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⒈掌握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明白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及人是否有创造力的区别。
⒉了解作者观点,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⒊培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放飞想象,积极创新。
过程方法能力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尊重创造性的多元思维,养成多方位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
2、划分本文结构可以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战演习”。
教学难点:
1、本文中心论点的理解。
2、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本文作者是谁?齐说(罗迦·费·因格)。他是哪个国家的人?(美国)
2、通过课前预习,同学们喜欢这篇课文吗?(喜欢)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喜欢,有没有同学不喜欢?(生:我)
这位同学很有创见,你能说说不喜欢的理由吗?
生:①文字不太读得懂,以前都是写人记事的文章,或写景状物的一目了然,这篇文章读了几遍也不知写的什么?②我不知作者要告诉读者什么?③文章的层次我怎么也搞不清……④特别是文章开头的这幅图,答案太多,也觉得罗嗦,再往后我就不知道作者说的什么,实在读不懂。……
二、复习议论文的知识
师:通过预习,你知道本文属于哪一种文体?(学生回答)是的,属于议论文。议论,即对人或事物、社会现象、问题等表示自己的立场、意见、观点。以议论这种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就是议论文。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1、论点: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即作者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主张、见解或态度 )
2、论据:用来证明作者观点的根据。(事实和道理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道理论据,即用人所共知的普遍道理或理论权威经典论述作根据。事实论据,即用具体可靠的事实(包括数据)来做根据。 )
3、论证方法: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以上几种论证方法,在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三、新课
㈠学习第一层次(1—4自然段):
1、师:很好,我们刚才几位同学不随声附和,敢于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思维的碰撞往往能闪出创造性的火花。创造性思维是每个人必备的`素质,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谈创造性思维的话题,谈创新的问题。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先阅读课文开头四自然段,同时用笔划出这一部分中总结性的语句。
2、生:读课文开头四个自然段。
3、师生交流:
师:读懂了吗?这一部分中总结性的语句是什么呢?
(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师:“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作者的观点其实就是什么?
生:“事物的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师板书观点)
4、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尽量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因为:①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②情况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变化。③如果认为答案是唯一的,找到答案就会止步不前。或者: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5、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是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6、师:作者为什么开头不把这观点点明,而用一道四种答案都正确的选择题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师明确:怎样亮出作者的观点,要取决于观点本身,是否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像那种平白如话、一目了然的可以直接亮出,正因为本文的观点不容易被我们所理解,所以作者才选用这种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
(蜻蜓点水式的渗透议论文文体特点,又暗暗指导议论文观点提出的方式,读与写交融渗透,这样处理不温不火,恰到好处。)
㈡学习第二层次
1、师:既然不满足于一个答案,需要寻求其他答案。那么怎样才能积极寻求到第二种答案,或者怎样才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和方法呢?
(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2、师: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思考:针对创造性的思维作者提出哪几个问题?
生:(自主阅读,自由讨论)
3.交流:
生:第一个“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第二个“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第三个“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点评:注重学生自主阅读,自我感悟。教材处理针对学生认知水平,抓住课文三条主线理清层次,一目了然,较好地体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理念)
4、师:我们先来点击第一个问题?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同学们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生:读课文,师:行间巡视。
5、讨论:
⑴师:作者认为创造性思维的要素有哪些?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A、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有渊博的知识);B、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C、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不断地进行尝试或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引证法、例证法)
⑵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作者在论述上面这个问题时,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联系生活体验,你能再补充一两个事例吗?
(引导-速读-讲故事给同桌听)
(举例论证:
约翰?古登贝尔克将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创造了印刷机和排版术。或约翰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的过程(第8自然段)
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受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或罗兰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第9自然段)两例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作用是事实胜于雄辩,增强文章说服力,使人信服。或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并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搞小发明小制作或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应该人人都有,事例不难补充。)
〔3〕为什么要选用两个事物来证明作者观点?这两个事例有什么侧重?同桌之间可以交换一下看法
(前者侧重于“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后者侧重于“尝试”)
㈢学习第三层次(10—12节)
1、师:我们看看作者还提出哪两个问题?请一个同学读读这两个问题?
