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1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文包诗”的形式,我先由诗歌导入,简单的理解诗歌的意思,接着采取的是“文诗互应”的教学形式。
在第一课时,抓“佳节”二字,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中的有关词句,初步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抓“倍”这个字,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长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在第二课时中,以“为什么王维会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个主问题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通过“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着内心的情感,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多次让学生朗读课题,他们的理解感受不断深化,思想情感在不断升华。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联系生活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入境地体会王维孤独在外的心情,我就问学生:“你有没有和王维一样的经历?比如你离开了你爸爸妈妈几个月了或者看到别人很热闹,你却孤独时,谈一谈你的感受”。通过这样的.提问能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体会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心情。帮助学生体验诗情、走入诗人内心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让学生想得更远,悟得更深。为了使学生体会王维的“思亲”之情,我还创设了几种特定的情境:如“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大街上……”让学生想象大街上热闹的情景,而王维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再通过“两年来,每天挑灯夜读时,只有一盏油灯与他相伴,王维在想什么?天凉了,他抚摸着身上的衣服,看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王维在想什么?生病了,可身边没有一个亲人,王维又在想什么?”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对王维的思亲之情便有了更鲜活形象的感受。
文包诗的课文并不难上,关键要静下心来想突破的方法,精心组织教学,在教学的时候,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体会,才能有独特的见解。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2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课题是一句王维思亲的千古绝唱,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读着文章,这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下面,就执教这堂课,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扎扎实实进行字词教学。
中年级的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从教材来说,它是组成文本材料的基础;从语文学习来说,没有新的词汇的吸收和内化,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显得苍白而空洞;从学生学情分析,中年级介于低、高年级之间,是由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向阅读体验为重点转化的重要年段,因此中年级的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本课的教学是第一课时,我在预习检测环节没有像教学低年级那样把所有的词语全都拎出来逐一讲解,而是选取了文中最重要的四字词语进行归类整合,分成两类用红、蓝两色标出。先让学生通过同桌合作朗读,互读互评,理解意思,再通过开火车读检查合作效果,并通过出示“根据解释说出相应的词语”检测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其中,“茱萸”这一植物学生比较陌生,我就出示图片及文字资料帮助学生认识。根据平时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对“兴高采烈”的“采”和“五彩缤纷”的“彩”比较容易混淆,我就把两个字的意思列出来,教学生根据意思去辨析,并通过“选字填空”的练习进一步巩固掌握。我想,这样的词语教学有所取舍,注重音、形、义的结合,能让学生印象更为深刻,从而更有效地积累词语。
二、以题入手,诗文对照,感悟诗境。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是苏教版语文教材新创的特色鲜明富有创意的一种新型文体——文包诗。这类课文往往通过生动的描述,形象地展现诗歌的写作背景、具体内容和丰富内涵,来帮助小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从而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动人魅力。实践证明,“文包诗”是古诗教学中一种具有多种教育功能的好课型。在教学中,我注重“文”、“诗”对照,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在预习展示环节,我由课题引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检查学生的朗读,并帮助他们理解诗题的意思。在“细品思念,感受孤独”环节,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与前两句诗的内容相对应的自然段,然后出示学程单,让学生仔细品读句子,圈圈关键词,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从中读懂了什么。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学生基本能抓住“15岁”、“已经两年了”、“京城长安”,感受到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最后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理解“倍”字,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长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这样,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内心的`情感。
三、情感对比,想象练说,体验诗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重在抒情,所以只有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真切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教学中,我在多处进行了情感对比,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如第一处对比:开课时,由“佳节”导入,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我说:“欢度佳节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呀!而唐代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第二处对比:在学习第一自然段小组展示时,让学生把自己的年龄和王维比较,谈谈自己离开家的经历和感受,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从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王维当时年纪小、离家久、离家远,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第三处对比:第二自然段中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与王维当时的处境对比。我设计了想象说话练习:“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 ,又仿佛听到了 ,真是呀!”在学生进行表达时,老师与学生互动,说此刻王维在哪里干什么。通过这样的情境想象,互动对话,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与诗人的情感交融,对王维孤身一人在外求学时,眼见别人家团聚而自己却不能与兄弟们团聚的孤独感和思乡情便有了更鲜活形象的感受。
