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梦影读后感 推荐度:
- 幽梦影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幽梦影》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幽梦影》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幽梦影》读后感1
清朝作家张潮的《幽梦影》一直是我非常钟爱的书之一,它以格言、警句、语录为主,带给我很深的感悟。常言有道,喜爱的东西总有你喜爱它的理由。如果非要说《幽梦影》哪里有让我喜爱的话,那么值得一提的就是这句话了:“情必近于痴而始真,才必兼乎趣而始化。”
从字面意思来说它真的是很浅显的一句话,但令我出乎意料的是人们对它的理解却有很多种,可是都离不开“真情若痴,才而有趣”这八个字。
的确,真情就是如痴如醉到不能自主的地步;学一样东西要自己感兴趣的前提下再去学习,才能真正学好。就像孔子说的那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连自己都不喜欢自己所选择学习的东西,更何谈以自己学习的'东西为乐呢?
我喜欢历史,我在历史方面的成绩也很好,这何尝不是兴趣使然呢?人在学习自己喜爱的东西都会表现出特别积极的一面,我可以读一本关于历史的书籍,而忘记时间的走动;或是在课后积极的问老师疑惑的地方,乐此不疲的与老师讨论某些历史事件的看法。我想这就是张潮在《幽梦影》”里说的“情必近于痴而始真,才必兼乎趣而始化”吧。就像明朝的王阳明那般,为了把握“格物致知”这四个字,于是白天黑夜对着家里的竹子、书桌目不转睛地看,父亲以为他走火入魔,而他却说这叫“格物”。王阳明一生专注于儒家经典,其研读、体验、思考达到痴迷的程度,终成一代名儒,创立心学。
要像给我们带来美妙音乐的音乐人热爱自己的音乐事业那样热爱自己选择学习的东西,并享受于其中;也要像这些音乐人一样,即使外界给他们的压力有多大,但却化压力为动力,沉醉于自己的音乐里,创造出更好的音乐。
《幽梦影》读后感2
《幽梦影》中国古典生活美学四书之一,侧重自然、审美。作者张潮,字山来,号心斋,仲子,安徽歙县人。如你感到感到陌生,说一文《口技》或许你有点印象了,没错就是语文课本中那个,选自张潮编的《虞初新志》。
作为一本提升美学的作品,其中关于山水园林、四时风物、诗词歌赋、书画器玩……世间闲趣风雅,无不包罗其中。这或许就是家境好的优势吧,涨潮作为家中有矿,自身律己,广结善缘的好性格,所写的东西也是轻巧懒散,没有强烈或尖锐的批判,又或者是郁郁不乐的惆怅。有的是多一分风度的冷嘲热讽,连带着不平、嘲讽、讽刺都过着一层圆润,如同一碗在冬天喝的绿豆汤。
故而石庞曾说此书“以风流为道学,寓教化于诙谐”,后人喜闻乐见称为“东方人的智慧书。”
此次作家榜经典文库新编,以道光年间世楷堂刊《昭代丛书》本为底本。参考了1935年中央书店“国学珍本文库”本。全书共收录了219则语录体随笔,每则附有作者友人点评,并收录了当代知名水墨画家陈佳画作31幅。为整本书的质感和雅趣增添不少。
明末清初,随笔小品文正是盛行的时期。格式大都采用格言、警句、语录的`形式,篇幅不长,但语言机智多趣味。张潮的《幽梦影》作为清初小品文的代表作之一,同别家如《婆罗馆清言》、《小窗幽记》、《菜根谭》等优秀的小品文集不同之处在于,张潮除了自己个人杂感,还将朋友们的读后评论一同保留下来。有些是亲粉、有些是黑粉、还有调皮打趣的,吹彩虹屁的。为这本作品增添不少趣味性。
正如周作人所说,《幽梦影》“是那样的新,又是那样的旧”。让现在的我们,如同翻阅古时的朋友圈,同他们一起嬉闹之间,交了心,弹了尘。
《幽梦影》读后感3
《浮生六记》《兰亭集序》《幽梦影》等等著作翻译成英语,为推广中国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这些汉英译的作品中,林语堂认为《幽梦影》的作者张潮是极能体现中国传统文人特质的,因此,他在"数十年间孜孜不倦地推介《幽梦影》这部书",向世人介绍才华横溢的张潮。
张潮把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和感受,每天的见闻及生活感悟,人生的格言、警句等全部记录下来,编辑出版了一部随感小品集,就是这本举世闻名的,让林语堂无比倾心的《幽梦影》。
《幽梦影》"取幽人梦境、似幻如影之意",抒发了张潮对人生和自然环境的感受,读后常觉引人警醒。
而这本《幽梦影》的独特之处与魅力在于,书中不仅有张潮对生活的感悟和真谛,还有张潮朋友的评论,这些评论锦上添花,每条评论都很有特色,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语言诙谐幽默,妙语连珠,更添一份趣味与意境,常常令人哑然失笑,不由感叹几百年的的文人的评论,和现在的微博、朋友圈的评论如此相似。
以下我们摘取几段与大家共赏:"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朗读者》的一期节目中,很多明星亮相现场,如航天英雄杨利伟、著名演员斯琴高娃、和蒋雯丽还有现在颇受青少年喜爱的明星男孩组合——TFBOYS。在节目中,TFBOYS朗读了《幽梦影》中的一段话:"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这段话让观众为之动容,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深意却不是一下就能理解的,细细品味之下,尤觉意味深长。
