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味》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味》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味》读后感1
初识《人间有味》是在掌阅电子书上,现在是信息时代,电脑、手机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我的手机上有一个阅读APP,就是掌阅。我被掌阅上电子书所吸引,它上面很多书都是免费,由于它用起来十分方便,它的VIP有很多很多免费阅读的书,而且都是名著和新书,排版有非常漂亮,字体还可以调节,我渐渐的变成了它的VIP,习惯用它来进行阅读。《人间有味》扉页上的一句话: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一尝。 ——汪曾祺。这立刻吸引我翻开书页,慢慢研读,很少有一本如此诱人的书,在短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毕竟我也是个没大有时间读书的人。
于是在不着急赶路的'公交车上,在吃完晚餐后的闲暇时光,除了看看新闻,学习一下强国,然后就开始《人间有味》的阅读。后来,学校又专门为我们读书团队购买了纸质新书,我就更加如视珍宝,随身携带,一有空闲便沉浸其中。
汪曾祺先生在书的开头介绍了许多四方美食,其特殊点、做法及不解之缘,每一道菜什么来头,又是什么烹饪方法,尝起来是何种滋味,娓娓道来,平添了些生活情趣,从他写作出版过去了这么多年,现在读起来还是很接近我们的生活,很多食物和风俗还能有些影子,能勾起了我们的想象。像那些个油滋滋作响,菜冒出腾腾热气,香味扑面而来的画面浮现在眼前,挥之不去。像那些“格炸炸,格炸炸”、“起火升到天上,哧——,灭了”犹在耳畔。然而无论在外面吃到多美味的食物,对美食的记忆却永远停留在母亲忙碌的背影里。汪曾祺先生怕是感触到我的心思,他随后写道许多家乡美食,汪先生是高邮人,特别对高邮咸鸭蛋进行了详细描写,真想吃端午的鸭蛋了。对于其他美食的描述有详有略,虽然语言简洁幽默,却丝毫没有减弱他的思乡之情,愈是简略,这种感情愈发浓重,一切尽在不言中。我也有些思念家乡的煎饼、糁(sa)汤和炒鸡了,等新冠肺炎疫情散去,可要出去大吃一通。
引人入胜的,除各色美食外,正是这些幽默有趣的人和故事。现代社会,我们大多人都象被鞭子抽打的陀螺,高速地旋转,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喘息压抑。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明白,我们之所以为人,离不开这一生烟火气,所谓食色性也。我甘愿做个俗人,让生活慢下来,享受这美好时光,爱我所拥有的一切。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从生活出发,诙谐的语言背后藏有对人生、对生活的态度和智慧,善于留心,你也会发现生活的乐趣和美。人,若能春赏百花,夏听蝉鸣,秋享枫月,冬遇浩雪,如此周而复始,长久轮回,该是何等幸运!我们若能在四季轮回里穿行回往,听溪声流水潺潺、望青山松涛阵阵,不枉此生,且听风吟且漫行,此等人生怎能无趣?
愿我们不枉来此生,放下迷茫,治愈心灵,在不知所往的芸芸众生实现自己的价值。
《有味》读后感2
一点昏黄泼墨跃然纸上,随水墨晕染开来的浓墨幻化成点点微黄的淡彩,遂其形状又似海边日出时分,天边金黄色的一抹淡云——若动、若静。黄色泼墨下是一点饱和碧色之泼翠,随水渗开,好似中国古代水墨山水中远处的青山。书的封面中,碧色与黄色交染不知是苍山青翠了斜阳,还是霞光的微黄温暖了青山。
这一暖、一冷两色调泼墨的晕染中,人间有味是清欢的主题,以行书之笔浮现在此书封面中央,书法浓墨与泼墨晕染开的淡彩交相辉映。翻开中国水墨古典风的书面,伴着淡淡墨香的灵动文字,我也追随作者,行走山川、渡过江河,走过于丹先生走过的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杭州,醉梦西湖畔,寻找前世在湖边丢掉的一湖烟波;踏着丽江穿越千年的青石拱桥,聆听桥边吱呀呀的水车转动着潺潺溪水,伴随着布农铃叮咚作响,依稀看到千年马帮从山中向我们慢慢走来;走进巴黎那氤氲着玫瑰花香与琥珀色酒香的小巷深处的红酒坊,捧起一只酒杯,轻轻地从木质酒桶最下面的龙头中拧出一杯红酒,把酒杯放在手心,用手心温暖着杯底,慢慢地摇,品着慢慢摇出的酒香,回味曾经踏遍千山万水、尝遍世情风霜百味的岁月,体会逝水流光中那些生命的瞬间。
