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时间:2022-05-10 10:28:0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精选8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精选8篇)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篇1

  当人类从史前史走向文明史,世界就充满了血腥与贪婪,冲突与战争,无论是古巴比王朝还是阿拔斯王朝,古希腊或是古雅典,这种精神更是已经深入到每个人的心里,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里。然而在近现代的历史,不再是以各个国家间为单位暴力与荒芜,世界的冲突基本根源不再是人们对于国家个人这一意识形态,而是民族的差异,文明的差异。著名的美国学者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清楚的阐述了冷战后的世界新的意识形态与所谓的“文明的冲突“。

  本书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共十二章,首先从一个一超多极的多文化世界谈起,阐释了世界各个地方之间的各种现实主义和对未来的看法。书中把世界分为七个或八个主要的文明来阐述:中华文明,西方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在《文明的冲突》的作者看来,现代的世界不在把个人或国家的某种作为行为的出发点与归宿点,而会是整个民族文化。并将之作为区别于其他人类的根本判断标准。他认为现在的所谓现代化并不等同于西方化,而且非西方地区也不会被西方化,西方化也不会出现,也不会形成所谓的普世文明,世界终究会以各个文明为单位做为世界各地的区分。

  接着在第二部分,作者从世界各个地方的力量及综合实力为论述中心进行展开。萨缪尔认为,在新的21世纪,西方会渐渐的退出霸主的地位,非西方世界的各个地方会重新发展壮大,他们会进行自我认定,文化肯定,渐渐打破西方垄断世界的局面。21世纪,将会是在西方文明衰落的背景下,非西方文明的崛起与竞争和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在第三部分以“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为标题,讲述了如今的.世界,不再以冷战时因联盟或多级为代表的集团,更多的是以文明为单位,进行多方位关于种族,宗教,文化为集体的集团。文化认同成为国家联盟的标准。因此,以一个文明为标准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现。

  第四部分以文明的冲突为标题,萨缪尔认为文明会成为人类的终极部落,未来世界的冲突会以文明为单位的冲突,并指出这种断层式的战争的原因,在亨廷顿的笔下,从历史,人口和政治三个角度分析了断层式战争的缘由和动机。如何阻止这种断层式战争的发生或阻止其上升为全球战争是如今留给人类的一大重要课题。第五部分以“文明的未来”为标题,作者提出要阻止这种文明之间的战争需要各文明的核心国要正视世界其他文明,加强合作。在世界力量中心逐渐转移的21世纪,所有民族都在努力探索其他世界的文化,历史,生活,背景,逐渐的去适应去发展。亨廷顿还指出,将国际秩序建立在多文明的基础上才是防止世界战争最可靠的保证。

  周恩来先生在万隆会议就提出求同存异这一理念,中非合作,正是两个完全不同风格的文明之间的合作。唯有和平,友好,求同存异,放下偏见,共同发展才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历史所趋,才是大势所趋。我认为未来的文明主义的兴起,文明间的利益与发展是新型合作发展的重要目的与归宿点,如何在这历史的潮流中披荆斩棘,需要我们所有人所有文明共同注意与思考。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篇2

  塞缪尔·亨廷顿,著名的国际政治学者,曾任美国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美国政治学会会长、《外交政策》杂志发起人与主编。哈佛大学荣誉教授亨利·罗索夫斯基曾评价他“显然是过去50年中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学家之一”。

  1993年,亨廷顿在美国《外交》季刊发表了《文明的冲突》一文,立刻引起轩然大波,一石激起千层浪,“文明冲突论”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学界引发激烈的争论,姑且不论正确与否,如此激烈、罕见、旷日持久的争论本身就侧面印证了其巨大的影响力。1996年,其大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问世,亨廷顿在本书中对该理论作了完整、系统的阐述和论证。该著作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智慧,运用独特的视角对国际形势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进行分析和预测,内容横跨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宗教学、历史学、人口学、国际法学等诸多学科,在以上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中都成为必不可少的经典文献。

