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

时间:2023-10-19 17:50:10 蔼媚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通用7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通用7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的目标设计为:

  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3、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教学重点、难点是:

  1、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重点。

  当时上完课后心情是复杂的,有沉浸课堂欲罢不能的兴奋,也有没有达到自己期望值的失落。

  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抓住了诗歌教学的灵魂—读,并且将教学目标贯穿于始终。以读为主,进而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诗人的感情。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二、能够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引导学生重点品味和神仙世界有关的`诗句,体会诗人运用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背后承载的感情。

  三、将鉴赏内容分给四个小组,放心大点的让学生通过分析与合作体会作者写作此诗时的心境。

  不足之处在于:

  在细节上教师点拨一定要到位、干脆利索,不然学生会过多纠缠于此而忽略诗歌的感情脉络,致使后面的重要诗句无法充分赏读。本节课旨在落实读、背、写,但是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学生的背和写会变得飘浮无依,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得不到有效训练,只是空摆架子。

  再反思:

  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充分活动的环节最难把握,学生总有一些教师无法预料的观点和认识。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在学习目标指引下,不如让学生大胆质疑、互相对抗,这本身就是学生主体性的一种体现。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 2

  面对一位熟悉而又陌生的诗仙,手捧一篇浪漫主义的巅峰之作,我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些什么呢?这是我抽到《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个课题时头脑中闪现的问题。

  一、我要给学生什么?学生需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是我给出的答案。于是,这课的第一个环节——让学生发问,应运而生。

  学生问,“这首诗的题目是‘梦游天姥吟留别’,应该是一首离别诗,但我怎么没读到一点点离别愁绪呢”“这首诗开头为什么不直接写天姥山,而写瀛洲?”“第二段的感情变化是怎样的?”“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这一个个问题既是学生真实的疑问,也切中理解本诗的要害,于是,我明白了,只要充分相信学生,他们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二、我要给学生什么?学生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我就和他们探讨什么。于是,这课的第二个环节就设计为:结合文本,谈谈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有的同学对“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这奇特的想象产生了兴趣;有的同学体味到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洒脱;有的同学佩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骨气和胆魄;更有的同学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争执不下。辩论之中竟然有同学大胆发问,如果皇帝给李白一个大官做,他还能够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吗?激烈的辩论,最后以一位同学辩证的.分析结束,但我想这种争论是没有结束的,因为,学生的思维还在活跃着。

  这更坚定了我以生为本,充分尊重观点他们的课堂教学理念。

  三、我要给学生什么?我能给学生什么呢?我反问到。即使我能给学生些什么,学生能接受吗?

  与其强求给学生些什么,不如看看学生能带给我们什么。

  于是,这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请你用最喜欢的形式表达真实的阅读感受。

  课本诗,古体诗,诗配画,歌唱,颁奖词等等各种各样的文艺形式尽情的展示,更难能可贵的是,不管什么样的形式,就展示的内容来看,既是对文本的分析,又是对文本的深化和拓展。我羡慕学生们的才情,更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提问,交流,释疑,展示。一节课下来,我能给学生什么?这个课前一直思索的问题显得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节课学生给了我很多,很多……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 3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自主赏析文章。诗文较长,生难字词较多。早自习预习时,首先让学生通读了全文,接下来对生难字词进行了正音辨识,引导学生把握朗读时的情感变化,指导学生朗读。通过一个早自习的预习,全班学生基本能够熟练朗读全文,达到了预期的预习目的。

  本课要讲的内容很多,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大胆取舍内容,抓住一些关键点来讲。在授课中基本实现了预期设计的教学目标。在此简单总结这节课的得与失。

  (1)在授课途中我没有按照传统的导入——作者简介——背景介绍这个模式,而是在简单介绍完作者以后直接解题,把背景介绍放在了最后一个问题——有关“诗眼”的讨论之前,便于学生真正理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主题,这一点我感觉遵循了内容为主题服务这一点。

  (2)作为诗歌教学,朗读是很必须的,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自由朗读——学生单个朗读——集体朗读——单个朗读——集体朗读的环节,做到了朗读形式的.多样性。

  (3)在赏析诗歌之前我先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以理清思路,让学生明白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以做到心中有底。

  (4)在赏析时主要以几个问题贯穿,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了比较大型的分组讨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合作探究原则,在此期间老师只是起到了一个领队的作用,活动主体是学生,做到了还课堂给学生这一点。

  总之,这一节课,我自己觉得还是比较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当然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这次课上也体现了一些不足之处,特反思如下,以指导以后的教学。

  (1)粉笔字不是很好,位置摆放不是很恰当。

  (2)学生回答问题后的点评语言比较枯燥单一。

  (3)录课有点紧张,导致少部分语言表达不精练。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发扬优点,不断提升自己,以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做一名真正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 4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单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修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而从以住的教学实践来看,语文教学很注重朗诵,但是仅仅停留在纠正字音,熟悉课文内容等层面,学生对课文尤其是诗歌的理解,更多的是理性认识,而且是从老师那里接受的知识,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特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仍然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显然不利于语文教学。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x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我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支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以读带讲的方法。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何不可呢?在朗朗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因此,我就将《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教学设计为美读来带动讲解。鉴于学生朗读技巧的不足,如果系统讲解朗读技巧,必然会造成课堂的支离破碎,因此,我将朗诵技巧合为6个字“畅”“涩”“重”“长”“短”,具体而形象地将众多朗诵技巧融会在一起,在课堂上利用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学生试读,巩固提高等环节,教会学生怎样美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再结合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提高朗读效果。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 5