伴着阵阵书香,我仿佛走进了作者的'昆曲老师周铨庵先生与她的爱人谢锡恩老师他们位于胡同里大杂院的家,我想,那一定是个安静而又清爽的初秋午后,夏季的蝉鸣和空气中的余热还尚未散尽,高爽的天空带给了我们夏去秋来的丝丝微凉,大杂院古老的青砖院墙畔,百年老杨树上苍老的绿叶和灿灿的黄叶还在老树干上错落着,一阵风过,一簇簇叶儿,金黄、苍碧,簌簌飘飞,有的飘到远方的马路,有的寻找新的土地,化泥、护花,有的则飘过青砖院墙,飞进周铨庵老师与她老伴儿朝夕相伴的大杂院儿里的小平房。屋里的泥地,斑驳不堪,正中间放着蜂窝煤球炉子,旁边是把旧躺椅。谢锡恩先生靠在躺椅上,吱吱呀呀地慢摇,翻开一卷书页泛黄的线装诗集。周老师则在屋里端茶倒水,手持简陋的茶具,嘴里还哼着最爱的昆曲儿。二老夕阳之年深居陋室而吟曲作诗的淡淡清欢,那份与君相伴便是晴天的暖流,也流进作者的心田,随着作者灵动的笔墨,跃然《人间有味是清欢》的书章,让我们伴着幽幽书卷香气,感受着于丹先生从孩提时代行至知天命之年,一路走来的心路旅程。眷恋着孩童时代的作者端午节时手腕上系着的五彩绳;怀念着来不及与作者说再见就匆匆离世的张主任、耿总;珍惜着与爱人、家人、学生相处的分分秒秒,学会爱,更超越爱,把细水流年雕刻成生命的印记,在成长中遇见更好的自己,找寻心安的归处,回到最初的明朗、清白,开一卷水墨淡彩,轻吟一句——人间有味,最是清欢。
《有味》读后感3
“人间有味是清欢,所有含蓄婉转、深沉内敛的事物,都只是为了更好地沉淀,洗尽铅华,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如果有一天,当你踏遍岁月千山万水,尝遍世情风霜百味,依旧可以回到最初的明朗、清白,则为真正的朴素、真正的清欢。”
央视节目《百家讲坛》中的于丹《论语》心得一经播出就给大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于丹这个名字也似乎走进了人们日常的社会生活当中,很多人因此了解、认识了于丹。而我真正的开始了解于丹,是因为半首诗的缘故。“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这两句正是出自北宋词人宋祁《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的下片。于丹在这两句诗的后面写到:中年况味,手中的酒杯换了茶盏,不劝斜阳。甚喜,这句简短的话中所潜在的境界正是我想在青年转变中年过程中所追求的,尽管过去从未仔细研究过于丹教授的作品,但仅此一句就让我从内心感受到我与于丹教授在精神上的追求有某些志同道合。
“当你因为没有鞋穿而哭泣的时候,想想那些失去双脚的人”。我们都知道在这个宇宙当中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同理,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想想的时候会不会发现,幸运与不幸亦是如此呢?其实人人都有一些被别人羡慕的幸福,但不要虚构着别人的幸福,浪掷了自己手中握住的价值。正如于丹教授所说,如果想明白这一点,也许你的日子也在被别人暗暗羡慕着。小时候总觉得自己拥有的.太少,所以以此抱怨父母、抱怨家庭,而逐渐长大以后才发现,原来一直以来都真的只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实在太多。至今我还会被老同学调侃说,还记得上小学那会儿,每天穿着花衬衫坐着小车上下学。回想起十几年前还是孩子的时候并没觉得那有什么特别,但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原来我也被很多同龄人羡慕。
现在我时常觉得自己很幸运,在经历大大小小的坎坷以后,生活带给我的更多是成长与成熟,而不是伤害。
“有很多人用了毕生的努力,默默完成了对别人的成全”。人生没有所谓的弯路,我们都是顺着每一步才抵达今天,所有的偶然与必然,只要你信任这些生命的成全与托付,总会对历史的轨迹和当下的容颜做出解释。站在现在,你会知道你的未来应该要成为什么人,你怎么才能不辜负曾经的成全与托付,你怎么才能在无常当中一步一步把恒常走得更好。人生就是一个循环,一个有幸福感、被成全的人,他会不断用善念去成全别人。善良与爱,才是人性中最蓬勃的种子,可以薪火相传。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一直被父母成全;在求学的路上,我们一直被老师成全;在职场的路上,我们一直被领导成全……我们如今的被成全与托付,难道不是为了将来对别人的成全与托付么?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也要为人父母、也许还要为人师长、为人领导,不是吗?
