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时间:2022-08-25 15:47:0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精选21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精选21篇)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篇1

  一口气看完了《行走中的玫瑰》一书,看完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之前也有说过,人到感觉非常迷茫、非常彷徨的时候,会不自觉的被各种充满正能量的人生指导书所吸引,而这本书正是这样一个好的选择,它不会像网络上那些没有出处的励志文摘无迹可寻,还要质疑作者所说的是不是真的是他所能做到的,而这本书是记者闾丘露薇多年工作和生活的总结,我也相信闾丘本人也是个智慧的女人,这是一部她个人的奋斗史。

  全书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总结性的话语也不多,多半都是各种事迹,以及对各种事迹的看法,但就是这样的书以一种话家常的口吻,像一位长者坐在身边给你讲述他传奇的`人生经历一样,很亲切、很真实。

  书中有一段话我反复看了几遍,“年轻的好处,那就是有足够的时间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要让自己有点改变,顾虑会越来越多,而改变,意味着必有所失,但是是否真的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又不是有百分之百的保证。但是年轻,特别是在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可以毫无负担地进行选择。错了,或者走不通,走得很累,可以尝试另外一种选择”。我想,这就是我这半个多月以来一直想要的答案。

  曾经我也有像闾丘那样在工作的一段时间后再次回到校园,倒不是为了逃避工作的压力,只是在工作了之后才真正知道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是什么,以前没有工作经历的时候在校园里面的学习都是广泛而不深入地,只求尽可能多的了解一些东西,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现在工作了之后就不一样了,知道自己应该在哪一方面进行补充了,我想这样的学习效果会更加的好。当我把这样的想法说给身边的朋友家人时,大家总是抱以不理解甚至嘲笑的眼光,“你都有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证,还有必要再去那个研究生学历么”,但是闾丘的经历告诉我,我要的不是所谓的学历证书,我所需要的是系统的专业知识补充,以便我在工作上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

  这样更加坚定了我在合适的将来,我想应该也是不远的将来,去把我这个人生之路上的小小规划完成!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篇2

  一直以来,就不喜欢很自我的女人,那种成天打扮奇特,自恃多情的女子。而闾丘绝不是这样的女子。“从小时候,我的爸爸妈妈,我身边所有的家人都告诉我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不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她没有可以骄傲的容貌,看她的照片,齐耳短发,黑色的衣服,素面朝天,单凭相貌,绝对是一个淹没在人海中就再也找不到的人,但她的笑——不加修饰,让人恍然间觉得这应是邻家的`阿姨吧,整个人的气质也自内而外地流露出来,正是人们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只想把她书中觉得很有感触的文字分享一下:

  “在过去的七年里,我曾经苦苦抗拒‘战地玫瑰’这个标签,终于有一天,我想通了这样一个问题:其实标签是别人给的,不管你接受还是不接受,它都会在那里。但是做一个怎样的自己,是不是去迎合标签,这是自己可以把握的,所以,接受它,然后继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继续自己所有的努力,则其实就足够了。”

  “曾经有一天,我的口袋里面只剩下两块钱,看着他们,看着这个地方,我真的想哭,因为我不知道,这两块钱用完之后,明天如何生活下去。”

  “这些年养成的工作习惯,就是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先要考虑可能会遇到一些什么样的困难。比如在去阿富汗之前,要假设所有可能遇到的困难,然后想怎样去解决。”

  “只要自己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了足够的努力,那就足够了。如果困难还在那里,那就接受这样的现实,不要失望,继续努力,至少记得,有的困难,凭一己之力无法解决,但是如果自己不去做自己可以做得到的那些,那就永远没有解决的可能。想要坐顺风车,面对困难,那是妄想。”

  “很多时候,争取到了机会对于自己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对于自己的能力没有充分的了解的话。”

  “一个人发自内心地谦卑一些,反而让自己的承受力更大,做起事情来更加专注,没有顾虑。”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篇3

  昨天终于看完了闾丘露薇的《行走的中玫瑰》一书。此书看似生活叙述,看起来自然与流水,但个中的故事总会有打动与感悟人的地方。从书中语言和事件的描述与事件,我也认识了闾丘露薇这个人,自然、平实、锐利、智慧、沉稳、干练、低调而不张扬,是我欣赏的类型。一看我就喜欢上此书,也喜欢上闾丘露薇这个“名人”。我也有个冲动想要写写自己,关于工作、关于幸运、关于家庭、关于小孩……不敢说可以出书,只想记录自己,试着去追寻昨天的足迹,来思考未来的方向。

  昨天照镜子,镜子上的自己已经老了很多,脸上再也没有昔日青春的容颜,从身边看看,我已经是别人的妻子、儿子的妈妈,要为生活而烦恼,而父母亲的身体也是一年不如一年,我才发觉,三十岁,不再是个可以经得起蹉跎的年龄。我以前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但这个学期以来,我想通了很多,有些事情不是说靠自己的愿望就可以做成的,逐渐地,我变得踏实了。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尽量用心去思考,与学生有了进一步的交流,即使是没有多少学生听的《就业指导》课,我都认认真真地备课,通过看书本,上网找材料来充实上课的内容。可能学生们不在乎来不来上课,但既然我上了这门课,就得尽量把它上好,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和技巧。当然,我也知道自己对于上课还是个“新手”,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所以在这种理念之下,我会找时间去充实自己,让自己专业起来。

  这段时间看了比较多的书,让我对很多的事情有了进一步的思考。看书,让我学到很多东西;看书,让我的'心沉静下来;看书,让我的生活充实起来。感激书本的力量!闾丘说得很好,工作光有敬业精神尚且不够,做好一份工作,更缺乏的是专业的精神、专业的技术。目前,我对于自己的工作是比较有热情的,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确实还欠缺很多专业知识的支撑,很多时候会感到有心无力,所以我还不能走得更远。“敬业是很容易做到,但是专业,需要不断地学习,自我增值,自我反省。”

  路还远昔,我还要努力,坚持着这份心态,怀着这颗有力量的“心”,前行!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篇4

  中学的时候,我喜欢看琼瑶的电视剧,虽然被那种凄凉和浪漫的情节感动,但是我却从来不会幻想自己成为里面的任何一个角色。或许是我这个人太过现实,总会把小说和生活分的清清楚楚,而电视剧里的故事,只能成为生活的调味剂,帮助我打发时间。