四、吟诗抒情,品味诗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因此,语文教学就应激发学生对中华古文化的兴趣,通过诵读和积累,让精美的语言和古人质朴的情怀在孩子们的心中积淀起来,陶冶其性情,提升其文化素养。诗是中国的文化的一种表现,有着非常丰厚的含义。要让我们的孩子觉得语文有吸引力的,那首先应该设计好教学语言。整堂课,我的语言也尽可能体现语文味,充满感情以此来吸引学生。通过由浅入深,诗文结合,引领学生自由出入于古诗词与现代文两个不同的文化殿堂,同时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诵读。诵读的形式很多,如指名读,男女生分句读等,把人们登高游玩的快乐,王维内心孤独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最后配乐吟诵整首诗。有了学文时丰富的情感积淀,学生的动情诵读水到渠成,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内心需要,从而一步步品出了诗韵。
整个教学过程虽然闪动着一些亮点,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1.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老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还比较明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小组合作展示的环节,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去说。
2.课堂的调控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不能一味地关注自己如何去完成教学任务,而要更多的去关注学生。评价要及时,面对学生的回答,在上课时,我也会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自己有时候真想好好地夸他一番,可是话到嘴边,却想不到用什么样合适的话来表扬他。我更多的是在想自己下一个环节的设计或者说我事先的准备,而忽视了课堂上的生成。要想做好这一点,还需要大量的积累和学习。
3.语言不够精炼,总是要重复学生的回答,不能很好地把握生成的时机,在讲课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应该有的废话。教师语言的感染力还可以更进一步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还可以更丰富些。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3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一篇 “文包诗”。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一、诗文对照,品读感悟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教学中,我扣住 “思亲”引导学生读文,扣住“思亲”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读,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第一自然段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 引导学生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第二、三段抓“倍”这个字,对思亲进行深化,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理解“倍”字,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再通过“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内心的情感。
二、吟诗抒情,品味诗韵
诗是中国的文化的一种表现,有着非常丰厚含义,要让我们的.孩子觉得语文有吸引力的,那首先应该设计好教学语言。整堂课,我的语言也尽可能体现语文味,充满感情以此来吸引学生。同时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诵读。诵读的形式很多,而且还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王维,把看到人们是那么快乐更加感受到孤独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配乐吟诵整首诗。多样化、多数量的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宣泄口,从而使学生一步步品出了诗韵。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街上的热闹和王维内心的冷清作对比,还需更务实地处理。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4
这篇课文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在第一课时中,我先以题入手,提问学生:“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学生很快说出了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我国传统的节日。同时让学生交流了重阳节等佳节的习俗。然后,我说:“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好的节日称作‘佳节’”,抓住“佳节”二字,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过渡:“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却在重阳佳节这天,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紧抓“倍”这个字的理解为“加倍、更加”,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打下基础。
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字词的教学仍不容忽视,所以在第一课时必须先把字词的教学解决掉。首先,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根据自学要求进行自由朗读,初步学习字词,为读文扫清障碍。其次,主要是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生字的读音、认清生字的字形、理解生字的字意,并且教给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理解生词。最后,变换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这样很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学会生字,理解生词,读通课文。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5
课题是一句王维思亲的千古绝唱,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
课堂伊始,我让学生读课题,道出这是一首千古绝唱,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孩子们读古诗,这是他只是准确流利地读。然后让学生整体感受这是王维的思亲之作。紧接着走进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古诗,感受王维的孤独与无奈!
