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19 05:15:1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山奇松》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15篇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1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在第三节的教学中,我通过一句过渡:黄山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除了三大名松外,黑虎松、凤凰松、双龙探海松、蟠龙松……都各领风骚,让我们齐声赞叹这神奇的黄山松吧!生齐读第三节。对于这一节,我不作过多的渲染,只让学生在齐读中感受:正是由于黄山松的装点,黄山才“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勾勒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这一处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

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我随即激励学生放飞想象,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棵松仿照三大名松的写法,用好象或如同的句式,说出它的奇特。此时学生扬起了想象的风帆,开启了思维的闸门,情绪高昂,同时又引领学生揣摩、借鉴了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最后,我播放了黄山了风光录象,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之中。音乐、图象与解说的巧妙结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什么叫诗情画意,对黄山的倾向心往使教学成了一次审美的心理体验。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2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通过对三大名松的具体描写和对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表现了黄山奇松的“奇”。

  教学时,我先给学生创设情境,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抓住文章灵魂:迎客松“奇”在哪里?然后通过学生自己品味课文语言,找出描写三大奇松的句子,小组交流合作一起感受黄山松的奇特。接着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如“饱经风霜、郁郁苍苍、充满生机、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等等,以及比喻、拟人的写作手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黄山奇松的图片再一次感受它的奇美。再读再悟,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松树的“奇”之所在。在学习最后一段时,通过课件展示黄山奇松,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进行了说话: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有的(),有的仿佛(),有的状如( ),它们( )。通过让学生欣赏黄山奇松,他们说的是有声有色。

  但由于时间安排还不够得当,以致最后没有进行拓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有些不足。另外词语的理解也应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不能只停在表面,讲和读也没有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应该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板书也不够及时。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3

  《黄山奇松》是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黄山奇松的“奇”让学生来理解课文,教学目标定位好后,如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那么,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呢?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以读书为主线。

  小语教材特别注重“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朗读作为学习语言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我要求学生自由读,然后让学生深入学习迎客松,通过课文插图感悟文中“枝干遒劲”的意思,利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让学生理解“饱经风霜”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细读品味,读出感情,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这样,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

  二、重视图文结合。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有插图,插图的内容都和课文有一定联系,是一种很好的资源。在《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中有三张插图,我从网上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三大奇松及其他黄山奇松的图片,将之放大。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巧用插图的:1、让学生看迎客松图和送客松,仔细观察他们的枝干,理解词语“遒劲”、“蟠曲”等词语的意思。2、让学生看图展开丰富的联想,出示自己搜集到的黄山奇松的集锦图,让学生模仿书中的句式,看图说话、写话。这一系列环节都巧妙地将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们说话的能力,通过他们的想象说话、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黄山松的奇。

  三、注重迁移运用。

  由模仿到创造,由完成老师设计的“形成性”作业,到主动运用于说、写实践,并积极向课外语文活动延伸,这是课标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在课上还安排了“小导游”和“广告词”两个环节,进行写的训练。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有:

  1、在朗读的教学环节教师只是在一味地指导学生朗读,并没有进行示范的朗读或录音带朗读,没有起到示范的作用。

  2、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是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展开的,在教学三大名松的环节,我在想能不能分组来学习三大名松,然后小组选成员来汇报,给学生以更大的讨论交流的空间。

  3、教师说的有点多,没有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宰课堂。(我认为:讲和繁琐分析并不是一回事,以学生为主并不排斥教师的必要分析。)

