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拿破仑传读后感

拿破仑传读后感

时间:2022-04-08 23:41:2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拿破仑传读后感4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拿破仑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拿破仑传读后感4篇

拿破仑传读后感1

  近来难得有时间阅读,我用了9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510多页的拿破仑传。

  因为拿破仑的一生给了我很多现在生活的反照。所以我在这里记录下读后感。他的少年是苦难的,唯一让他心欣慰的我觉得是他的父亲用他那没落的贵族身份送到了法国的贵族学校。在学校期间,他阅读大量的历史和文学,。这对他能够几次穿过阿尔卑斯山取得一次双一次的胜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这位没落的意大利贵族在开始并没有像不断经历失败,但是他在这些失败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觉得这些宝贵经验为他后面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在法国不断的革命中,他逐渐的提升着自己的位置和角色。终于他等到了他人生中的机会,他带领法军穿过阿尔卑斯山最终征服了他的故国–意大利,巩固了他的第一将军的地位。后来的政治斗争中通过雾月政变,达到了他第一执政目的,后来更是大权独揽,自然而然成了皇帝—-这也是他走向失败的开始。我觉得他一定没有读过东方的书籍,并不懂得晚称王的道理。

  他为他的梦想而奋斗终身,征服了欧洲大部分土地,但在最终远征俄国的时候,名誉丧失殆尽。我总结他征讨俄国失败的原因有三个:第一、俄国的国服过于空旷;第二、远征补给过困难,再加上对敌人的数量过高的估计,所以他率领的队军过多,导致补给艰难,就算这样他还是打到了莫斯科;第三、天气太冷,国土空旷,坚壁清野,所以他们的远征的时间就长了。到了冬天,法军受不了这样的天气。回到法国后,他的骄傲使他犯下了重大的错误。拿破仑不承认失败,不能够沉下心来做足功课。这就像是一个站在高处的人,习惯了往下发话一样,我觉得还是那个皇位害了他。就这样,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居然是他妹夫的背叛。他的妹妹听信英国人的挑唆导致了她哥哥最后的失败。因为这件事情,拿破仑的母亲一生都没有原谅他的妹妹,后来拿破仑没落他的妹妹也下了台。她在向他的母亲求助的时候,她的母亲说她身上的每一分钱都将属于她的儿子,而不属于她。想想真是可悲呀!人们总是为眼前的利益而失去理智,如你稍稍冷静想一下,你的皇帝哥哥不在,那么你的地位又何在呢?很明显她不懂得唇齿存亡的道理。人们总是期望外面的认可,而忘记了身边的支持。就这样没有了支持,很快拿破仑就被赶下了台。

  在厄尔巴岛的生活,我认为是他最幸福的101天。他的母亲也是这么认为的.,母亲一直陪伴着他。他在岛上重整他的卫队,改革岛上的教育,还有阵地的部署。幸福的时光总是很短,他的性格就是他的灵魂,这样的灵魂来无法逃避他的命运。他在法国的内乱中看到了希望,他再一次带领他的卫队从意大利的小岛通过阿尔卑斯山来到了法国。由于他在法军中的地位和当时的外面战争的时局,所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回到了巴黎,重新坐上了王座。可是时间太仓促了,再加上外忧而内患,使他不得不孤注一掷。多年争战,他的战术已经被对手熟知,终因寡不敌众二次下台。

  人生往往真的是命运的安排,而命运的安排往往是在你那匆匆几秒的决定。如果他不是上了英国的军舰,如果他去了美国,可能他还有机会再来一次“滑铁卢”。这位伟人的命运就是这么的无奈,他被英国人软禁于圣赫勒拿岛上6年。6年的光阴对于这样一个人来说真的太长了,是最煎熬的。其实他有机会逃跑,可他确选择了“命运”,而命运确并未再次眷顾这位英雄。岛上恶劣的天气使他的肝胃都很不好,很快他就到生命的最后。他把大部的遗产留给了他的儿子,把陪伴他6年的银灯送给了他的母亲。英雄常气短,老泪常怀巾。

  拿破仑一生的爱恨情愁让我问感同身受。在命运的道口你该向东还是向西其实不会有人告诉你答案。如果拿破仑在厄尔巴岛上多呆一呆,多和亲人在一起生活一段时光,他的幸福何只101天呢?他听从身心深处的召唤去了他应去的地方,如果再等等,国外的势力进来。让法国的情况更糟糕一些他再回去重整山河,会不会再次成功呢?而没有“滑铁卢”呢?当然,历史没有办法假设。孙子兵法上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最次伐城。很显然他懂得伐交,但是他并没有审时度势。势这个东西有高有低,高时不利的事情都会向上,而低时有利的事情也会下。等待总是漫长的,而必要的等待可能真的是必须的,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就像道德经上说:名可名非常名。如果说得出来,又怎么能说是激动的共鸣和反照呢?