  因为,我对于爱情根本就没有任何概念。那是一个神圣的信仰,只可以在文学作品里远瞻,却不可以亲自触摸,否则就会支离破碎,体无完肤。

  第一次被爱情感动,我想是因为一部名为《简*爱》的电影,到现在我还大概记得那段对白:

  “虽然我穷,我不好看,但是我也有权利爱人”

  从此,我相信:在爱情面前,人人平等。

  那个时候,我更喜欢的,是三毛的生活,像荷西一样,守着自己喜欢的人,平平谈谈,却满满的幸福。

  走的地方多了,遇到的人多了,发现原来爱情会一不小心地发生,也会因为自己的不小心而很快消失。每次都会有快乐的`时光,虽然也会有伤心。

  我们都很清楚,“永远”非常奢侈,但是人不能因为担心不能永远而拒绝开始。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是真心诚意的。

  爱情要走的时候,是怎样留也留不住的。

  当自己的情绪最终平复下来,终于可以去回想那一段感情的时候,曾经爱过的人,面容已经模糊,但是在回想的过程中,总是会有一丝笑意不由自主地浮现在自己的嘴角。

  每一次恋爱,都在帮助自己长大,学习如何对待感情。如果爱一个人,除了爱优点,也要爱他的缺点。要改变的是自己,如果真的想要和对方在一起,就应该学会妥协。

  爱情,不要冷淡,更不要泛滥。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篇5

  七年前的你是什么样子?仅仅是模样变化了吗?还是心境都变了?或者是所有的一切都变了?我们总是走的太匆忙,以至于没有时间停留片刻,看看自己,审视自己。

  我一直佩服有才能的女子,在这弱肉强食的社会,闾丘露薇无疑便是代表。以报道全球重大新闻事件而闻名的女记者,时刻奔赴在新闻的前线,的确是行走中的铿锵玫瑰,这一次她用对比的方法将最真实的自己展示在读者的眼前,相隔七年,两个视角看自己的变化,审视自己。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关于大学”与“关于选择”。关于大学:“七年之前,我想,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大学的四年,正是自己人生转折的四年。学习如何学习,学习如何恋爱,学习如何面对这个社会,学习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七年之后,我明白,人生会怎样,不是依靠一句话来支撑自己,而是依靠自己形成清晰的价值观,依靠自己应对变化的'能力。”许多人都将人生的转折点强加于大学,我们不是非大学不可,只是我们需要一个支撑,需要一个理由让自己思考。关于选择:“七年之前,人生时刻在进行选择,关键是,在选择的那一刻,要知道自己的长处以及要什么。七年之后,这些年,我经常收到很多年轻人的来信,询问我,在求学以及工作的问题上,如何进行选择。我总是告诉他们,既然已经是成年人,应该学习为自己做决定,并且承担后果了。”人一生中总是做着选择,一切命运的变化都是因选择而起。而往往我们敢于选择,却逃避后果。

  《行走中的玫瑰》实际上就是闾丘露薇审视自己的回忆录,我们或许可以从书里可以看见一个女强人背后的成长历程,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一个成功的人敢于给自己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

  古人云,“日省三身”。我们理应停下脚步,好好看看自己,给自己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整装,继而重新起航。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篇6

  当有的人感慨岁月无情的时候,有的人却在流年中出脱得越发美丽,闾丘露薇便属于后者。

  七年前的版本,被大家标签为“战地玫瑰”的闾丘,呈现在封面上的照片太漂亮了,漂亮得让人不想读她的书了——这样一朵玫瑰,开在战地上,红得没有悬念。七年后的版本,封面上的闾丘变了,不漂亮,不妩媚,不甜腻,不用摄影的虚光滤去皱纹,却生动耐看,颇有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风范。

  在一个没有睡意的午后,泡上一杯红茶,躺在沙发上开始读这本《行走中的玫瑰》,等到茶汤淡得没有颜色的'时候,这本两百多页的书也读完了。

  书中的文字密度不够,甚至有的地方显得重复啰嗦,观点也并非独到,不过如果当是和一个闺蜜聊天,这几个小时还是非常享受的,至少不做作不自恋,真诚地和你分享成长的经历。与其和无趣的人在茶馆聊天耗去一个下午,不如捧这样的一本书安享宁静。

  “关于大学”的这个话题,闾丘的认识比较深刻,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下去。文字上和思想上,如果摆脱名气的影响力,闾丘还需要更多时间的沉淀,给读者更完美的呈现。

  不过,今天的闾丘还是能给我激励的,经历,思考,沉淀,绽放,行走中的玫瑰才扛得住流年。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篇7

  合上这本《行走中的玫瑰》,我的心中暗暗涌起一股从未有过的激动,眼前仿佛出现那朵英姿飒爽挺立在伊拉克战场上的“战地玫瑰”……突然就有了这样的冲动:我也要做一朵勇敢而坚强的行走中的玫瑰。

  本书作者是闾丘露微,她是一名著名的电视记者,现供职于凤凰卫视。她曾因2003年在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在巴格达地区唯一的一名华人女记者进行现场报道,而获得中国观众极大关注,被誉为“战地玫瑰”。故事也以她的亲身经历而书写。总体分为两个大环节,一是以自己七年前的眼光来叙说自己所经历的坎坷,再以七年后的自己来叙说。虽只是一笔带过,其中的艰辛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故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一处:露薇在凤凰卫视工作期间,有段时间是以写报告文为主,可是她的时间是非常紧张的,经常只有十几分钟的时间来处理,就即将播出,因此,那段时间,她的压力非常大,因此当她忙的焦头烂额的时候,所有这个时候和她说话的人,都要看她的脸色。因为这样,大家的心情都变得不太好。有的同事也会觉得非常委屈,虽然,露薇只是对事不对人,但时间一长,这就变成了恶性循环。甚至,露薇和记者或摄像师之间,只要在一起一个星期,总会大吵一架,起因都是因为嫌摄影师动作太慢,不够抓紧时间。因此,现在露薇尝试去改变自己,她发现,当自己因为压力过大,快控制不了情绪时,最好把手头的事情暂时放在一边,让自己换一个环境。她会用几分钟的时间,到公司楼下去买一杯咖啡,也就是这样几分钟的时间,之前的那种冲动自己就消失了。如果是在出差途中,她会自己走开,避免和摄影师发生正面冲突。因为每天相对,加上每天只能够休息及格小时,一直在不停地变换城市和国家,不停地采访,每个人的耐心都在慢慢丧失。因此露薇渐渐懂得不能够要求所有人的工作方法,工作态度,工作的熟练程度都和自己一样,毕竟每个人的能力都有限。

