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风筝》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风筝》读后感1
公司楼下开了一个书店,每天中午的休息时间我就去翻翻书。
《追风筝的人》是朋友在BLOG上推荐的,她说看了欲罢不能,激起她了解阿富汗的冲动,于是她又看了这个阿富汗作家的第二本写阿富汗的书《灿烂千阳》。
第一本我已经读完,第二本读到一半,有点读不下去了。作者的语言太贴近生活,两本书很相似。
其实读完第一本,我感受颇多,两个阿富汗小孩一起长大,其间经历了太多我们想象不到的事情,这些故事激发我思考“朋友的真正含义”。书中真挚、细腻的语言十分生活化,让我读起来很流利;但故事却很是沉重,读完让人忧郁,也许作者就是想让读者了解阿富汗人性中抑郁产生的原因。
书中男主人公对儿时伙伴的感情,从愧疚,自责,到了解真相后冒着生命危险面对过去自己懦弱的一面,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与故事的情节一起跌宕起伏。
第二本书还没读完,感觉两本书的情节很相像,只不过是刻画了两个女性的成长经历,也不知道是译者的原因还是作者刻意的'结果,书中一些场景的描写都十分的相像。弄得人经常把两本书的内容混了一起。
总之,两本书让我了解了阿富汗这个陌生的国度,了解了那儿人们的生活习性,经历的灾难和他们顽强的求生精神。
《风筝》读后感2
今天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触动了两次。一次是在阿米尔看到哈桑被欺负之后又冤枉他偷东西想赶他走,但是哈桑看着阿米尔低着的脸竟然认了的时候,我被这两个少年触动。那是个不平等的社会,身为普什图少爷的阿米尔从来没有把身为哈拉扎仆人的哈桑真正当作朋友,他只是依赖他又戏弄他到最后彻底背叛他;而善良又诚实的哈桑一直都拿阿米尔当朋友,对他忠心耿耿。最后导致了不知所措的少年阿米尔的精神受损,怀着多年的惭愧罪行痛苦度日,这是阿米尔的悲剧。哈桑一个劲的傻瓜式的忠诚,从不计得失,最后也伤害了自己,这是哈桑的悲剧。两个儿子之间的主仆关系,阿米尔要将哈桑赶出去但是这个对大家做过很多正义的好事的父亲却不能勇敢站出来保护哈桑,他做的善事大概也是在救赎自己吧,这是这位父亲的悲剧。总的来说,是这个种族不平等的病态社会的悲剧。
又一次触动是在阿米尔看着哈桑和儿子的照片回忆小时候和哈桑一起度过的快乐和悲伤的`经历的时候。快乐是如此的温馨,背叛是如此的残忍。命运是如此的不公,连同哈桑的儿子的命运。回忆是可怕的,快乐的回忆能让你为之欢喜好一阵子,但是痛苦的回忆能让人像曾经历时那样痛彻心扉,且持续压抑很久。所以在人生路上少犯一些错误,多一些让自己无悔的事情,对以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不要让一时的贪欲残害了你的未来。对待遗憾的事情要防微杜渐,救赎自己的灵魂也要趁早,莫让愧疚一步步迫害你的生活。
《风筝》读后感3
苏教版小语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这一课描写介绍了刘老师顽强,对生活热爱。非常适合学生读。但是我觉得更适合我们教师来读。因为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一个生命教育的先行者(刘老师):他热爱教育事业,他有自己的理想(教好自己的学生)。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课堂上顽强地用知识教育学生,在生活中用顽强不屈的意志力影响学生。刘老师用行动告诉我们当一个老师既要教会学生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刘老师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下面我们就来读读文章:
一、刘老师的理想
刘老师的`他的理想就是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做人,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刘老师是个残疾教师,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个理想,他要付出常人几倍的努力,他要克服别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但刘老师做到了,他用他那顽强的生命克服了一切困难,实现了他的理想。
二、教知识,课堂上放飞“理想的风筝”
刘老师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学习,他克服残疾带给他的困难,不断地站着,不断地旋转着,不断地板书着……他这一切都是在为了让学生们尽快成才,他这一切都是在朝着自己的理想而努力着。同时他还向学生们展示了什么叫顽强,什么叫生命。
《风筝》读后感4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看似不足轻重的一句话,却是两个男孩之间最可贵的信仰。
这本书讲述了在战火纷飞的阿富汗,出身在富贵家庭的一个小男孩阿米尔与他的仆人哈桑,从小就玩得很好,他们每天都玩得很开心,在他们各自的爸爸眼里看来,他们就是亲如手足的兄弟。可是,谁又知道阿米尔隐忍下的嫉妒?他总觉得他的爸爸对哈桑的爱超过了对他的爱,这种心理导致了他后来为了弥补自己犯下的错误而进行救赎,哈桑死后,阿米尔救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也救了自己。
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那次风筝比赛结束后,哈桑去追风筝前说的:“如果你真的要求我啃烂泥,我发誓我会的。”他还说:“为你,千千万万遍!”多么纯净干净的话,没有一点私心,这只是一个少年最坚定的信仰,却给人无上的勇气!