拿破仑传读后感2

  阅读不在别处。循着那些伟大的足迹,走进一个又一个的传奇。——题记

  一提起拿破仑,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或许就是“滑铁卢”,这是一个失败的代名词。然而,如果单凭一次失败来定义拿破仑的一生,不仅是不公平的,而且是肤浅的,可笑的。

  这个在波澜壮阔的法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小个子,带给人们无数的感动。他的一生是一个传奇,不平凡的经历让人震撼。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母三迁”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在法国,同样有一位孟母般伟大的母亲,她就是拿破仑的母亲—莱蒂齐亚。拿破仑生就一副蛮力,好打斗,好征服别人,而且颇具心机、足智多谋,经常沉迷在贪玩打斗中。父亲对他报以宽容的态度,唯有母亲对他要求严格,见到拿破仑顽皮就予以训斥甚至是打他。7岁的时候,拿破仑进入学校学习,但他冥顽不化,荒疏学业,甚至简单的数学题目都答不上来。他的母亲跟他说“拿破仑,你明白吗?一个人光有蛮力是不行的,还要有知识,有志向。只有胸怀远大的志向又具备了扎实的知识的人才能征服别人,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强者啊!”正是从那一刻起,拿破仑不再贪玩打斗,开始下功夫学习。他的母亲身上具备的吃苦耐劳、坚强刚毅,遇到困难坚忍不拔的品格,也对他以后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814年,当拿破仑被迫退位,被囚禁在厄尔巴岛的时候,也是他的`母亲陪伴在他的身边,帮助他共度难关。可以说,拿破仑的母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亲人和最坚定的支持者,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给予他最无私的爱和亲情的温暖。

  铁肩担道义,情义真英雄。

  拿破仑的一生是一部和封建欧洲对抗的历史。在不断的军事斗争中,拿破仑练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在危险和困难面前,他总是身先士卒,不顾生命安危,冲在最前面。他激励士兵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每个士兵的背包中都有一柄元帅的节杖,问题就在于你们自己是不是勇敢作战,去把理想变成现实。”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能够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激发起将士们们的信心和决心,为了拿破仑的一枚勋章或是一个微笑,他们不惜赴汤蹈火。

  有人说被战火洗礼过的人是冷血的,拿破仑却非如此。他体恤士兵,经常到军营中视察,在战斗中和士兵们同甘共苦。一场战斗结束,面对着阵亡士兵的遗体,他会止不住悲伤,满含热泪。在击退第二次反法联盟的一场战斗中,他的部下德赛不幸牺牲,拿破仑含泪说道:“如果能够再一次拥抱德赛,那该是多么美好啊”

  拿破仑的柔情不仅仅体现在战场上。拿破仑有过两任妻子,他都深爱过他们,但是当拿破仑事业陷入低谷的时候,他的妻子都背叛了他,对此,拿破仑不但没有追究他们,还给予她们最大的宽容,并且尽可能的为她们谋取幸福的生活,胸襟之广阔令人敬佩。拿破仑临死之前立的遗嘱也令人感动,他把自己的遗产赠与那些曾经与他共患难的下属,就连他记忆所及,在他的事业早期阶段为他服务过的人们也得到馈赠,在拿破仑生命最后几年他身边服侍他的侍从也得到了拿破仑不薄的遗赠。这位历经沧桑的铁骨军人身上散发出的柔情,他的感恩之情,让人感佩。

  杨柳清泉谁与共,烈士暮年眼泪多

  1815年,拿破仑最终没有抵挡住第七次反法同盟的进攻,兵败滑铁卢,“百日王朝”就此覆灭,拿破仑第二次退位,属于他的时代结束了。战败的拿破仑回到巴黎,他感觉自己的角色扮演完了,他不再和命运抗争,他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英国。英国人不会再给他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把他流放到了离欧洲4000英里的圣赫勒拿岛上,派遣重兵看守他。

