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彷徨》读后感

《彷徨》读后感

时间:2023-05-08 15:29:22 梓欣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彷徨》读后感(精选18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彷徨》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彷徨》读后感(精选18篇)

  《彷徨》读后感 1

  《彷徨》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的作品。鲁迅爷爷写小说多用辛辣笔调讽刺当时的反动派。这部小说集有十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都蕴含深刻的意义,都让我叹为观止。因为本人水平有限,不宜篇篇俱到,所以挑选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故事来谈点自己的感受。

  故事名叫《祝福》,主人公为四十多岁的女长工祥林嫂。故事起初阶段,祥林嫂在鲁镇还是一个十分受欢迎的人,后遭不幸——丈夫得瘟疫死了,儿子也被狼叼走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毁了。于是她被鲁镇的人视为丧门神,没有人愿意接近她,更没有人同情她。她无依无靠,对人世间没有了半点念想,最后自杀了。

  为什么祥林嫂在遭遇不幸后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同情反而会不受欢迎呢?为什么祥林嫂要自杀呢?这便是我要探究的问题了。

  祥林嫂是不幸的,因为她是在没有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就被剥夺了劳动的权利。况且她是个品行端正的人。她本可以得到人们的同情,再找个夫家继续她做长工的工作活下去的。况且它是弱势群体的一员,不应该受到关怀吗?

  但是,故事中的鲁四老爷可不这样想——祥林嫂丧了家室是不吉祥的,有些事是不能让她做的,祭祀是一项神圣的作业,再看祥林嫂笨手笨脚,万一打破用具可不得了。既然这个祥林嫂碍手碍脚干不了什么事,还得白吃我的粮食,不如重新找个干活的好手。

  祥林嫂不明白自己怎么就被鲁四老爷这正人君子厌恶了。封建礼教使她相信自己是肮脏的。于是糊里糊涂去捐门槛,想要赎回一个清白的名份。孰不知被寺庙里一群贪财好利的小人,榨干了所有的积蓄,名声还是臭的。

  当祥林嫂拖着疲惫的身子从寺庙走向她的“家”——鲁四老爷的宅院时,这个家的大门已经被鲁四老爷严严实实地关上了。

  终究,祥林嫂被鲁镇上她以性命相托付的、唯一的“亲人”——鲁四老爷抛弃了!

  自杀的念头是在“浑浑噩噩”好几年,实在是孤苦无依才冒出来的。临死前,她极认真地,极庄重地问读书人鲁迅:“你说人死了之后到了阴曹地府,能与家人见面吗?”鲁迅惊愕了:好端端的人怎么会问这样的问题呢?是啊!好端端的人为什么会想死?

  活人对这个问题实在很难理解,鲁迅在祥林嫂强大的眼神力量逼视下,慌张地搪塞道:“应该可以吧。”就急匆匆地离开了。

  对祥林嫂而言,活着已经没有任何念想了,死就是一种解脱。死后是怎样的生活无从考证。读到此处时,我由衷祝福祥林嫂在九泉之下能与家人团聚。

  祥林嫂的悲剧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祥林嫂是封建等级制度、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过去,好像不可思议,但事实就是那样。

  读了《祝福》这篇故事,我觉得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很幸运也很幸福。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的姿态,来珍惜当下这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幸福生活。

  《彷徨》读后感 2

  彷徨是苦闷的,彷徨是迷茫的,彷徨是无处宣泄的,彷徨就像游走在荒原上的孤魂,不知该何去何从,不光是身体的无处归依,更是灵魂的无法寄托。前方在哪里,有前方吗?真的有前方吗?那又在哪里?二十年代的中国,黑暗、混乱、动荡不安,满目疮痍,热血的青年奋起反抗,期望毁灭这个千疮百孔的旧世界。于是有了“五四”运动,鲁迅写下了《呐喊》,向腐朽的封建社会发出了沉重的宣战。“五四”运动后是新文化阵营的分化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从,“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曾经,他满怀希望,然而这希望,最终是破灭了。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在现在,于是他彷徨了,《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又证明了鲁迅是十足的智者,是坚强的斗士,虽然彷徨,虽然苦闷,但仍然求索,不轻言放弃。仍然在锲而不舍地抨击着封建社会,表现了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他的人生是一个圆,有彷徨,有苦闷,但没有放弃。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如此,在生活的重压下,总是会有那么一点多多少少的沉重感。压力来源于责任、和期盼,承受,是我们面对压力的唯一方法,我们承受着亲人与故人对自己寄予的热望和要求,我们承受着来自世俗的各种恶意和善待,我们承受人生变故中的各种打击和煎熬。

  古老的中华民族同样承受得太多太多了,原始部落的茹毛饮血,奴隶制的非人压迫,欲挣脱铁链的那一声声叹息,封建社会的精神枷锁,外来列强的欺凌,八年的抗战,年的内战,终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华夏五千年,社会的每一次前进,是用无数的血与泪、无数的生命铸就成的。

  我们永远无法挣脱的东西,叫生活。鲁迅冷冷道来,铺开了生活绝望的巨网。网中的人可以选择挣扎或不挣扎,而结果都是一样的。灰暗阴冷的调子挟裹着湿冷的风席卷而来,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在生活的泥沼中沦陷,无论他或她以何种姿态与生活对话,无论他们是逆来顺受地妥协麻木不仁地顺逐还是孤独地守望心灵月亮。而鲁迅站在高处,热肠挂住,冷眼看穿,如一个造世主看着他的子民们匆匆奔赴命运既定的悲剧走向。

  读着《彷徨》,我感到一阵阵的痛苦,为那时凄惨的现状而痛苦,为那时麻木的人群而痛苦,然而在这痛苦之中,我又为有鲁迅这样清醒的人们而感丝丝安慰。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铁肩担道义”的勇者,独立潮头,振臂呼喊,这样,时代才有希望,历史的车轮才能向前推进!

