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白鹿原》读后感

《白鹿原》读后感

时间:2022-08-13 02:41:5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白鹿原》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鹿原》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白鹿原》读后感

《白鹿原》读后感1

  这是一部史诗,一部有关西部农村生活的的百科全书,所以我花了十小时,几乎是一口气读完,并且为之澎湃许久。与《人间正道是沧桑》相比较,它少了革命的宏大场面,但一样有着家仇和国恨的缠绵交织,有着反抗外敌入侵的民族的情感,有国共两党的涤荡起伏的复杂关系,但也多了对西部农村和农民的刻画,甚至超越西部,成了中国农村的缩影。看完了我就觉得那个族长就是我的父辈,就是我们村佝偻的村长,就是我祖祖辈辈的乡亲。

  白鹿原首先是一个村落,一片西部的高原。所以当地人成进村为“上原”,离村为“下原”,可见这个村落的相对闭塞和交通落后,以及由此形成的固执和淳朴的民风。

  白鹿原还是两个姓氏的组合,白家和鹿家,原本同宗的两家,白嘉轩、鹿之霖就是这两家的代表,也是这个村落最大的两个家庭,也是小说重点叙述的对象。白嘉轩,白鹿原的族长,有着传奇的经历,他以自己的智慧、耿直、大度治理着白鹿原,让这个村,无论是农业丰收、人丁兴旺时还是饥馑荒年、瘟疫流行;无论是军阀混战,人心惶惶,还是国共合作,鱼龙混杂;以及共产党的解放后,都保持着一份农村原本应有的秩序,当然他也愚昧,封建,思想落后。尤其令人遗憾的是他对自己的女儿,一个投身革命而背叛家庭的革命者,持一种抵触、不解甚至恐惧的态度,并最终把女儿赶出家门。这一人物形象人格是饱满而立体的,是中国几千年农村理想人格的代表。鹿之霖,有着商人的狡猾和地主阶级的冷酷和革命投机者的猥琐,甚至有着令人不齿的糜烂的生活作风。但就是这么一个反面人物,却培养了两个优秀儿女,一个加入了国名党,虽然受到蒙蔽,但革命热情可嘉;一个加入共产党,成了革命的组织者、发动者、领导者,最后没有了音讯,也给我们留下了悬念。

  白鹿原更是一部神话,一部有关白鹿的神话。神话中只要是白鹿所到之处,美好事物生机盎然,而丑陋东西无处藏身。所以白嘉轩见到了白鹿,有因为他人格中的缺陷,所以他见到的只能是抽象化的白鹿,但他也尽其所能给他周围带去了福音。朱先生,白嘉轩的姐夫,一个知书达理更通晓民族大义的人,就是白鹿的化身,他用自身影响着周围,以自己的绵薄之力改变着周围,他是高人、是圣人,就是传说中点化世人的白鹿。白嘉轩的女儿白灵、鹿之霖的`儿子鹿兆麟,都看到了白鹿或化身为白鹿,他们都是那个世界的领航者,是开拓新世界的希望之所在。

  小说看完后,我又看了电影《白鹿原》,两相对比,立刻对电影的表现力产生了怀疑。如此广阔背景的一部鸿篇巨著用2小时的电影来表达我只能说是一种失败。人物形象不丰满不说,更没有小说周密细致的情节。但电影大肆渲染了西部农村典型艺术--秦腔。小说《白鹿原》少了这一细节的描述,无疑减少了西部农村的观赏性,陈忠实完全可以在白嘉轩求雨那环节,穿插进秦腔的描述,或许可以增添些色彩。

  至于让男女角色在满脸沧桑的西部汉子的嘶哑、粗犷的秦腔声中上演床上大戏,至多算是电影的商业化需要,与秦腔是毫无关系的。《白鹿原》不乏对性的描写,但那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小说的情节推动的需要,更是西部农村生活的直观写照。

  《白鹿原》如果用视频表示,那只能是电视连续剧的形式,用极细致和缓慢的镜头慢慢推开,可惜那不一定符合现代人的口味。电影相当于把一块块华丽的碎布连缀成衣服,现代人看到了色彩斑斓,很少有人注意到它其实就是一块大补丁而已。