第一小节,让学生抓住15岁,两年两个数字体会王维的举目无亲。告诉学生文字是有温度的,读一读这一小节,你感觉怎样?通过朗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第二小节首先让学生读第二小节前三句,感受重阳节的欢乐、热闹!然后和这是的王维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别人全家其乐融融,不亦乐乎,而他只身一人在长安,寂寞难耐!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这种更加思念的情怀读出来!王维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他想到了哪些事情,思念了哪些亲人呢?请学生们自读第三小节,并问一问,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
通过学生的描述让他把自己的感情送进去,读出此时难忘的回忆!回忆终归是回忆,而王维此刻在长安,而他的亲人和朋友却在华山以东,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会,从如长长的叹息般的省略号中让学生来品王维的无奈与深切的'思乡之情!此时,再安排一个说话训练,让学生想像王维的兄弟们站在高山上,会对王维说写什么?然后教师感叹到,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思念就象一根长长的线将他们紧紧连接在一起,这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更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引出古诗的最后两句,反复诵读!最后在理解思绪万千的基础上,再次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老师的配乐泛读,指名读,齐读使学生走入王维的内心,把他的孤独,无奈,悲伤读出来!课文到此时读完了,我把以前学过的《静夜思》让学生们学着李白的样子吟一吟他的思乡之情。然后是请学生们分享自己收集来的思乡的诗歌!最后是一个读说结合的环节,请学生们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说一说是如何思念亲人的,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首小诗!
我们的语文课用自己的朗读去触摸文字的温度,直抒胸臆,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6
《每逢佳节倍思亲》采用 “ 文包诗” 的形式,以叙述故事来再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诗的创作情景。我在教学时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以题入手,诗文相融,感受诗境
从读题让学生突出特定时间“ 佳节” ,接着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我国传统佳节有哪些?说这些佳节里人们风俗习惯,为理解“ 佳节” 的热闹埋下伏笔。这样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与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努力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其次,设计第二板块—— 情景同现,读文悟情。先让学生紧抓重点句段,体会长安人、诗人家乡过重阳节的热闹场面,紧扣“ 热闹、兴高采烈、头插茱萸、欢聚” 等词,学生说意思,换词理解词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并且设计了说话训练,较好地又一次点拨学生用自己积累的重阳节习俗,体会重阳节中人们那欢天喜地的'心情,那家家户户团圆的美好气氛,这样学生真正做到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样“ 佳节” 那美好的氛围,舒畅的心情学生体验水到渠成了。
二、回归古诗,品悟诗情
教学第三板块话锋一转——“ 王维开心吗?” 请学生边默读边思考,从诗文中找答案:由刚才热闹的场景到现在的独思有一个情感转换的空间,有沉思默想的空间。通过诵读诗句,使学生能很快走入诗人孤独的内心之中,使得学生了解到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缘由所在。在学生的情感已经到达这一层面的时候,切入诗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感情吟诵,学生切切实实地走“ 近” 了王维,体现文包诗的特点,诗文交融。此时诗人思亲、思乡之情跃入情怀。这种对比、这种反差,更进一步让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指名让远离亲人的学生谈寂寞、孤独、思亲,第三次拨浓了诗人思乡情怀。在比较、对照中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深切体验。紧紧扣住课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 ,那日思夜想的思乡之情又通过老师导说、配乐朗读、配乐吟诵,也使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诗人之情达到高潮。
三、拓展延伸,突出诗文主旨
思乡之情乃是所有中华游子共同心声,通过拓展古诗,使学生对王维的思乡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再次对文题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受到强烈的熏陶和感染。这样通过由浅入深,由字、词、句梯次推进,诗文结合,引导学生自由出入于古诗词与现代文两个不同的文化殿堂。
从研读教材到备课、上课,对一线老师来说都是一次历练。通过这次活动,我意识到在教学上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我将找准方向,不断探索。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7
为参加电子白板应用技能赛,我精心准备了这一课。《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课文。文章主要写诗人王维离家两年后的重阳节,看到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用词自然、凝练,真切地道出了诗人思乡情浓,也成为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篇。文诗对照是本文一大特色。明白如话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制订了三个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诗句,能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3.在读文悟诗中,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为达成目标,我采取了创设情境、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等教学策略。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电子白板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情境创设,营造氛围:
课伊始,就通过电子白板出示望月图,加上背景音乐的渲染和老师深情的描述,将学生带入到悠远的思乡情境中去。课上多处用图片、音乐营造氛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古人过节的画面,张开了学生想象的翅膀,仿佛穿越回到了唐朝、回到了长安,来到了节日的长安街。
二、视频呈现,示范引领。
配乐朗诵视频深深吸引了学生,打动了学生。此时学生的欣赏、模仿所收到的效果是老师任何的说教都无法比拟的。
三、灵活调用,消除疑点。
预设到学生对“山东”的理解会出现歧义,设计从白板素材库中调出地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免去了老师备课时上网查询、下载的辛劳。
四、便捷展示,激发欲望。
当把学生书写的古诗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以后,学生惊呼声不断,欲望已被大大的激活。。
但是,在白板的使用上还存在诸多问题,还需不断探索。比如:对软件的使用掌握还不够全面,没能最大程度发挥其优势;操作还不够娴熟,不能得心应手的运用。较之以前用幻灯片演示美感不足,视频、音频播放不够便捷。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8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这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情感真挚,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血浓于水的亲情,读起来饶有趣味。在教学中,我围绕“思亲”这条主线设计了两个问题:“王维为什么思亲?又是怎样思亲的?”,引导学生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将诗文有效结合,在感悟古诗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还体会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同时通过诵读文本和诗句,理解并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乡情感,使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种味。
一、诗文对照,品读感悟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教学中,我扣住 “思亲”引导学生读文,扣住“思亲”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读,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 引导学生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抓“倍”这个字,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理解“倍”字,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长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通过“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内心的情感。
二、吟诗抒情,品味诗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对中华古文化的兴趣,通过诵读和积累,让精美的语言和古人质朴的情怀在孩子们的.心中积淀起来,陶冶其性情,提升其文化素养。中国的文化是非常丰厚的,要让我们的孩子觉得语文有吸引力的,那首先应该设计好教学语言。整堂课,我的语言也尽可能体现语文味,以此来吸引学生。通过诗文结合,并充分、熟练地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平台,引领学生出入于古诗词与现代文两个不同的文化殿堂,同时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诵读,如:播放一首《思乡曲》,我进行示范读,感染学生,诱发学生的情感,引生入境。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假想成某一兴趣的角色,“现在,你就是王维,又会怎样吟诵这首诗呢?”这样,伴着《思乡曲》,学生有着很强的角色表演热情,加上有学文时丰富的情感积淀,学生的动情诵读水到渠成,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内心需要,从而使学生一步步品出了诗韵。
三、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学完课文,我扣住“思亲”引导学生拓展,积累思乡的诗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人又何止王维一人!我国从古至今有许多漂泊在外的游子时刻思念家乡和亲人。我及时引领学生思考:“如果你也思念家乡和亲人,又会吟诵哪些思乡、思亲的诗呢?”学生听后自由吟诵古诗,我再出示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张籍的《秋思》中思乡的名句。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作者思乡之情,最后齐读,达到情感共鸣。以一思乡主题,引出一组思乡古诗,让学生在学习一文时,认识更多的同类古诗。
四、存在不足,有待磨练
虽然一节课我准备了很长时间,但是也留下了许多不足。如:走进文本的时间少了,学生自由读的机会少了,诗文结合还不够到位,课堂上的生成资源未能及时利用(我在问:“从这个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有一个学生说到:“王维还有许多话要说。”如果我追问一句:“王维会说什么呢?”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想象王维内心的世界),诗题没有理解,重阳节的习俗未能在教学中有机渗透等等。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意识到只有抓住文章里 “血浓于水的亲情,相依相伴的故乡情” 那根情感线,引导学生对文本作深入研读,使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交融,引领学生在精心创设的“语文”环境里,进行语言文字的揣摩和品味,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上好一节课。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9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记得早在教学《练习4》中的“处处留心”时,教学到“重阳”、“老人”、“登高”这些词时,就已经和学生一起背诵过这首诗。所以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从这首诗开始。
师:重阳节是什么时候?
