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桂花雨》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桂花雨》教学反思1
《桂花雨》是五年级上册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浓烈的情感隐藏于朴实的文字背后,游弋于淡淡的叙说之中。这节课,我的任务就是带着学生一齐把文章由浅入深地读进去,走进这芬芳的“桂花雨”,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寄托在桂花雨中的思乡之情。
在默读思考“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这个环节,我欣喜地发现与昨日的课堂相比,学生对细节的敏感度大大提高,抓住那些毫不起眼的隐藏在平凡文字中语句,深切地感受着童年时桂花带给“我”的种种快乐。我也因此而精神大振,一个劲儿地夸他们会读书,有见识。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充分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础,因此当体会“那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于是对这个句子含义的理解迎刃而解。
我先请孩子们抓住这句话提问。问题提得很好,如“为什么杭州小山上的花更多,妈妈却感到怎样也比不上院子里的桂花呢?”“桂花的香气都差不多,母亲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孩子们早已迫不及待了,高举着小手,两眼放光,唯恐不能在课堂上回响自我的.声音。于是有了这样精彩的交流:
“因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桂花给他带来了许多快乐,家乡的桂花对于他是完美的回忆,母亲也一样,所以她觉得家乡的桂花更香,那是一种香甜的回忆。”
“家乡的桂花树是妈妈亲手为它浇水、施肥的,家乡的桂花树有妈妈的辛劳和爱,所以感到更香。”
“妈妈是为了我上中学才不得不离开家乡的,当她客居在杭州时,十分思念家乡,所以觉得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
我适时地插进一句“母亲想念的只是桂花树吗?还有别的什么吗?”在我的暗示下,孩子们急切地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搜寻着、阅读着。在我的引导下,阅读的范围扩大了,发现更有深度了。
“在家乡时,妈妈每年都会把摇下的桂花送给邻居做糕饼,她和村子里的人相处多么和睦啊。我想,因为母亲想念那些邻居了,所以便觉得故乡的桂花最香。”
“母亲和人们还一齐用桂花泡茶、做糕饼,这种快乐是在杭州没有的,所以杭州的桂花树再多,母亲也觉得没有家乡的桂花香。”
“我觉得这样说体现了母亲对家乡的眷念之情。”
……
好一个眷念之情!这样的感受居然出自顽劣的周煜人之口,好久未曾激动过的我也禁不住心热起来。
此刻的我,在林立的高举的小手间穿梭,把话筒递向每一个脸涨得通红的急着表达的学生,听着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受,我也仿佛沐浴在桂花雨的芬芳中。
课终,我郑重地说:“多谢你们精彩的发言,我这天的教学后记会因为你们不俗的表现而丰富、精彩!”
不由得想起薛瑞萍老师在《能够复制的幸福》一文中的感受,我此刻的幸福又何尝不是拜学生所赐呢?