《白鹿原》读后感2

  关于《白鹿原》的记忆,最初是它1997年获得矛盾文学奖后阅读的,记下的是蓝色封面上一脸沧桑的黄土高原老汉凝望远方,还有零零星星的片段,白嘉轩娶了七个女人,白孝文的落魄,黑娃的死。之后就是电影版的《白鹿原》,深深记下了田小娥。最近要看话剧版《白鹿原》,促使自己重读了《白鹿原》。正如有人评价:《白鹿原》,这是一部民族的秘史,是人性的秘史。这是一部雄奇的历史,从清末一直书写到新中国,人山人海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是一幅光怪陆离的画卷,渭河平原上的人们勤恳的劳作着,被动的反抗着,残酷的仇杀,不伦的情爱,他们策划阴谋,他们实施背叛;它是一首挽歌,醇厚的民风文化与乡村礼法不可避免地陨落;它又是一声召唤,旧时代的腐朽没落在一次次叛逆与攻伐中轰然倒塌,显露出白鹿原上乃至一个时代的酷烈重生。

  读完后,荡气回肠,说不出的苍凉,话不完的感慨!而《白鹿原》上的死亡让人战栗,久久不能平静,是朱先生的死,黑娃的死,鹿兆鹏的死,鹿子霖的死,狗蛋的死,还是白灵的死,田小娥的死,鹿兆鹏媳妇的死,白孝文媳妇的死,仙草的死,小翠的死。这些人的死让我们痛苦,让我们悲愤,让我们反思。而最悲惨的死亡是那些活在仁义白鹿庄里被欲望与礼教活活劈死的女人们,我们不妨再次回望那一段惨不忍睹的黑暗岁月。

  小娥,一个纯粹出于人性本能的抗争者叛逆者。她的死是必然的,她多活一天,就是对以白嘉轩为代表的封建礼法的挑衅。她诚实直率,忠实于自身的欲望与情感,但又软弱糊涂,一步步听凭本能的驱动走上不归路;她虽善良,却受人利用成为阴谋的工具;她虽有反叛的自觉,却终无把握命运之力而害人害已。但相比那些无数的贞节烈妇来说,小娥活出了生命的活泼,个性的张扬,生活的快乐,虽然那快乐很短暂。她可爱但并不可敬。

  仙草,白嘉轩的妻子。可以说是小娥的对立面,她平静地接受了包办婚姻,并且得到了传统农业社会里一个女人的理想结局,她这样的`结局算是那个年代女人最好的了,这当中更多的是靠运气。仙草对濒临的死亡如此的平静面对,让我深深的记下了这个平凡而朴实的女人。

  兆鹏的原配妻子,她是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命运是最悲惨的,没有得到过丈夫的一点温存,在畸形的追求中,终至遭受无法承受的屈辱后死去。在深深感觉到封建礼教残忍的同时,想问一问鹿兆鹏,为了革命事业能献身一切唯独不能拯救自己的妻子 吗?

  白孝文之妻,是饿死在白家的,正如她死前所说:“我想过这想过那,独独儿没想过饿死……”她的死折射出白嘉轩的“仁义”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小翠的死,更是凄惨,她连田小娥的幸运都没有,活活逼死在新婚的房梁上!

  那个时代的女人,她们是弱者。她们活在几座大山的压迫下啊!

  在所有的死亡中,白灵的死是不同与以上的女人的。她,是白鹿精灵的化身,如朱先生的评价是:聪慧灵秀,文可治国安邦,武科统领千军万马。她的身上体现了女性自由,鲜活的生命,坚定信仰,勇敢追求理想,她是那个时代新女性的代表。革命者白灵死了,不是死于敌人之手而是被自己的同活埋了,让人痛心,值得后人反思!

  读罢《白鹿原》后,我在闺蜜的微信群中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穿越回当时的白鹿原,成为一个女人,你最想做谁?”一个说:“我不想回到那个时代”,另一个说:“白鹿原的女人多么的悲催”,还有一个说:“想做白灵”,我自己的选择是做朱先生的妻子,这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吧,但也是一种变相的逃避!朋友,你想做谁?

