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时间:2022-08-24 18:13:1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1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1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

  读着佐藤学二十多年的实地研究汇聚成的这本书《静悄悄的革命》,里面的知识我慢慢咀嚼,内化,虽然不能准确地说出我收获了多少,但是开卷有益是必然的。

  不由想起刚刚调到二小工作改行教语文时的经历,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一点儿也不夸张,我临时代理一个班的语文课老师兼班主任,那时我真是两眼一抹黑,对于教语文我什么也不懂,怎么办呢?每天下了班,我就要赶往以前单位教语文的前辈邵老师家里,跟她学习怎样备课,一学就是几个小时,可是心里还是空落落的,即使课本上记得满满的,第二天该怎么上课也是茫茫然。当时的我迫切想知道我该怎么上好语文课,怎样说好每一句话,怎样让学生听我说话。

  印象挺深的是厚着脸皮蹭了两位大姐的课,看她们在讲台上挥洒自如,台下的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我羡慕得不得了,心想,她们是怎么练就的这一身的功夫?然后,我就依葫芦画瓢,把听到的学到的搬运到我的课堂上,结果是邯郸学步,课堂上我依然手忙脚乱。

  现在想想,我一味地关注自己要说什么,要做什么,不去想学生需要什么,不倾听孩子们的声音,怎么可能上好课,可见,会倾听也是种能力啊!佐藤学说,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因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那么不善于倾听的老师呢,往往自己很爱讲话,但讲话时是不会对自己的言辞进行谨慎的选择的,也对在场的每个学生能否听到或理解自己的话毫无意识。

  每一次读到这些,课堂上那些我唱独角戏的场面就会跳出来,好像在嘲笑我的自以为是。老师应该怎样倾听呢,书中写到,老师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和无声的语言。在学习能够丰富地展开的教室里,教师在向学生讲话时,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言语,选择合适的言语,还能有意识地专注地倾听学生的言语,其“讲述”的行为同时也就是“倾听”的行为。

  最有意思的是关于倾听学生的发言佐藤学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

  现在我一直提醒自己努力做一个倾听者。我的课堂语言会有意识的慢一些,开口说话前有个缓冲,思考一下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能不能激起学生听的欲望和说的`冲动。

  当孩子们小组比赛朗读课文时,读罢,我请他们互相评价,以往评价好像是我独揽的,然后梳理出读好课文的方法,现在,我会把这样的机会交给孩子们。男孩旭从作为朗读者和倾听者这两个角色的不同角度来总结,他认为自己可以读得更好一些,而且,他用词很讲究,说话有条理,我肯定了他的表达,鼓励他做得更好。自那以后,每节课上都能看到他高举的小手,期待我做他的倾听者,我发现,他也在回报给我尊重和信任,我俩的投球配合得不错。

  接到学生的投球给我带来成就感,让我想接住更多的球,甚至是投偏的球,作为投球者,孩子比我的渴望更强烈,每想到此,我更坚定地想成为优秀的倾听者,与自己对话,与学生对话,倾听孩子有声的、无声的语言。

  课堂上的质疑、梳理我会有选择地放手让孩子们做,而我就是倾听、判断、指导。比如,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我发现有待调整的地方,就会请其他的孩子给出建议,再回到原问题上有针对性对话,让孩子们在倾听与对话的过程中有效的学习,我尝试着用有意识的自我提醒和约束来改变我的课堂。

  佐藤学说,会倾听的老师才能实现与学生的对话。这种对话绝不是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课堂,而是站在欣赏、体味学生发言的立场,或许,课堂上是静悄悄的,但是老师的倾听让课堂浸润在一种不一样的氛围里,空气中流动着孩子和老师的思考、碰撞、融合、完善、超越,那必定是润泽的课堂,也是我努力想要追求的课堂。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2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有深刻的理论积淀,说理透彻,通俗易懂,立足于真实的课堂实践研究,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书中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国现行的教育改革、一线教育工作者颇有启示。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让我深受启迪,作者对教学中形式主义鞭辟入里的批判令我受益匪浅,佐藤学先生平易、深刻、务实的工作态度,讲究实效、不懈探索的研究精神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以下是我对书中关于课堂教学的一些感想。