《桂花雨》教学反思2
《桂花雨》是一篇充满着浓浓乡情的优美散文,文章紧扣“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这句,以童年时代的眼光展开叙述,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学生读后,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共鸣。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摇花的乐趣,难点是体会作者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在读通读顺课文时,我要求学生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的原因,学生带着问题读懂了作者最喜欢桂花的原因是因为桂花香味迷人,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体验有感情朗读,学生从朗读中如真地闻到桂花香。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孩子们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一句话。我引导学生经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学生经过品读感悟,能经过“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香飘十里”重点词句体会桂花香得远;经过“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与“全都浸在桂花香里”的换句式训练,让学生经过自主的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学生懂得相同的意思不一样的`表达,感情深厚可不一样,指导并帮忙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
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心境,“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欢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我试图用回忆生活、联系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讲“缠“字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之后用同桌分主角读和师生分主角读的方式来引导。最终能够摇桂花了,这可把“我”乐坏了,我怎样乐坏了,学生入情境朗读,读好词语“使劲”,让孩子们站起来加上动作摇一摇。学生从使尽地摇到动情地读,真的感受到摇桂花的乐趣。当桂花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经过个人读、小组读、团体读等方式体会如雨般的桂花飘落的美丽情景。
课文最终我试图经过母亲心思的讨论,母亲话语的品读,以及课外补充填空训练来加深学生对母亲话语的理解,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作者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这篇文章的教学主要经过多种形式地有感情朗读,品词、品句、品段,读中悟语、读中悟情,基本上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另外,我还鼓励学生摘抄课文精美的词句,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桂花雨》教学反思3
今天我上了《桂花雨》这篇课文,基本上用的就是前几天在解放路小学听的一位耿志艳老师的教学设计。一节课下来,虽然感觉没有那天耿老师上得精彩,但总体感觉还行。课上我抓住了母亲所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在对课文进行反复朗读和欣赏的基础上,三次出示母亲的话,学生的理解也在逐步地加深。虽然与我开始上课前所设想的还有点距离,不过,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
刚读到琦君的《桂花雨》时,说实话我对琦君了解得很少,只是看过根据她的作品改编的连续剧《橘子红了》。于是我上网找来琦君的作品,细细地品读。特别是对她所说的一段话有了更深的感悟。她说:我总是不能忘却旧事,我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故乡,亲人,朋友,花草树木.这魂牵梦绕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收藏起来,藏在记忆的花园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当我们想起来的时候,会觉得很温馨,那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花朵的芬芳,更是美丽的人生。她写的《桂花雨》这篇文章中就透着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全篇语言的确非常优美,几遍下来,我真的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不过,虽然文章四溢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一样的得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所以一定要将自己全身心放入课文当中,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一番思乡情,童年乐。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课堂上的三点小小的体会:
一、指导学生读出桂花的香:
课文的第一小节主要写了作者最喜欢桂花。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时,我就是抓住了最字进行做文章,问学生作者最喜欢桂花的什么?学生开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欢桂花的香气迷人。其实作者除了喜欢桂花的香气迷人外,还喜欢桂花的谦虚,不爱张扬。我让学生画出课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抓住
笨笨拙拙,不与繁花争艳等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二、指导学生读出摇花时快乐:
课文的第三小节是重点段落,在这节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摇花乐、父亲的丰收乐、母亲的助人乐以及母亲和全村人的浓浓的乡情。虽说这节是重点段落,因为有了上次耿老师上课的经验,所以我和学生同摇同乐,觉得很是开心,特别是学生扮演小作者,学生拽着我的手喊一喊摇花时的句子,学生很放得开,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连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学生一起喊,一起读。
三、指导学生读出真情
我由摇花乐过渡到思乡情,桂花的香,摇花的乐,思乡的情都让我对桂花魂牵梦萦,但仅此而已吗?母亲说的仅仅是桂花吗?假如作者对母亲说:外地的水真甜,母亲会怎么说?外地的橘子真红,母亲又会怎么说?十多年后,作者来到国外定居,她再次打电话给母亲说:外国的环境真好,母亲会怎么说?(老师问,学生根据内容填空。)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这两段的学习,我学着耿老师的样子,一开始就拎出来,在精读课文前先让学生朗读,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将这两段话提出来,学生此时的体会已深刻,不用多讲,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
总之,读出喜爱,读出快乐,读出真情,我想这样的课就成功了。不过还是有遗憾的,就是课文学完后,我推荐了几本琦君的书,学生会去看吗?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去自觉地找的,过几天,热情已退去一大半。我想应该由老师选取一些适合他们的篇幅给孩子们读。
《桂花雨》教学反思4
《桂花雨》这是一篇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作者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但文中没有一句思乡的语句,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可是怎么引导学生们体会呢?为此我考虑过几种教学方法,但都感觉无法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后来张婷主任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作者对桂花印象这么深刻,不就是因为桂花的香和摇桂花时感受到的快乐吗?”