《白鹿原》读后感3

  1991年腊月二十五的下午,在白鹿原上一间祖宅写完了小说的最后一行文字后,陈忠实记录道:自己两眼发黑,脑子里一片空白,陷入了一种无知觉的状态。他坐在小竹凳上一动不动,究竟采取什么姿态默坐的,已经不复记忆了。这部小说成稿之后,《当代》杂志的两名编辑前来拿稿,当时陈忠实都没有实力请他们在外面吃饭,吃的是自己妻子包的饺子。他还清楚地记得馅里有刚采下的韭菜。

  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两名编辑在火车上就抢着读这部小说,之后略加删改后刊登在《当代》上,杂志出版的当天,陈忠实从乡下赶往西安的时候就已经没法买到了,杂志被抢购一空,1993年6月,《白鹿原》作为小说正式出版单行本,在这几年的时间里,陈忠实没有为小说做过任何宣传,可是,《白鹿原》已经不知不觉进入了经典的行列,最流行的称赞语是,这是一部“史诗”式的巨作。不管这个称呼是不是合适,但无疑,《白鹿原》是那个时代出现地一部巨作,对从清末到解放初期的关中地区的社会生活的全面的描绘,尤其精彩的是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很少出现的几类人物:以推行“乡约”为人生主旨,整个人格负荷着传统礼教色彩的族长白嘉轩;他的对手,新时代的投机者,奉行“勾践精神”的鹿子霖;还有我行我素,在原上犹如白狼一样行走的.黑娃,包括他的妻子,一名依靠本能行事,美艳的田小娥。最后田小娥化为厉鬼报复欺压她的村庄的一笔,恍惚有唐人传奇的感觉。

  当年吴天明就找到陈忠实,商量想拍摄电影《白鹿原》,因为各种原因,多年之后,这部电影借导演王全安之手问世,同样是历经磨折,他们选择完成电影的方式,与小说作者陈忠实有一点相通,就是借助几个典型人物塑造了几种人格类型,把这几位典型人格类型放置在中国现代史的格局中去考量。那是最轰轰烈烈的巨变年代:乡村文明面临崩溃,每一场政治变革都使得这古老的文明做出牺牲。国家权力去掌控乡村,军阀之战乱,国共合作,革命,抗战,走马灯一样不停。外加历来困扰乡村的匪患、饥荒和旱灾,这些农民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他们如何面对,成为小说和电影作者尽力去描绘的主题。

  不同地是,电影拍摄的时间远晚于小说诞生的年代,当年小说中引起争议的一些主题,包括国共冲突,包括白鹿原上下一代子女们跟谁走的尖锐冲突,随着时间的流失,已经不再重要了。电影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重新塑造自己的作品。他们发现,《白鹿原》中最值得欷嘘喟叹地,不再是那些显赫的历史背景,而是小说作者浓墨重彩描绘出来的几种人格类型。守成的白嘉轩,投机的鹿子霖和用本能行事的游荡在荒原的魂魄,黑娃和田小娥,这些人格类型看上去如此真实,虽然经历了时代的巨变,可是还不断反复出现,仿佛就是我们身边似曾相识的熟人,朋友,这几种人格类型完全可以成为“寓言”,他们超越了时代,在巨变的百年中国里呈现出不变的样子。

  正是这种不变,使小说和电影都有了不同的光彩,具备了成为巨作的可能性。我们重新考察白鹿原的小说、电影,包括真实的白鹿原,是为了让人们有走进“白鹿原”的可能性。

《白鹿原》读后感4

  从高一开始,我就不可抑制地喜欢上了《白鹿原》,万万没有想到后来我有机会参演了这部经典作品改编的电视剧。

  正是出于对《白鹿原》的痴迷,当年考大学时我选择了中文专业。接受了系统的文学理论以后,我更加痴迷这本小说,一再翻阅,并且买来了五六个版本,用以珍藏。小说语言凝练精准,情节推进紧凑快捷,故事安排错落严谨,特别精粹的是整体思想的明晰表达,反映一个民族在动荡的历史中的心灵震撼和价值碰撞。