  转念,不禁联想到自己。我早已经从懵懂的小学生变为一名即将参加中考的应届生,随着作业量的不断增加,考试频率的提高,自然压力也随之上升。我开始劳累,开始厌烦,开始消极,开始抱怨为什么如此的'累,如此的烦,我甚至有过离家出走的幼稚想法。尽管我知道这只是一种逃避的行为,但还是没有办法去面对,就更不要说去想办法解决了。而在读了这本书后,我看到了露薇的这种善于改变的生活方式,不禁也想尝试这种改变。如果尝试着把压力化为动力,把中考当为一次阶段性的检测,不再抱怨有多累有多烦,会有效果吗?我相信,我一定行!!!

  现在的我也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女孩,渐渐的也将会面临众多的压力,学习,成绩,人际……而在忙绿中的我,一直不懂的调节,放松,只会发牢骚,抱怨着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事情去做,我没有尝试着去接受,一直是被动的学习,没有感受到快乐。我想,我也应该学习露薇的善于改变压力。当然,书中也有其他的真理——关于做人,关于学习,关于公平,关于名利……

  最后,我想说,从露薇简单而又不平凡的文字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一束束玫瑰花在风中摇摆,在风雨中坚强的行走。我要做一朵行走中的玫瑰!永远。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篇8

  因为写论文要用的那本理论书北校区的都借出去了,只得长途跋涉去南校区借。在公车上的那一个多小时把闾丘露薇的《行走中的玫瑰》看完了。以前对她的印象是一个勇敢的战地女记者,其他都不怎么了解。在图书馆偶然瞥见,随手一翻发现写得挺浅显易懂的就借了回来。

  题外话:现在每逢看到安妮宝贝体或郭敬明体就有点厌恶,总觉得有种装腔作势的感觉,不好好说话。有时候耐着性子看完还是没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就很郁闷了,好像是遇到了蹩脚的译文,好想狠批狂改一番。越是大师写的东西,越好懂。这让我想起了最近看的几本散文集,刘文炳的《为了莎士比亚》,写得通俗易懂,但是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话,一个本子收了好几篇文章,看了前两篇后面的就不用看了。吴兴文的.诗文集,果然是学者,学术味十足,还是比较喜欢他的译作。卞之琳的话,文章里不知怎么地带着文革时代的文气,文章不及他的诗作好。最赏心悦目的就是王佐良了,真是写散文的好手。

  看她干练的摸样,以为她为人一定很严肃正经,结果发现她和我们一样,也听孙燕姿,也是爱情至上,也会为了茶余饭后有谈资看看八卦新闻。让她与众不同的是她的视野,她的较真劲儿,她的勤奋和她的豁达。书中好几句话,我都觉得是专门给我开的偏方。她在第69页写道:“很多人总是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有些人更是老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觉得只要给自己一个机会,就能够证明给大家看。但是其实事情不是这样简单,有时候真的要经常地反省一下,当机会出现的时候,为什么总是轮到别人而不是自己,自己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高。”上回口译比赛时,当得知没进最后一轮,我第一个反应是难以置信:信息没我全的选手都进了。第二个反应是开始质疑评审的评判标准。却一直没有在自己身上找问题,一味地揪着自己比别人强的地方不放,不反省自己薄弱的环节。那时候还不甘心,真想拽着老师说,“再来一次,我要证明给你们看”。就像闾丘露薇在书中所写的那样,有时候机会来了不一定是好事,关键要看你准备好了没有。我还半斤八两就老想着得到别人的认可,现在回想觉得那时的自己实在是太可笑了,不禁为自己感到羞愧。

  她还在148页写道:“大学四年,书反而没有中学看得多了,时间花在了听各种各样的讲座上。那时候来大学做演讲,从来没有受到过明星般的待遇,遇到的都是台下那种挑战的神情。讲座的种类很多,艺术,哲学,还有企业管理,我都会去听,我觉得,听那些比自己聪明和有经验的人讲话,真的要好过看一本其实怎么也看不懂的书。”以后我会坚持每周六都去听公众讲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还要多读书,这样对事物的看法才不会只停留在表面。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篇9

  这个周末原本是计划一个人去电影院看《泰囧》,但12月份的持续加班和极度的用脑思考,让我觉得在这么冷的冰雪天气,窝在家里看书会是比外出看电影一种更不错的选择。看着书架上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书,我决定还是选择一种不需要用大脑去思考述事型的书来消磨时间,闾丘露薇的《行走中的玫瑰》成为了我的首选。我喜欢看人物传记,特别是人物亲自写的传记,因为会比别人的写少一些杜撰,多一些真实。人物传记可以让我们看到每一个优秀名人的成名之路都是从普通的工作做起,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达到梦想。我们不仅要关注这些名人的成功,更要关注他们是怎么成功的。因为每个人的成功是不可以复制的,但我们能学习他们优良品质,生活态度,职业素养。

  书的封面上是一个剪着简洁短发,穿得很休闲随意,虽然不漂亮,但光彩照人,能一下子吸引住你的女人,就是闾丘露薇本人。凤凰卫视著名记者,因在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巴格达地区进行现场报道的唯一一位华人女记者,而被誉为“战地玫瑰”。

  看了传记之后我对闾丘露薇成名做了以下几点的总结:首先肯定是她的职业技能非常优秀,出色的完成了本职的工作而得到大家的肯定。其次是她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做什么,时刻准备着。不会因为自己没有漂亮的外表而否定自己成为一个站在镜头前的记者,也不会因为自己是个女人,而放弃去巴格达战争做现场报道想法。而是做好一切的准备,为自己争取到了这个机会,并且出色的完成了这个任务,从而为大家所关注所喜爱。当然,所有的这些前提的前提,她是一个有着优秀品质的人,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习惯,吃苦耐劳的精神,独立,自信。

  书的一开始就带着我思考两个问题: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要一种怎样的生活?

