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论持久战》读后感

《论持久战》读后感

时间:2022-04-03 03:41:2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论持久战》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持久战》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论持久战》读后感

《论持久战》读后感1

  论持久战中有这样一段话,卢沟桥事变⑴以来,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样一种公式,在广大的人们中流行着。这个公式是对的,但有加以充实的必要。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是由于许多的因素:全国党派,从共产党到国民党;全国人民,从工人农民到资产阶级;全国军队,从主力军到游击队;国际方面,从社会主义国家到各国爱好正义的人民;敌国方面,从某些国内反战的人民到前线反战的兵士。总而言之,所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抗战中都尽了他们各种程度的努力。每一个有良心的人,都应向他们表示敬意。我们共产党人,同其他抗战党派和全国人民一道,唯一的方向,是努力团结一切力量,战胜万恶的日寇。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统一战线上可以放开任何敌对思想,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抗日,不管是多数还是少数,不管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不管是一个人还是多个人,都是在抗日,都是值得尊敬。同理,我们可不可以理解为,我们现在的正能量作战方式,不管哪一种作战方式,不管是坐而论道,还是冲锋陷阵,不管是长篇大论,还是一个顶字,都是在表达一颗我们炙热的爱国思想,如果狭义的认定正能量的.宣传方式,是局限了我们的思想,也是局限了我们的宣传范围,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建立最广泛的互联网正能量统一战线,不在于一个以何总方式,不在于宣传的手段,而在于把正能量传递出去。传递一个人也是传递,我向每一个有良知的人献上我崇高的敬意,我作为一名89年介于80后与90后的人,对于前辈们把这种正能量传递给我们感到高兴,变达我的尊敬。都是为了传递正能量,又何必纠结于在于何种方式,何必局限于何种方式。

  论持久战没有读完,目前先写出这么多,是肺腑之言,希望大家多多传递正能量,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受到我们的影响,一言一行不局限于网上,不局限于生活,君子慎独,希望大家多多慎独,一言一行皆有意。

《论持久战》读后感2

  《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稿。

  第一次认真研读的论文。抛开思想性、军事话题和历史背景,单从议论文写作的角度学习这篇文章。学习作者论文的整体框架设计、论证流程和论证方法。《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稿。

  第一次认真研读的论文。抛开思想性、军事话题和历史背景,单从议论文写作的角度学习这篇文章。学习作者论文的整体框架设计、论证流程和论证方法。

  按照逻辑顺序,先提出问题,叙述历史背景和当前形势,接着分析中日双方的特点,得到问题的根据,也就是论据,最后得出观点。因为时间关系,我只看了问题的`根据和驳亡国论,这是最重要的2部分,能以小见大也。

  在问题根据部分,作者一针见血指出战争本质,然后分析中日双方的特点。主要分析影响战争的因素: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战争的性质(进步性、退步性和野蛮性)。分别分析了日本、中国在这几大因素的对比。得出,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中国反是,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问题的根据建立在要讨论的事物的特点上的,因此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根据。分析非常精辟。

  结下来,开始驳亡国论。作者并没有开门见山驳斥,而是采用循序渐进的驳斥方法。列出亡国论的所谓的一般论据,接着说出自己的反对根据,然后继续引用亡国论更有力的根据,接着举出针对性的根据。论证中,思路是抓住论证的需要的关键根据-----日本的退步和寡助,中国的进步和多助。抓住亡国论的根据中的片面和主观性(主要是分析中国现状和印度、阿比西尼亚的不同,说明亡国论的根据站不住脚),同时提供自己全面、客观的论据(中国当前状况存在胜利的条件)。论证非常精辟,有层次感和说服力。论证中,大量使用了矛盾论,紧紧抓住了事物发展的根本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总之,本文是一般论文的典范,好好学习。

【《论持久战》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持久战》读后感09-02

论持久战读后感4篇07-09

《论持久战》读后感(通用13篇)06-27

《论持久战》读后感(通用13篇)08-02

论持久战读后感(通用11篇)06-30

读后感读后感01-03

《马小跳读后感》读后感09-12

读后感西游记读后感02-01

读后感精选05-18

经典读后感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