  这位曾经震惊欧洲大陆,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令敌人胆寒的法兰西皇帝,在孤岛上度过了6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最后被狡诈的英国人用慢性毒药害死,烈士暮年,处境凄凉。

  拿破仑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法兰西---军队---先锋---”

  《拿破仑传》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潸然泪下,眼泪夺眶而出。拿破仑死后,遵从他的遗愿,他被安葬在圣赫勒拿岛一处有清泉、两棵垂柳的幽谷中。拿破仑的一生,就此谢幕。

  拿破仑最后的失败是他穷兵黩武,狂妄自大的结果,但他对法国,欧洲以及世界进步所作出的贡献,永远值得人们铭记。而他晚年的悲惨遭遇又让人深表同情。

  请允许我用一位历史学家的话寄托我对拿破仑的哀思:这个最终把无数人的向往与思念引向南大西洋那块孤独的岩石的人,必将永远立于人类历史上千古不朽者的前列。

  世界,请莫将他遗忘!

  世界,不会将他遗忘!

拿破仑传读后感3

  本着无所谓的心境,我随意翻开了这本书《拿破仑传》,但没想到的是到书的末尾,我的眼泪竟随着拿破仑的痛苦去世而落下了,不知不觉地原先我早已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脾气暴躁,身材矮小却有着卓越领导才能的皇帝!

  很难想象一个战败退位的人在承受了巨大的打击后还能东山再起!然而拿破仑就是这样一个有魄力有强大号召力的人物。平静地签下《枫丹白露条约》,第一次退位后,拿破仑呆在了厄尔巴岛,大家都以为他会就此消沉时,他偏偏一反常道,耐心看似满足地在这个小地方做起了小小统治者,谁也没想到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正如他所说:“我生来就是为工作的,无所事事是对我最残酷的刑罚。”最终时机一旦到来,拿破仑带着他的军队席卷而来。那些士兵看到昔日的将军回来了,都不由自主地加入了他的团队…读到这,我不禁深深地被拿破仑那与身俱来的王者气质震撼了,天之骄子毫不夸张啊!其实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都明白直到此刻法国人民都一向认为拿破仑是民族英雄,崇拜他,但如果只是一个残暴不仁的君主即使他在欧洲战场上称王称霸,恐怕也不会受到人民的爱戴。而事实是他确实真真切切地爱着他的人民!他对士兵是关怀的,虽然他为了胜利不惜提前征兵导致民怨,更在之后的战斗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无可否认正是他非凡的军事才能以及在战斗中时刻站在第一线,不怕牺牲不怕流血与士兵互相鼓励的大无畏精神才使得他退位后再次回来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

  即使是最终临死时,拿破仑留下遗嘱:“我嘱咐我的儿子,千万不要忘记,他生为法兰西皇太子,决不能成为压迫欧洲人民的执政者手中的工具,也永远不要以任何方式对抗和损害法兰西。他应当牢记我的座有铭:一切为了法国人民。”不仅仅如此,他还把他的两亿法郎财产分成两半,一半留给从1792年到1815年间曾在他旗帜下战斗过的军官,另一半则捐给1814年和1815年遭受入侵的法国各省市。“这样的一个人你能说他不爱国,不爱人民吗?!

  拿破仑的一生,都在书写着”磅礴“、”恢弘“和”大气“,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有着辉煌的成就。在军事上,拿破仑被人们称为”一代军事伟人“他戎马一生,亲自指挥的战役,多达60余次,比西方历史上著名的统帅亚历山大,汉尼拔和恺撒指挥的战役的总和还要多,其中有许多战役在战争史上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直到如今,拿破仑的军事言论和战争战例仍被作为教材在一些国家的军事院校广为传播。在政治上,他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曾这样总结自我的成就:”我的英名并非建立在四十次胜利的战役上,也不是由于我使得万邦臣服,滑铁卢战役就足以抹煞对那么多胜利的回忆,最终的一幕往往令人忘却第一幕呀。永不湮没的是我的法典和参政院的会议纪录,我与大臣们的通讯……由于条文简明扼要,我的法典远比以往任何法典更可行、更有效。我所设立的学校,我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在培育着新一代的人才,在我执政期间,犯罪率减少;而英国的犯罪却很猖獗……“