  “文明冲突论”的的核心观点是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建立在意识形态之上的国家之间的冲突将会被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所取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最可靠的保障”。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结合“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形势,描述了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基本特点,提出“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并认为当今时代“文明的冲突取代了超级大国的竞争”。作者将当代世界文明分为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并指出界定文明的主要特征是宗教和语言。此外,作者对其本土文明——西方文明进行了重点的阐述。

  第二部分描述了世界主要文明的发展变化和力量对比。通过论证文化与权力的关系,指出“文化总是追随着权力”,而非西方社会迅速的发展使西方权力相对削弱,因此西方社会的所宣扬的价值在非西方社会中的影响力也日趋减小,伴随着政治影响减小西方文明正在衰落,而非西方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壮大正在不断自我肯定和复兴。

  第三部分揭示文明对于新的世界秩序形成、发展的影响。“文化认同的答案确定了该国在世界政治中的位置、它的朋友和它的'敌人”,即文明的种类是一个国家在世界秩序中定位的基本依据,会对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产生重大影响,文化共性促进合作,而文化差异则加剧冲突。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举例来论证其观点,比如北约的成功就是基于西欧、北美主要国家共同的文化认同,东盟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组织”,其合作程度却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制约,而欧盟拒绝接受土耳其加入,根源就在于信仰基督的欧盟国家无法容忍“一个伊斯兰的异类”加入他们的俱乐部。该部分还分析了文明转型失败的国家,由于文明立场的不坚定导致自身的“无所适从”,这一点对我们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篇3

  今天总结上周看完的在国际政治领域很特别的一本书——《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初次听说这本书是18年考北大国关,教我的老师说可以把这本作为延伸阅读来补充专业基础。当时读了一半,没有读懂,只是理解了书名而已。现在读完之后,想来发现当时种下的种子,今天已经破土成长,改变着我对世界的认知,好像身体里也有了国关的血。

  这本书最早发表于1993年,也就是冷战结束后的两年。冷战结束后两极分析的范式已不再适用,人们曾提出了一些新的世界政治的地图或范式。其中不乏一个世界、两个世界、完全混乱的世界的观点。受到最广泛讨论的是弗朗西斯·福山提出的“历史的终结”一个世界的命题。福山论证说,“我们可能正在目睹……这样的历史终结,即人类意识形态的演进的终结点和作为人类政府最终形式的西方自由民主制的普及。”而亨廷顿提出世界有8种文明,其他文明的演进也不会完全西化,西方在冷战中的胜利带来的不是胜利而是衰竭。经过时间的证明,亨廷顿的八种文明的范式更具生命力,其中的一些预测,比如西方和中国的冲突,西方和伊斯兰的冲突在现实中都发生了。(顺便说一句,前段时间一位博士小哥在方舱医院看书,看的就是福山的书。)

  总的来说,这本书不难理解,作者用五个部分来阐释了冷战后文明是如何发挥力量影响世界的结合、分裂和冲突的。

  第一部分讲多文明的世界,作者比较赞同卡罗尔·奎格利《文明的演变:历史分析导论》提出的多种文明的说法,历史上存在四个最早的独立文明,埃及文明、美索不达亚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而经过发展,最终形成现在以及有可能形成的8种文明。

  第二部分分析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西方文明虽然在金融科技等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在所控制的领土和人口数量、经济产值和军事能力等方面开始衰落。西方的衰落和其他权力中心的兴起正在促进全球本土化和非西方文化的复兴进程。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在全球展开,同时也发生了一场全球性的宗教复兴。在此之前,知识精英们普遍假定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正导致作为人类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的宗教的衰亡。全球性宗教复兴的原因,恰恰是那些被认为会引起宗教消亡的东西。亚洲和伊斯兰世界的文化自我伸张及其文化对西方的挑战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亚洲的自信是因为经济的增长,伊斯兰文明的崛起是因为人口的增长。

  书中还预测,如果中国经济继续发展,各文明的力量将发生巨大变化。穆斯林的好战性、军国主义和移民是人口正在增长的穆斯林社会及其邻国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第三部分总结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作者认为全球政治正沿着文化的界限重构,文化相似的民族和国家走到一起,文化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则分道扬镳。作者举例说明北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它是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哲学思想的西方国家的主要安全组织。东盟虽是有效的多文化组织,但是它并不是军事同盟经济也是以合作为基础而不是一体化。作为一个文化上孤独的国家,未来其经济也可能是孤独的,日元集团仍旧是一个梦想。还有因为文明转变失败而无所适从的国家。比如俄罗斯、土耳其、墨西哥和澳大利亚。