生:九月初九。
师:有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谁记得?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你能背吗?
生:能。(生背诵)
师:还有谁能背?(教室里一大片的同学把小手举得高高的)
师:既然有这么多的同学都会背,我们一起来背!
生一起背。
师:同学们背得既正确又流利,但是我认为有一个最大的缺点,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没有读出感情。
师:你认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
生:还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师:回忆一下,老师以前对你们说过的`话,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呢?
生:脑子里要出现诗中描写的画面。
生:可以把自己当作是王维。
师:回答得真好!不过不仅仅是可以,而是一定要把自己当作是王维,和王维一起思念亲人、思念家乡。谁来读一读?
生读。指名对比读。
师:女同学读一遍。(女同学读)女同学读得不错,男同学也来读一读,好吗?(男同学读)
师:同学们还记得老师说过,文字是有温度的吗?有些句子,读了后让人感觉很高兴、很愉快,心里热乎乎的,而有些句子,读过后让人感觉很难受、很伤心,心里有些冰冰凉的感觉。谁能告诉老师,这首诗的温度是热的还是凉的?
生:凉的。
师:你能把文字的温度读出来吗?
生读。
师:读得不错,真的让老师感觉到凉飕飕。大家一起用这样的感情来读一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10
这篇课文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表。
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和缘由。唐朝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两年之后的重阳节,看到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借以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明白如话的语句,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悟情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我在教学时,把课题“作业”的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理解第一部分的内容,说一说王维为什么会思念家乡的亲人?王维在重阳佳节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理解那种浓浓的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再让学生联想一下王维还会想些什么?兄弟们还会说些什么?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来理解思乡之情。在此基础上理解诗句的意思便水到渠成了,让学生自己理解诗句也就不困难了。课后让学生搜集王维的诗作,进行“古诗朗诵大赛”,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评课: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化地解释王维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便于学生理解背诵古诗。教者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条理比较清晰。
教者由课文入手,先让学生找出了王维思念故乡的原因,他在重阳节那天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让学生想一想王维还会想些什么,兄弟们还会说些什么。再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一层扣一层,条理比较清晰。
抓准了关键词。
“思绪万千”一词在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概括了王维客居他乡时的思乡之情,它也是王维写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触发点。教者及时抓住课文的这一关键词语,让学生体会它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恰到好处。
但教者在激发学生的情感方面还欠缺了一点,学生还没有真正深入到王维的内心中去,教者自己的语言还缺乏激情,没能很好地带领学生走入课文,学生还没能真正体会文章的内涵。另外,不应该把文和诗完全割裂开来,应该文中有诗,诗中有文。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11
首先想感谢,感谢带给我帮助的每一位老师。特别是在针对某些看法时有些老师不但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还给出了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如果说这两次课例活动中我还有些许的进步,那么我想,这是与每位老师的指导、帮助密不可分的。以下是综合一些老师的建议、结合我自己的认识、想法,总结出在本次课例活动中出现的或是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评价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在学生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后,老师应及时、恰当的给予评价。但这评价不能只停留在“你说得真好”“你说得真棒”……,这些表面的,不深入的词语上。老师在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时更应该注意这一点。如:刘东旭读完古诗后,我问学生他读的有没有感情?而这个问题首先就使学生的回答限制在了“有”或“没有”这两个范围之中,无形之中使得学生很难再有创造性地对刘东旭进行评价。并且学生还会有一种潜意识的认为:老师让我来评价其他同学那我就只说出他不好的地方。所以李莹评价时就只抓住了刘东旭不足的方面来进行。这样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会使学生有一种挫败感,使学生丧失一定的信心。而这样一来,就使“生与生”之间的评价这一环节变得没有实际意义。因此,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应有意引导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应以肯定为主,以实事求是为依据.另外在培养学生评价能力的同时,老师也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向师性,根据自身的良好示范性作用来有效的影响学生。记得在我之前几次讲公开课时,便有老师给我提出这方面的不足,但下去之后并没有专门的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另外,这两次在下面备课时,针对有些预设的问题也设计了一些评价言语,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形形色色的回答,我之前设计的那些针对性很强的评价言语又显得格格不入了。由此也使我更进一步的想到: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临场发挥能力其实都来自于课下各方面知识、多方面技能综合的基础。因此,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多层面知识储备也是上好一节课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而在这个方面,我还需要加倍的努力。