  生活在一个相对民主,相对自由的世界的我们,承受着属于我们这一代的承受。有悲伤,有泪水,但作为人,最高级的动物,我们应该挺起胸膛,伸直腰杆,呼一口新鲜的空气,像我们的祖祖辈辈那样勇敢地前行吧。

  《彷徨》读后感 3

  《彷徨》通过旧社会的人,物,事编织出11个短篇小说,蕴涵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陋习,是一本由字组成的20年代的相集,细阅下能从字里行间找出作者愁绪的踪迹,愁如书名,正是彷徨。

  人都有彷徨的时候,孤独无依,进退失据,谓之彷徨。

  无论故事情节有多精彩,文笔有多流畅,也掩饰不了其中心总是围绕着彷徨一词,在不同的情景中体现出这种与犹豫不决或后悔联系在一起的心情。

  鲁迅的这11篇小说中每篇均能寻到彷徨的轨迹。

  在《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曾有希望最后又幻灭的妇人,失去丈夫儿子,亦没有梦想和目标,就这样碌碌无为地面对着冰冷的生活无止境地彷徨下去,直至死神的怜悯。

  《在酒楼上》写的是"我"的旧同事吕纬甫,叹说人匆匆一生,生死只是一个圈的起点跟终点,挣扎无效,摆脱不了,对人存于世的意义感到彷徨。

  在《肥皂》中,肥皂本是一种洗掉污迹的东西,但社会上的病态又如何洗掉了,社会的陋习想求变却无力,为国家的前景感到彷徨。

  《长明灯》中的疯子想把长明灯打灭,最后却被他的叔伯长辈锁在庙里的厢房之中,想说的只是想打破人们传统又不切实际的迷信,但在根深蒂固的基础下该如何连根拔起植入新苗呢,这也是对社会的前景感到彷徨。

  在《示众》中,主角不是被示众的人,而是围观的人,不问被看者为什么示众,也不问自己为什么要看。

  只是要看,便看了,这种不正也是中国人长命百岁的恶习吗,彷徨的也是如果改变这个患病的社会。

  在《高老夫子》中,以为借高尔基的头衔便高大起来,往日的朋友不能与自己相提并论,实际上还是那胸无点墨高夫子,无论把一只猫打扮得怎像狮子,它还是一只猫,本质上并不会改变。

  在《孤独者》中,魏连殳跟吕纬甫有所相似,只不过魏连殳最终以死去诉说人生道路上的彷徨而已,有起有跌的生活让人有所觉悟,可明明这一刻已觉悟,可一转弯又陷入彷徨中,反反复复何时才完,生始死终,借死逃避彷徨或者也不失一个好方法。

  在《弟兄》中,对于弟弟的病,为兄所受的'煎熬不单是为弟弟的病而愁,更有从最后看出是否可以把弟弟抛出街外以免传染自己传染性的内心矛盾,两种思想的激烈搏斗便是想透示对人性的彷徨,犹豫不决不是兄没有情,而是为情死的觉悟并不是人皆有之,敢献出的虽然是伟大,不敢的亦属人之常情,何来对与错。

  在《离婚》中,一个乡下妇女以泼辣震慑众人,但在有势的官一声下变得惊慌失措,强烈的对比全因中国的制度上,两千年来中国均是封建统治制度,这种专制性压得人们不能畅所欲言,为国忧心。

  彷徨二字足以总结全书,每一个人都一样,是生为起点,绕了一个小圈子,然后回到名为死的终点。

  不同的只是所绕的圈子的大小,这路上便是沿着彷徨去前进。

  《彷徨》读后感 4

  阅读一本本书如同高远天空中的流星,在滑下的瞬间变成了一粒粒金黄的种子,悄无声息的播种在我的心田。而其中的一粒种子《彷徨》格外偏爱。

  书里另我最为深刻的是《祝福》,其中鲁迅通过祥林嫂问他的问题引出下文,生动描绘了祥林嫂悲剧的一生。写出了人们的冷漠无情,拿她当饭后的谈资,以取笑祥林嫂为乐。表现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对妇女的迫害,同时也暴露出作者像人们一样对祥林嫂只有怜悯,却没有实际行动。

  《彷徨》一书主要写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人们的冷漠。这篇小说主要有两种氛围,一种是黑暗与冷漠,一种是喜悦与激动,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人深思,写的人物命运真实,给人以丰富的人物形象,使人们能真实的体会到旧社会民众的无知与幼稚。每个人都有彷徨的时候,朱自清因为时间匆匆而彷徨,老舍为找到解放的道路而彷徨,鲁迅也不例外,他彷徨于自己的人生如同一个圆圈,满怀期待的走离了起点,最终却又重新跌回了起点。这里面有说不尽的苦涩、孤独与无奈。在这种彷徨下,鲁迅写起了书,用了对比的手法,把人物写的生动形象具体,表现了作者对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以及知识分子的关怀与同情。