  今后,我会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4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黄山奇松》写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提示我们,学生阅读《黄山奇松》这篇文章,不仅需要感悟作者对黄山奇松的热爱、赞叹之情,而且需要体会出作者是怎样将这个中心表达出来的。课文中值得学生学习的表达方法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总分总构段方式——描绘黄山奇松时,首先粗略地勾勒出它们的“潇洒、挺秀的身影”,然后具体刻画出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最后总结全文,揭示中心。第二个是点面结合——黄山奇松数不胜数,但作者仅仅重点描绘了三大名松,使读者既感受到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又对三大名松留下了鲜明生动的印象。第三个是比喻拟人——写三大名松时,将他们当做人来写,让它们具有人的情态,显得形象生动。通过“根据课文中心,引导体会表达方法”,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够引领学生揣摩、借鉴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5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言语形象的感知、言语情感的感受、言语内涵的感悟,去领悟作者怎样恰当而又得体地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语言技巧合技能,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把屋言语内涵,更真切地感受言语情感。从而使学生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课文精妙、典型的言语现象和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技能和技巧一起凸现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结构5图式,为学生正确、生动、得体地运用语言,做好铺垫。教例中通过学生三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读中,逐渐从理解文本的内容(写什么)、品味词句(怎样写)向语言“内核“(为什么这样写)进军。这样,在学生三次读中充分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浅出、水到渠成地领悟到言语规律:同一事物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避免今后在写作中表达方式单一、呆板的现象,真正地达到了学习语言,提高语文之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语感有整体性特征,客观的言语在人们心理上产生的语像感、语意感、语情感、语音感、语技感等,是交融在一起的。语像中包含了语音语意语情,语音语意语情有时又渗透在语像中,而以上四方面又体现在语技感中,对一因素的感悟程度往往会影响对其他因素的感悟。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6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它使传统教学变多元化、立体化,并使教学内容图、文、音、像得到了相得益彰的充分体现,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各种情感因素、心理因素,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意识,并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主动性、创造性。

  (一)、以画想象催化感知

  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拓展视野,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学习对象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促其思考。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利用课件出示三大名松的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态,说说各自的特点。直观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学生用流畅的语句说出了名松的特点。多媒体的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激情体验激励想象

  针对课文的重点,用多媒体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在教学“陪客松”时,创设情境,驱谴学生的.想象。想象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中,又能超越教材本身,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还能培养学生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录像中迷人的黄山风光,优美动听的旋律,点燃了学生的情感火花,激起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学生仿佛成了黄山上的“陪客松”,声情并茂地为人们介绍着迷人的黄山风光。同学们在侃侃而谈中真切地体会到了陪客松的神奇,大自然的壮丽。

  (三)、以实引虚放飞想象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勾勒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这一处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脑中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再用语言激励学生放飞想象,补充在省略号处。此时学生扬起了想象的风帆,开启了思维的闸门,情绪高昂。课堂教学达到了“任情感激荡,任思维涌动,任想象飞翔”的高潮。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7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第十六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自然段写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写独具特色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黄山松使黄山更加秀美。

  (一)重点抓住“文眼”的“奇”来作为理解文本内容的切入点,从奇入手。

  (二)根据文本的特点,以“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黄山松的奇?”这个问题为统领整篇文章的问题,然后再像剥开竹笋一样的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奇,这样一步一步地深层体会奇,奇贯穿始终。

  (三)能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教学本课时,我主要抓住“奇”字,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山奇松的奇美,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悟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如:“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枝干遒劲”借助实物理解“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体会迎客松的茂盛,生命力顽强。“饱经风霜”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体会迎客松对游人的热情等等。还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欣赏到黄山松的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体会黄山松的“奇”。

  (四)教学中,我能紧紧围绕“奇”,抓住“奇”,在黄山松的“奇”上寻找突破口,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在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方面,我通过让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直观形象的图片等手段,激发学生品读感悟,体会黄山松的“奇”。在教学中,我还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学习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8

  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了黄山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授课时将这三大名松的特点分解得支离破碎,于是我就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你最喜欢其中哪一大名松,它奇在哪?学生自学后来进行介绍。