2、指名学生读第二、三两个问题。
3、师:第一个问题是老师和同学们一道探究完成的,作者又对我们提出两个新问题。同学们自己完成,好不好?(好)有没有信心?(有)下面请同学们针对问题,自己阅读、体味、探究,和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小结。
4、生:自主阅读
5、交流
(1)师:刚才同学们合作得很好,哪些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结果?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请同学们找出事实论据。请同学们分别讲述这三位名人创造性思维的事例并探究其过程。
明确: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
贝多芬,他幼年早慧,在年轻时就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也许是命运的捉弄,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他却失聪了。但是,在这之后的八年中,他依旧继续着音乐家的生命,大大发展和改变了古典音乐 。他是德国最伟大的乐曲家之一,创作了如:《英雄》、《命运》、《田园》等交响曲,《月光》、《热情》、《黎明》等钢琴奏鸣曲。
莎士比亚: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诗人。他重要的喜剧作品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莎士比亚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在过去的几千年人类历史中,最独领风骚者为成吉思汗,而最具才华者是莎士比亚。”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有一句名言“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中国戏剧家曹禺曾赞叹:“莎士比亚是一位使人类永久又惊又喜的巨人!
爱因斯坦: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科学革命的旗手。他从小脑中就充满许多奇思妙想,例如4岁时就奇怪为什么罗盘针总是转向南方?它周围有什么东西推动它?
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域: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论.
他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在分子运动论和量子统计理论等方面也作出重大贡献.)
(2)对第三个问题,即“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不存在)
(3)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是什么?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引证法(6、11)、例证法)(12)】
(4) “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你能举出一个事例吗?
(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从水壶盖被水汽顶开中得到启示发明了蒸汽机;美国工程师杜里埃偶尔从香水喷雾情景中受到启发发明了内燃机汽化器。)
(5)提出这三个问题,作者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设问句。它的作用有:引出下文,引发思考,使文势有变化。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四、学习第四层次
1、师:最后,作者是如何总结的?
(怎样才能成为有创造性的人? a.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b.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c.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1、这里的哪个词语能体现一种科学精神?
(锲而不舍)
五、小结课文,完善板书
回顾全文,课文开头先引用材料,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话题,这是提出问题;(1-4段)
主体部分从“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和“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分析问题;(5-13段)
结尾部分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是解决问题。(14段)
课文写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结构严谨。
六、拓展训练
1、任选26个字母中的一个,展开想象,仿写句子。例:A 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2、围绕“换个角度看问题”的内涵,请仿照例句写一句话。
例句:玫瑰虽美,但花下荆棘丛生;其实,换个角度也可看作: 荆棘虽多,但棘上却盛开着美丽的玫瑰!
仿写:彩虹虽灿烂,但其前总有暴风雨肆虐,其实,换个角度也可看作: 虽有暴风雨肆虐,但 风雨之后,就有彩虹的灿烂。
3、关于小鸡过马路的话题
唐僧说:“打雷啦,下雨啦,小鸡快过马路啊!”
王朔:我是流氓鸡我怕谁?!
钱钟书:马路这边的鸡想跑过去,马路那边的鸡想走过来——
欧阳修:小鸡之意不在路,在乎山水之间也。
达尔文:鸡从森林来到人家再发展到马路,这是优胜劣汰的进化法则。
拿破仑:不想过马路的鸡不是好鸡。
阿基米德:只要给我一条马路,我就能让小鸡走过去。
请从你的任课老师中选择其中一个,根据各自老师的特点,也创造性的写出一句。
(1、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小鸡过马路事件揭露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饲养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语文
2、Do you know?小鸡过马路肯定是现在进行时,而不是将
来时.——英语
3、有两只小鸡过马路,两鸡同时相对而行,分别以每秒10厘米和15厘米的速度过长50米的马路,请问两鸡何时相遇?——数学
4、一个质量为0.3千克的小鸡在马路上跑过,请说说它的受力状况是怎样的?——科学
5、这节课的训练重点是:组织小鸡掌握50米快速穿越马路跑技术。——体育)
七、结语: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倾听了科学家矢志追求的心律和足音,品味了那石破天惊的创新宣言,也碰撞出我们创新性思维的火花,点燃了我们心中创新的激情,我们处在一个激情似火的时代,我们身在一个日新月异的国度,时代呼唤我们的创新精神,祖国需要我们的创新精神。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真诚在祝愿同学们今后的日子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更要学会创造,早日成为祖国栋梁之才。(小结的语言激情似火,作业的布置巧妙新颖,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一段慷慨陈辞,更受到时代感、使命感的感染。文道统一。)
八、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较长的自读课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先熟悉课文,后逐段的分析,且要在一堂课内完成,教学难度很大,效果可能也不好。因此,这堂课我做了很大的改动,首先是放弃课本,在导入中设计了一个问题,结果学生得出了好几个不同的答案,由此引出课本题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然后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赖于什么?
