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半生缘》读后感

《半生缘》读后感

时间:2022-05-26 12:22:1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半生缘》读后感(精选26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半生缘》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半生缘》读后感(精选26篇)

  《半生缘》读后感 篇1

  假如爱有天意。

  愿你的爱恋有处安放。

  翠芝和叔慧两人互相喜欢,但是一直是翠芝默默抓住他们那一点默契、缠绵、回忆,叔慧呢,没有勇气、唯唯诺诺,不和翠芝在一起,也是必然的。因为要在一起的话,在他第一次送翠芝回家时,因为不知道世均家门牌号而喊住翠芝看见她泪流满面时,就会在一起。有些事,在一刹那没有发生,真的'以后就不会再发生了。所以,这段关系里,就像是翠芝一个人的独角戏,冗长无趣而又念念不忘。尽是遗憾。

  世均和曼祯是真的回不去了。最后一次见面时一切已是尘埃落定,还又能做些什么呢。不过是挣扎、挣扎、再挣扎。从前有多甜蜜,多期待,这次见面以后也就释然了。各人过各人的生活。爱过,错过,不问值不值得。所以,我觉得他们儿孙满堂时,回忆当初,也是大多数的甜里夹着一点酸。

  翠芝和世均的结合就像闯了祸的两个小孩。纵使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我想,书中或许有我们看不见的茶米油盐姜醋茶。大多数的人生不就是这样么,又不能事事都如你意。但是,在这段婚姻里,如果他们都能彼此依偎、珍惜,也不一定会意难平。白月光和朱砂痣都在,不行吗。

  所以啊,就觉得一生爱一个人挺好的。倘若不是,那先来后到中,希望你能看到后到。

  《半生缘》读后感 篇2

  努力地抛开电视屏幕的艺术修饰,从新翻开《半生缘》慢慢的细细的品读起来。确实,最初的自己无法从电视里面的角色里面走出来,但是越看到后面演员们他们的影子也就慢慢的淡了,脑海中呈现的是那些拼命挣扎的苦命人。清纯睿丽的曼祯和妖娆妩媚的曼露,重情重义的世均和薄情寡义的鸿才;封建麻木的顾太太和固执可怜的沈太太······。他们一起演绎了一出让人“心痛”的.好戏。

  半生缘,到底是前世今生的缘还是今生半世的缘,我痛惜那时美丽可人的曼露与温文尔雅的豫瑾那份纯真爱恋;惋惜曼祯与世均那段幸福的爱恋。也许是我们把太多的太多的注意投到了悲剧的色彩上了,却忘了至少他们曾经开心过心跳过,小宇宙燃烧过。

  我们看太多了曼露娇柔妩媚狞猁耍泼的一面,却忘了她也有过那年的纯真和美丽,只是因为身为姐姐的她选择了放弃那份纯真和那份美丽,是善良造就了她的未来,是未来扼杀了她的灵魂(尽管她的灵魂依旧善良)。作为一个女人她是勇敢的,他勇于抛开世俗的,牺牲了自己成全他人;作为一个女人她是伟大的,她坚定了自己唯一的归宿至死方休;我们不知道到底是悲剧造就了她还是她造就悲剧,但有一点可以证明就是到最后她成了最大悲剧(和豫瑾那份美丽的回忆已被曼祯给取代了)所以这半生的缘她错过了·······

  《半生缘》读后感 篇3

  从书名上隐约就能看出这是一出不完美的爱情故事。之前总是想只要两个人相爱应该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两人在一起的,看了这本书后使我相信了有缘无份的真实存在,大概命运的捉弄是谁也摆脱不了的,怪不得时常听人说要尽人事听天命。

  故事是说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你侬我侬,但遭人算计,包括亲人,当彼此再相见时已经是物是人非,套用书中的话是“再也回不去了”。

  书中还有一对阴差阳错的婚姻,我不禁想人们对于自己的爱有时是那么的不自信,那么的不勇敢,这也就由不得要受上天的`愚弄。似乎只有到了事情无法挽回时才能真正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这是为什么?

  别人三分话只可信一分,真是有道理的。如果真的去验证自己所怀疑的,就不至于被别人欺骗,男女主人公就不会有那不该有的误会,那结局大不一样了。说到这里,还要说道坚持的重要,去调查重要,更重要的是不能浅尝辄止,要做到水落石出才行。

  两个人相爱如果能在一起,就要感谢老天的眷顾,应当彼此珍惜才是。想想有的人明明爱的死去活来,最后还是得分道扬镳,这种痛苦谁愿意承受?

  《半生缘》读后感 篇4

  我们回不去了――我读到最后,总是泪水涟涟,曼桢和世钧就这么阴差阳错地分开了,分开了十四年后,才消释前嫌,才知道彼此已经错过了最幸福的时光。

  爱得美好。两个心地善良的年轻人,最是一低头的温柔,小心翼翼地遮掩,终有那如此炽烈的情怀,是那只遗失的红手套,是那件用心编织的毛衣,是那份未完成的信……还是父亲的那份不信任,或者是对“第三者”张豫瑾的那份嫉妒……挚爱中总有也或大或小的波澜,但是,若有爱,这些又算得了什么,所有的,都抵不住对彼此刻骨铭心的思念。再回首,爱已成殇。再深,再久,却抵不住现实的无奈。再见面,泪眼中,只能永别。

  爱得错乱。翠枝明明是爱着淑惠,淑惠也是有感觉的.,可是,辗转反侧,他们的只是彼此的过客,席已散,酒微醺,爱无处安放,冷了的心,继续漂泊,但淑惠赌着一口气――我还会结婚,我定会成为一个有钱人,这分明是翠枝家人拒绝淑惠的方式。一鹏最是幸福,牵手翠枝时,却遇到了真爱。张爱玲的半生缘写尽了女人们的苍凉,细腻而悲伤,是泪也没有了的那种凄凉。

  每个人,也许也正真经历过,缘来缘去,是命运。聚散离合,自成故事,苦苦的,在淡淡的生活中上演。

  《半生缘》读后感 篇5

  让我们还留着尽幸存真性情的爱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那么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

  说好永远的,不知怎么就散了。最后自己想来想去,竟然也搞不清楚当初是什么原因把彼此分开的。然后,你忽然醒悟,感情原来是这么脆弱的。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凡......

  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每个人都是一个国王,在自己的世界里纵横跋扈,你不要听我的,但你也不要让我听你的。

  《半生缘》读后感 篇6

  回不去了。这四个字似乎留下了阴影,可能再也不会放在玩笑话中了。半生的情缘,仿佛是人世间的所有。陌路的开始料想不到,没有诀别。再重逢时,我再也忍不住把你抱在怀中,当你说出回不去了,我只能流着泪帮你抹去泪水,这一次的离开,就是永别了。因为再也回不去了。

  我一直相信爱情,但好像有了阴影,多了些顾虑,害怕着这种生疼。

  曼桢承受了所有。没有复仇,没有疯狂。向命运屈服,就这样活着,带着心上血淋淋的伤痕。就像胸口插了一把刀子,但你不能死,就看着血不断地流出,带着刀子生活,最后都不知道是习惯了还是忘记了。无法回去了,只能一直承受痛苦。茫然,挣扎,妥协,顺其自然,得过且过。这就是真正的生活吗,比死还可怕的.生活。生活有意义吗,还是就作为一个活物而存在着。

  大多数人生活都不轻松,如果走到了人生的一段艰难时刻,会不会觉得生活厌倦无意义。人生有何意义,我未曾得知。凡情凡感,倒触动良多。或是敏感或是天真,希望以后也不会变得麻木。只能努力生活,珍惜着平凡的日子,得过且过,不苛求太多,懂的满足和幸福。在平平淡淡的日子里也做一个快乐的沙雕。

  《半生缘》读后感 篇7

  花了昨天晚上的大部分和今天早上的一点点时间,终于把张爱玲的《半生缘》看完了。

  看完后最深的感觉是,真是环境能造就与之相应的人,也可以将之中人的生活与人生改变、偏离其预期。真是时代作弄人啊。书中的主人翁曼桢与世钧之间的爱情就是个例证。他们之间的爱情被环境中的人所破坏、阻断、淡化。面对这一切他们不能冲破环境的世俗,他们无力改变他们的环境,但他们有不愿就这样依附于周围的环境。曼桢被她姐姐关在她家,然后逃离她家,然后回来照看她自己的儿子,然后与以结婚的'世均见面,已经时隔十八年了。他们以前是怎样的年轻,怎样的相互依恋啊!但现在,他们已经都是中年人,都有了小孩,都有了家庭的责任感。他们的理智已经不允许他们再来一次了。我想,他们见面的那一刻一定有恍然过世的感觉,仿佛以前美好的时光就在昨天。