学生的主体性是否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看了教学实录以后,和办公室的老师有较为一致的看法:感觉整节课下来,老师说的话远远多于学生说的话。可是回顾了整个教学过程后又有了疑问:针对学生的背景情况(学生大多为外来务工子女,理解能力以及素质底蕴较差),如果老师不说这些话学生能否理解文本、深入文本?或者说,可以运用哪些更为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较为全面。在这个问题上我还需要请教更多的老师来帮助解答,此外自己也应该更加全面、深入地来思考这一问题。
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其实我也有同感。反应快、思维敏捷、认真思考的学生反复站起来回答问题。而一部分学生始终没有太多的机会和教师或是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课后仔细想了想认为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平时在课堂上老师没有很好地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的条件。可能很多情况下是老师代替学生或是一些基础素质较好的学生代替了更多的学生来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一部分学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方面形成一种惰性,没有养成积极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时没有周全的顾及到大多数甚至是全体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能力这一因素。因而这一原因也有可能造成“提问冷场”。并不是学生听得不认真、不专心,也不是学生懒于动脑、不愿思考,而是对于老师的提问学生无从下口,不知该怎样去回答。因此,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
在一次次的不足中积累经验,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提升自我。在一次次的反思中快速成长。这是我的深切感受,也是我的坚定决心。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12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这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诗中有文,文中藏诗,文诗相融,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王维独自身居外地,在重阳节这样的佳节里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怀。今天上午,我执教了这篇文章,现在作如下的反思:
1、教学过程清晰,凸显了层次性,整个过程的设计能使学生逐步的走入诗境,深刻的领会了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在教学中,能够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朗读的'指导。
3、能够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善于创设情境使学生走入文本。
4、注重学法的指导,交给方法,然后放手,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还有很多的不足,比如说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全面、灵活、务实。教师的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炼。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13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就该课的课程资源来说,应该很好地利用课文来理解古诗,深入体会思想感情。我教学这一篇课文后作以下几点反思。
一、品读激情,情感共鸣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蕴含着浓浓的思乡之情,我们只有通过品词、品句和品读才能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共鸣。因此在教学时我作以下朗读指导:
(一)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紧扣“两年”一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事例进行对比,结合学生平时离家时间几天就觉得很想家人了,跟作者离家“两年”对比。通过对比,学生理解了“两年”确实很长,作者也更想家乡和亲人。进而指导学生品读“两年”的语气,以突出作者离家之久,思家之切。
(二)学习第一、二自然段后,让学生相应找出作者用来表达这两自然段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设计了逻辑引读: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作客,很想念家乡的亲人,于是便这样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又一年,重阳节又到了,王维还是独自一人在他乡作客,他更家想念家乡的亲人,于是再这样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两年过去了,年复一年,年年如此,佳节如期而至,思乡肝肠寸断,他依然这样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通过层梯式的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这“一年一度”这个平谈的数字感觉到作者思乡的内心世界,思乡之情随之升腾。此时多作任何的分析都是多余,惟有这朗朗的书声才能表情达意。我想这就以读代讲的魅力吧。
二、讲写结合,训练表达
由于是由文入诗,文中的意思与诗中的大概一致,在学生理解课文中与之相对的诗句后,相机安排了一个讲写结合的训练。先让学生结合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来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动笔写写每句诗的意思。这一说一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语言训练的规律。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要带领学生在语文课堂里走一个来回。来就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回就是从思想内容再到语言文字。前面部分是学习短文引出思乡之情;后面讲写结合则是由思乡之情回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即是思乡之情是通过哪能些语言文字来表达的。