再读课文,细细品味,这股浓浓的思乡之情正是蕴涵在作者回忆桂花香和摇花乐的过程中的,于是,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香”和“乐”上,引导学生从这两处去体会,最后再自然的引到母亲说的那句话,感受思乡之情。
桂花的香是作者一家人爱桂花的情感源头。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对桂花的感情,才能为下文的摇桂花做好情感铺垫。所以我从引导学生体会桂花“香”入手,先让学生找到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在逐句知道学习“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等语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体会桂花的香,体会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从而很自然的就过渡到摇桂花的“乐”。
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最喜欢的就是这“摇花乐”的环节,在课堂上,他们用心体会作者的心情,开心地读课文,听了他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他们像作者一样缠着母亲摇桂花,他们也在桂花树下使劲地摇,就在他们完全投入其中时,我播放桂花雨飘落的动画,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现在,你就站在桂花树下,一朵朵摇落的桂花落在了你的发梢、脸颊、鼻尖、脖子里、手上、身上,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想到了什么?”很多学生立刻举起了手,有的说:“我感到桂花飘落到我的身上,好像一片片金色的雪花!”有的说:“我感到桂花落到我的脸上,就像是可爱的小精灵在逗我。”还有的说:“我感到桂花飘落到我的头发上和手上,就像是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
看着学生们完全投入其中,我趁热打铁,引出母亲的这一段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引导学生从母亲怀念家乡的桂花感悟到,母亲思念的其实是自己的家乡。就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消化了本课的难点,在此基础上,我又播放了一首作家余光中写的《乡愁》,看着投影上的动画,听着深情地诗句,学生的感情再一次得到升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本课所要表达的情感。
从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体会到很多,而我学到的更多:上一节课不容易,想上一节好课,更是需要下功夫研究,老师把教材钻研透了,方法引导对了,学生上课就轻松了,也快乐了!
《桂花雨》教学反思5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
面对这样的文章,每一段都非常优美,很难取舍。在第一次对文本进行解读后,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了:
一、谈话营造阅读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在这个块面的教学上,抓住一个“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二、享受摇花乐,体悟母亲的思乡情怀
借助朗读,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画面,从画面中点出这是思乡之雨、回忆之雨。这样的.处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有留恋,让作者魂牵梦萦。
但是,在把这种对教材的解读实施在课堂教学后,我们却发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对文本进行细读后,过于拘泥于文本,觉得文本中的很多枝枝叶叶都值得学生去体悟,都想跟学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师自已对文本的解读来触动学生。学生在下面听着老师很激情得投入着,他们的情感体验远没有老师那么强烈,甚至说是很少的。我们认真地检讨,发现我们老师的教学思路其实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学生的学路是非常不清晰的,他们很吃力地跟着老师在文本中跳来跳去,而面对文本、潜心阅读、自我感悟的东西是并不多的。
于是,一个这样的问题摆在了眼前:如何使教师的解读与学生的认识走在一起?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强加于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于是我们对教学的顺序进行了如下调整:
1、从课题入手,营造阅读期待:
什么是桂花雨?然后定格文章第5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美丽,体会那份摇花的快乐。