  在文明集团中的国家往往围绕着一个核心国家或几个核心国家分散在同心圆中。而有的没有核心国家,如伊斯兰世界。西方文明有两个核心,一个是美国,美国是一个圆的最中心,外面是北约,北约外面是准备加入北约的国家。另一个核心是法德,接下来是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再外面一层是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丹麦、英国、爱尔兰和希腊;第三层是奥地利、芬兰和瑞典;最外面是波兰、匈牙利、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东正教的核心是俄罗斯,外面是白俄、摩尔多瓦、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接下来是格鲁吉亚和乌克兰;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塞浦路斯。中华文明的核心是中国,最内部是汉族省份,其次是新疆和西藏;接下来是香港、台湾;新加坡;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最外面是朝鲜和韩国。对于没有核心国家的伊斯兰,有六个国家可能成为核心国。它们是: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埃及、沙特、巴基斯坦和伊朗。缺少核心国家是伊斯兰内部和外部普遍发生冲突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它的一个特征。没有凝聚力的意识是伊斯兰虚弱的一个根源,也是它对其他文明构成威胁的根源。

  第四部分文明的冲突,这一部分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一部分也是本书的'核心。在所有的文明中,只有西方文明对其他文明产生过重大的、有时是压倒一切的影响。当西方力量消退时,西方与非西方的冲突开始显现。最明显的冲突在武器扩散、人权和民主以及移民问题上。在多文明的全球政治中,文明的冲突有两种形式:核心国家之间的冲突和断层线的冲突。断层线冲突发生在属于不同文明的邻近国家之间、一个国家中属于不同文明的集团之间,或者想在残骸之上建立起新国家的集团之间。核心国家之间可能会因为全球均势的变化而引起冲突。

  值得一提的是,伊斯兰文明是唯一使西方的存在受过威胁的文明,而且至少发生过两次。他们之间的冲突更多集中在广泛的文明问题上,而不是领土问题。断层线战争更多时候会发展成为代理人的战争。

  第五部分讲文明的未来。西方文明、各种文明和全球文明中西方文明不是普世文明,面对西方力量的衰落,保护西方文明对于美国和欧洲国家是有利的,为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要采取一系列手段来阻止其他文明的崛起。涉及世界主要文明核心国家的全球战争很可能不会发生,但不是不可能发生。为此,作者还设想了鉴于美国的利益,美国与中国之间若是发生战争,它将会如何发展?

  其实一直以来,我都对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或是逻辑的学者充满敬佩。学习国关对于我最大的收获除了专业知识之外,让我对世界的认识更加通透。我理解了什么是话语体系,在全球当下这个话语体系中哪些力量占主导作用,话语体系变动的推动力量是什么?以及变动中新形成的国际体系和主导方式。

  回到自身,我们每一个人都被社会有形的无形的制度、价值观包围,能冲出重围的都是所谓世俗意义上成功的。这也就解释了,你无法改变世界,只能改变自己适应世界,毕竟连上升到国家这个层面上,也处于不能完全掌控的话语体系之下呢。有的连国家的生死存亡都要仰人鼻息。除非是俾斯麦式的人物,纵横捭阖起来得心应手,但即使是他也会被后人评价阻碍了国际进程的发展,况且世间几个俾斯麦?

  想到这些,我决定让自己真诚地在这世间规则中强有力的生长,通透不忸怩,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认可。小的时候,不明白为什么有的大人之间,那么“虚与委蛇”,现在站在一个旁观又旁观的角度,想来用“虚与委蛇”来讽刺别人的人是不是自己不会?我也敬佩那些能把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最大的人,出身不同又怎样,那些已把手中的牌打好了的,剩下的并不重要。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篇4

  读《文明的冲突--世界秩序的重建》有感,《文明的冲突》这本书是哈弗大学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发表在1993年美国《外交》杂志上。他在书中的观点:

  1.世界上有七大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拉美文明。

  2.人类战争冲突的根源是文明之间的冲突。

  3.各文明之间根本没有形成普世的文明价值。

  4.各文明间的力量对比在发生变化。西方文明力量在下降,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是两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5.普世价值是西方文明内核提炼的东西,强推给其他文明是不道德的。

  6.普世价值不过是西方文明以此为掩护,强化西方文明领导地位的策略。

  7.普世价值不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也不是我们的价值观。

  8.我们对普世价值一知半解,断章取义,西方对普世价值遮遮掩掩,普世价值绝非生存权利,人人平等这么简单,背后隐藏了政治制度设计,文化发展要求等等一系列制度性内容,这里面一定包含了与其他文明相冲突的地方,因为它根本就是西方文明从自身提炼出来的`妄图强加给其他文明的东西,如果真是从七大文明中提炼的普世价值,需要强行推广吗?本来就是我自己的,还会反对吗?

  本来就是我自己的!西方从没有系统的阐述普世价值到底是什么,我们就莫名其妙的高呼普世价值。所以亨廷顿说,强行推广‘’西方‘’的普世价值是不道德的,就是这个意思哈。

  最近,美国人提出,目前中美间的冲突是两个文明间的冲突,这种提法按照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中的理解这种冲突就相当严重了,美国是代表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发生冲突,美国在号召西方文明的受益国家站在自己一边,且不论是否能够得逞,美国人用行动表明不同文明间的冲突是你死我活的,它从侧面证明了,各文明间根本没有提炼出普世价值,美洲大陆上被西方文明消灭的玛雅文明、印第安文明是最好的证明。所以,我们号召亚洲文明要自强。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文明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亚洲文明与其他文明要和平共处,就是这个意思。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篇5

  亨廷顿二十多年前的分析和预测是惊人的,我们世界的后续演进很多地方同他的预测框架相符合,当然也有一些不符合的地方,毕竟世界格局瞬息万变,不是可把控的。《文明的冲突》这本书已发表二十多年了,基于新的世界格局和亨廷顿的理论架构,我们可以继续做一些世界演进的预测。

  西方的衰落

  在这六个文明中,以欧洲与北美为主体的西方文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达到了巅峰,其达成了几乎涵盖全球的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并拥有足以支配全球的军事力量,即使在现代,西方力量比起任何其他文明依然具备主导地位。但与此同时,我们观察到西方的'在这些方面的实力及由其产生的影响力在半个世纪以来正在不断的衰弱。

  值得指出的是,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明耗了将近四个世纪达到了历史顶峰,因此它的衰落也不可能在可预见的未来内完成,甚至在长期上可能并不是一种趋势。但是,其他文明实力的增长必然加速这个进程,并在过程中与西方国家的现有影响力与地区利益将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

  新两极的形成

  不可否认的是,未来至少半世纪的世界格局发展,取决于中美的关系与双方实力对比如何演变,以及两国将如何处理在中国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各种冲突。

  我认为,之所以像亨廷顿所提出的“多文明”世界格局直到冷战后才出现,而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就是有一种叫做意识形态的东西,它如此强大,以至于它可以将原本在同一个国家的人,拥有相似的文化与历史,瞬间反目变成死敌,在各自意识形态的核心超级大国的支持下自相残杀。

  如果将拥有相同意识形态仅仅理解为一种盟友关系,不难看出,世界在二战后的分裂是由于两个超级大国,苏联和美国试图在全球扩大影响力并与对方对抗。而在冷战之后形成的“一超多强”的国际秩序,使得国家可以依照文明来相互辨别异同,而不需要担心因为立场不明而同时受到来自两个超级大国的敌意。

  然而在未来中国的实力日益增强,我认为我们将会重新从一个多极化国际社会转变为双极,即中国与美国。这是出于一个原则:“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句话并不是特别严谨清晰,其本意为“拥有共同敌人的人更容易促成合作。”当世界上出现两个在经济、科技、军事等多方面远远强于一切其他国家的超级大国时,大家将迫不得已不得不在两国间选择站边。

  反之,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中国强大到使得世界上的几乎所有其他国家被迫要在中美之间选择一方结盟时,就可以说中国是一个超级大国了。”

