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读后感

《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读后感

时间:2022-10-28 12:26:39 秀雯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读后感(通用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读后感(通用5篇)

  《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读后感 篇1

  原来一直认为有知识就是知道,就是会回答问题,尤其突出的是小初中,教师追求的是小孩能够大声的回答问题,能够及时根据教师的设问,回答出教师设定的答案。就如文中说的:教师总是用这种观点片面地评价学生的脑力劳动和才能——谁善于把知识记住并且按老师的要求立即把他们“亮出来”,谁就算是有知识的和有才能的。结果是,知识似乎与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智力兴趣不相干。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就变成了累赘、讨厌、希望尽量逃避的事情。

  “知识”和“知道”两个概念是有本质的区别的。知道就是我们所说的会运用知识;而知识呢?它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因素并且只有吸引住思想和激起兴趣时,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知识。就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常常自以为讲解透彻了,教学重点突出了,学生就掌握了,就会运用知识了。但是学生在当堂检测练习时,或者做试卷的时候,却发现总会错误百出,也经常会听到有些学生抱怨说“自己上课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知识只有在不断发展和加深时,才能存在。知识只有在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一条规律: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学习就越省劲。

  所以从这个道理中得出:要努力使学生把获得知识不当成最终目的,不把知识的积累当做为了储存,要使知识流通起来,经常作用于脑力劳动,把知识当成一种手段,用知识获取更多的知识。所以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是初级目标,而学生学习的真正目标应该是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动手动脑,让学生在广泛阅读中自己去发现,思考、分析、归纳从而获得新知识,使所学知识得以在实践运用中不断深化和发展,得以不断创新,推陈出新。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书中提到,知识最重要的成分就是语言,所以要让语言成为学生用来掌握知识的工具,把语言变成最主要的创造性工具。这就启示我们,真正的脑力劳动不应该是熟背、死记别人的思想,而是要自己进行思考,这种思考就是一种创造,它促使我们借助语言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正如:一只蝴蝶停落在菊花上,在晒太阳取暖……,孩子们不是在重复老师的话,而是说出了自己的语言,思想活跃、丰富起来了。相反,如果只去熟背别人的思想而没有自己的思想并通过语言来表达,慢慢地,就会对语言冷淡、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读后感 篇2

  本学期的读书会已经开展了两期了,我觉得自己在忙忙碌碌中读得些许的小书让我在浮躁的心灵中沉淀下来,我就坚持阅读下来了!始终记得一句话:腹中有诗气自华!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今天,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11条建议内容:《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读了这一条建议,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我原来一直认为知识就是知道,就是会回答问题,尤其突出的是小初中,教师追求的是小孩能够大声的回答问题,能够及时根据教师的设问,回答出教师设定的答案!但是,我现在想纠正的是这于我们的知识或者知识的运用有很大的区别的。就如文章中说的:如果谁善于把知识记住并且按老师的要求立即把他们“亮出来”,谁就算是有知识的和有才能的。结果是,知识似乎与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智力兴趣不相干。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累赘、讨厌的事情,希望尽量摆脱它。

  于是,我就想到了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自以为讲解透彻了,教学重点突出了,他们就掌握了就会运用了知识,但是学生在当堂检测练习时,或者做试卷的时候,我却发现有些学生错误百出。这是什么原因呢?读了这条建议使我知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没有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成了一潭死水。如此下去,学习内容难学难道,学生的厌学情绪会加重。也经常听到有些学生抱怨说:自己上课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甚至自己逐渐的不知道以后怎么做了,很遗憾的就想放弃了。这就是我经常想提醒学生,却一直找不到解决的途径的困惑之一啊!甚至,有一次,某个女生直接就想退学,觉得自己是没救了!我在想,高中的知识本来和初中的就有很大的区别并且学习的内容容易学但是不容易内化啊!他们产生这种情绪是很普遍的事情啊!

  读了苏翁的第11条建议后,使我豁然开朗:知识就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因素并且只有吸引住思想和激起兴趣时,才是真正的知识;知道就是我们所说的会运用知识。所以上课时,每当提问时,有学生回答正确,就误认为学生真的都学会了,实际上学生只是对所提的问题弄懂了而已。学生能够回答问题,只能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基本掌握了。我们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使所学知识在实践运用中不断深化和发展,得以不断创新,推陈出新,并且把学生掌握的东西变成真正的运用才是真正的知识.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是初级目标,而学生学习的真正目标应该是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在知识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一条规律: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学习就越省劲。并且我们经常说: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好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次更要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动手动脑,让学生在广泛阅读中自己去发现,思考、分析、归纳从而获得新知识。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自己能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尽量激励学生自己去学习。只有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障碍时,教师才要适时进行点拨指导,促使学生不仅掌握好所学知识更要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获取新知识。

