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32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1
《曾国藩家书》收集、整理了曾国藩和祖父母、父母、兄弟之间信件往来的精华部分,书中通过教导读书、研究学问、修身、立志、坚持……等方面,让我们在他平淡的家事中看到了曾国藩的“真”,从而对曾国藩有了更深一层地了解。
读其家书,我是深深地受教了。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但要想真正做到这“三不朽”却不是件易事,而曾国藩用他的实际行动像我们述说了。然而要做到这那该需要多大的决心,多大的毅力啊!在我看来,曾国藩是一个好哥哥,也是个孝顺的儿子。他总是告诫弟弟们要好好读书,认真研究学问。他认为自己能够帮助父母亲教育好弟弟们是一件尽孝道的事情,也就尽心教导弟弟们。遇到问题时,他总能够先从自身找错,反省自己的缺陷。在与兄弟间发生矛盾时,他感到很难过,但却不会意气用事去追究对方的过错,而是冷静处理,仔细维护兄弟之间的感情。“兄友”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他曾对其弟说,“凡兄弟有不是处,必须明言,万不可蓄疑问。如我有不是,弟当明诤婉讽。我若不听,弟当写信禀告堂上。”我觉得就是要这样子的'。家人之间有什么问题就应该打开天窗说亮话,有什么都说出来。如果有问题而不说,一味地埋藏在心里,那又有谁会知道呢?这样只会让之间的矛盾更加的尖锐,一旦矛盾激发,只会让彼此收到的伤害更大更深。
在其家书中,我们看到了曾国藩对长辈的尊敬。凡有什么都会先跟长辈商量或告诉长辈一声,而不是自作主张,不理会他人的感受,只求自己舒服。遇事就应该有商有量,这样才有助于事情更好的解决。曾国藩的父亲曾在书中对其弟说过,“境遇难得,光阴不再”。是啊,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人的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能够成为一家人是极其不易的,能够成为和睦家庭中的一员,有人关心,有人呵护就更加不易了,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懂得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苦苦追求的东西,一直在我们眼前,只是我们一直以为是理所当然,不懂珍惜,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
《曾国藩家书》给我的启示远远不只这些,我还需要好好的学习。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2
本学期,有幸读了《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许多。如:在家书中让人感觉他是一个对子女的学习教育非常严格的父亲。他很多家书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练习的字,诗词等作品寄给他看,然后,他再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加以指导,他指出“读书宜专,习字宜恒”。同时他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细询问有没有在吃药,吃了什么药等等。还建议要想身体健康关键是平时要加强锻炼,不能一味的靠吃药,“饭后千步走”是个不错的健身方法。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与曾氏家教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我们过分的重视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我们的小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的“重负”主要来源于学数学、学写作、学英语、学各式各样的特长……。与曾氏家教比,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小学教育应当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与弟的关系,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把人做好。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身份,应该尽什么义务,应该行什么礼节,这就是教育。旧时代的《弟子规》就在规范孩子们的行为,培养孩子们有修养、明事理方面做的.很好。《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也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把这些忽略掉了。有人戏称我们和孩子是“非常6+1”的关系,6个大人围绕着1个孩子转。再穷也要富孩子,致使许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追求享乐,攀比虚荣。许多孩子也习惯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为我,我还为我,极度自私。这样的孩子都不懂也不会去敬爱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敬爱自己的父母,又怎么会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
我建议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都来读一下《曾国藩家书》,这些书信中富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3
相信我们都听说过曾国藩这个人,因为他在政治、治学、处事方面都堪称为一代大家,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敬仰,而他并没有留下什么著作,唯一能够让我们学习的便是《曾国藩家书》,收录了他435封书信,从书信中,我们看到了他学识和道德修养,让让我们收获到很多知识,帮助我们更好的成长。
曾国藩家书大致讲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在为人处世方面,曾国藩秉承着“拙诚”和“坚韧”两个词,俗话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我们为人要做到诚信踏实,而不是投机取巧,而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更是要拥有强大的意志力,挑战自我,磨练自己的意志。
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用“勤俭谦”三字来教导子女,这三个字看起来简短,但要落实和真正做好却非常困难。勤奋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不论你的天赋如何,都可以帮助你提升自己的学识和能力;简朴是一种美德,很多人辛苦创业之后,子女们却不懂得其中的艰辛,往往成为了败家子;谦虚是一种可以提升自己修养的品德,我们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保持谦虚的作风,这样也会得到他人真正的尊重。
在治军用人方面,曾国藩认为“在人不在器”,治军的根本在于人,行军打仗需要的是严格的纪律性,作战需要的是英勇的精神,这些都以人为本,让士兵在军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培养出强大的意志力,不会在战斗的过程中轻易被击垮,从而成为一支铁军。
在战略战术上,曾国藩用的是“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八个字,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因此曾国藩认为打仗不是儿戏,首先要求文档,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寻求变化,从战术上获得更好的方略,这样可以用更小的伤亡获取更大的胜果。
以上四个方面,是曾国藩成功的思想,而我们从他的这些思想中解读出了很多对我们有用的知识,以后我们在学习上要做到勤奋刻苦,让自己更上一层楼。在生活和为人处世方面,要做到诚信待人,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也让别人看待自己的可靠的一面,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真正的尊敬,而也能获得人脉。
读了曾国藩家书,我受益良多,以后会更加努力!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4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学问、道德、功业冠绝一时。清史稿评论其“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一过,何其盛欤!……中兴以来,一人而已。”品读如此这么一个人,也许会对如何走好人生路有些帮助。要品读一个人,他自己留下的文字作品,应该是最好的资料。世传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以家书最为世人所知。细读家书,确有诸多可资借鉴之处。将读家书所感所思草写出来,供闲暇之时翻阅,也是一件不错的事。
世间没有万事妥当的开始
曾国藩并不算长的一生,无论是立功、立言、还是立德,都是非常成功的,以现在的眼光看,能算得上是顺风顺水的成功达人。仕途一路扶摇直上,十年之间,官至礼部侍郎;奉旨办团练,一举成天下重臣,在其指挥下,迅速扑灭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为大清续命几十年,成就不世功勋;学问上,也是传世学问十三套。如此一人,让人觉得他定是有叫人艳羡的'好运长久伴随。
然而,阅读其家书,给人的感觉却是他处处不顺,时时受制于人、受制于各种制约。步入京城之初,三年不能考中,几乎无以自立;京城做官之时,身体时时有痒,自身各种缺点毛病丛杂;仕途刚有起色,却有路遇丁忧,不得不中止仕宦之路。办团练之初,处处受制于朝廷和地方官吏;指挥作战之初,有靖港之败,几至投水自决;统领大军之际,不但受制于兄弟部队、地方诸侯、各地豪强,还面临将士不用命,不能令出必行等诸多困境。晚年之时,还有天津教案受辱经历。如此等等,在家书之中,都有真切流露。家书之上,他说下的话应该有相当大的可信度,那么他的这些略有抱怨的心路历程自述,应该都是较为真实的。