  如果在过去问我这个问题,我真的没有办法给出肯定的回复,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以前也没有去思考过这个问题,人生在按部就班的过着,走到哪就是哪。还有一点就是不够自信吧,不相信自己能获得自己渴望的那种生活,不自信的原因也是因为自己没有真正去为之努力过。但是,在经过了这么多的事情,也经过很多的尝试,很多的失败,我渐渐也知道了自己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要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就像书中说的,人生在不同的阶段,需要按照当时的环境,以及自身的情况来做选择。人是需要在不断尝试之后,才清楚地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以及到底要什么。

  闾丘露薇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虽然是名校毕业,但刚毕业的时候也并没有获得一份与专业相关,或自己喜欢的工作,也做过推销前台行政之类现在的大学觉得不体面的工作。从上海到深圳,再从深圳到香港,换过六七份的工作,直到凤凰卫视成为一名记者。她也是在不断的寻觅适合自己的工作,在刚毕业的那些年,她肯定也不能料想到现在的她。虽然她的梦想是做一名记者,但环境所迫,生存下来才有机会成就梦想。我也特别不赞成有些人因为一时的梦想没达到而放弃自己的'生命。很多的时候,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一些事情就是做不到,那是因为机缘还没有到,不代表未来没有机会。

  从高中开始接触计算机,我一直从内心深处排斥它,因为不断有人告诉我,计算机不适合女孩子,以后会找不到工作的。我已经选择了这个专业,我也没有能力去改变它,但我很肯定的告诉我自己,我一定不会从事技术的工作。大学毕业那年,从长沙到温州,从温州到广州,从广州再回长沙,我都确确实实没有从事技术的工作。当过培训老师,做过外贸,做过行政,还曾经饱满激情的做过销售。但是兜兜转转来到北京,我最终还是做了技术,而且我发现自己竟然对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我现在再也不敢轻易地给自己下定论我不合适什么,也许只有当我老去的那一刻我能才肯定的说,我不适合。

  相信缘分,有一个好处,不会那样地执著,不管是对人还是对事。因为懂得,一个人不能够控制许多事情,甚至自己未来到底会在哪个城市生活,其实也未必在自己的掌控之内。计划赶不上变化,随遇而安并不意味着消极,而是一种镇定和淡定。

  对自己的动摇缘自对自己的不自信,但自信不是生来就有,一个人建立自信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真正皓齿就是刻意去创造的,这是需要时间,需要经历,需要磨炼,需要体验自然而然得到的东西。有了足够的积累,人会变得自信起来,真正的自信不是表现给别人看的,而是无意中散发出来的。尽管现在在工作的过程中还是会有很多人跟我说女孩子不适合做技术,但是我不会再动摇,或许我现在的能力还不够去证明什么,但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会有明朗的一天,得到大家的认可。

  有时候特别羡慕一些人,但我对自己说,总有一天,我会褪去无知和羞怯,和她们一样自信满满的在那里谈笑风生。当年的她们也一定拘谨忐忑过,只不过因为经历得多了,习惯了,所以已经可以应付自如了。其实,谁都有一个过程,只不过是尽早和长短而已。一个人的自信并不是表现在什么都懂,这个世界上有太多自己不懂的东西了。一个人懂的东西越少,看到的东西越少,往往容易自我膨胀。反而看的多了,懂的东西多的人,更加谦虚。他们清楚自己的能力,清楚自己的定位,更加愿意去学习和接受新的东西,让自己保持进步,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加信心。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化的年代。因为我们的机会多了,可以选择的余地也多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如何应对和适应变化的出现。任何时候开始学习,都不会嫌太晚,而且自己主动要求学习,才会产生对自己有帮助的效果,这样的效果不在于是否拿到一个文凭或者学位,而在于能不能帮助自己在工作,做人这些问题上获得进步。其实,学习,应该是一个相当享受的过程,而享受的前提,就是自己要有期待。一个懂得思考,如何学习的人,自然有能力和世界相处,自然会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篇10

  读完闾丘露薇的<行走中的玫瑰》后,发觉我身上有她的那种直率,然而却没有她的冲劲和执着。在读到关于爱情的篇章时,我觉得我和闾丘的观点不同,我是一个重视亲情的人,我在乎的是一家人健康快乐的生活在一起,我对爱情的理解是,只要两个人的价值观没有太大的差异,我能容忍两个人的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的不同。而作者是一个对爱情的纯度有追求的人,她在乎两个人心灵的碰撞,更加强调个人的内心感受。

  羡慕闾丘能满世界的跑,但相信自己绝对没有那么大的毅力去克服与儿子的长期分离的相思之苦,也克服不了每天工作二十个小时的.艰辛。不过我也对自己日复重复的国企的工作而感到无聊,我也要求自己能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总的来说,我还是在很多地方能和闾丘达到共鸣的。她的敬业、专业、诚实、努力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篇11

  看《行走中的玫瑰》,本打算大概浏览一下就算了,没想到用了整整一下午。

  闾丘露薇,很特别的名字。最初就是因为这个名字吸引了我,其次也是因为我一直向往记者这个职业。

  读后很有些感触,我对自己今后干新闻的理想更有信心了。书中说到,记者应学会归零的.本领。呵呵,不用学,我就会。读这本书的时候很有些感触,看完了,什么都忘了。只觉得自己应该痛快地爱,痛快地恨,淋漓尽致的生活。

  这只玫瑰,在泥土中摇曳,将香气散布于大地!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篇12

  前两天胡乱的从图书馆借了一本书——《行走中的玫瑰》,然后又花了不到一个上午的时间把它看了一遍。作者是凤凰卫视的著名记者闾丘露薇,这在之前也早有所闻她的名声。

  在书里作者娓娓道来的是她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生活的种种看法。似乎一本书可以看到一个平凡、干练、毫不张扬又极具个性的女性形象。对此。我的感觉可能不是崇拜,但就是觉得真实,是活生生的'人和事。而我感受颇深的是她写的“关于生存”的一章。让我激动了好半天,真的。她说“我还记得自己刚刚到深圳的日子。那段日子,让我真的明白什么叫做生存。”之所以有感触,也许是因为联想到了自己的处境。即将毕业,面临工作,面临生活,心里充斥着矛盾。也算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彷徨”。面临着选择,内心的声音,亲人的期盼,还有对未来和梦想的追求。一切竟让一个向来坚决又坚强的心变的不知所措。看者闾丘露薇将着她的历练,我却担心自己是否能够撑过内心的煎熬。甚至现在的生活状态就好像我半蹲在山顶,双手攀扶着石头,战战兢兢,却不知道该从那条路走下去,似乎每条路都有未知的危险。

