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读后感(6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孟母三迁》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孟母三迁》读后感1
环境造就了人才,环境也能淹没人才。好环境,好人生!这是我读了《孟母三迁》后所生发的感触。
《孟母三迁》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孟子小的时候,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靠近杀猪杀羊的地方去住,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记在心里。孟子的妈妈很满意:“这才是我的儿子应该住的地方!”
故事中的`孟母为了给她的孩子孟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一共搬了三次家,可见她望子成龙的愿望,也体现出了学习环境的好与坏是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品性乃至前程的。
在生活中,环境能造就人才,也能淹没人才。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的成长有直接关系。孟母为了孟子学习好,三次搬家,孟子终于成为了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孟子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的关系。相对而言,一个差的环境可以把一个人从成功的高峰推下悬崖,而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可以为人编织出一段精彩的彩虹人生。
《孟母三迁》读后感2
自从我读了《孟母三迁》这篇文章以后,我受益匪浅,感受至深,久久不能忘记。
这篇文章讲的是:孟母为了儿子在好的环境下生活搬了三次家,分别是:儿子贪玩,不读书孟母便搬到了一个没有贪玩的小孩的地方,这是第一次。孟柯模仿铁师傅打铁的动作就搬到了荒郊野外,这是第二次。外面是大片的坟地可一到清明节,孟子就学人家玩埋死人的游戏,他们又搬了,这次搬到了学堂的附近,这时第三次搬家。孟母看到儿子去跟着念,就送孟柯去学堂读书,后来,得知孟子逃学,孟母便把刚织的布剪成碎片,以来教育孟子。
其实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家长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每个家长爱的方式不一样。比如说:孩子做了一件令你高兴的事,你去说一些称赞的话,如果孩子做了令你不称心的事,你可以给予他鼓励和让他振作起来的话。我非常不同意“打是亲,骂是爱。”这句话,难道非要用打骂来表示对孩子的爱吗?那么没有几个孩子能承受得了。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爱,比如说“孟母三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孩子受到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伤害或影响时,孟母选择了躲避,孟母这个躲避躲得好呀!
每个家长都很爱自己孩子,爱的方式不同,我们都在父母的爱下成长,我一定认真学习,不辜负父母的希望。
《孟母三迁》读后感3
八岁生日那天,爸爸送给我一本《中华成语故事全集》。这本书介绍了很多有趣的成语故事,我很快读完了这本书。其中的《孟母三迁》这个成语故事记忆非常深刻。
故事是这样的: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的重担。母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读书上进,早日成才。孟子的家一开始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母亲看到了,认为这里的环境对孩子成长不利,孟子的母亲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母亲知道了,觉得这个地方也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隔壁不时传来读书声,调皮的孟子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母亲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读完这个故事,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孟子没有妈妈的三迁,或许他就成了一位普通的屠夫,一位普通的人,也就没有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了。我的妈妈经常教育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也是一样的道理。但是,我认为这个故事只讲了环境的重要性,如果自己不愿意去学,同样也是成不了才的。孟子的成才也离不开他的勤奋。
现在,爸爸、妈妈为我创造了优良的学习环境,我要努力学习,不辜负爸爸妈妈的期望,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有用的人才!