再好的友谊也会出现裂痕,最后无限放大。当阿米尔看见哈桑遭受欺凌的时候,他做了痛苦的内心斗争,终究是无法迈开那一步,想到爸爸的爱,那可怜且廉价的怯懦吓走了自尊心,他逃了!回家的`过程早已在脑海里想到了解决方案。同时长大的友谊竟换来了阿米尔的诬陷,可哈桑却什么也没说,离开了与阿米尔朝夕相处的家,永久不再相见。
自卑、无能、怯懦、邪恶、虚伪……这是人性的弱点,每一个人都被别人伤害过,或许也曾伤害过别人,心中或许千疮百孔,努力地去救赎,试图追回那个曾经被自己抛弃的风筝。结局阿米尔要帮索拉博追回风筝,也说出了那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或许是故事悲剧里最后一点温情。我看到了真实的阿米尔,正直,自信,善良。
去挽回那个被自己断了线的风筝吧,会成功,会失败,请勇敢对自己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风筝》读后感5
今天,我们学了《纸船和风筝》这一课。
课文讲了一只松鼠和小熊的故事: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把它放在小溪里,漂到小熊家门口。小熊拿起纸船,乐坏了,纸船上有个松果,上面写着:“祝你快乐!”小熊也想把快乐给松鼠,可纸船不能漂到山上去,怎么办?它就扎了一只风筝,让风筝飞到天上,松鼠就可以接到了。松鼠抓住了风筝线,看了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有个草莓,写着:“祝你幸福!”后来,它们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它们有一点小事就吵架,山上没有飞的风筝了,小溪里没有漂的`纸船了。小熊特伤心,还是每天扎一只风筝,可是没面子放出去。松鼠也很伤心,过了几天,松鼠受不了了,它拿起一只纸船写上:“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纸风筝吧!”把船放进了小溪。傍晚,松鼠看到了一只风筝朝它飞来,兴奋不已,它连忙把一只只纸船放到小溪里。
读了这篇课文,我感受到了友谊能让自己和伙伴得到快乐。小熊和松鼠是使用互送礼物的方法变成朋友的。后来,它们的友谊出现了“裂缝”,如果它们谁都不理谁的话,友谊就消失了,容忍和谅解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小松鼠率先伸出友谊之手的,令人敬佩!
今后,我要和朋友和睦相处,不能斤斤计较。如果我跟朋友闹别扭了,我就会率先伸出友谊之手,那么我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
《风筝》读后感6
一个好的作家,总是把各种细节描写得特别吸引人。最吸引我的,每次都是阿米尔的心理描述。
追风筝的人,每个人都在追风筝。表面上,是在指哈桑在风筝大赛时是追风筝的人,是为了不起的高手。风筝还代表着哈桑和阿米尔的感情,他在追逐风筝的同时,其实是在追逐情谊。
阿米尔和他的爸爸,一生也都在追风筝,他们则追的是内心的救赎。爸爸对阿里和哈桑的愧疚,所以,他在不停地做着慈善来弥补愧疚。阿米尔,追风筝晚了一些,虽然一直在内心自责着,但是另一方面他又会为当年为哈桑做的行为找借口。一直到确定要解救索拉博的时候,他才开始,真正地追风筝,内心的挣扎才真正地像风筝一样高飞,得以解脱。
结局,是我想看到的,我更想看到的,其实是哈桑也能活下来,能亲自听到阿米尔公开承认他们的感情,不然,哈桑内心其实也一直困惑难过吧。最后希望索拉博可以和阿米尔敞开心扉,开心地生活下去。
喜欢哈桑,单纯,为友情而战。喜欢阿米尔的`爸爸,虽然犯过错,但是他是一位真正的汉子。喜欢阿米尔的妻子,她是一个善良的敢做敢当,敢爱敢恨的女人。
《风筝》读后感7
胡赛尼的笔触总是充斥的细碎的温暖柔情,但在战争的背景下反而格外残酷。看他的书,我会庆幸自己处在和平昌盛的国家,他的文字让直剖战争的血淋淋。
说说这个故事吧,关于忠诚与自我救赎。哈桑是完美的,他忠诚可靠,质朴善良,宽恕所有的恶,在阿米尔多次背叛他后,还能为他千千万万次,这是他一生的诺言。完美的善与温柔总是被迫接受残酷的结局,每位作者似乎都喜欢通过打破美好来逼迫我们反思,在伤口撒盐,让我们谨行慎言,珍惜易碎的温情。
反观阿米尔,他一直是一个幸运的人,一路上一直有人愿意为他千千万万次。童年父爱的缺失导致他善妒又懦弱,始终不敢迈出脚步,不断推卸责任。但他心底仍然封存着最初的善,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所作所为,在人至中年终于选择了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越过枪林弹雨去拯救一个生命,在满目疮痍的故乡,在千疮百孔的`道路,他最终愿意反思过往,重归正道。拉辛说,“这里有一条重做好人的路”,他走到了。