由他的这些经历,足以说明一个道理: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何人,无论做何事,都不可能在万事皆已具备,一切在百分百有把握的条件下才开始。这个世界上,那些成功者,应该都是具备这样一种能力的:从当下开始,在行动中去逐一克服那些阻碍做成这件事的所有问题,无论那有多么困难。永远要记住:这世间绝对没有一切都能随你心意的、具备所有条件的开始时间,想要做成一件事,就从当下开始,无论面临的条件有多糟糕。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5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前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前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能够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这天,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能够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能够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就应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6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孟、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7
一直以来,想认认真真读一本书,可惜事务繁杂,定不下心来。一日,偶然看到《曾国藩家书》,翻之,字行间话虽短,然语言精练,读之令人深思。
曾国藩作为大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其学识之博、见识之远,在中国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家书中体现的“仁”、“礼”、“慎”等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在来看也十分具有积极的意义。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到:正人先正己,时刻不忘修身养德。曾国藩说修身养德的关键是:诚、静、谨、恒。诚为诚实、诚朴,为人表里一致。静,指的.是心、气、神、体都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谨,主要指言语和行动上的谨慎,不打诳语,不讲无根据之话,不做无胜算之事。恒,指的有恒心,生活有规律,做事有毅力。这些往往是我们现在社会所欠缺的,君不见,部分高官大吏因腐败深陷囹圄,自身的原因就是不注意修身养德。“常存敬畏之心,则是载福之道”、“多见自己过,少见他人非,不思他人得,却防自己贪”,敬畏规矩、修身养德才是我们处事应有的标准,有了这样的标准,我们才能够坦坦荡荡、堂堂正正地做人,而且能够做到修而乐之,修而有为。
我们应该用“入世精神以办实事,体老庄以寄闲情,由中国文化中培养见地,从传统道德中汲取力量”。以普通出身,凭自我奋斗,立大志,修炼人格,以大气度做事,以收敛态做人,认准目标,用“屡败屡战”的精神修炼心态,端正心态。
曾国藩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曾国藩对读书的态度。并且他还认为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而他自己更是每天必读书十页,写百字,记日记,而且逢三日写回信,逢八日作诗。雷打不动。并且读书时“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正是这种读书持之以恒的精神让他在文采方面的造诣连毛泽东主席都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克己复礼,修身养德,谨小慎微,非要做一大儒,生活会收获很多快乐。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8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是近代中国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一起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借用唐浩明先生的评价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我们都无法否认的是,在那个时代,他挽狂澜于即倒,在这个时代,他文章德行影响深远。
《曾国藩家书》收录曾国藩从年轻至去世前的百余篇较有代表性的家书,按内容大抵可分为治军、为政、修身、治学、处事、交友、用人等章。由这些书信,可探索到他一生的行为思想,从中感受到清朝末年的政治风云变换,由于他功高盖主而树大招风,所以他虽身居高位,但内心却如履薄冰。《曾国藩家书》是一面镜子,真实的折射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我阅读的这篇文章,就表达出了他“人败皆因懒,事败皆因傲,家败皆因奢”的.观点。
宋朝的朱熹说过:“天下事,坏于懒与私。”这与“人败皆因懒”是一个意思:纵览古今兴衰成败,凡是导致一个人失败的原因,主要就是懒惰。现在有句话说:“昨夜梦里行万里,今晨醒来在床上。”现在许多人都是这样,他们都有一个心比天高的梦想,但又吃不了苦,很难坚持,并为自己照例千百个不坚持的理由,于是日子就变得得过且过了。读完这篇文章,我就明白了:我们现在偷的每一次懒,都是给未来挖的坑。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机会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只有努力才会有回报。
古人常说:“性谦受福。”而“事败皆因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唯有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做事情才会顺利。一个人如果有了很大的功劳后,还能谦虚谨慎地做事,怎么会不成功呢?但如果这个人成功后,开始变得骄傲自大,那就没有人愿意和他打交道了,这就是衰败的开端。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刻地领悟到了,对人谦逊有礼,就能不断地积攒福气,我们的人生才能顺遂。
司马光说:“奢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生活中有不少人认为,在物质充裕的今天,勤俭的美德已经过时了。实则不然,唯有保持勤俭,切忌奢侈浪费,才能幸福一生。如果子女胡乱挥霍,就会导致家庭的衰败。所以我们不能养成骄奢淫逸的恶习,勤俭一生,就能幸福一生。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我将会把“人败皆因懒,事败皆因傲,家败皆因奢”牢记在心,做一个勤奋、谦虚、勤俭的人,让自己因此幸福一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9
这个板块是我自己的闲言片语,算不得文章,勉强能算得上是笔记,或许称之为日记更合适一点。每天写一点,够字数就发出来,不对自己下太大的硬性指标。
重要的是每天都写一点,算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砺。下面简单分享读《曾国藩家书》的一点感悟。有人说,中国两千多年出了两个半圣人,一个孔子,一个王阳明,剩下的半个就是曾国藩了。
不提曾国藩生前的种种成就以及后世对他的毁誉,单论做人做学问持家立业教育族众来说,他无愧这‘半个’圣人之名。立德、立功、立言他都做到了,而且做的都不错。
曾国藩,怎么说呢,是历史上少有的读书“读傻”的那一类人,他是真的.将诗书礼义里的东西读了下来、记了下来然后揉进自己的骨子里,使之成为自己人生的提纲挈领似的东西。用现在的话来说,他的一言一行都是有‘古风‘的。
关于曾国藩读书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说是一天晚上,一个盗贼偷溜进了曾国藩的卧室里,藏在了一根房梁上,曾国藩在下面点了根蜡烛趴在书桌上读书。盗贼本想在曾国藩睡着了后偷点东西走人,然而不巧的是,曾国藩背书背到了一段比较难的段落,背了一遍又一遍就是背不下来。
小偷在房梁上等啊等,想着再等下去天都要亮了,于是就跳了下来。曾国藩看到房间里突然出来一个人,十分惊讶,还没来得及说什么,盗贼就指着曾国藩鼻子一通大骂,“你你你,真是笨死了,亏世人还说你是个难得的有学识的人,这么简单地段落都背不下来,我在房梁上听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听我给你背一遍。”
盗贼叽里呱啦将曾国藩刚才读的一字不落的背了下来,然后扬长而去。曾国藩看着盗贼的背影十分佩服,于是更刻苦地读书了。后来曾国藩成了曾国藩,而盗贼还是那个盗贼。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已经不可考,不过这也恰恰说明了曾国藩做学问的用功程度。他曾在《家书》中写道: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做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我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我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得业并增,则家私日起。
把进德修业当成赚钱的行当,跟今天的人恰好相反。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10
近日,刚参加完统一考试完毕,不知结果如何,心中着实悬念。虽然说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但也是自己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所以说无挂怀属于虚无之谈也。如果一味沉浸再次补习功课或者是攻读高级,觉得也有不妥之处――这样仅以此职业书本为自己所读,感觉有点书呆子气了。于是,十年后再读此书确另一番感受。
首先,曾氏在信中表示对九弟回家之一路上的牵挂,表达兄弟之情,我想我们生活中兄弟姐妹(所谓同胞者)何尝不应该这样呢?近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同胞者各自成家立业后彼此的关心少了。或者关心依然存在,可是一旦牵涉经济、政治利益时,兄弟反目成仇者大有人在,我们以前所在的集团公司便是如此。看看曾氏一家兄弟的和睦,也给我们重新感受兄弟伦常中的一些同胞之爱啊!
然后,予身体较九弟在京时一样,总以耳鸣为苦。问之吴竹如,云只有静养一法,非药物所能为力。而应酬日繁,予又素性浮躁,何能着实养静?拟搬进内城住,可省一半无谓之往还,现在尚未找得。予时时自悔,终未能洗涤自新。可见曾公一生成就,一直将静字看得非常之重。另一位湖南前辈唐鉴向曾氏指静字功夫最是要紧。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这一点,我也着实需要学学,如今三十多岁,依然不以静。更无从如曾公所言时时自悔,洗涤自新了。
这封信在谈到为学时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是猛火煮漫火温法。这是子思、朱熹等人从熬肉中得到的启发:肉必须经过这样的熬,味道才会全部出来。读书亦是如此:先在短期内集中精力阅读,掌握所读之书的概貌;然后再对其中的章章节节乃至字字句句作慢慢细细的.咀嚼,读熟读透,以求探到书中的精义之处。对于必读的经典书籍,这种猛火煮漫火温的方法值得借鉴。这种学习的方法,我们何尝不需要借鉴呢?