  但自己总有你们一点清醒,总是忘不掉“生活要继续”。《行走中的玫瑰》是闾丘露薇的人生。而我,也会用心来栽种我的蓝色妖姬(我喜欢的花和我喜欢的颜色)。就像作者,一直果断的选择自己想要得生活。坚持努力,坚持自信,坚持责任。我呢?将会坚持自信,坚持努力,坚持面对自己简单的内心。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篇13

  看一本书,就像在交一个朋友,看一本好书,就是在交一个好朋友。越来越能体会到这句话。读一本书容易,读一本能让自己产生共鸣的书却很难。难得的是最近读的书总是可以给自己很深的启发,以至于想动笔写这篇读后感。

  认真看看很多出名的优秀女作家的作品,字里行间总能让人产生共鸣并为之动容,同样的感悟在她们的笔下表达得如此美好,也难怪这么多人推崇了。我不了解她们私底下是什么样,但是我相信一本书就是一本态度,书里呈现出来的态度就是对生活的态度。有很多很优秀的女人,我不称她们为作家,因为她们正是在平凡普通的职业中有这样的成就才更让人折服。她们在流年中出落得越发美丽,比如龙应台,比如闾丘露薇,她们有思想但不自我。

  有很多很优秀的女性,身在不同行业,有的是作家,有的是演员,有的是记者,有的是歌星,有的是家庭主妇。进一步了解之后发现都有一个共同点:活得漂亮。她们在自己的领域足够优秀,为人自信大方,心地善良,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独立,能给人好的影响。我相信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影响,也有很多其他人。感谢你们带给我的思考和不同的体验,尽管不是我亲身经历,但给了我很大的影响。让我明白只有去经历,思考,沉淀,绽放,才扛得住流年。

  这篇文章我仅仅就细谈行走中的玫瑰的感悟。仅仅看了一半就忍不住敲字打下感悟。不成熟之处还望指教。

  书中闾丘分享入行17年的人生经验,朴实无华的.语言,关于梦想,关于工作,关于爱情,关于价值,关于冒险,每个话题娓娓道来。认同并钦佩她骨子里的那股韧劲和闯劲。不论生活多难,压力多大,都怀揣梦想,摆正心态,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时刻准备着,才会在机会到来时有敏锐的嗅觉和抓住机会的实力。不管现实生活中怎样,打点好自己的生活,积极乐观,谦逊友善,以一颗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一个人发自内心地谦卑一些,反而让自己的承受力更大,做起事情来更加专注,没有顾虑。

  特别喜欢她那句“因为自信,就会变得宽容。”因为这也是妈妈常常教导我的一句话。3。40岁的女人总有一种特别的魅力,跟多么得体有品位的打扮无关,跟多么精致的外表无关,这个魅力从她们的言行举止中散发出来,因为有阅历所以成熟,因为成熟所以自信,因为自信所以宽容,因为宽容所以美丽。这是一种积累,人生经验的积累,学识的积累,思考的积累。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篇14

  一日,与友人闲逛“季风书园”,一个相对精致的书店。这店里可点上20元一壶茶,坐着慢慢品读。许是疏离书店太久,对购书又有了几分饥渴,捧回了十来本书,《行走中的玫瑰》是其中一本,这本书是冲着作者闾丘露薇买的。

  对于闾丘露薇,只知道她是凤凰卫视有名的记者,其它一概不知。带着一究香港成功女人生活面貌的好奇购买了这本书。原本以为她是香港人的,看过书才知道其实她是一个普通上海人,因婚嫁随夫去了香港。这个普通人家的孩子凭着自己的努力进取、追求卓越获得了今日事业的巨大成功。

  这本书,闾丘以真诚面对自己的心,坦呈自己40余年来的生活与感悟。

  读过书以后,最大的感想是:同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为什么名人能成功,如自己这般平庸之人却只能平庸,只能在职场忍辱负重过活?不是不能和人家拼爹,也可能不是资质差异,而仅仅是你有没有抱负?你有没有决心与行动。

  闾丘露薇自小就父母离异,跟奶奶一起生活,这样的起点,可能很多人就不能健康成长了,逞论其他?但她却能以自己的实力考上上海最好的中学——华师大二附中。被激发的旺盛的生命能量还让她在学习之余参与了不少社会活动,担任学生干部,学计算机、在《青年报》做学生记者,就是这个重要的经历,成为她以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生的身份能加入凤凰卫视等媒体的重要基础。

  在深圳,她换过几个工作,特别是她居然有进会计师事务所做会计师的经历,我真叹服她超强的能力,想到就能做到,还能成功。她在香港职场中,也看到她恪尽职守,努力工作的身影。所以,才会有进入巴格达地区采访伊拉克战争的唯一的华人女记者,被誉为“战地玫瑰”。

  躬身自问,没有自小就那样的努力却要那样的`成功,不是强求而求不得的事情吗?过去的自己好像一直不明白,总在强求一些自己实力并不到的东西,自己做得也异常辛苦。其实,成功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是自内而外的东西。

  人生几度秋,逝者不可追,今生只能安于此庸常生活。不过,名人有名人的生活方式,名人生活也可能不是尽如意的。闾丘露薇的婚姻不能算是美满的,与她自身的太过优秀有关吗?我不得而知,也许有那么点关联吧!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生活方式,没有事业的过于忙碌,没有事业成功带来的喜悦享受,但我却可以有离开职场时的自由自在,其间也可能有别样的愉悦,生命于我同样可以绽放欢颜。写着写着,又为自己找出了不思进取的理由,不能不承认人与人之间这客观存在的巨大差距啊!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篇15

  闾丘露薇是我所欣赏的记者之一,《行走中的玫瑰》是她“入行十七年最真诚的人生经验的分享”,在书中她分别就关于标签、负资产、大学﹑情感﹑爱情﹑婚姻﹑选择﹑生存等27个方面谈了自己七年前和七年后的人生经历与感悟。从闾丘对每一个话题的讲述中,我或多或少都能得到一些感悟。正如闾丘自己所说:“没有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可以复制……但是生活的态度却一定可以分享。”的确,对我来说,阅读此书,也正是这样一个分享闾丘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并不断完善自我的愉快之旅。