  一言以蔽之,当下多文明世界的现象只不过是“一超多强”国际秩序的产物罢了,待到新的超级大国崛起,由于人类趋向于与和自己有共同敌人的人合作,世界将会重新合并为两个阵营。在之前的多文明国际环境下,这两个阵营很有可能依照文明来分。

  我的对未来的预测是:穆斯林文明与东正教文明将会在中国(可能有俄罗斯)的领导下对抗以美国为首的印度文明与日本文明。我为什么预测未来文明的阵营会这样分,以后有时间另做说明。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篇6

  本书的描述大致是如此的:先是基本的,关于文明的概念及其衍生意义;其次是关于当今诸文明如何的形成、发展以及所展现的现实冲突;最后是对文明博弈的未来展望。所有观念铺展的体系核心是为美国当代政治服务的,是为他的价值观及行动寻找合理性根基的一种尝试。文明的冲突确实存在,所铺开论述的事情的整体框架也基本合理,然而对诸文明的内部关系却不是很明确,或是一种以己文明的视角所作的一种合理的文明内根基的想象。

  首先,从文明的诸概念来进行基本的考察

  什么是文明?就词源而言,文明意指从西方近代文明崛起就西方所遇情况所解释而衍生的含义。而就当今学界而言,至今尚无统一标尺,且尚有狭义与广义的区别,而差别也是相当的明显。狭义上就是物质生活的逐步改善,而广义则是文化的实体、各种生活的统称、大而无界。

  就广泛达成的意见而言,文明具有六种不同的性质。

  1、在单一文明和多元文明之间存在着区别。

  2、文明被看做是一个文化实体。

  3、文明是包容广泛的,是一个整体。文明具有一定程度的整合。文明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它们同整体之间的关系规定了它们的各个部分。如果文明是由一些国家组成的,这些国家彼此之间的关系将多于它们同该文明之外的国家的'关系。它们可能更多的相互打仗和更经常地建立外交关系。在经济上将更加相互依赖,会存在普遍的美学潮流和哲学潮流。一个文明是一个最广泛的文化实体。

  4、文明有终结,但又生存得非常长久;它们演变着,调整着,而且是人类最持久的结合,是“极其长久的现实”。从西方文明的视角而言,文明从诞生到确定,经历的大致阶段为:混合、孕育、扩张、冲突、普遍国家、衰落和入侵。

  5、文明是文化实体而不是政治实体。

  6、历史上的文明与今日的文明不同。文明在发展中的每个时期所显现的外部的具体特征并不一样,但是其内核与实质的差别,在不出现重大的问题,如崩溃和篡改之类的问题的情况下,传承会是一贯的。

  现世界文明的划分

  就目前世界文明的现状而言,大致可分为五大文明:西方文明,华夏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非洲文明。而每个大文明下又多有几个次生文明。西方文明的次生文明为基督教文明、东正教—俄罗斯文明、拉美文明、犹太文明、美国文明。华夏文明则有儒教文明、日本文明、东南亚诸文明。而已经消散的文明为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借代重生),印加文明。

  西方文明史

  就西方文明生成的历史而言,近代西方文明始于公元七、八世纪,在灭亡了罗马帝国而蜂拥至欧洲大陆各不同地区的蛮族,即两大族群:日耳曼族与斯拉夫族纷纷建立以自己部族为核心构建的王国,在一次次的冲击与碰撞中渐趋融合,以基督教为世俗的融合建立了一个神权与世俗权力相统合的神圣罗马帝国,以维也纳与罗马为轴心统合起来的西方开始进入了自己的政教合一的沉沉中世纪了!