  一、还课堂于学生,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这是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样也是广大教师需要追求并达到的目标。但是,这并不是一句口号,不是喊得越响效果越好,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和形式上的转变。

  佐藤学先生在他书中给我们提到了“日本小学教室里的特征是‘闹哄哄’(发言过剩),而初中、高中教室里的特征是‘静悄悄’(拒绝发言)。”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就是典型的追求虚假主体性教学中的形式主义。中国的课堂里也同样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有的班级上课,仅仅是白热化的发言竞争,学生表面活跃地不断叫着“是的”“是的”,时刻不住地点头,高高地举手。有的班级上课,空气沉闷,学生的身体坐得笔直,而思维却是僵化的。这两种类型在佐藤学先生看来同样是硬邦邦、干巴巴的关系而构成的课堂,它们都是主体性的假象,是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展现其主体性,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也不是保持身体端坐,而是要给学生营造一种课堂学习和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尽情地释放自己,调动自己的各个思维感官,把自己融入整个课堂,融入整个群体,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碰撞、相互呼应、相互应答。以此来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课堂需要倾听,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谈到倾听这一话题时,一位参与调研的教师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当学生发言时,教师需要面对着学生,专心地全部接纳一个一个学生的发言,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听到学生精彩的问题回答,而且还能够感受到学生用言语无法表达的想法和情感。”这是教师倾听的意义,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学生思维情感的发展。如果把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打一形象的比喻,好比教师和学生进行棒球投球练习。学生的发言好比投球,教师倾听好比接球,不管学生投的球如何,教师都能够认真对待,力求准确接住球,学生投球的兴致便会高涨。这样的快感会促进师生更好地玩好这次投球练习。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当学生发言时,无论答案正确与否,教师的倾听至关重要,它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倾听,不仅仅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产生共感共鸣。倾听,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态度,它是架起师生之间友好沟通与交流的桥梁。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倾听,师生之间的倾听,生生之间的倾听,以倾听这种方式来传递相互间的尊重,促进各自的成长。

  课堂教学的革命早已静悄悄地打响,身处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怀着对教育的憧憬与希望,投身于这场革命。佐藤学教授的观点给我们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引领着课堂教学变革的潮流。对教学的反思和经验的交流成了每位教师成长的精神食粮。课堂教学革命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学会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改变课堂,改变学校的道路。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3

  在最近这段时间里,我认真拜读了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教授所写的《静悄悄的革命》,佩服他做研究的毅力和执着,能够坚持访问学校、参观教室接近20年,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佐藤学教授在学习班中推行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在学校里推行构建教师之间互教互学的“合作性同事”的关系;在学校和社区的联系方面推进由监护人参与授课的“参与学习”实践。

  读完整本书,感受颇深的是佐藤学教授提出的“创设以听为中心的教室”这一观点,对照着我自己的日常教学,不免产生共鸣之处。

  下面我先引用佐藤学教授所说的一段话:

  互相倾听是相互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

  ……在没有“倾听”这一相互关系的教室里,占支配地位的是对他人的漠不关心,因此,相互学习的关系式不可能产生的。

  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

  教师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作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