总的来说,这个故事不是一个让人开心的故事,阿米尔兜兜转转了几十年,终于勇敢地正视自己的所作所为,然失去的终究无法再回来,这就是现实,一步错,步步错。还好,还有值得你为他千千万万次的人。
《风筝》读后感8
我看了《风筝》这篇文章后,知道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讲了鲁迅认为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才玩的,所以他很不喜欢风筝。鲁迅还有一个十岁的小兄弟。小兄弟非常喜欢玩风筝,而鲁迅又不让这一个小兄弟玩;每一次这位小兄弟想玩时,只好看一下天上的风筝。小兄弟不能玩风筝是还有一个原因的.,就是他买不起。有一天,小兄弟在看风筝的时候,看见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非常高兴。而鲁迅却把这些行为看成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鲁迅忽然觉得似乎多日没见这位小兄弟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花园拾竹。鲁迅恍然大悟,便跑去很少人去的堆积杂物的小屋里,推开门,果然在什物中发现了他,他正在做风筝,鲁迅看到了马上把风筝给踏坏了,把小兄弟伶仃地留在了小屋里,后来他怎样,鲁迅也没有留心。
然而,鲁迅的惩罚终于到了,他不幸地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又想起二十年前那一件事,而鲁迅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在那时候,他们又见面了,谈起了童年的往事,鲁迅正想求他的宽恕,小兄弟却说什么都忘记了,鲁迅的心从此只得沉重着。
我看了这篇文章,觉得鲁迅是一个很不喜欢风筝的人,认为风筝只是没出息的小孩才玩的,最后,鲁迅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那时很后悔,因为鲁迅以为玩是浪费时间的行为, 那是有原因的:就是因为鲁迅小时候家庭很困难,常要拿东西去当铺,每天都要干家务,所以他认为玩是很浪费时间的,他自己不玩,还很固执,不让自己的朋友玩,所以他长大后后悔了。
我以后不能学鲁迅那么固执,对人要宽容。
《风筝》读后感9
看完这本书,心情是失落的,感伤的。关于友情,关于爱情,关于亲情,都写得很细腻,很感人。哈桑被迫害的时候,阿米尔没有挺身而出,一颗罪孽的种子就深深埋进了他的心中,后来阿米尔撒谎将阿里和哈桑赶出家门,再到哈桑被当街枪决,最后作者战胜软弱的自己,不远万里从美国奔赴支离破碎的故乡,完成自我的救赎。回到故乡,回忆起与哈桑,与父亲的种种温暖,阿米尔那颗种子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至于什么时候变的?或许是在他得知自己与哈桑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又或是久久压抑在他心中队哈桑的愧疚感,这使得他重新找回了最原本的'自己。我们一生中谁能保证自己不会犯错,人生就是不断试错,后悔,救赎,改变的一次轮回。
父亲之与阿米尔是神圣的,他小时候生性怯弱,不得父亲欢心,这其实也是导致他在哈桑最需要他的时候未能站出来的原因。是性格使然,根本来讲是整个成长过程中对他人性的塑造。而后期因战争,他与父亲逃难到美国相依为命,那段时光,他获得了父亲的爱与关注,这时的阿米尔性格再次发生了改变,他变得温暖并仁爱,自我救赎是必然的结果。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时间若能遇到一个这样对你的人是幸运,要好好珍惜。就如作者说的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不得不提的是,本文的翻译特别棒,语句流利,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是我到现在为止,读的翻译最好的一本书。
《风筝》读后感10
风筝是自由,理想的象征。
虽然风筝被命运的细线束缚着,但是它从来就没有放弃过梦想。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它依旧勇敢的站起来朝着自己的理想努力。风来了,雨来了,依旧没有动摇它追求理想的心,它知道如果不拥抱理想它将失去所有。现实是残酷的`,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没有拥抱理想,那么这个人将一无所有。虽然风筝没有鸟儿的振翅,但是它有比钢铁更坚硬的意志,在一次又有次的狂风暴雨中越站越勇。
风筝有和石灰一般的志气,它将用它的智慧,坚强,勇敢,认真去拥抱自由,拥抱理想。
就算最后风筝短了线,它也不后悔自己的所追求的理想与自由。天使被风筝感动了,于是在每个雨后,都会有只风筝在彩虹间飞舞,风筝成功了,但是它仍然努力着,为自己的下一目标奋斗着。