  基于此,一切有关《白鹿原》的信息,都刺激着我的神经。前几年,在听说《白鹿原》要拍成电影的时候,我就开始着意关注,反复查阅有关的拍摄信息及花絮。电影上映恰好是那年十一放假,我从宝鸡实习的学校回到西安,下了火车第一件事便是直奔影院买票观看。看到片头金黄色的滚滚麦浪,还有一个饱含沧桑的老汉吼唱的秦腔,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因为我深知这么一部经典走到今天所历经的艰难。一群人在古原上陷入彷徨和困顿,然后奔突和挣扎,演绎出了激动人心的历史画卷。

  可是电影的'艺术表现功力差强人意,竟然删去了灵魂人物——朱先生和白灵,我跟很多人一样热切期待着这部名着能拍摄成电视连续剧,全景式地展示宏大的历史场景和人生百态。20xx年3月份的某一天,我看到一则消息,说电视连续剧要在蓝田白鹿原上的影视城开拍,还要招募许多群众演员,我一下子跳了起来,心想一定要争取去一次,就为能在这部史诗般的剧作中略尽绵力,体验一把拍摄现场的气氛和气场。

  我持续关注着电视剧的每一条信息和动态,直到进入拍摄现场。我知道去当群演,先得理发,理得跟光秃子差不多。我是教师,如果真那样,无疑会在我工作的学校师生中出现“可怕”后果。即使这样,我仍然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

  那天我见到了期待已久的明星张嘉译先生。之前在群演微信群里看到过许多人发的和他合影的照片,我当时只是在默默揣测,他的气质跟所饰演的白嘉轩的形象有多少重叠之处。见到了他本人,我立即被他的随和所感染。他热情地满足每一个想跟他合影的要求,露出和善的笑容。我觉得他就是我理解的白嘉轩,一个能率领全族度过患难走向安宁的和蔼族长。

  我换上戏装,粗布裤子和对襟衫子,还有一双敞口布鞋。大家彼此拍照留念,我看着手机里的我,仿佛一瞬间穿越了百年时空,回到了清末民初那段激荡的历史氛围之中。我们手持镰刀,听从导演的指示和安排,顺着麦地边沿站成一长排。导演一声令下,我们争先恐后地割麦,左手抓住一把麦腰,右手贴住地面横扫回来,一阵清脆的声响过后,一把麦子提到手里,赶紧放下,开始下一把收割。其实,这些年自从村里有了收割机,我再也没有下地割过麦子,今天的场景使我似乎回到了多年以前,用双手的温度代替了机器的冰冷,重新以虔诚的方式面对土地和麦子。我想这可能也是作者陈忠实先生的创作初衷,以文字的方式来祭奠即将逝去的农耕文明。

  我不知道自己参演的场景属于电视剧的哪个段落,可我心满意足的是,在白鹿原影视城,我参与了一部喜爱多年的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的一个镜头。我感谢白鹿原剧组,感谢他们为我提供了一次丰富人生体验的机会,衷心祝愿他们能拍出这部旷世经典的真实韵味。

《白鹿原》读后感5

  为什么一部关中风情的小说,能够让无数读者受到心灵的震撼与共鸣?或许正是因为那片底蕴厚重的土地,承载了太多的已经融入了民族血脉的历史记忆,而让那里的家园更接近于传统理想中的乌托邦,让那家园里发生的故事,更能突显为整个民族在风雨飘摇中的震颤和激荡。

  乡土人民,对传统文化和它的“道”,是敬畏的,持有宗教般的虔诚。他们难以完全尊从圣人训诫,但他们心目中无疑是潜移默化地接受它并奉为价值判断的依据。因此这两种文化规范如泾渭分明却一道奔流一样,因为殊途同归、互不逾矩,而在不同的社会层面上各自相安。

  如果白嘉轩象征乡土农民身上的一种仁性的话,鹿子霖某种意义上象征的是一种劣性。他是旁支,祖上出身不高,没有累世耕读积累的祖德,所以更市侩、圆滑一些,自以为聪明,但却没有智慧,因为太过短视,只顾眼前。(朱先生这样的“圣人”看一丈,白嘉轩这样的'“仁人”看一尺,鹿子霖这样的“凡人”便只能看一寸)鹿子霖对于族内的地位、族长的荣耀非常渴望,渴望出人头地,能有到祖坟上放铳子、光宗耀祖的机会,所以城里“反正”(辛亥革命)以后,他是最积极的,也果然得到了“乡约”的职位。有了权力地位,他身上的劣性被放大,他的短视、虚荣、贪婪、好色,将他一步步引向了灾祸。