  对比之下,我们生活的年代好比天堂,没有炮火纷飞的战场,也没有妻离子散的'悲伤。我不禁感到幸福。身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发奋图强,为祖国的未来写下壮丽的篇章。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自古以来,没有努力就不会有成功。爱迪生经过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贝多芬在梦想的支持下创作了许多著名乐曲;居里夫人在废寝忘食的努力下研发出了镭……他们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而要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嘲笑与压力。这些挫折没有使他们退缩与畏惧,也正是这些原因,才造就了他们获得了成功。

  身为初中生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不能遇到挫折就轻言放弃,只有不断奋进,才能激发斗志。在这条通往梦想的路上有荆棘,更有坎坷。这些挫折能教会我们沉稳,勇敢,在挫折中会激发出潜力,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坚强地,充满斗志地去面对一切挑战,我会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目标,会发奋学习,报效祖国,励志长大以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成为祖国坚实的栋梁。

  在学习中,我们要认真听老师上课,下课时要把学过的知识复习一遍,增加印象。鲁迅曾说:“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是的,我们只有努力学习,增长知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的梦想才会早日实现。

  每次写作业的时候,不经意间总会分神,结果花了好几个小时才能完成作业,也经常熬夜狂写作业。为此,我挨了不少爸妈的批评。我也曾像鲁迅一样彷徨过,不知该怎么放下玩心,专心致志地写作业,不再三心二意,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认真听讲,制定学习计划表,作业快速完成,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为高中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做好准备,遇到任何困难与挫折要拥有阳光心态,笑脸面对。积极锻炼身体,为实现自己当上科学家的梦想发奋学习,不懈努力!

  《彷徨》读后感 5

  谁没有过少年?谁的少年没有彷徨和困苦?但是,大多数人走的是一条容易走的路,我们走的是一条崎岖、艰难、困苦的道路。

  这就是黑塞所描绘的那个彷徨少年,从困惑、欺骗、堕落、沉沦,再到自我寻找、矛盾碰撞、逐渐坚定的成长路程。

  这一路上,少年会遇到各色人与事。因为微小不过的事情,被他人利诱、恐吓,进而去欺骗家人、朋友,却又无从诉说。在这个过程中,矛盾、挣扎无时无刻纠缠着少年,内心的失落、责难只能自己往心里吞。因为他人一次次地紧逼,少年一步步地逃避退缩,那个年纪的敏感与无知,无力与彷徨,都在黑塞的笔下淋漓展现。

  回想少年时代,心灵正处在初探外界的过程中,会不断的'触碰、尝试,或是未知,或是禁忌。谁没有难以启齿的秘密,谁没有无处言说的纠缠,好在总有朋友、亲人出手相助,化解内心郁结的伤痛。

  而朋友或亲人的相助,则像一个标杆或者旗帜,指引着少年向前走。就如同小时候,一个人走夜路,面对墨色的夜,内心总有英雄人物的感召或是指引,给自己鼓舞,激励自己向前。

  对于世界,对于周遭,对于眼花缭乱的信仰,少年也会充满疑惑,想去探索,实验,甚至去经历,然后,另一方面,又谨小慎微,犹豫不决,哪里来了勇气,心怀不惧;哪里来的胆怯,彷徨无措。这都是一个少年的内心戏,更多时候,不仅是少年、成年、老年,我们是不是都在与自己的念想打架。

  内心的欲望,现实的残酷,理想中的乌托邦,眼底下的钱车房。如何探寻内心的声音?如何打开心房的锁扣?

  黑塞说,你必须寻找你的梦,然后道路才变得容易些。不过没有一个梦会永远继续下去,每一个梦的后面都有另外的一个梦跟随着,因此,人不应该特别依恋着任何一个单独的梦。回到当下,有人说,很多人都很忙很累,但很多人都不快乐。现代化的生活节奏、都市化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像在履带,不停的运转、机械,然而,却少有人停下来反思,从内心出发,寻找自己的所爱。

  少年的彷徨,成年的捆绑,原来,所谓的成长是一个没有始终的话题。只不过,所面临的处境和心境大相径庭。

  少年时的自欺欺人、挣扎矛盾,成年后也许还会有,但是不是理应更加成熟,更加豁达,也更加智慧呢。当一代又一代的少年成长起来,面对来时路,是不是更加坦然,更加无畏。

  在少年经历了恐吓、挫败、堕落、彷徨、迷惑后,那个画像上的人,现在已经不再局限在梦中,不再是仅仅画在纸上的人了,而是生活在少年内心生成了一个理想,成了强烈的自我。

  当你迷惑,要敢于试探,当你彷徨,要敢于向前,当你深处堕落深渊,要敢于自省自律,当你曾是少年,你理应从来无惧风险,而当我成年,是否心怀少年。

  少年从彷徨到坚定,也是在认识到自己、寻找自我。

  无论少年抑或成年,当别人都走在一条容易走的路,而我们走在崎岖、艰难、困苦的道路上。

  《彷徨》读后感 6

  这是一篇名为彷徨的《彷徨》书评,重读《彷徨》是因为考研考场上的一道题,要求答出吕伟甫的出处及性格特征。读过《彷徨》再看到这样的一道题,我不否认我兴奋了,连右手也迫不及待地想要证明她自己,然后我就看到她稳操胜券地在答题卡上写下了《上西楼》三个大字。

