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培根随笔读后感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对随笔应该都不陌生吧?随笔是一种很灵活随便的笔记或文体。为了帮助大家更多的了解随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培根随笔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培根随笔读后感1
《培根随笔集》,多年前我曾购藏并读过一些篇章。前几天,又购得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王义国译本。首先阅读了《出版前言》、《译序》和第一章《论真理》。
培根大师在这一章第4行提到“喜好东拉西扯的才子却大有人在”。也许,培根便是这“喜好东拉西扯的才子”之一。何以言之?笔者不敏,读了几遍竟然提炼不出他所谓“神学上的真理”、“哲学上的真理”和“世俗事务上的真理”究竟为何物。
相反,培根对“谎言”的论述倒不乏精妙之处:“人们对谎言自身有一种天生的、尽管是堕落的爱。”“称作谎言的那么一种混合物确实总是增加愉快。”“须知诗人说谎,是因为谎言带来愉快;商人说谎,是因为谎言带来利益,而人们却是为了说谎而说谎。不过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既然你“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那还论什么呢?
有感于培根《论真理》以辞藻而掩文义,所以,笔者对“真理”这一题目遂有了多方求索、独立挖掘之意图。
何谓真理?真理即真实不虚的道理。中国古无“真理”一词,“真理”之意,涵盖在《道德经》的“道”字之中。而“道”有多种解释:道路、门路、道理、道德、真理、规律、方式、方法等等。真理既是真实不虚的道理,则自然分布在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方方面面,而绝不限于神学、哲学与世俗事务三者。
不但培根对真理的内涵不曾一语道破,从流传于世界的各国谚语来看,大凡冠有“真理”字样的,多是对真理的推崇、赞美及尊重、探求之说,不约而同地回避了真理的内涵。有感于此,过客就略陈所见:
1神学上的真理:无论何种宗教,都认为上帝(或曰老天爷、神、佛等)主宰一切,人投生在这个世界,就是来受苦受难的.,是来赎罪的。抛弃今生修来世,是其共同的主旨。信不信由你。
2哲学上的真理:
首先要明确,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有不同的立足点,就有不同的世界观。中国有句谚语概括得十分有趣:“狗有狗道理,鬼有鬼道理。”过客认同现代哲学家冯定先生的观点:人生都是趋利避害的。凡与“趋利避害”意见相左的哲学,都是坑人的哲学。
3世俗事务的真理:以核心利益为核心,你来我往,投桃报李,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虚伪地、夸张地说,那就是“受人滴水之恩,自当涌泉相报。”
至于其他真理,得暇再续。
培根随笔读后感2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主角,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能够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猜疑》中,培根说道:“当你产生了猜疑时,你最好还是有所警惕,但又不好表露于外。这样,当这种猜疑有道理时,你已经预先作了准备而不爱其害。当这种猜测疑无道理时,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误会了好人。可见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乱。
在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论美》篇。这是一篇关于“美”之作,语言简洁,内涵土独特,充满哲理性。“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就应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人生观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因此,不好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因此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论嫉妒》中,我也领会不少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将占据越高。人能够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绝不能容下让身边人的种种上升的趋势。一个循序渐进地高升的人也不会招来嫉妒。正因这种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当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毕竟的道路,同情心总是医治嫉妒的一味良药。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培根随笔读后感3