学生纷纷做答,其中答案之一便是创新,这样话题就与课本联系上了,接着又问创新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学生讨论、做答,结果答案竟比课本还多。又问,创新最主要的因素有哪些?学生颇有争议,争论不休,这时候再让学生到课本中去找一找,看看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最后为学生提供一些物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制作他们想要的东西,结果气氛很热烈,有独立制作的、也有合伙制作的,大家的思想动了起来,手也动了起来。在制作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不就发挥出来了吗?这堂课给我的思索是:教学有必要死死的抱着课本不放吗?我想是未必,书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只要课本的内容能反映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在这堂课上有所收益,适当的放放书有何不可?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反思3
【教学依据】
一、观点鲜明,思路清晰
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解决起来办法往往不止一个。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多个不同的切人点、突破口,正像我们说的条条大路通罗马一样,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代数问题,即只有惟一一个标准答案。作者基于这样一种现实,提出了一个与传统认识相悖的结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通常情况下,在解决问题时,只要出现了一个以为是正确答案的答案,人们便会停止不前,也不管这个答案是否最科学、最完美、最捷径,往往就否定再没有别的答案了。这样一来,人们的思想就会被禁锢起来,新的发明创造便很难诞生。作者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又暗含了告诉人们:不满足一个答案,就不会放弃探求,就会有新的发现,有新的创造。
那么创造性的思维,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怎样才会有呢?作者针对这一问题又表述了“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主张。原来,创造力的产生是人们在积累了一定量的知识后又能正确的运用好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就告诉我们,知识的积累是非常之重要的。当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再去综合运用它们,可能新的火花就在此产生、进发。
紧接着,作者又提出了“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的问题。作者在此引述了专家的一个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这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树信心的问题。是不是只要有了自信就会有创造力?不然,它还要求你若真“想拥有创造力,就要留意自己身边细小的想法”,从细小的想法中去发现,去提炼。
总之,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发人深省的观点。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是非常重要的。它既阐明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又告诉我们没有一定知识积累,不做生活的有心人去留意身边的细小的想法、变化是不行的。各分论点紧紧为中心论点服务。
二、论据充分
作者在提出中心论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后,又提出了三个分论点。为了证明这些论点的正确,作者采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首先,作者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解决起来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来证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然后,提出了第一个分论点“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等事例来论证。这是用事实作为证据的。第二个分论点是用询问的方式提出来的,即“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这一次,作者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调查研究的结果作为论据来证明“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紧接着,作者又用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的例子来进一步阐述、论证。在充分运用证据论证各分论点的基础上,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的合理性、正确性。同时,发出号召,希望“你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三、语言准确、严密、生动
本文在运用语言上有独到之处。体现在下述三方面:①准确、严密。如: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在此强调数学问题,这个用词是非常准确、严密的。数学的答案,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思维的方式可以多样,但问题的结论只有一个。其实理解问题同属于此类。又如“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中“并非轻而易举”准确地说明了灵感的产生是积累、活用知识的产物。②生动。课文开头用不同的图形的辨认引入,直观、生动,让人一目了然。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内尔的发明创造既生动又具体。同时设问句的使用,也使文章在读起来时有气势,避免了平铺直叙。
【教学目标】
引领学生与作者、作品对话,探究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关键是什么。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之上,去领悟作品所倡导并坚信的“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而且“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以此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的进发。明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索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去把它发展下去”。
学习作者阐述问题条理清晰的行文思路。本文是学生系统接触议论文的第一个单元。议论文阐述问题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这一点在本文中是较为明显的。要很好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在阅读中学习,在写作中学会运用。这样,课文作为例子的作用就能充分得到体现。
体会、感悟本文的说理方式以及设问句在议论文中的作用。议论文就是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阐述、论证自己的主张、观点的正确性的。作者在提出自己的观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之前,用了一个具体事例即“观察四种图形,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来引入,采用的是摆事实的方法,之后又在第4段用讲道理的方式来阐明。
作者还多次使用设问句来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引起读者的注意、重视和思考,这也是议论文常用的方式之一。应和学生一起用心体验、感悟、积累。
【教学方式】
1、问题导读式:
用问题的方式导读文本,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精心挑选一些课文中的作者的主张、观点,用此设计成有内涵、有趣味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并生发出要探究出个究竟的心理,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最佳的学习境界。
2、对话讨论式:
对话本身包含着平等的意味。教师要极力创设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在这个良好的氛围中,讨论就有了依托。师生一起在探究、讨论中学会认识事物的方法,辨别事理的真伪,明白是非曲直,从而树立正确地世界观,提高自身的认识,达到能正确处理自己身边的一般事物的能力,这就是学习的目的。
【教学构思】
一、快速默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体会文本所蕴含的道理,明白作者的主张。
搜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生活中的实例,并形成自己的看法。
师生互动、交流对话
二、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话题
1、“正确答案只有一种”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
2、你认为创造性思维还有哪些必需的要求?