这封信的另一处主要谈到德讲诚正、术求专攻。其在信中提到艺多不养家,其实并非艺多的过错,而是我们人,学艺多了便受到时间等限制而不能,不能专。想想,我这一生学艺倒是不少,到头来三十出头还是一事无成啊!
这封信其实还有二处细节之处,一处为曾公讲到自已与家人以后往来信件都以固定的纸张来书写,以便保存,说明连信纸的规格均有了恒字,以至有了我们如今阅读的《家书》。我们的一生中,家信、情书又何其多?可要整理起来,确属不易。信中另一处是常写日志或作日记的方法,可以使人进步。当然,这两处均得持之以恒。其实关于持之以恒一词应该是我父亲在我从小能记事开始用得最多个成语,可是我至今仍然没有作到这个恒字或者说到今天还没有真正理解这个恒字。而我父亲就做到了而且随着他老人家年岁的增长作得更好,比如不苟言笑、不说脏话、不轻浮、举止稳重
以上这些说明,不仅曾公警世之言值得学习,其实我们所应学习之处在我父亲已经言传身教了我三十多年(我如今的岁数里),我何时能真正体会、运用呢?深思深思。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11
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细读《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到这句话其中的深意,仿佛是在与一位满腹经纶的长者对话,书中一行行细腻的文字,一封封深情的信件,让我感受到了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对于自身,他注重讲德,讲求诚心、正意、修身、齐家的道理,努力做到不负父母生养之德。他终其一生都在严格要求自己,体察人才,一直都心存善念。从他的家书中,不难看出他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每天都要用小册子记录自己的想法和失败教训,以便及时克服。他“吾日三省吾身”,在自省中谨言慎行、孝顺父母、疼爱兄弟,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我们时常懒散,在一件事情上即使是有了去实现的.想法,最终却做不到知行合一。因此,我们要用高标准要求自己,讲德行、讲孝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对于工作,他尽心尽力。欲成大事者,一定要有大格局、大气魄。做一件事情,要心思缜密、注重细节、全神贯注,自始至终不松懈。人没有恒心,做任何事都不会有成就。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是神圣的,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工作中遵规守纪、安分守己、踏实做人、干净干事。对当事人负责到底,心中时刻记得群众,耐心倾听群众的诉求和心声,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好各种法律问题。时刻讲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做有品位、有品质、有品德的人。
对于学习,曾国藩在《致诸弟》中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他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书到写字再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作为青年干警,我们始终要注重增强理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强化系统性、条理性,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在学习书本上知识的同时,更要运用到实践中,和同事讨论学习,互帮互助,努力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同时对照标准要求,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剖析,做到从心灵深处查找自己认识上的不足,从工作态度中查找工作落实上的不足,从生活态度中查找在自身要求上的不足。
《曾国藩家书》中处处洋溢着德行、慎独、亲情、友情,这就是我们所缺失的东西,学习这本书中的内容,我们也会少几分浮躁和狂热,多一些宁静与安逸。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12
关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关于他的家书,却是在平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我很早以前就很想读读《曾国藩家书》,但总是因为一些事而搁浅,这次的党员读书活动,我最后得以静下心来阅读。
曾国藩生前毁誉参半,他是“中兴第一名臣”,但也顶着“卖国贼”的恶名。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负骂名。但他也成就了“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名……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个性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资料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能够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个性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此刻的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如邓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问题。“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此刻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超多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这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这样又怎样去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职责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职责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13
历史上著名的贤臣曾国藩曾说过一句传诵千古的名句:“人败皆因懒,事败皆因傲,家败皆因奢。”的确,他的名言给予了我们无限的启示和教训,并对我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从古至今,人才倍出,但他们却未能干出多大的成就,要么是因为政府衰败,统治无能,但更多的还是因为他们自己的缘故。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的懒惰。要实现一个远大的理想,最重要的'是要有努力和坚持,要是这个人连一点儿奋斗的精神都没有,那更别说成功,更别说战胜无数困难了,连一个估计都打不败。只有像曾国藩那样,尽管多次科举都未能入仕,但仍然坚持不懈地一次又一次考试,最终步入了仕途,创造了自己的幸福人生。
令人可惜的是,有些名人名士获得些权力和威望之后,就开始骄傲自大,为非作歹,把社会搅得一团糟,轻点的,降个级;重点的,炒了鱿鱼;再重点的,流放边疆;再重点的,被杀头腰斩;最重的,干脆就一股脑儿地诛灭九族了事。正所谓是“满招损,谦受益”。曾国藩后来尽管平定了太平天国,为清国的江山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从未骄傲过,反而主动请求降职,巧妙地避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内乱,平安无事;反观当时一些手握兵权的大臣们,死在了腐败的政府手中,这些家族也一落千丈,甚至消隐无踪。
“家败皆因奢”这句话更是印证了历史上的许多事件,不光是家败,国败也是一样的道理。如商纣王、秦二世,都是因为没有丝毫的满足,花动大量人力,财力,打造一座座豪华奢侈的宫殿,到处寻找美丽的金银珠宝,搜刮天下美女,百姓游离失所,战火侵袭每一块土地,民不聊生,尸横遍地,血流成河,造成史无前例的恐怖灾难。曾国藩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于是以廉立身,以俭持家,平安地生活着,永远立足于中国大地。
曾国藩所讲的这些道理,我觉得我并没有做到多少,只要一遇到困难,我不会像他那样通往直前,背水一战,而是心存后退之心,战战兢兢,不敢往前,而在偶尔获得一次成功时,我会手舞足蹈,十分满足,从而放松了自己,功亏一匮。所以,我要从现在开始,把曾国藩当作自己的榜样,努力学习,坚贞不屈,实现自己的梦想。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14
因为陕大在线的活动,我有幸读到了《曾国藩家书》这本书。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的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晨星,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梁启超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物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物也”,而青年毛泽东在1917 年致黎锦熙的长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至今190余年里,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思其原因,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共有数百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养身、军事诸篇,值得细细品读。
其中的修身劝学交友篇,对我们当代大学生大有裨益,而理财为政等篇目也会对我们日后的交友生活有深渊影响,曾国藩的家书,并非只是简单的报平安道家常的书信,而是抱着极大的责任心和对后辈的殷殷期盼之情,他将自己的见识简介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子弟,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修身篇中他说“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着山望那山”“刻刻思自立自强,但于能达处尚欠体验,于不怨尤处尚难强制”,劝导小辈做事需有识有志,要有恒心,且要常做悔悟。在劝学篇,他反复告诫要读书,“读书贵精专”,学业之精深,全在一个专字,他听说就九弟立志练书法,“日日习字,甚有长进”,心中不胜欢喜,他还说“不怕进得迟,只要中得快”,反对浅尝辄止,世上的大工程,都是靠长期不断的点点滴滴功夫积累而成,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道理浅白简单,关键在于难以坚持,曾国藩的一生,其实也是验证了这一名言,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做事“有恒”,是最重要的一点。而在交友篇,曾国藩说道拜师交友最在一“专”,他说“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交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另外,他也告诫大家,须亲近良友,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这些名言,在如今也仍旧适用。