每个少年的眼睛,黑白分明,犹如一块幕布。勇敢、冲动、懦弱、嫉妒、困惑……所有属于青春的绚丽色彩都在那黑白分明的幕布上上演。我也曾经让嫉妒冲昏了头脑,最终,理智还是胜利了。
读完《培根随笔》之《论嫉妒》之后,我才知道嫉妒给人带来的危害之大。培根曾经说过,嫉妒是一种病,一种传染病。它还是一种最邪恶、最堕落的情感,因此也是魔鬼的本性。原来,我也当过一回魔鬼。小时候的我,总是羡慕邻居家孩子的漂亮衣裙,恨不得将这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长大了才知道,原来这是嫉妒,是一个布满陷阱的深渊,我胆怯地迈出第一步,于是就有了第二步、第三步的存在,让嫉妒暂时蒙蔽双眼。
小学的我,开始羡慕班级里的“领头羊”,也开始变得不喜欢与其他人交流学习,生怕其他人超越自己。心里的魔鬼在不停咆哮,挣扎,指示着我嫉妒成狂,变得自私自利。不,我讨厌这样的自己。与此同时,我也渐渐明白了,成长如同参加跑步比赛。看到别人比自己跑得快时并不一定会着急悲伤,唯有被同一起跑线上的人日渐超越时,才会着急悲伤,甚至嫉妒。我急了,也曾经想过做一个“趁着黑夜在麦田里撒播裨子的嫉妒者”,可理智告诉我,做人要光明磊落,不能做一些偷偷摸摸的'事,否则最终害人害己。我想如今,理智已走在嫉妒的前头,而我的心智也渐渐成熟。随着时间的推移,那段年少无知的往事也被埋进了青春的坟墓。
其实,羡慕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向前走一步,可以变为钦佩,将其视作榜样。向后退一步可以变为嫉恨,将其视作敌人。可是,没有人是完全的天使,也没有人是完全的魔鬼。于是,就有了一颗漂浮不定的心。可我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就算是深渊,就算跌入谷底,也有爬出来的一天。少年的我们,不会让嫉妒充斥着我们眼前的世界。我们都不是天使,都不完美,可我们依旧喜欢爱护这个缺点多多的自己。
幕布上的青春糗事仍在上演。嫉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拥有一颗推崇嫉妒的心。愿我们都站在羡慕的前方,遥望未来;愿我们都把嫉妒埋入青春的回忆……
培根随笔读后感4
谈这本书感想,个人感觉我必须说说培根本人背景、所处时代、他的地位。培根,1951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父亲尼古拉。培根是伊丽落白女王的掌玺大臣,母亲是文艺复兴时代一位博学多才的贵族妇女,有这样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再加上才华出从,培根本人已是1584年入国会,1596年被伊丽莎白女王任命为特别顾问,1617年被任名为掌玺大臣,1621年卷入受贿案被捕,1626年因风寒去逝。如些显赫的人生背景,我们可以感觉到,怎本书的出发点与目的,个人感觉里面谈到国家与政治的随笑,都不是我喜欢的文章,大多数文章都是以国家利益为众的前提来写,所有的思想都是为了国家,为了女王,我个人比较喜欢从人性本生来写事的书;
本书不喜欢有三,一是基于培根的背景,所处时代,当时所处地位,写本书的基调,都是为了国家,把女王利益高于一切的基调;二是培根本人已是律师职业,职业和权位使然,需然环环紧扣,所有文字都是在找证据一样;三是文中太多的小论题,都是在谈大道理,教人如何为国,出发点是为国家上层人士,与如现实的生活相距甚远,我更喜欢发自普通人心底的书籍,描述人心灵的故事。
当然本书肯定是好书,喜欢有三,一是里面有很多文章,如谈天性,谈胆大、谈爱性……等等都是我喜欢的内容,特别是谈天性一文,让我感触颇深,对小孩的培训上有了全新的认识,特别是最后一句很是有道理——“人的天性不生香卉,便长野草,所以让他适时地给前者浇水,将后者铲除”。二是这本书是本伟大的书,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时期小孩子,我个人感觉就是必读,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里面很多好文章甚或可让小孩熟记于心,教与他们做人的`道理,指明方向;三是全文都是激励为主的文章,有很多可细细品味的哲理性语句,当认为生活对自已不公,受尽折磨时可是疗伤的哲理文字。
并且可以肯定,他绝不是一个依仗家庭而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在他的随笔集中可以看出,他对《圣经》是很有研究的,或许可以对其中的篇章信手拈来(虽然一些片段出现了错误);他对历史深感兴趣,对于历朝各代的王侯将相之事如数家珍;至于希腊神话更是融汇在各篇随笔之中,着实使文章显得生动有趣。
培根随笔读后感5
很多人都喜欢这个伟大的哲学家——培根,但我却不!我讨厌这个站在贵族立场与男权视角的培根,我讨厌这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我讨厌这个拥有着功利主义思想、深谙于官场运作的培根!