  小说的结尾很含蓄,但反映了主人翁那豁然大度、积极向上的精神。也许我们不能完全去改变我们周围的环境,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积极影响和改变周围的环境。

  张爱玲的小说的细节写的特好,给人很深的真实感。以后要多多的拜读她的作品。呵呵。

  《半生缘》读后感 篇8

  其实真的读完了这本书,也就这样了。

  被之前的情节牵绊,心境也跟着起伏跌宕,好在最后结局也算完满,先前的遗憾在时间流逝中随着烟消云散了。

  我一定要夸一夸张爱玲的文笔!无论是比喻还是细节,仿佛不能再找到一个更好的描述了。她的立足点总是新颖脱俗又十分贴切,实在让人佩服。

  只是一想到她对曼桢遭遇的勾勒,就不免惋惜。爱玲人似乎是淡淡的,心也有些冷冷的。(之前喜欢她,就去看了传记,这里了解一点,那里补看一些,对爱玲也不是一无所知。)在她作品中的体现应该就是曼桢与世钧,叔惠与翠芝的错过了。(其实每一个人物都很立体)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豫瑾,他有担当、有勇气,对于曼璐,他付出过真心,惋惜她的'遭遇。对于曼桢,他总是给予关心,也是比起前者,曼桢应该才是他心里的一抹白月光。对于妻子,或许缺少爱情,但他们“看起来很幸福”,他给了妻子一个家和一个家该有的丈夫。这个开放式的结局:他去重庆了。我很庆幸他没有被写死,我相信这样的人总该有一个美好的后半生。

  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想着,我一定有很多话要来总结。可是零零碎碎的情感在书完结时也不想再捡起来拼凑了。

  也是看完了这本书,才大致明白所谓半生缘,大概就是:今生有幸遇到你,陪你走过“半生”,在分叉口告别,很多年后回头,你依然在那,只是我不能回去找你了。

  《半生缘》读后感 篇9

  少年时,看过关于《半生缘》的影片,犹记得女主倚在男主的怀中哭得惨痛,“世钧,我们回不去了。”那年的自己还是个处事不惊的懵懂女孩,只会为不圆满的结局惋惜一番。如今,再次品读原著,张爱玲笔下的那些人儿,却越发的鲜明,每一个字似乎都在以最大的尺度彰显着那个动乱的年代中现实的再也无法现实的人生。

  故事的开头无疑是美好的。因为有一天发现你所爱的人正好也爱着你,那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啊!一对似乎早已注定的璧人从相识到相恋,从一只红色的手套到一枚红宝石戒指。他们经历着爱情本该拥有的桥段,浓情蜜意,小吵小闹,难分难舍。文中曾有这样一句:“曼桢有这么个脾气,一样的东西一旦属于她了,她总是越看越好,以为它是世界上最最好的,他是知道的,以为他曾经是属于她的。”正因着这份美好,才会让她在遭受了姐姐的背叛,姐夫的欺凌后,在暗无天日的绝境中支撑下来。于我,我是喜欢曼桢的这份坚强以及对爱情的坚贞不移的。人总是喜欢任何一件事都有一个令人欣喜的结尾,可惜世事无常,当初爱得那么深,那么真,一方还是在无尽的猜疑隔阂中做出退让,放弃了属于他们的爱情。选择了一个不爱的人结婚生子。从那个积极向上的有志青年换做一个甘于平庸的市井小民。

  如果,只是说如果,当初,世钧能够再那么多一点相信他的曼桢,能够不顾一切地再找找莫名消失的她,能够不草草地意气结婚,那么,他们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可是,在历尽人世沧桑之后,他们还回得去吗?纵使婚姻有多么的不幸,他会抛妻弃子选择与曼桢弥补缺失的遗憾?怎么可以,早已告别年少轻狂的他,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他有推卸不掉的责任义务。所以即使有再多的怜惜不舍,他只能在紧紧相拥之后告诉她,“我只要你幸福”。而这份无奈的祝福对于已是人母的曼桢又何曾读不懂呢?是的,今生今世,他们再也回不去了。

  只好,情深缘浅,此去经年,你珍重,我亦珍重。

  我想,每一个读者总会或多或少的为曼桢与世钧的爱情悲剧找寻残忍的刽子手。怪世钧的意志不坚?怪曼璐的自私迂腐?怪祝鸿才的邪恶残暴?还是怪当时旧俗弥漫的社会?是的,在那样一个旧风气盛行、外来入侵的残酷社会中,底层人民随时都会成为它前进的牺牲品,譬如曼璐。为了养家糊口,她放弃了挚爱,在纸醉金迷的.风月场里迎来送往,将本是纯真善良的一面遗失殆尽,以至于后来将自己辛苦培养保护的妹妹也无情毁掉。可怜之人自有其可恨之处,对于曼璐,不堪的时代造就了她,同时也毁了她,就像风雨飘摇中的浮萍,死死抓住唯一一根救命稻草,丧失理性,最后惨败退场。当一个人甘于弱者的时候,不幸便会席卷而来。失意窘困的时刻,不是去乞求别人的怜悯同情,而是懂得自救。

  “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的都好像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因着那人海茫茫中不经意地邂逅,也许注定的,要与那人在短暂的一瞬产生交集。就像两条相交的直线,经过这一个交点之后,又要各奔自己的方向,只是在互会时各自投来令人刻骨铭心的光芒。我想,多年以后,世钧再次拿出曼桢写给他的那份未断的情书,她的一颦一笑,她熟悉的字体,她温暖的话语,“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是有这么一个人。”似在耳畔娓娓道来。只是那么淡淡地回忆着,珍藏着,细数着,遗憾着,那些属于他们的点点滴滴。对于曼桢,自是孑然一身地陪伴儿子度过一生,但她应该是幸福的吧?

  人生匆匆数十载,小人物的故事,字里行间却散发着最真挚的情感,任时光飞逝,岁月流觞,那种感觉经久不衰。人常说,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换来你我今世的擦肩而过。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然后认真地去珍惜。一生太过于短暂,承载不了过多的遗憾,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感悟又有谁愿意去共鸣?

  《半生缘》读后感 篇10

  《半生缘》是张爱玲写的关于两对爱人有爱却失之交臂不能相守一生的故事,故事情节中爱意绵绵,却也夹杂着求而不得的痛苦,结合张爱玲的一生,也许这篇故事写的是她颠沛流离的一生。

  顾曼桢和叔惠在同一个厂里更工作,而叔惠和沈世钧是老同学,在叔惠的介绍下世钧也来到了同一个厂实习,在不断的接触中,世钧对这个安静、善良的女孩子投去的目光越来越多,在经历一些事情后他们在一起了,沈世钧为此感到十分的兴奋,并为了娶这个自己心爱的女人与家里做思想上的'斗争,在新的一年来临时叔惠和曼桢一起来到世钧家,在这里,叔惠遇到了翠芝并慢慢的开始交心了,然而翠芝却是封建家庭的大家闺秀,而叔惠只是一个穷小子,在权横和顾虑下,叔惠只好忍痛与翠芝保持着距离,而在此时,曼桢的家庭情况被沈家知晓,世钧的嫂嫂不断撮合着世钧与翠芝的婚姻,最终两对恋人在家庭和当时的社会制度的迫害下硬是被拆散,曼桢进入一段痛苦的婚姻最终离婚,而叔惠也过着情感流离的生活,多年过去,当年轻的面容已布满沧桑时,叔惠回到上海,人还是从前那个人,但那段时关却怎么也回不去了,曾经的情即使还在,但怎么也没办法再拾起,物是人非,情在,阻碍却也比从前还来得坚固。

  读完这本书后,脑海中挥不去的是曼桢在忍受着痛苦时对爱人深深地思念和期盼,在得知爱人婚讯后的心灰意冷,和在家庭婚姻变故中的坚强和冷静,曼桢是可怜的,即使那时先进思潮已经开始蔓延,而她却依旧被旧思想牵绊,甚至赔上了自己的一生,此时,我想到的是张爱玲,这个出生在大家族中的小姐可以为了自己所爱的人付出一切,而在明白情谊不再时勇敢的选择离开,敢爱敢恨的性格不正是文中的曼桢所有的。张爱玲出生在一个富贵的大家庭,免不了会有点势利的性格,她一生漂泊,最终孤独的病死在一个小公寓里,没有一人的陪伴,身体与精神上的痛苦一直在折磨着她,然而她笔下的人物却一个比一个坚强,满怀着对幸福的期望,同时每个人物都是敢爱敢恨的,性格鲜明。