  正如:一只蝴蝶停落在菊花上,在晒太阳取暖……,孩子们不是在重复老师的话,而是说出了自己的语言。思想活跃和丰富起来了,儿童正在培养思考能力,尝到了无比的快乐和认识的极大喜悦,觉得自己是思想家。

  还有最后一段对我的触动也是比较大的.:有没有看到学生对教师语言表示冷淡和漠不关心?你在给他讲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可是他没精打采的坐在那里,你的语言没有打动他的心。你有充分的理由担心:这种对语言冷漠和麻木不仁的态度是学习上的一大灾难。

  这段话,让我想到了一个教师语言的魅力和作为一种创造手段占领孩子心灵的力量。一个教师能够用丰富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触动学生的感情,然后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那么他在这种情境的影响之下,肯定会把你要教的知识,学的很有劲头的。也就不会出现我们所说的冷漠和没精打采了!

  我会努力用我的力量来用心感染我的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的,就从今天起吧!作为勉励吧!

  《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读后感 篇3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到底应该培养怎样的学生。我们的任务是什么?什么样的学生才算是好学生?这些问题总是让我感到困惑。现实中的许多表象也确实迷惑人。班里有一些好学生,尤其是在讲公开课或有人听课时,他们的优越性就表现了出来。回答问题时对答如流。老师希望什么,他们就会有什么样的表现。每次期末考试也总是名列前茅。老师平时的授课也大都为期末考试而准备。为了让学生们在期末测试中能取得一个好成绩,我也总是不厌其烦的带领着学生一遍又一遍地熟悉课本上的内容。字、词、句、段、篇,无一例外。把平时学习过的知识又重新装入学生的大脑之中。总感觉自己也是为期末的分数而教,我一向信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也顾不得什么好的教学方法了,把这些知识尽快的装进学生的大脑,完成教学任务是最主要的.。学生的大脑就像是一个能装液体的容器,想尽办法装满它。并不太注重学生的学习情绪的变化:是否愿意去学?什么兴趣的激发,能力的培养全不在考虑之列。

  教学十几年来值得回忆的学生只有两个。在这里我想为大家分享这两个学生的故事。两个在小学阶段同样优秀的小女生:一个是小静。一个是刚毕业的魏艳秋。

  我刚参加工作时每天都和学生打成一片。班里的一个女生小静逐渐显露出语文学习方面的特长。她确实是个优秀的孩子,始终按我的授课意图来表现。尤其是作文特别突出,她总是按我讲解的思路去写作文。在班里她的作文一向是作为范文给贴在学习园地中的。每次的语文考试成绩都比较好,当时她还参加了县里举办的语文竞赛,并取得了名次。一时间她成了学校中的佼佼者,也成了我的骄傲。她的确比较刻苦,平时也没见她怎么玩,整天只是埋头苦读,更没参加过什么课外活动,正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是有一点,因为语文课让她有成就感,她只专注于语文的学习。而她的数学不太好,是属于偏科的学生。平时我只是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对于她偏科这一问题没有给予有效地指导。尤其是临近毕业的一段时间,我把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课本知识的复习上。没有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也没有过多的给予他们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于学生升入初中以后的情况当时也没有过多考虑。小静从小学毕业后,一次也没有回来过。我也想询问她升入初中后的情况,可一直没有机会。后来竟听说,她越来越感到吃力,只是勉强上完初三就算了。并没有进入高一级的学校继续学习。我总觉小静的发展状况有我的责任,都是因为自己的教学经验不足,对她的指导不到位。也算是误人子弟了,一想起这事我总觉得遗憾。

  而上个六年级刚毕业的魏艳秋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她家里姊妹比较多,在家里根本没时间学习,只有在学校用功了。现在看起来魏艳秋比原来的小静优秀多了,她优点很多,兴趣广泛。我现在的教学方法也灵活了很多,从局限于课本到着眼于课外,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我则把重点侧重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经历为学生现身说法。魏艳秋的经历也比小静要复杂的多。她不仅学习好,而且积极参加了许多“散事”。比如“六·一”文艺汇演,中心校的演讲比赛,参与三人行网络班级建设。开始我还比较担心,经常让她参加这样的活动会不会影响她学习,时间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每次活动对她来说都是一种锻炼。因为经历的多,所以她的作文选材总是比较新颖。她也注意向其他同学学习,习作水平提高很快。为了激励她,我常把写她得作文当范文贴在学习园地中,这更激发了她的自信心。昨天通过与她聊天,我又了解了她的新动向。