  而这些,都不是我所最关心的,因为,最触动于我的却是其在精神上的某种特质,或是他那进取进取的心态;还有那不知疲倦,永不懈怠的精力;那非凡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自信心……总而言之,他那极具魅力的精神内涵犹如一颗炽热的恒星,而他所缔造的功勋和所取得的荣耀就恰恰如恒星所散发出来的光芒,绚丽而华彩,照亮他人生的全程,甚至在他被囚于圣赫勒拿岛乃至死亡,这种光芒尤未消亡,而是化作漫天星辰,永悬于苍穹。

  我明白拿破仑带给法国人民的不仅仅是胜利的辉煌,无尽的荣耀,但同时不可避免地伤害了很多无辜的百姓,他虽然期望过带来和平但他的归来实际上带来的是刀和剑,法国人民再次陷入了战争的混乱和痛苦中,但比起这些人们明显更憎恨路易十八强制性地妄图回复波旁王朝。无论如何这两者都不是人们期望看到的。可是拿破仑的归来已触犯了条约,第七次反法同盟的盟约国又一次聚在了一齐,要把拿破仑逼向绝境,他们是恐惧的,因为这个被他们称为”科西嘉怪物“的拿破仑创造了太多得意外和奇迹。如果这真的是命的话,我想拿破仑也无话可说了,最终的结局我们都已经明白,但根据历史的描述这位叱咤风云的将军兼皇帝的失败只是因为一个愚蠢头脑发热的将领内伊!如果内伊听从拿破仑的命令,拿破仑怎会落得如斯下场,历史或许会改写,然而没有或许了……

  恍惚中我似乎看到岛上一个模糊的身影在不断歇斯底里地呐喊;”海岛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我们像被关在监狱里。我们应当大声疾呼,进行控诉。“可是没有人理会他,那是拿破仑啊,我的心很难受,为这个天才军事家而感到难过!我不明白我有这样的感受是对是错,但这一刻我只想遵从于我的心!我时不时地在想,如果内伊及时赶到了战场,如果滑铁卢一战拿破仑胜利了,那该是一番怎样样的景象啊,起码法国无须一个大腹便便的追求奢侈享乐的君主路易十八来掌控!又或许即使这一战胜利了将来的某此战役拿破仑会输得比这次更惨更彻底,因为我们明白拿破仑是个天生的战斗者,他不会甘于平静地生活,他与军队与士兵有着相当深厚的感情,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在出战前那极富感情地演讲,台下是士兵们斗志昂扬的样貌…

  拿破仑战败了,在圣赫勒拿岛孤独寂寞地死去了,但他在法国人民心中是永存的,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他那战无不胜的军队曾给法国带来的至高无上的荣耀!在我心里,拿破仑也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啊!

拿破仑传读后感4

  情澎湃的想象力与冷静精确的计算是拿破仑性格最主要的特征,也使他成了矛盾中心。前者使他梦回古罗马,以普鲁塔克笔下的英雄人物自比,以凯撒和腓特烈大帝再世自居,使他有胆量以一个科西嘉的普通岛民身份去梦想争霸欧洲,统治世界;后者则使他不至于走向伟大的虚无,不徒有其表,而使他具有实际主义的作风,无细不入,分秒必争。这是一个完美又危险的结合体,两者稍有失衡便会招致灾难。拿破仑一生的成败就是这两种力量此消彼长、不断调衡的写照。