  在拎起右手问她一句“小老妹儿,你怎么肥四?”和重读《彷徨》之间,我选择了后者。话说“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原本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想走进文学作品,没想到走进文学作品的同时也相对地远离了我自己。学汉语言文学最大的弊端就是读完这些经典篇章,脑子马上反射性地浮现出关于书中分析人物形象、社会背景、中心思想的文字,方方面面,明明白白。然后认命地在各种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的夹缝中坚强地独立思考着。

  十几岁的时候读《彷徨》和现在二十几岁的时候读《彷徨》,心境和感慨大有不同,相同的是我一直坚定不移地确定这是一本好书。对于“好书”的定义,书友们众说纷纭,但是我坚信一本既揭露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丑态又表现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现状的书,是一本永不过时的好书。《祝福》《肥皂》《弟兄》以及剩下的任意一篇文章,都是对现在的中国社会无比写实的描述。

  少年的天真与鲁迅的深刻并不契合。记得第一次在语文课本上读《祝福》,尽管老师和参考书都说可怕的.是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的人们,我却依然固执认为最可怕的是狼。现在读《祝福》,再看一看社会新闻,民国时期的喜欢围观取乐的人们仿佛被复制,然后粘贴到了二十一世纪。

  看完《肥皂》,我好像穿越时空听到了民国许多夫妻的无奈心声和现在的夫妻们心里的那一句“凑合着吧!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的。”一对夫妻的相处模式既具有民国时代特征,又具有二十一世纪的时代特征,无数凑合的夫妻组成了无数凑合的家庭,培育了无数将继续在婚姻里凑合的孩子。即使孩子并没有从“凑合”中获得任何好处,也依然要背起“凑合”当中最大的那口锅。

  《弟兄》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欢喜之余又意犹未尽而心生惶恐,连忙买了一本《三闲集》以做宽慰。我不是一个八卦的人,却也对周树人、周作人的兄弟失和有过好奇,是因为什么失和呢?事实果真如周作人所说吗?兄弟俩的真实关系到底如何呢?这一切都在《弟兄》中得到了解答,我一向认为这篇以兄弟关系为题材的小说要比周作人许多许多的回忆录更能凸显现实。不同于周建人的自学成才和自立门户,周作人一辈子都在以写鲁迅的生平回忆为生,如果放到今天,他的行为就是一种炒作和对他人的消费。无论是以前的兄弟,还是现在的兄弟,正如沛君和靖甫,兄弟之间,爱是爱的,而爱在利益之间又算得了什么呢!

  就像一个改不掉缺点而磕磕绊绊上路的孩子,与中国优秀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速度不相匹配的是滞于旧时代的社会意识,这大概是考研政治多年来都要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原因。这本书时至今日的热销就足以证明今天的中国仍旧需要鲁迅怒其不争的关怀。社会是类似的愚昧,时代是相仿的彷徨。

  《彷徨》读后感 7

  彷徨是苦闷的,彷徨时迷茫的,彷徨时无处宣泄的,彷徨就像游走在荒野上的孤魂,不知该何去何从,不光是身体的无归无依,更是灵魂的无法寄托。

  二十年代的中国,黑暗、混乱、动荡不安,满目苍夷,热血青年奋起反抗,期望着改变这个千疮百孔的旧世界。“有的隐退,有点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像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曾经,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在现在。他在《彷徨》的书扉页上用了《离骚》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又表现了鲁迅是十足的智者,是坚强的.斗士,虽然彷徨,虽然苦闷,但仍然求索,不轻眼放弃,仍然在锲而不舍地抨击着封建社会,表现了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他的人生是一个圆,有彷徨,有苦闷,但没有放弃。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如此,在生活的重压下,总是会有那么一点多多少少的沉重感。压力来源于责任,和期盼,承受,是我们面对压力的唯一方法,我们承受着亲人的与好友对自己寄予的热望和要求,我们承受着人生变故中的各种打击和煎熬。

  生活在一个比较民主,相对自由的世界的我们,承受着我们这一代的“承受”。有悲伤,有泪水,有欢乐,有笑颜,但作为中国的花朵,我们应该抬起头,挺起胸,呼吸一口新鲜空气,向我们的鲁迅一样勇敢地前行!

  《彷徨》读后感 8

  鲁迅的《彷徨》多是以农民知识分子作为中心人物,在思想苦闷的二十年代中期,鲁迅注意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精神上的穷困潦倒,无论是《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还是《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都能从中都感受到鲁迅的深沉与愤慨之情。鲁迅铿锵有力的话语犹如匕首一般深深扎在敌人的胸膛,刺痛敌人的神经,以独特的视角去观察贫苦人民的生活,从平凡中感受震撼人心的东西。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生活现状都真实的反映了社会现实,深沉有力地控诉了旧时代地主豪强的压迫以及封建礼教对人们精神的束缚,表现了自己对人民生活贫穷、精神麻木的深切同情,更表达了自己对未来中华民族命运的殷殷期望与高盛呐喊,触动我们的灵魂深处。

  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的《祝福》一篇,鲁迅以命运多舛的祥林嫂为描写叙述的对象,取材于社会现实,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从人物悲惨的生活遭遇以及变化的思想轨迹中透露了旧社会对劳动妇女的压迫与剥削,尤其是在精神上的摧残,忍受着肉体和精神双重打击压迫的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折射的是整个社会的沦落与消沉,透露着这一时期社会的.冷漠与隔阂,贯穿着鲁迅对贫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殷殷关怀。