  ……如果不能建立相互倾听、相互交谈的和谐关系,是无法创设出相互学习的教室的。

  曾有特级教师提出:有效地课堂教学从倾听开始。确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否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学生是否能真正专心听讲,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益,也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会发生这些现象:孩子们善于思考,积极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对其他同学的回答往往不去专心的.听;当一个孩子回答完后,就会有另外的孩子争先恐后地表达不同意见,结果却说得和第一个孩子一模一样;甚至还有孩子看似聚精会神地在听,然而提问时才发现原来他对老师问什么也不知道。而在一些公开课堂上也能听到一些教师为了让整个课堂控制在自己的预设中,难免会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简单的甚至是扭曲的回应,比如:“对不对?”“是不是?”“恩,你说的就是某某意思,是吧。”反思着这一切,我想最主要的就是我们的教师和我们的学生都没有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倾听,是洞悉自然地方式;是接受信息的渠道;是净化心灵的艺术;是解除自身疑惑的途径。然而,倾听的习惯也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觉得教师首先自己要学会倾听,倾听学生的回答,倾听学生的心情、态度等。让我们的学生得到表达的机会,享受着被倾听的愉悦;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激发起上进的渴望。相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才能让他们更愉快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其次,要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比如可以这样告诉我们的学生:善听的孩子往往也是善于思考的孩子,所以我们要养成善听、倾听的好习惯。还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比如可以这样提问我们的学生:“猜猜某某某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想想看他这样说有没有道理呢?”等等。相信只有让学生学会了先听后说,才能真正养成倾听的习惯。

  学会倾听,也就学会了尊重别人,学会了真诚处事,学会了关心,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学会倾听,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优化、更精彩,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4

  读到佐藤学先生的这本书,被书中那些教师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态度所感动。

  这本书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倾听学生的发言这一小节,佐藤学先生在书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这段话启示我们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语言,包括身体所发出的无声语言,感受学生在课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动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从而共同走向创造性的学习。现在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都提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可是有多少教师真的理解怎么做才是尊重学生呢?这本书正启示我们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需要,接纳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们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你必须改变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觉者的姿态,走到学生中去,蹲下身来,与孩子的双眸对视,学会倾听,学会理解。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孩子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异常激烈,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这本书中还有一个令我特别感兴趣的内容,就是学生的综合学习。初为人师的我看到书里的孩子们长达半年一年、关注过程而不注重结果的活动。我积极思索我的课程计划和设计。我试着努力去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们尽可能多的参与,提高他们搜集、整理、运用知识的能力。作为初为人师的我应力争学做一名会创造综合学习的教师。

  学会倾听,享受教育的幸福,享受成长的快乐。以前,比较注重别人的看法与评价,喜欢自己的淡定与从容,但我想没有方向感的淡定与从容终究会演变成颓唐与平庸。我扪心自问,一个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我做到了吗?我觉得自己相距“好老师”还很远很远很远,还没有做到细心的倾听学生,我在教学上依旧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没有给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幸福感…… 作为教师的我要好好反思自己的工作积极完善,努力让孩子们感到学校的快乐!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5

  自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在每一年的继续教育中,我都会陆续地接触并学习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同时也观摩过一些在课程改革中大胆改革并取得成效的学校,如泗县灵童学校的导学案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等,我也曾经想把这些教学模式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引进到我的课堂上,但在半途中就被我抛弃了,究其原因,我认为责任在我自己身上:理论水平不高、实践经验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同时,我也深刻意识到教育只有在不断地探索、尝试、实践、反思、改进中,才能得以发展,才能有所进步。作为教师,只有勤于学习、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悄悄的发生改变。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丰富典型的案例、清晰明了的板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在悄悄发生变化的教室和教师,读了这本书,使我感受最深的是:学生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级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学生的角色在不断地发生转变,学生由原来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探索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正是这种理念的指导和影响,有部分的教师开始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着做出了一些改革,在教学中安排了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究的内容,也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教师故意创设悬念,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确,这一系列的变化,使现在的教室充满了活力,由原来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学生主动探索、实践交流,从而更加主动地获取知识。然而,在变化的背后又显露出一些尖锐的问题。