  中世纪的打破,不仅仅是自己内部文明的觉醒,更在于东方毗邻的阿拉伯—穆斯林帝国的崛起,他们的迅速扩张,一度逼近欧洲的中心维也纳,在外敌入侵的逼迫下(以西方自己的视角而言),西方诸国匆忙的组成联军—十字军,进行东征。东征的结果,却是以西方联军的惨败而告结。

  外部的失利促醒了西方文明内部民众的觉醒,以文艺复兴为代表的系列觉醒斗争和国家复兴强盛的方式,标志着西方的崛起和西方世纪的到来。

  从文艺复兴开始,是以西方文明内部矛盾为主体的斗争方式,特别是陈腐的基督教教义以及国力的整体低下与人民的渴望富裕以及自由、民主的理想的相冲突所构筑的文明内的斗争方式为主线。以科学革命为主线的生产力大跨越导致的生产方式的革命的历史,掩盖了同期西方与伊斯兰文明及古印加文明的冲突,且最终以西方文明胜利而告终的方式强行带动历史进入现代社会。而随着十八世纪中、末期马克思主义的出现,预示着西方内部由资产阶级主导的社会的破裂,从而进入了西方文明的二元分裂对抗时期,最终经由一战、二战形成的美苏两大集团长达五十年的“冷战”对抗,而又最终以资本阵营的美国胜利而暂时性的终结了西方文明内在的冲突。而由此开始,西方文明开始将目光投向了世界各诸大文明。

  而历史事实却是西方在逐个摧毁各古老文明:相邻的伊斯兰文明,有多次的“十字军东征”事件发生;美洲的古印加诸文明;印度文明;华夏文明体系诸藩国;华夏文明主体,中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华夏文明,西方花了两百年的时间布置安排,并用最卑劣的伎俩,在最虚弱的时段给予了致命一击,在华夏处于全懵的情况下做最大限度的敲诈,又转身给了最大的面子,进行了最广泛而深入的文化殖民,利用国别不同而瓦解国人之心,最大限度的竖立了西方文明的优势,而使华夏古文明几近于灭。

  二十世纪初,以西方文明内各不同思潮涌入,而诱惑各文明国家变化,以不同国家的身份,且以不同利益驱使、操作之,而无使生怨,反以接受西化为荣,所恨唯一时一地具体之人及事耳,而盖不知西方文明借此而甚嚣尘上,大有一统全球之势。

  然而时不与他,文明内应科学、政治、经济诸理念及隔阂所生的怨念已凝结成板块,不通过激烈的冲突而无法解决的时代到来了。一战、消耗了西方诸文明国家的实力,也减弱了对其他文明的实际控制。更由此,而产生了两个对手:一个是种族主义的法西斯,一个是全民主义的苏维埃。两个极端,却诞生于同一母体,兴盛于同一时段,历史往往留下了最荒诞的现实。

  二战,终结了法西斯,也认清了西方。然而西方文明的独大和各文明的萧条,而使重心仍在西方,在西方文明。冷战的结束,撕开了一道枷在诸古老文明身上的锁。裂缝,哪怕一丝丝,也让西方文明感受到了危机和不安。四处的扑火和局部战争更凸显了西方文明妄图维持独大的努力和无能。暂时的胜败不足以撼动根本,则文明的大争仍将继续绵延下去,直到一方不支,融合或分裂才有个结果。

  华夏文明史

  就华夏文明本身的发展史而言,从中原地区由部落一步步发展壮大,首先是完成了本族群的融合,接着是与炎帝族群的交战,最终完成了炎黄族群的融合。然后开始了华夏的分封制模式。与其说是分封,毋宁说是对一种既存势力的承认,而有了名义上的共主。而历经尧舜禹时代,中央集团的权利越来越大,然而部族势力仍根深蒂固的存在于华夏大地。直到禹子启开创夏王朝模式,才使中央王国与诸侯一样在血统上形成稳固的世袭,而也开始预示着中央—诸侯模式的治国体系才开始进入稳固时期;而其中中央王国政权才有胜出的可能,虽然时间很漫长。

  再历经夏商周,中央王国在发展中逐步壮大。然而,新的瓶颈制约着王国进一步的扩大。随着这个千年技术缓慢而有效地发展,中央集团的管理模式与技术、经济发展所相适应的模式发生了脱节,落后的管理手段严重桎梏着中央王国的进一步提升。何况在此时,中央王国出现了一件足可为关键转折的事件:周太子申夺位引戎狄入关,致周由盛而衰,丧失关中腹心,中央王国因之而彻底不振。而诸侯在松动的周王朝监管下,开始进行兼并和变革,由缓慢而激烈,由春秋而战国,一系列新的管理模式应运而生,脱颖而出。其中的佼佼者是法家,完成了对管理模式的改革,由上下管理变动为全面管理、全面监督、全面制衡,共治、自治、法治三位一体,最终在秦国由商鞅变法实现,而最终由秦国完成统一,完结春秋战国,完结由黄帝开启、历经夏商周千余年的分封制历史,而开启了一个新的治国模式:中央—民众二元制治国模式,没有缓冲而使治国之艰难超乎帝国开创者的想象,而使不出十五年而发生帝国崩溃的危机。