  我想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不正是前辈们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所祈求的美好未来吗?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是幸福的,是应该为之自豪的,古老的中华民族经受了一个又一个的磨难才迎来了今天的胜利曙光,我们应该珍惜这一切来之不易的现在,让华夏这个伟大民族更好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彷徨,是人生常常遇到的一种处境,然而鲁迅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虽然彷徨,虽然孤独,虽然无奈,虽然失望,却从不曾忘记过用自己的力量与之作斗争。我们身处这个民主的新时代,体验着阳光普照的美好生活,不应忘了前人所做的不懈努力,所以,无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多大的挫折,都要始终保持着一颗不灭的心,就像海子所说过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保持着不变的信仰,我们所想要的时间会给予我们,只要肯攀登人生的高峰

  《彷徨》读后感 9

  鲁迅,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是的,他就是揭露世人真面目的鲁迅,他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带领一批批莘莘学子走上了真理与正义的道路,是当时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大师。

  在恶势力面前,他决不妥协;在人民面前,他俯首甘为牛马。这就是鲁迅,本名周树人。他用他的笔写下一篇篇引人深思的小说、杂文,我就在假期读完了一本合辑——《呐喊·彷徨》。

  一声来自铁屋的呐喊,充满了鲁迅救国救民的希望,《呐喊》来由与此密切相关。

  《狂人日记》是《呐喊》中的一篇代表之作。小说里的主人公(狂人)对周围的事物十分敏感,并且不由自主地产生错觉与幻觉,感到自己时时处于被迫害的境况下,于是不断产生疑虑与恐惧,心绪不宁。鲁迅小说里的狂人正是这样的。他看透了这个“人吃人”的世界,惶惶不可终日。这篇小说不算很长,却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腐朽与封建压迫。

  《彷徨》是鲁迅的另一篇“黄金之作”。这篇小说描述了一个当时社会的黑暗、残忍,是大家看见世人真面目。鲁迅用自己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幽默辛辣的讽刺,包含的是他的'一颗幽愤深沉的爱国之心。《祝福》也算是《彷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位农村的低层劳动妇女——祥林嫂的悲惨遭遇。鲁迅用包含同情的笔墨写出了她的不幸,抨击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祥林嫂的不幸从她嫁给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开始,她还有一个严厉的婆婆。丈夫死后,她便以逃跑的方式挣脱苦境。她来到鲁四爷家做女佣,这是一种受剥削的奴隶生活,然而她却很满意。祥林嫂的结局故然是很悲惨的。封建传统不仅剥夺了这个善良而又劳苦朴实的劳动妇女生前的一切,而且竟残酷到使她的终身幸福不能自主,悲惨地度过了一生。

  鲁迅的小说写得很深刻,很难理解,但你还是能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冷酷,当你打开鲁迅的小说集,感受那来自内心的警示与批判,留给世人的只有深深的沉思……

  《彷徨》读后感 10

  鲁迅的小说集子有三本——《彷徨》、《呐喊》、《故事新编》。《呐喊》和《故事新编》我还没有仔细品读过,今天先来谈谈自己阅读《彷徨》之后的一点感想。

  以前中学时代学鲁迅的课文总觉得读不太懂又好似读懂了什么,很朦胧的感觉。然后就很久没接触到鲁迅的文章了。前些天得益于小华的推荐看了鲁迅的几本书,感觉大抵还是那时候的感觉,却又有些不一样。这本书 让我深深地感到鲁迅那种深沉、愤慨,犹如匕首投枪,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复杂心情。

  《彷徨》收录1924年的《祝福》、《在酒楼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独者》、《伤逝》、《离婚》等,共11篇。《彷徨》虽然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更多的注意了知识分子的痛苦和挣扎,但也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同《呐喊》相比,《彷徨》较多的流露了作者当时忧郁、彷徨的情绪,但对于社会的分析和批判同样是清醒和深刻的。《彷徨》中有关农村题材的作品,都是表现农村妇女命运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性命运,是对封建礼教“吃人”的又一次有力控诉。《离婚》是鲁迅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现实,表明农村妇女的命运并没有改变。《彷徨》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最触动我灵魂深处的是《祝福》和《伤逝》这两篇。 《祝福》是《彷徨》中的名篇, 这篇我们高中就学过, 里面有一个我们众所周知的人物——祥林嫂。她作为一个受侮辱,受迫害,被剥削,被奴役的中国劳动妇女是富有典型性的,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她的生活遭遇,思想轨迹及被扭曲的性格充分暴露了旧社会对劳动妇女的.深重压迫,尤其是精神捶残。《祝福》把目光关注于农民身上,深刻地展示了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农民的现状,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凶残本质。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表明在这个社会中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也表明这社会的冷酷、麻木。而这一切,正反映了鲁迅对这种气势,对这一社会的强烈不满,厌恶以至愤怒。 《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爱情小说。真的是大家手笔,有很多真理的光芒闪烁。“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生活是第一要素。人首先要能好好活着,才能言爱。有爱,并不等于有牛奶和面包。子君和涓生爱的破裂重要因素就是现实生活的压力。好在今天的女孩子比子君更幸福的是经济上独立了。所以,女孩,当你在爱和事业中面临选择时,千万记得,没有事业的爱犹如无根之萍,多半会飘荡出你的视线。有立足之本才有爱,这是最基本的道理。