  在谈到关于机会的话题时,闾丘在书中简要回顾了自己第一次获得机会以及自己前往巴格达进行战地报道的情景,其中他写道:“很多时候,机会是需要自己去争取的,而在争取的时候自己必须明白,自己准备好了没有。”机会垂青于有准备的人,这是我们常常挂在耳边的话,但我自己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它,只是仅仅将它作为一句口号格言而已。通过闾丘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描述,让我明白了准备对于成功把握住机会的`重要意义。闾丘之后又通过自己一个同事的例子进一步谈到:“很多时候,争取到了机会对自己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对于自己的能力没有充分的了解的话。”

  闾丘认为,所谓公平“就是做每一件事情都有一个规则,然后大家按照这个规则做事。”我十分赞同他对公平下的这个定义。由此我联想到了当代中国的高考制度。国内对高考制度的争论声经久不绝,其中录取制度的地区差异和考试模式的弊端一直是讨论研究的焦点。但现实是,虽然今年来,新增加了高校自主招生和报送等选拔方式,但通过参加高考走进大学校门仍是大多数学生的选择。原因其实就在于公平二字。现行高考制度虽有不少弊端,但它却提供了一种相对公平的竞争模式,有利于社会底层人群向社会中上层移动。所谓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说的大概也是这个道理。

  闾丘在2003年从伊拉克战争报道回国后,立即引起了中国观众的极大关注。作为在巴格达地区进行现场报到的唯一一位华人女记者,闾丘“真正的出名了”。在关于名利问题的讲述中,闾丘谈到了出名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以及压力。她自己总结道:“这个时候,自己需要清楚的知道,什么对于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她认为记者这个职业本身对她来说是最重要的,因此也就不会被这之外的东西所过多的羁绊。这让我想到了令一位我十分喜爱的央视记者张泉灵,曾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段对她的描述:“她在汶川地震中得到一连串的荣誉,但在同事眼中她和平时并无两样。前些日子,部门让她提供以前的获奖证书,结果她早就弄丢了……”这些可爱的记者们,认真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而将所谓的名声荣誉看得如此淡然,着实让人心怀敬意!

  阅读《行走中的玫瑰》让我收获了许多十分受用的道理,感谢闾丘的分享,也衷心祝愿闾丘这朵美丽的的玫瑰能够在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上行走越来越好!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篇16

  再一次阅读了琼瑶的《五朵玫瑰》,心还是那样被拨拉了一下,有种温柔的痛。

  记得第一次与它心动邂逅是在少女时代。有一回,读书读得累了就随手拿过一本杂志翻起来,无意中看到了它——《五朵玫瑰》。不知不觉被吸引了,被那脱俗的文字,被那幸福美丽的玫瑰园,被清新美丽的晓寒,还有罗静尘对她的那份让人痴迷的爱,以及他们的理想……

  年少的心不知不觉跟着他们爱情浮浮沉沉,当看到最后他们放下刚成名的作家和明星的头衔,远离世俗安静地过两人世界时,那时想,这是个美好的结局。“听说,山那边有块地,可以种玫瑰……”应该是幸福洋溢的日子,没有尘俗的纷扰,只有青山绿水、玫瑰、爱人。于是阅读了一遍又一遍,为那份爱,为那个结局嘘唏不已。

  如今再读,也许已过而立之年,经历了很多事。所以看到了结局并没有为他们释然的感觉,反而想:难道就为了拥有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而放弃了家庭的亲情吗?

  是啊,纯粹的情爱,不沾染世俗的清纯,固然使我们心动,然而真能只有这样的爱恋吗?即使曾经与父母有再大的裂缝,但只要双方取得谅解,互相包容,不就应该在享有爱情的同时也该为父母尽点孝吧!

  我曾经是个不折不扣的琼瑶迷,终日沉浸在对爱情浪漫的幻想中,以为那种凌驾于世俗之上的爱是如此可遇而不可求,一旦遇上了必将付出全部热情,哪怕粉身碎骨,舍家抛亲也在所不惜。当我把这种想法告诉了一个我所尊敬的长者,他沉思片刻告诉我:我们走路时虽然一脚要先离地,然而随之又踏在地上,我们不能离开地面而行走,哪怕只是瞬间离开,终归又得脚踏实地,这就是根本,我们要超越世俗的偏见,但是却不能脱离它而凭空依存。

  美好的爱情之花只有根植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才能开出绚烂的花朵。所以当你的亲人对你苦苦追求并为之珍惜的感情和婚姻有不同看法时,请为你的幸福争取、捍卫,以实际行动以你享受到的幸福迎得他们的接受,互相包容。这也许近乎完美,但只要你坚持了,幸福就不会从你手中溜走!

  我最欣赏卓文君。她爱上了才华横溢的司马相如,只凭一曲《凤求凰》就订了自己的终身,不顾父母的反对与之私奔,放弃了千金小姐的高贵生活,而当他们生活穷困潦倒时,她又勇敢地当泸卖酒,为自己爱的人,她有相当的勇气和魅力,也因此赢得了父亲的接纳和许可。后来当司马相如到朝中为仕,几年不回并有分离之意时,她又勇敢捍卫自己的爱情,以一首数字诗表达了相思的痛苦和对当年情爱不离不弃的描述以及对他变心的埋怨,巧妙地收回了司马相如想远走的心。

  我同情陆游不幸的.婚姻,却对他的懦弱嗤之以鼻,他有那样的雄心报国,却不能保护自己的爱情,当然这也是他的悲哀,是当时社会造成的。

  现在的社会跟以往不同,我们应该从过去千千万万的爱情故事中清楚地看清自己需要什么,并超越它们。

  当然,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爱情与婚姻都有,有它们特定的环境!年少时往往只注重个人的感受,但是成年的我们是否应该记住:能否不顾此失彼呢?并且能够给那些沉迷其中无法完善的人一些启示呢?