不过,前两天读了《培根随笔》后,我才发现了另一个与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在《培根人生论》优美且充满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气通读了两遍,仍觉意犹未尽,便十分想将其推荐给更多的朋友,正谓之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我印象最深的是《论时机》。他在篇中说到当危险逼近时,善于抓住时机迎头邀击它要比犹豫躲闪更有利。因为犹豫的结果恰恰是错过了克服它的机会。
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确定论来准确描述的,但机遇确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就人生而言,一生中大的机遇可能十几年、几十年一遇。大的机遇是历史和社会造成的,因此要想有所作为,一定要善于省时度势,看清发展的大趋势,用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里有“金矿”。
还有一种机遇是社会造成的,我国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就没有很好的机遇可以利用。机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觉地出现的,有时甚至永远不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时才认识到过去的那件事是个机遇,庆幸抓住了它或者后悔失去了它。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已经充分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将友谊的真正含义描写了出来,而且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即使刚刚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这句话,也会不由自主地想对对方道歉,因为友谊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将友谊的真谛描写的那么自然,无论是谁,都不会否认这两点。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朋友是一个可靠的支柱,让我们可以得到依赖;当我们跌倒时,朋友是一枝拐杖,扶助我们站起来。这永远是其他人所不能替代的。每当一个人迷茫时,第一个伸出援手的人,必定是他的朋友。只有朋友才会时刻帮助你,保护你,让你走出黑暗的地方,一起欣赏阳光的灿烂。
培根随笔读后感6
什么才是聪明,什么才叫聪明,我觉得也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定义。按字义理解,应该就是“耳聪目明”的意思吧。但现在人在解释聪明的时候,如果以一个人“耳聪目明”就可以算作聪明的话,可能就有点片面了。而《现代汉语词典》上对“聪明”的释义是: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而培根好象并没有去特别的论述这样的聪明,他只在论说小聪明。他列举了一些小聪明的例子,比如说,善于保密的人,故弄玄虚的人,装腔作势的人,藐视一切的人,百般挑剔的人……等等。他把这一类人归入小聪明的行列。小聪明的人,并不是真正的聪明,而其实是实实在在的大糊涂。因为,善于保密的人,其实际原因是自己的货色不在阴暗处就拿不出手;故弄玄虚的人,除了略知皮毛外,其它就一无所知;装腔作势的人,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高明……几百年过去了,当年培根所描述的英国社会的小聪明的现象,到了现代的中国,仍然生生不息,随处可见。
也说小聪明 —— 随风摇曳 —— 梦 里 梦 外也说小聪明 —— 随风摇曳 —— 梦 里 梦 外生活和工作中,经常可以见到玩小聪明的人。对一个事物,不懂装懂,夸夸其谈,显示出高人一筹的样子,这种人可以说在任何单位,任何部门都大量存在着。两面三刀,左右逢源,欺上瞒下,这种人也不少。而我自己就经常的与据别人之劳为已功,说别人之非而显已是的人同事或共事,那情那境,虽过数年却历历在目。玩小聪明者,投机钻营,八面玲珑,其言其行,让愚笨者眼花缭乱,看不清真面目而自叹不如,或佩服得五体投地。
更见过一些小聪明的`人,在一个环境下,可以说人人知其能力深浅,人人知其徒有虚名,但恰恰领导不知而欣赏有加。这也算是上世积下的阴福。至于以毁人声誉而打开自己通道的小聪明,以上下周旋左右逢源前倨后恭获得青眯的小聪明,实在是数不胜数。
玩小聪明而玩过头的也不少。如培根言,许多小聪明的动作言行,其实是拿不出手的,能拿出来的也只是皮毛,或故意做作而已。于是,遇到较真的人,处在较真的环境下,小聪明者往往没有生存的市场。而一意孤行,硬要把自己的小聪明玩下去,也许会被摔得头破血流,甚至赔上区区性命。这样的案例也随处可见,随时可闻。只是一听到因为小聪明丢掉人生的一切,就会唏虚不已。
喜欢玩小聪明的人,是不值得相交的。我经常反省自己,别玩小聪明,那会害人害已!