  可以读课文,抓重点词句体会黄山松的奇特;也可以用书上的句子或结合课外的资料补充介绍。接着让学生在充分自学、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在全班进行汇报。但这节课上下来后,我发现这段的教学还是显得比较琐碎,按照一个松、一个松的进行学习。尽管课堂的学习气氛较为活跃、学生在朗读方面也很有感情,但作为教者的.我还是没有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现在想想,其实对于第二段的学习,可以把学生分为三大组进行,喜欢迎客松的就学习有关迎客松的句子,喜欢陪客松的就学习有关陪客松的句子,喜欢送客松的就学习有关送客松的句子,这样让学生在大组内学习,互通有无,既可以加强对文章语言文字的理解,又可以补充课外搜集资料上的信息,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9

  本节课以读、写、说三大块为纲领,紧紧围绕文章的重点展开教学。

  一、 “读”为主线,感悟如鱼得水。

  著名小语专家张庆先生说:“堵不住繁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读”要贯穿全过程,为确保“读”不走过场,片段一留给了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读”的有目的,有层次,有方法。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读,用心地读,用心去“感悟”,体悟出“迎客松”的热情好客、饱经风霜而充满生机的美好形象,对文中的语句已不需要再作枯燥的“咬文嚼字”,学生已从朗读中体悟到了;又通过朗读,充分展现了他们的个性体验。

  “自主阅读”使课堂充满了鲜活的、张力十足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学生学的主动、积极。

  二、“说”为辅线,挖掘想象空间

  挖掘文本空白,充分留给学生想象和表达的空间,用说话来充分体会“饱经风霜”的.意思,诠释的不留痕迹,处理的精细巧妙。

  三、“写”为隐线,检测学生素质。

  开课伊始,简单的听写看似稀松平常,实则“暗藏玄机”。

  1、检测了学生的自学效果。

  2、培养了学生的书写习惯。

  3、体现了学生的写的水平,大多数同学都能够格式正确,书写工整。全班30名学生,有27名听写全对。三个星级评定,也能够激励让学生能够注重写的习惯。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10

  课后习题4要求“默读课文,说说黄山松‘奇’在哪里”,因此我把默读作为本课的训练重点。

  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我让学生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黄山松“奇”在哪里,画出有关的语句。结果学生大多能找到二、三自然段的句子,却会忽视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于是我让学生再认真默读第一段,进一步思考寻找,这回学生都找到了。经过这轮默读,学生对黄山松的“奇”留下了初步印象:生长环境恶劣,姿态却优美独特。

  在精读课文时,我又安排了默读:默读描写迎客松和送客松的相关语句,对照两幅图画,确定哪棵是迎客松,哪棵是送客松。通过对比阅读,学生找到了两棵树的`差别,同时也图文对照,理解了关键词语“枝干遒劲”、“枝干蟠曲”、“天然盆景”等。在理解“饱经风霜”一词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风雨袭来时,悬崖上的迎客松——,烈日暴晒时,悬崖上的迎客松——,电闪雷鸣时,悬崖上的迎客松——……”从想象中理解了文中这个词的意思,也感悟到迎客松的坚韧顽强。在阅读最后一段时,我让学生默读,图文对照,想象各种黄山松的姿态,接着,我补充了“团结松”“连理松”的描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仿照课文三种树的描写方法,想象描写一种黄山松的姿态。

  总之,我觉得默读确实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对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能力有好处。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11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单元的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其中《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在本单元中起着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结构上,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本课计划安排二课时来完成,其中第一课时着重读准读通,扫除障碍,整体感知。第二课时精读品悟第二自然段,积累内化“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发挥充分的想象。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会写本课六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5、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2、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想象,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为了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造精神,教学活动中可将看图、看书、训练融入质疑、梳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景色的优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五、教学方法:

  放手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教师的牵引指导、学生的反复朗读和交流讨论,把握课文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

  七、教学时间: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景。

  1、孩子们,你们是否听说过过一句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呢?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去过五岳就不想去看其它山了,去过黄山就不想去看五岳了。

  师:对,它说的就是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师板黄山)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四绝”闻名于世,(多媒体画面(黄山四绝))人们对“四绝”之中的什么特别情有独钟?(师板:奇松)

  2、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今天让我们再次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看看黄山奇松到底“奇”在什么地方?