  1、 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杜郎口中学的教室里把教师在一节课中的授课时间总和固定在不超过5分钟,剩下的40分钟全部交给学生,这短短的5分钟,是否能够有效的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合作的'作用?这值得深思。这种对教师的授课时间进行硬性规定的做法,我认为是不妥的,教师在课堂上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情等适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当课堂上教学秩序混乱时,教师所扮演的是一个组织者的角色;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所扮演的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教学活动时,老师应扮演一个合作者的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学生在课前已经会的知识不说、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发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能够学会的知识不说,对于学生通过交流不能理解的知识教师要予以适当的引导;“该放手时就放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把学生当作温室里的花朵,要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完成新知的探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抵达知识的彼岸;“该教师冲锋陷阵时,绝对不能退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一味地把课堂全盘交给学生,当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明确目标时,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这时教师就应该冲出来,为学生指引方向,排忧解难。

  2、 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在现在的教室里,处处都洋溢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浓郁氛围,现在的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也非常重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于是乎,在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小组合作流于形式、问题探究失去价值、气氛活跃假象等,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总结的话题,我认为学生只有在充满学习激情、兴趣盎然的状态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取新知,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6

  在开学之际,我们团队共读的书目是《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本由日本佐藤学先生所著的书。说实在,对于国外的书籍我是比较抵触的,主要是外国的书读起来很费事,语言干巴巴的,毫无我们中国文字之美。

  带着无奈,打开这本书,竟然发现此书和之前看的外国书有所不同,最起码语言是流利的,读起来不吃力。并且慢慢地,我从文字中感受到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他所讲述的内容让我为之动容。

  一、相互作用之美

  在教室里,教室的活动应该如何进行?佐藤学先生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与每个学生应对的活动,一是与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回想的活动,并用了两个形象词分别来比喻:“服装裁剪”和“交响乐团”。

  初次看到这两个词语,感觉与教学毫不搭边。细细看来才知道,“服装裁剪”像按照每个人的身体尺寸量体裁衣那样去对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课程;而“交响乐团”是让各种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的活动。举个例子来说:在学生做作业时,许多老师一门心思地把每个学生的想法记录了下来,以备下次教学时使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教师集中精力去“量体裁衣”,对有需要帮助的学生,为他们一一对应地“做衣服”,这不仅仅是给那些不能达到目标的儿童提供具体的帮助,也是教师自身从教学展开之可能性的角度,去发现个别差异的绝好机会。

  “服装裁剪”是很多老师在课堂上都在做的事情,只是在做的多少、裁剪是否合身上有所区别。但是对于“交响乐团”则情况不容乐观。我们一线教师都知道,学生每年都要重新分班,如果想要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交响乐团”式教学恐怕难以达到效果,而且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更高。有时是不想做痛苦的改变,有时是不想出力不讨好,更或者是其它方面的原因,“交响乐团”式教学只能是凤毛麟角。

  “服装裁剪”是个性之美,而“交响乐团”则是融合之美,二者都应在教室里完美绽放,期待着越来越多的教室里能够呈现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美。

  二、息息相通之美

  息息相通在人际关系中比言语还要重要。能够感受到学生的气息,能够发展与学生的交往的教师非常缺少,这是佐藤学先生在文中对于息息相通的解释,并为此举例说明:一位老师在教室里,有个学生拿着一棵蒲公英来,说是他上学路边发现的。“在哪里发现的?”教室里围绕着这个话题展开讨论。有个男孩知道这是西洋蒲公英,大家就在课余时间要去找日本蒲公英,并且还找到了另外七种蒲公英。老师就带领大家进行了蒲公英的学习,培育“蒲公英小宝宝”,孩子们观察、记录……