培根随笔读后感7
弗兰西斯·培根就是这本书的作家,他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他竭力倡导“书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进着社会的进步。他还有许多著作如《学术的发展》、《论说文集》、《论事物的本性》等。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真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理是什么东西?”彼拉多当年玩世不恭地取笑说。他提这个问题是不指望得到答案的。世人多数心随境变,他们认为坚持一种信念就等于自戴一种枷锁,会使思想和行为无法自行其是。虽然作为一种学派的怀疑论早已消逝,但持这种观点者仍大有人在——尽管他们的观念未必像古人那样清晰而透彻。
谎言--虚伪的代名词(不包括善意的),文中说的一句话我很认同,人们之所以愿意去追随诡言是为了是“由于诡言更能迎合人性中的那些恶习”,人性,一个强壮到不能再伟大的事物,,却又同时渺小到不能再脆弱,追随诡言,是在逃避,去逃避那些内心中的某些事物被活生生、血淋淋地揭开。文中说得不错,气炸地行为像蛇,只能靠肚皮爬行。没有任何罪恶比虚伪和背叛更可耻的!所以蒙田在研究“骗子”这个词为何如此可憎时说得好:“深思一下吧!说谎者是这样的一类人,他敢于狂妄地面对上帝,却不敢勇敢地面对世人!”
正是如此!曾经有一个预言,说基督返回人间的时刻,就是在大地上找不到诚实者的时刻——而谎言就是请求上帝来执行末日审判的丧钟之声。对于虚伪和欺诈者们,这乃是一个严肃的警告啊!别真的让童年成为最“纯真”的时光,然后永远尘封在回忆最深的'角落里。
读完这书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个人的理想与信念不同,当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梦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他人。况且人是有两面的嘛!应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吸取精华之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将来漫漫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不得不肯定,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一本使人上进的好书!
培根随笔读后感8
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书培根随笔.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十七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这是一部世界性的经典著作,它语言简洁,直接犀利,文笔优美,格言警句迭出,大多是论述人生重大问题以及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思想深刻而精彩,见解独到而精辟.这本书中讲述的培根对人生的感悟,许多的处事方法和思想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绝对是青少年阅读课外读物的不二选择.这本书中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有论死亡,论逆境,论友谊等.培根随笔读后感
读到论死亡,我明白了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规律,是人生旅途的终点,也是人生旅途的另一起点.培根从人们害怕死亡,不敢直面死亡这一个逃避心理出发讨论了有关死亡的话题,论述了自古以来的一些英雄人物都直面死亡,战胜死亡,说明了死亡其实并不可怕,也没有那么痛苦.我认为人们之所以对死亡的到来感到恐惧和害怕,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受到他人及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的认为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二是伴随着死亡而来的东西将死亡衬托得极其可怕.其实只要我们坦然面对死亡,就会克服这种恐惧心理,就会发现死亡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而且,人类的有些精神是可以无视死亡的.爱国之心献身死亡,勇敢之心蔑视死亡.
论逆境中的一句话使我受益匪浅,那就是塞内加的一句高论;顺境的好处固然令人羡慕,但是逆境的好处则令人赞叹.培根在文中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和顺境相比,逆境更能锻炼人,塑造人,而人的一些美好品质和崇高精神往往都出自逆境.而我也是如此认为的,不经历风雨怎能遇见美丽的彩虹,不经历逆境怎能更好的成长.
论友谊这篇文章告诉了我朋友的重要性和友谊的`可贵,朋友在阳光来临之时陪我们一起享受温暖,在暴风雨来临之时和我们一同面对.所以说,朋友既可以在我们郁闷脆弱时给我们心灵的支持,也可以是我们变得更加理性.正因为友谊如此可贵,我才更要珍惜自己的好朋友,使我们的友谊在前行的路上更加深厚.
培根随笔中的文章无一不是能够对我们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刻教育的,每读一篇文章,我都能从中找到值得我学习的东西.如;我明白了死亡并不可怕,也不值得恐惧,那只是我们人生的另一种开端.逆境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基石,我不再抗拒逆境,我开始坦然接受它,战胜它,将它变成我成长道路的垫脚石.友谊可以慰籍心灵和加强理性,只有与朋友一起同行,互相学习才会更好的取得成功.