  不管是曼桢还是张爱玲,她们的感情都是弥足珍贵却也是穷尽一生去付出的,联系现在的情况不免会有些对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广,快餐爱情时有发生,因为分手离婚产生的纠纷时常能占据新闻的头条,而早恋的思想也开始蔓延开来成为一种趋势。虽然时有这样的事件发生,但是不管在什么年代依旧会有千千万万个张爱玲或顾曼桢存在着,或者千千万万个沈世钧为了守护所在意的人而努力奔波着,年代的牵绊越理越清,那些满含真心的人也越来越坚定,我相信,世钧和曼桢的结局会变成一个美好结局。

  《半生缘》读后感 篇11

  但凡是读过《半生缘》的读者,想必没有人是不为世均和曼桢没有结果的感情而感到惋惜的。我们惋惜造化弄人,明明彼此相爱的他们却不能相知相伴,我们更惋惜时间无情,岁月匆匆转眼间你为人夫我为人妇,回首过去只觉得恍如隔世,再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心灰意冷的了。

  小说的开头就说明了这段爱情故事的悲剧结局,多么残忍。爱情刚开始的时候,总是让人满心欢喜,欢喜到幻想着以后的一切都会是美好的。她爱着他,他爱着她,这也许是极其普通的事情,然而对他们自己来说,却像是千载难逢的巧合。他们的正式交往这样让人意外,没有任何轰轰烈烈的追求,没有露骨的爱情宣誓没有玫瑰,但是却让我们觉得这样的开始是那么的浪漫。虽然张爱玲的语言极其平淡,但却可以让读者感动万分。原来爱情的告白可以这样,“曼帧,我有话对你说,我有好些话对你说”。简单到让人无法相信这就是爱情的告白语,但是就是这含糊的告白,曼帧却听懂了,也领会了。如果后面没有发生那么多事情的话,曼桢和世钧会顺理成章的生活在一起,过着平淡却幸福的生活。但张爱玲怎么能让她写的故事流俗,故事才刚刚开始而已。我忽然想起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想必张爱玲就是非常擅长于把种种美好一一毁灭在人们面前的。内心里生生的疼才能让人更记住这个故事啊。

  一切都是因为曼璐和祝鸿才的自私,才会毁了曼桢一生的幸福。我总是这样想着。但转念想想,他们也是两个可怜之人罢了。我渐渐对曼璐和祝鸿才有了一丝的理解和可怜。曼桢和世钧之所以会错过这段美好姻缘,全都是曼璐和祝鸿才的错吗?他们虽可恨,却不见得是这一切的原因所在。对曼桢痴心至此的世均最后不也放弃了吗,他和一个自己根本就不喜欢的女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我觉得这真是可笑,但这却是现实。曼桢坚强执着如此,最后的最后也屈服了。我想如果我是曼桢的话,我可以为了孩子和我不爱的人结婚,但绝不会和我恨的人在一起,即使割舍不下孩子我会带着他离开这个伤心的地方,虽然对祝鸿才和家人的恨或许会伴随我一生,看到孩子会想起这伤心的一切,但我会努力去寻找一种方式来忘记痛苦的往事。然而她没有这样做,她和她深深恨着的人结婚了。他们就这样各自拥有了自己的'家庭,仿佛过去的一切是一场梦一样。

  但十四年后的再次相见却提醒着他们这不是梦。他们曾是深爱着彼此,他们原可以好好地走在一起。但是什么都没有了。正如曼桢最后对世均说的,我们回不去了。谁都回不去了。隔着十四年的悠悠岁月,是怎么样的一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啊。这样的结局让人多么不甘心,但在时间的洪流里他们改变了多少,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我没有更多的言语,只有一声又一声的叹息。细细想来,一切的一切,都因为命运的安排那么多的巧合足以让人屈服。天意弄人,只是天意弄人。

  张爱玲在《半生缘》的最后说,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合上书,我想着,没有了热情,没有了怀念,但他们心里仍然存着彼此。是这样的吗?

  《半生缘》读后感 篇12

  如果青春是一个美梦,那梦醒之后又是何等惘然。

  七月上的午后还没有很热,也可能是树荫的微凉。故事的开场总是很暖,沈世钧因同事许叔惠而认识了顾曼桢。三人结伴上下班,日子很清苦,可他们不觉。或许是冒着大雪去找手套的世钧过于体贴,或许是一天打三份工的曼桢过于坚强,总之,他们相爱了。

  而另一边,许叔惠和石翠芝在互看不顺眼中相遇。

  有时候,命运弄人是真的。就像相恋两年的沈顾二人,因为一场阴谋,两场误会而分别;就像许石二人,那未表明的心意,随波逐流。

  再相见是十四年后,一切已无法改变。如果说一个新鲜的误会的解释是催化剂,一段新鲜的表白能打动人心,那么,他们再一次的相遇加速了清清楚楚的`诀别。

  其实读到一半时,看了主角们的误会和离合,就觉得会是一个悲剧。但读完后才发现,真正的悲剧不是远隔天涯,永远不见,而是对往事的无力回天。

  所以,爱到底是什么呢。真的说不明白,是轰轰烈烈的开场,不顾结局的去赌一把?还是那已经失望的心,在岁月流逝里最终遇到适合的人。

  适合有很多种含义,是自己喜欢的,是条件合适的。无论如何,岁月就这样过去。可仍向往着,找到一段完美的爱情,哪有什么完美的爱情,只不过,是想在若干年后感慨起,不会觉得半生虚度。

  也曾宵想荡气回肠,也曾宵想细水长流,可在没有下定决心爱自己还是爱别人更多些时,就不要触碰爱情。

  《半生缘》读后感 篇13

  张爱玲的作品就像是高浓度白酒,入口是一股很明显的辛辣,甚至可以说是刻薄,但在难受之后,又有一丝空明的回甘,偏偏是这种落差感,才能让读者更容易走进她所塑造的小说世界中。满腔的温情冲不走那似是而非的失落感,青梅竹马、半生的经营却收获了一世的悲凉。沈世钧和顾曼桢挣脱不了现实的枷锁,石翠芝和许叔惠摆脱不了精神的束缚,过程不尽相同,结局却同样让人惋惜。

  世钧和曼桢互生情愫,“门当户对”是横亘在他们二人之间的墙,曼桢姐姐的舞女身份便堵死了二人通向美好未来的大门,使人不免心生一缕惋惜。书中虽然提到了张豫瑾这个“第三者”的插足,将沈顾二人渐行渐远的原因归结为阶级差异隐藏了一分,然而就是这欲盖弥彰的掩饰,却更能体会到当时社会的艰辛。即使没有豫瑾,他们二人也不会走在一起,他们的性格太懦弱,不敢冒大不讳去挑战阶级,最终世钧为了父母,让理想让了步,从此远走他乡,曼桢为了生计以及对姐姐的弥补留在了上海,异地恋对于信息时代的我们而言已是煎熬,对于交通不便的从前更是感情的桎梏,二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这出悲剧的根源便是如此。

  翠芝和叔惠一见钟情,却在等彼此开口中而错过。翠芝推掉了自己的订婚只为了叔惠能明白她的心意,但自己却终究没有主动往前踏一步;叔惠是因为内心的自卑,怕日后有人在背后嚼舌根而不敢逾雷池半步,局面就此僵持不下。人生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明知各自心意却未曾开口。

  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几经周转,世钧还是结婚了,只不过新娘却不是曼桢,多少的年少轻狂终究败给了现实,没能娶到最理想的她,世钧会幸福吗?这个问题多少有点童稚的小天真了,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只属于他的白月光,只是在诸多因素下不得不把它深藏,那毕竟是世钧前半生承诺非她不娶的挚爱啊。

  每个人都走着独属于自己的路,遇到的人或事不尽相同,偶然一个刹那,一个人正好走进你的心里,成了你的半生缘,与他(她)执手一生固然美哉,然而大多数却是无疾而终,那些温馨的`画面都会被日后的琐碎所磨灭,只有在回首往事时,才会不经意翻开这尘封许久的回忆,不觉间沙子又眯住了双眸。我们依旧可以回想当初的种种,但不论怎么努力却也捉摸不到了,就像是昨天,也像是史前。