《曾国藩家书》是为人处世之典范,修身养性圭臬,可谓字字珠玑,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相信每位同学读后都会有自己的体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15
曾国藩生于清代,早年的他并不聪慧,命运多舛。但他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晚清重臣。他的智力虽然不如别人,但他时刻检省自己。一点点努力,坚持了几十年。对后代的教育,曾国藩也是如此。连一个有些愚笨的人都能靠自己的努力成功,我们这些人有什么借口不勤奋呢?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走捷径,一定要脚踏实地。
在曾国藩平叛有功后,被升为了二品大员,但他却保持低调谦虚;在满朝文武都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时候,曾国藩却在学习西方的知识,为晚清中兴做出巨大贡献。谦虚,让我们不断进步,不因为自己取得了一点成就而沾沾自喜,目中无人;谦虚,让我们不断进步。“满招损,谦受益”,谦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曾国藩虽为晚清重臣,但他认为“穷”乃“善身”之道,并以此教育后代。如果一个人或一个家庭不懂节俭,最终一定会走向败亡。就像我们不能互相攀比鞋子,书包等。应该一切从简,好好学习。不然会因为攀比而变得荒废学业,一天到晚只关心物质。要勤俭自律,在物质生活上主动跟贫寒之士一样,能做到这些的人,将来就有可能成大器。
曾国藩之所以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是因为他知道“人败皆因懒,事败皆因傲,家败皆因奢”的.道理。我们也要学习他勤奋,谦虚的优点,一点点的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但是也不要过度的去谦虚,过度的谦虚会让人失去很多锻炼的机会。
有些人读了这篇文章后可能会认为,“那我一定要成为第二个曾国藩”之类的,却不知道有些东西不要过度地去追求,过度的去追求,也是一种“奢”。不需要做得像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那样,只要去尽自己所能就好了。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16
在书店中,这本书往往被附上“成功学”、“人生哲理”等标签,或者说我们对曾国藩本人也是这种感觉,但这本书的重点更多在于“家书”二字,以日常为主,记录了曾国藩与父母、兄弟、子女日常点滴,平淡而不平常,既有人生处世之谈,又不乏治军从政之道。透过这些平实而感情真切的文字,曾国藩的人生智慧,他的“忠君”“孝悌”“自省”“勤勉”“公正”“廉洁”一一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就文风而言,曾国藩的笔下没有半分居高临下的傲气,让人读起来倍感亲切,仿佛不是一位朝廷重臣的话语,而只是一位知识渊博、深谙处事之道的长者的人生体悟。当然其中人生指南的内容并不是直接浮现于文字之上的,更多的是需要自己从中领悟。
《曾国藩家书》强调勤劳俭朴的生活方式,这是曾氏齐家的价值准则。农耕文明生产力低下,物质财富有限,不能不强调勤俭。曾国藩出身于贫寒农家,即使为官后没有忘记儿时生活的艰辛和勤俭的必要。咸丰六年九月给儿子纪鸿的信中说:“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从更直接的.来说,即使曾国藩的官阶已经很高,但他仍经常回家告诉家人要勤俭、要养猪养鱼等等,只要做好这几件事情,就算家里没有人做官,也能过得很好。对于曾国藩的勤俭主张,不仅仅要从物质和经济层面理解,还要从道德和精神层面领悟。俭以养德,勤俭能调补心态,培养品德,在曾国藩看来,勤俭是君子所为,是孝悌要义,更是保家之道。
《曾国藩家书》强调持之以恒的“恒”,这是曾国藩约束自己的做事准则。在曾国藩看来,要成其事,非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不可,“欲稍有成就,须从恒字着手。”他曾以烹调食物比喻读书:如果“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那数年而不能毕一部”,正如烹食物“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用大柴乃易成之”。家书中,他常常以身作则,叮嘱兄弟坚持读书。“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
《曾国藩家书》强调静能生智,这是曾国藩提升自我的上升准则。曾公要求不论军旅忙碌如何,每天都要静坐四刻,反省自身。曾国藩一直坚持写日记反省自己,对于自己的缺点,曾国藩向来都是毫不隐晦直接记录,并且静坐以思考做事章法。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就有幸看到了曾国藩从一个有着很多缺点的普通人最终成长为一代大儒的心路历程。这也是我们工作中需要做到但又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很多时候抱怨自己忙忙碌碌又不知道忙了些什么,大抵是因为没有静下来,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复盘,“静坐四刻”,反省自我。
曾国藩家书不仅是他严于治家、治军、修身养性的真实写照,其传承的思想文化精神也泽被后人。物质生活日益丰盈的今天,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人们的雄心壮志,也引发了浮躁之气,人们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行为比比皆是,不能脚踏实地。这部家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塑造自己,富有特色的家书也将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精神财富的一部分,对中国家教产生恒久的影响。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17
修身之道
“慎独则心安”,慎独心里自然会平静,从而达到养心,以此来提升自我修养,这就是我们很多人很难做到内心安静,所以你一定要找到解决方法;“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内心做到专一纯静,外貌整齐严肃,每日出门就像去见贵宾,这是敬的气象,想想自己每次出门有没有做到严肃,还是邋里邋遢。你身边外在严肃的人是不是属于比较成功那一类,这都是有原因的;“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病:曰长傲,曰多言”,曾国藩这里非常直接指出导致失败的通病,一个是骄傲,一个是话多,想必我不解释大家心里也很明白,这两点要始终引以为戒。
劝学之道
曾国藩始终强调,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不应满腹牢骚,“盖无故而怨天,则天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无缘无故向老天抱怨,老天也不会答应,去责怪别人,他人也很难信服。所以遇到问题,一定要反思自己,而不是到处抱怨;另外也指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普通人失败原因只有一个——懒惰,有才的人失败原因只有一个——骄傲,想想你是哪一种。
持家理财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点大家应该都深有体会。也给我们指出,“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者,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无论在乱世还是盛世,如果这一家勤快没有不兴旺的,反之,没有家庭不败落的。如果你现在是有家之人,可以对照自己是属于前者,还是后者,大概心里就明白了;同时,也总结了不同层次的家庭后代兴旺的情况,“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绵延十代八代”,如果你现在只属于普通一代人,那么后代的兴旺可以从你开始;如果你是官宦之家,那么你就要开始警惕了。
交友之道
曾国藩认为交友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择交是第一要事,须择志向远大者”,选择交朋友是首要的事,而且一定要选择有远大志向的人,“一生之成败,皆关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惧也”因为好的朋友也关乎着自己的一生成败,不能不掉以轻心;“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另外交友的原则是要专一,要不然时间久了也会不亲近,
处世之道
首先,“情缘人占我的便益,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不可轻取人财”,这些至今还在流通的道理,曾国藩早已将人性琢磨透了,这点我们一定要谨记;其次,“凡畏人,不敢妄议论者,谦谨者也,凡好讥评人短者,骄傲者也”,一般敬畏别人的人都不会私自评论他人,这些谦虚谨慎的人;而那些喜欢讥笑评价别人短处的人,都是些傲娇之人。所以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巴,闭却是非之口。最后,“所贵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人无完人,难能可贵在与人交往中,你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也要知道他坏的地方;你讨厌一个人的时候,也要知道他好的地方,这两种人在我们生活中太常见了,不能喜欢他他就是什么都对的,不能讨厌他他什么都是错的。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18
曾国藩,一位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风云人物,其所建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闲暇之余,我仔细欣赏了《曾国藩家书》,只憾才疏学浅,未能完全理解书中的思想精髓,但曾公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国之栋梁,家之支柱”,心中不知不觉中涌起了敬意,感触颇深。
《曾国藩家书》收录其从年轻至去世前的百余篇较有代表性的家书,分为修身、劝学、治家等部分。由于是家书,宦海沉浮中的曾公对亲人眷属敞开心扉,或言人生感悟,或抒心事衷曲,或阐伦理纲常;言之凿凿,情之绵绵。家书是一面镜子,真实折射出了曾公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而面对当今社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家书中劝学、修身等思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百行孝为先”,由此派生出“悌”和“友”,曾公的.家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对父母的孝心。“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数诸弟,是大不孝者也。”他认为对父母的孝道,作为长子,应该承担起教育诸弟,养育孩子的责任。在信息很不发达的那个年代,他信守对父母的诺言,时时不忘作为哥哥的家庭责任,无论公务多么繁忙,远隔千里给亲人送去精神食粮,用频繁的家书勉励弟弟们劝学思齐,对长辈要敬爱兼至,平辈之间要和睦相处,在晚辈面前要做出榜样,人人恪守和、勤、敬三字,殷切希望树立良好的家风家教。曾公用行动实现了他的承诺,着实让人敬佩。人无信不立,企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诚信是做人之根本。反观当下,恶意碰瓷、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事件屡见不鲜,对社会的诚信敲响警钟,我们在一味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是否该反思有无丢失做人之根本呢?