  看到这个案例,我在想:如果是我,我会让学生来探讨吗?正常情况下,我会不予理睬,或者说那个男孩几句,就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了。毕竟研究蒲公英与我们课本所学知识无关,浪费那么多时间做与提高我们教学成绩无关的事情,显然是得不偿失的。但是,我们所教的知识孩子们并不太喜欢学,而这一棵蒲公英却是孩子自己发现的,其他孩子也愿意一起去寻找本国蒲公英,愿意去精心培育呵护“蒲公英小宝宝”。在家里,在学校,蒲公英在一段时间里占据了他们大量的课余时间,他们为此津津乐道。这些蒲公英是学生、家长和老师息息相通的交往的结晶,只可惜这些蒲公英最终难逃被清除的厄运。这位清除蒲公英的校长如我的想法一样,与教学无关的'东西坚决要清理干净。正是如此,我们亲手清理掉很多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信息,才越来越想不明白孩子们内心的想法,以及他们那些看起来不可理喻的行为。

  孩子的气息在哪儿?就在他那稀奇古怪的行动上,在那些不着边际的话语中,如果我们能够放弃功利性的想法,或许会发现很多孩子的气息,教室里也就多了些息息相通之美。

  不管是生生相互作用之美,还是师生之间的息息相通之美,都需要教师有一颗敢于打破陈旧自我的决心,将课堂革命进行到底,这样,人世间那道最美的风景才会出现在我们教学之中。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7

  革命,看到这两个字首先想到的是轰轰烈烈的运动,革命烈士的壮举,可是这里的革命却是静悄悄的,怎么回事呢?看过《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后细细想想,现在我们所进行的教育革命不正是这样的静悄悄的革命吗,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场面,有的只是润物细无声的日常教学,而这些正是我们在这场革命中所要思考的问题。认真读完书后,我不禁为日本教师们的敬业精神以及他们的研究钻研精神所感动。在这本书中,佐藤学先生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日本目前教育教学中的课程观、教学观、师生互动观等;同时,作者也对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对课程的认识中所显现出来的问题做出了深刻的批判,并且,也为现代学校的改革,尤其是中小学改革的实践提出了许多实用而深刻的建议。我下面就其中的几个问题写一些自己的看法。

  佐藤学先生参观了许许多多日本及国外的中小学,正如书中所说“我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洋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可是,作者却发现在这些不同的教室里进行的教学,却是大同小异的。因此,作者以此切入点,向现在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质疑,而这些质疑对我们反思正在进行的新的课程改革也可以说是很有帮助的。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组成,而在这四个要素中,我们以前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宰性的作用,学生都要服从教师的安排,这是我们现在所摈弃的观点,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这是好的改变,可是现在好像所有的活动都集中在学生身上,特别强调学生的“自己解决”、“自己决定”等,这是与我们所推行的课程改革所不相符的。也就是佐藤学先生所提出的“虚假的主体性”占据了我们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真的发挥出他们的主体性了吗,教师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为什么会产生“主体性”神话这样的现象呢,佐藤学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在教学中,老师们有没有深刻思考教师是否能够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是否能够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在热闹的课堂中,学生是否真的明白了,还是只是敷衍。我们必须象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就是要考虑教师、教材和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考虑孩子的经验,与孩子进行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抛接球”活动。

  佐藤学先生在书中还提出了要让学校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提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要千方百计的促进交往,并且从“學”这一繁体字的结构,说明了学习的象征意义,揭示了学习的本质。学习就是和文化遗产的交往,就是教师或家长支持学生在交往中成长,这一字体体现了对以孩子为中心的交往的支持。所以在我们的教室里,正是要构筑这样的一种关系,即学生在交往中共同成长的关系,而能触发和支持这种关系的人就是教师。为了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教师要积极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教室的引导下,班里的孩子互相学习,积极与老师进行互动,成为佐藤学先生所提倡的交响乐团式的教学。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例举很多事实,让我看到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以上认识只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些认识,还有关于学习方式、学校教研、与课程实践的阐述等都让我受益菲浅,我难以言尽,就以该书最最本质的阐述来表达我的收获,那就是“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8

