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行者无疆》读后感

《行者无疆》读后感

时间:2022-04-09 15:43:0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行者无疆》读后感3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行者无疆》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行者无疆》读后感3篇

《行者无疆》读后感1

  今天终于把余秋雨老师的《行者无疆》看完了,前后大概花了半个月时间,整本书是余秋雨老师游历欧洲的所见所思,底蕴丰厚的大师写出来的游记融入了很多欧洲的文化历史,看完之后不禁感叹原来人的脑储量还可以这样开发,余秋雨老师犹如百科全书一样解释着那一座座古堡、一座座城市、一个个熠熠发光的名字,对比余老师的游历,我们平日里的出游走马观花都配不上,只能算是曾经足迹到了而已。

  合上这本书,刚好好友发来微信,问我再做什么,我说正在做欧洲梦,想再去欧洲,尤其是北欧,那童话般的梦幻一直深藏在我心底,我小时候并没有读过多少童话,一千零一夜只是听到的书名,小时候知道的童话只是语文课本中的那卖火柴的小女孩,也许是小时候童话的缺失,现在竟然对那童话般的世界及童话的家乡充满着好奇与憧憬。

  刚好对前两年的欧洲之旅回忆还差英国尚未记录,今天带着这份尚未走出书本的心情给欧洲之行画上一个顿号,希望以后有机会再继续感受触摸那片世界的文明与典雅,沧桑与苦痛。我们在英国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剑桥,徐志摩的一首《再别康桥》让世人认识到了剑桥的美。

  一提起剑桥,很多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剑桥大学这座蜚声世界的顶尖名校,事实上剑桥是一座很古老的大学城,位于伦敦北部 50 分钟车程的地方。自 13 世纪末创办剑桥大学的第一所学院——彼得学院以来,剑桥一直作为一座大学城存在至今。导游告诉我们,在剑桥一不小心碰倒的人可能就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这里才真是人才济济。知名学府、顶尖人才、古老小镇,优雅安静且有着浓郁的学术氛围,真有不想走的感觉。

  我们在剑桥住在寄宿家庭,我们几个分到的是一个华裔家庭,十年前从成都移民到剑桥,男主人出差在外,女儿外出实践活动,家里只有女主人陈姐和她七八岁的儿子。女主人陈姐优雅娴静,给我们讲她们的移民故事和在英国的生活,接触很多移民家庭,发现出国之后她们表现出了更强烈的爱国之情,特别关注国内的发展也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母语教育,陈姐告诉我们为给孩子加强国内生活体验,每年暑假她们都会回国带上两个月,带着孩子学学中文,再带着孩子游历一下国内的.大好河山,陈姐闻听我是一名数学老师,竟然还动心思想让我给孩子补习补习国内的数学教材,举手之劳我当然没问题,只是小家伙玩游戏有点投入,终没留出时间。

  陈姐带我们去超市小店购物,感受当地人生活习惯。进了商超,我们还是很受触动的,诺大的商场衣服一般都是几十英镑,一百多两百多的应该就是不错的了,当然是对工薪阶层而言(不考虑土豪标准),对比国内商场女装单件衣服也都在千元以上。我们去了一趟超市,陈姐花了不到四十镑,买了满满一推车,我们都忍不住感慨,这些在国内估计差不多要三四百元钱吧。我们看着价签,蔬菜水果牛奶等日常用品很多都是一元以下,电视机等大件商品也不过几百元。当然如果把英镑换算成人民币,好多物品并不比国内便宜。只是都是每月几千元的工资,生活用品占工资比例明显不同,工资的购买力差异巨大,这也许就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吧,购买力不同导致生活压力指数差异明显。但陈姐告诉我们,她们移民的十年,也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十年,这十年她们也错过了很多的机会,言语间尽是遗憾。

  我们参观了那些平日里听起来就激动不已的学院,走到传说中砸住牛顿的那棵苹果树,又参观了议会厅,感受英国政府的办事风格。剑桥最使人留连却步的是那满城的绿色。青葱的草地几乎铺满了这座小城除了街道以外的一切空地。那一栋栋高大的校舍、教堂的尖顶和一所所爬满青藤的红砖住宅就在这一片绿色之中。

