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歪儿》读后感

《歪儿》读后感

时间:2022-02-14 16:45:1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歪儿》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歪儿》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歪儿》读后感

  《歪儿》读后感 篇1

  《歪儿》是冯骥才先生的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它写的是作者小时候同男孩子玩耍时的游戏风波,文章将男孩子们玩“踢罐电报”游戏从欺负歪儿到帮助歪儿的转变过程娓娓道来,让人感到丝丝入扣。文章以“踢罐电报”游戏为线索,串连起了歪儿坐庄——歪儿挨骂——歪儿退出——歪儿回归等事件,呈现了少年生活的本来面目,形象可感。

  精美的名家美文,常常能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特点呈现出来。《歪儿》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起到了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旨的作用。把握细节是阅读《歪儿》的难点,读透细节才能真正领略作品的文意。

  文章第四段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迅猛威风:“尤其是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丁零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这一细节刻画作用有二:一是与歪儿的疲于奔命形成对比,表现了“我”和伙伴们对歪儿的欺负;二是为下文写我们对歪儿态度的转变作了铺垫。写歪儿的善良,“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这个细节折射的是歪儿这样的心理:听得出来,没有长铁罐儿,大家玩的都没那么起劲了。真想下去同伙伴们一起玩,可妈妈不许呢。不管怎么样,还是悄悄把罐儿扔下去,让他们玩得开心点吧。歪儿的善良就此展现出来了。这一个细节所传递出的宽容和感动,更让人眼前一亮。

  《歪儿》读后感 篇2

  《歪儿》是作者回忆童年时期和一个叫歪儿的小伙伴发生的故事。

  “踢罐电报”的游戏是作者和歪儿的一些小伙伴最爱玩的游戏,玩法简单易学,先是在街中间用画一个圈,将一个空洋罐儿摆在中间,然后大家“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的一个人坐庄,坐庄的人必须把伙伴们踢出去的罐儿捡回来放在原处,再去捉一个趁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他才能下庄。作者很清楚细致的描写玩法,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歪儿因为身体有残疾,每次参加这个游戏总是吃亏,小伙伴们就经常作弄他,当然孩子们都没有恶意,是出于好玩。有一天歪儿被欺负的大哭,他妈妈就把他带回家,不让他出来一起玩了。孩子们最终还是喜欢跟歪儿一起玩的快乐,带上他一起玩了,但是这一次大家会心的都让着他,学会照顾他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感染了我,让我想起小时候跟发小一起玩耍的场景。

  文章最后一句,“我忽然见他那双眯缝的小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而热情、满足,并像晨星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他点亮。”每个人心灵的窗户都一样明亮,在于我们能不能打开它。我们不要抛弃任何一个个体,多一点关爱,接纳他们,他们和我们一样有享受生活的权利,只要人人都有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歪儿》读后感 篇3

  读完这篇写人叙事的《歪儿》,我也感触良多埃

  每次中午我都出校门买午饭,在那条人来人往的小吃街上总是见到一对讨钱的老夫妇,坐在路牙边上,一个拉二胡一个颤着手里的白色杯子向人们伸去,口中呓语,有气无力地也听不明白在说什么更听不清楚在弹奏什么,有人视而不见,有人去给钱,我也曾犹豫,给吧,以怕是骗子,也怕会被人说是作秀,不给吧,这万一又不是骗子呢,心里也实在难受,最终,我还是绕不过他们拉的那悲苦至极的乐音而被缠绕,飞快地放了一元钱,有些难为情地跑开了,事后安慰自己,哪怕是骗子吧,又不是多了一元钱就能飞黄腾达的,无妨,无妨!

  像那些给十元的大“慈善家”和不给钱的“聪明人”以及我这样有点善意却又“不敢”善意大发的人大有人在!可是成千上万的'那种“弱势群体”并非是靠一两个慈善机构一两个小有善心的人就能救活的,要扶持他们的也许不仅仅源于这个社会物质文化的力道,还有一种精神是要由人的真性情自然地交递的,那些一直被受无视以至嘲笑的“弱势群体”可不是每一个都有歪儿那份天性和主动,也不是每一个都愿拉下脸放下架子像老夫妇一样讨钱的,没有人的关怀与真心相待,让他们怎么活?

  语文老师曾讲过她自己关心过一个小吃摊主的事,说实话,不是恭维,我听了以后挺惊叹的,我的父亲也是这样一个人,有时遇上卖菜的主儿,也会聊上几句,听他们聊生活,他常爱倾听那些人的生活琐事,我那时以为他话太多,整个儿一“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他总说我是“冷血动物”,对于纹川也好,海地也好,智利也好,玉树也好,我总是面无表情,我的做法就像在效仿灾难和命运,它们和我一样无情。

  庆幸的是,任何无情的背后总是有情在支撑。

  希望我这样的人少一点,或是我这样的人多一点能转变成像老师、父亲一样的人,像《歪儿》中的“我”这样。

  《歪儿》读后感 篇4

  质朴、口语化的语言是老舍一贯的风格,光是《歪毛儿》这个标题就够读者玩味了。读老舍的《歪毛儿》,需要细细的品味。如果你只读一遍,有可能并没有理解老舍表达的意思。 作者通过描写儿时玩伴白仁禄一生都没有变过的性格,表达出对现实社会虚伪黑暗的不满。

  作者标题取名《歪毛儿》也因生活化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歪毛儿就是从未改变过的要强的白仁禄。“歪毛子”、“小坠根”,这是时代的产物,通过这样的打扮,也很贴切的烘托出了人物形象。作者首先交代了白仁禄“歪毛儿”绰号的由来,紧接着描写了年少时期歪毛儿倔强的性格,“每逢背不上书来,他比老师的脾气还大。他把小脸憋红,鼻子皱起一块儿,对先生说:“不背!不背!”不等老师发作,他又添上:“就是不背,看你怎样!”通过背书这样简单的例子,就将人物的`性格描写的十分明显,与他清秀的脸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奇怪,这么清秀的小孩,脾气这么硬。”这让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对于十多年后的相遇的描写也是非常精彩的。作者开始并没有认出这位卖书的人,而是通过一些列细节的描写:“一双极旧的棉鞋,袜子还是夏季的单线袜。别人都跺着脚,天是真冷;这双脚好像冻在地上,不动。” 作者被似曾相识的这股高傲的劲儿给吸引了,才认出了原来这是“歪毛儿”。鲜明的性格让人记忆深刻,永远难忘。而后在作者家中通过全程的语言叙述,描写出歪毛儿对人生、社会的感叹。原来他依然是那个独立特性的性格,始终如一。现实的残酷并没有让他软弱,他仍然这样自我独特,不屈服。“是我这两只眼睛作怪。”这是白仁禄的自述,他用“病眼”来形容自己。这哪里是“病眼”?这是一种愤世嫉俗,我行我素,永不屈服,富有强烈的正义感的精神。面对这样黑暗的社会,就需要这样的精神,而不是一味懦弱顺从,这也是作者所想表达的。

  最后临走时的一句引人入思的话:“ 人生真不是个好玩艺”。主人公到底会不会因现实生活改变?将来的命运会是什么样的?我想答案应该很清楚。

【《歪儿》读后感】相关文章:

歪儿读后感03-08

歪儿读后感4篇03-08

小品剧本《新闻歪报》01-13

歪脑袋的木头桩读后感02-09

歪脑袋木头桩读后感03-31

歪脑袋木头桩读后感(精选14篇)08-24

歪脑袋木头桩读后感(精选20篇)01-25

《歪脑袋木头桩》读后感(精选20篇)08-19

歪脑袋木头桩读后感(15篇)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