曾公认为唯读书可变化气质,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他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讲道“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公对此独到的见解,他不但自己做到言有矩,动有法,并且开列了自己修身养性的课程,每天都纠正过失,增长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也希望自己的弟弟和儿子们能够效仿。他告诫亲人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凡骄傲者,总是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相比,因而沾沾自喜,不求上进。或者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牢骚满腹,这些都是影响进步的因素。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教训,谆谆教诲亲人立志有恒,力戒自满。得此深刻的教益,使我受益匪浅。
在曾公的眼中,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德,而后是才。“声闻之美,可恃而不可恃。善始者不必善终,行百里者半九十。”功名声望这些人生是需要的,但是不可以长久依赖着它。其虽出身低微,却从小发愤图强,立志“澄清天下”。他笃学力行,老而不懈,规行矩步,立志之后持之以恒,对人对己坦坦荡荡,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同时教育子弟耕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有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家族兴旺不在积银两、置田产,而在出贤子弟。曾公以立德为先,我们的干部考核制度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可见无论在哪个年代,“德”都是居于第一位,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吾日三省吾身,是为警钟长鸣。
“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逸,继而浪荡,终而沟壑,能延庆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曾国藩家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19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主席曾评论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他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给我的启示是: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需要来自本民族文化的滋润。这种启示,因为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20
自己接触《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是有故事的,在自己初中毕业那年去到自己姑姑家中才了解到姑父是曾国藩的后裔,家中自有《曾国藩家书》,也正是听姑父的推荐,自己才对于该书有了一定的了解与兴趣,当时并未完成阅读,这个学期上了方老师的课后,不经意见到方老师的书单中有这么一本书,于是在这个学期完成了阅读。曾国藩的一生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实写照。《家书》一般分为七大篇,即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几乎涵盖了一个人的方方面面,对于自己的启迪也是巨大的。
修身是曾国藩家书的核心灵魂。古往今来,凡能成大事者,无不在“修身”上有独到之处。曾子说过:“每日当三省吾身。”在晚清诸位名人之中,曾国藩就是其中一个成功的范例。他在个人修养上最为严格,他每日静坐,反思己过,数十年如一日潜心修为。他立志于圣贤之道,无论是早年治学,还是后来投笔从戎,毕生追求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说:“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事无成。”并谦虚地举例自己在当翰林时、读理性书时和在外带兵的“不恒”,结果“坐是垂老而百无一成”。他的“持身敬肃、静坐养性、早早起床、读书专一、阅读史书、说活谨慎、保养真气、爱护身体、每天都应获知新学问、每月不可荒废旧技能、写字、夜晚不出屋门”的修身十二法影响广泛,对现代人还很有教益。
治家则是《曾国藩家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部分,曾国藩十分注重对家人尤其是弟弟们的品行教育,特别是要求弟弟们戒除“傲”气。我初步估算了一下,在《家书》修身篇中共有37封书信,其中专门提出要弟弟们注意戒除“傲”气的就有10封书信。在《劝弟勿夜郎自大》一篇中,曾国藩对六弟的虎头蛇尾的行为颇有微辞,说“大抵第一要除骄傲气习,中无所有,而夜郎自大,此最坏事。四弟九弟虽不长进,亦不自满,求大人教六弟,总期不自满足为要。”《劝弟切勿恃才傲物》篇中,曾国藩生恐弟弟们“平日皆恂恂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特意来信述说自己如何“力除傲气,力戒自满”。在《言凶德有二端》一篇中曾国藩更将“傲”视为败家之端,认为“凡激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语加人,有以神气凌之者矣,有以面色凌之者矣。”意思是凡属傲气欺凌物事,不必一定是言语伤人,有的是那股子傲气欺人,有的是脸色难看而欺人。甚至在曾国藩打仗行军的时候,也不忘记询问“诸子侄无傲气否?傲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戒惰莫如早起,戒傲莫如多走路,少坐轿。望弟留心儆戒,如闻我又傲惰之处,亦写信来规劝。”从劝弟戒傲这一点上,就可以窥见曾国藩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落实,永远是先要求到自己做到,然后再要求自己的家人做到,最后才会去要求自己的军队做到,这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有用的。单从“傲”这一点,放眼清华,我觉得这正是清华学生的.通病,很多学生在心里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带着这种优越感总觉得自己可以凌驾于别人之上,完全不顾及身边人的感受,我觉得很多时候如果能够沉下心来,仔细悟一悟曾国藩家书的道理,看到的不仅是曾国藩的书信表面上的东西,更能看到曾国藩在写这些书信时的心境,那样,对于这些道理才会有更深的体会。
虽然曾国藩在历史上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但只从《家书》的阅读方面来看,曾国藩在为人处世上的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至于他的很多人生性的选择留给大家去评判,毕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这本书应该放下他的一些争议,从书本自身的角度去欣赏它。在今天,经济发展迅速,激发了现代人的雄心壮志,却也引发了浮躁之气。很多事情追求短期的效应,做事情不是在基础工作上下功夫,而是沉浸在“一飞冲天,一鸣惊人”。这部家书值得每个人好好阅读,在追求很多东西的时候应该重新认识自己,从修身开始,再去治家,最后才应该去“平天下”,或者说叫去创造一份自己的事业。读罢,才理解青年毛泽东为什么会说出“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话语。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21
“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近代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曾经这样评价他。曾国藩,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几位名臣之一,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有着无限智慧,在治家,治政,治学,治军之道上有着极深的造诣。《曾国藩家书》虽为百年前的一封封家书,却给现在的我们传播着无数的真知良言,鼓舞着,引导着我们走向自己和国家的未来。
有识有恒,是一个君子立身立本的起点。一旦树立了远大理想,就要对它负责,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谈到有识,曾国藩说:“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少年文字总贵气象峥嵘”,少年当“蓬蓬勃勃,如釜上气”,“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过时不试为之,则后此弥不肯为矣”。然“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为师当严而有恒,为人父母当严而有恒。曾国藩就是这样的有志有恒之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读书学习日不间断,坚持用小楷写日课(即日记),一有什么想法就记下来,以使自己随时克服过失。他不仅自己这么做,而且告诫自己的弟弟们:“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