  康河边上,垂柳成荫,丛林拥翠,衬托着剑河的一泓碧水,整个剑桥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绿意葱茏,令人心醉。来到剑桥一定要泛舟康河的,康河里的那些年轻帅气的船夫竟然好多都是剑桥的学生,真是让我们非常意外,船夫知道我们来自中国,划行至一段时船夫大喊:手机膜、手机膜、手机膜,过了一会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徐志摩,我们走到了那脍炙人口的----轻轻的我走了……这首诗的诞生地。

  大本钟、伦敦眼、白金汉宫、泰晤士河等这些闻名与世的景点,只是停留在眼睛涉略过而已,并没有感受到太多文化和内涵,我们只能说我们曾经到过,因为自己这方面的储备就很欠缺。在一个很大的庄园里我们体验了英式下午茶,同样由于知识储备不够,只是感受到了那一份外在的惬意与优雅。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可我怎么发现不读万卷书,万里路上只是肤浅的感官体验,内涵式的体验还是需要内涵的积淀才能拥有。越走越发现自己的单薄无知!行者无疆,行者永远在路上!

《行者无疆》读后感2

  废墟、大海、流浪,历史从这里出发;

  森林、山丘、古堡,历史在这里隐藏;

  热闹、精致、张扬,历史在这里转折;

  苍凉、寂寞、执着,历史在这里凝冻。

  跟随着余秋雨先生的笔迹,跟随着《行者无疆》,我感受着世界的彼岸或潮起潮涌,或风平浪静,听者伟人们的声声巨响,沉思着他们的点点滴滴。

  他来到了罗马,把“伟大”这个词留给了那座唯一的城市,他笔下罗马的伟大是透彻的,“伟大是一种隐隐然的气象,从每一扇旧窗溢出,从每一块古砖溢出,从每一道雕纹溢出,从每一束老藤溢出。”正是这种彻底让其他城市自愧弗如,知趣避过。他那空灵的文字让我感到了一份实在。今天的罗马是一座更加古老却未曾荒废的庞大空城,这是一种可触摸的空,可谛听的静,但如此般彻彻底底的休假在中国只能成为一个永远闪动在彼岸的梦影。他沉重却不乏风趣:“人家的休假是转换身份,我们的休假是叠加身份。叠加在远离办公室的地方,叠加在山光水色之间,那是多么不自然,那是多么矫情。”在他的笔下,中国人似乎又增添了一分可悲。

  对于威尼斯,他怜爱、心痛“小巷只能让它这么小着;老楼只能让它在水边浸着;那么多人来来往往,也只能让一艘艘小船解缆系缆地麻烦着;白天临海气势不凡,黑夜只能让狂恶的浪潮一次次威胁着;区区的旅游收入当然抵不过拦海大坝的筑造费用和治理污染、维修房屋的支出,也只能让议员、学者、市民们一次次呼吁着。”威尼斯因过于出色,因众人的分享、争抢已成了风烛残年的老人,他们显得沉默“这些泛光不亮,使那些古建筑有点像勉强登台的老人,知道自己已经不适合这样亮相。浸泡在水里的房子在白天溶入了熙熙攘攘的大景观,不容易形成凝视的焦点,此刻夜幕删除了它们的背景,灯光凸现了它们的颓唐。本来白天与我们相对而视,此刻我们躲进了黑暗,只剩下它们的孤伤。”带着苍老,他们过着属于自己的日子,不需要别人的怜悯。

  从余秋雨先生对他们的商家的描述可看出,他们坚守着人格的自尊,“店是祖辈传下来的,半关着门,不希望有太多顾客近来,因为这是早就定下的规模,不会穷,也不会富,正合适,穷了富了都是负担。因此,他们不是在博取钱财,而是在固守一种生态。”此刻,心中不由燃起了敬意,仿佛在他们面前,一切物质上的成就变得庸俗,降得很低很低。满足自己的就是富足,适合自己就是成功。