培根随笔读后感9
《培根随笔》是与《海底两万里》一齐买的,起初,我对它比对<海底两万里>更没有兴趣,除了看起来古板的书名,还有刚开始翻阅时乏味的资料,都使我不愿再看它第二眼,于是,它被我残忍地扔到了乱七八糟的旧东西里。在网上,我了解到这是一本评价极其高的书,看了出于书中的各种真理名言,我便知道了,这是绝对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从杂物堆里将被埋几个星期的<培根随笔>翻出来,沉下心,将书翻开。
<培根随笔>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读之犹如聆听高人赐教,受益匪浅"。作者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哲学家和文学家,被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能够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主角,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论美>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重点论述人就应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不好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貌与美的德行结合,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一个打扮华贵的人的美是供人欣赏,转眼便是过眼云烟;而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永垂不朽的。
《培根随笔》的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读着它,就像听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谈,使人受益匪浅。
培根随笔读后感10
人们应该总有一瞬间思绪豁然开朗,在黑暗的审讯室打开一盏灯,思绪像光线上的尘埃飘飘浮浮又清晰明朗。后来为自己那一瞬间脑海中闪过的话语而自喜,好像自己的话可以成为千古名言。
培根是怎么想出这么多诸如此类又站在理性顶端的话呢。这么幼稚的想着。
爱情或许就像钱,没有思想而造就别人的思想,总是做出许多称之为不幸、误解的东西,却无法阻挡人们追逐的脚步。“就是神,在爱情中也难保持聪明”,海神波塞冬掌管江河湖海,也握不住安菲特里忒的眼泪;“我走过无数的桥,看过无数的云,喝过无数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沈从文写完这句话后离开张兆和,为了高青子;“从前有个小兔子,掉到了爱里面。恋爱让我,有种吃饱的感觉”,恋爱就像吃烤肉,吃的饱饱的瘫坐在垫子上摸着肚子,即使新买的'大衣已沾上无法除去的烤肉味。有些人说只有一生一世一心一意才是爱,有些人说就算同时爱着十个人,都是真真正正,那也是爱。可是谁知道呢。这世上的千千万万,也许只有幸运才能毫无误差的感受到“啊。对了。原来就是这个。”
就是这个爱情。
亚里士多德说过:“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其实神灵和野兽也不赞同这话吧,毕竟谁都不希望自己遇到深夜独自坐在路边喝啤酒这种让路人看来孤寂又可怜的事,同样的,野兽与神灵也拒绝孤独。“对一个人来说。与其把一种想法紧锁在心头,倒不如哪怕把它倾吐给一座雕像,也是多少有点益处的”,有人对床边的布熊说话,有人对树洞说话,有人在山坡挖一个洞向下大喊,难道不能说他们与这些缔结一种“友谊”吗?“我们曾经终日游荡,在故乡的青山上。我们也曾历尽苦辛,到处奔波流浪”。怀念也好,歌颂也罢,就像在下着大雪的冬天喝下烈酒让胃里不断燃烧翻滚般火热又漫长,这样温暖、无尽的存在。
这样温暖、无尽的友谊。
《论爱情》、《论友谊》……,似乎乍一看都是与原文相差无几。若是深究,人们总会按照自己的头脑来解释。
培根从不同角度去俯仰它们而印在一只只羽毛笔下。
在每一个最好又最坏的时代永不腐朽。
培根随笔读后感11
假期在老妈的逼迫下,读完了《培根随笔》一书,说实话——笔《傅雷家书》好看多了,虽然书内讲的大多是一些哲理及对一些问题的探讨,但总体来说还是蛮不错的,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介绍《培根随笔》一书。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下面摘抄几段以作赏析: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说明了朋友可以为你分享快乐和忧愁,有一个知心朋友是十分的重要的。
在《论死亡》中,有这么一段话:外斯帕显死时还说笑话;他坐在一个凳子上说:”我想我正在变神哪“。加尔巴临死作壮语说:”砍罢!假如这是有益于罗马人民的“。一边说着一边伸颈就死。塞普谛米犹斯?塞外拉斯死得爽快。他说:”假如还有什么我应该做的事,快点来吧“。诸如此类。那些画廊派的哲学家把死的价值抬得太高了,并且因为他们对于死准备过甚,遂使死在人看起来更为可怕。”他把生命底终结算做自然底恩惠之一“。说这句话的那人比较说得对的多了。死与生同其自然;也许在一个婴儿方面生与死是一般痛苦的。在某种热烈的行为中死了的人有如在血液正热的时候受伤的人一样,当时是不觉得痛楚的;所以一个坚定的,一心向善的心智是能免死底痛苦的。但是,尤要者,请你相信,最甜美的歌就是在一个人已经达到了某种有价值的目的和希望后所唱的`”如今请你让你底仆人离去“。死还有这一点;就是它打开名誉之门,熄灭妒忌之心。”生时受人妒羡的人死后将受人爱“。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其实死并不可怕,在一些伟大的人眼中,这甚至是上帝给予他们的,所以做一个看淡生死的人吧。