  当拿破仑被那无所畏惧的疯狂的想象力所引导时,可什么都干得出来:远征埃及时冒着被英军轻而易举逮住的危险乘快艇回到巴黎;敌我2:1兵力还辉煌大捷的奥斯特里兹战役;敌我3:1兵力还敢转守为攻而非坐等援军的滑铁卢战役;凌晨2点灵感乍现便召开军事会议,7点便整军待发……这样勇气爆棚、一往无惧的将军注定拥有辉煌的功绩,然而也会带来流血的牺牲。而当精确清醒的头脑占上风时,他会专心致志地工作20小时,即使前线传来大败的讯息;他会事无巨细,对军队中大炮、马匹和它们的掌钉、每一条路线、每一个战地进行深入的询问;当人们为其成为第一执政、皇帝而欢呼雀跃时,他只是解嘲地说:“当我上断头台时,人们也会这么欢呼的!”如此勤奋、谨慎的将军,若不成功业,天理难容!每次胜利的战役和成功的外交定是拿破仑将这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了。然而,当他一味地被想象力驱逐着去统治世界、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时,当他一味地被谨慎驾驭当敌军退却没有乘胜追击时,我为之扼腕叹息。伟大与荒谬只相差一步!若是他深谙孔子的“中庸之道”,懂得好好利用性格中的这两样利器的话,会改变他末日英雄的结局吗?历史没有假设,如他所言,是命运驱使他不断追赶。

  拿破仑是天生的君主,有种自然的威仪。他以征服者的逻辑,走开拓者之路,甚至敢于叫嚣:“我,只有我代表人民,我即国家,法兰西的伟大来自于我。”骄横自大,不可一世,除了自我之外,仿佛谁都不存在,整个人类都是他所想打垮的博弈对手。然而矛盾又出现了,他竟自称是人间第一号大奴隶!那谁是他的主人呢?他说,是事物的规律。原来如此!我不禁为之可悲起来。以历史的观点看,欧洲发展到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必定会出现“拿破仑”或“王破仑”或“李破仑”这样一个解放民众的自由的先驱。欧洲又不似美国的地理隔绝,一国的共和必然引起周围君主的联盟声讨,加上共和国政权不稳定,想篡权搞阴谋者比比皆是,“共和”实属不易。而为了维护“共和”的果实,再次“帝国”便也成了可悲的趋势。拿破仑说,帝国便是最好的共和国。其个人的野心勃勃当然也为王位之路推波助澜,但欺压人民并非其本意。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深谙“人民是权利之源”的道理。他曾直言不讳:“真正的凯旋,是公众的满意。”要是生在美国,或许他就会是华盛顿,而不会落得个暴君的罪名了。

  拿破仑绝对是个矛盾集合体,所有词汇都可以形容他,又没有一个词可以准确形容他。傲慢却谦逊,易怒却宽容,残忍却充满人性,负义却懂得感恩,强大却间歇性地抑郁,幻想偏执却又理性深刻,一个将军曾评价他永远在表演,可不知为何他却使人感到自然和热忱。菲茨杰拉德有句话说的好,最高的智慧莫过于在自相矛盾的情况下仍能够发挥作用。这便是他成功的秘诀吧,充分调动了他丰富的性格因素。

  如此刚烈似火的将军,按“悲壮”的戏路本应该葬身沙场,而不是活着接受一生中唯一的失败。然而谁会预见这一位身经百战、随时可以战死的人,却在命运垂死之际被流放到小岛6年,沉静了几十年来焦躁的性格?命运对他跋扈的一生,简直画上了怪诞的句号。

  看拿破仑的传记是需要勇气的,你会担心他荒唐的决定,过于焦躁的`追逐,永不停息地工作,为帝国惴惴不安,为其人心焦不已,看到某个段落感受到他的心力交瘁却百折不挠,众叛亲离却得在瞬间站起,简直有种窒息的压迫感。作为读者,最悲剧莫过于,随着将军一起见证了他扶摇直上的英明荣耀后,在他性格的潜伏处,在周围国家、国内的压力下,在整个时代的洪流中,见微知著地看透了结局。他终将失败,然而读者还得把书一页页地翻过去,残忍地见证他由顶落入衰的整个过程。读者尚且如此,那那个荒野雄狮呢?他曾得到又失去了半个世界。然而他不曾大肆忧伤,或许是因为这一生已经够精彩了吧。就算是悲剧,只要曾有过至高无上的荣誉能万古流芳,就已是他的最高归宿。“我这一生是怎样一部小说啊。”我相信这感叹并不是忧伤的,而是满足的,他宁愿活得雷厉风行,留下遗憾,也不愿做个乖巧人物,给历史留下完美的印象。

  拿破仑一世,法兰西最伟大的皇帝,他是天生的军事家,政治家,他鄙视自己的敌人,那群懦弱的敌人,他永远都不过他,他永远都是法兰西的英雄,也是我心中的英雄,永远的拿破仑。波拿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