  以上便是我读《彷徨》的感受。

  《彷徨》读后感 11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开始了,参加运动的人,各走了不同的路,而鲁迅感到孤独和彷徨。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在那时黑暗、无情的旧社会的压迫下,一点点被吞噬。

  《祝福》中祥林嫂在不幸的遭遇,一步步沦为失魂落魄的乞丐,最后无声无息地惨死在雪夜。祥林嫂在鲁四爷家干活,像鲁四爷这有权有势的人却对百姓毫不关心,让我感受到当时受旧思想束缚社会的冷酷,还有民众的无助。

  面对这种命运的,还有知识分子。《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年轻时想改革中国,在历经次次失败和别人的打压下变得敷敷衍衍,现在却渐渐做着无聊的事情消耗生命。那是的人们敢作敢为,又愚昧而胆怯,一开始是满腔热血,最终是空。鲁迅是这样一潭死水里一直追求光明的鱼,弃医从文的他怀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用文字,唤醒那些思想还在沉睡的中国人。

  可鲁迅笔下的一位作家却与他大不相同。《幸福的家庭》中的.作家幻想了一个处处都完美的幸福家庭,这个家却在中国无处安置,最后把这个不存在的点A。这讽刺就是逃避现实,不敢面对黑暗的作家。

  《示众》里的看客对巡警牵着的犯人一点也不关心,只是想挤进去看热闹。我感到着实可笑,他们冷漠、麻木、愚昧,他们有的是孩子,有的是大汉,都莫名其妙地挤了进去。

  鲁迅笔下的人们,让我们醒来了,让我们的思想醒来了。自己想做好的事,就如改革中国一样,是一场持久的战斗,有敌人不断地进攻,也有我们重新站起来的时候在重重灰暗之下,努力地打破常规,去追寻我们充满希望与光明的远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彷徨》读后感 12

  现代文学的书上讲,《彷徨》时期的鲁迅真的很彷徨。他饱受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犹豫、孤独、绝望……充斥着他的日夜。但在这种种痛苦的情绪之中,那一丝决绝——奋战的决绝从来没有逝去,太清晰了,像印在鲁迅骨子里的,他的名字似乎就代表着这个。

  十一篇文章,读起来感觉都很相似。大多只是有个事情的轮廓,走势离奇,模糊不清,大抵都专注在人物的情感和心理——那份彷徨。

  我边读边想:所以大家为什么是大家……我的.难过彷徨像是只能自己感受,怎么也写不出来让人明白的;他的难过彷徨可以写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同身受,看起来随手几笔,情绪全在里面了。

  活泼的笔调也有,但是很少,而且掩盖在下面的很多也还是刺骨的冷眼。他所描写的群众,那些事件的旁观者、推动者,一大片黑压压的令人窒息。而那些主人公,逃不过环境,更逃不过自己的内心,挣扎到无力,甚至屈从、麻木。都令人喉头一哽。

  所有人习以为常的规矩和那一个冲破的个例,惨淡的虚无与血淋淋的现实,真实是否要遵从,理想是否要坚持,坚守的到底是什么,执意改变的到底值不值得……?从这些故事中传达出来的这些所谓灵魂的拷问,令人于迷雾重重之中更陷入僵局。人之所以为人,为了什么呢?革新也是,守旧也是,热血、冷眼,驱使你的东西,何以能够驱使你?

  《彷徨》读后感 13

  回眸人生,我不敢相信来生,或许来生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样的伟大高尚,但我只愿做《呐喊》中的我,在呐喊中学会如何面对挫折与困难;我也只愿做《彷徨》中的我,在彷徨中成长,在彷徨中……

  面对人生,我只能说我在彷徨中成长,并不能说在彷徨中前进,在雨季中彷徨,我渐渐懂得了雨的艰辛,最后呐喊出了缤纷的彩虹,在夜晚彷徨,我于是知道了白天的可贵,最后呐喊出了旭日东升的太阳。彷徨是我成长的见证,呐喊是我走向成功的见证,穿越风雨,见证人生。

  呐喊与彷徨见证了我的一生,也见证了历史的历程,在选自《彷徨》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猛烈抨击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麻木不仁。但人们也在《彷徨》成长,变得懂事,乖巧,思想得以进步。《呐喊》是最好的证明。每一个闪光点后都有说不尽道不完的艰辛与痛苦,我从自己身上,知道了,鲁迅《呐喊》与《彷徨》背后的艰辛与痛苦,我也领悟到了彷徨与呐喊在我生命中的'历程,是我一生无法见证的,反而,只能是见证了我的一生。

  展望人生,我依然会带着彷徨与呐喊一起去挥斥人生的荧光棒,一起去探求人生的真谛,历史的车轮也为此掠过,作者在《彷徨》中《呐喊》,成就了一部《狂人日记》;居里夫人在彷徨中呐喊造就了镭的诞生;女娲在彷徨中呐喊,开创了人类的生命;中国在彷徨中呐喊,成功的获得了2008奥运会的主办权;世界在彷徨中呐喊,呼吁出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伟大口号。无数的例子,不都证实了,只有在成长中前进,才能创造奇迹,创造辉煌。