在《论虚荣》中,培根这样写道:”自夸之人,是明智者嘲笑的对象,是愚昧者羡慕的偶像,是献媚者供奉的神像。而实际上,他们不过是一些受虚荣心支配的奴隶。“每个人都有虚荣心,但不要让虚荣心支配你的生活,做真实的自己才是做好的。
总之,读了《培根随笔》让我受益匪浅,所以在这里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翻翻这本书,也许,他会给你一些启示。
培根随笔读后感12
孔子说过,“尊五美,屏四恶”。人们也常常以“真善美”来评论一个人人格上的美丑。那么,一位美者需要相貌俊秀吗?在培根眼里倒不必,它只需气度端庄,气态宜人。
在《培根随笔》的这篇《论美》中,语言简洁,内容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一个很广泛的问题,这篇文章着重论述了怎样对待外在和内在美。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美犹如盛夏的水果,但却是容易腐败而难保持的。”培根在用丰富的阅历和成熟的思想告诉众人,美丽的容貌是很多人都渴望得到的,但它并不是真正的美,真正的美应该是内心的美,品质,德行,思想的美。培根这句话更好地阐明了外表的美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的,它是容易改变的。
正如培根说的,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因此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挥出光辉。而从古到今也有许多例子印证了培根这一哲理。
王昭君是众人皆知的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如花似玉,眉如轻烟,且投足如风摆细柳,举手似雏燕凌空。除了她有沉鱼落雁的美貌之外,她在出塞作番时入乡随俗,美丽善良的她给草原人了带来了和平与希望,带来了欢乐,从此汉匈罢却刀兵,共享和平。
所以说古代美女也不是只有花容玉颜,王昭君的美丽善良就是世人难见绝美者兼而至善啊。
在我们佛山,有一位曾经让无数人感动的“最美婆婆”,她叫陈贤妹。在20xx年的秋天在,一名叫小悦悦的两岁女孩相继被两车碾压,可是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因为她的这一善良的举动,她被热心的网友成为“最美婆婆”。
齐耳的短发有些蓬松,瘦小的脸庞刻着岁月的沧桑,58岁的年龄,一米四的个子,七十斤的体重,看起来弱不禁风,却行动灵便说话利索。这就是陈贤妹,从相貌来看就是一个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阿婆。但她在小悦悦事件中的`平凡举动所折射出的高尚的品格让人感动。陈婆婆这一内在美在她和所有人心中都是永恒的,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平常朴素而又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培根文中有一句:“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他的这句话揭示了在当今社会上美的概论。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培根随笔读后感13
《培根笔记》读后感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这本书就是他的言论集。“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其中,最让我感慨的还是“论死亡”这篇随笔。因为,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没了生命,那还谈何友谊,谈什么幸运、财富呢?因此,只有活着,才能实现你的愿望。然而,人活着并不是虚度年华,而应该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错过。人在世就得使你的生命有意义,要为自己的目标、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胜利的曙光时刻在等待着你的凯旋。而我们呢?真正明白了吗?虽然很多人都很畏惧死,虽然这个字眼会让我们的'恐惧油然而生,可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经很充实、很美好了,“死”又算得上什么呢?你已经不枉此生了,你会觉得人生好幸福。聋哑盲人海伦。凯勒,这是一个众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对待她,你抱什么样的态度,心里应该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点点怜悯之心的人都会感动,甚至为她而哭泣。这样一个残疾人和我们这些正常人相比,我们当然占了上风了。那又畏惧什么呢?我们为什么就不如她呢?照理说,我们有能力学得比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运会因你而改变,人生会因你而绚丽多彩。所以,挑战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战自我的人才能体味出它的浩荡;生命就像一首优美的歌曲,只有挑战自我的人才能谱出优美的旋律。把握你的生命,努力奋斗,撒下汗水,不断耕耘,为你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一个好学深思的读书人,往往是一个才情并茂,文采飞扬的人。而培根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随笔展现了他的文采,展现了他的人格,也展现了他的论点。