  不过回首往事,应该说《五朵玫瑰》给了年少的我们对爱情的向往,对纯情的坚信,让我们的心葆有青春的悸动和青春独有的情爱。

  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坚守心中美好的情操,我想还有什么可以抵挡得住幸福美满两全的结局?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篇17

  读完闾丘露薇的《行走中的玫瑰》一书,感触颇多。这本书主要记述了闾丘露薇从业记者17年来的心路历程。书中分章节记录作者参加工作以来的经验教训、反思总结及人生感悟。与读其他的名人传记不同,书中给我们讲人生的闾丘露薇似邻家姐姐。是一个没有明星范、名人架子的普通人。书中始终透漏出作者那一股天不佑我不抱怨,人不佑我不自弃的劲头。靠先天的聪慧后天的勤奋做下去、干下去、拼下去。

  闾丘露薇小资料:香港凤凰卫视著名记者,资深媒体人。复旦大学哲学学士,香港浸会大学大众传播硕士,美国哈佛大学尼曼学者。曾因2003年在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巴格达地区进行现场报道的唯一一位华人女记者,而获得中国观众极大关注。著作有《我已出发》《不分东西》《利比亚战地日记》。

  人到中年,尤其是到中年的女人对青春的留恋比男人更多出几分的不舍与不甘。眼看青春渐逝,失去的是乌黑的秀发、明亮的眼眸、挺拔的身姿,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白发、遮不住的皱纹、昏花的双眼。还有越来越差的记忆力。这一切任你再大本事,也抵挡不住岁月的洪流。在跌跌撞撞的生活中打磨后的人生阅历却是岁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一笔财富。中年与成熟结伴,中年与沧桑有缘。闾丘露薇给我们诠释了人到中年的.人生真谛:有了足够的积累,人会变得自信起来!在书中关于自信是这样描述的:一个人懂的东西越少,看到的东西越少,往往越容易自我膨胀。反而看的多了,懂的东西越多的人,更加谦虚。谦虚并不是说否定自己,谦虚的人并不是说不自信,而是他们清楚自己的能力,清楚自己的定位。而且因为谦虚,更加愿意学习和接受新的东西,让自己保持进步,从而在潜移默化当中增加信心。真正的自信不是可以去创造的,这是需要时间,需要经历,需要磨练,需要体验而自自然然得到的东西。

  我以前就非常的不自信,这份不自信总让我心无定向。不知道自己该要什么,该干什么。就像一辆随车流涌入公路的汽车,只能随着向前走,虽模糊知道该朝哪个方向,但就是有时不能左右自己是听下来,还是朝前走。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对自己的掌控。但是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不断的学习提高,我慢慢的找回了自信。我知道这一段时间我应该干什么,我今天需要做哪些事情。我应该学习什么。因为有了这份自信,我甚至有些感激岁月的馈赠。

  与漂亮无缘的闾丘露薇,凭着自己的聪慧、勤奋一样做到了最好的自己。作为一名经常出镜的记者漂亮就意味着更能受欢迎。但是时间一长,人们关注的则是实质性的新闻报道是否有可观看的价值。闾丘露薇的经验是不要在意自己是否漂亮,只要记住我要向观众表达的内容是否清晰准确。于同行相比,她不在意给别人当助手,也不在意自己的待遇不如别人,每天争分夺秒抢新闻。成为最努力的那一个。也成为上司最重视的那一个。

  不管是人生的低谷,还是事业的巅峰,闾丘一直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要一种怎样的生活?正是这两个问题,时刻提醒闾丘露薇不断的调整自己,果断的做出选择,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考、不断的进步,做最好的那一个自己!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篇18

  这本书是2012年再版,书中每个话题都有相隔七年的两个视角,流年对照,闾丘露薇的成长轨迹,也是每个年轻人的参照,诸如梦想、大学、爱情、选择、生存、压力、婚姻、名利。

  “战地玫瑰”—是人们对她最为熟知的称呼,每当世界上有大事件发生时,总有她的身影。然而以报道全球重大新闻事件闻名的闾丘露薇,,她不再评论时事,没有报道新闻。带着自己入行17年积累所沉淀下来的沉稳和厚重、对人生的思考,分享着每个人都在思考的人生命题。

  看到作者讨论的每个标题,总会产生些憧憬,从上学到现在工作一年,经历了人生中最最简单的时候。就像书的扉页写着“有了足够的积累,人会变得自信起来”,当我们在不断积累时,会发现身边的一切在变化。我们常要在走了一段路后,回头看看,也算是对自己的总结。正如书里说的“七年的时间,想看看自己过去和现在的文字,最大的变化,我想,我不在看到我个人的成长,而是学会了把自己放在社会里。”是的,从这句话我读出了,没有人可以脱离社会和群体。学会反思,学会成长。

  关于大学,这是书里离我最近的一个话题,闾丘露薇阐述了七年前和七年后,关于大学的思考。

  关于自信,七年之前:真正的自信不是刻意去创造的,这是需要时间,需要经历,需要磨练,需要体验而自自然然得到的东西。七年之后:当然,到现在我还是觉得,自信和自大就是一线之差,而且我也觉得,一个人发自内心地谦卑一些,反而让自己的承受力更大,做起事情来更加专注,没有顾虑。

  七年前:大学的四年,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恋爱,学习面对社会,学会对待生活。这是多么似曾相识的声音。然而七年后的闾丘露薇却说:我明白,人生会怎样,不是依靠一句话来支撑自己,而是依靠自己形成清晰的'价值观,依靠自己对应对变化的能力。也许大学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学习和思想的迸发,它该有更深层的意义。就像我们在面对人生众多的选择时,不该仅仅想我们想选择什么,社会要我们选择什么,而是当我们做了选择,如何去承担责任,因为我们已经成年。

  关于成长,书里讨论了爱情、婚姻、压力、生存、健康、工作等诸多话题。成长是人生活的基本。从拥有只能留在心底,无法分享的爱情开始,到我们为了生存必须有勇气和韧劲来面对这个社会里的人和事。年轻时的无知者无畏是人生必经的过程,没有比较,哪儿来的成长?享受人生不同阶段的每一点乐趣。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篇19

  闾丘露薇,相信喜欢凤凰卫视的观众们,一定对这个名字不陌生。曾因2003年在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在巴格达地区进行现场报道的唯一一位华人女记者,而一举成名,被誉为“战地玫瑰”。《行走中的玫瑰》这本书是她所写的唯一一部个人传记,出版于2005年,而我读的是2018年的再版,最大的不同是书中从“七年之前”和“七年之后”的两个视角来讨论每一话题,流年对照,展现一位职业女性的成长轨迹和她所感触的社会变化。