一个人的阅读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当然会有所不同。
青春年少时,风华正茂,看待世界万物的眼光不同,此时涉世未深,对书中的知识如门缝中看月亮,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看到也许只是月亮的皎洁的外表,读到的也许只是那单纯、动人的故事,恰如"坐井观天"的青蛙,眼界只有一点点大。
步入中年,阅历随着生活的磨砺一点点加深,对世界的认识由懵懵懂懂到学着思考,学的多了,看的多了,碰的钉子多了,看问题时不再是青春年少时的简单好奇,此时已能够看得更深、看的更远,此时读书就如庭中望月,一览无余,虽然广博,但是还不太明确。
到了老年,阅历已经足够的丰富,对世界万物及为人处世都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准则,此时读书,就轻松如在台上玩月,自然而然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也达到了了"书中有我,书外亦有我"的境界。
摄影:梦幻闻书香
人生和读书何其相似,年少时不谐世事,特别容易年轻气盛,容易犯错;步入中年后,有了更多的生活经验,为人处世也老练了很多,圆滑世故;读书笔记进入老年后,什么都看开了,觉得人生短暂,没有必要为琐事烦恼,活好自己才是最根本的。年龄的增长,带来的是对书中内容的加深理解,譬如钱钟书的《围城》,年少时,我们可能有些看不懂方鸿渐;中年时,觉得我们就是方鸿渐,身处围城之中;老年时,我们不再笑话方鸿渐,因为那曾经也是我们自己的人生历程。
这段文字更多展现的是人生的经历与读书的关系。人生中很多的知识来源于书本,它包罗万象,"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可以让我们开阔视野,学到更多的东西。
“窗内人于窗纸上作字,吾于窗外观之,极佳。”
窗里面有人在窗纸上写字,我在窗外面观看,十分好看。
此则读完,一幅生动的画面呈现眼前:老房子、木格窗、窗棂上糊着窗纸,一个人在房内的窗前,在窗纸上作画;房门外,一个人在仔细观察,想着都十分有趣。窗内的人在窗户纸上写字,站在窗外的人所看到的,是反字,而且因为与那窗内的人隔了一层,自然而然就引起了很多的联想,进一步增加了审美的情趣,也让我们体会到无穷的美感。
短短十七字,却蕴含了颇有深度的内涵。房内的人专心画画,房外的人亦专心地看画,两人互不干扰,互相欣赏,自得其乐,由此可知,这两人必是志趣相同之人。
再来看评论,江含徵曰:若索债人于窗外纸上画,吾且望之却走矣。
这窗外看字的人只要心中无事,一定能够静心看字,假若窗外是个追索债务的人,在那窗外的纸上画画,他的心思全放在如何追回债务上,哪里会有心思去欣赏什么艺术呢,恐怕是要着急地抓耳挠腮了。
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事情,需要我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和领悟,其实,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好的事物,只是我们常常并没有用心去体会。
"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月,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境。"
萧萧曰:楼上看山,山外有山;城头看雪,茫茫无垠;灯前看月,相映成趣;舟中看霞,水天一色;月下看美人,则如《蒹葭》中的伊人,子建笔下的洛神,令人恍惚如醉。
这则是不是有点卞之琳《断章》中"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情趣?原来真正的文人是这样的有情趣,眼中看到的风景,写下的文字,恰若石火一敲、电光一瞥,其实就是突然冒出的一个念头,都那样的有趣。
评论中毕右万的评论更为我心动:予每于雨后看柳,觉尘襟具涤。雨后看柳,雨水把柳树的尘土都洗掉了,其实,洗掉的还有人们世俗的胸襟。我常常在雨天中去散步,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打在伞上,看着雨中的马路被雨水冲洗地一尘不染,干干净净,顿时觉得自己的内心也像下了一场雨似的,冲洗的无一丝尘埃,烦恼、忧愁统统一扫而光。
《幽梦影》着眼于以优雅的心胸、眼光去发现美的事物,可以说是一部求美的著作。《幽梦影》这样的书绝不是匕首投枪,而更像中药里的清凉散。为《幽梦影》作序的石庞曾说张潮此书"以风流为道学,寓教化于诙谐"。
【《幽梦影》读后感】相关文章:
幽梦影读后感03-21
幽梦影读后感(通用13篇)04-20
幽梦优秀作文04-16
古典幽梦读后感04-03
古典幽梦读后感7篇05-11
古典幽梦读后感(7篇)05-11
竹影说课稿05-02
玩手影作文06-03
古典幽梦读后感(集合7篇)07-01
古典幽梦读后感合集7篇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