2、品读“浸”字,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3、对比母亲的话,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过家乡的桂花:
这里,出示杭州满觉陇的桂花,的确是非常美非常香,但是为什么母亲还是认为家乡的桂花更香更美呢?回文再读,再次品味那摇花乐,那桂花香。于是这份快乐更乐,这份花香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乡的层面。
这样的处理,不仅老师的教路非常清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也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
其实,这样的生成过程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当我们在仔细解读文本后,满心欢喜地想把这种阅读体验带给学生时,却由于学生的一下子难以达到这种体验,使教学效果备案阻滞不前,于是再三修改、再实践。不过,与其说是痛苦,不如说是一种教学的磨励。
《桂花雨》教学反思6
《桂花雨》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摇花的乐趣,难点是体会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因为是略读课文,我采取了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发挥想象,填写阅读卡。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的丰富,很圆满的完成了我的教学任务,很是出乎我的意料。
本堂课,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顺的,我最满意的就是孩子的配合。在备课的时候有好几个知识点,我还生怕孩子到时候回答不出,找不到答案。比如说:画出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我班的孩子都能很好的找出问题的答案,这让我很是佩服。
《桂花雨》教学反思7
《桂花雨》是五年级上册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浓烈的情感隐藏于朴实的文字背后,游弋于淡淡的叙说之中。这节课,我的任务就是带着学生一起把文章由浅入深地读进去,走进这芬芳的“桂花雨”,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寄托在桂花雨中的思乡之情。
在默读思考“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这个环节,我欣喜地发现与昨日的课堂相比,学生对细节的敏感度大大提高,抓住那些毫不起眼的隐藏在平凡文字中语句,深切地感受着童年时桂花带给“我”的种种快乐。我也因此而精神大振,一个劲儿地夸他们会读书,有见识。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充分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础,因此当体会“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于是对这个句子含义的理解迎刃而解。
我先请孩子们抓住这句话提问。问题提得很好,如“为什么杭州小山上的花更多,妈妈却感到怎么也比不上院子里的桂花呢?”“桂花的香气都差不多,母亲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孩子们早已迫不及待了,高举着小手,两眼放光,唯恐不能在课堂上回响自己的声音。于是有了这样精彩的交流:
“因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桂花给他带来了许多快乐,家乡的桂花对于他是美好的回忆,母亲也一样,所以她觉得家乡的桂花更香,那是一种香甜的回忆。”
“家乡的桂花树是妈妈亲手为它浇水、施肥的,家乡的桂花树有妈妈的辛劳和爱,所以感到更香。”
“妈妈是为了我上中学才不得不离开家乡的,当她客居在杭州时,非常思念家乡,所以觉得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
我适时地插进一句“母亲想念的只是桂花树吗?还有别的什么吗?”在我的暗示下,孩子们急切地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搜寻着、阅读着。在我的引导下,阅读的范围扩大了,发现更有深度了。
“在家乡时,妈妈每年都会把摇下的桂花送给邻居做糕饼,她和村子里的人相处多么和睦啊。我想,因为母亲想念那些邻居了,所以便觉得故乡的桂花最香。”
“母亲和人们还一起用桂花泡茶、做糕饼,这种快乐是在杭州没有的,所以杭州的桂花树再多,母亲也觉得没有家乡的桂花香。”
“我觉得这样说体现了母亲对家乡的眷念之情。”
好一个眷念之情!这样的感受居然出自顽劣的周煜人之口,好久未曾激动过的我也禁不住心热起来。
此刻的我,在林立的高举的小手间穿梭,把话筒递向每一个脸涨得通红的急着表达的学生,听着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受,我也仿佛沐浴在桂花雨的芬芳中。
课终,我郑重地说:“谢谢你们精彩的发言,我今天的教学后记会因为你们不俗的表现而丰富、精彩!”