  代之而兴的汉帝国在吸收秦帝国灭亡教训的时候,做出了有限妥协,以分封宗亲而不封异姓的有限分封模式有效的缓冲了矛盾,却也使治国不纯粹而留了诸多难题。而在难题的抉择中又毅然选择以独尊一家—儒家—为最后的妥协。充分发挥儒家弱民、愚民、媚君,维护君王等级制的学说,而使国家在此形势下定型而形成二千年的专制时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篇7

  有这样一个假设——力量的平衡有利于稳定。无论是中国的中庸思想,还是亚里士多德的“适度”原则,或多或少地都反映了这样的一种假定。那么与之相应的力量的不平衡,是否会导致冲突呢?塞缪尔·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了一个多文明冲突的世界,这种冲突是否也因为其力量的不平衡呢?

  如果文明不具有多样性,如果真如福山所言“历史已经终结”,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在冷战结束后就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其他的思想,一统世界,在这样的事实之下,冲突还会发生么?而我们知道,现在的自由民主思想,一部分是建立在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之上的,这就意味着这套理论本身就是鼓励人追求利益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鼓励追求个体的利益,但是我们无法保证每个个个体的利益完全一致,如此一来因利益的冲突在所难免。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冲突称之为文明内的冲突,按照亨廷顿的理论,这样的冲突是不会无限扩大的,也就是很容易控制的,但是利益的冲突在所难免也成为一种事实,其根源在于自由民主思想下鼓励个性的解放,在这种个性的解放浪潮之后,每个个体的思维变得多样了,而这种多样就是造就利益冲突的原动力——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多样性与冲突之间有一种潜在的联系。同时也不能证明,文明的单一不利于维持稳定,只能说自由民主的思想体系本质,与其一统天下的野心,具有内在的张力,如果让其一统天下就不再是其自身,而是变成了另外一种思想,因此可以说自由民主这套理论注定无法完成“终结历史”的任务。

  另一种没有文明多样的状态就是在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之前,各种文明各自为阵,之间几乎没有联系,没有联系就不可能有多样的前提。而在那个时代,相对而言也是相对和平的时代,虽然在中国朝代更替频繁,欧洲大陆也时有战事,但是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相比,完全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们可以把文明比作一种光源,所有的人都在不同的光芒之下生存,而人投下的影子就是文明作用于人的结果,在一种单一的光源之下,人的影子也是,无论如何,影子也是单一的,所有的人可以说是一致的,这个光照向那里,所有的人都指向那里,世界不会显得杂乱无章。

  以上的平衡点,都是人可以选择的位置点,在这样的点上,可以在不同的'力量较量中获得比较稳定的环境。而我们也可以看出,当力量越多,供我们选择的位置也就越少,但是也不意味着一种单一的力量就比较好,因为在单一的力量模型中,人是完全没有自我的,是在一种力量的指引下行动的,完全没有自主性,跟随着力量的变动而变动,人也就是个行尸走肉。极度的光明和极度的黑暗是一样的,都让人看不到任何东西,找不到任何出路,在一种力量之下就如同在极度的黑暗之中,并不是理想的生活状态;而达到了四个或四个以上就需要很大的智慧对他们进行排列组合,自由排列好了才能寻找到平衡点,但是这个点是指向“单向度”(马尔库塞)的,在单向度的甬道中,生活也是找不到人自身的,就是极度的光明,纯粹的光明。而在二三个力量的主导下,可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人们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并且在这种平衡的状态下获得比较好的发展——这也于我门狭义的“中庸”之道不谋而合。