  (二)、导读,感受奇松。

  1、过渡:要想观松,最好的去处就是(玉屏楼),举目四望,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2、读第二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奇松的句子,用( )表示出来。这三大奇松有什么特点?“奇”在哪里?

  3、小组合作学习。

  4、讨论交流。

  (1)品味迎客松

  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黄迎客松的评价很高: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瞧,(多媒体展示画面)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交流:

  生:奇在模样。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姿态优美遒劲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遒劲这个词的吗?(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能读好这个词。看到“郁郁苍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能读好这句吗?

  还奇在哪里?

  生:奇在饱经风霜却生命力强

  1、师:谁能说说“饱经风霜”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生: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时间长。(图文结合理解)

  师小结:是啊,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风吹雨打!据说它已有1000多岁了。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它顽强地活下来了,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这本身就很“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那么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它还那么潇洒、挺秀,真是一棵奇树!再读。

  3、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所以读“饱经风霜”这个词时,稍慢一些,突出它的沧桑感。(指名读,男生齐读)

  这棵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枝繁叶茂,长得蓬蓬勃勃,多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啊!(指名读女生齐读)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三奇 热情好客

  “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里?”

  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师: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热情交流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起站起来(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说:各位宾客欢迎你们!

  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迎客松呢?

  填空:( )的迎客松(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

  对,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的象征啊!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由此,我想到了在作者的笔下,它仅仅是一棵松树吗?它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呀!这不仅是黄山松的热情,而且是黄山的热情,是整个黄山人的热情。你能饱满着这种情感,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生读)师:这正是“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2)陪客松奇美

  A、再被迎客松热情的迎上去之后,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陪客松)那他有奇在哪里呢?

  出示:比喻句

  师:从这个比喻中我们能感受到陪客松的什么特点?(抓“绿色的巨人”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师:看,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肩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心生爱意?通过朗读来表现。

  如果陪客松会说话,它会对游客说些什么?

  送客松

  师:日暮降临,观赏完美丽的黄山风光,我们也该回家了。这时,谁又与你依依不舍地道别呢?(送客松)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儿呢?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天然盆景”)

  师:盆景是什么意思?哦,它是园丁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可,送客松没有经过人工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却像盆景一样姿态优雅,你说奇不奇?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黄山

  有一首诗写得好: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目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在挥手告别,又仿佛在作揖送客,又俨然在伸手挽留。它对远去的游客说些什么?

  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能把它的.热情读出来吗?练读、指名读。

  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像人一样的挽留你,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师小结: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松啊!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在一起把读一读,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

  (三)、观看黄山松图片集,升华情感。

  1、孩子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让我们读读第三小节,看看善读书的你们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奇松数量多,千姿百态。

  师:孩子你真会读书,从哪里读出来的可以分享一下吗?

  师:黄山松的确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其它的黄山松吧!

  4、结合欣赏到的图片,想象说话:

  黄山松美丽的倩影一定深深地留在了你的脑海里,试着完成以下练习: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 ),有的如同( ),有的仿佛(),有的状如()……

  (四)、小结。

  1、课文学完了,回顾我们上课前的问题,你有答案了吗?黄山松奇不奇?(改板书“?”为“!”)

  孩子们: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奇特的黄山松,黄山松更是展示着自己优美的身姿,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学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写下了的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了。读到这里相信大家不仅明白了黄山松“奇”在哪里,更为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

  (五)、作业设计。

  1、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绍黄山奇松。让他们“无须跋山涉水,黄山胜境一览无余”。

  2、黄山奇松真是别有情趣,请你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松树动起来、活起来。请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黄 山 奇 松

  优美 迎客

  千 不

  姿挺秀 陪客屈

  百 不

  态独特 送客 挠

  教后反思: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执教《黄山奇松》一课时,我就以此为设计理念,努力体现“自主感悟,培育智慧”思想,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思考。

  课文是一篇写景美文,描绘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人们对它情有独钟。在教学课文“迎客松”一段和第一小节时,有意设计了思维力度较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充分接触文本、品读课文语言的过程中,体悟丰富的内涵,发展语文素养。

  片段一:

  师:黄山上的松树成千上万,是什么使迎客松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呢?