《桂花雨》教学反思8
《桂花雨》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摇桂花”是本文的重点段,我引导学生抓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辅助多形式朗读,逐步体会“摇花乐”。
第三自然段开头用了一个“缠”字,我的话语,写出了“我”的“期待”之乐,那种兴奋的心情使得幼小的心灵突发奇想。于是,我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关键词,让孩子们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以帮助朗读,从而加深理解。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我的'期待、兴奋之情。接着,文中又用了“铺、抱、摇”等动词,写出了“我”的“参与”之乐。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一边依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一边想象摇桂花的情景,学生结合淋雨的经历,想象桂花落下来,如雨丝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通过边读边表演,边想象边体会,学生们不仅自己找到了快乐,同时也感受到了小作者摇桂花的快乐,原来摇桂花的情景是那么美,桂花是那么香,那种场景是那么享受。最后,我和学生们又一起欣赏了母亲的撮桂花和父亲口占一绝,感受全家沉浸在“摇桂花”的欢乐之中。
最后,我让学生回去仿照第三自然段的摇桂花来写一段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可以是游戏,可以是比赛,也可以是赏花,等等。相信,课堂上那种深刻的感受,定会让学生在写片段时也融入其中,边想象边体会。
《桂花雨》教学反思9
《桂花雨》是一篇充满着浓浓乡情的优美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文章紧扣“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这句,以童年时代的眼光展开叙述。学生读后,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共鸣,特别是“母亲”常常说的一句话更让人回味无穷。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摇花的乐趣,难点是体会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然后从课文插图入手,让学生说说图画上的内容,再从文中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朗读后划出重点语句,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桂花雨》教学反思10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我教学时设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3、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一、课前准备两问。
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电教法。由于孩子们对挂花很熟悉,我通过图片和描写桂花的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达成第一个目标,我在给学生出示自学提示后,引导其自读课文,之后再检查自读情况。检查中及时纠正读错的字词。
二、课堂教学两问。
在检查读字词和课文时发现少数同学都连朗读的最基本要求“正确”都做不到,掉字、加字、把字读错了。
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描绘的生活情境。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情绪,“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快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但是在学习这几个重点词语时,词语的含义学生体会得不够深。而我用自我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而没有用回忆生活、联系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讲“缠“字的时候,如果能够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有助于学生理解用词准确。
本节课中孩子们朗读的形式只有齐读、小组读和自由读的三种方式。而这样的朗读形式很明显不利于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和吸收,更谈不上到达以读促悟的效果。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也观察到了有一部分孩子很想站起来挑战他人或小组的冲动,可我却忽略了这一点。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采用过这种挑战式的朗读,效果甚好。
三、课后反思两问:
我的课堂教学总体来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母亲说的这句话时,出示杭州的桂花图片,十分美十分香,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母亲还是认为家乡的桂花更香更美呢?回文再读,再次品味那摇花乐,那桂花香。
于是这份快乐更乐,这份花香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乡的层面,让学生深入体会母亲比的不是桂花味道的浓淡,比的是感情,与其说母亲谈的是桂花,不如说母亲在表达自我的思乡之情。
四、作业布置两问。
作业布置如下:
1、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这两项作业学生都能完成,能兼顾到班级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
3、完成练笔:介绍家乡。
五、学生辅导两问。
针对学困生,在学习中可能会读不准字音和书写倒笔顺。课下请小老师检查其朗读情况。教师重点检查听写、背诵课文。
《桂花雨》教学反思11
这天学校让上交一篇生本课的教学反思,正好昨日讲的《桂花雨》一课,感觉还不错。就随便写写吧!<<桂花雨>>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完美的回忆。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在写教学设计时,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我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并透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回忆自我的童年生活,说一说自我不能忘记的人和事,在阅读学习中培养口头表达潜力。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资料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情绪。我先让学生分主角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然后从学生从读懂的地方入手,因势利导,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情绪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主角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
在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雨”的时候,我借助课件提问,从课文当中找出什么是”桂花雨“,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孩子们找到后,我又借助课件上的图片,让孩子们再次感受“桂花雨”的情景。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其中的感情。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个性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在教学这部分资料时,透过读来感悟。在回忆童年的时候,孩子们都用心的'发言。在交流过程当中体会到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深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我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潜力的迁移。
之后小组以采访的形式让组员们分享,最后每一组选出一个代表和大家分享。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热烈的讨论,在孩子们分享的过程中,我看到孩子们在说自我的家乡时,脸上的喜悦之情是我们课堂上很少见到的。这时的我也被他们感染了,和孩子们分享了我小时候的趣事。孩子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有的还说去我的家乡呢!嘿嘿,一个有山、有水、有花、有野果、有松鼠的地方……还有最亲、最爱的人。也许是对家乡的怀念吧,感觉以前的事物都是那么的完美!