  在西班牙南部,从弗拉门戈舞里,带给我冷峻与火热的.交织和异域的美。“瘦削的男子一脸愁楚,一出场就把自己的脚步加速成夏季的雨点,像要把一身烫热霎时泻光。”“这夏季的雨点是骑者的节奏、勇士的步数,他正以祭拜式的感动来酬谢上天赐予的幸福?”这热情,这激昂,让每一位读者向往,这炽烈的高傲、流动的孤独、忧郁的奔放,让每一位刮宫那种憧憬……

  对于欧洲城市,如果用“繁华”一词来描述,未免显得庸俗。这知识它们的第一层次叫打点生活,还有更高的第二层次叫打点历史,第三层次叫打点自然。余秋雨先生生动地描述道:“一路行来,觉得这些城市千百年来都在自身等级上爬坡。有的爬着爬着就爬不动了,便蹲在某个告诉上,一蹲就蹲了好几百年,有的则还要往上爬。”一个“爬”字,一个“蹲”字,演绎着他们生活的自然,始终追随着一份自在,追随着一份无拘无束,表达着人生的本态。他说:“这就像一位草莽英雄落脚京城,看他是否过好了,低要求,看他摆脱草莽多少;高要求,看他保留多少草莽。”读着,我们身处城市的繁嚣,车水马龙,俨然成了华美的玩具,只剩下可怜的虚假的装点。

  巴黎是一座最健全的城市,即便如此,也有重要缺失,那就是,热闹的巴黎,不容易找到十八世纪。原因是其中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从余秋雨的形象比喻,我们尝试理解着十八世纪的法国。“十八世纪像是滔滔激流,十七世纪是它的左岸,十九世纪是它的右岸。左岸上,路易十四穷奢极侈,大兴土木,都留下来了;右岸上,经十八世纪的冲击而巍然成型的土地上站立起一个拿破仑,也留下了种种遗迹。结果,难于寻找的恰恰是激流本身。轰鸣声早已远去,河床上一片空寂。”特殊的年代,特殊的背景,构建了一个不一样的巴黎,它热情,它轩昂,它忧伤,它温柔,如一位柔情万种的少妇,让人怜爱,却饱含内涵,永远猜不透。正因如此,这座城市便有了一种令人陶醉的体温。

  他走过古老而神秘的宫殿,踏过荒芜渺远的大地;他饱览温柔碧绿的水城,探询神圣遥远的极地;他走过了繁荣喧嚣,却始终不忘寒冷孤僻的冰岛。朋友劝阻他不应该选择隆冬去冰岛,他知识淡淡地说:“不去冰岛则罢,要去定要赶一个冰天雪地。严冬是它的盛世,寒冷是它的本相,夏天反倒是它混同一般的时候,不去则罢。”

  这就是余秋雨,这就是真正的行者,在点点滴地追求,在历史的陪伴下钻营,在冰天雪地里行走……

  他深深地爱着每一寸土地,每一寸冰清玉洁,以至于舍不得踩下脚去。

  他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他的心灵之旅正在延续,风急浪高,晚霞凄艳,他默默地,把所有的历史穿过。

  行者无疆,他的世界永远没有尽头,正如哥伦布所说:“不在乎脚下,只在乎前方。”他追随的正是这流浪的本性。

《行者无疆》读后感3

  我从来不曾如此抗拒一本书,或许是因为它的封面吧——在两幢古色古香的欧式建筑间,清晨金色的阳光铺满了并不宽敞的石头路。第一次看到时给我一种莫名的压抑。当我终于鼓起勇气读完它的时候,我知道,那不是压抑,而是一种思考。与其说作者余秋雨是带着读者走遍那九十六个城市,还不如说他是带着读者的思绪飞遍了九十六个城市。我没有感叹他在冬天最冷的时候去闯北极,也没有感叹他竟可以独立走完如此漫漫长路,让我惊叹的是,无论他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风景,而是要思考,思考这座城市的历史,思考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对这座城市的评价。他用“行者无疆”给书命名,却让读者做了思者,行者无疆,思者亦无疆。