她希望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远离病痛,拥抱健康和幸福。
我就是那只风筝,希望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让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拥抱健康和幸福。
后记:我的理想?我想不用我说看的人就已经知道了。这篇励志文不仅仅是在鼓励自己时时刻刻要明记理想,在失败面前决不放弃,也想鼓励看的人要为自己的目标努力。无论现在你身处的学校环境与否,最终决定你是否成功的是你自己是否真的要学,是否真的为理想而努力,并不是学校。
就让我们行动起来,为理想奋斗,我要让全世界的人都认同我。
《风筝》读后感11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创作的英文小说,于20xx年出版,连续两年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在美国销量超过700万册,全球销量超过20xx万册,已经被翻译成42种语言。
看多了电视里的戏剧,误以为精彩;读阅了尘封的原著,才知晓文字世界的真性情。
书籍———生命的春天。
不是爱书如命的我,不曾手不释卷,直到碰上生命中的那个他———《追风筝的人》,仿佛一瞬之间,时光交替,自己竟变身成为阿米尔,时而对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又或是变成为哈桑,用充斥着无助与绝望的.双眼仰望天空。人性的阴暗与被救赎的渴望,细腻入微的呈现在眼前,甚至达到极致,似身临其境。正如王小波先生所说的,“文字是用来读,用来听,不是用来看的”。洋洋洒洒数万字的讲述,肥而不腻,恰到好处,撼动心灵,引人深思。
“为你,千千万万遍”。寥寥无几的字,却饱含了千言万语的情,似麻雀之于鸿鹄,诗歌之于鸿篇巨制,意悠远,义犹渊。而我想着,那个千千万万遍的背影,是朋友、亲人或者其他的什么,大概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一路走来的精神陪伴,而我的精神伴侣,无疑即为书籍。
如果说灵魂是一片落叶,那么书籍即是可以使其归根的大地;如果说灵魂是一泉清水,那么书籍即是它滤过千遍终清冽的沙石。书中有另一个世界,有阳光,有香气;书也分四季,有好坏心情;书中只有今天,因为没有昨天和明天,所以,每天读几页书吧,不必担心被抛弃,也没有遗忘,而现实的生活,是会一去不复返的。
《风筝》读后感12
追风筝的人,短短五个字,一直是我心底最单纯又美好的信仰。
这本小说其巧妙、波澜起伏的情节交错,令我震撼。在这本惊世之作里,出现了两个少年:一个叫阿米尔,一个叫哈桑。他们从小一起长大,亲如兄弟,但他们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阿米尔是少爷,而哈桑只是他的仆人。
1975年的那个冬天,阿富汗像往年一样举行了风筝大赛,阿米尔成为了最后的赢家,父亲为他欢呼雀跃,可他却从此失去了最忠诚的哈桑。他眼睁睁地看着哈桑受欺负,却没有伸出援手。他为此感到自责和痛苦,哈桑像一面镜子一样反射出他一切丑恶的背叛,他最终逼走了哈桑。不久后,阿米尔和父亲由于战乱逃往美国,直到二十五年后……
阿米尔最终还是回了一趟阿富汗,他意外得知那个已经死去的曾被他背叛却始终爱着他的哈桑,竟然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阿米尔为了“赎罪”踏上了那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经历一路的艰辛和危险,他终于救回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在读完小说的最后一句——“我追”,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这本书让我第一次那么靠近阿富汗,我看到的'不是战争和恐怖主义,而是那些执着的追风筝的人。
我讨厌阿米尔的懦弱自私,他看到哈桑受欺负时选择了逃避,选择了背叛;但我又欣赏阿米尔,他有一颗善良的心,成年后的他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叛,于是他返回故乡,希望能为自己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他勇敢了一次。
哈桑的风筝是阿米尔,他追;阿米尔的风筝是爸爸,他追;哈桑的儿子的风筝是安定,他追。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追风筝的过程,每当风筝被放起的那一刻,我们就应该告诉自己要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去追吧!