  彷徨——从出生到衰老

  呐喊——从失败到成功

  彷徨与呐喊伴我一起走过了16个春夏秋冬。一起和我从小学到高中。未来的路,我寻觅着,向右看,彷徨正孕育新生,向左看,呐喊正走向成功。

  在彷徨中成长,在呐喊中前进,我坚信,有一天,成长也是继我前进后又一闪光点,同时,我也希望闪光点背后的艰辛与痛苦,一并与作者的《狂人日记》记录下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吃、穿、住、用、行、快乐与悲伤。

  仰望天空,我看见了彩虹,展望未来,我看见了成功。

  然而,我却只能说,我在雨季中彷徨过,我在呐喊中前进过。

  彷徨……呐喊……

  成长……前进……

  彷徨“山重水复疑无路”,呐喊“柳暗花明又一村”;

  彷徨“天若有情天亦老”,呐喊“人间正道是沧桑”;

  彷徨“青春”,呐喊“珍惜”。

  彷徨与呐喊,成长与前进,青春与珍惜。

  《彷徨》读后感 14

  1933年,鲁迅为《彷徨》题诗:“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于一卒,荷戟独彷徨。”《彷徨》已经是一年前看过的了,但却仍记忆犹新。《彷徨》里的各篇虽然题材不同,内容各异,但都着重描写社会各种人物的遭遇。借此换起人们的觉醒,改造日益堕落的中国社会。

  最让我们触动的是《祝福》,《伤逝》两篇代表作。 《祝福》是鲁迅的一篇不朽之作。里面的主人公___祥林嫂,她善良,勤劳、质朴,顽强,但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的对象,最终被旧社会吞噬。短文一开头就有写“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肖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这一刻,我也在想:这哪是四十几的中年妇女,这分明是八、九十岁的花甲老人呀!社会对人民的压迫已到了这种程度。“让我不由得去为他们祝福!让我体会到革命以后中国社会矛盾和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与《祝福》不同的是这里这里不完全是黑暗的,这里还有纯美的爱情。《伤逝》__为那些逝去的美好而伤痛。这诗一般的语言、读起来像听一首优美的小提琴曲,纯净、温婉、动人。却消失在黑暗的时代里。如果说祥林嫂的`悲剧是因为她没有文化,那么子君呢?她是五四运动启蒙下的女性,也是敢于追求爱情的子君。但那个社会不允许,只有梦想破灭,但他们的爱情也从社会中露出一丝光芒。让人觉得再黑、再暗、爱是永不变的。这也证实了那句话”有立足之本才有爱。“也让我明白了人必须活着,才有所附丽。”

  读着读着,我感到十分难受,为那时的惨状也为那些人们难受。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比那时好上数倍的现在!只有这样的历史才能向前推进!

  《彷徨》读后感 15

  《彷徨》是鲁迅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协性,又一方面正在“转变〞,社会的力量需要有人领导!然而曾被“新文化运动的〞所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那么又如何呢?在这样的追问下,产生了《彷徨》。在这方面,主要表现了那些从黑暗中觉醒,满肚子不平,憎愤,然而脑子里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与牢骚喂哺自己的灵魂,但同时肩负着旧时代的重担,偏见,愚昧,固执,虚无思想,冒险主义,短视,卑怯,这样的人们。

  《彷徨》中有不少热情向光明的人物,但这些人物也不少缺陷,梦想着深山大泽丛林伏莽的“消生〞。现代人不能没有缺陷,因为现代人是前代人的后代,而且是长期被压迫下的人们的后代,又是被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包围,被种种偏见与愚昧包围。但是,鲁迅并不以为这种缺陷是“命〞定的,是天老地荒终日如斯的,正因为他并不信永远会如此,所以他要无情地剥露这些缺陷的所以然与根源,也正因为他不信,所以他借着“无有〞写他的渴望,而《离骚》的句子“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他的渴望的暗示。

  《彷徨》中的每一篇文章,无不表达鲁迅此时“彷徨〞的心情。吕韦甫将生活的种种辛酸与坎坷从酒楼上带进读者的心间,清楚看到两个字:无奈。这种“无奈〞充满着他的生活,使他“飞进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这不就是鲁迅自己的遭遇吗?生活象一潭死水透年出一点生机,所有的一切都“织在蜜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找到出口,正是鲁迅的信念,然而此时他却只有“不以深冬为意〞的气概,只可惜理想与现实隔着遥远的距离。但鲁迅是不会止步的。他的一生,就是不停地改造自己,实践自己的一生,也是不停地追求光明与真理的一生。黑暗的社会对人来讲是无所谓希望的`,即使有几位肯挣扎一下的都被滚滚的洪流冲散、淹没。只有鲁迅深信前方一定是有希望的,无论这希望是多么遥远,多么渺茫。

  读着《彷徨》,我感到一阵阵的痛苦,为那时凄惨的现状而痛苦,为那时麻木的人群而痛苦,然而在这痛苦之中,我又为有鲁迅这样清醒的人们而感丝丝

  抚慰。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铁肩担道义〞的勇者,独立潮头,振臂呼喊,这样,时代才有希望,历史的车轮才能向前推进!