  千金难买早知道,还处于能够改变的时候,就不要一拖再拖,很多的相遇就是擦肩而过,你不把握,留待以后无疑是无稽之谈,不要做让未来遗憾的事情,即使失败了,在日后某个温暖的午后,再次打开尘封的回忆,会笑着说“嘿,那时候你真胆儿大,年轻的你可真好!”再笑着去迎接未知的明天。

  《半生缘》读后感 篇14

  张爱玲在《半生缘》里写道“日子过的真快,对于中年以后的人来讲十年,八年好象是指缝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来说,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我们处在这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动不动就说永远,好像我们做的了主似的。其实,这世界上哪有那么多永远,海枯石烂,沧海桑田吗,其实海很容易会枯,只要不下雨就行了,石也是很容易烂的,沧海也不会那么容易变成桑田。

  我时常回想起以前的日子,幽僻的小道两旁,春深似海。阳光透过密密的叶子光影扶疏斑斑点点地照在刚下过雨的土地上,空气中还合着新鲜泥土的芬芳。我沿着马路厓一路向北,停在一棵巨大的老槐树下,双手合十,白色的槐花上还未来得及蒸发的雨滴滑过我长长的睫毛,那时,外面的世界是书本上的世界,那时梦想是和大家一样成为科学家,那时,不懂岁月匆匆,可是我却忧郁的像一潭深蓝的湖水。

  当初说好的要一起迈向未来的发小,现在竟都过上了他们父辈一样的生活,早起晚睡,暮鼓晨钟。青春是一趟单向的列车,轰隆隆地从起点开向终点,却永远不可能返回。陌生的,熟悉的,一见如故的,日久生情的,分道扬镳的,念念不忘的,每一天都在上演着一幕幕的悲剧或喜剧。

  高中时的`一个同学,她经常会用 “一切都尘埃落定”作为每次作文的结尾,我时常咬着笔头,接过她刚完成的大作,一边看,一遍望着窗明几净,三层的教学楼,下面是乌压压的人群,头顶呼啦啦的风扇吹得我手里三毛的《万水千山走个遍》沙沙作响。

  宿舍床头永远摆着看不完的课外书,每读到一句优雅的句子就好像照进了一缕阳光,深蓝的湖水激起了千层浪。我还记得当我读到“等到繁华落尽,生命的脉络才清晰可辨”这句话时,兴奋了好久,生活的向日葵斗转星移,努力向阳花开不败。

  有一句特别好的话叫做“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这大抵是失意之人所写的,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孟郊定是写不出来,人总是在受挫时刻骨铭心,人总是在郁郁不得时妙笔生花。

  记得席慕蓉说过一句话“我的生命如此美丽,心中又怎能不充满诗意”。世界这么大,每一处污秽放大都会胆战心惊,每一处诗意放大都会美得惊心动魄。在碧波荡漾的青春里,用一支杨柳枝的笔书写那些年的樯橹灰飞烟灭,梅花落尽柳如烟。

  在浅浅的时光里,我想深深地说一句,此刻正青春,清风人相随。

  《半生缘》读后感 篇15

  这次读书,我尽力不让自己强求能收获什么,粗粗读完了一遍,以为不会有什么感触,却不自觉地又翻回去,看了好几遍那些让我留恋的几个段子,几个情节,慢慢地便像是心里涌出了什么似的,却又有些朦胧,说不太出来。现在也只是粗略地谈谈感受,在写的过程中再逐步提炼,总结感悟与所得。

  《半生缘》中不乏名门贵族,然而给我的感觉却远远不止富丽堂皇,更多的是那隐藏在金灿灿的名利下的一股子莫大的悲哀。

  曼璐这女子,便正是如此。起初我对她颇感同情与崇敬,为了家庭,才做了舞女,放弃了尊严,娇艳做作,只为讨那千万男人欢心,捞了他们钞票好维持全家生济,她为全家付出太多,最终付出了自己一生的幸福为代价。我的确欣赏曼桢的高雅天真自尊自爱,也为曼璐的擦脂抹粉,疯疯颠颠的行为感到不适,但一开始我始终觉得她虽会与鸿才撕打,会艳妆浓抹企图遮掩渐苍老的容颜,却仍是美丽而伟大的,她宁愿付出自己的幸福,来换取全家的`幸福,那时,曼桢世钧甚至还不及她给我的印象深刻。

  但当她嫁进了鸿才家,在华丽的房子里,独自忍受病痛,没有丈夫的疼爱,甚至还要拖着病体与醉酒的丈夫撕打吵闹一番,这日子里满满地尽量悲凉,虽有再多的财产名利,生活却徒有止不尽的空虚,甚至受尽了侮辱,又同谋害惨自己的亲生妹妹,也难怪最终年纪尚轻便郁郁而终,虽然越到后来,越厌恶她,最终她死去了,也隐隐地有些同情这女子了,她也曾有过青春,有过豫瑾,但最后却成了凄凉虚弱狠毒的女人,以病死退出了舞台。

  仔细回味,仿佛结婚什么的也不再重要了,曼桢把事实告诉世钧,虽然回不去了,其实说不定也是可以回去的,但这样便够了,不需再结婚,在一起白头偕老,那个时刻,只要说出这经历,解开了心结,便知足了,将一辈子恋着对方,再没有遗憾,曼桢曾想着出去以后一定要把这一切都告诉世钧,可真正面对面坐着,诉说了,却仿佛在说一件很远很远的别人的事,平静得让人心疼,世钧知道了这一切,就足矣。

  这样的结局,的确掺着丝丝的苦意,但更多的让人回味,让人留恋这份感觉,或者说,正是这丝丝苦意,让人不禁含泪微笑,享受着苦尽后的涩涩的甜意。

  在都市中,豪宅里,却住着无人理解的悲伤孤独的人,人前像小丑强装欢笑,背地里暗自抚弄伤痕累累的心。

  半生缘,仅仅只半生而已,缘份至半生便已尽矣......

  半生缘,却又远未至“半生”,以为经历了大半人生,却只是匆匆几年光景......

  《半生缘》读后感 篇16

  我读过的书籍,依照读的感觉,大约可以分为这么四类。初读无味,再读亦无味的。初读觉得很不错,后来再读却觉得平淡。初读无味,多读几遍才能读出味道的。初读即觉得有趣,而后每次重读都让人有不同的感觉,而张爱玲的作品就属于第四类。

  《半生缘》是张爱玲所有作品里我最爱的一部。当初百无聊赖的时候,甚至还原本照抄过一次。故事情节的记忆依旧深刻,那些曾经拨动心弦的句子也一样能流畅的背诵下来,可是顾曼桢,沈世钧,许叔惠,张慕瑾等等人物,他们的形象却在我的记忆里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时而近,时而远,时而和身边的某个人的印象重合,时而又和自己对自己的判断重合,时而却从纸上走了出来,站在若即若离的位置上轻笑,但是,更多的却是模糊……

  而我每次在昏暗的下午一个人读张爱玲的半生缘时,感觉都是凄凄的。沉淀感觉,直逼人性,而直到多年后世钧在浮满灰尘的旧书里看到那封信:“因为你走了有些时候,我就有点恐惧起来了,无缘无故的。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我所有的感情都在这一刻激化、暴发、沉淀成泪...最能引起共鸣的东西都成了永久的经典,张爱玲最能透析这样的感情点,宁愿享受这种冲动着心的感觉!