三、课外延伸,增加积累
学习这一课文,体会思想感情之后,设计了向课外延伸这一环节。思乡之人何止王维?我国从古至今有许多漂泊在外的游子时刻思念家乡和亲人。请听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听听他们倾诉思念家乡、亲人之苦。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思乡的句子,体会作者思乡之情,最后齐读,达到情感共鸣。以一思乡主题,引出一组思乡古诗,让学生在学习一文时,认识更多的同类古诗,最后还安排学生搜集其他思乡之情的各种文体的文章,在班上交流。使阅读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变化。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让“经典”诗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可以直接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感受古诗的规律和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逐渐对古诗学习产生兴趣。用诗文诵读等形式让学生增加自己的积累,丰富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14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文章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形象化地解释了王维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抒发了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浓浓的思乡之情。
我用“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导入,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过渡“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
然后用“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感受王维的心情。
第二自然段中把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与王维当时的心情对比:“这样的情景,你有过类似的印象吗?”体会“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并要求学生:“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让学生回顾生活中这样欢聚过节,兴高采烈游玩的经历,体会王维孤身一人在外求学时,眼见别人家团聚而自己却不能与兄弟们团聚的孤独感和思乡情。可惜为了节省时间,这里的表演没有到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对体会情感作用不大。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整篇文章情感积淀的关键环节。这一段中诗人回想以前和兄弟欢聚登高的时刻,再回到现在与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相见,在这两种情感对比的设计中,由我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再次情感的落差使得学生情感流露,欲要表达。此时,回到诗文,视频中播放录音朗诵诗歌,并且配以生动的动画,让学生评评朗诵者读得怎么样,再加上背景音乐学着吟诵诗文,就显得字字传情,声声动情了,而且能在课堂上就把诗歌背诵流利,而且有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作业中提出:“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请大家下课后找一找这类诗作,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目的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有材料可收集。
最后没能把诗文再完整清楚的结合理解一下,这是本堂课最大的失误。
而且总体感觉,还是老师教授的内容大于了学生表达的内容,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吸取教训,加倍努力!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15
我一直认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特别注意每堂课开头的创设。在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课时,很想设计别具一格的开头,但总是不满意,无意间看到一网友的设计,甚满意,随之采纳,效果很好。具体过程如下:先让学生谈谈了解哪些传统节日,学生纷纷发言,有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想象在过这些节日时,你们都会做些什么?
生1、我喜欢中秋节,因为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就会回家,我们一家人就会团聚。
生2、我喜欢中秋节,因为这时爷爷的徒弟会送来各式各样的`月饼,我非常喜欢吃月饼。
生3、我喜欢春节,因为我可以放烟花、鞭炮、爬山。
……
孩子非常兴奋,我在此打断孩子的发言,问:“你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这样高兴吗?孩子纷纷回答:“可以过节喽!”我顺势引导,这些让你们高兴的节日就叫“佳节”。请学生读这个词语,引导应怎样读?生齐说:高兴地读。
在佳节却有个大诗人发出感叹,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原因?(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补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 齐读)
围绕题目展开品读第一段;为何而“思亲”
第二段:为何而“倍思亲”
第三段:品悟“思亲”之情
第四段:感受“思亲”之心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04-21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03-24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08-25
《每逢佳节倍思亲》语文教学反思03-21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15篇08-22
每逢佳节倍思亲作文05-31
每逢佳节倍思亲作文03-03
每逢佳节倍思亲作文【热】10-30
(必备)每逢佳节倍思亲作文10-30
对教学反思的“反思”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