  如果要把这部小说分为几部分的话,我觉得第一部分便止于“反正”(辛亥革命)时期。此前的白鹿原,总体上一派淳朴祥和的景象,白、鹿两家的明争暗斗也不出乡里,无非是争争土地,偶尔发生点拳脚。乡人也被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或者具象化为刻在了祠堂里的《乡约》)凝聚下,过着平静的生活。这一部分大概是作者所理想的乡土吧。

  朱先生谨守着“邦无道则隐”的圣训闭门修书,却再无“有道则仕”的需要,甚至身后多年仍不免为俗世的疯狂波及。或许是支撑底层乡土社会的那些精神崩塌了,顶层社会又在汹涌而入的舶来文化面前将孔孟之道那一套弃若敝屣。他的悲剧,或许正在于看透世事而后无可奈何。所以我又想到了那个为文化殉葬的王国维。带着文化信仰崩溃后的绝望,朱先生慨叹离世,或许正象征着那种建立在农耕文明之上的文化被时代舍弃的命运。而我们今日邯郸学步式的“复兴”,因立足于完全不同的经济基础而已完全走样了。

  鹿子霖历尽挫折,沧海桑田之后,似乎对世事有了难得的顿悟,他的人生也似乎有了转向别样结局的可能。但那劣性最终仍然不可避免地吞噬了他。

  我想,仁性和劣性是互生的两面,超凡入圣的毕竟是少数。真正的问题是,在今天的中国农村,当传统文化断层、旧的价值观崩裂而新的文化和价值观仅停留在口号标语层面的情况下,失去了敬畏心和宗族社团约束的乡人,还能不能寻回那些仁性的精神要素?还能不能重建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或许,支撑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早已不存在了,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卫道式的寻索已无必要,但总不可以放任精神空白,以使庸俗的文化和价值观趁虚而入,去放大那些劣性吧。

《白鹿原》读后感6

  疫情防控期间,一个人在法庭从初五值班到元宵节。期间看了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说实话,看了个开头,感觉有点黄,就没有想看下去。然后因为心系疫灾,中间8元钱购买了毕淑敏的《花冠病毒》电子书看完,才又回头来看《白鹿原》。感觉越看越精彩,到最后一页时突觉戛然而止,好像缺了什么,细细回味,又感觉老先生想说的都已说完,再写下去会索然无味。

  初中语文老师政治正确地解读《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给我留下阴影,一直以来读书都不愿写读后感。看书时感动感悟感慨感想一番,过段时间就只记得大概,慢慢的大概都记不得,别人提起书名才会“哦,看过。”然后就是然后了。今年融容书吧开始举办读书会,我给自己的要求是每月看一本法律之外的书籍,也开始试着写出平生第一篇读后感。

  白鹿原围绕原上白、鹿两家几代人的故事反映了时代变迁,关于白鹿原的读后感在网上也是一大片,我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就好。

  白嘉轩、鹿子霖、冷先生、朱先生、鹿三、田小娥、白孝文……对于里面的人物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中大儒朱先生——原上最好的先生。

  登华山

  踏破白云万千冲,

  仰天池上水溶溶,

  横空大气排山去,

  砥柱人间是此峰。

  除了县志和这首歌,朱先生的文章著作都已经随葬,但仍能看出他秉承“仁、义、礼、智、信”的美德,恪守仁义的原则;博学多才,朴素儒雅,保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谦和。朱先生一生诠释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但又不刻板教条,能推倒神像、收土匪头子为学生可见一般。书中描述朱先生能卜会卦,度把握得当,增加了人物的立体感又没有妖的感觉。

  朱先生二十来岁省试头名,本是少年得志,大好前程在望;偏偏他安贫乐道,一身布衣皆出自妻子自种自纺自织自裁自缝,至死从头到脚不见一根洋线一缕丝绸。为了使西安人民免于战火,他只身见面巡抚;当听到故人以身殉国的消息时,他与其它八位同仁决心投笔从戎,发表了令人感慨的《抗战宣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先生在他能力所及的范围里最大限度的做到了,可以说,朱先生当得起“圣人”称号。