漫漫人生,有味清欢。一念既起,就拼尽心力在当下完成,那一刻当下,也就算是真正实在的拥有了。
《有味》读后感4
汪曾祺先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他的文笔质朴风趣,又带点缓慢,读他的书,总要在那么个惬意慵懒的午后,伴着弱弱的日光,啜饮一口春茶,闲适地任眼睛奔跑于书页中。
汪老的文笔太暖了,读起来让人舒服。他写美食,写花草,写鸟兽,写习俗,一笔一笔描绘出平淡纯真的生活。汪曾祺的一生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顺风顺水,而是充满了艰险坎坷。他曾被划为“右”派分子,贬配到农村劳动;他还受到“文革”的迫害,被关进“牛棚”。他受尽磨难与不公,却依然乐观旷达,热爱生活。
倘若单读汪先生的随笔,很难想象这是一个经历世事沧桑,受尽迫害挫折的人提笔写出的。汪先生文集的魅力,就在于看淡人生后透出的积极乐观,从容自然,令人心生敬佩。
汪先生知识渊博,在多个领域中都颇有成就。他爱美食,吃美食,做美食,写美食。他尝尽了所能尝试的特色美食,不管喜欢与否;还常为没机会尝更多而愤憾叹惜。“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一尝。”汪老这样说。
初读这本书以为汪老先生只讲了各种菜品,慢慢发现是从菜品中品读道理,通过讲菜道出思乡之情,通过讲菜折射出汪老先生对生活的态度。本书后半部分还讲了几位人物,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对他的父亲还有沈从文先生的描述,汪老先生的父亲精通书画和一些乐器等,会的东西涉及面很广,也有能很快学会喜欢的事物的`技能,还有一颗能发现乐趣的童心。对沈从文先生的描写让我无比敬佩沈先生的精神,对文学的尊重,对后辈的爱护,一生所求从不在物质上,书中讲到沈先生再三夸奖汪老先生给他做的鱼和羊腿好吃的那一段让我觉得心酸,可以慷慨捐赠一万元钱,却在日常生活中舍不得吃一点肉,委屈自己也是奉献自己,在我看来沈先生也是一位很有生活乐趣的人,有很多感兴趣的事情去做,也做得极其认真。其实这两位是有相似之处的,都是对生活抱有很大热情,喜欢探求一些感兴趣却没涉足过的领域,永远抱着一颗学习的心态去对待生活,生活中的乐趣自然也就出现了。作者汪老先生也是一位很有趣的人,虽然现在有趣二字被用的太多而失去了原本的感觉,但是汪老先生才真的配得上这两个字,生活其实很有趣,只要你用心去观察。
生活固然是残酷的,但取决于你怎么看待,汪老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愤怒相向。在他面前,曾经的苦难不过是一些有趣的体验,他可以苦中作乐,画马玲薯,煲红磨菇,感受地地道道的生活气息,微笑看待不公的生活待遇。
汪老的从容乐观,离开书中密集的墨字,跳出来抚慰每一颗聒燥的心。合上书,封底有一行文字:活着多好啊,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
刚刚平静的心又渐复沸腾,感动中的释然,四散纷飞,温暖了在场的所有空气。
《有味》读后感5
在《生活榜》这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段话:“热爱美食的人,一定是一个有情趣的人;擅长美食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能将美食以文记之的人,一定是个大雅之人。”本是用来形容苏东坡的,但是最近看汪曾祺的《人间有味》,发现里面记录了大量的美食,读来令人垂涎,这段话用以形容汪曾祺先生真是再合适不过,汪先生真是一个有生活情趣又热爱生活的大雅之人。
汪曾祺先生的热爱美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吃到过、记录下来,美味的余韵尚存,有一股诗意的烟火气。现代社会不乏美食,也不乏热爱美食之人,只是现在很多小年轻标榜自己是吃货,节假日总是刻意去一些网红餐厅等地寻找好吃的东西,然后,在微博、微信上晒给大家看,把吃吃喝喝这件事弄得有点别扭,一刻意就不那么雅了。
读汪曾祺先生笔下的美文,从文字中就能看到他是一个非常宽厚的人。他说“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很多人,吃东西,爱酸就只吃酸,不碰一点点辣,不愿意轻易尝试一点点甜,俗称的偏食,对食物偏食容易营养不良,对文化偏食,就容易狭隘,就要不得了。