  那么相爱的两个人,却终究未能一起。这算是个悲剧。可张爱玲那样温情而冷漠的笔触,却每每在绝境里给人希望。慕瑾是爱着曼桢的,曼桢对于他,似乎也并不单单的是对兄长的敬重,两个人在最后的结合可能让很多人叹息,可也未必不幸福。这也是我重读了许多次才得出的感觉,犹疑的在文字间找寻证据却并没发觉,可还是固执的相信。张爱玲在《半生缘》里描绘的是都市街巷间那些最普通的人生。沈家在南京的房子:那种底下开铺面楼上住人的老式两层木楼,我们今天在南京三山街七条巷一带还能经常看到。读者也不会觉得曼桢是绝世佳人,她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上海小户人家的女儿:旧象牙色的肌肤,鹅蛋脸,永远沉住一洼微笑的黑的眼。将来嫁了人也许会发胖,渐渐变得开了后门与弄堂菜贩扯着喉咙争青菜的价钱。这样的两个人,他们再爱都是平平淡淡的家常琐事,温和如一锅煤炉上炖着的细白小米粥,好莱坞的浓情电影模式不属于他们。让人感动叹息的地方是他们爱情的悲剧性,得不到的才珍贵!那样平凡的感情,只有化为悲剧才会有赏鉴的价值。试想世钧与曼桢如果真的一帆风顺的结了婚,反而无趣。婚前的感情基础很快就在柴米油盐醋茶中消磨殆尽,秃顶汉与黄脸婆,永远为着无数的鸡毛蒜皮事件怄气,而一路平平安安过下去,过个三四十年,照旧是白头偕老,沦为无数普通家庭中一员。读者看至此,能不泄气么?所以,张爱玲深谙大众心理,一支笔轻轻将他们隔开,让他们彼此对对方留住一点情,埋在心底藏起来,留作将来相见的余地。后来他们经历了那么多年那么多事,终于重逢,曼桢把两人分开后她的遭遇,掺着无限的苦的,讲给他听:“那时候一直想着有朝一日见到世钧,要把这些事情全告诉他,也曾经屡次在梦中告诉他过,做到那样的梦,每回都是哭醒了的,醒来还是呜呜咽咽地流眼泪。现在她真的在这儿讲给他听了,却是用最平淡的口吻,因为已经是那么些年前的事了。”世钧默默地听着。

  “他们很久很久没有说话。这许多年来他们觉得困惑与痛苦的那些事情,现在终于知道了内中的真相,但是到了现在这时候,知道与不知道也没有多大分别了——不过——对于他们,还是有很大的分别,至少她现在知道,他那时候是一心一意爱着她的,他也知道她对他是一心一意的,就也感到一种凄凉的满足。”

  老杜诗“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这里简直是人情的至高至纯境界了。有时未免想到:许世钧简直应该感谢祝鸿才,因为鸿才代替他娶了曼桢回去,看着曼桢变得“完全无意于修饰,脸色黄黄的,老是带着几分病容,装束也不入时,见了人总是默默无言”、“眼睛里常常有一种呆笨的神气”。而却让世钧的脑海里永远保留着年青的曼桢的俏影。

  翠芝当年对叔惠,有着夭折的粉红色少女的初恋。因为她不了解叔惠,只看见他面孔英俊谈吐潇洒的一面,才会一直对叔惠念念不忘——至少是在心底。十几年后叔惠回到上海,惊破了翠芝在凝固的时光里心事全无地做着少奶奶的日子。翠芝蓦然发现自己原来也爱过,震惊的几乎失态。明眼的读者看到这里马上会想起《金锁记》中七巧和季泽见面时那一幕的惊心动魄。然而曹七巧是自己用黄金的枷锁劈

  杀了自己的肉体,自己的爱,而翠芝与叔惠之间却早已隔的无限远,白茫茫的一片大水,汉之广矣,谁可泳之?

  只是因为叔惠要来,翠芝又打地板又搬家俱,亲自出马去买洋酒火腿,几乎都不能控制自己。连一边冷眼观的读者都暗叫她做的实在太露。奇怪的是做丈夫的.世钧却反而浑然不觉——细细回过头来一想 ,你就会觉得心间一冷:原来世钧从来不曾留意过翠芝,从来不曾。他们只是同一张床上睡了十几年的异梦人。就连书里写到他们的日子,也满是疙疙瘩瘩的小噜苏,可是他们却很难吵得起来。大概因为即使是吵架罢,也还是需要一点火星的。而他们俩却是真正的相敬如冰。

  书中处处有对人生无奈的讽刺与苦笑:人人想方设法去争夺眼前金苹果,费尽心手摘到手后才发现全不如自己想像:沈大少奶奶竟力拉拢小叔和娘家妹子,翠芝过门后倒与她成了对头;沈太太偏心小儿子,待到一起同住却又矛盾无穷:鸿才为了得到曼桢费了无限心机,后来却觉得她索然无味,“就像一碗素虾仁”。曼璐为了系住丈夫的心,不惜赔上亲生妹子,结果不但拴不住鸿才,反而连妹妹都失去了……多少纷乱的追求与肥皂泡般的幻灭,拼凑起来大概就是人生。悲哀的故事里满含着作者小小的讽刺,我们仿佛能听见这位有着孤零身世的旷世才女冷仃仃的一粒粒笑声。

  张爱玲此时的笔风,已从前期作品的绚丽五彩灵光四射变得渐趋平淡。洗尽铅华的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场漫长的不了情。张氏的写作功力,已是炉火纯青,虽是忽而南京忽而上海,

  叙述主体更是走马观灯般更换,却难为她细针密缝处处照顾的滴水不漏而自然天衣。有些小地方,她也凭着她那种独特的敏感注意到,笔尖略略一点,气氛自然浮出来。如写曼桢世钧冬夜在许家楼上夜话,特意说到“起坐间里只有一火盆,上面搁着铁架子,煨着一瓦钵子荸荠”。曼桢发冷,世钧取出自己的旧绒线衫给她穿上。煮荸荠是江南冬天普遍的家庭小食,那种略带清甜的香味是润泽的,浮在两个年青人对未来的甜蜜憧憬中,是格外富有家常气息的氛围。就在这个晚上,世钧给曼桢戴上订婚戒指,以后他们回想起这一幕,脑中挥之不去的,应该还有煮荸荠的清香吧。

  《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就象一窗精巧细致的窗棂格纹,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里便透着美,但到底美在哪里却又一时道不明。洗尽铅华、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段漫长的不了情。曼桢与世均注定的情深缘浅,世均与翠芝两个不相爱的人结了婚。叔惠去了后方,翠芝对叔惠情深几许,却是“汉之广矣,谁可泳之?”曼桢怀着自杀般的心情嫁了祝鸿才……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

  《半生缘》读后感 篇17

  让我们还留着尽幸存真性情的爱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那么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

  说好永远的,不知怎么就散了。最后自己想来想去,竟然也搞不清楚当初是什么原因把彼此分开的。然后,你忽然醒悟,感情原来是这么脆弱的。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凡......

  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每个人都是一个国王,在自己的世界里纵横跋扈,你不要听我的,但你也不要让我听你的。

  《半生缘》读后感 篇18

  “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

  一遍遍地读着,一次次地想着,爱,是深沉,更是平淡,无形蕴含在生活中的点滴;爱,是伟大,更是平凡,淡然地让人安定怡心乐然享之。

  “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这是真的,深情的不带一丝怀疑。我深信着这句话及其真挚的情感,三年的爱与陪伴,彼此都得到了一生不可磨灭的最美好的记忆,任何人都无法抹去也不可亵渎。

  “我们回不去了。”

  “从前最后一次见面,至少是突如其来的,没有诀别。今天从这里走出去,却是永别了,清清楚楚,就跟死了一样。”

  这依旧是真的。无奈的不需过多解释。经次十四年,各自都有太多的属于自己的故事,为了家里的老人小孩,为了社会的`舆论压力,更为了对对方生活的着想,彼此都不可能再不顾一切了。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是啊,《惘然记》意的正如此诗,但是无可奈何花已落去,爱而不得是作品的主题,时代的悲剧。

  《半生缘》也起的真实,前半生有缘相见相知相爱,后半生无缘因爱相聚唯有别离相思。等到再次相见却只能苦道再无回去可能,即使彼此依然相爱着。半生的缘分,成了彼此一生的回忆。

  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或有此意。温吞水性格的世钧,终因为一次交流不当的意外,导致后面一次又一次令人发指的悲哀也不能做任何挽救,只是无穷无尽的胡思乱想,你但凡对爱情有一点冲动或是执着,就不会轻信他人的只言片语和自己一厢情愿的判断,与挚爱就此了断,而是找到自己的挚爱,哪怕匆匆一眼见上一面。

  另一是逃避现实,姊姊曼璐做舞女的不幸并非是她本人的堕落,而是为家庭的奉献。你无法否认也绝不可否认,但凡有责任感的男人也不会说出这类话来,令曼桢寒心是再正常不过的。这不是时代造成的,任何时代都有勇气的男人,而你终究不是。

  相爱也许不会终久,豫谨和他妻子正如此,但他们的悲剧是时代造成的,日寇的惨绝人寰令他妻离家破,至少他们幸福过,而你却让你们的爱无缘继续。

  对于曼桢,痛心疾首已远不能表达了。你性情阔达、坚定勇敢、聪慧可爱,然而上天却不能怜爱你是天大的不公。逃出魔掌后你能回归正常生活是可歌可泣的,可是你为了孩子再入魔掌却是莫大的错误。你可以凝望深渊,但你决不能跳入深渊。因为恶魔始终是恶魔,你对他的妥协就是对你自己生命的无情的放弃。所以你懊悔了,那么,余生,请记得自己一个人带着孩子好好过。