  在网上我认真拜读了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作为一个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的教授、教育学博士,他为了研究教学,走访了全日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他往返于无数个学校的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前的窗口边,坐在一间间教室里,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发生在教室中的静悄悄的革命。在二十多年中,他走进了七千多间教室,始终把自己融入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他把自己置身于教师与学校之中,与教师交流、探讨,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校进行改革。在细细地品读中,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敬佩他认真扎实的研究态度,敬佩他持之以恒的敬业精神;敬佩他讲究实效的教研作风。

  这本书没有大哲理,没有大理论,书中用最朴实的语言,用最生动的案例阐述着“静悄悄的革命”的深刻内涵。所谓“静悄悄的革命”,即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文中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作为日本名牌大学教授的佐藤学先生一直在积极地推进这一“静悄悄地革命”。因为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倾听能力欠缺,我非常注意这方面经验:这本书中首先从倾听开始抓起文中的许多观点令我感到耳一新,受益匪浅。

  一、教给方法,明确倾听

  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倾听呢?学生比较模糊,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从何而听,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如:听同学发言时,眼睛要看着发言同学的脸,做到神情专一,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想法一致时,则以微笑、点头表示赞同。教学中我们可以向学生明确提出倾听要做到“五心”。即倾听时要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和发言人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尊重别人,要听完别人的话,再发表自己的'见解;三要细心,当别人发言有错时,学会评价别人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提出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有了方法的指导,学生才会明确如何倾听。

  二、恰当评价,鼓励倾听

  准确恰当的评价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赞扬,要让学生品尝到认真倾听的甜头,获得成功的喜悦,成功的满足感。如:“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啊!”、“这么一点小错误都被你听出来了,真是金耳朵呀!”、“这位同学不仅认真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啊!”、“我被你说服了”、“你说得有道理”、“你的见解很独特!”、“你的思路真清晰!”等等。当学生感到老师在倾听自己的发言时,定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同时也会采用同样活力的倾听策略,我们听完后再提出建议性的回馈。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个微笑,都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都能鼓励学生认真倾听,逐步养成听的习惯。

  总之,没有正确的倾听,师生之间难以达成共感共鸣。我们的不会倾听,反过来也会影响学生信服的专心倾听!所以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最深的感触是:我们要学会用心倾听和欣赏每一位学生的声音,做到真正有的放矢的教学;在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学会取他人所长来充实自己。让我们的学生变成“用心相互倾听的学生,是我们的理想,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9

  寒假开始了,工作室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一本书。当我从师傅手中接过这本《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时,心里多少有些抵触。原因在于我更想读一本有关如何上课、听课或评课的书,还因为这本书作者是一位日本作者,我认为这本书可能又是一本有关教学理论的书吧,读起来可能很费劲。带着这样的抵触心理开始读。可仅仅读完第一章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它和我心中所想的完全不相同。这本书是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在考察了日本各地不同类型的学校后写下的,主要介绍了日本的学校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引发了一场教室里的教和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这种革命既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的、反思的教学,这种学习是创造以相互倾听为基础的教室里的交流,是那些力图实现创造性的合作性的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也是让家长参与学校改革,是相互合作得以具体化的联系载体,书中的许多教学事例的剖析非常透彻,对照自己的教学受到了很大启发,特别是书中出现的一些词语,使我感触很大。

  一、“开头”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一节课而言也是一样。在佐藤学教授研究的教学实例中,有一位新岛市樱丘小学的小林老师,介绍自己宝贵经验时就谈到了:要充分重视“开头”。小林老师通过观察,注意学生“从哪里开始,怎样开始”,他认为“结果怎么都行”,“开头”决定了一切,可以说,创造性教师工作常常是从“开头”而开展的',学生在默默地,专心致志地投入操作的同时,在一种毫不需要介意的轻松关系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及状态真的是最好的。我也认同,一节课的开始不管是采用游戏导入、情景导入、复习导入等不同的导课方式,都应该先让学生静下来、情绪稳下来,给学生营造一种安心学习的氛围,这样学生就能不由自主的用心投入到学习中来,更加能使教室里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同时,在语言上要使学生感到快乐、有兴趣,学生才能没有压力的轻松学习。

