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关推荐
《黄河之水天上来》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黄河之水天上来》教学反思1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现代著名作家刘白羽的一篇散文。本文描写了作者在刘家峡和在飞机上看黄河的不同感受,赞美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磅礴气势和神奇风采。整篇课文激荡着一股磅礴的气势,要想使学生透过文字感受到黄河的雄伟壮观,大气磅礴就必须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画面,然后通过朗读将画面表现出来加深对文字的感悟和理解。
上这课之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决定这课采用“将文字转化为画面”的教学方式。我先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课文,来对本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通过多媒体画面来呈现课文中的语段,如“乌云乱卷、如怒火、如狂飙。这些乌云先是从下面向上喷射,喷到半空,又跌落下来,化成茫茫银雾;一卷卷银雾,被阳光找得闪亮,又飞上高空;乌云白雾,上下翻腾,如浓墨,如淡墨,像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直耸高空,巍然不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黄河水犹如乌云一般的形态,让学生文图结合,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全班汇报,让每个学生都把自己对黄河的印象、看法说给大家听,从中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比较遗憾的是,我这节课没有照顾到差生,为了教学任务圆满结束,为了节省上课时间,没有让差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怕他们说一些什么话我接不上没法收场,所以直接选择了放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探索,多把时间还给学生,特备是差生,让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更让他们觉得老师没有放弃他们,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黄河之水天上来》教学反思2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第三单元的一篇拓展阅读课文。教学本课时,我努力体现拓展阅读课的特点,放手让学生通过带着问题自读、小组交流讨论、学生汇报、相互补充来理解课文内容,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中,教师讲得少,学生反而学习兴趣更浓厚,回答问题时更积极。
当我出示问题:
1、文中哪一部分最精彩?为什么?
2、面对黄河的现状,你有什么感受?
3、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4、找出文中带有的修辞手法的句子,并想想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学生快速进入了自主学习阶段。我给了他们10分钟时间,我认为,有了时间的限制,学生会有紧迫感,读得会更专注。我在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特别会做笔记,不同的符号,简单的批注,让答案一目了然,我及时表扬,又促进了另一部分学生动起了笔,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接下来的四人小组8分钟的交流讨论中,那真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每一个组,每一位同学都在说,在读,在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与同桌交流,想得到同学的认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全班交流时,我尊重他们,让他们先汇报自己喜欢的问题,展示自我的机会到了,大家都争着抢着回答,有些我都没有发现的拟人句他们居然找了出来,在相互评价与补充中读懂了课文,锻炼了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感觉比较遗憾的是:
1、 问题的提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2、 体验朗读还应加强,特别是后进生的读。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探索,多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唱主角。
《黄河之水天上来》教学反思3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现代著名作家刘白羽的一篇散文。本文描写了作者在刘家峡和在飞机上看黄河的不同感受,赞美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磅礴气势和神奇风采。整篇课文激荡着一股磅礴的气势,要想使学生透过文字感受到黄河的雄伟壮观,大气磅礴就必须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画面,然后通过朗读将画面表现出来加深对文字的感悟和理解。况且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文中描写性的语言较多适合采取“将文字转化为画面”的阅读方法。
可能是我上课时的.状态有些紧绷,所以上完这一课后感觉十分疲倦,就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回顾整堂课,主要有这样几点不足:
首先,课堂容量太大,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造成了负担。课文重点描写的是作者在刘家峡和飞机上看到的黄河,所以第一自然段中描写黄河的语段就不必做过多的讲解了,只需让学生找到、读出便可,作为线索中的一个点让学生知道即可。
其次,在教学描写黄河的第二个语段时,教师应用课件为学生呈现出这段文字,并变换句子的排列形式,为学生发现后三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搭建阶梯。如下所示:
如乌云乱卷、如怒火、如狂飙。
这些乌云先是从下面向上喷射,喷到半空,又跌落下来,化成茫茫银雾;
一卷卷银雾,被阳光找得闪亮,又飞上高空;
乌云白雾,上下翻腾,如浓墨,如淡墨,像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直耸高空,巍然不动。
另外教学此段时还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句——究竟是什么如乌云乱、如怒火、如狂飙一般?(黄河水)再让学生读一读画横线的三个分句看看其中主要描写了哪两种事物。(乌云和银雾)之后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乌云”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用“乌云”来比喻。在理解“乌云”指的是什么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书中的插图,直观感受到黄河水犹如乌云一般的形态:插图呈现的是什么情景?(黄河水从溢洪道口喷射而出的情景。)你看那滚滚喷出的黄河水像不像乱卷的乌云一般?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只考虑到了如何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却忽略了文字本身可能给学生造成的理解障碍。
再次,在教学第三个描写黄河的语段时,如下:
我到坝顶俯视,才看清黄河有如无数巨龙扭在一起飞旋而下,在窄窄的两山之间,它咆哮,它奔腾,冲起的雪白浪头竟比岸上的山头还高;是激流,是浓雾,旋卷在一起,浩浩荡荡,汹涌澎湃。
我先提示学生发现其中的修辞手法,很明显是比喻,但有一个孩子却说是排比,当时我没有多加考虑便否定了他。课下再看这一句,才恍然大悟,孩子说的不无道理,这句中却有排比的修辞手法,就是划横线的地方,除了排比还有夸张,可惜当时我太过心急,对于这一插曲没有善加利用。
最后,在教学最后一个描写黄河的语段时应用课件呈现出这一段,并适当改变句子的排列形式,为后面学生的发现搭建阶梯,如下所示:
这条浩荡的黄河,
一下分散作无数条细流,如万千璎珞闪烁飘拂;
一下又汇为巨流,如利剑插过深山,势如长风一拂,万弩齐发。
实际教学时我让学生去发现后两个分句之间的“联系”,这“联系”一词便起到了提示作用,其实可以扩大这个问题的广度和思考空间:读读这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了?这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黄河之水天上来》教学反思4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第三单元的一篇拓展阅读课文。教学本课时,我努力体现拓展阅读课的特点,放手让学生自主预习,自主带着问题自读、小组交流讨论交流,相互补充来理解课文内容,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中,教师讲得少,学生反而学习兴趣更浓厚,回答问题时更积极。
根据教学用书的提示,这一课有这几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
1、文中哪一部分最精彩?为什么?
2、面对黄河的.现状,你有什么感受?
3、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4、找出文中带有的修辞手法的句子,并想想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最初,我想通过我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自主学习,并且限制时间,但是我看到学生们在自主学习时的劲头非常足时,我改变了策略,让学生先通过自己默读做批注,然后提出问题,再将问题回馈到同学们中间,再让同学们讨论交流,在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与同桌交流,想得到同学的认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全班交流时,让他们先汇报自己喜欢的问题,展示自我的机会到了,大家都争着抢着回答,有些我都没有发现的拟人句他们居然找了出来,在相互评价与补充中读懂了课文,锻炼了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黄河之水天上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黄河之水天上来全诗08-22
对教学反思的“反思”08-24
教学教学反思03-22
小班反思教学反思01-07
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02-06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4-22
教学的反思01-05
比的教学反思01-30
教学反思12-31
经典教学反思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