  (学生投入地读课文,边读边写写划划)

  生1:它的姿态优美,象一个好客的主人,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就像个迎宾先生。

  师:哦,是迎宾先生?

  生1:它很高大,枝干遒劲,就像手臂的肌肉发达,所以我觉得是迎宾先生。

  生2:它饱经风霜,经过了上百年,也许是上千年,不知经过多少风吹雨打,还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是很难得的。

  生3:我从“郁郁苍苍”读出了十分茂盛,绿得很有力,生机勃勃。如果“郁郁葱葱”就显得很嫩,像小草一样。

  生4:它十分顽强,战胜了困难,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不但形象美,精神更美!

  ……

  提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阅读对文本进行感悟,主体的功能得到发掘,他们创造性地对知识接受、运用、转化,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对“黄山奇松”的“奇”字不仅仅停留在形态奇特,而是读出更深层的东西,特别有位同学把“郁郁苍苍”和“郁郁葱葱”的意蕴之别也体悟出来了,这是智慧的阅读,语感的训练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

  片段二

  (在学完第二、第三节后,再回到第一节。在学习第一节时,重点设计了一个问题)

  师:在这神奇的四绝中,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那是为什么呀?

  生1:因为黄山奇松千姿百态,十分好看。

  生2:因为黄山奇松有的姿态优美,有的姿态奇特,像黑虎,像孔雀,十分神奇。

  生3:因为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远望过去十分壮观。

  生4:因为黄山奇松有顽强的生命力,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潇洒、挺秀。

  ……

  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整体把握教材,在充分接触和熟悉文本后,读出自己的个性体验,也是真正意义上读懂了课文,把握了文本的精髓,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对“黄山奇松”的“奇”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一、自主阅读,感悟如鱼得水

  著名小语专家张庆先生说:“堵不住繁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读”要贯穿全过程,为确保“读”不走过场,片段一留给了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读”的有目的,有层次,有方法。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读,用心地读,用心去“感悟”,学生打开了记忆的仓库,调动背景知识,促进与文本的联系,唤醒、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语言文字相关的表象、体验和情感,体悟出“迎客松”的热情好客、饱经风霜而充满生机的美好形象,对文中的语句已不需要再作枯燥的“咬文嚼字”,学生已从朗读中体悟到了;又通过朗读,充分展现了他们的个性体验。“自主阅读”使课堂充满了鲜活的、张力十足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学生学的主动、积极。

  二、引导探究,体验精彩纷呈

  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越学越聪明,怎样才能学得聪明起来呢?就要引导读出“言外之意”,悟出“言中之情”,透过语言文字看到背后的意思。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片段二的'设计充分利用优秀文本所存在的很大的张力空间,将学生置身于文本整体中,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入思考和品悟。学生对“山顶上、陡崖边”的多元理解,正是思维火花的碰撞所闪耀的迷人光芒,读出了文本所深刻的内涵和精彩的外延。

  三、训练思维,课堂充满智慧

  目前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智慧培育的问题,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现代阅读教学论认为,阅读是一个吸收和转换信息的心理过程,必须采取主动的阅读心态才能完成。两个片段所提的问题,都富有思维价值,有是本课教学目标所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犹如一块磁铁,吸引学生的探求之心,在阅读课文中学生便会自主研究,体会语言文字蕴涵的“意义”和“情味”,产生许多充满智慧的发现和感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训练了思维能力。学生也由此兴趣盎然,在朗读课文时充分得到了体现。

  整堂课,学生读得是较充分、精彩的,体悟得也是较到位、智慧的。遗憾的是原本设计的一个仿写练习,即“仿照第二节的写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写千姿百态的黄山奇松”没有实施,课堂上做到了书声琅琅,但如何进一步帮助学生运用语言,读中积累、读中内化,将“消极语言”化为“积极语言”,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做得不到位。主要还是暴露了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以及有效地调控课堂等方面的不足,今后更要多钻研、勤学习、勇实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13