勤恳俭朴,作为家长和长辈,不论是在家境贫寒生活勉强维持的境地中,还是在官场得意、生活富足的时期,都时刻提醒子女和其他家眷要勤俭生活。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民间多有”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曾国藩敢于力矫时弊、直言进谏,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精神难能可贵,他不仅以自己的”战兢自持,行之有年”的态度对部署作现身说法,并以”能吃天下第一等苦,乃能做天下第一等人”诱之官禄,这种提法在当时腐败昏庸的官场确不多见。曾国藩曾写下:”以廉律己,以勤治事,以公处人”的警句,时刻不忘提醒自己修炼官德,作为封建士大夫的他做到了,与今天那些利用权力大捞钱财、中饱私囊的社会”蛀虫”们形成鲜明的对比。作为为国家出谋划策的官吏,他对自己的工作始终保持着一丝不苟,勤奋用心的态度,不论自己的年龄和官职都始终坚持练字、读书来提升自己。他告诉自己的子女:“勤恳而俭朴,能自我约束,习惯劳作和辛苦,可以适应顺境,可以适应逆境,这就是君子作风。”他以“有识、有度、有常”的准则教育和约束家人,夫人,子女和平常人家一样,早起,躬耕,亲自打扫庭院,要求儿子读书要学思结合,学以致用,不晏起,有规律。
掩卷深思,曾公警示之言萦绕于耳,吾辈当勉之。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22
“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曾国藩,这位在历史上毁誉参半的人物,既戴有清代中兴名臣的桂冠,又被世人扣上罪人的帽子。我对他的认识大多停留在那个风云巨变、硝烟滚滚的世代,高中历史最后一题的“历史人物评价”,我只会写下“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那时他的形象就像那张试卷一样单薄呆板。
而他的'每一封家书,都跨越时空在我的脑海中搭建起他的舞台、勾勒出一位心系家国的“名臣”,以毕生之力致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我是偷看了结局的观众,心中感慨敬佩他的伟大,眼里却总萦绕着灰色的低落。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曾国藩早年官运亨通,越级升职,与其秉持的为政之道密切相关。在给诸弟的书信中,曾国藩提到“若以明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实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做官,与用牧猪奴做官何以异哉?”他始终以遵守道德、教化百姓为己任,一语中的,肩上始终担着为官的使命,不忘初心。要学其从政之法,当先取其为政理念,以此为核心,虽历史已逾百年,但是当今世代依然适用而且应大力提倡。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曾国藩对其家人的关怀不仅超过了大多数为官者,而且更甚于普通人。在信中从兰姐生育是男是女,到兄弟的学业进度,曾国藩都会表示细致地关心,并且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对其兄弟总是孜孜不倦地教诲,督促他们读书写字,修身养性,并列出自己和友人的事迹来激励他们,鼓励其读《大学》、坚持写日记的习惯,细微具体、无所不至。我认为这是他最打动人之处,于外他指点将士,于内仍旧孝顺父母、照顾姊妹兄弟。于我而言,上大学之后总以学业繁忙为借口,很少与父母聊天交流,对家中事务更是疏于了解,更勿谈手写家书。
“道德文章冠冕一代”。阅读完曾国藩所写家书后,我领会到这一称号不在于他的文章数量,而在于他的道德思想之深刻,在信中无不体现着他坚守的道德准则。在给父母的家书开端总会有“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在教导诸弟时,他明确指出:读书的成就高低不在于时间地点的选取,而在于内心志向的坚定与否。以此纠正弟弟不正确的观念。对于其自身,则坚持“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外圣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志向远大、胸怀宽广。
当然也可以从其家书中体会到曾国藩思想受时代的局限性,这与他一直所受的封建教育和生长环境密不可分,也是他后来受人诟病的一点。
其家书留存数量超1500多封,但其中蕴含的修身治学、持家理财、治军为政和交友处世的深刻内涵超越时空、是一个宏大深邃的思想宇宙,将其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其倡导的“格物”和“诚意”相结合,我们会受益颇丰。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23
他是一代中兴名臣,以谏言修明政事;他是湘军首领,以忠心平定一方;他入翰林,也从武,讲文学修养,亦备有武略;置身于晚晴动荡的时局之内,在政治的漩涡和地方的动乱之中,他也如无数普通的人一样,是父母的儿子,是弟弟妹妹的兄长,是儿子女儿的父亲。为官入仕、领兵打仗三十载间书信未曾断绝,这些书信也承载了曾国藩有关修身、养性、交友、治军、为政、交友、处世、用人、理财等方面的诸多思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曾国藩以家书为媒,构筑起与家庭的联系,时刻肩负着属于家中长子的责任,将身边大小事宜告知父母,时刻关注父母身体与需求,可谓孝顺尊敬。曾国藩在禀父母长辈的家书之中,内容大多为“平安”。无论是所谓“男身体平常,男妇亦如常”中告知父母自己和妻子一切安好,无须长辈担忧,还是“喜堂上个老人安康,家事顺遂,无任欣慰”中对家中长辈身体安康的欣喜,于在外游子,父母长辈的'身体安康,为人父母孩子在外一切安好,这些便是平安。
而家中兄弟之事,曾国藩也事事关心。“勉在孝悌上用功”、“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进德修业全由自主”、“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一封封家书中,小到写字读书做学问,大到为官做人修明德,无不透露出曾国藩对兄弟姊妹的深切希望与良苦用心。所谓长兄如父,曾国藩身为家中长子,既孝顺尊敬父母,也团结友爱兄弟姊妹。不求兄弟人人考取功名入仕途做官,但求会读书有修养,明道德,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有恒专一。
对于子女,曾国藩则更多充当一个引导的角色,亦师亦友。他在信中高速儿子如何读《汉书》,如何分辨《尚书》真伪,作文贵珠圆玉润,写字宜常临柳帖,钻研古义望都顾江等六家之书,他不教孩子读书的具体的内容,却常常教诲他们如何读书,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给孩子充分的自我探索的时间与空间,望子成才,但绝不过分干涉孩子的决定。在他的言传身教下,长子曾纪泽学贯中西,成为了晚晴著名的外交家;次子曾纪鸿,则成为了近代著名的数学家。
于国家而言,曾国藩是为一代中兴名臣,鞠躬尽瘁;而于家庭而言,他所寄给家中的一千五百多封书信无不体现出了他作为儿子、作为兄长、作为父亲的沉甸甸的责任感,责任感之外,更是深切亲情的羁绊。纵观曾国藩的一生,无论自己经历的顺逆,无论他人评价的褒贬,家国二字都深深扎根在他的心中,更藏在一封封家书的字里行间。
时光流转至今,近代的动乱不安早已离我们远去,家书的形式也早已被信息、电话、互联网等方式取代,从前车马行半月方能看到的家书,如今也变成了手中方寸之间点击发送即可见的由电流、代码汇聚成的各样文字,“云中谁寄锦书来”似乎成了一种无须担忧的担忧,因为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联系,变的是我们与家庭联系的方式,不变的是每一个在外打拼的中华儿女对家庭依恋与深情。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24
儿时,粗略翻过几页曾国藩家书,因不解其中味又扔回书柜。再读的缘由很偶然,去了一次曾国藩故居,听导游讲解曾公的平生,心生好奇向往:曾公出生于一个普通耕读家庭,短短十年时间,就跃升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官居二品,其必有过人之处,于是又拿起细读。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 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在持家教子方面,他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这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在治军用人方面,他主张以礼治军,为使官兵严守纪律,爱护百姓,他更是亲做《爱民歌》以劝导官兵;在战略战术上,他认为战争乃死生大事,应“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在用人上,讲求“仁孝、血诚”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选人标准是“崇实黜浮,力杜工巧之风”,曾国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训基地,李鸿章、左宗棠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深读《曾国藩家书》,必定会被书中浓厚的'亲情所感染,曾国藩不负“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盛誉,一封封或长或短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在追名逐利的现代社会,这样浓厚的亲情尤显可贵。
有多久没静下来写一封书信了?有多久没陪父母好好说说话了?有多久没和兄弟姐妹聚在一起了?繁华浮世,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可通过读《曾国藩家书》,我从曾公身上学到不少可贵的品质,最可贵的即是孝悌。给父母打个电话,为父母买件衣服,陪父母出去旅旅游……在物质与情感方面尽可能满足父母,父母事无小事,其实无需太多,若是能做到像他们爱我们一样爱他们,已是足矣。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25