  二、“润泽的教室”

  起初我理解的“润泽教室”是教室里的一种氛围,师生的一种心情。而“润泽教室”是在强调一种关系,教师和学生都不受束缚,大家安心的轻松自如地构建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者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润泽”这个词语表示的是湿润的程度,也可以说它是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奏都是那么的柔和。“润泽教室”如何形成呢?个人认为对待学生要有爱心,要有耐心。不管是在课中还是课下,要真正的尊重学生,平等对待。与学生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依赖的亲密真挚的情感关系,使学生真正的信赖老师,使学生和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美。

  三、“倾听”

  这里的倾听不单对学生,也对老师。对于老师,在每堂课中应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才能和学生产生共鸣,以便更好地进入下一步的教学。对于学生,要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善于倾听,不仅是尊重他人、礼貌、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吸取知识,与别人交流自己思想,这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所以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说,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教室中的交流,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

  这些就是读完这本书的感受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结合这些感受理解改进自己的教学,努力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水平。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0

  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总觉得教育生活缺少了些目标,缺少了些激情,这不是我想要的教育生活,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状态。很有幸于四月下旬到华师大进行学习,经过咨询华师大请的教育专家——余国卿,他建议我看看由日本的教育家——佐藤学撰写的《静悄悄的革命》。说实话,一听说是日本的教育专家写的书,我就有一种抵触情绪。可是能让教育专家力荐的书,想必一定有它的过人之处。我便下定决心要看看这本能使专家力荐的书。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夜读,我对这本书有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我应该经营属于自己的也属于孩子的润泽的课堂。

  佐藤学认为,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教学更富魅力、更焕活力、更有生长力。课堂上良好的学习环境该是怎样的呢?我想是“润泽”的。润泽的课堂不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氛围、一种心情,是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在这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

  一、润泽的课堂心灵自由

  润泽的课堂心灵自由。用一位教育家的话来叙述:“你要有胆量并且有肚量让孩子们自己去探险,自己去体验,让他偶尔痛快地玩几次泥沙,下雨天让他踩水,让他偶尔跌几跤,让他去哭,让他去笑。我们要做的,是在旁边注意他,有限度地容忍他。”的确,教育教学需要“有限度的容忍”,我们要允许学生能力有强弱,允许学生思维有快慢,允许学生表达有完缺,允许每个学生以独有的“这一个”真实地存在于教室。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才会柔和,教师才会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

  二、润泽的课堂关注倾听

  在润泽的课堂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让我们审思:为什么低年段的课堂闹哄哄,学生发言过剩。而级数越高,学生却会表情麻木、拒绝发言、沉默不语了呢?我们的课堂过于在乎表面的热闹了。教师频繁地与部分学生交流,只倾听着他们几个的声音,更多的学生静坐在无暇顾及的角落,成了“听众”(指缺少交流欲望的学生),后来,一部分听众又变成了“游客”(指丧失学习兴趣的学生),这些“游客”往往就成了学习的“难民”(指沦失学习能力的学生)。这样看来,学生学习热情的衰减、学习能力的落差,与我们课堂上“倾听”不够直接相关。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我们要允许教学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我们要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不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心心相印,产生共感共鸣。倾听的习惯培养起来后,课堂才会变得丰富起来,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

  三、润泽的课堂对话真实

  对话,已从一种流行的教学手段变为每个教师课堂上日常的教学行为。然而,对话真实吗?是否如言所说“教学,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其实现状不乏担忧,有些老师把对话演变为一种务虚的.教学形式,无效的语言重复。人的心灵有一种微妙、精敏的感受力,任何虚假、矫情和做作都无法唤起真诚。在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当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教师全身心对每个学生敞开,与每个学生的思考或情感相互呼应、相互应答,这才是有质量的对话,有生命成长意义的对话。