《孟母三迁》读后感4
孟母,一位家喻户晓的母亲,家境并不好,但她不怕苦独自一人将孟子拉扯大,将孟子培养成一位伟人。
孟母一生吃尽了苦,但为了将孟子培养成一代英才,再大的苦他也吃得下,孟子早年丧父,仅靠孟母一人在家做些零工补贴家用,孟母曾三次搬家,是由于孟子,因为孟子年纪太小什么事都比较喜欢模仿,第一次搬到了一个闹市,那里的叫卖声整天连续不断,孟子也学起了他们,整天叫卖,孟母立刻认为这个地方并不是我儿可以居住的地方,不能让他受到这个环境的迫害,第二次孟母搬迁到了一个办丧事的地方,这次孟子没有再次叫卖过,孟母认为这个地方可行,没想到过了几天,孟子经常和小朋友们一起学起大人们哭丧,孟母知道后认为这还不是我儿居住的地方,于是孟母又搬到一个学堂的旁边,孟子每天醒来时就能听见读书声,孟子觉得好奇,于是孟子就经常跑去学堂的外面听他们读书,并且自己跟着学习,盗了最后孟母想尽方法让孟子进入学堂,孟母这才安心。
在现实的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爸爸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医生,从小受到了爷爷的熏陶,他为人正直,真诚。所以有许多人景仰我爸,因此我爸爸希望我可以超过他,比他更好,从小就不让我和一些品质恶劣的孩子在一起玩,但时间流去,我也渐渐的'不听爸爸的话了,我爸爸多次叫我不要和那些孩子走得太近,可我就是不听,现在我知道了。
孟母含辛茹苦的将孟子养大,也让他接受了好的教育,是为了不让孟子自毁前程,我也知道我不该这样做,但是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这时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要像陶渊明那样“出淤泥而不染”不能让不好的人或事物蒙蔽了你的双眼,要自觉抵制,千万不要自毁前程。
《孟母三迁》读后感5
星期天,我在家读了一篇《孟母三迁》的故事,主要讲的是孟子的母亲三次迁居。
我想:为什么孟母要三次迁居呢?我带着这个疑问读完了这个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大学问家叫孟子。孟子小时候家住在墓地附近。他和邻居家的小孩子,把学办丧事当做游戏玩。因为孟子不好好学习,孟母接连搬了两次家,最后搬到学堂附近。由于在好的环境下受到好的影响,孟子开始注重学习,发奋读书,最后成为一个大学问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在小的时候就要养成好的习惯,只有好的习惯才能成就大事。妈妈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周围的人的言行影响, 孩子在幼儿时期模仿力最强, 所以应该给他们良好的.环境. 古人教导我们要与圣人为伍, 远离琐碎事和卑鄙小人, 才能有所成就, 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结尾:读完以后我想:孟母为了儿子孟子的成长,三次搬家操碎了心,付出的也太多了,她是个伟大的母亲,可亲可敬。
我想:我的母亲,也是个伟大的母亲,母亲为我的成长同样付出了很多,也操碎了心。我怎样报答我的母亲呢?我一定好好学习,上课认真听讲,完成好各项作业,不怕困难刻苦学习,争取优异成绩。让妈妈笑口常开,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孟母三迁》读后感6
对于《孟母三迁》的故事,曾零零点点的有些耳闻,但从未深思,今日偶然拜读原文,章节虽短,却感慨颇多。
孟子受周遭环境的影响,差点误入歧途,孟母的一句“此非无所以居处子”,举家三次搬迁,更有之后的以身试教,剪布训子。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的母亲,她经常和我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对我的教育很是严格,着重培养的是我做人做事的准则和安身立命的本领。无奈,我的性格过于懒散、怯懦,让她非常头疼。最后她不惜辞去人人羡慕,并且做得出色的工作,带着全家,从北方一个闭塞的小城,搬到了海滨城市。
希望这个信息、文化高度交融的'环境,能改变我的浑浑噩噩,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虽然经受着背井离乡的艰辛,思念亲人的痛苦,但是妈妈从未对我露出过分毫,全都默默独自承受,呈现给我的,永远是乐观向上的鼓舞。每当我偷懒,不爱学习的时候,她总会放下繁重的家务,静静地坐在我旁边看书,没有言语的训斥,就会让我在她的影响下,慢慢的集中精力,投入到知识的海洋中去,这也使我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
虽然在妈妈的眼里,我永远是个小孩子,但我每一个代表长大的小举措,都会让她感动许久,原来,父母对我们的要求真的很简单,那就是“不图回报,只愿安好”。
古有孟母为子三迁,今有慈母掌舵我的人生!妈妈,在您的教导下,女儿此生定不会虚度!
【《孟母三迁》读后感】相关文章:
孟母三迁作文03-28
孟母三迁作文05-29
孟母三迁读后感06-25
《孟母三迁》读后感08-24
《孟母三迁》读后感15篇05-03
《孟母三迁》读后感(15篇)05-03
孟母三迁读后感6篇05-09
孟母三迁读后感(精选15篇)05-20
孟母三迁读后感(15篇)04-07
孟母三迁读后感15篇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