在乡村长大的,每天可以在田野中奔跑,也可以在小溪里嬉戏;可以去给兔子割草喂食,也可以抓些昆虫玩耍;可以去河里钓大大的鱼,也可以在一片金黄的麦田中帮忙……这样充实而又美好的生活,是我从未见过的,也是我万分憧憬的。有时放了假,我也会去农村玩上几天。那里清新的空气、笔直的田埂、油绿的秧苗、成群的鸡鸭,以及朴实的人们都会令我惊奇。对于在城市的烟尘与楼林中成长起来的我们,那确实是一幅画卷般的美景。

  鲁迅先生的'“百草园”是美丽的,但就像每个人都必须成长一样,鲁迅先生也跨入了他的“三味书屋”。现在,我们已进入了我们自己的“三味书屋”,并且还会不断地努力前行。而我们的“百草园”,则将和童年的记忆一起,为我们的人生永远地留下多彩的一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9

  鲁迅先生写的《朝花夕拾》回忆了鲁迅以往的事,其中有一篇令我迟迟不能忘怀。这篇讲的是鲁迅小时候家有一个百草园,那里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蝉、黄蜂天子(云雀)、泥墙根……

  鲁迅先生在描写百草园的时候,用了很多手法,比如拟人等,但是鲁迅先生用拟人的手法略多一点,比如把蟋蟀在鸣叫写成在弹琴。这样现的更美啦,令我在读的时候脑海里不禁浮现出当时蟋蟀在弹琴、油蛉在低唱的美丽情景,让我们有无限的向往。

  鲁迅先生在文中写了长妈妈讲的一个故事,文中那个读书人在纳凉的.时候被妖蛇所纠缠。后一位和尚救了他,收了妖蛇。在文末鲁迅先生还写了教训——倘有陌生人叫你的时候,千万不要回应,我绝的,虽说这个故事有点迷信,但是这样子的话,我们也就会乖乖听话了(就类似于以前妈妈总是说不听话的小孩子会被狼吃掉)。

  读完全文,我不禁被当时老师觉得学生不应该问课外的问题所感到疑问,课外的疑问也是问,为什么就不能问呢?

  在他们读书的时候,虽有不听话的人,但是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还是蛮好的。

  Ade是德语再见的意思,我不禁佩服鲁迅先生的外文水平,我合适不想也想像他那样,德文等语言样样精通呢?

  鲁迅先生真不愧是一代伟人文章写的是那么完美啊!充满魅力的百草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0

  作者着力去刻划人物的形象时,概括集中地描绘细节,即使在片断上也要活龙活现把形象刻划好。鲁迅的巨著,就有异常丰富的可供我们学习的东西。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个片断是在书房里读书。那位高而疲的老先生管着学生读书之后,“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调倪,一座皆惊呢,金厄罗,颠倒淋漓唯,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这个片断,一下就把冬烘先生的`形象勾划出来。

  一部作品,如果抽掉了绘声绘影的细节,它就不会有艺术的感染力。离开细节去刻划人物,不过是塑出没有灵魂的偶像。的确,真实的细节还是靠生活去提炼的。诗人歌德说过:“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的诗,来自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坚实的基础。我一向瞧不起空中楼阁的诗。”他谆谆瞩咐爱克曼:“我只劝你坚持不懈,牢牢地抓住现实生活。”这些话虽然平常,却是至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1

  对这篇文章,对于我来讲非常有趣。的确,初读此文,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趣”。

  渐渐地,我感受到了文章的气息,“鲁迅式”的写作手法的确巧妙,我竟有两种不同的感受!

  第一种是:鲁迅认为在“百草园”和在“三味书屋”一样快乐,玩耍有玩耍的乐趣,学习更有学习的乐趣。使人全文感受到了鲁迅对童年时光的留恋与爱恋。

  但是,当时的教育是封建的,所以,第二种就是:鲁迅用在“百草园”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来反衬“三味书屋”的封建,从而批判封建的教育。

  对于我个人来讲,我更相信第二种,鲁迅,这位民主战士不就是用笔当武器,一直为改善人民的生活和精神,日复一日、锲而不舍的奋斗吗?就手法而言,这种反衬、暗讽的手法更符合鲁迅。

  但是,我更愿意相信第一种,我希望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所有的孩子们都能享受到科学的'教育,都能感受到童年的快乐。

  这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我认为最值得人们回味的。当然,鲁迅先生描写“百草园”的方法却让我获益颇多。例如:鲁迅对百草园的描写不仅细致入微,但却不显得“散”,因为他是按层次描写,使人理所应当的进入情境。另外,他用了多种感官,有看到的、听到的还有问到的。正是这样,人们不仅感受到了百草园的生机,更赞叹鲁迅先生的高明。

  通过读鲁迅的文章,不仅有文学上的收获,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洗掉现代的虚伪,重新听听最真诚、最感人的东西;重新感受人类的智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2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支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我的眼角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白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老先生严厉的教诲,但仍敌不过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玩,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起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这一篇,想必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3

  在鲁迅先生的文章话语中,充斥着对封建主义的不满,与对国家沦落到帝国主义的控制之下的激愤。鲁迅先生为革命,对国家的一丝不苟的精神及面对帝国主义的大无畏主义,深深震撼了我。

  很小的时候,在网上便见到了鲁迅先生的照片:少年的'鲁迅先生,身上透着一丝傲气;中年的鲁迅先生,目光中带着一丝深远;晚年的鲁迅先生,整个的带着期望,远望中国的前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隐隐便能望见,鲁迅先生幼年时代的缩影:无忧无虑的“百草园”生活,轻松而自在,草边的蟋蟀,橄榄叶的夏虫,山海经的故事,童年思想中的故事,以及传奇的幻想。不是刻薄生硬的批评,而是简洁优美的笔调,逼真,形象,栩栩如生。

  在文中以后的日子里,鲁迅先生把童真与自由带到了三味书屋,朗朗的读书声,教书先生的摇头晃脑的自得其乐的诵读声,鲁迅先生携着这一切的一切,从幼年走到了少年,到中年到老年……文中的主人公形象,如此清晰,是带着无所顾忌的童真的孩子,文中也处处夹杂着童真的语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

  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表达了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文中充分描绘出百草园这个荒园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么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宵里去了”,这里无疑是一座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气,无一不充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这儿了。

  当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时候,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老师家的'书房。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工作。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熟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相关文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心得08-18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06-2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11-0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08-1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608-1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008-1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208-1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408-1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608-1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8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