每次一写到自我的家乡,总是受不住笔。嘿嘿……言归正传,我觉得教学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离开了“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学要从重视教师“教”的构思,转向重视孩子“学”的引导。我们一向在提倡生本课堂,要相信孩子,让孩子在充分自学中思考、记忆、分析,发现问题,提出疑点,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忙下解决问题,获得知识,这样所获得的知识才扎实牢固。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应给孩子们多一些的理解与表达的空间,让孩子们去感受,去体验,去尝试,我相信孩子们必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桂花雨》教学反思12
《桂花雨》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思乡”。学生在学习了前两篇文章《古诗词三首》和《梅花魂》的基础上,再学习第三篇略读文章《桂花雨》,难度应该不会很大。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主动性明显增强,并且敢于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感悟能力,所以在本节课上,我将课堂充分还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默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先独立思考喜欢的原因,再和小组进行讨论,集思广益,最后进行分享。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用课件帮助学生提升感官感受。由于学生所处环境所致,学生根本就没有见过桂花,更不要说摇桂花、喝桂花茶和吃桂花糕饼了。那如何才能提升学生的感官感受,调动他们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运用现代多媒体课件的强大功能。在重点讲解摇桂花的乐趣的时候,我设计了动画效果,让桂花的花瓣纷纷飘落,树下面的小姑娘和小蝴蝶随之舞蹈,孩子们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效果感到很新鲜,并且立即就身临其境,觉得自己也站在桂花树下一样;在讲解桂花的用途,可以泡茶做糕饼的时候,我运了希沃5软件里的橡皮擦功能,当教师一边擦拭展示屏,屏幕上一边出现桂花茶和桂花糕的时候,孩子们别提有多兴奋了。这些现代化多媒体功能的运用,实在为我的课程助力了不少。
当然,除以上两点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之外,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针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桂花的几件事情?”这个答案不应该给学生硬性规定是四件。毕竟文章中除了“摇桂花”这件事情讲的比较具体之前,其他的都是一带而过。
其次:在讲解品桂花茶和吃桂花糕饼这个环节的时候,我运用了希沃5 软件的橡皮擦功能。课堂上,这个效果的展示是我来操作的。现在想想,这个操作如果是学生来做的话,应该会更加增强学生的兴奋度。
最后:在课堂练习的环节,我应该给学生做些适当的提醒,提醒学生对于自己的家乡,你可以从景色、人物、事件等多方面来写。家乡之所以称之为家乡,那一定是有令你印象最深刻的,只要写出来,就是最好的。经过这样的提示,学生的思路应该会变得更加开阔,下笔应该会更加容易一些。
我一直都认为,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字词句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提升自己对文字的感受力和表达力。只有这样,才可以让语文服务于学生的生活,也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的魅力。
《桂花雨》教学反思13
《桂花雨》是第二单元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代在家乡院子里“摇桂花”这件事,寄托着浓浓的思乡之情。设计本节课导学案时我主要结合“三维四步一评”教学模式和“234”教学模式而进行,注重学生“自学、质疑、合作交流、语言积累、写作、评价”等能力培养,可能是学生和我都在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吧,整节课下来,并非如我所愿,所呈现问题很多,简单罗列如下:
1、在课前质疑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含金量,太过肤浅,大部分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什么是桂花雨?(2)桂花雨是怎么回事?”等,同时学生不会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到最后质疑解答时如此简单的问题还没有答案。
2、在导学释疑这一块,我抛出问题之后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即在学习策略中明确学生如何分步进行学习,然而学生不适应,而是匆匆讨论之后直接做出答案,有的甚至预习时干脆抄好答案,照本宣读现象特别严重,失去了课堂讨论交流的真正意义,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
3、学生缺乏课堂中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在每节课之后他们都不能有的放矢的找一些好句子进行积累,更谈不上当堂背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