  “润泽是日久生情的默契,润泽是耳濡目染的熏陶——润泽的关系,只可能存在于教师和自己孩子之间。润泽的课堂,是幸福无比的。”这样的课堂无论师与生都内心向往之,孜孜追求之。这样的课堂也远非是一两次改革就能让大家“更新了理念,解放了思想”,该是教育永远追寻的真正的“理想课堂”。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1

  在学校的组织下,我阅读了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作者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教育心得、教育理想。我不仅被书中那些日本教师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态度深深感动,更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及教育理想有了更深切的感悟和思考。静静读来,收获颇丰。下面我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阅读之中,令我感受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倾听”这一主题。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佐藤学认为,我们应该努力追求一个“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因为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我们的教室从表面上看,热闹非凡,小手如林,但真正思考的学生却很少,同时,那些有模糊意见的学生则更是缩在了人后,不敢发言,我们看到一节课顺利地进行完了,中间没有阻碍,没有争议,那么这样的一节课有多大意义?改变这样局面的首要任务是,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用心地倾听,在此基础上,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用心的倾听,那么这样将比热闹的发言效果好很多。

  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多少时候是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呢?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我怀里揣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一个环节,对学生的发言不耐心听,不加以辨析,学生回答中明显的错误,也会充耳不闻,甚至还笑着鼓励:“你说得真好!你真聪明!”学生固然需要鼓励,但不加辨析的盲目鼓励,会使学生无法看清努力的方向,也许会让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我们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认真倾听。其实我们老师更是如此,应该学会倾听,更要善于倾听。佐藤学先生的分析,促进了我对孩子学习方式的进一步认识,我也将努力倾听孩子的心声,并注意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和能力,创造以听为中心的教室,培养合作学习、交往学习的学习者。

  关于“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我在教学中也努力想做到这点,但却感觉难度较大。如今的孩子,个性都很强,比较自我。作为教师,要把整个班级各种不同的声音都朝着一个中心点聚集,而将潜力发挥出来,再对教学活动予以反思,及时反馈在活动中出现的成功与失败,是一种挑战。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该让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勤于思考、反思、总结,从而让我们成长得更快,也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我总会抱怨工作太忙碌,教学事务太繁琐,以此作为推托反思的理由,但现在仔细一想,如果少了这一环节,怎能让课堂变得更鲜活、更精彩呢?

  佐藤学重视学校本身的校本教研,他反复强调,每个教师都要打开自己教室的大门。而校本教研注意的途径是听课研讨。一直以来,我总是对上教研课有抵触情绪,一方面因为要花较多时间、精力去准备而感到烦躁,另一方面害怕在同事面前暴露出教学方面中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上课方式被他人指手画脚……而阅读了佐藤学的观点,让我有了启示。教研课上,老师们会仔细地记录执教老师的教学过程,认真地思考、评析,骨干教师会将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倾囊而授,为青年教师指点迷津……教研组内的老师只有相互听课,相互指出缺点,相互探讨,才能让每位老师取得进步,学校里面的教研才能真正实施,有效进行。所以上公开课是正常的,我们也应该接受推门听课,主动让别人听自己上课。书中道出了我们教研课真正的目的,也让我也明白了教研课本身的意义。

  总之,《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对于我们教师很有借鉴意义,令我受益匪浅。教师一定要做个有心人,多去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省、改进。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胸怀一颗尊重儿童的心,要学会聆听,要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纯真活泼的生命,要努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享受教育教学所带来的乐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相关文章: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09-01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08-28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5篇08-27

悄悄的提醒作文04-03

静的作文05-30

悄悄的提醒作文14篇03-20

悄悄的提醒作文(15篇)04-04

悄悄的提醒作文15篇04-03

悄悄的提醒作文 15篇05-15

悄悄的提醒作文14篇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