3、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4、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过这方面的什么经验吗?
5、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依据之一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人?
6、作者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术和排版术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乒乓球游戏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学生与学生对话。
学生与教师对话。
链接生活
我们的生活中会遇到很多解决方式和处理办法不止一个的问题或事情,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处理和解决的方法有几种?每一种方法都能较圆满地解决吗?
【课堂实录】
师:(板书1+2= )这个数学题的答案是多少?
生(齐答):3。
师:确实1+2的答案就是等于3。这个数学题它的答案就是这么回事,这么惟一。可是,在我们生活中,有时所遇到的一些事情的答案往往就不是这么单一啦,那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就随着美国大实业家罗迦·费·因格一起去看一看他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认识的。请大家打开书,快速地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
(生默读课文,完成教师口述的读书要求)
(师板书课题,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读书的情况,发现很多孩子在课文上留下了阅读记号)
师:好,很多同学读完了第一遍,接下来,再请大家自由地朗读一遍课文。同时把我们所有的感觉器官都调动起来:如嘴巴、耳朵、眼睛……来看一看这篇课文究竟写了些什么?它要告诉我们些什么?
(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文本)
(师板书讨论的话题:①“正确答案只有一种”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②你认为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③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④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过这方面的什么经验吗?⑤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依据之一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人?⑥作者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术和排版术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乒乓球游戏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生读完文本静下来)
师:好,下面请大家在刚才读文本的基础上,独立的思考黑板上的几个话题,看能否自行解决它。
(生进入独立思考的学习状态,学生在文本中圈占勾画,在稿纸上记录)
(师走到学生中,观察孩子们学习的状况,发现一些闪光点或存在的问题,和孩子们个别对话)
师:很多同学学得非常不错,他们在文本中有圈点勾画,在稿纸上有记录,有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生仍积极自主地学习,有的没有记录、无勾画的学生悄悄补上这一环节)
师:好,现在我们已独立自主地探究完了黑板上的6个话题。下面,就请大家在我们的学习小组里把我们自主探究的结果告诉给你的同伴,和你的同伴进行交流,一会儿我们再请你们各学习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告诉全班同学你们小组的交流情况。
(学生分组进行认真而激烈的交流)
(师深入到各学习小组中,看孩子们交流的情况,不时对合作学习作一点指导:小组中要有负责记录的同学,要有准备代表小组意见发言的中心发言人)
师:刚才大家交流得非常不错,很认真,看来大家确实进入到文本中去了。下面,我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把每个小组交流讨论的结果展示一下。
生:我代表我们小组回答第1个问题。我们小组认为:如果一个人他把正确答案看成是惟一的话,那么他就会停止思维,停止前进,而不去发现其他更好的答案啦。
师:啊,它的关键在于停止思维,就不再发展了,那和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相不相适应呢?
生1:当然不相适应。
生2:我代表我们小组回答第2个问题。我们觉得: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不仅要孜孜不倦地学习,而且要充满好奇心,积累更多的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且还要相信自己,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要更加深入地去探索,而且要相信自己的答案,去锲而不舍地发展它。
师:请坐下,刚才回答的是第2个问题。在回答的时候,用自己的话来表述的,这很不错,还有哪个组想补充,再说说?
生:还有要留心自己身边一些细小的事情,特别是留心自己的一些一瞬间小的思维成果。
师:嗯!那个一瞬间的念头有时候就可以开发人的思维,对吧?有时候也会给我们一些启示,还有想说的吗?