  教学内容:鉴赏李白,体会其诗歌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的艺术特色,理解和感受李白蔑视权贵、反抗现实的精神。

  教学过程:这首诗歌难度不大,学生容易理解,因此我把教学设计为背景导入切文题、诵读悟别意、合作赏别情,探讨究主旨、拓展品诗情六个环节。这样,学生走进课文能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到了课外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觉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教学得失:《梦游天姥吟留别》有着雄伟的意境,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历来为人传颂,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优秀的文章可学的东西很多,教师必须大胆取舍,集中兵力,突出重点,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所收获。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有优点也有不足之处。

  一、闪光点

  (1)自主学习,激发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预习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在本文的学习中,学生课前自主收集李白的资料、了解本文写作背景、收集李白诗句,感受其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结合注释疏通大意,圈点勾画,并就不理解的字词句以及内容上的问题质疑。(收集过程提倡资源共享)上课伊始,同学们就收集的资料做了交流,加上教师对李白的激情介绍,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良好课堂氛围。

  (2)读赏结合,合作探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美文不厌百回读,李白的诗歌韵律、节奏、起伏、情感都适宜诵读涵咏,通过诵读可以更好地与诗人心灵对话,走进其创造的奇妙境界。在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诗歌学习的基础上,本节课我设计了自主赏析诗句和诵读结合的环节,抓住学生回答的闪光点多给予肯定评价,提高了学生的鉴赏兴趣和信心。

  (3)师生平等对话,重视生成问题引导,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意识。这节课上,教师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但绝不是对课堂放任自流,师生通过平等对话解决了问题,推进了课堂进度。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了,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质。因为学生都是独立、有思想的个体,因此课堂上有许多生成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留有预设空间,课堂上运用教学机智,巧妙解决生成问题,并借此让学生的思维飞跃。如学生欣赏了大部分精彩句子后,我发现有少数同学因大家赏析的句子忽前忽后而有点迷糊,于是我及时调整思路,让学生将梦游之旅按时间和地点顺序分成四个部分: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昏暗,夜晚——洞中仙乐,这样一来,学生的思路就更清晰了。又如在分析最后一段时,同学们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的理解产生了争议,我适时让学生展开小辩论,最终同学们达成了共识。

  二、不足之处

  当然,由于个人经验的不足,对文章理解的'不够深入,本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虽然本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由被动接受变为了主动思考,但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还是对学生、对课堂不够放心,本来学生已鉴赏了大部分内容,已经相当有收获了,又补充了许多学生未分析到的内容。

  (2)对课堂生成问题的引导还应更灵活,尤其是当学生还未回答出最佳答案时,不应操之过急,应给他们更多的思考时间,启发诱导也应再细致再到位一些。对于学生的回答,以鼓励为主,但理解有明显偏差的地方不应不了了之,或含糊带过,应更耐心地引导解决,不能给现成的答案,让学生养成思维惰性。

  (3)基础知识的掌握还需再落实,本诗虽不宜逐句翻译,弄得支离破碎,不过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多准备几句学生可能存在理解问题的句子,当学生未提出时,教师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可能对学生更有帮助,效果会更好。

  理论思考:

  ①教师要深研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和二度创作,集中兵力,突出重点。

  ②师生之间平等对话,营造和谐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④多种形式,夯实基础,紧扣文本,让学生学会和文本对话,不能使自己的认识脱离文本,成为空中楼阁。

  ⑤诗歌学习要重视诵读涵咏,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⑥注意课堂生成问题的引导,并籍此激发学生的思维。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 6

  一、教师作用反思

  新课标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作者描绘的客观世界,也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主观世界。为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整节课只设计了一个核心问题,将李白的整首诗歌全部让位给学生,就是希望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与情感的驰纵空间,也希望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展现自己的阅读个性,从自己体悟最深的句子入手向文本“致意”。本课的另一个主要特点便是:在研讨过程中,是以学生对问题真实的感触体悟为主线展开的。这条主线是动态的,是充分把握在学生手中的,教师自己也是这条主线的建设者。尊重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师与学生、文本平等对话,并不是在削减教师在课堂上应起的价值与作用。教师一定是学生阅读最有效的帮助者。

  二、语言品味反思

  文本内容当然要探究,但内容是借助语言来表达的,因而,在探讨内容的同时,必须咀嚼语言,推敲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感情,是借助精当、精彩、精妙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也只有真正体会到文中语言文字的精湛,体会到它表现的魅力与魔力,感受到它站立在纸上与你交谈,你才会真正触摸到作者思想的深处、感情的深处,跨越时空,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乃至思想的碰撞。语文课是中国语言文字课,而不是思想品德课,更不是某种文化某种艺术的课。文本中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融为一体的,相互渗透的。本课是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多重对话展开的。学生只有在语言的深处和语言发生生生不息的对话,才能不断使自己的语感深化、美化、敏锐化,也才能凸现自己作为语言学习主体的创造性,在每一个词语上开出自己的“花”。所以我认为本课对语言品味上的大方向是把握得较准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 7

  这篇诗歌是李白的长篇诗歌,我觉得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首诗,首先应该要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对诗歌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认识,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通过“整体感知”这个环节理出了诗歌的层次,然后再具体分析。

  分析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配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力求达到“和谐高效”的效果。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 508-16

《梦游天姥吟留别》 308-16

语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08-16

《梦游天姥吟留别》个性..08-16

梦游天姥吟留别(网友来稿)08-16

《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处注释质疑08-05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通用13篇)09-08

第三册梦游天姥吟留别08-16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精选7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