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死亡诗社》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死亡诗社》读后感1
《死亡诗社》这部影片充分体现了一位处于教育改革前沿的一线教师的教学片段,对我的感触很大。
故事发生在美国一所顶级私校,当时学校的培养方针是非常固守传统,从来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及兴趣,学校的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进名牌大学。基丁先生的出现,一下子使原本压抑的校园变得生机勃勃。基丁先生也是在这个传统固守的环境中成长的,他深感保守的教育思想所带来的束缚。因此他用满腔的'热情引导学生们摆脱束缚,追求自己理想中的教学模式。他让学生撕前言,捂住学生眼镜做诗,让学生站在讲台上从不同角度思考,看问题。并且能从每个学生的个体出发,让害羞,胆怯的托德变得自信等等。船长基丁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但是在当时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许多人并不理解像基丁这样有思想有个性的老师。
故事以尼欧自杀后达到了最高潮。自杀事件导致了基丁老师的解雇,但学生们不顾校长的阻止用基丁老师教他们的方式向基丁老师表示了他们的敬意。虽然结局以学生基丁老师的失败为结局,但那是壮美的失败,因为他们醒悟了,反抗了,虽然失败了,但自由的心一旦点燃就无法熄灭。
结合现在的教育,也能够从一些方面折射出当今教育考试制度与提倡素质教育的矛盾。有时真的是非常矛盾,你生活在这个大环境下,必然要去适应这个大环境。从内心出发,我还是非常欣赏向基丁先生这样的老师,他的教学方式新颖、活跃,能让每位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是真正体现个性的教育。
《死亡诗社》读后感2
元旦期间看了《死亡诗社》,觉得这个影片拍的很不错,值得一看。但我不明白为什么这部影片被当作教育影片被广泛推荐给一线教师看,是为了向基丁老师学习吗?基丁老师的教学方法的确很新颖并且值得借鉴,但他却把好的教学方法用来教了不合适的学科和不合适的对象。
坦率地说,影片的悲剧结局基丁老师应该是负有一定责任的。基丁老师如果去教授一些表演艺术类,或者是如何写作的课程,应该会是一位成功的老师,可是他的学生偏偏是要上耶鲁,哈佛,将来成为牙医或律师的未来社会精英,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外显的激情是危险的。
这里又要提鲁迅的“黑屋子”命题,把关在黑屋子的人叫醒后却没有能力打开黑屋子,这岂不是更残酷的.事情?对此鲁迅没有给出答案,也许这是大家都猜不透的难题。同样,鲁迅也是非常反对青年学生上街集会的,以免被某些势力利用,充当了炮灰。对此我是同意的,有时理智看上去是不近人情的,但却是正确的。
而基丁老师就是充当了“叫醒者”这样一个角色,而当他的学生被开除,自杀,甚至到后来自己也被辞退时,他对此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悲剧发生。而最后站在桌子上大喊“我的船长!”的同学们,结局也会是被开除了,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一定是这样的。
我想,基丁老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激情,却没有告诉孩子们如何去掌控激情。对于这些青年学生来说,如何掌控激情,让激情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也许更重要。
《死亡诗社》读后感3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意义。也是影响到我的人生终极理想要去当一名历史老师。
中国现在不缺的是教书匠,而缺的是老师。
对于现今中国教育的僵化体制和陈旧的教材内容,就像是书里那座布满清规戒律的老校园,如果没有引航者(如书中的基廷),人们多半会迷失到一条循规蹈矩的路。
好的`教育者,更像是一个布道者,而不是作为统治阶级政策的文化走狗。他所布的道因该是给学生传播现代公民意识,爱的观念,自由的理念,契约精神,阅读习惯,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而不仅是培养他们的记忆力!
给我震撼最大的就是基廷让他的学生站在桌子上去看,换一个角度去看,换一个高度去看,换一个位置去看。
想起了近代的一个口号“开眼看世界!”
书的结局以校长诺兰为代表的传统势力不断向学生和基廷先生施压,最后死亡诗社便在这座学校物质性的死亡了。(幸好精神不灭)。不知道面对着而僵化的教学体制,应试教育是不是正在逼走不多的一部分有水平有头脑有思想的愿意从事基础教育的老师?不知道面对着没有社会地位,没有经济优势待遇的教师群体,而普世的社会价值已经到“一切向钱看齐”的社会怎样能够留住一批有抱负的年轻人?
【《死亡诗社》读后感】相关文章:
《死亡诗社》读后感09-04
死亡诗社读后感04-14
死亡诗社读后感04-07
死亡诗社读后感(3篇)04-20
死亡诗社读后感3篇04-07
《死亡诗社》读后感(通用7篇)03-15
死亡诗社观后感12-01
《死亡诗社》观后感11-06
死亡诗社英文观后感06-03
死亡诗社观后感模板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