  在《行走中的玫瑰》里,闾丘露薇放下了记者的姿态,没有报道新闻,没有评论时事,而是用她所收获的成长经历,以一颗朴素、敏锐、善感的心,分享着每个人都在思考的人生命题,如大学、情感、爱情、婚姻、选择、生存、困难、机会、自信、压力、变化、女人、品味、付出、快乐、学习、运气、缘分、做人、公平、名利、年轻、健康等等。她在书中说道:“七年的时间,最大的变化,不再只看到个人的自我成长,而是学会了把自己放在社会里。没有一个人,能够脱离社会和群体,而个人的修养和成长,如果缺乏一套完整清晰的价值体系的话,到了某一个时候,就会失去方向。”我想这应该是这本书最终的意义,每个人从小到大,由于家庭环境、与人交往环境、社会环境、成长经历等等的不同,造就每个人不同的价值观念,使对待问题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所不同,而每个人都无法摆脱社会群体这个框架,只有将自己与社会完美的结合,才能形成一套完整清晰的.价值体系,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闾丘露薇对书中的每一个话题的思索和感悟,都那么直接而真实。在关于“机会”的话题中,她想告诉年轻人:“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如果没有每天认真工作的积累,没有提前拿到伊拉克签证,没有提前组织摄影团队,那么一个在战争一线采访的机会怎么落到一名女记者的头上呢?同时,她也谈到机会与时代的重要关系,时势造就英雄。她一直在思考:如果自己晚出生二十年,那还有机会上名牌大学和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吗?她联想到:“在二十年前,一个穷困山区的孩子,只要努力读书,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可以上名牌大学,可以拿到奖学金出国留学,可以创业,但是现在,这样的机会真的很少了。”所以她认为自己是时代的受益者,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既得利益者。得到的多,就有责任回报社会,所以她一直为现在的年轻人创造机会而努力着。

  《行走中的玫瑰》这本书里,闾丘露薇以她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开阔的看事视野,引导着每一个在生活道路上奔走的人们进行反思。人生需要时常停下来静静地思考,对自身成长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对自身价值感进行修炼。正如她在书中问自己的两个问题: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要一种怎样的生活?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篇20

  七年前的你是什么样子?仅仅是模样变化了吗?还是心境都变了?或者是所有的一切都变了?我们总是走的太匆忙,以至于没有时间停留片刻,看看自己,审视自己。

  我一直佩服有才能的女子,在这弱肉强食的社会,闾丘露薇无疑便是代表。以报道全球重大新闻事件而闻名的女记者,时刻奔赴在新闻的前线,的确是行走中的铿锵玫瑰,这一次她用对比的方法将最真实的自己展示在读者的眼前,相隔七年,两个视角看自己的变化,审视自己。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关于大学”与“关于选择”。关于大学:“七年之前,我想,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大学的四年,正是自己人生转折的四年。学习如何学习,学习如何恋爱,学习如何面对这个社会,学习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七年之后,我明白,人生会怎样,不是依靠一句话来支撑自己,而是依靠自己形成清晰的价值观,依靠自己应对变化的能力。”许多人都将人生的转折点强加于大学,我们不是非大学不可,只是我们需要一个支撑,需要一个理由让自己思考。关于选择:“七年之前,人生时刻在进行选择,关键是,在选择的那一刻,要知道自己的.长处以及要什么。七年之后,这些年,我经常收到很多年轻人的来信,询问我,在求学以及工作的问题上,如何进行选择。我总是告诉他们,既然已经是成年人,应该学习为自己做决定,并且承担后果了。”人一生中总是做着选择,一切命运的变化都是因选择而起。而往往我们敢于选择,却逃避后果。

  《行走中的玫瑰》实际上就是闾丘露薇审视自己的回忆录,我们或许可以从书里可以看见一个女强人背后的成长历程,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一个成功的人敢于给自己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

  古人云,“日省三身”。我们理应停下脚步,好好看看自己,给自己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整装,继而重新起航。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篇21

  读到了闾丘露薇的《行走中的玫瑰》以后,深深为她的独立、理性和优秀所折服。

  闾丘露薇--著名的电视记者,现供职于凤凰卫视。她曾因2003年在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在巴格达地区唯一的一名华人女记者进行现场报道,而获得中国观众极大关注,被誉为“战地玫瑰”。

  《行走中的玫瑰》生动地展示了闾丘最真实的一面:平凡、朴实、沉稳、干练,低调而不张扬,敏锐而不尖刻,极具亲和力而没有丝毫名人架子,闾丘露薇的成长轨迹,也是每个年轻人的参照。通过这些文字,她在邀请读者和她一起思考,一起学习,逐渐获得和世界相处的能力,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闾丘可以说是我的同龄人,对问题的看法观点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例如闾丘写到:很多时候,我的心会觉得很孤独。越是人多的时候,站在人群中,越是觉得自己看不清楚。我很有同感,不是自己不合群,而是对别人的热闹,总觉得自己是局外人,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我可以和一个两个朋友神聊,但超过三人,我便无话可说了,不知为何会这样。我审视自己多次,是不自信?还是没有共同的话题?似乎都不是,最后我总结为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别人,做一个倾听者也很好。

  闾丘说她思考最多的两个问题: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要一种怎样的生活?闾丘的理想是做一名优秀的记者,无论付出了多少艰辛和汗水,她终于就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她过上了她想要的生活。她真是一位智者,她生活在自己的聪明才智里。要一种怎样的.生活?我每时每刻的都在问自己,很想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幻想着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去,重新打拼一番,将会是什么样子?想归想,一旦要打破现状,从零开始,又退缩了,有一大推的理由阻止自己行动,孩子怎么办?老人怎么办?自己的精力还行吗?毕竟不是小青年了,就这样一次次的幻想一次次的破灭,近段连想也不想了。既然选择了平淡,就这样孩子老人兼顾,自己就将就着过吧。真的有时候生活不是自己能左右的。

  闾丘关于“机会”的观点我很赞同,她写到:我相信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争取到了机会,而没有做好准备或自己不具备那个能力,有机会并不是一件好事。是的,只有充分准备,把握住机会,放手一搏,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不然的话从此这条路就被堵死,很长时间翻不过身。

  闾丘一再说自己不漂亮,其实女人的漂亮与长相关系不大。我有这么一句话送给爱读书学习的女人:有文化的女人越老越漂亮!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相关文章: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06-06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08-09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精选12篇)07-08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3篇)02-01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精选5篇04-03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3篇09-13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3篇)09-13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5篇10-11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5篇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