培根随笔读后感14
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人们独具或退隐的时候,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谈话的时候,最能表现出读书的文雅;判断和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那些有实际经验而没有学识的人,也许能够一一实行或判断某些事物的'细枝末节,但对于事业的一般指导、筹划与处理,还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才能胜任。
耗费过多的时间去读书便是迟滞,过分用学问自炫便是矫揉造作,而全凭学理判断一切,则是书呆子的癖好。学问能美化人性,经验又能充实学问。天生的植物需要人工修剪,人类的本性也需要学问诱导,而学问本身又必须以经验来规范,否则便太迂阔了。
机巧的人轻视学问,浅薄的人惊服学问,聪明的人却能利用学问。因为学问本身并不曾把它的用途交给人,至于如何去应用它,那是在学问之外,超越学问之上、由观察而获得的一种聪明呢!
读书不是为着要辩驳,也不是要盲目信从,更不是去寻谈话的资料,而是要去权衡和思考。有些书只需浅尝,有些书可以狼吞,有些书要细嚼烂咽,慢慢消化。也就是说,有的书只需选读,有的书只需浏览,有的书却必须全部精读。有些书不必去读原本,读读它们的节本就够了,但这仅限于内容不大重要的二流书籍;否则,删节过的书,往往就像蒸馏水一样,淡而无味。
读书使人渊博,辩论使人机敏,写作使人精细。如果一个人很少写作,他就需要有很强的记忆力;如果他很少辩论,就需要有急智;如果他很少读书,就需要很狡猾,对于自己不懂的事情,假装知道。
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富于想象,数学使人精确,自然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和修辞学使人善辩。总之读书能陶冶个性。不仅如此,读书并且可以铲除一些心理上的障碍,正如适当的运动能够矫治身体上某些疾病一般。例如:滚球戏有益于肾脏;射箭有益于胸部;散步有益于肠胃;骑马有益于头部等等。因此,假若一个人心神散乱,最好让他学习数学,因为在演算数学题目的时候,一定得全神贯注,如果注意力稍一分散,就必得再从头做起。假若一个人拙于辨别差异,就让他去请教那些演绎派的大师们,因为他们正是剖析毫发的人。假若一个人的心灵迟钝,不能举一反三,最好让他去研究律师的案件。所以,每一种心理缺陷,都有一种特殊的补救良方。
培根随笔读后感15
很多人都喜欢这个伟大的哲学家——培根,但我却不!!我讨厌这个站在贵族立场与男权视角的培根,我讨厌这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我讨厌这个拥有着功利主义思想、深谙于官场运作的培根!
不过,前两天读了《培根随笔》后,我才发现了另一个与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开这文章中写的都是美、德兼备的男性帝王不说,这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它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展开评述。“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美德如同名贵的香料,焚烧碾碎时最显芬芳。而厄运则最能发现美德。"信手拈来的一句话,甚是耐读,索性将它摘下来。细细咀嚼一番后,竟被我品出几分味道来,我想不仅厄运能发现美德,它还能使自己更透彻的看待自身缺点。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论猜疑》中,培根说道:“当你产生了猜疑时,你最好还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这样,当这种猜疑有道理时,你已经预先作了准备而不爱其害。当这种猜测疑无道理时,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误会了好人。可见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乱。”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不得不肯定,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一本使人上进的好书!
【培根随笔读后感】相关文章:
培根随笔主要内容07-16
《培根随笔》读后感05-11
培根随笔读后感06-16
培根随笔的读后感10-08
【热门】《培根随笔》读后感06-06
培根随笔读后感【推荐】05-23
培根随笔读后感【热门】05-23
培根随笔读后感【热】05-24
《培根随笔》读后感【热门】06-12
【精】《培根随笔》读后感06-12