  爱而有得,是人生命中最幸运的事,但却正因稀有而显得极其可贵。所以,读完这个故事,仿佛经历了一个人的半生,无奈着,理解着,感悟着。

  《半生缘》读后感 篇19

  世钧和曼桢时隔多年再次重逢,曼桢半晌方道:“世钧,我们回不去了。”读到这,我手里捧着书,泪水模糊了视线,胸中似有万马奔腾,“哒哒哒”,踩踏着过往的岁月碾碎了如烟往事。我在泪光中仿若看到如水的时光在脑海里哗哗流淌。

  那些生命中曾经爱过的人,曾经刻骨铭心的情,瞬间在时光的河里重新被打捞出来,这一刻,在心中百转千回。

  “回不去了,回不去了……”是的,错过的人,未了的情,只能徒留一声悲叹在心间,留一份记忆在心底。偶尔,被岁月的风掀起一角,你瞥一眼,只见到这些旧事被岁月蒙上了厚厚的尘埃。

  张爱玲,用细腻的笔法,平实的语言,如话家常般,娓娓倾诉着一个令人扼腕痛惜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那么鲜活地在我的大脑里反复闪现。

  顾曼桢,文静,秀气,沉稳,大方,热情,坚韧,善解人意,为了照顾一大家子的吃穿用度,她在傍晚下工后,连续打两份工。担心婚后世钧会被家庭负累而影响事业的发展,她决意要延迟结婚。她甚至为了这,而刻意疏远他。她心里想的是这个家,还有世钧,唯独没有自己。但凡有丁点的私心,也不至于发生后来的悲剧。

  张爱玲的每句话,都似一个流动的画面,看她的小说,就像看一部无声电影。

  张对细节的描写,做到了极致。每个动作的描述,都那么细致入微,准确又连贯,比喻尤其别致,新颖,耐人寻味,令人眼前一亮。如:“在雨夜的石子路上行走着,一颗颗鹅卵石像鱼鳞似的闪着光。曼璐一个人在房里,眼泪便像抛沙似的落了下来…"

  张爱玲的小说语句精练,天然浑成。她对整个布局的掌控令人叹为惊止。漫不经心的开始,意犹未尽的结束。读罢,掩卷沉思,此生此世,如能写出这样久经不衰的作品,也不枉来这人间走一遭了。

  张对场景的描写很独到,每个场景都很具体,落到实处。如:开头写叔惠和世钧春节后,一起到一个小饭馆吃饭。“街上满地都是摜刨的小红纸屑。”这句就很形象具体逼真,历历在目的感觉,马上把读者拉回到现实生活中,好像这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穿越时空的代入感,让小说读起来有入心入肺的切肤之感。

  她对人物外貌的描写,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写法,而是专注于最显著的部分。铺垫不着痕迹,自然体现在人物动作和外形的描述中。如:叔惠和世钧去吃饭,世钧和曼桢初次见面的场景。“一进门的一张桌子,却有一个少女朝外坐着,穿着件浅灰色的旧羊皮大衣,她面前只有一副杯箸,饭菜还没有拿上来,她仿佛等得很无聊似的,手上戴着红绒线手套……”一个“旧”字就把曼桢经济的窘迫交代得一清二楚了。红绒线手套,又是世钧冒雨去找回曼桢的手套的铺垫。

  世钧从曼桢姐姐家出来,万念俱灰,老觉得那戒指在他裤袋里,那颗红宝石就像一个燃烧着的香烟头一样,烫痛他的腿。他伸进手去,把那戒指掏出来,一看也没看,就向道旁的野地里一扔。寥寥数语,就把世钧的失落、悲愤和万念俱灰的心境抒发得淋漓精致。

  曼桢的姐姐的`所作所为,让人心酸又痛恨,是那个时代,毁掉了她的青春和爱情,她又把所有的恨归咎在无辜的妹妹身上,用卑劣的手段演了一出戏,把妹妹骗到家里,让自己的丈夫奸污了自己的亲妹妹,用此来拴住丈夫的心。其恶毒、贪婪、自私、没有人性的一面,昭然若揭。在利益面前,人性是丑陋的,懦弱的。母亲,竟默允了大女儿所做的这一切,读之令人发指,令人拍案而起,义愤填膺,静下心来,又在心里替她俩开脱,觉得她们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全是让窘迫的生活给逼的。

  造物弄人,顾曼桢和世钩,顾曼璐和豫瑾,这两对相爱的人,错过了,别离了。顾曼桢姐妹都不爱祝鸿才,命运却让姐妹俩最终都和这个人拴在了一起,度日如年,夜夜惊心。

  曼桢和世钧的误会最终被解除了,可惜为时已晚。是再也回不去了……不知他们是否有勇气推倒过去的一切,重新来过。小说里没有交代,留待读者自己去思考了。

  如果让我来续写的话,我会来一个美满的大结局。世钧和曼桢带着各自的孩子,重新走到了一起。叔惠和翠芝打破门第观念,幸福结合。世钧的嫂子不用再守寡,遇到自己的意中人,和和美美度余生。

  如果世钧离开前,在曼桢姐姐家见到了曼桢,知道了她的遭遇,他还会接受她吗?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合上书,在书房里漫步,想像着世钧在等待中走来走去、着急的样子,想像着曼桢被姐姐锁在家里,该是多么伤心欲绝,那痛哭流涕又楚楚可怜的模样,看着令人动容。

  顾曼璐之所以毁掉妹妹一生所爱,归咎于她因不幸而导致的变态心理。她把自己不幸的原因强加于妹妹身上,她对妹妹又嫉妒又恨,恨她可以清白的活着,她认为是她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名誉,才换来了妹妹的幸福。她的男友豫谨后来喜欢上了她的妹妹,更加重了她的仇恨。

  因为从小家里就穷,整天衣食无着。可以吃饱穿暖,是曼桢姐姐和母亲共同的、也是唯一的追求,她们穷怕了,遇到了祝鸿才,就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不惜一切代价,抓紧抓牢,哪怕拆散妹妹的好姻缘也在所不惜。

  穷人谈爱情,是很奢侈的事情。在曼璐和其母看来,钱,才是最重要的,在这样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中,爱情,根本不值一提,在她们看来,曼桢牺牲了爱情可以挽救姐姐的婚姻,让母亲安享晚年,自己也过上了荣华富贵的好日子,再也不用那么辛苦,一举三得,何乐不为,她们一点都没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真是可悲可叹。

  《半生缘》,一世恨!也许,错过的,才最美,有遗憾的人生,才最有味道。

  所有爱着的,恨着的人们,趁着还来得及,让爱化作相守,不离不弃!让恨,化作一阵风,吹散,远去…#张爱玲笔下的爱情,你读懂了多少?#

  《半生缘》读后感 篇20

  初读她的书便被她所描绘的语言、情节、文章的脉络深深吸引,看着她写的书就好像在听她讲述自己悲凉的一生,这有着一世才华一世悲凉的才女,精妙的语言技巧让我猜不到结局只能跟着她向前走…向前走…于朦胧之中揭开神秘的面纱,于情节之中触感伤怀。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 于千万年之中, 时间无涯的荒野里, 没有早一步, 也没有晚一步, 刚巧赶上了, 没有别的话可说, 惟有轻轻地问一声: “噢, 你也在这里? ”她笔下的爱情故事的开头就是这样可以带给人无限美好的遐想与萌动,就这样用文字寥寥数笔拨动你的心弦,听她娓娓道来,跟着她去品味这爱恨情仇、这伤别离、无限心酸悲凉汇聚交织的一生。

  最喜欢她笔下的那个叫家茵的女孩儿也喜欢她笔下每个人物的姓名,惊叹于她所勾勒的人物形象并展现出来的赤裸裸的人性。莫桢和世均、翠竹和叔惠、莫璐和豫瑾…明明情投意合琴瑟和鸣的两个人却因为姐姐姐夫设计的圈套一次又一次的错过,抱憾终生,知道了结局又怎么样呢?终究还是回不去了,翠竹和叔惠也是彼此爱慕互为知己的两个人,但因为世俗的观念阴差阳错也没能在一起,莫璐的冷漠与人性的丧失、豫瑾的善良无疑被她刻画的淋漓尽致,每个人物的出现都在为后文作铺垫,一环扣着一环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小说里人物的相遇大都以美好开始又以悲剧收尾,命运里的`兜兜转转也和她们每个人都开了一场玩笑,每个小人物的命运都与那个时代摆脱不了干系,封建旧社会的腐朽与压制、不平等的社会观念、当时的政治形势都是造成悲剧的源头。

  读着读着就发现这满纸都是萧索,满篇俱是悲凉,该是怎样的人生?能让人寂寞到如此的地步,只能遁进回忆中寻找已逝的温情在文字中诉说这满世荒凉。她的文字让我惊叹于她的倾世才情,又感叹她的悲凉人生。生活在如今岁月,现世安稳,没有旧思想的束缚,每个人都渴望早日得到属于自己的爱情,感觉部分现代人对于感情的观念过于激进化,总是脑袋里天天想着盼着自己理想中的爱情,但那毕竟可遇不可求,不如好好生活用心生活,好好感受自己未知的生命,对未来抱有无限的期待,说不定在感知美好的瞬间就能遇见一个合适的人,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就恰好地问一句:“咦,你也在这里。”从前慢,一生只爱一个人,所以慢慢来,我们又不赶时间。带着爱去生活并学会去感知爱,因为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终会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半生缘》读后感 篇21

  缘起缘灭,何以半生?