读完《曾国藩》意犹未尽,读到后面恋恋不舍,不舍把他读完,这本书唐浩明写的《曾国藩》是本很值得读的书,接下来浅显总结一下本书和对自身的思索。
曾国藩终其一生都在不断严格要求自己,体察人才,知人善用,注重修身一直以来都心存善念,当败太平军时很多人劝他反他首先想到的继续的战争带来的杀戮,一心想结束战争还百姓安宁。但为湘军统帅和游走于官场中的他却又心狠手辣,为达到某种目的'不惜杀害无辜之人。
但还是理解这位一代伟人,因为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我们要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大环境下去作出思考,说到底曾国藩也是凡人,正所谓“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心不狠不足矣做湘君统帅,不虚伪,没有心机城府不足矣在腐败的官场立足。而他却没有停止修正自己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目前的我要学习,反省,要不断的思索自身、思索世界以史为鉴、以铜为镜,要有自知有能力,认识自己的不足并作出改变,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更加优秀。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26
这世间有什么可以替代陪伴吗?我想大概没有。古时鱼传尺素,今人网络互联,在古今相间的特殊年代,李鸿章以书信与至亲之人相伴。李鸿章有许多兄弟,书中亦有不少劝诫弟弟的书信。小到日常琐碎,大到立身处世,他常常与弟弟分享自己的经验或者想法。“展信佳”“见字如晤”,与见面寒暄相比,书信是一件更为正式的事情。无论是语气还是遣词造句上都需要经过一番思量,而翻开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读来却不觉枯燥板正,与印象中曾老不苟言笑的形象有所不同。跟弟弟讲大道理,他以稻谷和钱币作类比,“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为这一群弟弟简直操碎了心,关于起床气也要叮嘱弟弟们“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也许是和亲近的人交流,曾国藩叱咤风云的一面不见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和自己身上流着同样血脉的家人的关切。
《书》曰:“非知之艰,行之维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文人志士在知行上不得不意识到将所学用于实践的重要性。然而做任何事还需要有恒心。“温弟天分本甲于诸弟,惟牢骚太多,性情太懒。前在京华不好看书,又不作文,余心即甚忧之。”曾国藩对于弟弟的担忧正是当下诸多父母内心的写照。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宗族形态中,耕读传家是经典的一条家训。历代文人墨客对于读书的心得浩如烟海,而曾国藩在书中一语道破:“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打开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私以为书本给人最大的一个意义在于格局。书读得多了,心胸很难拘泥在一隅之地。人在遇到事儿的时候,隐约感觉没什么大不了,因为在书中你已经见过太多的故事和事故。所以为什么会说劝君莫惜金缕衣,而是惜取少年时。若是闲暇时有拎起书瞅瞅的习惯,可能坡子街派出所就不会有那么多轻生的案例,年轻的生命也不会以那么决绝的方式匆匆谢幕。
家书是一条轻轻的丝带,我在这头,爱的.人在那头。看似柔弱无力的丝带藏着不为人知的家事与情深。西晋官吏李密向陛下陈说与祖母“区区不能废远”,曾老事无巨细的叮嘱和感念,也寄寓着其对于曾氏家族荣辱与共的责任感。在通信尚不发达的年代用于联络家人的特殊形式——家书在媒介融合的的当下也以新的生命形态存在。例如,微信潜在地消灭了社会交往的时间和空间障碍,实现家人之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愿景。视频电话功能的出现,更是让原先“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夙愿不再遥远。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27
关于曾国藩,作为湖湘学子的我早已对他有所了解,而他所著的《曾国藩家书》在高中学习文言文时就已拜读。在朝为官的曾国藩,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很显赫也是很有争议的一个人;关于他的家书,却是在平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这个寒假阅读《曾国藩家书》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后辈的态度。比如家教五个字:书蔬鱼猪竹。他特别反感孩子们睡懒觉,要求赶紧起床读书、种菜、养鱼、喂猪、种竹子去。女孩子还要纺线做饭洗衣,家务事自己做。不但如此,竟然写信通知他弟弟:我将来绝不给子女留钱,做官的人给子女留钱“可羞可恨”。这样的教育在今年过年时期有很强烈的感受。一句“回家过年”,牵动着亿万中国人内心最柔软的情愫。新春期间,万家团圆、共享天伦,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因子,也创造出弘扬优良家风、开展家庭教育的绝佳契机。作为家庭年长的我,今年在家便是成了大扫除、洗碗的主力军,每天在老家院子里都能“日行万步”。在团圆饭的餐桌上,不仅仅有长辈对去年劳动成果的总结,更有了对晚辈全面发展的殷切期盼。家庭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如果轻视了春节的文化意味,把过节仅仅视为“吃、玩、睡、买、游”,那么无疑就冲淡了节日的意义。
从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到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从岳母刺字激励精忠报国,到曾国藩家训“书蔬鱼猪竹”,一个个家训故事、一句句家风箴言,承载着祖辈对后代的希望与嘱托,也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与美德。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家风建设,注重在家庭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塑造子女的人生观与敬畏心。虽然时代在不断变迁,但社会的道德要求与价值坚守未变,传统家庭美德不应成为束之高阁的冰冷道理,让其潜移默化更多心灵,全社会都会充盈风清气正、和谐美好的正能量。
现在的影视剧也越来越重视不同家庭家风家训的教导和传承,如《都挺好》、《家道颖颖》等。尤其是电视系列剧《家道颖颖》中,有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小火车列车长刘承光拿着鸡毛掸子,认真细致地擦拭客厅里悬挂着的家训——“肩头担道义精忠报国,手中勤巧作耕读持家”。对家风的珍视,在小心翼翼的拂拭中得到淋漓展现。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团圆中正家风、重家教、树美德,凝聚起传统文化吸引力,体现出中国人独特的文化传统、文化追求。传承好、发展好家风这个“文化家底”,唤醒内心的仪式感、认同感、使命感,我们就能永远记住“回家的路”,不断增进文化自信的力量,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28
好书带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共收录曾国藩家书435通,其中《与祖父书》14通,《与父母书》48通,《与叔父书》9通,《与弟书》249通,《教子书》115通;另附《致夫人书》、《教侄书》等7通,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曾国藩家书》不仅是书信,也是一位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更是一位胸中含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与此同时,它也是研究曾国藩和清朝社会末期的重要资料。曾国藩继桐城派之后,溯源经史,别立湘乡派,行文镇定,形式自由,于点点滴滴的真实生活中见真情、蕴良知,充分体现了他“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曾国藩家书》曾被媒体誉为“一位伟大思想者对世道之心的如入微体察、一位卓越谋略家对修身勤政的完美忠告。”是为人处世之典范,齐家教育之真言,为官从政之精髓,治国安邦之旗帜,在当今时代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还记得在《致沅弟——做人须要有恒心》这封信中,曾国藩针对弟弟所说的“意趣不在此,则兴会索然”谈了自己的体会。首先,他反对弟弟的这种态度,认为但凡做一件事,就必须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这件事上,而且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接着,曾国藩又通过检讨自己说明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提出“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的观点,警告弟弟一定要以之为戒,不能重蹈覆辙。虽然这属于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当我如今带着一个大二学生的视角去品读后,有了新的体会。温故而知新,平凡中瞥见光芒,这或许也是读书的'乐趣所在吧。