  《白鹿原》全书看完给我的一个最大的感触就是:人,需要走出去。

  “世界那么大,需要去看看”

  白嘉轩两次提及的“原上人口不能过千”代表的是一种守旧和传统,守旧与传统也就意味着从某些方面会与外界产生隔膜。

  白灵、鹿氏兄弟走出去,接触新事物,碰撞出新思想,才会投身革命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就是黑娃,因为走出去,才改变了几乎固定的从小是长工儿子长大是长工的人生轨迹,革命——土匪——革命,最后成了朱先生最好的学生。学为好人。

  就是白孝文,因为走出去,才改变了从外表镇定内心空白的准族长后因田小娥而坠入地狱的.人生——我讨论的不是他的龌龊,因为即便不是田小娥,白孝文最终当上族长也会惶惶不可终日,因为他既没有其父挺直的腰杆,也没有足够的阅历去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

  读千卷书,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读书提升智慧,远行增长见识,人生才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停在原地,充其一生只能成为一名从清晨看到傍晚的土财主。

  也许你会说,朱先生虽也远行,但失望而归,他一辈子在原上也是最好的先生。

  说的不错,但朱先生只有一个。

《白鹿原》读后感7

  这几天,读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很有感慨。这是一份厚实的人生画卷。

  书中有不少对性的赤裸裸的描写。一种宣泄性的描写。表现的是人性中本能的东西。对读者的刺激是不言而喻的。从媚俗的角度上看,它能给作品带来较多的读者,给作者带来相当的稿酬。担心的是对未成年人造成不好的影响。但若是认真地从头到尾地将作品看一遍的话,就会发现,作者对超越伦理道德以外的两性关系是持否定的态度的,放纵者都没有好结果。它通过人物的命运轨迹给读者上了一堂道德课。因此,作者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一个对社会负有责任的作家,必须考虑到作品对社会道德风化带来的影响,对追求刺激的人而言,“一叶遮目,不见泰山。”很可能有很大的负面作用,造成一定范围的伤风败俗。

  想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心中真有点汗颜。如作品中的白孝文,如果没有娥儿那一次勾引,很可能他的人生轨迹就完全是另一种情况。全面地读,往深处读,读出了人生的沉重,读出了世界的复杂,读出了太多太多的无奈。对我最有启发的'是“圣人”朱先生,淡薄名利,不追崇时尚,超然于世。他告诉我,人应该怎样地活,怎样才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危难,太多太多的陷井,首先自保,然后救人,造福苍生,造福社会。读书明礼,古圣人的大量言语是人生在黑暗中引路的明灯。儒道释是救世的法宝,人们绝对要亲近它们。

  主人公白慕轩是一个铮铮铁骨的硬汉子,是现实社会的顶梁柱,一生腰杆子挺得笔直,尤其是遇到困难时,他是众人的主心骨。他是个品德高尚,光明磊落的人。这样的人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当然也会受到一些人的嫉妒和暗算。他需要承担太多太多的来至四面八方的压力,坚强地痛苦地活着。他身上那股与生俱来的霸气,是后天学也学不来的。

  一个人很难管得了自己,更难管得了他人,那怕是自己的儿女。白慕轩有子白孝文有女白灵灵,鹿子霖有子鹿兆鹏,鹿三有子黑娃。哪一个父母不想子女按照自己为他们设计的生活轨迹成长做人呢,可又有几个能如愿的呢。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份是自己所能把握得住的!好人蒙冤,坏人得志是再平常不过的事。问心无愧的生活在世界上,得到的失去的都由着它去。

  我想起被杀的公鸡,死前无论作多大的努力,在主人眼里也是徒劳的。还有河塘里的鹅鸭,够快乐的吧,可是他们却不知道自己仅仅只是主人准备着的下一顿盘中餐。想想人生实在无味。冥冥之中早就有一个主人安排好你的命运,看着你在演戏。世事变化,不是在人的意料中的呀,世上到哪儿去寻先知先觉的诸葛亮呀。