  读完张爱玲的《半生缘》,想到早年间有一个同名电视剧,主演是林心如,故事就是来源于张爱玲的这部小说。

  名为“半生缘”,男女主角们爱情的缘分也真的只有“半生”。世钧与曼祯的爱情让人唏嘘,两人之间缘分使然,不断错过。可怜一生一世一双人,最终没能长相厮守。书中描绘的两个人含蓄的内心世界让人无法理解,现代人的感情来也快,去也快,所以人们表达情感也更加赤裸裸,更加直接。喜欢是一定要让对方知道的,有什么误会也是及时解决的。如若曼祯与世钧能够在争吵时将误会解释清楚,怕最后的结局应该不会是悲剧。

  曼祯告诉世钧,他们再也回不去了,世钧听到曼祯这么说才明白为什么他总是那么迷茫,他是在跟时间挣扎,从前最后一次见面,至少是突如其来的,没有诀别,从曼祯讲出回不去,他知道这是永决,清清楚楚,就跟死了的一样。

  人生太长,我们怕寂寞,人生太短,我们怕来不及。也许真的过十年、二十年,在街上或者一切可能或不可能的地方遇到以前的恋人,是不可能像电影或者小说里写的那样,四面相对,傻傻的问:“你还好吗?”

  流转的时光,照一脸沧桑,再也来不及遗忘,两个人,哄闹一场,一个人,地老天荒。谁能够想象,眉毛那么短,天涯却那么长。也许所有的`故事都是一样的,真正感人的爱情故事都有着悲剧的结尾。也许爱不是热情,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这是你无法掌控的,好像有魔力,他就是这样长在了你的脑海里,你的举手投足间,你的一颦一笑里。你没有刻意地去忘记,或者努力地去想起,那些静静地呆在角落的物品,那些呆在角落的照片,你从来不会触碰,也不会去看,不会去想,可你无法抹去他合理存在的事实,也抹不去那段时光,那段回忆。午夜梦回时,你像一个幕后操纵者窥探着他的一切,他的呼吸,他的味道,他的身影,他的拥抱,他看着你时坚定温柔的眼神,一切都那么的真实,仿佛他从来都没有离开过。你好像跟在他后面,他牵着你的手一起流浪到普罗旺斯的薰衣草园,一会儿又好像带着你去父母家一起谈天说地,一会儿又好像牵着你的手在夜深人静的凌晨去压大马路,你在梦中仍然能感受到他手心的温度,那么厚实,你迟迟都不愿醒来……

  不禁叹气了,正如张爱玲书中所写的:“酒在肚里,事在心头,中间好像隔了一层,喝再多的酒,都淹不到心上去。”

  《半生缘》读后感 篇22

  《半生缘》读来让人心是揪着的,刚开始的世钧、叔惠、和曼贞其实都在生活的洗刷下褪去了原本,他们都回不去了。

  世钧和曼贞最早也是因为叔惠才认识的,那时的三人组里世钧总是沉默的,而叔惠特别善于交际,曼贞又是那样的活泼。三人相处来倒好像世钧是那个可有可无的人。然而又是世钧在中间起到了很好的调节。刚开始一度以为叔惠是和曼贞很适合的,包括最后也抱着这样的期望。世钧的退缩妥协其实在刚开始作者便表露出来了。一直不敢向曼贞表露,躲的远远的,即使在知道了曼贞也是喜欢自己的时候,也是那样扭捏说着:“要知道是这样,即使别人抢了去,我也要去抢过来的.”。

  可见世钧是畏惧于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然后选择逃避的。世钧内心是深爱着曼贞的,但他可以说更深爱的是自己,把自己放在了曼贞的前面的。对于他放弃工作回南京工作也是作出了决定辞职后才告诉曼贞的。

  想来就觉得世钧那种性格的人怎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还从没有想过同曼贞商量下。连作者好似也惊奇给他拉来了外衣,这样也可以为曼贞分担些,可以借用家里的钱来解决他们婚姻。世钧又怎可能不了解曼贞,她是绝不愿意这样的。然而他依旧这样做了,也只是事后去告诉了曼贞。想来当初他为了工作和父亲生气跑出来工作,现今又选择回去不正是他性格使然嘛。他对曼贞的爱也是深切的,纯洁的,但他从没有真正走进过她,没有懂她。两人因为曼璐吵架,然后再也没有相见,直到十几年后各自经历生活的顛沛流离再相见已经再也回不去了。两人从没有相到曼璐导致了他们吵架,最终也使得他们两个彻底分离。

  其实打一开始曼贞便和世钧讲到过了姐姐,这些好似不愿向他人提及,即使三人中的叔惠曼贞也没有提起过。当再次换做从世钧口里谈到姐姐曼璐的时候,竟成了他们的抉别。

  世钧是在曼璐将红宝石戒指送还他之后离开了上海,他还以为她同豫谨结了婚,然后匆匆忙忙回去赴了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宴。其实当初也有和丁小姐结婚的可能,甚至是其他几个表姐妹。只是正好那段时间出现在他身边的是石翠芝罢了。实在有些不解世钧并没有亲口听到曼贞决绝的话,便能抛去之前的一切。结婚当晚世钧和翠芝都知道他们走错了,可已经没有后悔了。

  其实这样或许才是注定最好的归宿,起码生活上是幸福的,只是各自心里备受煎熬罢了。曼贞始终在等他,最后那封情书中曼贞说得我想你知道,无论何时,总有个人在等你。她等来了世钧,可是也是她说得:“我们不可能了“。其实他们倒真的回不去了,世钧知道了自己真正的内心。倒好希望他们两个和叔惠、翠芝那般,从来没有真正走近开始过这段感情,便不必承受这薄薄的半生缘的煎熬。

  《半生缘》读后感 篇23

  回不去了。这四个字似乎留下了阴影,可能再也不会放在玩笑话中了。半生的情缘,仿佛是人世间的所有。陌路的开始料想不到,没有诀别。再重逢时,我再也忍不住把你抱在怀中,当你说出回不去了,我只能流着泪帮你抹去泪水,这一次的离开,就是永别了。因为再也回不去了。

  我一直相信爱情,但好像有了阴影,多了些顾虑,害怕着这种生疼。

  曼桢承受了所有。没有复仇,没有疯狂。向命运屈服,就这样活着,带着心上血淋淋的伤痕。就像胸口插了一把刀子,但你不能死,就看着血不断地流出,带着刀子生活,最后都不知道是习惯了还是忘记了。无法回去了,只能一直承受痛苦。茫然,挣扎,妥协,顺其自然,得过且过。这就是真正的生活吗,比死还可怕的生活。生活有意义吗,还是就作为一个活物而存在着。

  大多数人生活都不轻松,如果走到了人生的一段艰难时刻,会不会觉得生活厌倦无意义。人生有何意义,我未曾得知。凡情凡感,倒触动良多。或是敏感或是天真,希望以后也不会变得麻木。只能努力生活,珍惜着平凡的日子,得过且过,不苛求太多,懂的'满足和幸福。在平平淡淡的日子里也做一个快乐的沙雕。

  《半生缘》读后感 篇24

  《半生缘》是个悲剧,小说中两对相爱的人,曼桢和世钧,叔惠和翠芝,都没有在一起。十四年后,当曼桢和世钧在叔惠家相遇的时候,曼桢跟世钧说了那句堪称“最言情”的话:世钧,我们回不去了。