  《黄山奇松》是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文章通过对三大名松的具体描写和对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表现了黄山奇松的“奇”。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出示三大名松的`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态,说说各自的特点。直观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学生用流畅的语句说出了名松的特点。多媒体的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勾勒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这一处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14

  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主要展示了黄山奇松的“奇”,这也是课后练习的重点,所以我在这节课上重点让学生体会黄山松的“奇”。主要通过第二自然段根据自学提示感悟“奇”,当小导游介绍“奇”,从课本中提到的三大名松之“奇”说到没有详细介绍的其他松树。在此过程中同时学习到作者的写作特色。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我采用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进行自学的方式来进行。“站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这一问,是对上节课知识的回顾,基本上都能回答出来,重点在第二问:“这些奇松“奇”在哪儿?圈画出相关的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其实,在第一课时,我让同学们练习朗读的时候,很多同学指出过哪些词语需要读好,还说明了原因,当时举手的人非常多,说的内容也有很多,如果不是最后需要练习完整的朗读,能够说上一节课。所以,为了控制时间,我第二课时的这个问题没有让学生写批注,只让他们进行思考。虽然第一个起来回答的同学就把三棵松树的奇特之处都回答得很完整了。可是,举手的'同学并不多,可能来听课的老师比较多,有的同学紧张,没敢举手。课后询问了几位同学,确实有这个原因。如果之前设计了让他们写批注的环节,也许可以帮助他们更加大胆地举手发言。

  在“争当小导游”的环节中,同学们的讨论还是比较热烈的。我注意到一开始,学生基本上都是照着课本在背,就在个别指导时提醒他们可以加上一些自己的话,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个导游,描述的时候也不必照着课文,用自己的话把松树的奇特之处讲出来就可以了。我首先让一个经过个别指导的学生来回答,他能加上自己的话:“大家好,我是黄山的导游……”说明刚刚的指导对他是有效的。回答完毕,我及时进行了评价,尤其表扬了他能够用自己话进行描述。然后,我又请了几个没有经过个别指导的同学,他们都能够学着刚刚的同学加上自己的描述性语言。这样,对前一位同学的评价信息在其他同学身上也起了作用,达到了效果。一位同学在介绍的时候还加上了动作,俨然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在给游客们介绍黄山的代表。介绍了黄山的三大奇松,我又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以及想象,给大家介绍黄山的其他松树。在学生介绍的时候,我针对他们的回答都分别给予了评价,学生也能很好地利用这些评价信息,回答得一个比一个精彩,整个过程都是以学生的讲述为主。只要我们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他们就有足够的能力去创造,甚至给我们带来惊喜。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执教这一课时,我就以此为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思考。

  学习第二节,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然后让学生自由读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喜欢哪棵松,就多读几遍,品味品味,要把喜欢的理由说充分,要把这棵松奇在何处说清楚。可以把自己的理解在书的空白处写一写。可以自学,也可以找同伴合作。学生自学时,我随机辅导,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深入读书、圈划批注,交流见解。培养学生具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同时,给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交流收获的时候,我让学生看这三大名松插图,仔细观察他们的枝干,理解词语“遒劲”、“蟠曲”的意思。并想象三大名松面对游客,分别会说些什么。直观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学生用流畅的语句说出了名松的特点,并展开想象根据每棵松的`特点,说出了不同的话语,其实也就是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学生理解三大名松奇特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反映出它的奇。我还通过课文插图帮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假如你就是导游,怎样向游客介绍这三大名松其中之一。

  最后,我让学生打开《新方案》,看资料袋中的奇松的图片,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展开大胆的联想,学习作者的方法把它描写下来。

  这一系列环节都巧妙地将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们说话的能力,通过他们的想象说话,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黄山松的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