  朱先生是好人,是圣人,读书明礼,活得还算潇洒,尽管他的内心深处比旁人活得要累得多。白慕轩是好人,是正直的人,同样活得也很累。他们是令人尊敬的人。其他的人真的很难定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生活中的人就是如此难辨难说呀。

  像鹿三,在他应该成为好人的时候却成了坏人,是土匪,是全族人的叛徒。在他应该成为坏人的时候却成了好人,旁人的思想得跟着转变过来。在他已经成为好人的时候却又被当作坏人给枪毙了,使他又留下许多冤情,让他死不明白。

  人总是由不习惯到习惯,经历从心不顺到心里顺畅的过程。想和老天对着干的人想想也真是十分可笑。写文章的人都喜欢将心中的一腔愤怒倾诉在字里行间,从屈原从史马迁就已经是这样了。人啊,如何才能摆脱世上这苦海呢。连朱先生这样的大儒心中也有那么多不顺。

《白鹿原》读后感8

  合上书本,《白鹿原》中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他们的种种事迹,在脑海中久久回味,挥之不去 。

  《白鹿原》以白鹿原上的白鹿村为背景,讲述了原上两大家族,白家和鹿家三代人之间的恩怨纠葛。以两个家族从兴盛到没落的故事为侧面,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生活史,在清政府覆灭后中国革命斗争此起彼伏的大背景下,描写农村生活和革命活动,引发人们对人生,对信念,对命运的深思。

  小说书写了一段段跌宕起伏的情节,有算计,有报复,有反抗,有打压。白鹿两家自父辈便交好,各自在原上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平日里就算偶有矛盾,也无伤大雅。然而战争的到来给这个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带来了无尽灾难,各种土匪、军队、政党人士来了又来,走了又走,饥荒、瘟疫也接踵而至。对此,有的人安分守己;有的人趁火打劫;有的人一腔热血,投身革命浪潮。可最终,都没逃过悲惨的命运。

  书中不管是白嘉轩和鹿子霖为了各自家族的利益明争暗斗的.情节,还是黑娃和田小娥之间不惧世俗眼光心系彼此的感情,亦或是鹿兆鹏、鹿兆海和白灵三个人为了各自的信念,即使站在不同的立场,也要贯彻信念投身于革命浪潮的精神,都令人深深臣服,回味良久。

  除了小说情节上的设计环环相扣,人物形象鲜明外,该作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开篇并没有明确点出时代背景,而是先以主人公白嘉轩的悲惨遭遇和白鹿精灵的传说引起读者的兴趣,在吸引读者一步步读下去的过程中慢慢揭露当时的时代背景。

  据设定,当时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不仅是制度上,还是思想上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与中国农村长久以来的封建观念起了强烈冲突。基于这种背景下,拥有先进思想的白灵因自己想要去城里读书遭到拥有顽固思想的父亲的反对而与父亲爆发了冲突,之后白灵不顾父亲反对去了城里读书。由此看来,正是设定引发了人物间冲突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最让人感叹命运无常的,便是鹿兆海和白灵的恋情了。关于鹿兆海和白灵,当时北伐战争蓄势待发,所有人都看好国共合作,海灵二人也决定入党。但意外的是,两人入了不同的党。回想起国共两党最终的结局,不难看出这两人的最终结局不会是美满的,果不其然,白灵因和兆海的政见、立场不同而关系破裂,白灵与同是共产党员的鹿兆鹏相恋,最终死于一次清查活动,兆海也在一次剿共行动中送命。命运的捉弄让这两个相恋的年轻人都没能属于彼此,没实现自己的抱负就惨死在敌人手中。不禁令人心寒。从某种意义上说,该书的设定也暗示了书中大多数人物的命运。

  纵观全书,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用让人感到亲切的口吻,为我们讲述了书中人物的情感纠葛和命运轮回,更是透过书本反映了当时社会变迁带给人们的苦难。厄运、暴乱、灾荒、瘟疫,这些在当时社会随处可见的现象通过文章被无情地揭露出来,展现了一幅浩大的历史画卷。更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折射出人性的复杂和阴暗。

  “只盼着落一场透雨……”