  我很想不明白,为什么两个人十四年后,在彼此还相爱的情况下,就不能再在一起了。世钧虽然跟翠芝结婚了,但是彼此都知道对方不喜欢自己,这时候叔惠正好从美国回来,也是结婚又离过婚。世钧只要跟翠芝离婚就有情人终成眷属了。四个人有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重新组合,但为什么大家不坦诚,然后苦兮兮地说,我们回不去了。

  后来我想到本书作者,我的女神张爱玲,她喜欢写悲剧。《倾城之恋》大概是她唯一的一个大团圆结局的小说了。悲剧给人一种怅惘的感觉,这正是张爱玲追求的,所以她故意不让曼桢和世钧在一起,把《半生缘》写成了悲剧。悲剧是作者故意写成的,所以不要当真。

  当翠芝跟一鹏解除婚约的时候,曼桢跟世钧俩人聊天,曼桢说了一句:“我觉得这些人都是电影看得太多了,有时候做出的事情都是‘为演戏而演戏。’”其实不光是看电影,看言情小说,听苦情歌,看得太多又走不出来的人,都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不管在做什么事情,都像在拍MV,从而消弭人的革命警惕。有时候入戏太深的人,再回到现实生活中,会觉得真实的生活怎么这么粗糙、无味、简直一点戏剧性也没有!这些人当然是把生活和小说过反了。

  以前我写了很多日记,时不时会拿出来看一下,突然有一天觉得太矫情了,就把日记一把火烧光了。有一段时期,我觉得挺可惜的,不管日记写的什么,都是曾经的我的心迹。但是现在我并不这么认为了,生活是向前的,频频回头怎么朝前走呢?那些青春期时候的`小情绪,丢了就丢了。第一次恋爱的时候,我很喜欢存一下火车票根、去游玩的各种门票、电影票……,后来却没有这样的心情了。其实收藏下来也不会看,如果两人分手了,也是徒增怅惘。我甚至怀疑自己那时候写日记、收藏纪念物,然后拿出来感念一番的桥段,是从韩剧里学来的,目的是为了感动自己。

  生活是不舍昼夜的东流水,逝去便逝去!我们往前去,会遇见更广阔的的江海。

  《半生缘》读后感 篇25

  张爱玲的小说大体“亮烈”。好比墨绿的电光缎子上绣金花,那种妖艳,触目惊心。《半生缘》却是灰色的棉袍子,因穿的旧了,软塌塌的,反而有一种家常的温柔。她一生孤高傲世,故事也少有温度,惟这篇长文苍凉中竟透着纯真和悸动。

  精打细算的感情太多。半堵残墙,野火花树下的表白;港岛的环山路上乔琪开着车亦步亦趋跟在薇龙后面;曹七巧翘着小脚抽着鸦片烟心里干涸似沙漠;一颗火油钻换一句”快走“,汉奸和情人各怀鬼胎……你方唱罢我登场,衣香鬓影,情话绵绵,动辄倾国倾城。一场恋爱大戏什么都上齐了,唯独没有爱。

  但是你晓得,沈世钧是爱着顾曼桢的,顾曼桢也爱着沈世钧。明面上,两个人不过是工厂里的.技术工和小文员。暗地里,论家境,沈世钧也无非就是南京城里皮货商家的小开;而顾曼桢更不堪,如其他小说女主角一般的经济困窘,家里还连个逊清遗民的空头背景都没有。

  平凡再平凡,这样的爱情故事有什么看头?但他们真是在“谈恋爱”。她丢的那只手套被他冒着风雪找回来;他要回南京,她讪讪的帮他理箱子上闹钟;他送她去做兼职家教,路遇上卖豆腐干的,幽长的吆喝让人想起地老天荒;她想他,忍不住写信,写了一半他就回来,因为他也在想着她。

  生活琐碎而平淡。父母对职业不理解,儿子一气之下跑出去闯世界;孀母幼弟,只能靠姐姐打几份工维持生活;一块儿工作的年轻人中午搭伙吃饭,平时互相照顾,假期里约着出去玩儿。若有若无的情愫,害羞低头,情话不好说出口。

  之后的一切,纵然他怯懦,她糊涂,错过半生之后再相见,沈世钧还是爱着顾曼桢。最难忘的不是那句“回不去了”,而是黑沉沉的堂屋里相见,二人远远瞧见对方,脑子里均是“轰”的一声。

  隔着万水千山,还是当年那颗心。这个故事内里其实是童话。

  《半生缘》读后感 篇26

  在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里,除了顾家两姐妹以外,石翠芝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女人。相比顾曼桢和顾曼璐,石翠芝的结局算是很幸福了。她有一双可爱的儿女,丈夫沈世钧能力强,人可靠,动荡年代还能让她在上海过上衣食无忧的阔太太的生活,确实令人羡慕。

  石翠芝出生在南京,家境优渥,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有点娇纵任性,对于她不喜欢的人和事常常把不满挂在脸上。不过她懂得分寸,基本遵守传统礼节。她家和沈世钧家是世交,两家大人有意让她和世钧结为连理,这点她明白。只不过她并不喜欢世钧,她知道世钧也不喜欢她。然而她也不驳父母的面子,照样该去沈家就去沈家。

  她爱上世钧的朋友许叔惠,在父母面前争取,无奈石父石母觉得门不当户不对坚决反对。翠芝不死心,给叔惠写信要去上海上学,目的是想和叔惠继续发展。叔惠遭到石母的羞辱,气愤万分,坚决拒绝了翠芝。翠芝看到和叔惠结婚无望,她也知道世钧已经有了曼桢,暂时答应家里给她定的亲事。后来沈世钧和顾曼桢分手,她又果断地拒绝了纨绔子弟一朋,投向世钧。她权衡利弊,即使这俩男人都不是她喜欢的类型,世钧也要比一朋踏实多了,于是她选择了和沈世钧结婚。石家本来看好的人就是沈世钧,当然也不会反对了。

  石翠芝一直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争取着自己的幸福。她虽然有点娇纵,却从不偏执。她爱叔惠,他们俩却没有办法在一起,翠芝虽然伤心,但并没有歇斯底里地寻死觅活。她平静地接受着传统所赋予一个女人的一切,却也巧妙地为自己争取较好一点的归宿。

  嫁给沈世钧后,她事事都有自己的主见。婆婆想干涉他们在上海新家的摆设,她坚决不同意,所有装修和摆设必须按照她的.习惯和爱好来。翠芝以此捍卫她女主人的地位。以翠芝娘家的势力,婆婆也不敢拿她怎么样,只好悻悻地回老家了。许多时候都是:你强势了,对方就不敢对你放肆。对于世钧的工作,翠芝也有自己的主张。她提醒世钧要眼睛放亮,多讨好领导,一有升迁的机会才能抓住。她要求世钧每周带她和孩子出去玩。沈世钧说不上爱她,但看到优雅漂亮的太太和两个可爱的孩子也是满心欢喜,基本上事事都依她。

  在有些问题上,世钧和翠芝意见不一致,世钧也常常不满翠芝对他过多干涉,翠芝也明白这一点。世钧有缘见到曼桢后,重新燃起了爱火焰。他问翠芝是不是跟着他觉得很委屈,因为他们经常为一些小事拌嘴。

  翠芝回答:“你是个有责任心的好男人,虽然你不爱我,你也从来不做对不起我的事。你是个好爸爸,你非常疼爱两个孩子。嫁给你我很知足。”

  翠芝的坦率让沈世钧对她刮目相看,他甚至觉得自己有点对不住妻子了。石翠芝对沈世钧的判断很准,这个男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抛下他们母子不管。

  从另一种角度来看,也可以说石翠芝对封建婚姻反抗不彻底,没有为了自己的婚姻自由和家庭抗争到底。叔惠是她爱的人,叔惠为了自己男人的面子首先放弃了这份感情,翠芝如果为他和父母决裂,弄到无家可归,也不一定值得。石翠芝只是平凡女性中的一员,然而她又有自己的不平凡之处。她聪明、世故、冷静,也不乏善良和勇气。石翠芝的性格和经历也有值得许多女性借鉴之处,不是吗?

【《半生缘》读后感】相关文章:

《半生缘》阅读心得01-03

张爱玲半生缘经典语录01-31

《半生缘》读后感08-12

半生缘读后感09-20

《半生缘》的读书心得02-07

半生缘读书心得08-15

《半生缘》读后感12篇09-03

《半生缘》读后感(12篇)09-03

半生缘读后感6篇12-02

半生缘读后感(6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