  《彷徨》读后感 16

  这个寒假,我读了鲁迅的《呐喊·彷徨》,这本书是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这本书收录了鲁迅从1918年到1925年创作的小说。这些作品真实的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深刻的揭示了种种社会矛盾,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变现出对民族生存的忧患意识和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呐喊·彷徨》中最令我震动的便是《兔和猫》了。它告诉我生命是不应该被漠视的.!尽管在这个世界上,弱肉强食,生存发展,是达不破的规律,似乎我们也不应该对那些处于艰难竞争中的生命发出厚此薄彼的议论。但是看管了弱者的小事,强者的胜利,却会让人变得麻木,冷漠。尤其是当你漠视生命被侵蚀时,可曾想过,当整个世界都无视生命时,那该是如何可怕的境地。

  人皆有恻隐之心,即使自己未曾蒙难,目睹着惨状,同样也会破坏我们内心的平静。孔子说,君子跑庖厨,享受美味的同时,躲避开残忍的场景,其实只不过是既成人时间的游戏规则,有逃避内心刺痛的最滑头的手段。

  然而,鲁迅却不,他既不想跑,也不愿妥协,而且还要从这不能中找出一条路来。有谁知道,在他那看似冷漠的外表下却又时间最柔软的心肠。在鲁迅身上有着“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敢和果决,但她内心深处却是一刻舍身饲虎的此信。这是一个仁者所具备的。

  《呐喊·彷徨》中还提到了幸福,那么什么是幸福,幸福,其实是一种思想状态,一种心理满足感。也就是说,只要你心里满足了,即使是粗茶淡饭,也是幸福;否则的话,即使是锦衣玉食,也体会不到幸福。物质上的充裕与否,想来都不是衡量是否幸福的尺度。幸福只能到你的心里去寻找。只要你知足,知道感恩,幸福就在你的身边。怨天尤人着,是永远也品尝不到幸福滋味的。

  再多的激情也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在多的感觉也无法用口水来散发,望大家去看《呐喊·彷徨》这部书。

  《彷徨》读后感 17

  犹记得读书时候,总是很讨厌鲁迅的文章。因为几乎每篇都要有段落背诵,而不谙世事的我,始终不能深刻理解文中的内涵,对我来说,要背下晦涩难懂的文章实在是头疼的很。心里暗暗发誓:如果不是因为挣学分,自己永远也不会主动去看下鲁迅的文章。

  时过境迁,而我也已远离了背诵课文的年纪。由于近些年吵得沸沸扬扬的教科书改版的事件,鲁迅的作品再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上,受到众人的关注。或许有叛逆的成分,我开始主动去搜索鲁迅的作品去重新阅读。

  经过了岁月的洗礼与沉淀,使我对生活、世俗,人情世故多了一些自己的理解与判断。这些变化也让我对鲁迅的作品有了新的感悟,从不理解到懂得,甚至竟有部分认同。如果多年以后,再重新翻阅这些作品,相信我会从中领悟更多。

  想要写下《彷徨》中的部分文章自己的读后感,只为岁月的纪念,多年以后,是否还会一样?

  《伤逝》:涓生,这个角色代表了那个时代甚至现在社会的很多人。自命不凡,天天子乎者也,仁义礼智信。用现代的`话语就是自恋,超级自恋,纸上谈兵的代表者。实际中自己却不能遵守。在我的眼里,就是他一手把子君推向了死亡。

  子君:千千万万个女性的代表,从民国到现代。在这些女性眼里,爱情超越一切,敢为自己的爱情赴汤蹈火,男人和柴米油盐是她们生活的全部。如果有一天被爱情抛弃,生活也便没有了意义。爱情是两个人的生活,首先自己能活的好,才能使两个人生活的好。

  “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伤逝》

  《彷徨》读后感 18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鲁迅写的小说集——《彷徨》。

  这本书,我刚开始满怀期待,后来看完内容,我感触颇深。期待什么?当然是对鲁迅写的内容的期待,悲哀什么?是书中封建社会对人们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让许许多多的人在封建礼教的狞笑中步履艰难的走着,这让我为那个时代的人感到不幸。

  《祝福》是《彷徨》中我记忆最为深刻的。《祝福》中的祥林嫂,中年时期,靠为别人家做牛做马来赚钱养家,老年时期,她为了弥补曾经一不留神弄坏的门槛,在别人家打工了几年,这几年的工钱才足够她重修一个门槛。她一生为奴,印证了生活在传统制度下的人。面对自己无法掌控的命运既悲伤又无可奈何、只能听天由命的悲哀,然而上天好像与她开了一个玩笑,使她在这场玩笑中丧失了生命,以及她还未完成的心愿。

  像祥林嫂这样的人还有千千万万,她只是其中的一员,封建礼教的强制束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终究在这场拉与被拉的'比赛中,失去了生命。相比之下我们是多么的幸福,没有恐怖的封建礼教,没有可以使唤你的雇主,可以自己掌控的命运,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是幸福的,是应该为之自豪的。

  我们现在的生活不正是先祖以生命为代价所祈祷的美好未来吗?古老的民族经受了一个又一个磨难才迎来了今天美好的曙光,所以我们要学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生活,不浪费它的价值,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让华夏民族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体验着阳光普照的美好生活,应该感谢社会所给予我们的,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开始。同时我们也要保持一颗永恒不变的心,一颗始终忠诚于国家的心,一颗效力于国家的心,一颗期盼更加美好未来的心。

【《彷徨》读后感】相关文章:

彷徨的作文05-09

彷徨优秀作文03-25

我不再彷徨作文04-15

彷徨读后感03-30

《彷徨》读后感07-14

彷徨的读后感02-19

彷徨读后感12-06

《呐喊·彷徨》读后感03-26

呐喊彷徨读后感03-28

《彷徨之刃》读后感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