让我觉得汪曾祺先生宽厚的是他在书中写得关于右派的事,他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生活就更加平淡了”。被划为右派是要被批评的,要吃点苦头的,他却把这件事当成是生活中一件有意思的事,还庆幸,经历过世事后就会发现这样的的心境是极其不易的。生活中总是会有很多的不如意,流言蜚语、磕磕碰碰,大部分人的反应或悲悲戚戚、或气愤难当,绝不会把其当做是一件“幸事。”汪曾祺评价自己是一个“恬淡平和”的人,我想他的性格里应该带有“静”这种气质吧,宋儒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也许,只有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人间生活充满盎然意趣。
在评价他们方面,汪曾祺也是极其宽厚的,他写楼里的大妈“我们楼里的大妈们都活得有滋有味,使这座楼增加了不少生气。”他笔下的大妈是贤惠。勤快、爱干净的,而不是被人笔下的三姑六婆,爱嚼舌根的。如果在生活中,有一个领导,拿了下属代笔的文章读,最后还露馅了,那一定是要被人喷口水的,但是汪曾祺笔下的郝校长
‘露馅’确是“老老实实,不装门面”,你看,多宽厚。
正是因为汪曾祺爱美食,爱生活,所以活着的状态都是向上的,看人看事,都一股吃东西时的畅快,是充满生机的。万物皆有心,人间的人、人间的事,人间的食物都“酸甜苦辣”各有其味,无所谓好或者不好,有些是主菜,有些是调味品,都是经历,都这值得经历。
《有味》读后感6
我一朋友说:"从不否认最喜欢的事就是一个天气奇好的下午几个人围在一起聊天,说些无关紧要,不着边际的话。"我也挺喜欢的。但我更享受的是,无论什么样的天气,抱一本有味的书,进入另一个世界的的感觉。
屋外,骄阳似火,在这样热的烦躁的下午,我如往日,一个人呆在家里。没有开空调。一个人靠在墙角,翻看着这本书,慢慢回味着,吹着电扇时有时无的风。
这本书,真的可以让我很宁静。我随汪涵一起走进靖港,想象着老李做香干的样子,香干的味道;于爹劈木头,跑板子,箍木盆的样子;还有吕爹偶尔从柜台里面冷静的打量一下外面世界的眼神。当然,最让我心神向往的是苏州小巷中撑一把油布伞的画面。木匠,墨工,折扇坊,油布伞,竹林,河流这些,一一出现造我的脑海中。
有时,我觉得自己不是在想象,甚至是真的走进了另一个世界。
我触摸着被岁月洗过的松动的门框。我欣赏着那把老艾从小艾到现在老艾把玩了几十年的九单玉竹扇---素面,没有题款,但扇骨有了殷红的玛瑙色,已经看不到一点青色和黄色。羡慕并祝福着"一把扇子就是一辈子"背后平淡却如千年星光般美丽的爱情故事。我默默地坐在长沙沿江大道那棵美丽的树下,静静地望着系在树上的"黄色丝带"和"粉色丝带"。真想替汪涵见一下,那"粉色丝带"的主人是怎样的一个女孩,是像汪涵想的那样,是一个非常聪颖又心思细腻的女孩?或许她就学过古琴?我也想在这儿偶遇一棵我心中最美丽的树,系上一条紫色的.丝带。也许,有一个人,也会驻足凝望,然后下一次来的时候系上一条蓝色丝带。我们彼此传递着奇妙的感情,祝福对方。是的,"至于树究竟是什么,从来就无关紧要。"无论是一棵梧桐树,还是能做琴的桐树。重要的是,在这红尘世俗中,在这样一棵用时光等来如今葱葱郁郁的树下,两个未曾谋面却能感受对方心情的人,在不同的时间来到这棵树下,不期而然的去约会这棵树。或许,还有对彼此小小的期待。丝带随风而舞,还有两颗跳动着的,享受着这个世界的心。
说着说着,就说远了,好像这本书是我一天一夜都说不完的。就让我在书中做一回"烟火神仙"也好啊!汪涵说,他之所以这样称自己,是因为这特别符合他那种张弛有度的生活,一边身处繁华,一边寻求宁静。我不知道,自己有一天,是否也能到达那种境界。
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成为那种很"拽味"的人---琴棋书画,样样都拿得起;世间万物,什么都放得下。做一个内心坦然,宁静的烟火神仙。
《有味》读后感7
一边身处繁华,一边寻求宁静。生活中那些平凡琐碎的物件或是一些早已过时的手工艺品在作者眼里却又非同寻常的意义,耐人寻味,也饱含深情。