  《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读后感 篇4

  在我们的意识里,其实已经有了这样的觉醒,那就是知识不是死的,不单单是用来库存的,而是被学来用的,但是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很少进行知识运用的训练,更多的是对知识进行储备。

  我们占用了太多的时间储备知识,因为知识储备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是易于操作的,运用知识因其灵活性、生成性、达成性对老师的整体素质要求要高。对于学生而言储备知识相对简单,运用知识相对较难。但是简单的重复记忆则是枯燥和无趣,而活生生的应用倘若使用好了,却会妙趣横生。正确的学习状态是在进行知识储备的前提下或同时要进行有效的知识运用训练。知识的价值远低于知识运用的价值。运用知识是训练思维、构造能力、形成思想的有效方式也是必走途径。知识和知识的应用是两个不同的层面。所以说知识是目的,但更是手段。设若,我们让知识有了生命的张力,我们的课堂会变得更富有情趣,更有生机,我们的学生将会成长的更加茁壮有力。

  苏霍姆林斯基给予的建议是:“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他的实际做法是,在低年级段“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是多么重要啊。”是的,我是无限欣喜地欢喜着“活蹦乱跳”这个词语,无限欢喜着他这样的表达。突然有种这样的感觉,让那些所谓的专家去别处鼓噪吧,让他们那些高深的学术理论见鬼去吧。我只喜欢来自一线,有亲身实践经验的“草根”专家、“土”专家的朴实文字和真实经验。这是多么宝贵的经验交流和思想交换啊!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又何尝不再我的心灵深处活蹦乱跳着呢。这才是真正的.大师。大道至简。它不仅仅是给予我们的一些建议,他更给了我们该建议下教育的具体操作方法。这才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我极其赞同他所说的这一句话,就像我现在在读苏霍姆林斯基,但是,在我所写的这些文字里面有我认同的东西,也有认同之后,不觉过瘾而继续深化的东西,更有自己与之方向不同的见解。就上一篇有关于“后进生”的话题,我就理解为思想的“后进”比知识的“后进”更可怕,更迫切地需要我们教师去改进,甚至于说是去“拯救”。就像我们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我们不单单是学习、吸纳、我们还得会生成。我们不单单要继承他的思想的精粹,我们还得结合自己的实际去修正,去发扬。这样的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学习,这样的知识才是受益无穷的知识。这样得来的思想才是有生命的思想,因为这里面已经融入了自己的认识、思考和经验。但前提是与此同时所极需要的是读他的文字,读这些“知识”。问题的关键是苏霍姆林斯基将他“活”的思想,变成了“死”的知识。我们的任务就是让这些“死”的知识变成“活”的思想。并且努力让它变得比之前更加的丰厚、鲜活和践行意义。假如,我们坚持这样去做了。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收获自己的思想,那简直是可以肯定的。

  不单单是孩子,不单单是我们教师,事实上是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理解:知识是学来用的。

  《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读后感 篇5

  读罢此条,俩个词语跃然在我的脑海:兴趣和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称之为知识。也就是说,知识不是死记硬背,不是呆板的、凝固的,而是应该变通的、灵活的。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调动了他们活的思维,知识也就运转了起来。

  越是有兴趣越是想学,日积月累,不断的充实。孩子们掌握的知识越多,学习起来就会越来越容易,思考的动力就会越来越强,因此他就会不断地思考,激发他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样就形成一个知识长进的链挑,兴趣——知识,知识——思考,思考——兴趣。用知识去学习知识、用知识去思考知识、用知识去收获知识,只有这样,知识才有了力量,学生的学习也就步步前进。

  当然,作为一名教师,应当首先考虑怎样激发孩子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怎样调动孩子们的思维,这还要在研究了第五条后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我班刘俊林是我任教以来遇到的.最让我头疼的一个孩子,这我在多篇文章中都提到过!课后作业不写,课堂作业不写,连最起码的上课都不听,就是玩,自己倒腾着造作。最近可变了,不但课堂课后作业交了,而且书写也认真多了。以前他的字,在我看来是外星来客的作品,而如今一板一眼的正楷。

  是什么原因让他有了如此大的改变呢?我觉得就是兴趣。我发现他对动手比较感兴趣,就此我把他调到陶泥兴趣小组,这大大激发了他的创造思维,作品如出一辙,脸上也有了甜蜜的微笑,我也看到了他的可爱。

  兴趣让他真正的动了起来,也成了他获取知识的动力!

【《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读后感】相关文章:

又是秋天作文12-17

又是清明作文12-28

又是离别时作文04-21

运用电教手段 快乐学好数学07-30

又是菊花飘香时作文04-16

又是荔枝飘香时作文08-23

又是那年银杏落作文08-24

又是麦子成熟的季作文07-30

蛋!又是蛋!_650字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