身处大学时代,我们大学生常常因接触到错综复杂的信息而感到迷茫和焦虑。太多信息需要接收,太多事情需要处理,如何将我们有限的注意力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记得在大一学期中,我常有一种感受,便是:零零碎碎的忙忙碌碌。想要集中精力、持之以恒,到头来却慌慌忙忙、碌碌无为。诚然,对于拥有了更多自由空间的大学生来说,恒心和毅力是如此重要,没有勇气和定力去做好一件事注定是可悲的。
与此同时,曾国藩还在此信中强调“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告诉我们人不能太悠闲,否则会导致懒惰,人越勤快反而会越有精神。诚然,我对此也深有体会。正如杨绛先生所说:“你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其实很多时候,年轻人们的胡思乱想仅仅是因为——“太闲了”。在我看来,与其深夜emo,不如调整好状态,打倒空想主义,做个脚踏实地、充满希望的实干者。认认真真地生活,生活也会给予你回报。
在我看来,《曾国藩家书》的每一主题、每一章都有其珍贵的意义,可谓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是一本适合所有年龄阶段阅读的“人生之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相信每个人都能在此书的阅读之旅中有所感悟、获得力量。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29
《曾国藩家书》从1840年开始,终于1871年,记述了从他29岁到60岁这一段人生最重要阶段的心路历程。从那一封封详尽到近乎啰嗦的家书里,你能真切的感受到他对自己、对兄弟、子侄的严格要求。
1841年10月19日在给父母的信中他说:“近因体气日强,每天发奋用功,早起温经,早饭后读《二十三史》,下半日阅诗、古文。每日可看书八十页,皆过笔圈点”。当时的他,已是京官,身边又有家小,还要时时交游。按常理,没必要有这份对己的刻薄。按事业,已然起步;按家庭,妻娇子弱;按社会,他当时朋友不少。如果稍有放松,怎么能完成这份作业!如果是当下的我们,每日要边看边思考、做读书批注,单就完成80页书的阅读量,已属不易。由此可以想见他当时的自律程度。
1842年10月26日给诸弟书说“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当时31岁的他,写下此话,应该是对他自己身上所存毛病的反思,以此立下对自己的规矩。同年12月20日寄诸弟书中,又详细列举自己每日功课13项: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日知其所亡、月勿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尤其是在写日记下注写: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日记也是十三套学问之一。这种有反思、有目标的自律,现在读来,仍然叫人惊醒。
对自己的类似自律表述,在《家书》里处处可见。对兄弟、子侄后辈的自律要求,在《家书》中更是比比皆是。从1840年开始到1871年他接近生命终点,隔三差五,他都要在书信中对兄弟子侄后辈提出要求。这要求,应该就是成就曾氏家族近代以来家族兴旺不衰的主要原因。
对克服身上恶习、努力向学的自律,终于使一个笨笨的人,成长为了近代以来备受人推崇的成功者。
曾国藩的自律不仅仅在此,他对自身人性欲望的自律,成为他保全自身和家族的关键。
据说他的日记中,有他自律克服好色的记述过程。在读他的书信中,偶有流露。好色之心,男人中很多人都有,那也应该是人性中极难克服的.问题之一。他却能自爆恶习,下决心,克服它,足见其自律的严格。人性的贪婪,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的弱点,应该也是极难克服的弱点之一。曾国藩面对着功高震主、满门兄弟皆居高位、又手握重兵之时。在书信中,时时提醒告诫兄弟、子侄,不可骄横、不可奢侈。在兄弟亲友、部下不能理解的情况下,主动解散湘军,对朝廷不能兑现咸丰帝谁能荡平太平天国就给谁封王爵的诺言的情况,在书信中都没有流露出片言只语的怨愤,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他的自律之强。
没有这份严格的自律,你无法想象,这么一个年少愚笨到连去他家的小偷都笑话他的人,怎么可能成长为人人敬仰的成功者。没有这份严格的自律,他怎么能在功高不赏的境地,得以善终,并使家族长葆昌盛。
人说“自律的人是距离成功最近的人”,这句话在曾国藩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30
曾国藩,何许人也?竟在他死去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不但没有在历史上销声匿迹,相反,曾国藩被在中华大地上的有名人物予以很高的评价。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了《曾国藩家书》一书,感触颇深。
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当一个人处于失败与挫折时,正是磨练英雄意志之时。起初曾国藩一个儒生而带兵打仗,失败真是一个连着一个。尤其是他曾经竟然四次想要自杀,他受到的挫折与失败,岂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那么曾国藩是怎样战胜失败的.呢?曾国藩一生屡战屡败,吃尽了苦头,但他一点也不怨天尤人,调整情绪,“打脱牙,和血吞”,卧薪尝胆,屡败屡战,最终战胜了自我,取得了成功。他的不世之功,无不从屡次失败中来。
而当我们面临考试失利,又或者遇到了人生的挫折,我们能不能学一学曾国藩呢,勇于面对困难,而不是一味的退缩,虽说不至于“打脱牙,和血吞”,但也要有一定的吃苦精神,就算再巨大的坎坷,也可以轻松越过。
曾国藩的一生是成功的,是靠着一次次失败走向成功,我希望我和同学们能找到曾国藩的“宝藏”,以追求人生更高的境界。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31
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
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人写过信,回想起学生时代,自己也成写过信收过信,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曾国藩家书》中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他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他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他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
看到这些,我感动了。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他一样的亲情和友情。更深一层的思考中,我顿悟到,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32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之名臣,近代圣学之儒宗,“文章道德,冠冕一代”,被后人称“半个圣人”。读《曾国藩家书》可以深刻体会到曾文正公在“修身齐家,治兵用人”等方面的成就,亦可以深刻感触到曾文正公不懈奋斗的一生。十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他成就了自己,也扶晚清大厦之将倾,最终虽未能出将入相,但亦可称得上一代之名臣儒宗。
首先,在修身方面,讲求“勤敬”,勿傲勿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且要做一个“劳谦廉”的.君子,后来又讲“倔强明强,崇俭虚心,豁达冲融”等内圣之法。
其次,在治学方面讲究“专恒”,曾文正公说:“用功譬如掘井,多掘数井而不及泉,不如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在读经史方面,他教育子弟:“要计划好,每天至少读二十页,不必穷尽经义,避免两天打渔三天晒网的情况,有的人甚至一生也未能读完十三经。”教育子弟用功读完经书。他还说:“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第三,在治家方面。有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有持家八字决:早宝考扫书蔬鱼猪。还讲,人生并不是总以功名为第一,孝劳亦可也。教育子弟间和睦时讲,“未闻有兄弟不和而家业兴旺者,未闻有兄弟和而家业不兴者”总之,治家第一要孝,第二要兄弟和睦。
第四,在用人方面。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之时,凡是自己亲自带领打的仗,是“屡败屡战”,而凡是他手下大将打的仗多数都是胜利的。石达开曾经评判曾国藩:“虽不善战,而能识拔贤将,规划周密,起事以来未曾闻也。”曾所编《冰鉴》即是观人识人之书。
曾国藩的经世致用之学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问源泉。若能善学善用,则对我们来说将是受用无穷的。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01-07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08-02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05-19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08-24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09-29
(精选)《曾国藩家书》读后感03-01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2-13
曾国藩家书经典读后感02-03
[实用]《曾国藩家书》读后感03-30
【精】曾国藩家书读后感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