人间至味是清欢,那些闲散文字,那些渐渐被时代遗忘的手工艺品,那些执著于一行一事的人们,质朴简单中都有人生的大智慧。当外面的世界渐渐变得越来越喧嚣嘈杂,我们会感慨那些始终坚守本心的人们,也会感叹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也会在这些容易被忽视的细枝末节中感悟一些人生的真谛。曾经听过一句话:人不过是因为相同的寂寞,所以才会有共鸣。这种共鸣何尝不是灵魂深处的一种呐喊,何尝不是对于生活和人生的一种解读。作者笔下的每一种手工艺品都仿若带有某种特殊的使命,或者是说都是有灵魂有生命的'。有对母亲年少时的辛勤的追忆,有对母亲深沉的爱的感慨,有对于朋友之间那种真挚友谊的珍惜,遨游于世俗之外又那么真实那么鲜活那些有血有肉。
作者的书,能够让你心静下来,言语辞藻之间透露着一种简单与美。作者对于生活的观察特别细致入微,每一件小事在他眼里都有不一样的意义,同时也提现出他的情怀。书中有句话:凡体验有得处,皆是悟。书中的靖港香干、糍粑、木桶、油布伞、弓箭、鸡毛掸子、木琴、扇骨都是生活中的一些手工艺品,也是烟火尘世的一些小细节小美好。而通过这些小的手工艺品折射出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对于生活价值的追求,不疾不徐,不骄不躁,慢慢的,静静的,做着自己想做也喜欢做的事。
汪涵是一个很有趣且灵魂澄澈的人,从他写的文字来看,心思极为细腻,其风格很清新文艺,像是在安静的诉说,也像在自言自语,娓娓道来,慢条斯理,却又在不经意间能够扣动心扉,引起共鸣。他回忆以前的事,也写当下正在经历的事,写对于手工艺品的喜爱,也写对于一些生活的感悟,处处感觉都有柔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样,一边回忆、一边继续。有快乐的回忆、有难过的委屈、有纠结的茫然、有隐忍的坚持,然后在不断的磨砺中逐渐蜕变成长为自己日后的模样。我们在尘世中行走,无论走了多远都不能忘记那来时的路以及出发的初衷,就像作者一样始终知道自己想要做的什么,懂得放慢自己的脚步,懂得坚持自己的初心,懂得去感悟品味生活中的滋味。这些或许也是我们现在这个浮躁的年纪所缺少的东西,需要时间沉淀,需要岁月的雕刻,需要我们用心的去感受和积累。
作者在书中写到:我最喜欢的朋友就是老人和小孩。小孩他不会骗你,因为他不懂得怎么骗你,或者他骗你你能看出来,而老人则没必要骗你。所以跟这两种人在一起,最简单,最温暖,最快乐。这是作者经历的一种馈赠,也是生活的一种感悟,也刚好切合自己的心意。作者看似闲散简单的文字,细细品味却有许多耐人寻味和引人深思的地方,就像一个老者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安静的在倾诉,在低吟,有温暖,有感动,情谊绵长,意蕴悠远……
《有味》读后感8
那人、那事、那食物和那巷口……所有的一切在汪老笔下都是那样鲜活与美好,读《人间有味》,悟百味人生,那文字虽简单,字里行间却透漏着生活的无限美好,让人向往之。
一个人、一道菜、一顿饭,或是一次相约……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可以用文字记录并珍藏,汪老那样的用心、用情,有爱、有意,他用文字书写生活,让生活随处充满阳光,温暖每个小时光,初读《人间有味》就已深深地喜欢,不仅仅喜欢那酸甜苦辣咸的人间至味,更喜欢那深刻的人生哲理。
“苦瓜是瓜吗?”这一问题,是由于小孙女的一句话引发了汪老先生的思考,而且他还查阅《辞海》了解相关问题的实质。不仅仅如此,汪老还由此联想到作家、评论家,他说:“应该承认苦瓜也是一道菜。谁也不能把苦从五味里开除出去。我希望评论家、作家——特别是老作家,口味要杂一点,不要偏食。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是的,我们不能把一切事物局限于自己的思想范围内,看待事情要有更广泛的视角,对于同一件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但是不能随意否定或是诋毁。
一件小事就引发如此多的`思考,更有探索事物背后哲理问题的意识,如若不是用心生活,又怎会有如此成就?其实,生活中的很多小事,就看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多点心思,多点乐趣,多点思考,多点成长。