生1:我觉得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光是要掌握一定的知识,还要会运用这些知识,在平时的时候要注意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创造性的思维。而且在我们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要多去观察,以此来保证我们得出来的答案是正确的。
生2:我代表我们组回答第6个问题。作者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内尔的例子是向我们进一步说明有时候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好处。假如说约翰。古登贝尔克没有想到把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机结合在一起的话,也许印刷术和排版术的发明会推迟,假若说罗兰·布歇内尔没有想到可以把电视机作为接收器的话,也许我们游戏方式还很落后……,所以我们认为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对我们人类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
师:他的回答,可以说明他们组探究得比较深,回答得也很有道理。但我还想请一位同学补充一下后,我再说。
生:我们这个组认为:这个例子还说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道理。
师:注意,第6个问题是在着重探讨这个例子的作用,(在“事物有什么作用”下加着重号以提示学生注意)还有哪位同学想说?
生:这两个例子就是用来证明作者提出的要有创造性思维的材料。作者证明了创造性思维就是要注意突如而来的灵感,不放弃追寻、探求。锲而不舍地发展下去,就会有成果。
师:说得不错,下面对剩下的问题继续讨论。
生:我来解决第5个问题。区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主要的依据是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的一些细小的想法。我觉得作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要留意自己一瞬间的想法,而且坚信它是正确的,是有价值的,然后要去不停地探究,从而开阔自己的思维,得到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结果。
师:是呀!像我们现在的宇宙飞船,飞到月球上,飞进太空中,就是我们的祖先曾有过的嫦娥奔月的一瞬间的想法。今天在无数科学家的努力下,变成了现实。
生:我代表我们组回答第4个问题。创造力的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们如何运用知识;二是要我们经常保持好奇心;三是要我们不断地积累知识,不断地去运用,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四是要我们继续进行多方面的思维,一旦产生小的灵感或一瞬间的灵感,要注意捕捉,不能放弃;五是需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将它发展下去。
师:说得很好,请坐下。也就是说,满足于一个答案,就会放弃自己的追求,就会停止思维,那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将受到束缚了。好,关于这6个问题,如果没有其他不同的意见的话,我们就要进入下一个话题的讨论了!没有。那么,除了我们前面讨论的话题外,课文中我们还有些在自学小组讨论中仍不懂,或者说不太理解的地方呢 ?请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探讨!
生:第5段中的“插花”是什么意思?
师:这位同学提出的“插花”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哪位同学能帮帮忙啊?
生1:我觉得这里的“插花”是对于教学的一种对比,因为它前面说到了“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这个古代史和现代技术,一个是非常古老的,一个是非常现代的。这个数学和“插花”看起来是没有什么联系的,但是它是强调知识面要广!
生2:课文中“正因为如此,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这个“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个什么方法?
生3:我觉得是在事物变化之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师:还有问题吗?
生1:课文倒数第2段的第2行,这里为什么说“小的创意会打破大的突破口”。
生2:在我们的生活中,连小的方面的事情都不去想的话,大的方面的问题又怎么可能去解决呢?因为任何一件事都是从小的方面着手的呀!
师:就是说任何一件大的事情都是从小的事情着手的。这位同学想说,再说说看。
生:我觉得这里是“突破口”的意思,它会由生活中一些小的事情想到很多,可以打开你的思维,发现一些新的答案。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的回答,解除了你心中的疑团吗?
生:解除了。
师:还有问题吗?(生不再提问题),看来大家学得不错,对课文中的理解也是比较好的。其实,作者说了那么多,归结到一个中心的话题,就是作者自己的一个主张,一个观点,是什么呢,在课文的哪儿呢?