《风筝》读后感13
为你,千千万万遍,想起这句话就已泪流满面。
当你说谎,你偷走了人们知道真相的权利。
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这里有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对比:
阿米尔的懦弱和哈桑的担当;
爸爸对阿米尔的失望和对哈桑的赞许;
阿米尔跟哈桑的关系和索拉雅跟她的佣人兹芭的对比:
阿米尔愚弄不识字的哈桑,用他不懂的'晦涩字眼取笑他;索拉雅教兹芭写字,为兹芭阅读;
阿富汗的宁静生活和第二次战争之后的对比:
音乐震耳欲聋,蒸馒头和油炸菜饼的香味从屋顶和敞开的门户飘出来。过去这儿商店宾馆林立,遍地食肆和霓虹灯。
可是如今,街头巷尾都能见到他们,身披破麻布,伸出脏兮兮的手,乞讨一个铜板。而如今乞食的多数是儿童,瘦小。
战争让万物如刍狗,战争夺取了人们的生活,家人和未来。“阿富汗有很多儿童,但没有童年。”
愿你来生不要生于乱世,愿你犯错后能找到救赎的道路,愿你的所有善良都被温柔以待。
《风筝》读后感14
为你,千千万万遍。
世事总是如此,那些枉顾正直与善良的人往往都能过得很好。
一个人,若是想要一生堂堂正正,不畏人言就不能有懦夫的行径,此时的怯懦,就可能造成彼时莫大的遗憾,或许终生都将沉溺在悔恨的泥淖里无法自拔,想要去弥补就得跋涉千山万水,耗费一生的时光。
阿米尔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幸运之处在于他遇见了那个愿意“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哈桑,抛却所有外界的身份与地位不说,哈桑的情意是无可取代的,就像他自己所说的`“哈桑对我的情意,之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再有”,哈桑对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刚刚好的距离,从来不会去计较旁人对他们关系的挑拨,也不会怨恨阿米尔对他的疏远,甚至伤害,既然你不想被打扰,那我就默默离开,成全你想要的生活。
相比之下,阿米尔却太过薄情,即使后来他弥补了过错,却也留下了永久的遗憾。当他看到哈桑被伤害选择了旁观的时候,就注定了这一生终将活在自责之中,即使那时的他只是个孩子,那哈桑又何尝不是,哈桑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保护为他追回的风筝,却让自己遭受了如此大的伤害,这又岂能以他是一个孩子来作为理由去原谅呢,越是艰难的选择才越能考验人真正的情意,哈桑自始至终都不曾怪过他,而他却因内疚不敢面对而迁怒于哈桑,这未免太过自私绝情,这一份伤害并不是他后来的弥补所能消弭的,遗憾总归是留下了。
请一定珍惜那个肯“为你,千千万万遍”的人,一时的伤害或者就会留下一生的遗憾,我心愿每一个像哈桑一样的朋友都能平安喜乐[爱心]
《风筝》读后感15
今天,我们学习了《理想的风筝》这一篇课文,我读了这篇文章之后,被文章中的刘老师深深的打动。
作者在春风杨柳,百花开放的春天,看到的白云蓝天飞舞戏耍的风筝,想起他近三十年没有见面的,他最敬佩的刘老师。刘老师在左腿从膝美国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木棍支撑,他上课不知要旋转跳跃多少次,他讲课讲得极好,富有感情,刘老师不喜欢笔试,喜欢当众提问题,回答得不好的同学,刘老师会耐心指导。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刘老师放风筝,他故意把手放开绳子,拄着圆木棍,一蹦一跳的捉风筝,捉到风筝后,脸上充满笑容。我十分敬佩这位老师,他人残志不残,身残心不残,他虽已年过半百,但他还是那么活泼,有一颗不老的童心,就像一个年轻人一样。有的人,只要生活上受到一点点挫折,就灰心丧气,我们班上有人摔了一跤,就哭哭啼啼的,只要一次考试没考好,就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但这位刘老师,失去了左腿还是对生活那么的.热爱。
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有的残疾老人,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天天呆在家里不出门运动,而刘老师却正好相反,对生活充满信心。这样一位老师,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我敬佩您!老师!
【《风筝》读后感】相关文章:
风筝,风筝作文06-08
做风筝,放风筝作文09-05
《风筝》读后感08-31
风筝读后感01-27
风筝的作文05-25
风筝的作文05-28
《理想的风筝》读后感07-15
理想的风筝读后感07-03
风筝鲁迅的读后感09-19
《自由风筝》读后感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