我还特别喜欢“多年父子成兄弟”那一篇文字中美好的父子关系。汪老说:“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意思”,我特别赞同汪老的这一观点。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哪怕是儿女,也应该由他们自己设计他们的现在和未来,作为父母过多的干涉儿女的生活是不明智的,而且让人厌烦!我们要明白,生活是要每个人亲自生活的,不能代替,更不要试图用理想的模型去塑造什么人,我们应该在生活中感受生活的美好,成长自己的成长。
再看看我们老师,有时候过多的操心学生的事,甚至超越了一定的界限,代替父母做了一些他们该做的事,反而影响了我们自己的生活和情绪,这是万万不该有的。我们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成长,但是不能代替他们生活,更不能强迫他们做一些我们觉得理想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方式,我们只管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还要留点时间好好享受生活的美好。
就像汪老,用文字,更用心书写生活,把每个日子过成诗,要生活更要享受生活。
《有味》读后感9
初见《人间有味》这本书,感觉没有什么稀奇,只是膜拜王老先生的大名而去翻阅。
初读后觉得就是一本描写各地饮食的一本书,一页页读取后,觉得文字清淡如水,感觉不到有吸引力,加之里面很多不认识的字,要通过查阅才知何意?越读越没了兴致。
看着汪先生清浅的语言,自己的疑问渐增,为什么这些平淡无奇的大白话,却能在文学刊物上不断发表呢?为什么一本246页的小书,竟如此多人喜欢呢?
所以,推动自己读完整本书的不是书的魅力,而是这个疑问。
且读且思,且读且注,为了把里面的生字弄明白,把我存了十几年的古董字典都翻出来了。
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还真说的没错,越读它越明白,越读它越有意思。
读到后半部分,自己越发喜欢这本书了,忍不住又将前面的几篇再拿来品读。
《人间有味》,此味是生活之味,不仅是让你大快朵颐的美味,还有浓浓的家味,更有汪老先生深深的人情味。
书中各地的美食讲的'很多,也很细致。
自己本身也是吃货,对美食没有抵抗力,也写过几样饭食,但读过汪先生的美食记录,才觉自己文字的矫揉造作,才知自己那是刻意的修饰,亦知自己的肤浅。
汪老的文章里面有食物的故事,有食物的渊源,有食物的选料,有食物的吃法,更有对食物的品评……读罢文章,流进胃里的不仅是口水,还有这一样美食的系列知识。
不过有些美食也只能想一想了,恐怕没有这个口缘啊!你比如汪老爷子说吃的鵽(duo),也读zhuà。
他说一辈子没有吃过比鵽更香的野味了,我就琢磨,汪老你一辈子还吃过鵽,我们还没一辈子,30多年没吃过,以后再也吃不上了——新冠病毒造孽。
第三辑里全是动人的回忆,浓浓的家味。白手起家的祖父,名人之女的祖母,堪称全才的父亲,早逝的母亲,两任继母,还有出家当道婆的保姆。
叙述起来,似有淡淡的忧伤,又觉是对自家的自豪之感。
对家乡、家人回味,是人间第一味,因为你走多远,心里全是对家地眷恋,这滋味,游子最清晰。
并且在外吃再多的山珍海味,珍馐美馔,都比不上家里的一碗清汤面条,韭菜水饺,那里有家的味道。
第四辑更是生活之味,有趣的地名,有趣的文化,有趣的事情、有趣的名人轶事。
人活一生,弹指一挥间,多一些有趣的发现,有趣的经历,有趣的朋友,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滋味,何必让自己委屈、忧郁、烦恼呢?
人间有味是清欢。最滋味的东西,在最平凡人的平淡生活中。一次美食后的咋舌,一段陪伴家人的时光,一日三朋两友的遛弯,皆是最美的回味。
人间有味,味在人间。
【《有味》读后感】相关文章:
有味初一作文02-11
《有味》读后感06-16
人间有味是清欢作文05-28
有味优秀作文4篇03-24
无情岁月有味诗作文04-01
有味优秀作文5篇06-26
有味优秀作文(5篇)06-26
人间有味读后感05-24
人生有味是经营作文800字05-16
《有味》读后感15篇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