  但是,这样的模型是被亨廷顿所描述的事实否定的,他说世界上有七八种文明相互作用,重建着新的世界秩序。这么多的文明实际上真是一个很让人头疼的事情,如何排列他们可以找到发展的平衡点?如何排列他们可以得到更加稳定和平的环境,为发展提供空间?任何一个排列不好,就会出现不可预测的后果。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可不可以把这七八种文明进行整合,形成更大的两三种文明?亨廷顿说不行,那是简单化,反映的不是事实情况。

  既然这七八种文明,很难寻找到平衡点,那么其冲突是否就不可避免了呢?其实也不是绝对的,至少还有三种途径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其一就是生成一种更加强大的文明,对这些进行整合,所有的文明吸收为一体,行成一个共同的文明,从而在内部消解冲突,但是整体却保持着稳定。但是这样的设想是很难行得通的,现在没有人允许这样的力量出现。其二就是好好排列这几种文明,使之可以寻找到平衡点,从而在这些平衡点中获得和平的环境,促进发展。但是这也是一个极度困难的事业,谁拥有这样的排列权威?谁拥有这样的排列能力?最后一种,就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让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分散这些文明,形成更小的文明甚至是以个体为单位的文明,就如同满天繁星,没有月亮,甚至没有突出的星星,这样的话也就没有什么平衡点可言了,也就是任何点都可以是平衡点,但是这里的平衡点完全是依靠个人的判断去寻找的,不是强制的力量,也不是盲目的追随。只要没有突出的力量出现,整体也可以保持平衡与稳定。那么如何可能做到这一点呢?只有所有文明都抛弃一统天下的野心,顺其自然发展,就有可能实现这样的局面。但是就目前而言,所有的道路基本都是行不通的。西方文明现在还野心勃勃,企图无限推广自己的文明,甚至不惜以武力为工具;中国文明,在被压抑几百年之后,也急于扬眉吐气,虽然其本身并不具备侵略性,但是也不允许无声无息的消失;还有其他的文明,也在以不同的方式寻求发展,如果说马上消解这些是几乎不可能的。

  现代化文化多样性的事实,必然导致文明的多样性,而文明的多样性与世界秩序的稳定存在一种抛物的曲线,在文明的数量达到某个数量是其冲突的可能性达到极高,而随着文明数量的递减和递增,其冲突的可能性都会随之降低,当文明数达到“1”或者极高时,发生冲突的可能性都是非常小的。如果这种假设可以成立,则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种奇怪现象:人们在追求普世价值的过程中,逐渐把价值的多元化推上了普世价值的宝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只有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去对待我们看到的一切,尊重我们所看到的事实。而当不同的文明,都试图以自己的方式解构这个世界的时候,必然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那么承认多样性就成了一个最基本的共识,也是最容易达成的一个共识,那么这个共识是否可以成为一种“普世”的价值呢?

  如此看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文明的多样性使得冲突变得不可避免,而最后文明的多样性也有可能成为解决冲突的很好选择,真是“成也萧何败萧何”。然而,世界究竟走向何方?我们还需观察,只有擦亮我们的眼睛,让将来告诉我们答案。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篇8

  我真盼望上帝出品一款游戏,让每个有政治理想的玩家一试身手。

  倘或导入某种思想,观察模拟中的演变,在渐进中检验模型的成长与崩溃。亨氏这本书不错,很难跳出自我的文化身份阅读,因为自我的本身也是建立在不同背景下的知识和阅历上的。纯粹的世界主义者是不存在的,这也是亨氏的名言:“文化是相对的,道德是绝对的”。

  对各大文明之间的冲突有较为深刻的见解。当然,这类的'书不能不提到“中华文明”,看看外国人写的书,对于多角度客观地看待中华文化还是大有裨益的。不过也提到说这本书里的有些观点已经比较“陈旧”过时,不可取:而且另一方面在我看来,书中仍不时充斥着来自于西方文明的傲慢。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相关文章:

冲突优秀作文02-18

那次冲突作文04-02

重建申请书12-23

冲突读后感03-27

《冲突》读后感04-29

生命的重建读后感01-21

《生命的重建》读后感02-24

旧房重建申请书12-23

房屋重建申请书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