  转眼到了南欧的威尼斯,一个身在现代而无车马的喧闹水城,一个着实让人向往的地方,但是,已一百多次被海水淹城让这座古老的小城显得风烛残年,岌岌可危。归纳起来,觉得威尼斯出色而又孱弱。好心人总是帮助弱者,可按照人的正常思维,总是把出色者列入强者之列。于是威尼斯身上产生了矛盾之美。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处在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中呢?也许正是因为有这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人生才称之为人生。

  中欧的奥地利虽然也有深远的文化,却不像南欧的意大利那样颓墙残柱,而是处处都被收拾的齐整光鲜。有人评论说,这是没有文化的做法。其实又何必让所有的建筑都沉浸在历史里呢。看看今天有着“天堂”美称的杭州,除了保留一些极具历史意义的古迹外,到处都体现出新世纪,不一样的天堂美。我喜欢眼前的杭州,也喜欢书中的奥地利,喜欢两者共有的古今共存之美。

  西欧的巴黎是我意识中最熟悉的城市,作者笔下的巴黎和我想象的一样高傲,气宇轩昂而且神采奕奕。作者在描写巴黎时用的最多一个的词是“聚合”——财富的聚合,人的聚合,文化的聚合,审美气氛的聚合``````的确,柔情万种的巴黎大度地聚合了一切,让这里的人有了不一样的自在,而巴黎人巴黎的程度也让作者惊讶。其实人都是一样的,北京申奥成功时,北京人的狂欢或许也会让巴黎人惊讶。喜欢自己的城市,就像喜欢自己一样,没有错!

  北欧的冰岛是我个人最向往的'国家,因为它的名字听起来孤傲,冷漠,与世隔绝。而且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冰山下是有火种的,那儿的火焰最耀眼。作者把冰岛形容成恬然隐者,而冰岛人对自己国家的描述似乎也透露出隐者的恬淡。其实,和大部分欧洲国家一样,冰岛也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比如萨迦(Saga)——冰岛中世纪的一种叙事散文——一直以一种不张扬的状态默默的存在着。现代的世界需要冰岛这一种独特的恬淡之美,像是每个人心中都拥有一份对平淡的渴望,也许在心中最隐秘的地方。

  最后,北极圈的旅程是艰难的,冬天最冷的时候闯北极,艰难是理所当然的。也许因为看过太多北极圈的介绍,在所有对北极圈的描写中,唯一让我惊叹的是,在圣诞夜的北极圈,他们竟然找到了一家中餐馆,看来中国人是无处不在的,海外,尤其在北极圈这样的地方,遇到同胞的感受,想必温暖得可以抵御北极的寒风吧。

  合上书,却没有合拢我的思绪。作者走了几万里的路,当然不止是为了写这本书,更不会是为了欣赏异国风情,单纯地了解他乡文化。看完整本书,我脑中似乎留下了什么。

  中国的五千年历史是所有中国人引以为荣的资本,但有时欧洲迟到的文明却值得我们仰望。例如,中国倡导“中庸之道”几千年,但至今还经常为“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互损互耗,反倒是欧洲文明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创新,个人自由,社会公德融会贯通。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固然珍贵,但祖先们留给我们的应该是基础,而非枷锁。如果老鹰在争得一片天空后,就在同一个地方徒劳地盘旋,那么它只能累死在过去的荣誉中。那一片天空可以成为他炫耀的资本,但继续搏击长空才是它继续强大的唯一选择。

  相同的道理,从初中到高中,通过中考,我赢得了一片天空。但我的旅程还远未结束,我也相信我的天空也远不止这些。高级中学是我的下一个起点,而绝非终点。余秋雨在自序中说:“花那么长时间考察了九十六座城市,还有哪一座城市有资格作终结?”我又何尝不是呢,当我上了读书这条路,有哪一个终点算得上终点呢?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行而不思则惘,思而不行则殆。”

  行者无疆,学者无疆,思者无疆!

【《行者无疆》读后感】相关文章:

行者无疆作文06-06

《行者无疆》读后感03-27

《行者无疆》读后感03-04

行者无疆读后感7篇07-06

《行者无疆》读后感7篇07-26

《行者无疆》读后感(7篇)07-26

行者无疆读后感4篇03-21

行者无疆读后感(精选6篇)09-01

《行者无疆》读后感4篇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