  这是朱先生作为一个文人最深切的期盼,希望这场雨能净化人们的心灵,洗去污秽。因为人心,往往难以参透。

《白鹿原》读后感9

  《白鹿原》总地来说写了白鹿原上白家和鹿家的故事,书中涉及几种不同类型的人物,让我看完后心生感慨。

  白嘉轩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家长,恪守祖先家训,继承祖先的地位成为白鹿原上仁义村的族长,管理着族内事务。白嘉轩是那种让人一看就心生畏惧之感的人,用黑娃的话说,他的腰挺得太直太直了。白嘉轩对自己的三个儿子都管得很严,而对自己唯一的女儿却是疼爱有加,这也为白灵反抗自己的家庭埋下了伏笔。当

  然不得不说的是,白嘉轩的为人是很正直的,正直到即使是自己的儿子犯了错误也要按族规办事,大儿子与黑娃的妻子田小娥发生不正当关系,被白嘉轩按族规处置了。白嘉轩是一个很爱面子的人,不仅仅是他自己的,而更是他整个白姓家族的脸面。面对大儿子的荒唐行为,他表现的是那么的决绝,并不是因为他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这个不孝子孙让家族的脸面不好摆,当然这也树立了他在族人面前刚正不阿的形象。

  每个人都有它的`两面性,白嘉轩也不例外。白嘉轩一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会去找大姐夫朱先生,面对妻子的死亡,他也会悲伤的哭泣。作为封建家长的他,很注重教育,注重子女的教育,也注重族人的教育。办小学,请先生,就是其表现。但也要看到其封建的一面,鹿家的两个儿子去参加新式教育了,而他选择了将孩子带回家,教他们干农活从此不再过问学习的事了。

  至于白灵的参加新式教育,完全是来源于她的离家出走,以及后来的以死相逼,不然白灵也就是一个平凡的农家妇女,也没有了她对中国解放事业的贡献。白嘉轩一辈子没有干过不光明真大的事,唯有一件事让白嘉轩感到愧疚,那就是用天字水地换鹿家的地字旱地,原因却是在鹿家不知晓里面长有白鹿。白嘉轩将父亲转埋入这块地以后,白家开始走上坡路。这也是在文章最后白嘉轩对鹿子霖表示深深的愧疚的原因所在。

  说到《白鹿原》这部作品,不能不说到里面的朱先生。全书对朱先生的着墨很多,写得最多的是他的博学多才,他那遇事冷静,以及他具有的处事能力和预知能力。可是说,全书对他有的只是夸赞,当然也让我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朱先生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对整个原上的人来说,朱先生很是德高望重。不仅表现在他自身的修养上,也表现在他超凡的能力上。

  朱先生一再强调他并不是算卦先生,但当人们问他问题,让他帮忙解决问题是,却不得不让人感到惊叹。他可以成功的帮人家把牛找回来,单凭自己的一张口让古城免遭涂炭成为佳话,可以预知他的书籍会遭到破坏而叫妻子让一些书与之同眠,也叫妻子不要让自己入棺。更不可思议的是当媳妇在给他敛丧,穿上袜子时,他的脚蜷起来了,怎么弄也弄不下来。妻子朱白氏给他换了袜子之后就好了。原因很简单,媳妇给他穿的是白灵给他买的洋袜子,而朱先生一生都只穿妻子做的衣服、鞋子、袜子。

  与白嘉轩相比,鹿子霖要开放得多,当然这与鹿家的家训有关。鹿家家训就是一定要让孩子读书,让孩子受教育。这也是鹿子霖让儿子鹿兆鹏、鹿兆海进新式学堂,受新式教育的原因。而至于其本人,不过也就是一个封建家长罢了。

  《白鹿原》这部属于白鹿原的历史,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凄凉,人们生活之苦,也让我们缅怀先烈,让我们知道那时我们的先辈原来是这样走过!

【《白鹿原》读后感】相关文章:

白鹿原读后感08-17

《白鹿原》读后感01-23

白鹿原读后感09-28

白鹿原的读后感05-01

白鹿原的读后感12-30

白鹿原读后感05-14

《白鹿原》读后感【热】04-07

【热门】《白鹿原》读后感12-20

【热】白鹿原读后感03-02

白鹿原读后感【荐】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