4、课堂评价,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得分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语言激励”等方式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但从课堂中看,学生对我的得分评价机制没有吃透,与课堂教学不能同步,更不能进行及时统计,导致评价真正意义上没有为教学服务。
5、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整节课中积极发言的学生少之甚少,语言表达也不够准确,声音太小,导致本节课中老师讲解太多,有违新课改理念,以后我会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上下功夫,争取有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
6、对于阅读课文的上法我自己也拿不准,备课时总想面面俱到,课堂中容量太大,每个环节处理起来都感觉时间很紧张,对学困生也不利。
以上就是上完本节课后自我感觉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积极探索,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让教学模式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桂花雨》教学反思14
《桂花雨》这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她小时候摇桂花的乐趣,写了桂花很香,香得香飘十里,至少有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的香气中。到了初中,全家到了杭州,那里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秋天,作者总要去那里带一大袋的桂花回家。听到母亲的话,想起了小时候的摇花乐,还有那阵阵的桂花雨。这篇课文中“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读,从读懂的地方入手,因势利导,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桂花雨》教学反思15
昨天中午忽听常规视导要来,心里那个忐忑呀,如同神曲的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又是一个焦头烂额、手忙脚乱的不眠之夜。来新学校这几年,连续听了三次,都是同样的尴尬:点课、慌乱、准备、上课……,只求神保佑,打个对得起良心的等第,没有哪一次静下心来好好反思。
我不是一个乐观的人,深知自己有很多不足。但是不管结果如何,我希望是自信的:因为我在努力,在进步,ok!其实很多事情只要对得起自己,为自己而做,其他不屑一顾。
开始准备《梅花魂》,直至晚上八点,越来越觉得课中的爱国情感学生太难理解;忽然灵光一闪,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桂花雨》应该是最佳选择。于是放弃前者,着手准备后者。此时,窗外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陪伴我的有一盏灯,一台电脑。静下心来找资料、找课件、看视频,慢慢地梳理这节课,找出教学重难点,并吩咐lg找支桂花,上课激发孩子的兴趣。明天就有专家亲临课堂,没有着急,破天荒慢条斯理的做准备。当十一点冒雨回家时,大体的流程还没有出来,只是心中已经有些模糊的轮廓。洗完澡,坐在电脑前,精心写教案了。时间不觉快一点,大体的样子已经成型。索性上床、睡觉,辗转反侧。每一次的成茧,破茧,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成长少不了这些煎熬。很想把它当成一次锻炼,哪管它等第。
第二天第一节,改课。第二节,携着桂花的香气走进教室,大方迎来李老师和肖科长。刚开始有点小紧张,后来自己对自己说:“上课是为学生,不是表演给谁看。”于是,自己融入课堂,走进课本,走入学生。很快,下课铃声响了。接着,李老师评课。她先问我自己上完的感受,答案肯定是有遗憾;接着,她指出:
1、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有欠缺,显得有点散;
2、对学生放得不够,没有体现学生自学为主,这个可以作为一个小课题进行研究;
3、统领全文的问题太大,针对性不强;
4、对教材要敢于取舍,抓住一两个点即可。心里听到这么多缺点,也着实不自在了。但是也很想抓住这个机会,希望老师能指导自己心中很多的困惑:语用到底怎么体现,例如这篇文章,略读教学怎么体现?最后试探李老师,弱弱地问了一句:我有进步吗?善解人意的她肯定会给人一个满意的`答复。其实,在谈话中,李老师可能看出我的情绪,已经强调,这堂课已经不错了。
如果要我重上这节课,应该会比刚才更好:给学生更多的读书机会,书不读熟不开讲;让学生很好地领会“桂花的香”和“摇花的乐”,进而感受到作者淡淡的乡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如果说,想成为一个会上课的好语文老师,我自身研读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还要加强,自身的文学素养还要提高。总之,我的语文教学研修之路还有点漫长。慢慢走吧,下一年的常规视导再坦然一点。
【《桂花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桂花雨教学反思08-25
桂花雨教学反思02-09
《桂花雨》教学反思01-22
桂花雨教学反思[精选]07-08
《桂花雨》的教学反思04-22
桂花雨教学反思【合集】10-01
《桂花雨》教学反思(精选11篇)09-09
《桂花雨》教学反思15篇02-10
《桂花雨》教学反思(15篇)03-11
桂花雨教学反思(15篇)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