生:最后一段。
师:好,咱们一起把最后一段朗读一下,“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预备读。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这段话是作者写在最后的。在这儿呢,我把这段话转送给大家,希望我们在座的人都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把我们的未来,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丰富多彩!好,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教学反思】
执教本课后,我充分感受到了现在的学生思维是如此敏捷,知识是如此丰富,表达是如此流畅……真让人欣喜高兴。欣喜高兴之一,孩子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课中充分体现了,他们拿到文本、问题后,不是简单地在文本中找答案,而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这只有对问题理解透彻了,有一定深度了才能做到。欣喜高兴之二,在分组学习、全班讨论时,他们能那样直率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亮明自己的主张,看得出这群孩子已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和能力,不人云亦云。欣喜高兴之三,孩子们能大胆地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而且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深度。欣喜高兴之四,孩子们有较强的合作意识。
觉得有些遗憾的是:链接生活完成得不够理想。。学生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解决办法不止一个的事情的例子太少,说服力不够充分。另外,对文本语言的严密、准确探究不够。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反思4
这是一篇较长的自读课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先熟悉课文,后逐段的分析,且要在一堂课内完成,教学难度很大,效果可能也不好。因此,这堂课我做了很大的改动,首先是放弃课本,在导入中设计了一个问题,结果学生得出了好几个不同的答案,由此引出课本题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然后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赖于什么?学生纷纷做答,其中答案之一便是创新,这样话题就与课本联系上了,接着又问创新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学生讨论、做答,结果答案竟比课本还多。又问,创新最主要的因素有哪些?学生颇有争议,争论不休,这时候再让学生到课本中去找一找,看看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最后为学生提供一些物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制作他们想要的东西,结果气氛很热烈,有独立制作的、也有合伙制作的,大家的思想动了
起来,手也动了起来。在制作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不就发挥出来了吗?这堂课给我的思索是:教学有必要死死的抱着课本不放吗?我想是未必,书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只要课本的内容能反映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在这堂课上有所收益,适当的放放书有何不可?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反思5
这是一篇较长的自读课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先熟悉课文,后逐段的分析,且要在一堂课内完成,教学难度很大,效果可能也不好。因此,这堂课我做了很大的改动,首先是放弃课本,在导入中设计了一个问题,结果学生得出了好几个不同的答案,由此引出课本题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然后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赖于什么 学生纷纷做答,其中答案之一便是创新,这样话题就与课本联系上了,接着又问创新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讨论,做答,结果答案竟比课本还多。又问,创新最主要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颇有争议,争论不休,这时候再让学生到课本中去找一找,看看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最后为学生提供一些物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制作他们想要的东西,结果气氛很热烈,有独立制作的,也有合伙制作的,大家的思想动了起来,手也动了起来。在制作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不就发挥出来了吗?
这堂课给我的思索是:教学有必要死死的抱着课本不放吗 我想是未必,书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只要课本的内容能反映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在这堂课上有所收益,适当的放放书有何不可。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反思6
一、关注学生发展,挖掘教材人文内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张扬了新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成为创造性人才的可行之路。教学中我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的重要作用,让他们体会到创造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这对于对孩子的未来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我让学生紧扣课文,沿着作者的`思路深入体会内容,并能在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更深一步的感悟。
二、创设积极探究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创新
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未知世界充满求知欲,所以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学习,就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他们列举发明家的故事,激发他们对创造的渴望;然后抓住他们渴望了解议论文这种文体的欲望,引入对议论文的概念以及常用的论证方法的学习;并且通过活动,鼓励他们动手动脑,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尝试独立创作,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自觉地走向创造之路。只要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就可以在学生积极思维和情绪高涨中,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样,灵活的学法比枯燥的分析议论文使学生感兴趣多了。
当然,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在异地教学,对学生不了解,启发性的语言少,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师急于进行教学不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对议论文的知识的指导还不够太完善等等。今后还需加强自身的素质锻炼,扬长避短,使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反思7
一、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我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将人类的经验一代一代传下去,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所以从教学的基本价值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地发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张扬了新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成为创造性人才的可行之路。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的重要作用,让他们体会到创造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这对于对孩子的未来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指语文的形式,人文性则是指语文的内容。要把语文当作语文来教。不能脱离人文性仅强调工具性,也不能只强调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所以在培养创新意识的.同时,也要让学生紧扣课文,沿着作者的思路深入体会内容,并能在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更深一步的感悟。
二、关注学生兴趣指向,创设积极探究的学习氛围,是课堂教学深入开展的关键。
英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课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未知世界充满求知欲,所以只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学习,就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一篇议论文,过去我在引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论述的问题,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理清结构,然后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揣摩论证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结果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兴趣全无。而现在以学生感兴趣的毛毛虫的故事引入课题,让他们感受创造的重要意义;接着由他们列举发明家的故事,激发他们对创造的渴望;然后抓住他们渴望了解议论文这种文体的欲望,引入对议论文的概念以及常用的论证方法的学习;并且通过活动强化学生的探究欲望,刺激他们的表现欲;最后,用充满激情的结语唤起他们的民族责任感,激励他们有意识地将自己与国家社会联系起来,自觉地走向创造之路。可见,只要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就可以在学生积极思维和情绪高涨中,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是现代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有这样一段话,深刻地诠释了现代教育理念的学生观:“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
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逐渐形成独立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相互交流,真正感受到了在自主空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从学生积极探究的实践中,我也感受到了他们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的愉快,也感受到了作为引导者的自豪和快乐。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语文教案02-07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反思04-21
一个苹果的教学反思01-07
《一个苹果》教学反思02-24
《一个接一个》教学反思04-02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08-24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10-14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